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3 10:07: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

篇(1)

关键词 仿生 体育运动 训练

仿生已经在众多科学领域里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体育仿生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现在体育竞争激烈而且有些体育运动成绩已经达到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为了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仿生体育的研究已经成为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一部分。

一、仿生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一)田径运动中的仿生技术

1888年,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查・舍里尔在苦于成绩停滞不前时,偶然从大袋鼠身上受到了启发。这种袋鼠看起来大腹便便,却有迅速如飞的本领。闲跑时一跳有1.2米―1.9米,急跑时一跳可达12米。如果需要,它的跑速可以毫不费力地达到每小时70多公里,特别是它突然起动的速度令人羡慕不已。经过观察,查・舍里尔发现袋鼠在跑跳之前,躯体总是向下弯曲,腹部几乎贴近地面,然后以弹射的速度起动。于是,他一反多年来站立式起跑的传统,采用了类似袋鼠的起跑动作。尽管当时没有秒表,但是凭经验,他和教练是感到比从前快了许多。

(二)游泳中的仿生技术

纵观游泳技术发展史,我们看到水生动物的某些特殊才能早已为游泳运动员所采用。人类为了改进游泳技术和提高速度,甘拜鱼、蛙为师。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青蛙的游水动作,以后又改革成现代蛙泳技术。早先的蝶泳采用蛙泳的蹬腿动作,后来观察到海豚在游水时身体和尾巴不停地左右摆动,游速极快。而人在水中虽不能左右摆动,但可以上下打水产生水浪,加上两臂的用力划水动作,这样根据海豚运动的规律,改进了蝶泳的蹬腿动作。

(三)仿生与体育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法是以生物体机能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联系为模式,并运用控制论和微电子技术将所获得的信息再反馈回去,以达到某种训练效果的先进方法。人体和生物体的机能调节可以看作是一种反馈联系,这种生物反馈的机理及其模拟可以用来改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生物反馈训练法中有一种叫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法,就是把运动员有关肌肉群的生物电信号通过电子仪器先录制下来,并在训练中或比赛后再将这种电信号回授给运动员,以产生反馈效应。通过这种训练,运动员能有意识地控制上述肌电信息的活动,充分发挥肌肉群的正常功能和力量,有效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四)仿生与运动器械

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竞技体育器械是从生物的特性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员从山鹏和鳝鱼的游动中发现,它们的速度都与其身体的流线型有着密切关系。两端细瘦、体态修长的山鹏和鳝鱼在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很小,被认为是最佳的流线型结构之一。于是,人们便以这中流线型结构作为现代标枪的制作模型。体操器械中的鞍马和跳马就是模仿马的形态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德国体操运动开始兴起,人们就把木马砍头去尾作为练习器械,称为“摆荡马”。1904年,有人把这种“摆荡马”的马鞍换成了便于抓握的环铁,这就是现代鞍马的雏形。后来,木质握环代替了铁环,从而发展成现代体操器械中的鞍马。人们根据洼蹼、鸭蹼和鱼鳍的形态,设计和制造了各种类型和性能的手蹼,脚蹼和划水板,供游泳运动训练使用。

二、体育仿生的价值

(一)通过仿生使体育训练更加科学

动物生存发展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动物必然被自然界淘汰,而未被淘汰的动物,自然有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理器官的功能和行为动作的本能。特殊自然环境中的特种动物,必然有着适应自然环境、克服自然障碍的特殊本能。人们将动物的特殊的本能动作模仿来,运用于体育动作之中,自然有助于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克服自然障碍,使体育训练更加科学。

(二)增强体育动作的美感

有些动物的动作灵活,姿态优美,节奏清晰,又有克服自然障碍的特殊性,人们将这些动作加以模仿,并经过编排加工,就会使体育动作增加美感――特别是在体育表演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向上

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仿生就是如此。如某些体育运动队以自己所喜爱的动物命名,如以牛、虎、狮等命名,而运动员自然在心理上模仿这些动物的特点,如牛劲、虎威、狮猛等,从而产生向上的心理气氛。

三、仿生在体育运动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仿生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体育运功中的聪明表现,人类对生物的生活习惯、器官功能、动作特点及作用的了解越来越广泛,其研究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仿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体育仿生活动缺少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体育仿生研究的价值认识不足。我们应加强体育仿生研究的宣传,以求引起体育工作者对体育仿生的重视,同时建立一个理论跟实践开发应用一条龙体制。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培养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消除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格,对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训练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是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既能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调节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训练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3.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的我们的体育训练教学充满生机,青少年学员们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格魅力。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青少年在业训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其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业余训练教学中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3)

1.结果与分析

1.1羽毛球美学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1.1.1身体美与运动美是羽毛球美的核心

身体美与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身体美是人体经过体育运动所获得的静态美,如体格健壮、体型匀称、素质全面、气质高雅等;运动美是人体在运动中,通过形体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如高超的技艺、灵活的战术、充沛的体力、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等。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二者是体育运动基本存在的方式,是构成体育美的核心。在羽毛球运动中,二者也是羽毛球运动美的核心。人们可以欣赏到羽毛球运动的技术、战术美以及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美、创造美和超越美等。某些观众在观看羽毛球比赛的同时缺乏对身体美和运动美基本含义、标准和特征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对羽毛球欣赏的效果。因此,身体美和运动美是羽毛球运动中最直观、本质的美同时直接关联着人们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以及羽毛球运动自身的发展。

1.1.2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是羽毛球运动美的驱动力

竞赛与观众的关系,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市场起到了良好作用。观众已经从无意识审美逐渐转变到有意识审美,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关注比赛的结果,更注重比赛的过程。他们希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最高水平,希望运动员在比赛中带来更多精彩的表演,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羽毛球运动没有忽视这一变化,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战术、新的规则、新的传媒技术等去展示羽毛球运动中旺盛的运动形式美。

1.2羽毛球运动美的表现形式

1.2.1技能主导的动作姿态美

技术动作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的有机整体,技术动作可能由不同的技术环节组成,需要不同身体部位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完成动作,也有利于体现动作的姿态。羽毛球比赛中虽然也有双脚起跳击球,但应用更多的是单脚起跳。多数运动项目中的单脚起跳动作,其发力臂与发力脚是不同侧的,如篮球中的跑篮与排球中的背飞,如果选手用右手投篮或扣球的话,那最后一步肯定是依靠左脚蹬地起跳,这样才能飞得又高又远,若用右脚起跳,则右臂很难充分发力。羽毛球则完全相反,右手持拍的选手在后退的最后一步,一定要用右脚蹬地才能更好地完成击球动作。初学羽毛球的人,对此往往觉得很别扭。这是因为生活中及多数体育项目中,发力臂与发力脚不在同侧基本成了习惯,而且符合运动规律。而羽毛球运动中的发力臂与发力脚同侧不但不违背其运动规律,而且恰恰是项目特点的灵活应用,其原理之一是羽毛球独有的反向助跑与最后一步的非利脚落地的特性;原理之二是羽毛球的进攻技术要求运动员充分借助转体的力量,而这种转体又是在后退助跑之后完成的。因此,起跳时发力脚与发力臂同侧形成了羽毛球特有的姿态美。

1.2.2鲜明的项目个性美与难度美

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项目特点和技术要求。不同项目特点在运动的实践中必定具备不同的美学显现特点。因此,羽毛球运动中杀球起跳时使用非利脚发则是羽毛球的个性化技术

利手、利脚,指的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某项运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或脚。如,一般人单脚起跳时,左脚是利脚,右脚本是非利脚;而挥拍击球时,一般人右手是利手(生活中所谓的“左撇子”正好相反)。

一般人在单脚起跳时都是用利脚发力,即左脚发力。跳高、跳远选手在起跳时均使用利脚发力。在球类项目中,排球比赛中的单脚背飞、篮球比赛中常见的跑篮均采用利脚起跳。

上述项目中,如果跳高、跳远选手采用非利脚起跳,是根本没法达到与利脚起跳相当的高度与远度的;而排球、篮球选手则基本没办法用非利脚起跳打背飞或跑篮,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分析非利脚起跳根本不符合这两个技术运作的发力原理。而羽毛球的杀球与上述项目相反,基本上是使用非利脚发力起跳。

1.2.2.1羽毛球非利脚发力起跳分析

在体育运动中,适应项目需求的动作才是真正优美的动作。虽然多种运动项目中均有单脚起跳动作,但其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用利脚还是非利脚起跳,其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起跳前的助跑方向、起跳瞬间的身体方向,助跑最后一步的落地脚。这里的方向以各项运动中的目标物体为参照,如:排球、羽毛球选手均以要击打的球为目标物,一般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起跳动作前的助跑通常是前向的,如排球中的扣球、篮球中的跑篮或跳投、足球中的冲顶;网球与乒乓球虽然有很多的侧向移动,但所谓“侧向”是针对场地而言的,以选手的身体为参照,他们的侧向移动仍属于前向运动。但是,在羽毛球运动中却有92.6%的起跳杀球是借助于后退助跑来完成的。可以说,没有后退,就没有羽毛球场上最扣人心弦的后场杀球。其他项目中,也有后退动作,但应用较少,而且多数在被动防守时采用、移动速度较慢。而羽毛球中的后退发力不但应用频率高,而且是一种主动发力技术,后退速度快,而且后退与发力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因此,羽毛球运动在追求个性美的同时,打破了常规的需求,以退为进,让羽毛球运动更加具有难度性,给羽毛球的观赏提升了高度。

1.2.3严格的“回中”形成了羽毛球的空间美

在对抗性项目中,每名选手在准备进攻或防守时,通常存在其固有的位置。中场也可以理解为竞技场上的大本营,任何选手,如果不能及时回归大本营,可能就要面临失分的风险。在这方面,羽毛球运动最好地阐释了固守与回归大本营的重要性。不管运动员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在比赛中不注重“回中”,或因为拼命救球而无法“回中”,那么他立刻就陷入因接不到下一个球而失分的被动局面。乒乓球、网球选手的“回中”虽然也非常重要,但乒乓球选手多数是在近台或位置左右移动,网球选手多数是在底线附近两侧跑动,两个项目的前后移动相对较少,在三个隔网小球项目中,羽毛球不但跑动量最大,而且在各个移动方向上的移动次数比较均衡,最大限度地诠释了“回中”的内涵。“固守大本营”、“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根据地”的战术思想在羽毛球比赛中得以充分体现。

1.2.4坚强、体能、回合一体的观赏美

被动球通常指的是被对手压着打、己方没有进攻机会或没有较好的进攻机会,陷入被动的一方要么直接失分,要么继续被动挨打。如排球比赛中,如果一方主动进攻的效果较好,对方即使将球防起来也很难组织有效的反击,勉强处理过网后往往又让对方打成一次漂亮地进攻。乒乓球、网球比赛中,进攻的一方往往持续占据主动直至得分。羽毛球比赛则不同,选手在进攻之后往往要马上转入防守,如果在进攻后不能马上“回中”迎击下一拍,就有可能直接失分。

在羽毛球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选手甲击出一记高质量的杀球或吊球后,选手乙在拼尽全力救球的瞬间身体已失去平衡,仍然能让球贴网而过,这一瞬间,被动与主动有可能完全转换,选手甲有可能因此而失分或转入被动防守之中。

羽毛球赛场上这种瞬息万变的项目特点要求场上选手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每一分的争夺中,场上主动方决不能松懈,而被动方也要毫不气馁,因为胜负的天平会随时倾向于更坚强的一方。坚强美虽然在每个体育项目中均有体现,但这种被动与主动瞬间转换所体现出的坚强美却在羽毛球运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1.2.5羽毛球运动的精致美

众所周知,羽毛球运动是手持器械隔网对抗性项目,严格地讲,羽毛球运动的任何一项技术动作都要求手腕主导发力,对手腕的灵活性要求很高。这与网球、乒乓球是明显不同的,后二者在绝大多数击球动作中要求固定手腕,不然会导致手腕受伤或发不上力。羽毛球项目手腕主导发力的竞技需求形成该项目的精致与灵活之美。如,初学羽毛球者往往较多地采用抡大臂的方式发力,不但使击出的球飞行得不高不远不快,而且非常费力气,容易受伤。但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可以非常自如地用轻微的抖腕动作将对方的大力杀球轻松地挑得又高又远。

1.2.6最具锻炼价值的运动――健康之美

健康美几乎是每名运动爱好者的追求。而从上述对羽毛球竞技需求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大范围的全场多回合跑动有利于耐力的提高、心肺功能的增强,挺胸抬头的击球动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形体姿态,手腕、手指主导发力能提高选手的灵活性,多回合的激烈对抗有利于锻炼选手的坚强意志,持续的全身有氧运动也有利于运动者塑造良好的体型。正因如此,羽毛球运动成为最受国人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

2.结语

羽毛球运动是以体能、技能、战术、心理、智力等结合最终通过手持器械处理球的运动项目,鲜明的项目个性美与难度美,“回中”的空间美,坚强、体能、回合一体的观赏美以及羽毛球的精致美是羽毛球独特的表现形式。

运动美是身体美的过程,身体美是运动美的结果,羽毛球运动的魅力推动了更多的人参与羽毛球运动或者欣赏羽毛球运动,羽毛球运动以其特有的运动美吸引人们。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休闲、健身、娱乐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M.R.萨拉弗,等著.张江南,张豫鄂译.运动美学[M].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1984.(1):107~108.

[2]江荣,郭翔.对体育运动美的认识.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孙永胜.竞技排球运动美学特征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河南大学,2009,(11)

[4]徐宝林.体育美学本质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01

[5]邹维超.江苏女排单脚背飞扣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8

[6]许世云,朱.逆向教学法在羽毛球正手击打后场高远球教学中的运用2006,

[7]胡小明.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与科学,2004.1(25)29.

篇(4)

《运动生物化学》全书包括11个章节(不含绪论),从本书筛选的研究对象来看,表达出生物化学服务于体育运动的明显倾向。这是因为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包含的生化知识众多、关联复杂,但书中所呈现的均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如糖类、脂肪、氨基酸、水与无机盐等都属于人体的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在体育运动中流失、补给非常频繁,又如糖的代谢、蛋白质的代谢、氨基酸的代i射等化学反应,又都属于体育运动中最基础、较直观的生命现象。该书章节虽多,但主题视域下有着明显的区分依据,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可视为一个整体,主题为人体化学构成要素,包含糖、脂肪、核酸、维生素、酶、三磷酸腺苷等。第四章至第七章内容可视为一个整体,主题为人体运动与代谢,主要探讨不同化学物质分解、转化、吸收、排除的特点,阐明了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供能机制。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可视为一个整体,主题是不同体育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化学知识运用,该部分包括四个研究分支,即以人为本的运动能力生化研究、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生化研究、以运动效果为基础的生化指标研究、以不同年龄运动主体为对象的生化特点研究。仅从本书研究主题判断,前两部分内容(1-7章)均属于生物化学理论范畴,重点阐明了人体的供能系统构成,为展开合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训练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客观上说,生物化学理论对于体育运动训练的指导价值,可视为不同学科维度下的“舶来价值”。因为无论是从化学角度,还是生物学角度,都不会专门针对体育运动训练这一人的生命特殊状态展开深人研究,因此科学、精准地撷取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点,就成了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关键。本书所筛选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突出“够用+实用”原则,规避了生物化学视角下研究合理健康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方式拖泥带水的现象,有效减少非必要生物化学知识的干预,引导读者将注意力放在人体的供能系统上。而了解人体功能系统运作原理,对于展开合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训练具备重要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列举的三磷酸腺苷是人体最直接的能源供给物质(高能磷酸化合物),它的特点是储能髙、输出功率大,生命体在短时间、大负荷、髙强度的体育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源自磷酸代谢方式,但它在人体细胞中的储量很小,无法支撑长时间的运动需求。而糖类、脂肪通过有氧代谢的方式,足以支撑较长时间的体育训练,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补充水、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以维持人体代谢平衡。可以说,掌握人体供能系统运行原理是科学安排体育运动训练的前提,生物化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立足健康第_理念,构建合理的体育运动方式

无论是通过正确饮食建立良好的人体供能系统,还是通过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实现人体机能强化,最终目的都是达到身体健康,因此“健康第一”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理念。但显而易见,体育运动视角下的身体健康概念,与生物化学视角下的健康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一角度下往往基于人的运动意识、能力、习惯等进行判断,在因人而异的前提下不存在统一标准。但生物化学视角下,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健康状态中,可以基于各项生物、化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如尿酸、乳酸、血糖等一旦超过正常标准临界值,无论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表现如何优秀,都可以认为处在不健康状态。从这一观点出发,事先通过运动生物化学技术展开人体健康程度分析,测算分子尺度下生命体最大承受能力(如代谢能力、转化速度等),再分析不同体育运动方式在单位时间内的供能需求,实现身体状态与运动方式最大程度的匹配,从而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本书立足“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解读了各种供能物质与体育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包括糖代谢与运动、脂肪代谢与运动、蛋白质代谢与运动、氨基酸代谢与运动等。当然,人体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各种供能物质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但触发机制、转化效率、供能多少等存在很大差异—以适应大多数人的“中等强度运动方式”为例,包括匀速走、慢跑、广场舞等运动形式在内,身体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脂肪。但是,中等强度运动上限非常宽松,表面相同的运动方式,个人最大心率少有差异,人体供能物质的主次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一依据本书从生物化学视角提供的研究数据,一般最大心率介于50%~70%,脂肪会进人最佳的氧化还原状态,能够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一旦超过70%,身体转化脂肪、提供能量的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此时糖类通过糖酵解反应为身体供能。如果最大心率进一步提高(80%~90%)糖类来不及分解功能,身体会直接从细胞中夺取磷酸根,释放三磷酸腺苷的能量。结合本书提供的知识点,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合理的体育运动方式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31-03

体育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除了较差的身体素质外,错误的动作习惯往往是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力学、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改进动作,正确理解标准体育动作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看到自己学过的一些物理知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

下面是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普遍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 “老师,我们最怕800米、1000米测试,怎样提高成绩”

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中的800米和1000米跑,总是询问提高这两个项目成绩的秘诀。要提升成绩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学生奔跑中的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教学训练中也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跑步成绩差,动作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影响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学生长期形成的错误奔跑习惯,要得到根本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从动作的力学原理上讲清讲透,学生很难真心配合老师改掉自己的毛病,提高体育成绩。如跑步中上肢的摆动问题、下肢的蹬地问题、大小腿的折叠问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问题、身体重心的平稳问题、速度的均衡性问题……这些问题大都能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物理知识加以解释,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跑步过程中的身体运动包含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身体整体的水平运动,二是上下肢分别围绕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周期性摆动。如何提高肢体的转动效率,推动整个身体实现合理高效的水平位移,这需要对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正确的认识。

跑步过程中支撑腿蹬地后,不少学生忽视小腿以膝关节为轴的积极折叠,小腿托着跑得既吃力又难看。对此,教师一味强求学生注意大小腿折叠,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强调想要提高蹬腿后的前摆速度,缩短摆动腿的转动半径至关重要。因为积极折叠能有效缩短摆动腿的转动半径,减小摆动腿的转动惯量,减少转动阻力,加快下肢的摆动速度。因此,跑步蹬地后正确的摆腿方法是,小腿以膝关节为轴,脚后跟尽力向臀部靠近,形成有效折叠,学生理解了折叠的原理和意义后,改进动作是很容易的。

跑步中上肢的摆动也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生不理解,总认为跑步是用腿来跑,上肢的动作无关紧要。实际教学训练中,单纯要求学生模仿正确的摆臂动作,重复练习,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重复单调枯燥的摆臂练习。若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跑步过程中上下肢的摆动特点。学生会发现上下肢的摆动频率惊人的一致,同侧肢体的摆动方向相反,上肢的摆动幅度会与下肢的摆动幅度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跑步过程中下肢为什么会与上肢协同摆动?当学生了解到,上下肢的同步摆动首先是维持身体平衡,其次是上肢正确有力的摆动产生的能量会不断转移到下肢,上肢有力的前摆与迅速制动,其产生的动量(矩)不会消失,会沿着身体躯干及下肢骨干这一运动链条迅速传递到地面,使足底对地面的作用力瞬间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返给足底的支撑反作用力也会同步等量增大,使得蹬踏更有力,跑得更快。认识到这些,学生自然会主动改正以往错误的奔跑习惯。

跑步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上肢摆动虽然积极,但方法错误。譬如,上肢摆动时肘关节角度太大,摆动半径过长,这样的摆动阻力大、速度慢。根据跑动中上下肢同步运动的现实,如此摆臂会直接影响跑步时腿的摆动速度,进而影响跑步成绩。再如,上肢左右摆动幅度过大,上肢的摆动方向与下肢的摆动方向不一致,导致跑步时整个身体重心不稳,身体产生较大的左右晃动,影响奔跑速度。如果把跑步的人体看成一个运动的质点,身体左右晃动,质点的运动轨迹必然是一条来回摆动很大的波形线而非直线,所以这样的摆臂必然会使身体行程大大超过实际测试距离。教学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中典型的正反面范例,作为一面镜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改进错误动作,提高成绩。

在800米、1000米测试的过程中,还常常看到有些学生频繁变换跑速,忽快忽慢,教师应明确指出这样的跑法很费力,比匀速奔跑要消耗更多体力,并指导学生从牛顿第二定律中寻找答案。通过研究,学生们会发现频繁变换跑速,实际相当于频繁改变身体的运动状态,使身体不停地产生加速度,会额外消耗体力,这样跑不如匀速跑更省力。

二 “老师,我立定跳远时怎么总是使不上劲,跳不远”

立定跳远成绩的好差与很多因素有关,好的身体素质当然很重要,但符合力学原理的屈膝、摆臂、制动、发力更是立定跳远起跳的关键环节。恰如跑步一样,很多学生之所以跳不远,首先是忽视了起跳前合理的上肢预摆对立定跳远的重要性,总认为起跳是腿上的事儿,没有领会到大幅度快速摆臂与迅速制动的力学意义。亦如跑步一样,上肢协调、大幅度摆动所产生的动量(矩),会在制动的瞬间沿着身体躯干及下肢运动链迅速地传递到地面,增加起跳瞬间足底对地面的作用力,同时获得地面给予的超出体重两至三倍的支撑反作用力,促使人跳得更远。这一用力过程包含了动量(矩)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经典运用。

为了验证立定跳远的快速摆臂与迅速制动,会导致学生体重瞬时增大的结论,笔者曾组织学生做了相关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取一个带刻度指针盘的体重计,让学生站在秤面上,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静立在秤面上与双臂前后摆动时,秤盘指针读数如何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们清楚地看到静立在秤面上体重是正常的,而站在秤面上双臂摆动,秤盘的指针读数会发生变化,体重会减小或增加。双臂向着地面方向快速摆动,也就是下摆时秤盘指针迅速逆时针摆动,体重减小;双臂逆着地面的方向快速摆动,也就是上摆时秤盘指针会迅速顺时针摆动,体重增加。摆臂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制动越急,秤盘读数的增加或减小的改变量越大,特别是双臂逆着地面的方向由下向上加速摆动并突然制动时,制动的瞬时秤盘读数会大过本身体重的三倍左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认识到有效的摆臂与快速制动对瞬间获得支撑反作用力的重要性,自然重视起跳前的摆臂。当然,摆臂、制动与起跳的衔接必须一气呵成,不能脱节,否则再大的摆臂动量矩也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支撑反作用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出立定跳远相当于运动力学中的斜上抛运动,提醒学生回顾斜上抛运动的抛射角度与抛射距离的规律,引导学生注意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看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三 “老师,我们班几个人的百米速度都比他们班的选手快,而4×100m接力赛为什么总跑不过人家”

学校运动会前,九(1)班的几个学生向我抱怨他们几个的百米速度都比九(4)班的选手要快,但在前两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他们班的4×100米接力赛却都败给了九(4)班,很不服气,想在初三的田径运动会上“复仇”。基于他们的实力,笔者引导这几位同学在接力跑的传接棒上下功夫。首先提示他们,接力的关键就是要求下一棒能接续上一棒的“力”,简言之就是要想办法接续上一棒队员的速度,尽可能减少传接棒时的速度损耗。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传接棒的队员在传接棒瞬间,在保持快速奔跑的同时须尽量减小传接棒瞬间两人的相对速度差,努力使传接棒瞬间相对速度差为零,这样传接棒就会又快又稳。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观看飞机空中加油的视频,同学们得出结论,要实现高速飞行状态下飞机的空中加油成功,前提条件是要保持两架相邻飞机的相对速度差为零。同理,快速奔跑状态下的传接棒,瞬间速度差越小,传接棒效率就越高越可靠。明白了这个道理,4×100米接力赛中,在20米接力区内传棒的队员不再刻意减速,接棒队员也不再被动地等待接棒,追求快速奔跑状态下的速度差最小化接棒,使他们顺利地战胜了对手,“复仇”成功。

四 “老师,我怎么总是接不好球,接球时不是接不住就是总受伤”

在篮球传接球教学中,许多学生抱怨接不住球,教师只是简单强调苦练,效果往往不佳。对中学生而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合理地引入一些力学原理是明智的。根据牛顿惯性定律,飞行状态的篮球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接球者在接球的瞬间,要把每秒数十米飞行状态中的球变成手中“听话”的球,其加速度的改变量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策略地生硬接球,球的冲力会产生撞击效果,必然接不稳,弄不好还会伤人。科学的接球策略是,面对来球伸手迎球,在球与手碰撞的瞬间屈肘,身体重心后撤做相应退让动作,拉长接球动作的线路长度,延长接球时间,缓解快速来球的冲力,减小来球的冲击和伤害。这一接球过程是冲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体育运动中这一定理的运用十分普遍,如跳远比赛中使用的沙坑、跳高项目中使用的海绵包、许多富于弹性的鞋底、拳击手套及沙袋中的弹性填充材料等,这些都是为了延长两个物体撞击时力的作用时间,减小冲击力,因为物体撞击瞬间的冲力大小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成正比,与撞击时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明白了这一原理,学生在足球、排球等很多球类运动的接球技术中能得以运用。球类运动的接球包括很多跳起落地的缓冲动作,由于重力作用从高处落下时,为了减小地面对人体的冲力,我们可利用下肢几个大关节顺次弯曲退让缓冲,延长落地时地面冲力的作用时间,减小快速落地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所以,学好、用好动量定理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减小冲力的方法,不仅对体育运动本身的优化,对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对一些体育动作原理的讲解和错误动作的纠正,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学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必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设、赵焕彬主编.运动生物力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G80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15

1前言

体育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健康,自信,激情,欢乐等一系列的好处,同时,也会因练习出现问题,产生运动损伤。

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最重要的运动部位为腰,腰为人体的重心部位,是我们发力的主要部位,一般也是运动动用最多的地方,是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常见的部位。

腰部的损伤,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损伤,一旦不能及时治愈,就会形成腰椎病。

2体育运动引起腰椎病的急性病因

2.1扭伤

运动时常常靠腰来发力,用力过猛,容易扭伤,立马丧失了运动能力;有时,运动中不经意间感觉到腰部扭了一下,等运动结束,腰部开始渐渐疼痛起来,疼痛难忍。

病理分析:像这种急性扭伤,有时候就是肌肉的拉伤,或者是腰椎盘的移位,肌肉拉伤表现为:肌纤维的红肿或者断裂,机体自我保护机制形成疼痛的感觉。肌肉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关节稳定性的高低,当我们在运动时,一旦力度超过了肌肉的承受范围,就会造成肌肉的损伤。腰椎盘很有可能通过脊椎的突然挤压而移位。医学上强调:腰部扭伤会形成腰椎盘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2.2压伤

压伤一般表现最明显的是举重运动员,当然也会在其他运动员负重练习时出现。人体骨骼的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但是不管我们如何负重,都会对骨骼造成挤压,在腰部,骨骼被挤压时,腰椎盘就会被挤压。

2.2.1当腰椎间盘被挤压受力不均匀时,腰椎盘很有可能向受力小甚至不受力的方向移动;

2.2.2当腰椎盘所受压力超过极限时,会造成破损,髓核极有可能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溢出,造成疼痛难忍。

2.2.3腰脊椎受力过大造成损伤。

腰椎受力过大除了对腰椎盘造成伤害外,还对腰椎本身损伤较大,如滑雪不当,高空急落造成的伤害。

3体育运动引起腰椎病的慢性病因

3.1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长期受到劳累,造成肌肉损伤引起的慢性病,表现为:肌肉的结块,酸,痛等。

3.2腰椎盘突出

腰椎盘突出,对于慢性病来说,主要变现为腰部前后肌肉肌力不对称,长期的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习惯,造成了腰前面的肌肉肌力相对于腰后面的肌肉肌力紧,腰后面的肌肉肌力相对于腰前面的肌肉肌力松,并且,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

3.2.1体育锻炼

一般的人体育锻炼,意识不到运动会造成危害,最多知道那些显而易见的,常见的扭伤之类的损伤,实际上,我们在锻炼时,很多时候主要是动用腰部肌肉,而最多的时候,动用的是腰的前部肌肉,踢腿,仰卧起坐,收腹跳……这些运动起到锻炼的主要部位就是腰部的前面的肌肉群,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加强有利于腰部肌力对称的腰的后部肌肉群的锻炼。最典型的例子,希望长8块腹肌的人,猛练腹肌,背肌几乎不练,时间长了,结果就是:腰前部肌肉越来越紧,越来越强壮,腰后部的锻炼很少,甚至没有锻炼,这样腰后面的肌肉群相对于腰前部的肌肉群越来越松,越来越弱,造成腰椎前部挤压,腰椎盘向后突出。

3.2.2日常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会造成我们无意识地锻炼腰部前面的肌肉群,造成腰部后面肌肉群的松弛。如,起床就像仰卧起坐,锻炼前部,走楼梯,收缩锻炼前部,走路,收缩前部肌肉,锻炼前部肌肉等;开车,牵拉腰后部肌肉群,自然状态的坐姿,牵拉腰后部肌肉群,玩电脑的坐姿,牵拉腰后部肌肉群等,肌肉长期被牵拉就会变松。导致的结果为,腰前部肌肉越来越紧,越来越强壮,腰后部的锻炼很少,甚至没有锻炼而又被牵拉的肌肉群相对于腰前部的肌肉群越来越松,越来越弱,造成腰椎前部挤压,腰椎盘向后突出。

4体育运动引起腰椎病的对策

4.1预防

4.1.1热身

体育运动的热身,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有时候会被忽视。体育锻炼根据需要热身,能够促进局部或者全身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系统,调动内脏协同应对能力,为即将出现的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体育锻炼热身,能够很好地预防或者减少运动损伤,从而减少对腰部造成损害的机率,减少形成腰椎病的可能。

4.1.2运动方式

体育锻炼需要正确的运动方式,正确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有氧运动,不需要选择急剧的运动,这样可以减少出现腰部损伤为代表的意外损伤。儿童尽量不要选择负重类型的运动项目,防止腰部骨骼的压伤、变形,肌肉的损伤等,从而减少因运动造成对腰部的损害。年轻人同样不要做过激的运动,一旦损伤,有可能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4.1.3加强腰部力量

强而有力的肌肉群,有利于保护腰部免受外界的伤害。为此,我们需要适当加强腰部四周肌肉力量的训练,在知识和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可以请对运动损伤有丰富经验的运动高手指点,并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腰部力量训练。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在设计时,应该本着训练对称肌肉的原则。例如,设计仰卧起坐,必须设计背肌练习,练习左侧肌肉,就必须练习右侧肌肉;如果,我们检测出有腰椎盘突出,腰前部肌肉紧后面松,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只锻炼背肌,等前后肌肉力量对称时,再加上仰卧起坐练习,最终达到前后左右肌肉肌力对称。

4.1.4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生活中,坐姿不正是腰椎病诱发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对策。如,摆正姿势,这样做只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我们生活当中,不自觉的就会出现坐姿不正确。为此我们需要借助物体来尽量避免坐姿不正确。如开车时使用腰枕,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者缓解腰后部肌肉被牵拉造成的伤害。

4.2治疗

4.2.1物理疗法

一旦得了腰椎病,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体育运动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治疗。一般人会选择盲人按摩,也有部分人去医院针灸,电疗等。在这些众多的理疗中,按摩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有个问题,很多人忽略了肌肉对称原理,一直对腰的后部肌肉进行按摩,在按摩最初,感觉很舒服,腰也没那么疼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病情加重了,主要原因:按摩使得腰部后部肌肉越来越松,腰前部肌肉还是原样,所以在腰前部肌肉力度不变,后部肌力变的越来越松的情况下,病情会越来越重。为此我们需要在放松腰后部的同时,放松腰的前部,如瑜伽,改变牵拉放松。但是这样也不利于腰部的固定,最好还是腰部后部肌肉的锻炼。锻炼成前后肌力对称,这样腰部肌肉强壮后,还能保护腰部免受伤害。银针疗法为:刺激肌肉,使肌肉急剧收缩,通过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并促进肌肉的活性,增加肌力,同时调整经络,促进腰部健康,能从根本上解决腰椎病。电疗和针灸是同一个原理,只不过通过电流,加强作用效果。

4.2.2化学疗法

腰椎病化学疗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骨头完好只是由于对抗肌肉不一样造成的症状表现;另外一种是骨头坏死的病症,这两种都能够通过化学疗法治疗,主要是用内服或者外用药物,达到舒筋活络,消瘀止痛,气血通畅,收缩肌肉等,达到治疗目的。对于运动员来说,轻微的腰椎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规药物,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药物,如舒活酒。对于骨头坏死,需要及时就医。

5结论

体育运动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损伤,运动时应注意正确的练习方法,防止出现如腰椎病为代表的常见病的出现。体育运动中,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运动的规律,也没有考虑到人体肌肉对抗肌的自然规律,最终导致腰椎损伤。出现操伤时,要及时进行正确体育锻炼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 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

篇(7)

关键词: 等速技术 肌力测试 肌力训练 应用

在许多体育运动中,肌肉力量是影响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运动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各种训练仪器来增强肌肉力量。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等速技术以其独特的可变阻力的观点而得到发展,经过30多年广泛的实践应用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对增强肌肉力量是非常有效的,是增强肌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最佳训练方法。等速技术除了应用于运动员肌力训练外,还可应用于各种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可提供一种可变阻力,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减少康复训练中的组织损伤和再损伤的危险性,对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1、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

1.1、等速技术

等速技术是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的简称,它是指在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等速)而阻力可变,运动中的速度预先在等速仪器上设定,一旦运动速度设定,不管运动员用多大的力量收缩,月支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能产生加速度(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1.2、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工作原理

运用等速运动的工作原理和等速仪器对肌肉进行测试和训练的技术称为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等速肌力测试,是在等速仪器上事先设定好运动速度,一旦设定,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能产生加速度,等速测试仪器在测试过程中测知受试者整个运动范围内任何一点上肌肉(肌群)的最大力矩输出。测试中,等速测试仪器提供的阻力与肌肉收缩的实际力矩输出相顺应,这种顺应性阻力使整个关节活动中任何角度都能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产生最大张力和力矩输出。等速测试仪器自动将关节运动中瞬时的力矩变化情况记录下来,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力矩曲线及多项反映肌肉功能的参数,作为评定肌肉运动功能的指标。

2、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1、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目前,训练学专家逐渐认识到等速技术对肌肉力量测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将等速测试技术应用到运动训练领域。目前等速仪器可进行等长、等张、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等不同收缩方式的肌力测试, 对肌肉功能进行评定,并能提供多个评价肌肉功能的客观指标,如提供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峰力矩,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肌肉收缩的作功量、功率、肌肉收缩的爆发力、耐力等指标,可作为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指标。在肌肉力量训练方面,等速仪器可提供等速向心、等速离心、等长和等张等不同收缩方式的肌力训练,以及被动活动训练模式,使肌力训练模式多样化,提高训练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训练方法。

2.2、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等速训练要比其它的康复训练方式更为有效。等速肌力测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等速肌力训练对临床上各种运动系统伤病的康复训练都有重要意义,是增强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目前等速技术主要应用于四肢大关节、腰背部等伤病进行肌肉功能评定,进而针对性进行肌肉功能训练,并对不同康复治疗疗效再评价的方面。等速肌力测试可作为肌肉关节损伤的辅助诊断工具。当关节在活动范围内,肌肉关节病变数据可通过力矩曲线获得,通过分析这些异常曲线可获得关节病理变化的客观信息。所以,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或关节疾病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康复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对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等速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应用和研究,已证实它在肌肉功能测试和肌肉力量训练方面具有较多优点,在体育运动的训练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膝关节的应用中,证实了它在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并逐步体现了它的应用价值。但另一方面,等速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吴毅等发现向心测试时H/Q值大于离心测试时的比值,且两者相关程度很小(r=0.359~0.645)。卢德明等对膝关节不同起始角和结束角运动的肌力进行测试,发现:随着运动幅度的不断增大,膝屈伸肌PT值、PT出现时间、STW、AP均相应增大。可以看出,存在某些因素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3.2、等速测试仪器的操作和训练。 等速测试仪器价格较昂贵,测试操作较复杂,且需配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运动系统伤病的不同阶段,如何利用等速仪器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案,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缺乏合理、规范的等速训练程序,这势必影响等速技术的推广应用。

4、小结

等速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可变性阻力已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中,但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开发和应用,让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医学工作者可以正确地将等速技术应用于指导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防冶、康复上,从而科学地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运动损伤的康复。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专业)

参考文献:

[1] 黄志平.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2011(4)

篇(8)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69-04

目标定向理论是新近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动机和行为。在运动领域内,国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们认为,体育运动中个体的行为也不例外,它也必须通过人的认知和信念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理论提出:当个体被认为是任务定向者时,其由能力知觉与活动类型引起的成功感觉是以自己作为参照标准的;其目标组成是以发展个人技能、获得洞察力和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的。

目前大量的理论性和验证性研究都表明,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

目标定向的研究表明其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我国目前研究成果还较少。目前在高校体育系的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和焦点。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定向对其相应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有密切联系。为了探究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对其专项选择的关联,分别对江西、浙江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数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学生410人;浙江丽水学院大一、大二学生410人;实验时间:2009年3-7月。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选定“运动中任务和自我定向问卷量表”(TEOSQ)作为本次测评的主工具。此量表已被国外的众多研究证明有很高的信度与效度。问卷由13个题目组成,“运动中成功原因信念量表”以标题“运动员会有最大的成功,因为……”为引导,从努力(如:题目“他们非常努力”“他们永远尽力而为”)、能力(如:题目“他们是比其他人更优秀的运动员”“他们是天生的运动员”)、欺骗(“他们假装喜欢教练”“他们知道如何使教练员对自己有印象”)和外界因素(如:“他们很走运”“他们有金钱方面的刺激”)等4个方面向学生了解是何种原因导致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取得成功,要求被试者回答(回答按照5分标准来进行)在体育运动中什么时候有最成功的感觉。该量表已由陈坚、姒刚彦引入国内进行修订,两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和0.73,重测信度为0.80。

为了探究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之间的关联,根据现代心理健康评价标准选定“心境量表”和“流畅状态量表”作为辅助测评工具。其目的在于为目标定向理论与体育课中练习效益之间的因果起着验证作用。因为Nicholls等人认为,导致个体目标定向不同的最初原因是来自于儿童时期个体在成就情景中对能力和努力的不同认识。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等所组成的环境因素和动机气氛是促使个体采取何种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此测试是对学生在本学期体育课的学习中目标定向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是对学生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纵向对比研究,而不是对自己与他人的横向对比研究。对学生进行课前后心境、流畅状态进行测试,其目的在于验证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与情绪状态的关联。

“心境量表”(BFs)由姒刚彦教授从德国引入国内并由黄志剑、姒刚彦修订,该量表共有2个维度(积极性、消极性)、8个分量表(活跃性、提高的心情、思虑性、平静性、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无活力性)、40个题目所组成,要求被试者回答(回答按照5分标准来进行)。“流畅状态量表”(FLOW)由姒刚彦教授从德国引入国内并由秦钢、姒刚彦修订,该量表共有2个维度(主动性、被动性)、18个题目所组成,要求被试者回答(回答按照5分标准来进行)。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依据大学生的体育选项进行分类并分别输入EXCEL和SPSS统计软件系统建立子数据库和总数据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测试结果

在表1中,丽水学院大一排球选项课中女生任务定向均值高于总均值,自我定向均值却比总均值低;大一排球选项课中男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自我定向均值则比总均值高;大二排球选项课的女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但自我定向均值则比总均值低;大二排球选项课的男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但自我定向均值比总均值高。

在表2中,上饶师范学院大一排球选项课中女生任务定向均值和自我定向均值比总均值低;大一排球选项课中男生任务定向均值低于总均值,自我定向均值却比总均值高;大二排球选项课的女生任务定向均值比总均值低,但自我定向均值与总均值基本一致;大二排球选项课的男生任务定向均值与总均值低,但自我定向均值比总均值高。

从表1、表2可见,上饶师范学院和丽水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目标定向虽有差异,但整体表明任务定向均值较高,而自我定向均值较低。大一、大二男、女生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中虽有差异,但无显著性。

2.2 心境状态测试结果

通过表3心境状态的课前后统计数据比较,第l至15周课前后心境的8个分量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根据心境二维构成理论,这些变化表现在课后的良性升高,负性降低;特别是在分量表中的1(活跃性)、2(提高的心情)、3(思虑性)、6(激动性)上有显著变化。

2.3 流畅状态测试结果

通过表4流畅状态的课前后统计数据比较,第1至15周课前后流畅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流畅状态构成理论,这些变化表现在课后的练习情绪升高,特别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

3、讨 论

1)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情景和学业情景的教学形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大量的理论性和验证研究都表明,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定向状态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干预,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体育课的学习

中,大多是沿袭着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目标定向与他们所关心的成就活动(即在体育课中能给他们提供那些方面的发展)之间显示出很强的依附关系。因此,他们进入大学校门后特别渴望学校及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或锻炼过程中,给予他们最大的、最多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特点和能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

2)从表1、表2可见,两校部分大一、大二体育选项课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任务定向值较高,自我定向值较低。这说明我国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主要动机是希望通过体育课和参与去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并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体质及身体素质,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与提高自己的综合品质。

篇(9)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1-0120-04

近一个世纪以来, 科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总是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发展。如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的无线电运动, 美国、德国的模型运动, 挪威、瑞典的定向运动, 都是根据国家的发展壮大和战时的需要而不断进步, 并通过推广普及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竞技水平一直比较高, 是早期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少数体育项目之一, 但在民众中普及的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北京奥运会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承载着奥运的辉煌, 开始了又一个周期的征程。同时国家对体育发展的侧重点也随着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 培养人民健身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特别是学校体育, 一批适合青少年开展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科技体育项目开始登上学校体育的舞台, 这些项目在校园一出现, 就因其较高的趣味性和体育性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参与, 其动手与动脑, 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使学校、学生、家长都沉浸在快乐体育的乐趣当中。在这一背景下, 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健康水平, 培育科学素养, 推广和普及科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 巩固校园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成果, 2010年8月,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文, 加强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建设, 在校园开展科技体育活动。这一政策的出台使科技体育在校园得到了迅速普及, 改变了学校体育的传统格局。

一、科技体育运动的内涵特征

(一)科技体育运动的内涵

科技体育运动, 是以科技为活动基础、以具备科学知识为参与前提, 无需通过身体直接对抗, 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仪器), 体现参与成果和运动技术水平, 达到增强人们智力和体质, 培养综合素质的体育项目[1]。在科技体育运动中, 体育是平台, 科技是手段, 身体素质是保证开展科技体育的基本要求, 而智力因素则是取胜的关键, 对身体、智力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科技体育运动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我国, “科技体育运动”一词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在2005 年提出, 实际上当时的科技体育运动指的是一个与科技有关的体育项目群, 包括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航天模型、航空模型、定向越野、航海模型、轻型飞机、车辆模型、电子制作、建筑模型、模拟运动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集竞技性、观赏性、益智性、健身休闲于一体, 要求参加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能,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才能从事这些运动。其中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定向越野、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电子制作、航天模型、车辆模型在校园里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这不仅因为参与者需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科技体育项目的基本原理, 还要自己动手参与制作, 进行野外的技能训练, 给了长期处于城市生活中的学生走进大自然, 丰富科技知识, 培养健康体魄的机会。

(二)科技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

1. 知识性: 参与科技体育项目活动必须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相关运动领域的发展情况, 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智体性: 强体健脑、全面发展是科技体育项目的特有优势。开展科技体育项目活动在增强参与者体质的同时, 能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智力发展, 使练习者在参与运动当中身体得到锻炼, 智力得到开发, 培养了对科技体育的兴趣。

3. 创造性: 参与者在科技体育活动中能获得亲自设计、制作、改装运动器材的创造空间, 可以在活动中检验自己设计组装的运动器材的效果, 培养开发新的运动器材的创新思维。

4. 成就感: 参与者凭借自己个人的能力在完成比赛任务或取得优异成绩后, 成功的喜悦会挥散运动过程的辛苦, 给参与者找到参与科技体育运动的成就感。

二、科技体育是学校快乐体育的集中体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宏伟蓝图需要一代代青少年去书写。体育也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它还是讲规则、责任、团队合作、服从、荣誉的代名词, 体育给了青少年一个最有效的社会化模式。国际奥委会中国首席代表李红说: “我7岁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坚持去跑步, 一直跑到高中毕业, 最后跑进了清华, 又到哈佛留学, 我在跑步中找到了运动的快乐”。[2]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活动, 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提高体质,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快乐而非为了忧患。如果在快乐中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比在被动中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体育运动效果截然不同。学校体育如果能够形成快乐体育的共识, 校园体育活动就会多一层快乐的氛围。科技体育正是体现了学校快乐体育的基本思想, 学生们在感兴趣的科技体育面前快乐的参与其中, 唤醒了学校体育的本真, 恢复了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要义, 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过程中参与体育锻炼, 重塑了学校体育的繁荣, 迎接了学校体育的回归。

首先,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了解科技知识, 在模型运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去阅读了解有关科技图书, 自己动手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 乐在其中, 参与其中, 激发起学生不断去探索、创新、求知的愿望, 达到科学改装、改进模型性能的目的, 于无形中使学生学会了模型运动的相关知识, 达到了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3]

其次, 学校科技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科技体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动脑筋, 还要动身体, 开展活动时不仅是身体方面要得到锻炼, 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锻炼, 在参与校园科技体育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无线电测向运动, 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 还要有一定的越野技巧、野外自救知识、野外生存能力、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无线电信号听辨能力、无线电搜索技巧以及克服大自然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是对身体、心理和智力、体力诸方面的锻炼。学生在参与这些运动过程中, 在高速奔跑时还要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找目标、做记, 无形中忘记了越野跑的辛苦, 增加了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运动的乐趣, 提高了体质, 开发了智力, 树立了信心, 完善了人格, 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加亲近了大自然。体现了快乐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三, 淡化了科技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竞技体育的残酷在于不能有任何失误, 而且永远只有一个胜利者。科技体育则追求参与的真实性, 提升学生参与过程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于快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不但心智健康, 而且身体健康。

三、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高科技科学实验, 使科技体育活动在校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飞向太空, 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参与, 在学校体育中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校园科技体育教学。科技体育不但技术性、科学性强, 而且对青少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科学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4]

(一)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是集竞技、科技、益智于一身的体育项目。比如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演练,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参与者需要亲自搭帐篷、竖天线、调试电台, 在模拟灾害环境中, 进行紧张的野外紧急架设短波电台及话务、报务抄收比赛、利用无线电测向迅速精确定位灾害地点、受伤人员位置, 指挥救援人员抢险救灾, 这种教育效果只有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完整的展现, 这是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自救知识。在汽车模型运动中, 同样的材料制作的赛车模型, 跑起来速度有快有慢, 这是因为汽车轮胎抓地时的摩擦力不一样, 如果把轮胎进行细微的修整, 就会改变汽车的行驶速度。同时, 学生们要使自己的赛车在遥控车模的赛道上驰骋。赛前要亲自检查赛车的避震系统和转向系统, 赛车在赛道上的运行情况。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来帮助或提醒, 所有问题靠自己独立解决。再如相同材料制作的两架飞机模型, 为什么飞行轨迹却不一样?这就要研究飞机的重心变化。如果重心不一致, 飞行轨迹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航空模型的设计制造中, 学生们不仅要自己动手, 创造性思考, 还要查找资料, 学习空气动力学、无线电、电机、电磁等多方面的知识, 了解航空模型的原理才能制造出来。还有, 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里藏着的一批正在用无线电发报机发送情报的“特务”, 他们用电台发射出滴滴答答的声音, 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学生们手拿测向机在校园奔跑穿行, 用无线电设备到处“搜捕”, 寻找发射信号的源头; “寻宝记”让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突然充满了神秘感。在学生们眼中, 这些都是乐此不疲的游戏, 而在老师眼中, 这正是传播科技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的方法。科技体育运动将育人和“娱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在校园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实现了科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 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

(二)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科普价值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曾玩过纸飞机, 折纸飞机可以有上百种折法, 在纸飞机模型运动中, 学生们可以一起琢磨采用什么样的折法才能让飞机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怎样才能飞得更远。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们需要对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有初步的了解, 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航模的基本原理即配重以及飞机重心问题, 还有如何利用空气气流的作用。因此参与纸飞机比赛, 不仅体验了航模的乐趣, 还初步了解了航模运动与科学的关系, 起到了科学普及的启蒙作用。美国的莱特兄弟正是通过小时候玩纸飞机, 从小就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那就是制造一架真正的飞机在天空中飞翔。因此, 科技体育是一项促进青少年成才的快乐运动, 科技体育的核心是科技与体育相结合, 重点是利用学校这个大舞台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 帮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从小树立热爱科学, 热爱运动, 热爱祖国美好河山, 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在校学生参加科学知识学习,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三)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

近年来, 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老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然而, 与此相悖的是,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 一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工作; ②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特别是跑步; ③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 体重超标学生增多; ④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体育课枯燥, 激不起锻炼兴趣。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能统一认识, 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果通过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特别是跑步, 往往效果更是适得其反。而通过课外科技体育活动, 比如无线电“猎狐”, 校园定向“寻宝”这样一种名称转换, 吸引学生参与, 在参与中培养兴趣, 在兴趣中体验玩的乐趣, 在玩乐中进行跑步, 就可以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

(四)科技体育的和谐竞技价值

集科技性、竞技性、益智性、健身性于一身的体育项目, 都属于科技体育的范畴, 近年来在非奥运项目的全国综合性比赛即全国体育大会上, 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跳伞、航海模型, 航空模型等科技体育比赛项目所产生的奖项, 占大会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科技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重在对抗的竞技体育活动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其他一些大众健身项目不同。科技体育的竞技性是指智力的比拼, 动手能力的竞争, 快速反应能力和体力的较量, 而不是身体直接对抗的竞技, 是和谐竞技, 是宏观层面上的竞技。同样是掷纸飞机比赛, 要想掷得更远, 除了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外, 折飞机的技巧也很重要。所以说科技体育强调的是对人动手动脑能力的开发以及感受大自然的能力。而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因为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出于对这项运动的爱好而投入其中。

四、我国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 科技体育在校园开展, 已经成为体育、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共识, 而学校对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科技体育项目也有很高的热情, 对于科技体育所倡导的开放理念也比较认同, 科技体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的坐标, 学校让学生们成为科技体育活动中的主角, 是加强学校教体结合、体科结合的重要环节。但是, 科技体育运动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寻求学校体育部门与科教部门的紧密合作, 拓宽科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 防止项目向功利化发展。学校科技体育要借体育之翅膀展科技之风采, 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掌握所参与项目的相关科技知识, 同时对科技体育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 其中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 价钱也比较高, 使得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少, 比如电脑机器人比赛, 光设备就要五六千元, 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因此, 目前国内科技体育运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校园科技体育项目普及率也高。尤其是广州市的科技体育项目, 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 而且有的项目遍及全市所有的学校, 国内其他省市则在一些普及型、投入小的科技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参与较多。

五、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平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与体育、投入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 这也为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消费结构升级和休闲时代的到来, 为我国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1. 科技体育项目涉及多个知识领域, 专业性较强。因此, 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体, 融知识性、创新性、趣味性为一体。结合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场地条件, 认真遵循科技体育的发展规律, 大力拓展学校传统优势项目, 精心培育新兴项目, 通过研发易于掌握、促进动脑、趣味性强、成本低廉、质量较好的科技体育器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技体育竞赛活动网络。培育科技体育项目传统学校, 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家庭参与科技体育运动, 达到锻炼身体, 获得新知, 享受快乐的目的。

2. 科技体育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快乐为出发点, 让科技体育项目在校园扎根, 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体育运动在校园得到双重普及。校园是科技体育最适合发展的土壤, 许多科学家的科技之路证明了这一点。著名科学家路甬祥曾说过“没有航模, 就没有我路甬祥。学习航模不但让我学到了知识, 还培育了自己科技事业方面的志向。业余文体科技活动, 对启智、树人、培养能力,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非常有益的”。说明科技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培养世界冠军, 而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身心。科普的目的也不是要去制造科学家, 而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培育能够诞生科学家的土壤。“钱学森之问”曾引发国人对当今教育体制深深的思考, 我们不妨从校园中玩着无线电猎狐、定向寻宝游戏、模型制作、机器人竞赛、掷纸飞机的孩子们身上去寻找, 那些专注而认真的面孔, 也许就是一种答案。

参考文献:

[1] 徐程洲. 科技体育——现代人的体育运动[J]. 辽宁教育, 2008. 15(1): 43-44.

篇(10)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损伤 预防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常见的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心。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初级普及阶段,要充分认识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等,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一)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

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是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害。特别是在对抗项性中,运动员相互碰撞受伤,人体与器械撞击或被器械击伤。如:抢花炮、摔跤木球、珍珠球、武术、陀螺、龙舟、藤球等,或在运动中从高空坠落,如:磨秋、秋千、赛马等,而导致各种机体表面及皮下组织的损伤。舞龙运动中常见肌肉骨头挫伤。这类损伤是由于身体互相碰撞,身体与硬物碰撞,摔伤引起的,多发生在头、腿、膝、肘等部位。

(二)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系指袖肌腱或合并肩峰下滑囊的损伤性炎症病变。肩袖肌腱的主要功能是使肱骨头紧密靠着肩关节盂,起稳定肩关节作用及协同三角肌实现上肢外展功能。在捧跤、武术、陀螺、抢花炮、秋千、射弩、赛龙舟等运动中,运动技术要求肩关节反复完成超常负荷的运动,使得肌腱袖与骨、韧带不断摩擦、肌肉的反复牵拉使肌腱滑、囊发生细微损伤、劳损。

(三)腰部扭伤和劳损

腰部扭伤和劳损,都是腰部软组织,主要包括肌肉、筋膜、韧带和滑膜等的损伤。其产生的原因和原理有:负荷重量过大,强行用力;脊柱过度前屈突然转体.脊柱超常范围运动而扭伤;技术动作错误,直膝弯腰提蕈物不能有效地发挥髋,膝关节周围大肌肉的力量克服重力,致使重力落在腰背筋膜、肌肉、棘上韧带而受伤。摔跤是一对一直接对抗的项目,作为抓握器官的上肢与支撑器官的下肢,腰部则是主要的中轴环节,由于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攻防技术发力最多,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几率。舞龙运动也是一项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运动,且是在做动作时经常性的重复练习某一动作或套路,这样造成一些肌肉长时间的牵引、收缩、摩擦,当这些作用力超过组织细胞的生理

负荷时就会影响局部肌肉的生理机能,造成肌肉劳损。

(四)膝关节急性损伤

膝关节的主要功能为屈伸运动,在半屈或屈90。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损伤主要集中髌腱炎、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滑膜炎、脂肪垫损伤上。在武术套路动作,很多技术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屈伸、扭转和发力,尤其是难度跳跃动作,膝关节于半屈曲位运动是它的解剖弱点,关节稳定机能相对减弱,使关节有轻微的内外旋和内外翻余地,因而很易发生韧带、软骨等的损伤。

(五)踝关节韧带损伤

踝关节主要韧带有: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胫腓韧带联合。其中外侧副韧带为最容易受伤的踝关节韧带,因为外踝比内踝长,剧骨体前宽后窄。当趾屈,踝关节有较大的活动度,足内翻肌群的力量大于足外翻肌群。其产生的原因有:准备活动不充分;疲劳;带伤病训练;局部负荷量过大。珍珠球运动中有很多冲刺、急停、急转、跳起等动作,在跑、跳运动中,运动员处于腾空阶段时,足就自然有跖屈内翻的倾向,如果落地蕈心不稳,倾斜或踩在他人脚上,足的前外侧着地并内翻,从而导致关节韧带的损伤。在跳竹竿项目中,跳竿者动作不熟练,步伐不统一,对竹竿的节奏判断不准确,对不断开合的竹

竿产生畏惧心理,容易踩竿导致夹踝,扭踝现象,出现踝关节韧带损伤。

二、结论

首先,体育教师、教练员要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扩展自身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业务专业水平,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方法,根据不同项目运动规律,针对主要损伤部位加强训练计划的安排和修订,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竞赛规则和竞赛方法,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知识指导训练,以降低损伤发生率。

其次,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准备活动环节,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及时消除运动疲劳,减少运动损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求较低,弥补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现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参与者运动保护意识的增强,仍然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器材进一步规范,减少由于场地器材不规范所造成的运动伤。例如:板鞋竞速使用的木制板鞋改进、珍珠球运动中持拍手的球拍制作材料等。为少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更快、更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1.前言

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排球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决定了排球运动对运动员专项体能和专项技术的较高要求。特别是对上肢中的指、腕、肩,下肢的踝、膝及腰腹部力量的要求较高,如果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不足,就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高校排球教学所有的强度都在一节90分钟的课上完成,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差,准备活动的不充分,急于求成的心理这些都是排球专项运动常常出现的共病,也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对引起专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2.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准备活动不充分

高校排球教学中存在教师对准备活动不重视的现象,一些教师在准备阶段只是安排几节简单的徒手操,使学生处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身体还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的情况下,就进行防守、扣球等高强度的练习,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

2.2 排球技术不规范

排球运动具有非常强的技术特性,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改进,所有的排球技术动作都符合人体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一般而言排球教学中的一些损伤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排球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排球运动的传球技术对手型的要求很高,如果击球时手型不正确,大拇指朝前,则极易导致大拇指关节受到挫伤,这种情况在初学阶段比较普遍。

2.3 状态不佳,身体疲劳

有些学生把体育锻炼当成了灵丹妙药,感冒、体力不佳时,还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认为大强度运动一下出出汗,更能够调整状态、强身健体,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2.4 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在平时教学训练过程中,许多运动创伤的发生,都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学生自身对运动创伤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到位有关。此外,青少年学生缺乏预防运动创伤的经验,争强好胜、好奇心很大,对运动中的安全不重视。所有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常是导致教学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

2.5 缺乏损伤预防意识

在排球教学中,不少教师非常重视基本技术和战术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技、战术教学和练习,却忽视对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的对象大多体育基础差,没有比赛经历,对于运动损伤更是缺乏感性认识,因而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如果教师不加强安全教育,则难免发生运动损伤。

2.6 排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欠缺

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是保证排球基本技术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排球教学与训练中,一些教师对于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常常滞后于技术练习和一般性的素质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太强度的练习时容易发生意外损伤。

2.7 心理素质差

由于目前我国的排球运动心理训练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高校排球教师和教练员对心理训练还不太重视,更谈不上运用。排球教学和训练中基本上以技、战术切I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加之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比赛积累,其心理素质大都比较差,缺乏良好的赛前竞技心态,当遇到新异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超限抑制状态,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心情格外紧张、反应速度迟缓,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往往会导致意外损伤的发生。

2.8 场地、不良天气原因

场地、不良天气原因,都会促使运动创伤的发生。运动场地不够平整,有碎石或沙子,会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造成动作变形、滑倒等情况的发生。夏季由于气温过高,人易中暑、疲劳;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冬季气温过低,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光线不良、刮风等影响视力,这些都是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

3.结语

在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常发部位集中在踝关节、腕关节、掌指和膝关节部位。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运动中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运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和竟声文明教育,遵守组织纪律及比赛规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定期检查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杨丽华.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王健.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