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旅游行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注重旅游工作、自然保护以及区域振兴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和统一,它的合理经营方式、旅游管理者、所在城市的居民以及行政部门等利益主体的最佳配合。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主要是指所在区域的居民可以参与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活动中,例如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等构成完善的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以及管理工作,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影响旅游业的有效发展。因此,社区是生态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区有效的参与其中,以此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社区参与同生态旅游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建设生态旅游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同生态旅游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展示:第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一是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的依据是不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依据生态旅游行业来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当地人以及旅游人的环保观念;二是不以牺牲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为依据,而是要依据生态旅游建设工作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注重;三是生态旅游的建设促使所在区域居民的参与,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贫穷。四是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促使其资源得到长期利用。第二,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内涵中的一部分。自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促使社区参与成为检测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据。第三,社区参与是达到生态旅游目标的重要方向。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满足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标,而社会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依据[1]。
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在实际建设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发展社会经济方面。依据社区的参与,可以促使当地居民进行各式各样的旅游经营,并且在其中获取有效的利益,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第二,发展旅游业方面。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工作中,可以让其建设工作更好的融入民族文化、原生态环境,增加实际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卖点。第三,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在实际建设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保护和资源应用的两个矛盾问题,而促使社区参与其中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工作,可以促使他们从依赖资源为主逐渐向开发管理工作转换,以此降低资源保护工作的压力。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社区参与其中为其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社区的居民可以依据生态旅游的影响明确保护工作的意义,以此推广生态保护工作的观念[2]。
三、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为其带来的利益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以为所在区域带来更多的利益,其中就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以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同时这些利益主要为当地居民获取。第二,社区参与到圣爱旅游工作中可以维护当地的平稳发展,促使生态旅游获取到的利益有助于反馈到社区的建设工作。第三,由于生态旅游中获取利益促使当地居民的自尊心增加,以此提升其工作阿热情度。第四,社区参与当实际建设工作中,可以改善以往的政策,确保社区居民规划建设工作的地位。依据对实际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知道,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工作中,不但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策,还可以为社区带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促使其得到平稳的发展,完善激励系统和居民角色转换等多方面的利益,实现双赢的局面[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当地社会居民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且在短时间完成,同时这个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旅游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都需要共同努力,对相应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在生态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让社区参与其中,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对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还是对自身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让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带动生态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提升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实现不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帆.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3:7-12.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作者简介:姜云(1981-),女,汉族,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5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38-03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民办高校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实现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最后,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为社会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现状
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实习环节,为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核;第二,在实习管理工作中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对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关于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等相应文件的撰写要求;第三,对于实习结束要进行考核,指导教师给出成绩,并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第四,黑龙江省一些民办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有的民办高校实习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现阶段,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在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工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首先,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而旅游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工作岗位上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轻实践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知道理论,缺少实践知识和技能,由此带来学生在实践中不自信、不能胜任实习工作的问题。
其次,黑龙江省的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一般少于三个月,基本在一、两个月左右,实习时间太短容易造成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的问题,即使找到实习单位,往往刚熟悉企业情况实习就结束了,达不到实习效果。
(二)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重视实习环节,仅仅当成一个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有的甚至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写个实习报告,应付了事;二是找到实习单位以后,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珍惜实习机会,也不了解实习的目的,××学校曾经有一个学生到五星级酒店实习,工作态度很不认真,跟客人吵架,严重影响了该酒店的声誉,该酒店立即下令:全球旗下所有酒店拒绝招聘××学校的学生。这次事件说明,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学生自身能否在社会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是涉及到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可见,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实习指导教师缺少经验
民办高校的教师目前的现状是,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主要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民办院校教书,虽然目前硕士学历教师居多,但是这些老师往往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课堂上实践知识的传授还是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民办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习地点的管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通过学生自己选择,多数学生能够实事求是,选择一个单位实习,但是也存在不实习只盖章的情况,指导教师很难到所有学生的实习单位考察,因此管理难度较大。
第二,实习过程管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机制。例如:指导教师找学生不好找,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手机号经常变,不及时通知老师,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不畅,难于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学校和学生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于实习效果的监控。民办院校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旅游管理过程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接触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民办院校的实习目的使得对学生实习的考核应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考察上,但是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撰写实习报告为主,很难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民办院校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亟需改革。
三、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重新调整教学计划
在教学内容上,教学计划中应多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根据旅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设置相应课程,重视实训环节,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此外,多安排一些知名学者或者旅游行业企业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知识的机会。
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三个月以上,再加上假期,可以达到一学期的时间长度。较长时间的实习有利于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充分熟悉企业状况,并且较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具体业务中去,得到较充分的锻炼,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二)聘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旅游管理教师
民办院校的年轻教师往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社会上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又缺少理论基础,因此,既具备旅游从业经验又具有较高学历和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是民办院校亟待聘任的人才。“双师型”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知识阶段和实习阶段结合行业知识给予学生较好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民办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实习效果。
首先,针对学生对实习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学校在学生实习之前要做充分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工作,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保证实习的效果,杜绝随便找单位盖章的情况。同时,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维护企业和学校的形象。
其次,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条例,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
最后,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
(四)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民办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能力、胜任岗位工作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从而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一系列举措。建设实习基地对于提高民办院校就业率和加强旅游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过市场调研,寻找旅游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民办院校在寻找实习基地之前要充分考察企业的规模、实力、声誉和用人制度,选择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2、在建设实习基地时,要规定企业与学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长期合作制定必要的合作计划。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签订合作协议、社会教学合作、资金等资源共享、订单式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期间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和控制学生的实习效果;企业的主要职责是要制定企业长远的用人计划,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
3、不断拓展民办院校实习基地的功能。民办院校建设的实习基地应该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它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平台,同时也在多方面发挥其功能:首先,实习基地也是学生平时进行实训课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实训基地。以往实训课程主要在课堂进行,老师通过模拟公司、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实训课程讲授,学生无法参与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但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训,学生就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检验和磨合,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知识体系。实习基地是具有实战意义的民办学校教学的延伸。其次,实习基地有助于解决民办院校教师年轻化,学历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合作等形式参与企业实践,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习基地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基本理论的运用水平。
(五)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考核机制
改革考试制度,从单一的实习报告考核过渡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1、采取日常考核和实习结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日常考核方面,指导教师通过实地考查、现场抽查或者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考察他们的实习工作开展情况、学生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和心理等情况,保证实习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在实习结束考核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采用实习答辩的方式,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成果。
2、采取实习单位考核和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实习单位缺少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学生只要在单位盖个章,证明在该单位实习过就可以了。在学生整个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是最了解的,因此,在学生的实习成绩中应该包括实习单位客观、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凤玉.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2):18-20.
[2] 唐烨、覃勤、黄娟.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J] .科协论坛(下),2009,(09).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它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要很强,所以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实际操作能力更强;其次,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而且,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第一的思想品质,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
(一)校企合作能够客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想培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强的学生,教师素质是关键。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优越,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远远落后于现实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旅游企业去参观学习,及时了解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请旅游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才为学生讲课,可以优化教师队伍。
(二)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校企合作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多多听取旅游企业的意见,便于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不适应,人才需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创新。
三、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的模式以及弊端
当前,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出发,与很多旅游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这种模式能够为旅游管理人才搭建一个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及时发现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为将来招聘员工打基础。可是,这种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合作层次比较低,并且二者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与系统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参加的实践活动一般都很简单、单调,没有更深入了解企业中的核心岗位的机会。学校缺乏充足的可供学生参加实践的资金,因而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和管理。学校为了迎合旅游企业,不得不改变原来预定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而旅游企业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正常经营,一般只把一些技术含量低、可有可无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因此,这样的教学实践模式所取得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种种弊端和不足对学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放弃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想法,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实践目的,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了反作用。
四、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旅游企业作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旅游企业所提供的实践岗位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另外,争取把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做到位,既要争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指导,又要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做客观评价。
(二)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
学校一定要在学生参加实践的活动中做好管理工作,从工作大局出发,抓好细微之处。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辅导老师,可以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就为学生制定出实践计划以及具体额要求,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做事情时会主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实践效果。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认清学生的实践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不仅要大力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更要下大力气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多创造一些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可以安排教师多向出色经营的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的相关内容,包括服务方面的、管理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更好地适应行业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学生授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这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内容才会常常更新,不保持落后状态。此外,学校还要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与职业道德建设,这样,教师才会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抵制行业内的不良风气。
(四)举办专题讲座
学校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见识一下外界的市面,多了解行业内部的最新动态,一定要尽力为学生邀请一些旅游企业中的知名人士、学术界的学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旅游界的最新动态。只有多举办这样的讲座,学生才会更好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以更认真地态度投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喜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06):154-156.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2.生态资源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3.景区资源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边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2+2”的专业特色是系统学习发达国家旅游管理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西方旅游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从事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商务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2+2”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图中8个模块分别表示第1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第1学期一第4学期的课程在大连大学完成,第5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在南十字星大学完成。
2014年3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全国目前约有1200所普通高校,1999年之后“专升本”的600多所新建本科都面临转型,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在此背景下,各省市独立学院积极探索并践行应用型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创建于2002年4月,原名为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6年批准设立,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广西民族大学所形成的东盟国家语言专业优势,积极实行3+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而不出国的学生则选择在国内完成其全部学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学院积极探索实习管理模式。从2013年开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最初的“分散实习”转变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进行毕业实习安排。集中实习,即学生自主选择到学院签约合作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由学院及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实习期为6个月。少数有其他实习需求或选择“3+1”小语种学习的学生可选择分散实习,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
在实习管理的改革探索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本文从实习生的实习心理出发,结合自身组织实习管理的工作经验,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拟为高校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实习前工作环节:自愿为前提,制度来约束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实训基地。毕竟,现在的学生以90后为主体,加之大多数三本的学生本身家境条件就很好,强迫他们去一个自己并不期待、不情愿的实习单位开展为期三到六个月的实习,如果没有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实习的后期管理工作会给指导老师、学校乃至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根据我院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学校统筹(集中实习)与自主选择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模式”来进行实习管理。
系部出台了相应的实习管理条例,明确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习模式。针对“分散实习”的学生,要求该类学生在实习前必须自行找好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必须与旅游行业相关;其次,学生在实习前需提供实习单位接收函或实习协议,以证明学生将在该单位实习;若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实习接收函或实习协议,则必须选择参加集体实习。第三,实习期间,分散实习学生必须在之前提交的《实习协议/实习接收函》的单位内实习,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否则将受到一定处分。
针对自愿选择“集体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首先在实习动员期间详细客观地向学生介绍校企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实习条件,既阐述了有利因素,又重点突出集体实习将面临的困难,以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使实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此外,为防止集体实习学生中途无故中断实习,系部明确规定,该类学生因个人原因(身体原因除外)提前与实习单位解除实习协议的,将受到一定处分。
三、实习过程工作环节:重视过程管理,提供及时、全方位的指导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以“重视过程管理,提供及时、全方位的指导”为管理原则,安排有经验及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主要包括“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及时帮助并解决实习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实习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研究问题等。”
以我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方向)集体实习学生为例,系部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前往校企合作单位。在学生入职前期,要求指导教师一同参与实习生的入职过程。通过与学生一同参加入职培训深入了解该企业的情况及学生前期的思想动态;学生分配到岗后,要求指导老师前往各个部门了解学生主要的工作任务。此外,指导老师还要深入到员工食堂、员工宿舍了解学生食宿情况。
在实习期间,系部要求每一位学生每月必须按时提交实习月记(以邮件形式发送至指导教师邮箱),并且规定若实习月记存在抄袭他人、弄虚作假等行为,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论处,不能取得实习学分。在学生反馈的实习月记中,学生把每个月的实习感受、实习困难都真实的表达了出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月记,及时了解了实习生的思想情况,并通过邮件回复、电话等形式进行相应鼓励、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实、实习生、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后期管理工作:综合评分,传递榜样的力量
我院实习后期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时间长短、实习月记提交质量、实习报告质量、实习单位鉴定及指导教师意见5个部分组成。在实践中,采取科学而规范的综合评分考核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实习月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促进了实习纪律的明显好转,提高了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满意度。以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方向)实习生为例,共有36名同学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实习,只有4个同学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提前结束实习,其他32人坚持实习了6个月,在实习期间多次获奖,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评价很高。此外,在2011级旅游管理实习生跟踪问卷调查中,我们调查到有53.33%的实习生获得了实习企业留任的通知,14.75%选择留在原实习企业工作,部分同学直接升级到领班、主管级别。
学院实习后期管理的第二重心,就是要向下一届学生传递榜样的力量。我们首先对实习生的实习月记、实习报告进行了汇编,完成了2010级、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月记心得汇编册,供系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内部阅读。下一届学生们从师兄师姐的月记中深入了解了实习的内容、应掌握的技能、心态等,对他们来年的实习提供了一定借鉴。其次,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实习生现身说法,调动了下一届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让其更深入了解实习的意义。
五、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2013年起,我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了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2011级的实习生跟踪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校企合作单位种类不够,应积极开拓旅行社和景区实习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岗位和相关福利;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到相关毕业事宜的处理。”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在财经类高校中的培养现状
1、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2012年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旅游专业学校全国共有2236所,高校全国共有1097所,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有482所,以高校办学性质为标准,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仅有61所,在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中财经类学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共计8所,如在吉林省内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5所,除独立办学和民营办学外的财经类学校仅有吉林财经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两所,因此以吉林省为例,在财经大学的教学环境特点下研究开拓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有助于旅游人才的发展的。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财经类高校中的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逐步被重视,而培养高等旅游人才的培养定位的更加明确和细致,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经验,基本上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四个层次,即中等职业层次和专科层次分别定位于培养服务型人才和服务管理型人才;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和理论研究、战略管理人才。
以东北三省的东北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大连财经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四所财经高校为例,从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上可以归纳出部分情况。这四所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都定位在“在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内其他部分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财经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经营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管理素质的行业领导者为目标;山东财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是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云南财经大学的两个专业方向定位是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能够在一线工作进行组织和现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问题
1、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国内的财经类高校主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高校的支柱学科,因此在此学科范围内各高校的学科建设都较成熟,无论在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研究成果等等其他方面都是实力较强的,因此依托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科教学以及管理学科教学,在财经类高校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管理和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同时财经类学校经济和管理类的校友较多,各行各业都有,因此针对这些行业进行的实践教学或者实习,都将对学生提前适应专业环境或者岗位有很大帮助,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其具备“经济和管理并重、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技能型”特点。
2、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并不是百分百的都占据各方面优势,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旅游和入境游的增加使得很多语言学校开设旅游专业或相近专业,原因就是外语能力在旅游中的地位提高,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国际游、国内游等大幅度的提高,加之国内旅游经济的比重迅速在第三产业中崛起,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又不断的变化提高,以外语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同时经济素质、综合规划素质等等方面都成为了衡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一定标准,所以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专业定位不明,学生目标不准。第二,部分专业方向设置不当,学生知识结构弱化。第三,部分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实践能力弱。第四,财经类高校师资队伍缺乏,科学研究水平低下。
三、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
1、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以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2、依托财经类高校优势为基础,加强知识复合,注重实践磨练
3、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内知识融合,拓展学生全新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