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低碳经济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3 10:47: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低碳经济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低碳经济的特点

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发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营造,除了美化城市环境,提高观赏性外,还肩负着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的职责。要有效控制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碳排量,避免营造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风景园林营造的低碳发展。

1 低碳风景园林的功能特点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发展低碳风景园林的根本目标。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在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1.1 提高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营造所需的能源资源越来越多。这必然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保护环境,在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过程中,应加大使用其他环保材料替代钢筋混凝土、木材等传统建材的工作力度。同时做好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工作,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大规模种植花草树木是城市园林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打造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绿化面积,而且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改善城市环境。此外,绿化工程造价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查阅资料可知,绿色植物具有很强的吸碳能力。1公顷阔叶林一年可以吸收CO2约360吨,一公顷针叶林一年可以吸收CO2约300吨。所以在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扩大绿色植物规模,加强城市植物的吸碳水平,从而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2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所要遵循的准则

科学合理地实施低碳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实际情况,通过科学严密的计算,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园林营造方案并严格实施。以确保风景园林建成后能有效降低城市空气中CO2的含量,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园林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严格控制CO2等废气的排放,从而保证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效果,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 制定低碳环保的风景园林建设方案

要根据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精确计算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影响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都有所不同。设计人员要通过严格、细致地计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风景园林营造的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整建设步骤,从而对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的碳排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有效控制碳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满足风景园林的各项建设要求,从而实现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根本目标。

2.2 选择碳友好型建设材料

低碳风景园林要实现营造过程中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下工夫,尽量选择碳友好材料。评判一种材料是否是碳友好材料的指标是碳成本。碳成本是指建设材料从生长到应用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代谢废物、消耗的能源资源的总和。通过计算得出的碳成本数值低,则说明该种材料是碳友好材料。要注意的是,某种材料是碳友好材料,不等于说相同材质的材料都是碳友好材料,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材料的生产厂家、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地区等因素。所以选择碳友好材料,一定要考虑地域差异,从而保障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碳友好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有效控制园林营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营造低碳风景园林需要使用工程机械设备,进而导致噪音和污染,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要降低污染,就要从源头抓起。在园林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精心设计,既要保障低碳风景园林营造顺利进行,还要尽量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量,减少营造工程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还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节约园林营造资金成本投入,甚至对减少机械设备因操作不慎对植物造成损伤的情况也有显著帮助。

2.4 延长低碳风景园林的生命周期

频繁的移除或者是更新园林景观,是城市低碳风景园林营造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疑会导致资金、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在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工作中一定要想尽办法,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尽量延长风景园林的移除和更新时间,提高低碳风景园林的利用效率,降低园林建设资金的投入。在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设计与建设人员不能仅从个人的理念和认识出发进行设计和营造,更要结合当地人口特点、艺术风格以及地区文化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设计、营造,提高园林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保证当地区文化、城市环境、人口数量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化时,风景园林依然能够胜任美化环境和有效控制空气质量的重任,从而延长园林使用寿命,实现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目的和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风景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应该从改进生活环境质量出发,结合建设成本、生态平衡、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营造低碳风景园林,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到风景园林营造的各个角落,从而在美化城市的基础上,改进城市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毕小山.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改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

篇(2)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营造;功能特征;设计要则

随着当前社会中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和能源为及的逐步出现,低碳概念不断的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实现,以其高高质量,高水准的主要前提因素成为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先进的知识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下形成的‘个城市建设于段,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能源逐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思路,新系统化的概念,它有望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通过当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概念与实际操作方式借鉴国内外多种建筑技术逐步形成的理论方针

一、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概念的提出

可以说,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园林的背景都是出现在全球气候危机的时候,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命运与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各种化石燃料,化工企业,煤炭钢铁产业的发展使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大量的排人大气。南极的冰层已经开始融化,各地的气温也开始升高,人们开始惊慌。更严重的是能源危机的露出端倪,燃油价进一步升高,各种资源接连亮起红灯,能源的产出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的需要。

另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可持续发展原理与低碳经济原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开始种植生态蔬菜,采用基因技术避免农药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建立生态园区等措施相继开展。特别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区,那里的生态环境改善尤为重要,于是现代城市风景园林的营造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必修课,这样的园林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市建立低碳风景园林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地途径,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上方案。

二、对低碳风景园林的认识

低碳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很低的碳排放。当今社会城市的面积急剧增加,城市的环境及人居的舒适度成为了改善的重点。但是,城市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污染的涂料、建材,为了建房不惜破坏原有的绿地,使得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有低碳的概念,认识到园林的重要性,但单纯的园林建设如果不把低碳纳入工作就会南辕北辙。低碳园林的构建,要求在建造园林过程中,尽量少用具有污染的建材、原料、添加剂,尽量不破坏天然的景观;建造设计上:要考虑低能耗,减少能源浪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园林的各种材料,如水、土等可以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让其爱我保养。符合以上的可以理解为低碳园林。

三、低碳园林的功能特点

3.1 低碳园林可以降低风景园林营造中的能源消耗,提高园林的能源利用率

现在的建设基本全是用钢筋混凝土或木材,它们具有很高的代价,污染破坏相当严重。而低碳园林的构建,要求少用或不用这些,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替代品,改善园林的结构功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刻意地将废旧品重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功能特点之降低风景园林营造中的能源消耗可以从园林的操作层面上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本着就近的原则,通过本地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园林施工材料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这样可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总体上的能源消耗。

3.1.1通过本地或就近选择材料,可大幅度降低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由此带来总体能源消耗的减少。

3.1.2通过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

3.1.3以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能源消耗总量。拒绝仅仅为所谓景观效果而设计高耗能的建筑或构筑物。

3.2种植植被。增强碳吸收功能

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尽量提高绿化面积,尽量少建广场、房舍等,空出自然景观的位置,让更多的花草树木人住园林。即科学计算每平方米的针叶林每年可吸收300t左右碳,即使每平方米的草坪也可以吸收800kg左右的碳,可见绿地吸收碳的功能之大。

四、营造低碳园林的要则

低碳园林的营造必须有规划,科学的安排各方面,减少能源的浪费。总的需要注意的几点:首先是设计,其次是建材的选取,再者是施工的过程及后期的维护。

4.1 减少园林建设的碳排放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二氧化碳的排出,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一阶段也避免不了碳的排放,我们提倡的低碳园林就是减少碳的排放。目前已经有很方便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算碳的排放,我们可以以此评估实施的项目,确定这些项目既符合当前的需要,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

4.2 选购优质环保的建材

尽量采用碳成本较低的材料,这是低碳园林的重要环节。尽量采用新型材料代替传统的建材,减少对树木的依赖。

4.3 减少施工中的碳排放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利用地形,因势利导,减少污染。同时减少大型机械的作业时间,作业尽量不影响植被。

4.4降低后期维护费用

一般园林的后期维护费用都相对较高,如对植被的修剪,设施改建等。如可以种植无需修剪生长缓慢的树种,如银杏等,既美观又实用。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减少人工草皮,选择适宜粗放管理的草种。

五、对国外先进低碳的景观营造的探索

设计师重点考虑了景观对于气候和环境将会造成的影响,认真研究每一个主要设计构件、材料的来源,分析它们如何在设计中运行并在展览结束后将去往何方。设计师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有效地降低了其景观在营造、维护过程中所需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低碳景观营造”的目的。首先,设计师所选取的多是已成型或通过回收再利用的“碳友好”的材料 对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而言,尤其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近3O年间,很多项目的生命周期甚至更短。典型的城市更新不但包括对原有场地、材料的大规模挖掘、移除,还要加上新的设计和建造。类似的物质性问题通过设计师深入的场地调查、分析和对材料的了解,通常还是可以被逐一解决的,因此急需如此的精心策划使得该项目营造的碳成本大幅度下降。其次,设计师还为很多主材安排了展后再利用的途径。

【结束语】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已成为当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要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低碳风景园林的兴起时代的需要,它合乎当展的理念,体现了人们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不管是在省市还是在郊区,建设低碳风景园林都将有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我们的未来需要低碳,子孙也会继承这一认识,将低碳走的更远,使得世界成为舒适的人居环境,希望我国的低碳园林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城市规划学刊.2006(6)

[2] 陈芳清,王祥荣从埴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园林,2005(5)

篇(3)

随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规划中要把风景园林的建造,作为改善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低碳这一理念的兴起与环境日益的恶化有着密切关系。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以及传统化石能源日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推广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风景园林建设“低碳”的理想目标,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1低碳风景园林的概念界定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交通、住房等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必然引起环境的高碳和污染。园林建设在各种不同需要及追求下,需要利用不同的材料和优良的设计完成园林的建造。要达到我们所追求的低碳生活效果,低碳园林的建造应该遵循4点:(1)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量。(2)合理搭配园林相关植物,更好地发挥碳汇功能。(3)提高风景园林内部资源的重复利用率。(4)合理分配园林的维护费用,减少开支。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

2.1降低能源消耗

低碳风景园林建设中的能源消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风景园林的营造必定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如何使这种消耗降到最低,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尽量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做好低碳环保工作,保护环境。其次,能源的选择使用会影响到后续的各项工作,使用一些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不仅环保而且经济,使用寿命长。再次,不能单纯地追求外观的“美、奇、特”,更重要的是功能性的设计和营造,既延长了园林寿命,又减少了园林改造资源的浪费。

2.2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改善环境的措施通常是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园林的营造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但要有所变通,毕竟园林的面积是有限的。丰富植物群落层次,这些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O2,有利于提高园林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建设一些适合个人运动健身的小型林荫道,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建康,而且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人文性。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控制碳排放量

在建造风景园林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机械方面的工具及相关材料,这些工具必然会消耗很多石化能源,碳排放的增加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会产生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就要求建造师能够较好地选择园林建造的场地,尽量避免或减少大机械工具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量。

3.2降低园林维护的碳成本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有优秀的建造师指引园林的营造,建造师应在建造前充分了解该地区的区域条件,设计的园林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可持续性、维持性。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风景园林,在维护上不仅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它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系统较好地维持调节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就减少了维护次数,降低了维护的碳成本。

3.3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篇(4)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环境的主要特征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程度逐渐加深,人们在探索新的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就要极力转变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国家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输电线路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能源的节省和污染物的排放,就会给生产施工环境带来很多的环境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优势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为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发动企业全员的力量,将精细化的管理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施工质量的高效管理。

一、低碳环境下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问题关系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效应。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做好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就要求在施工前对整个现场环境的认真勘测,以便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详细资料。在施工设计方面要根据线路的实际铺设要求和质量要求,设计出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施工方案图,为实际的施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过程中一切程序都按照最理想的设计方案来进行,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的返工和维修的次数,这就相应地降低了施工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减少了因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和损害。

二是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要不断加强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的监控,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跟班的现场监察,坚决防止有不合格的施工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页包括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并逐渐完善施工的工艺和技术,这就为施工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是有利于提高计量管理的工作水平,在进行施工计量之前要确保施工工具的精良程度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还要对参与计量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考评,同时要建立好完整有效的计量工作档案,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提供计量保证。

二、低碳环境下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控制关键还在于对施工材料和技术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上。这是整个施工项目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实践环节。

首先,在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施工方面,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铺设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环境状况都比较恶劣,如果施工的质量不过关,在进行返修或者维修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的阻力,所以要充分保证施工的材料是符合国家相关等级标准的。例如要对砂、石、水泥、钢筋等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还有地脚螺栓和斜插式的主脚钢在进场之后都要经过专业质检人员的验收,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在钢筋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钢筋材料进行存放的时候要分门别类,为运送和使用提供便利的条件。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时候使用到的机械设备也要进行妥善的保管与养护,以降低使用的成本。

其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进行铁塔组立施工的时候,要先确保线路施工的基础工程是否都已经做到位,检验合格后方能组立铁塔,这是也要反复确认插入式主角钢顶面高差或者是地脚式顶面高差是否符合标准,在此过程中还要再次确认基础跟开的尺寸、混凝土的强度等。在运输组塔材料的过程中,要在绑扎的部位垫上橡皮胶,以便防止材料镀锌层的磨损,影响施工的质量。组立铁塔的整体吊装或者是进行大件吊装的时候,要保证选择的位置是科学合理的,否则在吊装的时候会影响到材料的整体质量,容易发生变形或者弯曲的现象。在吊装的时候也要注意施工的顺序,不能违反正常的吊装顺序,吊装的重量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吊点的位置也要合理选择,对铁塔螺栓的有些部位要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加固,防止出现松动的情况,影响施工的质量,最后要使得螺栓的紧固程度在95%以上,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质量。

最后,架线方面的施工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这是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核心技术环节。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导线和地线张力放紧线的施工,每一步骤都要与设计图纸相互吻合。在施工的时候要尽量降低导线的磨损程度,并要反复检查导线、地线紧线的弧垂质量,保障各项指标都达到设计的要求。如果客观环境允许的时候,还可以对多个相邻的弧垂和子线的误差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预定的要求。确保耐张串可以实现逐串的张拉作用,同时对其实际的长度要进行精准的测量。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人员要肩负起施工环节的责任,责任到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对工程的附件进行安装的时候不仅要追求质量还要保证具有美观的效果,例如螺丝的穿向要整齐划一,铝包带的缠绕要紧致。铺设的导线,金具,绝缘子等材料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同时对一些重要工序的技术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理论考评之后才能上岗,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绝对过关,否则即便是再合格的材料,施工技术出现了问题,也难以保障工程的质量。不断开展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如果上道工序不合格,就要及时整改,等到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充分做好质量的跟踪检验工作,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各个施工项目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电力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工程,在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多次返工和不断维修的情况发生,争取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才能不断促进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秀芳.低碳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

[2]吕文超.低碳环境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过程探讨[J].机电信息,2011(33)

篇(5)

随着气候和经济的不断变化,低碳经济逐渐被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并得到相当的发展进步。20世纪初期,由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具体解释了低碳经济概念。其认为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实质是高能源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一、我国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

1、我国企业应充分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可以从战略上把握低碳经济。但由于中国企业并没有注重少数国内学术界的前期低碳经济的研究。致使在这战略上落后了国际上的许多知名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其次,从环境管理质量的集中体现来把握低碳经济。因低碳经济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市场和规制的不确定性,管理仍面临最复杂的挑战。最后,从责任的角度来把握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将迫使中国企业担起社会责任,使中国企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我国企业应明确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日宣布了减少碳排放的具体目标。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可能是生存危机。从其发展趋势看,低碳经济的生产方式将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也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可以与国际高水平的企业抗衡。而消耗石油能源之路显然也要被低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所取代。抓住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才将能占领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高峰。因此,中国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跟随政策导向实施战略安排,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实施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彻底转型,或继续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来掌握市场,进而占领新市场。

二、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障碍

1、企业自身创新障碍

第一,科技强度不足。目前的研发支出仍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占GDP比重2%的目标差了0.5%。第二,投入构成不当。企业只增加外商投资研发经费,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投资研究。而外商投资研发成果不属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增加不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三,企业创新资金和时间分配不合理。中国大多数企业用于新产品的研发资金只有24%,基础研究费用更少还不到10%,且短期研发项目比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项目更得到青睐。

2、企业技术转让障碍

多年来,各国政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更加提高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转让的要求,希望通过科研和技术开发来达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的。而中国企业若作为技术提供方,企业存在缺乏全球公共视野,担心丧失其垄断地位,经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若作为技术接受方,又存在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分散、成本费用高、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问题。

3、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障碍

第一,资金问题使低碳技术研发受到局限。第二,市场不成熟使低碳技术未能正确运营发挥其作用效果。第三,科技成果质量低,使低碳技术没有达到预定的效用。第四,低碳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使企业销没有迅速转换,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比发达国家低50%-60%,严重阻碍我国企业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

三、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调整对策

企业生产运营受气候和发展低碳经济背景的约束。一方面,将使企业面临能源资源和碳排放环境容量更为稀缺的要素市场;另一方面,将使企业立足于价格机制逐渐纳入外部性成本的更为可持续的产品市场。同时也将给企业一个由政策措施推动的回报丰厚的低碳产业机会。当然,这也需要企业能正确的识别明确、稳定和长期的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并及时做出调整战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战略调整规划。

第一,应及时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和加快战略规划。

篇(6)

一、 我国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篇(7)

二、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内涵的拓展

现代化低碳经济的一种背景发展中,就要联系国际贸易的基本内涵,在内涵的拓展中,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内涵,实现碳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碳金融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将人类社会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逐渐降低。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联系金融制度规范的相关标准,注重金融交易活动的充分讲解,在碳金融活动的基础发展中,实现资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资金的不断配置中,做好排痰技术的不断支撑和应用,实现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就要实现国际贸易内涵的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服务内涵的广泛拖住中,结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参与者的动向,做好低碳性的环保,在碳金融发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技术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联系低碳技术的一种技术支持,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低碳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国家贸易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技术上的不断擦红心,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发展全面实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商的发展中,就要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特点,并在资金技术的过多投入中,实现技术上的不断革命和创新,在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中,将经济的低碳发展综合性的实现,注重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根本创新和发展。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做好新一轮技术的有效性革命,在国家贸易技术的转移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实现国家之间的有效性技术合作。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单边贸易过程,避免各种贸易规则的产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一旦碳标签的出现,就要联系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过程,注重使用和推广的过程。碳标签在始终中,往往是结合相关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储运相关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在标签的形式分析中,对消费者告知。关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之后,就要结合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对碳关税措施制定,并将碳的排放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篇(8)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9-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变暖、严重雾霾等环境方面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将完全更新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与我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人文价值观念和经济权益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为我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现阶段,我国建立了的低碳经济区域性发展模式特点是“自上而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模式。我国的低碳即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含聚集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等行业、聚集在中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和旅游行业和聚集在北方重工业和能源供给地区的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发的雾霾等严重问题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物,也包括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即低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新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根据我国地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的依靠和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入区域管理评价体系

倡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区域管理评价体系,树立低碳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将传统的独立经济考核模式变为“经济+环境代价值”,降低经济模块在考核中比重,应该逐渐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形成绿色经济的生活习惯,逐步接受“经济+环境代价值”的评级体系。

(二)根据区域的经济状况,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为完成我国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至2020 年,国内的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45%”的目标,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考核方案。对东部的低污染、低消耗的地域使用严格的考核标准,允许少量排放指标,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方案。应该稍微放宽中西部地域的碳排放量,可以允许个别地域在一定变化内进行“排放量交易”促使各省之间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各地方优化的财税制度,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减少多环境的“剥削”等代价。建立“谁低碳,谁受益”的模式,对于“高排放、高消耗、低产能”的产业施加财政压力,促进企业转型。适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低碳发展的新技术,让企业树立绿色观念,逐步抛弃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四)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种节能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凭借公益广告、节能减排形象代言等途径,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广大居民的观念中。比较发达地域应该采用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并认真实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100 瓦的电灯泡,如果使用节能灯泡能够省下约80%的能量消耗,但是节能灯泡的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没有竞争的优势。根据这一状况,不同地区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逐步取消生产传统产品,尽可能的用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模式是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一种手段。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国家政府可以按照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各地域政府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出台相关的法律等政策,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总结

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能够确定的基础之上,得到低碳经济的考核体系,引导我国经济长远规划发展;区域低碳技术标准研发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促使低碳技术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低碳产业规划的完善,可以使低碳目标统一化;通过引导社会消费向低碳转型,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目标的实现。

篇(9)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篇(10)

一、低碳经济及融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生产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其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和公共政策,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样,传统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将会脱颖而出,一系列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将逐渐涌现,带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复苏。

2、低碳经济融资的主要特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融资的概念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三)低碳经济与融资决策的关系

碳融资,就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目前,碳融资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

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至少具有以下特点:1、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2、低碳经济融资期限长;3、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性强。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融资的现状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融资需求

碳经济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障碍主要有四个,是否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研发支持,是否有有效的融资机制和金融支持,是否有完备的低碳市场。在低碳产业发展初期,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无法迅速回流,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因此低碳融资是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低碳经济融资现状

1、商业银行与我国低碳融资

在绿色信贷方面,绝大多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信贷领域的环境准入标准,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信贷增量,加大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但由于低碳经济投资期长、经济效益缓慢、项目风险较高特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贷款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融资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政府鼓励低碳经济领域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资本市场上的基金投入低碳经济意愿不强。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低碳经济融资的缺口较大,一方面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投向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一些重点低碳经济项目还需要依靠国外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我国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低碳经济融

低碳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融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热,金融机构冷的局面,而是要构建有效的低碳经济体系,并且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低碳经济的融资体系。此外,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供给主导型的低碳经济融机制;第二,银行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机制;第三,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低碳融资机制。

(二)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2、研究征收碳税;3、政府购买。

(三)构建碳交易平台

积极研究构建排放权交易平台,一方面为现有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便利,并谋求议价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建立本土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初期的尝试。

(四)完善低碳经济融资的金融支持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显著特征,商业银行应该承担其为低碳经济融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供给主导型”作用当前商业银行支持低碳融资须重点关注企业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造领域,应综合利用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来选择优质客户并通过此方法重点识别成长性很高、低碳技术创新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并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

(五)创新低碳融资方式

1、PPP机制

PPP机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在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可以采用公私合作的形式筹集资金,当项目需求已经大大超过公共资金的承受极限,引入私人资金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引进商业管理经验。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节能市场机制,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包括节能方案设计、投融资、物料采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服务,项目结束后,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

四、小结

2010年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积极推行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提供节能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的新机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利用这一有效机制促进企业融资,进行能效改造。

参考文献:

[1]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篇(11)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着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