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4 10:33: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

篇(1)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是一家针对困惑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正规教育机构。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对18岁以下的网瘾、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淡漠、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对青少年进行全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军事化训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改变青少年的不良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习主动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我们通过确定研究对象(初一、二学生)、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组织家长会、调查分析等方式,对当前初中低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展活动。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是较健康的,但还存在着13%—17%的学生有心理适应问题,需要进行指导。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问题。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个体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通过电话接听、组织家长会和对一些中学生的接触了解,我们分析认为“厌学”是现阶段青少年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我校3个随机抽取的班级近165名中学生进行“厌学”情况调查表明:其厌学比例为31%。而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阶段是学生“厌学”情况表现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或成绩波动大、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网瘾、自闭(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早恋、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

2.人际交往问题。

经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敏感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通过日常中与青少年学生交谈,发现他们中多数(约60%)不善于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同老师、同学、父母、邻居之间的关系,普遍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多呈现敏感性格,喜欢奉承夸奖,习惯听好话,而对待他人则往往自私、刻薄,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事件或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很难正确地调节和应对,受到挫折就会极大的伤害其“自尊”,而感到郁闷、压抑,长时间不能释怀,不能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3.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问题不是最普遍的,却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最强烈的,同时也是最难修复的。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学习好、会尊敬师长、能按家长的意识形态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青少年处在特定的生理、心理阶段,这就形成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往往表现的非常激烈。这种矛盾一旦形成就很难缓解,直至最后达到与父母无法沟通,漠视亲情的程度。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既要做严厉的“领导”,又要作可爱的“朋友”,要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

二、立足长远,努力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新方法。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建设。

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①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培育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校团队、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干净、温馨、舒适、放松、熟悉、亲切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乐学、合作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好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探索网络服务新途径,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④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基地的建设。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快乐学习训练营、兴趣活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等都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注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自我教育,塑造青少年感性加理性的正确人生态度。

①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其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己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情感缺失,总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欠缺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的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社会情感,让他们明确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的重要性,依托“以情动人”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唤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塑造他们感性加理性的人生态度,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个体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价值。

②自我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就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97-02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与情绪恶劣障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青少年缺乏自、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在考取大学或进入城市后,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使得他们一改往日的艰苦朴素,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用助学贷款来购买手机、电脑等用品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

农村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理解城市同龄人的品牌消费与盲目追星等。记得央视曾做过一次心理访谈,访谈对象是在京某高校就读的边区女学生,她在高分考入学校之后,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每天只花两块钱生活费的她想象不出同学为什么会花几百元钱购买一条牛仔裤;宿舍里的同学聊天她也从不参加,因为她不知道她们成天说的F4是什么;班集体活动她也不闻不问,因为她不会唱卡拉OK,从来就没听过那些流行歌曲;以致同学在用手机发短消息时她会想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

4.学习障碍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灵活的,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青少年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5.教育障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不少缺陷,只重视升学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教育,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工作欠主动、欠及时、欠普遍,甚至很多问题发生了,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而农村家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个人条件,将会促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差的个人条件,有可能会使其滋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才会呈出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2005年据杭州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问题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为18.7%,青年为25.39%。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而上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更为普遍。

二、农村心理教育现状

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农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

在农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学校平时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时间抓得紧而又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不论是有关心理教育课堂用的教材,还是学生课外读物,都难见踪影。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多为政治教师,而他们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三、对策和措施

1.学校、家庭携手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家长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和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真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和睦、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首先,可以选派责任心强、乐于做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出进修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和进修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

其次,制定心理教育目标。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制定心理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第三,有的放矢,立足实际,侧重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简易可操作的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法,用启发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选择、思考、分析,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最后,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推行个案研究分析法,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经常举行诸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信箱联系的方法,及时搞清楚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避免一味地指责与训斥,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当发现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于幼稚、易冲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的意志薄弱心理造成时,运用和风细雨的心理疏导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矫治与推动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可以方便青少年学生把一些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说出的心里话说出来,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争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与社区及司法部门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防止青少年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中的压力和竞争,感受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学习。

许多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了厌学、懒惰、说谎、作弊等问题,进而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常顶撞教师,与同学打架,与社会无业人员联系,入帮入派等。

(二)人际关系。

由于独生子女的专宠心理,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自己是学生中普通一员的状况,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感觉老师与同学冷落了自己,自己没地位,没价值,没友情。

(三)情感的困惑。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社会变革引起的生活和思想变革,使我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家长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尺度。

三、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比如我班的张扬,父母的离异,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个孩子“出口成脏”,打架是家常便饭,厌学、逃学,课堂顶撞教师,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考试作弊……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他的父母一起请到学校,分析了孩子的现状,给他的父母做了思想工作。此后,他的父母经常和他一同出游、游戏,教育他、开导他。渐渐的,他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班级的优秀团员。

2.要求家长与学校和教师配合教育学生,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能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

(二)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肥沃土壤――良好的班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良好性格才能培养起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理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讲,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就是班级体的建设。因此,我非常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尤其是班风的建设。

1.建立班集体目标,形成班级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在班集体的初创期,我与班干部一起商量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的年度目标、短期的月目标及部分学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等。要求我班在第一学期至少要在级部第十名以上的位置(全年级共十六个班),要求班级在初中三年的开始阶段就不能落后。十六个班中的第十名对学生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慢慢的,我调整班级名次,因为目标调整幅度不大,所以每次学生都接受了。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班级的名次在级部中就名列前茅了,短期的目标也成了长期的了。好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进步成了大家的话题,知识成了大家的追求,能力成了大家的愿望。而且我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中才迅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因而,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辱而努力。这样,良好的班风就渐渐形成了,学生就有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培养一批优秀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助长剂。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班级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班兴我荣、班衰我耻。

其次,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还要让他们懂得: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应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才能不懒惰,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每位青少年都要明确地知道:“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总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督促。就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我不是一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祝愿每一位学生能快乐地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06-02

做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认识到三理教育的重要性。怎样才能结合三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下面我就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开展“三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传统的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我国青少年中心理不健康,生理知识模糊,伦理知识毫不了解的占相当一部分。种种不正常的表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焦虑,不与其他同学交往,自信力,耐挫力差,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等。还有的女学生认为与异性同学拉手或用异性同学的东西就会导致怀孕,认为自己是从妈妈的肚脐眼中出来的,男学生对遗精非常恐惧,女学生对月经害怕得要命,对生理知识非常模糊,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的弟弟什么关系搞不清楚等,对伦理知识不清楚。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制约着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着一代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心理不健康,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出生的,不清楚自己与父亲的弟弟是什么关等,那么社会将向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教育将是多么悲哀。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展三理教育的重要性,将以往那种教师就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的错误观念抛开,认认真真地开展三理教育。

二、协调各任课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如果一个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吸烟,那么这个班的学生养成吸烟习惯的要比其他班级的人数多的多。教师在学生眼中什么都是对的,大部分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举动。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刻意模仿教师的言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一定教不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在生理、伦理方面都不在意的教师也将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有的教师将在工作中受到的影响带到课堂中、有的教师在学校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等,这些都对三理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比较高的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三理教育中首先要对学生上好榜样着一课。

三、动员任课教师要敢讲

三理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是没有的,有一些教师认为三理教育中的有些知识让学生自己看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其实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有些知识,怕学生笑话自己,怕其他同事对自己有什么看法。殊不知就是教师的这种“怕”,才导致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缺陷。也加重了学生对某方面的神秘感,从而刺激他们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去了解。为此使一少部分人走向犯罪。如在中学的生理卫生课中有关生殖器这一节,能在课堂中完整讲完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讲这课时都是一笔带过,还有一些应该给学生讲的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教师更是不敢讲。调查发现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提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罪犯是因为在课堂中没有受到应有的性教育而造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三理教育,在课堂中要敢讲。

四、将三理教育溶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三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不是靠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是简单的开设一两节课就能搞好的。要想能真正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并了解有关的生理和伦理知识,必须坚持从日常抓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既可以利用平时一节课,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或者升国旗时等大型集会时间。如上课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伦理教育,同时抓好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生理教育。也可在班会上开展专题班会培养学生的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全校集会上开展有关的教育等。注重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同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这项工作。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三理教育真正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使三理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三理教育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带动日常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

五、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

三理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单单是学校一方的责任。社会、家庭也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如果在社会上或家庭里不相符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可信度,从而容易引起他们走向错误的一方。因此社会、家庭、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如果有一方脱节,那将直接影响着三理教育的效果。有的家庭就不注意这方面的影响,孩子在家时父母经常吵架,有的还导致离婚,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三成以上心理方面或多或少有缺陷。还有的家长经常在家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时间长了孩子也受到影响染上赌博的恶习,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事实证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社会方面对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学生在社会中的时间比较少。如有的地方在学校附近开网吧、酒店、洗头城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地方出现的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这些都冲击着青少年的防线,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开展三理教育必须要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只有社会、家庭、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三理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将三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开展,让三理教育在学校开花结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近几年来,中学生面对社会的各种现象,他们的心理承受诱惑和压力增加,但由于承受能力较弱,中学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犯罪事件等不断增加,这对我们老师敲响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首先,我们看一组我国青少年令人警省的违法犯罪事实:

■2000年3月,广州一名小学6年级的女生,因不满其“男友”念念不忘前度女友而雇3名凶手伤害该少女。

■2000年3月21日,在广州市的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名11岁的小学女生竟被一16岁男中学生猛砍24刀。

■2000年9月6日,山东教育学院一名女生将另外两名女生刺伤后从5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新世纪伊始,张冲父母在法庭的判决中获得了一丝安慰:一年前,16岁的儿子张冲在寄宿学校被同学董强撞碎,在经历4个多月肉体和精神的严重摧残后,这个北京少年含愤蒙羞自杀。临终前儿子对父亲绝望的发问让父亲刻骨铭心:“我会不会成为小太监?”

■2000年12月底,大庆艺术学校11名高年级女学生对8名女新生拳打脚踢和跪地体罚,造成5人重伤,原因不过是新生平时见到她们不打招呼,“不知道谁是‘大姐大’”。当问到她们为什么打新生,打人的女生回答说,老生欺负新生是应该的,并称她们要把2000级新生都打遍。

从上述资料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攀升;相反,我们的中学德育教材上相关的心理知识却占很小的比重。比较各发达国家的中等教育,不难发现:心理知识在德育中的比重越大,中学生犯罪率就会明显降低;心理知识在德育中的比重越小,中学生犯罪率必然呈直线攀升;心理知识在德育中的比重与中学生犯罪率呈反比关系。青少年(中学生)违法犯罪背离了我国教育的目的和基础的性质,更会给学生个体、集体、国家、社会等造成不可预料的危害。为此,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和预防,从根源上减少甚至避免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正视并接纳青少年(中学生)身心的新发展以及随之而出现的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 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二、教育内部的积极应对举措

(一) 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心理知识在中学德育中的比重

中学德育教材中尽可能地增加心理知识,改变以往德育教材中过于注重“政治味”的状况;过于强调姓“资”姓“社”以及对资本主义国家全盘否定的状况;增加心理知识在中学德育中的比重,加强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教育。

(二) 扩充中等学校的心理师资队伍,建立完备且具有实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组织

从目前中等学校心理师资的现状来看,心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是刻不容缓的了。概括起来,中等学校心理师资的现状是:数量少,质量低,队伍不稳定,分布不平衡。教育行政部门在招聘中学教师时要有政策性倾斜,扩充中等学校的心理师资队伍,支持和鼓励中等学校建立完备且具有实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组织、机构等。

(三) 中等学校要加强心理的教育和辅导

1.以充满信任的教育关爱,消除疑惧心理与对抗情绪。

2.坚持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3.在集体活动中激发道德自尊感。

4.转变德育模式,实施知情行的整合训练。

5.加强道德意志训练,增强抗诱惑能力。

青少年(中学生)犯罪率之所以一直攀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青少年(中学生)违法犯罪不只是教育内部的,而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样需要综合治理,把青少年(中学生)违法犯罪完全归罪于教育部门,特别是首先归罪于教师、校长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是不实事求是的,也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教育内部没有问题、没有责任,也不意味着教育部门对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有所作为。青少年(中学生)违法犯罪需要综合治理,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加强德育中的心理教育教学。从根源上减少甚至避免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青少年(中学生)创造心理和谐的良好生态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1999年12月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初中生的健康已不再是生理那么简单,而应该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去评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个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好比“及时雨”。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而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尤为重要。

二、政治老师在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误区

1.不少教师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

2.有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实,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3.有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事实上,我们每一位政治课老师都应该承担心理教育的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发挥政治教师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政治课教学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先天优势,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初中学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初一学生喜欢在课上捣乱,或讲话,可能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教育的思想,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就会不见,进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进行心理教育。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人为本地开设了不少心理知识内容。有的教材本身就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政治课《做情绪的主人》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及调控情绪的方法。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部分,就可以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转化。又如可以利用教材《日新又新我常新》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告诉学生我们有一些因素是自己不满意的,也是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如身高、长相以及出身家庭等。既然无法改变就要坦然接受,悦纳自己,否则就会增加烦恼与不安。同时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要用己之长来补己之短。天生我才必有用,大才有大用,小才有小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把自己放到正确、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才能接受并力争塑造出一个良好的自我。

3.用爱心和宽容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教育艺术之树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下和学生是朋友,经常与学生接触,获取学生的信任,给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或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用宽容原谅学生的过错,用智慧让学生改过自新。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一支进口笔,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篇(8)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某些心理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有10%到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等,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学生占30%到60%,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对这些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分析之后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2中可以得出学习焦虑的人数最多,占44.71%,其次是身体状况,再就是各种过敏倾向,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2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是生理发育时期,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显著地发展,但同时他们又有了很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次,一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足。最后和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样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影响。

(3)学校原因。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分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有自卑感。

(4)社会原因。社会的不良思想观念与不良风气会影响着青少年,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会使中学生养成依赖、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甚至会有撒谎、盗窃和迷恋游戏的情况发生,使他们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一些不良的书刊、电影、光碟等会荼毒青少年幼稚的心灵,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各种心理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所以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拯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正确地分析客观事物,冷静地处理事情;同时还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不会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个人恩怨所困扰。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3.2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摇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正如卢梭曾说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3.3学校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篇(9)

1、情绪多变,心理失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复杂多变,常常表现为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等。造成青少年学生不稳定情绪的心理包括: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嫉妒心理;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狭隘心理;经常做一些对立的事情,对别人的评价或行为包括帮助有对立情绪的逆反心理;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的孤僻心理;在学习方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又缺乏学习毅力的矛盾心理等。由于存在以上不同的心理问题,常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

2、缺少自信和自尊

有些同学对自身形象的不足或缺憾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性格、谈吐、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素质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要么妄自尊大,要么过分自卑,这些都表现出了自尊水平欠佳。一个人能清醒认识和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具有真正的自尊,也就是自尊水平程度越高;而一个人越是讨厌自己,他的自尊水平就越低。高自尊水平的学生具有充满自信、善于表达、热心于课堂讨论、不怕挫折等特点,而低自尊水平的学生则相反。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及持冷漠态度等。厌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因学不会到不愿学,导致学习成绩差,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成绩差,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有些学生可能通过违反纪律、与老师对着干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些学生可能辍学。

4、情感困惑

在我国,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疏远期;第二阶段是爱慕期;第三阶段是恋爱期。青春期阶段的男女学生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与异性接近的愿望会逐渐明朗化,并且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一方面对异性有向往、冲动,另一方面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或有自卑等心理,不敢正视异性,易出现情感上的困惑。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早恋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5、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与父母之间。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和孩子之间又缺乏交流,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使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出逆反、郁闷。另一方面是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发生口角或者离异,导致孩子孤独、烦恼。与教师之间。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自卑、压抑、焦虑。与同学之间。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如有的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但不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解;有的同学在看待朋友问题上实行的是“双重标准”,也就是不允许别人虚伪、自私及背后议论,可自己也不讲真心话、背后说三道四,因此在交友方面出现障碍。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首先,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其次,努力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再次,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最后,广泛汲取经验,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因此,教师要注增强个人修养。

2、以学生为本,尊重、关爱为先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思考,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此外,尊重和关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接纳态度,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会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学习、生活中去。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4、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今天教育工作中一个有待攻坚的任务。心理素质是否健全也成为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新指标。近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血案事件,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富士康”连环自杀跳楼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这次事件敲响了人们长久忽视的一个警钟――心理抗压适应力,即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既不是天生就拥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而成的,而是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甚至在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应该投入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响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一环。

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中不同层面、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各自背负着各自的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宣泄和排解时,就会产生情绪、精神的问题,或嫁接到其他的人和事身上,悲剧往往也因此而生。在现今物欲膨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缺乏,加上心理或心态上的长期扭曲是导致社会各种畸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给予的挑战,能否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社会一员,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与进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控能力差、生活阅历不足、对外界的适应力低下,常常无法自己调整或舒缓情绪和压力,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爱和指导。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凸显心理辅导特色功能

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这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具有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独特优势。图书馆被奉为教育的第二大重地,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可以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心灵,达到防治的效果。

1.善用场地资源开设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的服务外,还适合作为心理专题讲座开展的活动场地。图书馆一贯是供学生悠闲放松有别于课堂紧张气氛的另外一个重要课堂,在此开设讲座,更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专心投入到讲座中。图书馆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橱窗、板报、走廊大厅,来推荐各地优秀的专题文章,宣传心理教育的最新资讯。心理教育普及工作是一项需要反复开展的任务。好比消防演练,学校应定期作出计划,开展心理教育专题知识的讲座,每一期向学生宣传介绍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心理疾病,从而学会相关的应对措施,实现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及早预防的效果。

2.开展“阅读疗法”促进沟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阅读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仍然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的重视。其原理是通过了解病者的心理症结,以此推荐一些适合病者的书籍,使之在阅读过程中或在他人指引阅读的情况下得以缓解及消除心理疾病或改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他的那一本书是“阅读疗法”的最关键一环。帮助和指导疾病读者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正是阅读辅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在导读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应更多与执教老师和在读学生接触,并与之沟通交流,根据不同的心理疾病、治疗目的、读者的阅读偏好来介绍和指导他们选择书籍,对其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给予直接的指导更能加大阅读疗法的功效。

二、结合图书馆服务,实施特色心理问题干预手段

1.实行图书资料专业化,辅助心理教育工作

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繁多,分类甚广。目前,图书馆众多书目中,名家名著和各类工具书占去了相当大比重,而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资料,包括心理教育的专业书籍和杂志报刊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为了能更专业地提供心理教育的辅助服务,图书馆应增加采购相关专题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设立心理阅读专区,供师生一起阅读交流,实施阅读和心理咨询同步,对于实现个体咨询,起着更有效的作用。

2.创新“奖罚”制度,从行为规范心理

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其实还伴随着还没有称得上心理问题的一些症状。好比最典型不过的迟到现象,或出现行为懒散、打架斗殴、不容易服从老师教导等一些行为上的特点。尽管这些并非直接反映其心理上有明显的问题,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因素,这些特点往往有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要预防这些小缺点程度的加深,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浮躁、静不下来都是一些典型的特征,而通过阅读,往往能使他们心境平和愉快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因此,要处理学生这些现象的时候,老师可先不必急于口头上的教导,而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书目,通过阅读其中的内容,反思自身行为,继而撰写读后感,让师生内在发生更具体仔细的交流。

三、建立师生信任度,馆校配合打开学生心门

图书馆能提供专业丰富的资料和场地固然对心理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而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老师主动的帮助和关怀。在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国外,专业的心理医生都应该向有心理疾病的病人询问其自身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这不仅仅反映国外对病人自身的尊重,同时也是今后展开心理治疗的一个基础。之所以强调要主动了解学生意愿,是因为需要确立师生心灵间的信任度。纵观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叛逆心理、厌学心理、自私狭隘心理等。其来源还是归结到: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圈子。

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监护人。这只是一种外界法律规定的关系,并非真正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后发展的一种关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假如互不信任,何以沟通,谈何理解呢!为人师表,既要肩负教育工作的重责,更应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发自真心关怀下一代的心灵成长。多给予学生机会和包容,鼓励和嘉奖,必要的时候再严格要求学生,这样“软硬兼施”才能使学生对师长抱有感恩和尊重信任的心,而这恰好也正是当今青少年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随时以身作则,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不应以任何形式,把个人情绪问题、价值偏好安插嫁接到学生身上,杜绝过激的体罚,和言语上对学生的人身攻击。但显然,单凭师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全部,有更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来自家庭,需要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配合协助才能最终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焦文佳.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王鑫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许艳娟,冯春林.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3).

篇(11)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