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产品追溯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3 10:07: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产品追溯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产品追溯流程

篇(1)

二、从田间到车间,逐步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管理

建立加工经营台账,通过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制度,记录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整个链条信息,实现产品“身份”有据可查。目前,乐陵市国强亚联、山东飞达、中谷淀粉、希森马铃薯等多个企业均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流程,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形成产、供、运、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三、扩大检测平台,基本满足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需求

企业均已建立了自己的检测中心,实现自检自控,其中飞达集团的实验室获得辣椒出口公共服务检测中心称号,在自检自控的同时还能服务周边企业。成立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站,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负责职能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可随时抽检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监督检测网络,不断提高我市在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验检测水平,至今,共抽查果蔬样品720份,合格率100%。

四、统筹多方力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执法监管网络体系

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例行监测工作,并定期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跟踪督查力度,促进落实整改措施。

篇(2)

一、充分认识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有利于提高流通主体的质量平安责任意识,肉类蔬菜质量平安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平安。强化防范措施,形成溯源追责机制,发明放心肉菜渠道品牌;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改善消费预期,促进明白放心消费;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提高食品平安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完善,提高市场运行调控水平;有利于促使生产者依照食品平安规范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平安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肉类、蔬菜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和规范现有肉类蔬菜流通追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以追溯管理平台为中心、批零市场等7个流通节点为终端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体系,实现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电子化,形成肉类蔬菜流通信息、责任追溯链条,提高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肉类蔬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

(二)工作目标。用1年半时间。下同)局部餐饮食堂等团体推销单位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做到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实现肉类蔬菜流通信息的正向跟踪、逆向溯源,强化对经营主体的责任约束。

三、强化基础建设。

(一)建设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依照商务部统一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流程“五统一”要求。负责全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工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市追溯管理平台开设县(市)区(含高新区)工作窗口,负责辖区内相关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工作。

(二)建设7个流通节点追溯管理子系统。依照“统一规划、政企共建、企业维护”要求。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大中型超市、团体推销单位、机械化定点屠宰厂、产销对接核心企业、外埠肉品集中检验点等7个流通节点,根据统一的信息采集规范和数据传输协议,建设和运行追溯管理子系统,作为肉类蔬菜流通的信息采集终端,与市追溯管理平接。

依照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的要求,1.批发市场追溯管理子系统。结合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匡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海鲜市场等大型肉菜批发市场装置和运行追溯管理子系统。支持批发市场以专用机具为录入设备,以集成电路卡(IC卡)为载体,以局域网为支撑,开展进货信息采集、质量检测、批发分销、结算等关键环节的电子化流程再造工程。

结合规范化社区菜市场升级改造,2.社区菜市场追溯管理子系统。根据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社区菜市场规划。依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市区60处社区菜市场装置和运行追溯管理子系统。支持社区菜市场以集成电路卡为载体,以局域网为支撑,开展进货验证登记、质量检测、零售打单、查询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电子化流程再造工程。

银座、华联、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3.大中型超市追溯管理子系统。结合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和“农超对接”等工作安排。对商品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改造,使其具备信息规范化采集、销售价签附加追溯码、信息上报等功能。

装置和运行追溯管理子系统,4.团体推销单位追溯管理子系统。大学科技园、大学、省实验中学等团体推销单位。使其具备供应商管理、进货商品登记、耗用管理、信息上传等功能。支持团体推销单位开展进货登记、索证索票和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的电子化流程再造工程。

运用集成电路卡和无线射频技术(RFID对定点屠宰企业现有追溯终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5.定点屠宰企业追溯管理子系统。结合定点屠宰厂设置规划和屠宰行业调整发展。使其具备主客体同步追溯功能。

改造现有内部追溯管理系统,6.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追溯子系统。锦绣源实业有限公司、华联超市唐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等产销对接核心企业。实现对所经营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的规范化采集。7.外埠肉品集中检验点追溯管理子系统。外埠肉品集中检验点建立追溯管理子系统,对外埠肉品进行查验、登记、追溯码生成,建立电子台帐,并核发生猪产品销售凭证。

(三)推进6项基础建设。

推行电子化统一结算,1.建设批发市场电子化结算系统。把大型肉菜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试点。利用技术手段改造交易模式,从流程上强化对经营主体的管理,确保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满足追溯需要。

淘汰落后产能,2.推进肉类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加快屠宰行业布局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支持屠宰企业实施屠宰加工、检疫检验、冷链储运等规范化升级改造。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优质蔬菜生产园区和基地。以章丘大葱、大蒜、历城唐王大白菜等品牌为重点,全面推行规范化生产,培育省内外知名蔬菜品牌。

全面推行实名备案登记制度,3.建设肉类蔬菜流通主体实名管理系统。对各流通节点经营主体。配发农产品流通服务卡,并在市级追溯管理平台建立各流通节点数据库,归集经营主体相关信息。

4.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大型肉菜批发市场的进货信息采集、批发分销、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进行监控;对机械化定点屠宰厂的静养待宰、检疫检验、无害化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支持检测室(点)进行样品采样、药品耗用、质量检测、结果上报等关键环节的电子化流程再造。5.建设商品质量检测准入系统。研究制定肉类蔬菜的产地证明准入、质量检测等质量平安准入制度。整合现有质量检测体系。

力争用2年时间,6.推进社区便民放心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菜市场建设。实现市区60%以上的菜市场达到商务部有关规范要求,满足市民15分钟生活圈内放心购菜和便利购菜的基本需求。

四、强化工作措施。

篇(3)

1 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概念

蔬菜条码制销售就是销售者在蔬菜销售过程中将蔬菜追溯码(即条码)粘贴于消费者所购买的蔬菜表面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根据蔬菜追溯码(即条码)查询蔬菜质量安全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查找到生产者,投诉到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可通过农户的生产台账记录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分清责任,作出处理。其特点是通过纸质生产台账追溯生产源头,符合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中规定的建立生产记录和鼓励、引导对农产品进行标识的要求。

2 蔬菜条码制销售的追溯流程

蔬菜条码制销售的追溯流程见图1。

3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的作用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贴上条码就相当于给蔬菜配上了“身份证”,也相当于“一张发票”、“一个承诺”,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3.1 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后,一旦出现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蔬菜条码追查生产者,进行追根溯源,对于蔬菜生产者来说,蔬菜条码制销售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督促菜农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意识,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3.2 促进销售者诚信经营

自产自销户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在蔬菜条码制销售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条码所含信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还可以不断积累销售信用,逐步打造自我品牌,培育固定客户。因此,蔬菜条码制销售促进了销售者间的良性竞争,引导销售者进行诚信经营,为最终实现蔬菜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

3.3 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蔬菜条码制销售不仅有效提高了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知情权,还有利于消费者通过条码了解所购蔬菜产品的相关情况,做到明白购买,放心消费;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消费者自身利益的维护权,一旦出现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根据条码追根溯源,维护自身权益,从而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3.4 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蔬菜条码制销售有效约束了蔬菜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减轻了监管部门的工作强度。同时,一旦某蔬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蔬菜产品的条码信息追根溯源,及时准确控制或召回、销毁问题产品,迅速将为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4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的主要内容

以乡镇农贸市场为实施主体,以蔬菜自产自销户为实施对象,按照建立一支队伍、设立一本台账、建好一套系统、设置一块标牌、粘贴一张条码“五个一”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蔬菜条码制销售管理体系,实现蔬菜“生产有记录、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给生产者以利益、销售者以责任、消费者以信心。其核心内容是设立一本台账、建好一套系统、粘贴一张条码。通过纸质生产台账追溯生产过程,符合目前菜农素质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

4.1 建立一支队伍

以现有乡镇农服中心检测员和农贸市场检验员为基础,组建一支负责蔬菜条码制销售执行情况监管的专业队伍,并确立一名条码制销售管理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其蔬菜质量检测能力和“条码”信息采集、日常监管、操作流程控制能力。

4.2 设立一本台账

篇(4)

二、出口农产品追溯体系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假设在世界市场中,有两个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其中一个为发达国家1,另一个为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先进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在国内实施全面的追溯体系,对进口农产品也有严格的追溯要求。假设两国市场上的总产量分别为Q1和Q2,其中出口量分别为N1和N2,国内市场产品量为M1和M2,即两国市场的产品总产量分别为Q1=M1+N2,Q2=M2+N1;均衡价格分别为P1=a-Q1=a-(M1+N2),P2=a-Q2=a-(M2+N1),其中a为固定常数。考虑到农产品的追溯性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农产品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记为K1和K2。假设没有固定成本,边际成本为c,则两个国家的利润函数:

假设发达国家2生产的农产品在本土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因此它可以决定自己的产量M2,而发展中国家1只能在这一基础上决定自己的生产情况。此时对于国家1而言,最优的M1*和N1*必须满足条件:M1及N2对π1的一阶导数为零,则N1=1/2*(a-M2-c-K2),将N1代入(2)式中,此时国家2的决策就应该满足M2及N2对π2的一阶导数为零,最终得到两国在这种情况下的最优产量选择分写为:

在以上推导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追溯体系之前与之后的贸易规模及利润变化进行比较。假设在发展中国家1实施质量追溯体系之前,发达国家以进口农产品的追溯性要求拒绝进口未实施追溯体系的农产品,即N1=0,K1=0,则对相应的π1及π2求导,最后得到在未实施追溯体系和实施追溯体系时的最大利润分别为:可见,在实施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之后,发展中国家原本由于不满足追溯条件而被拒绝的农产品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使出口量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1的贸易利润将会增加(a-c-3K2)2/16,明显高于没有实施质量追溯体系之前所获得的利润。

虽然追溯体系建设会增加成本,但农产品的追溯性满足了进口国消费群体对低风险农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出口需求,而企业为接轨国际标准提高相应技术及设备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将更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出口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贸易效应检验

上述普适性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实践,能否得到可行性支持,还有待于得到基于应用模型和实证基础的检验。为此,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出口市场的追溯性要求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进行检验。

(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及其追溯性要求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160.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8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对日、美、韩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出口比重分别为18.7%、11.8%和7.2%。但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国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对追溯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农产品的追溯体系建设。欧盟要求自2005年起在境内实施广泛的农产品可追溯要求,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日本已经做到了大部分超市具有产品可追溯终端,2005年起对通过日本农协上市的所有农产品实施追溯;美国规定自2003年起,输美生鲜产品必须提供能在4小时之内追溯的产品档案信息,否则美方有权进行就地销毁。出口市场对农产品可追溯性的严格要求已经在实践的层面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些影响。近几年,因在可追溯方面达不到要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而受影响的中国出口农产品每年高达90亿美元。据统计,2010年日本扣留中国出口的水产品、蔬菜及肉制品三类农产品192批次;欧盟共通报中国农产品295批,拒绝187批入境;美国共扣留中国出口农产品达779批次。在出口受阻的各类蔬菜制品中,接近40%的产品是由于厂商没有提供加工等相关追溯信息而被扣留,而标签不正确或销售商没有按照规定提供生产加工追溯信息也是其他类别农产品被扣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各国对农产品的追溯性要求正在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贸易效应的模型检验

1.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Tinbergen(1962)将引力模型运用到贸易量的分析中,通过检验发现,GDP和距离是两个主要的贸易影响因素。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农产品是否具有可追溯性设定为虚拟变量,运用扩张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就追溯体系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检验。模型中选择中国对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为被解释变量,目的国的国内GDP、贸易双方距离和年均汇率、目的国是否对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追溯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上述变量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具体的引力模型构建如下:LnEXij= β0+ β1LnGDPj+ β2LnRi+ β3LnDISij+ β4LnTRj+ μij(1)(1)式中EXij表示某时期中国对j国农产品出口额;GDPj表示进口国j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Ri表示人民币历年对美元的汇率,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DISij表示中国到j国的距离,文中采用两国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来表示,预计该变量的系数为负。模型中TRj为虚拟变量,若j国对进口农产品有质量追溯要求,则变量值为1,否则为0。出口农产品的追溯性要求会增加出口国农产品的生产运营成本而使出口能力下降,但同时由于具有追溯性的出口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增加从而使出口额增加,所以该变量的系数符号无法确定。鉴于2010年中国的前六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为日本、东盟、欧盟、美国、香港以及韩国,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其中东盟作为中国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并且东盟市场中对农产品的追溯条件还不够成熟,不适合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而德国作为欧盟中最大的中国农产品进口国,2010年的进口额占欧盟的1/5,因此,选择德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日本、美国、德国及韩国四国对于进口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严苛,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权威性。因此文章选取1992-2010年间中国对日本、美国、韩国与德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为样本进行检验。

2.数据来源说明

文中采用的中国对各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主要来自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商务部网站。各国的GDP数据根据联合国统计网站,两地距离采用各国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来表示,数据根据 上的估算而得。人民币年均汇价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根据文章前面对于各国质量追溯体系现状的分析,认为美日韩德四国对于可追溯性要求的具体实施年份分别为2003年、2005年、2005年以及2006年。相应年份之前变量值为0,之后的变量为1。

3.实证结果评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为面板数据,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序列都存在单位根,但是其一阶差分则是平稳序列。从表1的回归结果的t检验值表明,除了汇率R的t检验值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具有与预期相符的符号,而且都是显著的。同时,模型的F检验值也十分显著,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都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采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的方法,将汇率变量舍去,直到所有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显著为止,最终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LnEXij= 1.661653 + 0.939678LnGDPj- 1.059752LnDISij+ 0.649023TRj(2)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TR的回归系数为0.649,表明当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时,进口国对农产品的追溯要求会促进中国农产品对该国的出口。可见,进口国是否实施质量追溯体系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显著影响,且为正面影响,实证结论与前面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尽管在初始阶段,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质量追溯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同时部分质量合格产品会由于无法达到追溯要求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农产品出口量下降。但从中长期来看,追溯体系将成为农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有效门槛,将许多不具备可追溯性的竞争者挡在门外,有利于具有追溯性的农产品出口;同时,出于对“经验品”的偏好,进口国对已经试用过的具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会形成一种消费路径依赖,而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去寻找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另外,为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达到进口方的质量标准,出口国需要接轨国际标准,采用科学而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更高的认证标准,提高自身质量检验水平的信誉度,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当然,相对于进口国GDP回归系数和距离变量系数,TR回归系数略显小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时间不长,经营主体、消费主体以及政府层面的认知意识和支付意愿不强,致使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还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但作为一个长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实施农产品追溯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的监管和认证,实行农产品的召回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监管、认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质量声誉和品牌建设,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美誉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出口。

四、结论与启示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以信息化追溯和互通共享为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共治,建设覆盖全国、统一开放、先进适用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兼顾地方需求特色。统一基础共性标准和建设规范,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资源整合、设施及信息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做好已明确的重要产品追溯工作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确定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

2.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做好政府主导的试点示范工作和公益性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支持行业组织和企业自建产品追溯系统,并与政府和相关机构实现追溯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公益性和市场化两类追溯平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3.形式多样与互联互通相结合,注重产品追溯实效。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追溯理论、模式、管理和技术创新,鼓励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多样化发展。坚持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统一优化公共服务,注重生产源头追溯信息的真实性、中间环节信息链条的连续性、消费端追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4.试点示范与复制推广相结合,建立科学推进模式。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产品为重点,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运行效果。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体制、统一协调的追溯标准体系和追溯信息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部门、地区和行业企业追溯信息初步实现互通共享和通查通识;重要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化、标驶、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追溯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追溯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追溯体系对群众安全消费、企业精准营销、行业管理优化、供应链安全保障及政府监测监管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及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分类产品追溯体系基本建成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探索推进妇幼用品、建材、家电和汽车零配件、地方特色产品等追溯体系建设;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采用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占比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基本任务

1.建立目录管理制度。从产品对人身和生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危害事件发生概率及后果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依法制定重点追溯产品目录和鼓励追溯产品目录。国家重要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各地酌情制定兼容国家目录的地方重要产品目录。

2.完善追溯标准体系。分析提炼追溯的核心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标准的定位和功能,建成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相衔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研制一批追溯数据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等共性基础标准,实现产品追溯全过程的互联互通与通查通识。在追溯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区、行业、企业探索开展重要产品追溯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标准制定和实施。针对重点产品和环节,根据产品形态、包装形式、生产经营模式、供应链协同、相关业务流程等特点,明确各品种追溯体系建设的技术要求,设计简便适用、易于操作的追溯规程和查询方式。探索推进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与国际接轨,携手打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产品追溯通用规则,逐步建立国际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3.健全认证认可制度。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纳入现有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制度。围绕健全追溯管理机制,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制度。完善认证规范、认证规则、认证工作后续监管及惩戒机制,建立与认证认可相适应的标识标记制度,方便消费者识别。

4.推进追溯体系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原则,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象标识与标识解析等信息技术,逐步建设中央、省、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立追溯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中央平台与有关部门、地区、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对接。推进各类追溯平台与检验检测信息系统、信用管理系统、综合执法系统、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等对接。建设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综合门户网站,宣传政策法规和追溯知识,统一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加强追溯大数据开发利用。结合企业发展与行业监管需求,开发智能化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责任主体定位、流向范围及影响评估、应急处置等功能,为企业管理、政务决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持,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构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投入与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追溯数据资源向社会有序开放。

5.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改造升级相结合,鼓励企业以建设追溯体系为契机,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追溯”创新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平台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实现销售与追溯双重功能,创建可追溯电商品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支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增强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推动追溯体系与批发零售企业电子结算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等体系融合发展。

6.强化追溯信用监管。建立可信数据支撑体系,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消费者等多方参与,将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企业、检测认证机构、监管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纳入可信数据支撑体系,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整合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追溯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可信追溯信息链条。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消费者和用户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形成有效监督的社会氛围。建立追溯信息系统成熟度评价体系,从追溯数据链、检验检测、消费者监督等方面,对企业及产品开展综合评价。

(二)分类任务

1.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尽快搭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制度,将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逐步纳入国家平台管理,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责任,推动上下游主体实施扫码交易,如实采集生产流通追溯信息,确保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出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追溯管理技术标准,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追溯推进模式。发挥国家平台功能作用,强化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快速追查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追溯信息,挖掘大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和智能化。

完善肉类蔬菜追溯体系。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开展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的地区,加快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逐步扩大追溯体系覆盖范围,增加品种和节点数量;升级改造追溯管理平台,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追溯链条,开发智能监管功能,提高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扫码入市或索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食品追溯体系。重点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加工食品,推动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U大食品种类范围,提高覆盖率和社会影响力。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食品追溯、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行业管理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政府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协同水平。加快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

3.药品追溯体系。巩固提升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升级改造中药材流通追溯管理中央平台,促进不同药品追溯系统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增加中药材追溯品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涵盖全国主要中药材批发市场所在地区;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经营、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主体、医疗机构及药店等节点的覆盖率。

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使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留存原料来源、生产过程、购销记录等信息,保证药品的可追溯。扩大药品追溯监管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全部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程快速追溯。建立药品追溯管理机制。

4.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在饲料上,推动饲料企业建立执行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实现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可控可追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进饲料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在种子上,实行种子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推动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去向、销售日期等内容的电子生产经营档案;引导种子批发和零售商建立种子来源、数量和销售去向的电子台账;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追溯管理平台,整合行政审批、经营备案、市场监管等各方信息,实现全程、全面可追溯。在兽药上,进一步加强国家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等兽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入开展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兽药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逐步实现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追溯。在农药、肥料上,建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原料控制、生产管理,流通企业扩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范围,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实行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

拓展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试点企业与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对接,加快农资质量追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

5.特种设备追溯体系。以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为重点,建立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建立特种设备信息化追溯系统,与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对接。逐步实现电梯的生产、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以及车用气瓶和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充装、报废等关键信息的记录、统计、分析、公示等功能,为社会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完善特种设备生产标识方法,健全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数据报告制度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信息记录制度,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提供制度保障。

6.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全国危险品追溯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易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等为重点,形成国家、省、市、县、园区危险品信息追溯管控体系,探索实施高危化学品电子追踪标识制度,实现危险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跟踪,信息监控与追溯。逐步增加危险品种类,扩大覆盖范围。

7.稀土产品追溯体系。以稀土矿产品、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重点,以生产经营台账、产品包装标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稀土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程可追溯。开展稀土企业追溯试点,建立稀土专用发票、稀土产品出口报关、企业经营档案等各项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稀土企业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库存、销售等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完整归集和可追溯。

8.产品进出口追溯体系。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重点,探索推进食品等重要产品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等领域的进出口追溯体系建设。整合产品进出口国家(地区)、产地、生产商、品牌、批次、进出口商或商、收货人、进出口记录及销售记录等信息,与海关报关信息、检验检疫信息和产品标签标识相衔接,实现重点产品从生产到进出口销售全过程信息可追溯。落实进口食品的境外生产商、出口商、境内收货人注册备案和进口销售记录制度,建立进口食品信息追溯平台和全国统一的重要进出口产品平台,实现进出口产品流向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可追溯,提升进出口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质量追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宏观指导,落实部门分工,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各地完善领导机制,将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纳入工作考核指标。推动建立追溯行业组织。

(二)完善法规制度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制度,细化明确生产经营者责任和义务。按照《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等要求,将追溯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化企业主体责任、问题产品召回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追溯体系的倒逼作用和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地方立法,实行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三)营造发展环境

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医院、学校等团体消费单位优先选购可追溯产品。培育创新创业新领域,营造追溯体系建设的众创空间。加强追溯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业务咨询、工程监理、大数据分析等追溯服务产业发展,为追溯体系建设运行、扩大应用提供专业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推动形成“互联网+产品追溯+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与市场化运作模式。

(四)创新支持方式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公益性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以及完善标准、培育人才等追溯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采用市场化方式吸引企业加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追溯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产品责任保险。围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新追溯模式。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五)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追溯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交流。鼓励科研机构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鼓励大学设立追溯专业院系及课程。建立完善追溯专业人才培育机制,鼓励成立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咨询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对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开展前期咨询论证和后期跟踪评估,促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发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培训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追溯人才。

篇(6)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营销应运而生,让人们能够做到足不出户即可用网络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从而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情趣,提升了便利性。具体到农产品企业销售领域也是一样的。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大发展,促进了网络渠道的农产品销售愈来愈多地进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企业的经营效益。然而,因为我国网络途径的农产品销售尚处于初级发展期,尽管近些年来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但网络渠道的农产品营销还是存在着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以认真探究,从而找到解决之策。

一、网络营销的突出优势

网络营销主要是指运用如今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并通过数字化媒体以实现市场营销目的的重要策略。这一营销策略牵涉到物流行业、仓储行业以及运输行业等诸多领域,在推动本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上,也很好地促进了有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全新增长点之一。因为网络具备了开放性、同步性、共享性以及便捷性等特征,加之近些年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欢迎与好评。如今,大量企业逐步往网络营销加以转向,而且已经得到了可惜的成效,展现出网络营销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营销全面打破了时空之间的界限,让市场发展的前景变得更加开阔;二是这一营销方式具备了互动特点,能很好地促进客户和商家之间的积极沟通交流,而且还能推动本企业营销目标的落实。三是在网络营销环境之下,生产、维护成本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成为农产品企业的理想选择。

二、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运用网络营销主要是用以推广自身品牌,搜集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广大客户提供服务和开展线上交易等。无可否认的是,运用在线交易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农产品的体积往往非常大,要想运输与储藏均有较大的难度,加之农产品的产地与销售地较为分散,这就对农产品企业实施网络营销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笔者觉得,完全可以全面运用客户对于农产品服务要求不高之特点来开展合理的营销活动。要把农产品网络营销之重心投入到对产品实施大规模宣传之中,而且还应当顾及服务和交易。立足于网络,能够搜集到非常多的实用性信息,从而保障农户能够在最快的时间之内通过网络了解各地农产品领域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确保广大农户确实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加工和营销方式。

三、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企业的网络销售体系不健全

鉴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上网条件还不够好,以至于农产品网络基础建设总体上比较落后,同时该平台也不够合理,无法确保网络交易之中各环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当然,这与当前网络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具有直接的关系。即使不顾及安全上的因素,网络销售也具有交易之后的货款支付不便利、诸多农村民众网络意识欠缺、一些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网络销售没有足够的信任感。我国的网络销售政策也存在不足,以至于形成了对农产品销售工作的极大风险隐患。

(二)农村地区网络营销基础设施滞后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已把农产品销售网络延伸至县乡以及交通状况较好的农村,但我国相当所的偏远地区农村尚未开展网络布设工作,尤其是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当地农产品的品质十分理想,很受城市民众的青睐。然而,由于环境和资金等各类因素之制约,仅有少量农户购置了电脑,但即使有电脑的农村群众也会由于不懂得如何用或者是缺少网络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所以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所以说,因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容易导致农民群众对于网络营销的信息掌握不够到位,甚至还会失去买卖农产品的理想时机。

(三)农产品企业极度欠缺专业网络营销人员

因为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众多,而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又比较低,那些从农村地区走出的青年大学毕业生又不情愿回到农村老家就业,以至于在农村地区无法招到合适的网络营销工作者。这样一来,当地农民情愿外出长途跋涉直接到城镇上去推销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也不喜欢网络销售手段。他们的顾虑是怕买方有可能会拖欠货款,部分买方同样也怕遭遇网络欺诈,以至于购买到伪劣产品或者收不到货等情况。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网络营销人士因为农产品销售效益不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简单消极地应付。

(四)农产品相关物流配送机制不健全

如今,我国农产品的具体分类还是非常地复杂,而且各种农产品往往缺乏规模化地种植,但是其需要对外运送的范围却极为广阔,而且需要运输的时间也异常长。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通常还需要投入高效、优质、经久耐用的农产品保鲜设备,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进行支持,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发展之中的中国农产品企业而言具备了非常大的难度。

四、推动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对策

(一)全面推动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网络技术以及配套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说是确保我国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中诸多环节均能圆满完成的重要内容。为切切实实地确保我国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状况能够得到持续提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将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视为准公共产品加以投入,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农村网络体系建设的质量。应当以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企业销售的满意度为标准强化各项具体措施,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网络体系转型升级之步伐,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网络的推广应用程度,强化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努力应用农业相关网络以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营销之不断,力求在最大的限度上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营销者以及各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且更多地利用这一体系来实施好农产品的销售、购买等活动。

(二)不断强化农产品企业网络销售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产品企业网络销售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切实抓好以下三点:首先是要致力于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网络运用能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聘请农业技术、网络运营等方面技术人员到当地农村尤其是农产品企业之中,千方百计地为农民群众讲解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当亲手教育农民群众怎样使用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家所出产的新鲜农产品,进而提升其信息化操作方面的能力。其次是农产品企业应当实施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全面而完整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而且还应当有专家予以负责,同时还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接受上一级政府部门的督促检查。要通过邀请市场营销专家人才到一线讲课等形式来解决农产品网络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

(三)精心打造高水平网络营销人才队伍

农产品企业所开展的网络营销并非只是销售产品而已,而是具备了极高的专业性以及业务性,所以一定要创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三点:首先是要选好培养对象。应当注重于选拔那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高度热爱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等加入其中。队伍之中的每位成员均应当做到能够独挡一面,独立承担网络销售的任务,具备极强的服务意识、社交意识、高度责任感、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彼此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是要强化专业培训。应当及时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之方式,对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实施高强度的培训教育工作。前者主要是指组织安排市场营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以及经验,并且到农产品企业中实地了解农产品的行情,实地到城镇居民小区、农产品商店以及农贸市场之中了解本地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具体需求,把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和市场实际彼此加以结合,尽可能快地熟练运用网络营销的各项流程,并且结合到网络营销当中。后者主要是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讲解关于农产品营销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内容,从而让销售工作者更为熟悉相关内容。最后是要实施严格考核。要始终坚持以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核心,始终坚持以提升效率为内容,积极创新建科学化、合理化的农产品营销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来奖优罚懒,不断提升农产品销售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全力改进农产品物流配送质量

农产品物流配送是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的成效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群体是不是能快速而安全地收到农产品。当然,这与农产品销售人员的信誉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表示产品物流配送之效率会直接关系到网络营销的最终成败。但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行业整体上相当滞后,甚至部分中西部贫困地区根本无法进行物流配送,这就要求当地政府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创造出积极条件以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均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于对农产品的保护,分别使用保鲜、防碰等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尽可能地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不会出现损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网络条件不佳,在技术推广应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千方百计地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农产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农产品企业以及广大农村生产者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对于新型技术、设施、设备之投入,并且积极打造出更多既富有实践经验有熟悉网络的高素质市场销售人才,这样一来,我国的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工作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航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盛琴,罗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

[2]崔岩.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2(12).

[3]张佩卿.基于可追溯流程管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6.41.017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合理的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对于降低粮食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粮食物流中心规划研究应该既包括宏观位置、发展趋势(量化)的研究,又应该包括粮食物流中心的内部详细规划。目前,我国针对粮食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研究正在发展阶段,围绕相关规划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宏观物流中心规划因不同类型物流中心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物流中心类型可以分为转运型物流中心、储备型物流中心和综合型物流中心。微观物流中心规划指物流中心内部的规划研究。

齐齐哈尔市地域广阔,文化底蕴厚重,拥有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全市粮食产量占黑龙江省的1/5,全国的1/50。2015年,齐齐哈尔粮食产量实现229.96亿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10元,实现农业七连增。全市落实核心区404万亩,播种大垄玉米287.3万亩,大垄大豆35.2万亩,大垄马铃薯34.6万亩。201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王乐平等(2015)对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在农产产业发展模式、利益共同体建设、规范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对于节省物流成本、提高粮食加工效率、减少粮食损耗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府制定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齐齐哈尔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展区域粮食物流中心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选址方法

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是综合型物流中心。宏观选址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方法,通常也称“多准则决策”,根据选址时需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准则),通过综合的定性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且常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德尔菲法(Delphi)等评价方法。定量方法一般用可量化的描述成本的数学公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选址,常以物流过程总费用最小为目标,通过设定一些参数、变量,并对问题作一定的假设,建立一个比实际情况简单的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出方案。比较典型的定量方法包括重心法、Baumol-Wolfe法、混合整数规划法、启发式算法等。其中,重心法是单设施选址最为常用的方法,它将运输成本作为唯一的选址决策依据,是一种静态的选址方法。

微观物流中心规划主要应用系统设计理论(工厂平面布置方法)。“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由R.缪瑟(R・Muther)首先提出的,最初是一种代表性的工厂布置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级表示法,使布置设计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Russell D.M.等(1996)首次提出了平面设施布置的流程图法,从各种产品的生产流程角度进行设施布置。刘正刚等(2001)认为目前设施布局的研究趋向于两个方向:一是系统布置设计(SLP)发展为战略设施规划(SFP);二是计算机辅助设施布置方法的发展。

3 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宏观设计

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宏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需要考虑粮食物流中心设计的发展趋势(量化);第二步需要考虑粮食物流中心的具体选址。

粮食物流中心的具体选址可从齐齐哈尔行政规划来进行划分。相关研究主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物流成本、粮食产量基本情况等方面予以考虑。

粮食物流中心设计的数量主要依据粮食产量增量。2015年,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联合发出通知明确,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齐齐哈尔市种植结构实现重要调整,种植结构“三增两降”,2015年水稻、马铃薯、杂粮分别比上年增加71.7万亩、28万亩、38万亩,玉米、大豆减少92万亩、122万亩。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地方政策,粮食物流中心的数量需要进行及时快速响应。目前,齐齐哈尔市对粮食结构种植的基本基调为:玉米要坚持适区种植,对不适于加工和做饲料的品种要坚决退出种植。大豆要保持总体稳定,发展高蛋白大豆、豆浆豆、芽豆等品种,并促进粮豆合理轮作。齐齐哈尔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如下所示。

龙江县结合实际,确立了“一减五增”的整体思路,即:减玉米、增水稻、增杂粮、增杂豆、增经济作物(瓜菜)、增饲草。该县突出了小米产业的发展,立足生态、加工企业、绿色标志、市场口碑等优势,通过健全“基地―仓储―加工―销售―物流―餐桌”全程可追溯流程。富裕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富裕县部分地块属于沙质土壤,适宜种植谷糜等杂粮杂豆,且农户有着传统的种植习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2016年,富裕县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重点依托富南灌区建设,全县新增水田面积6.8万亩。水稻面积增加到75万亩,玉米面积减少到130万亩,杂粮面积增加到5万亩。讷河市地处齐齐哈尔地区最北部,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享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誉。2015年,讷河市种植杂豆面积30多万亩,主要品种为小粒大豆、红小豆、黑小豆、中白芸豆等,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近4.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70万亩。2016年,讷河市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把现代中药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增加中药材种植比重。克东县是全国非转基因大豆之乡,2015年种植大豆83万亩。

分析得出,齐齐哈尔整体粮食产量再提升,粮食物流中心数量应需要满足粮食产量增长的要求,数量增加为3%左右。其中,水稻、马铃薯、杂粮等类别性粮食物流中心数量增加,玉米、大豆等类别性粮食物流中心数量减少。根据粮食产量和作物情况,建议建设龙江县为水稻物流中心,富裕县为杂粮物流中心,讷河市为薯类物流中心,克东县为全大豆物流中心,其他拜泉县、甘南县、依安县、泰来县根据“三增两降”的模式、配合周边地域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整。

4 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微观设计――以玉米为例

以玉米为例分析粮食物流中心微观规划设计,首先需要建立玉米物流中心的业务流程。假设物流中心作业流程及物流量如图1所示。

通过玉米作业流程和流量的计算,可以得出各个单位物流关系相关表。在SLP中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划分为A、E、I、O、U、X,即绝对重要、特别重要、重要、一般密切程度、不重要、负的密切程度。

根据玉米业务流程中功能区域划分的非物流关系,主要是信息流、配合相关程度等,建立玉米物流中心的非物流关系相关表。

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加权值m∶n=2∶1,实际情况可根据要求对权重适当调整。SLP方法中一般取A=4,E=3,I=2,O=1,U=0,X=-1,建立相关表及非物流相互关系表,最后得出物流综合表。

在SLP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中,玉米物流中心并不直接去考虑各作业单位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及其外形几何形状,而是从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出发,安排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密级高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近,关系密级低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远,反复叠代、逐步细化地寻求最优解的过程,由此形成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5 结 论

粮食物流中心设计是一门结合数学、逻辑学、规划学等多门学科设计艺术。根据政策、粮食产量等可以对齐齐哈尔粮食物流中心的整体选址、下一步增量进行分析。利用SLP等系统布置方法能够对粮食物流中心进行基本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乐平,李莉,郑岩.论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J].理论观察,2015(7):105-107

[2]Russell D.M.,Gau K.Y.The facility layout ponlem:Recent and emgerging trend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6,15(5):35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