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工作,并列入政府十件实事;市卫生局负责项目领导和管理,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费管理、监督检查、工作考核等,并组织专班人员研究、制定重点人群健康手册的印制样本,并统一印制手册;市财政局保证重点人群手册的印制经费、市新闻部门、市计生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的力度;全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落实手册的发放和回收服务券等工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入户为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时首次发放管理手册,并告知使用须知。领导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是保障项目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功能完善的保健网络是实施这一项目的根本保证。至此我市已建立以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加强妇幼保健项目规范化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加大了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2010年在全市建立了恒大、池湖、峒山、横山等8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计划再建10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全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社区定点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实现防治结合。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妇幼卫生服务的需求。
确立定点服务机构,规范服务流程:⑴服务机构的确立:①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机构:全市各级助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本辖区的孕产妇产前随访、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随访。②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机构:全市各乡镇卫生院承担0~6岁儿童健康体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本辖区的0~6岁儿童的健康随访。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0~3岁儿童健康体检;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城区托幼机构集居儿童保健服务。市卫生局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格。⑵两个管理手册的运转流程:市卫生局统一印制两个手册,手册放到市妇幼卫生项目办(设在市妇幼保健院内),市妇幼卫生项目办按上报的上年度活产数为基数免费发放两个手册给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定点服务机构为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登记,孕产妇签字并确认。孕产妇持《孕产妇保健手册》到全市各定点机构接受保健服务。《儿童健康管理手册》由各级助产医疗保健机构在产妇出院时首次建立并发放,并进行登记,家长签字并确认。两个手册上分别有印制的检查服务券、随访服务券、辅助检查项目服务劵,并加盖了鄂州市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办专用印章。各定点服务机构每次为孕产妇及0~6岁儿童提供服务服务后,保健医生及孕产妇(或儿童家长)双方在检查服务券或随访服务券上签字确认,定点服务机构留存检查服务券或随访服务券。产妇持该手册凭产后42天健康检查服务劵自愿选择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保健机构检查。检查单位做好记录并回收保健手册,妥善保管手册并备查。⑶两个项目的信息上报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级定点服务机构作为项目的补助对象。各定点服务机构在每季度第1个月5天前将上季度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季报表、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季报表、各种检查及随访服务劵一并上报至市妇幼卫生项目办,按《鄂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核算报酬,作为考核工作量补助经费的依据。在兑现补助资金时,如果缺项、漏项、无服务对象签字,卫生局将拒绝兑付。
加强督导与考核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①加强重点人群手册管理的培训:在市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对全市医疗医疗机构和社区专业人员举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项目培训班,对《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实施方案、0~6岁儿童健康管理实施方案》、《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考核方案》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区卫生局组织辖区内人员的培训工作,村级及社区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由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业务培训,每个月最少进行1次集中学习,通过轮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重点人群手册管理的工作。②加强督导与检查:市卫生局定期抽调市妇幼保健院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业务指导组,每年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2~3次督导与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开展,提高了基层的服务水平。③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为了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卫生项目的顺利实施,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和关心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都能自觉接受这项服务,为此,我们利用电视媒体、新闻报纸、宣传栏、大型户外广告、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大型户外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④建立考核机制,奖惩兑现: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和下发了《鄂州市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考核方案》。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项目考核小组,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回答问题、入户走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进行考核。市级每半年考核1次,区级每季度考核1次,将日常检查、半年检查和年终检查得分,分别按30%、30%、40%计入总分。经考核小组确认的考核得分结果作为年终拨付妇幼卫生公共服务项目经费的主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取消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资格,相关工作人员实行转岗分流。
取得的成效
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孕产妇、儿童)管理手册的使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本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知识读本,有效促进重点人群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推行重点人群健康手册的管理是政府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调整政府资金投入方向,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服务券的形式免费为全市城乡孕产妇及0~6岁儿童提供服务,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明明白白的服务,感受实实在在的实惠。近两年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专项项目在鄂州市规范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2011年全市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1人,孕产妇死亡率8.51/10万,儿童保健覆盖率94.8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7.63%。
讨 论
如何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大举措。虽然鄂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妇幼专项项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项目工作进展不平衡;②管理不规范;③覆盖面不够;④服务对象知晓率不高。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和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项目工作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完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体系,切实让服务对象收益,保障全市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孕产妇健康管理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患病率死亡率、围产儿出生缺陷率和死亡率。孕产妇保健服务是指从怀孕开始至产后42 d,为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提供系统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包括孕产期卫生指导、卫生咨询和疾病防治。基本的系统保健、胎儿保健、新生儿保健。
1资料与方法
1.1孕产妇系统管理的相关概念 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是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有过早孕检查(
1.2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及内容
1.2.1管理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怀孕到产后42 d内的孕产妇。
1.2.2服务内容
1.2.2.1孕期健康管理 孕12 w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并建立孕产妇健康档案;孕16~20 w、21~24 w各进行1次产前检查;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督促孕产妇在孕28~36 w、37~40 w去有助产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各进行1次产前检查;开展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督促其酌情增加检查次数,检查中若发现有意外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
1.2.2.2产后访视 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或者已经电话核实产妇分娩后,应于出院1 w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进行新生儿访视。
1.2.2.3产后42 d健康检查 产后42 d后产妇和婴儿分别到医院妇科、儿保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013年共建围产保健册1156本,其中,户籍孕产妇1069例,非户籍孕产妇87例,分别对早孕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产后42 d复查率和系统管理率进行列表统计。
2.1研究结果 对2013年孕产妇结案围产保健册和妇幼年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见表1。
2.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妇幼保健工作目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需达到80%以上,从此表看出户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9.99%已达到要求,而非户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5.86%未达到要求。造成户籍与非户籍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2.2.1孕产妇以及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差 由于我国医疗保健服务宣传和落实还比较落后,人们整体素质也较低,自我防病及保健意识不强。有些产妇认为没必要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有的产妇和家属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理解、不信任,对家访的医生存在怀疑、提防心理,拒绝接受家庭访视,产期检查的重要性未能引起孕产妇的高度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善始善终。这当中非户籍孕产妇表现比较突出。这些因素就导致早孕建卡时间超过13 w,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少于5次。
2.2.2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保健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事妇幼保健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非本专业,专业技术水平一般,专业知识不全面,不能有效达到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
2.2.3孕产妇档案信息管理不健全 地址不详:因非户籍人口临时租住地本人对此地址不清,部分产妇记错地址、电话或本人不愿意接受访视不愿告知真实地址。查无此人:产后可能有多个休养地址,无电话或电话错误,当社区服务人员凭围产册上信息去访视时而查无此人,未在记录地休养又无法联系。转外地:非户籍孕产妇分娩后回到原地址或老家休养等等这些导致产后失访严重[3]。这种现象在非户籍孕产妇中也更为严重。
3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结果,以及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孕产妇及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 可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脑手机微信、社区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堂等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让孕产妇都能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健康保健服务,如孕前免费发放叶酸,可有效的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出生,住院分娩有补助,可有效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患病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早孕建册率和产前检查率,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加强对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 妇幼机构应定期举办学习班,对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妇幼保健人员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善于交流,要适应孕产妇及家属的要求。保质保量做好孕产妇全程追踪与管理工作,做好医院、社区、家的连线。
3.3进一步抓好孕产妇档案信息的管理 将每次保健服务的信息及检查结果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并纳入健康档案管理。认真详细询问产妇产后的休养地址,包括小区名称、楼号、单元、层次、门牌号以及产妇及家属的联系电话,同时将记录填写合格率、产后家访及时率等纳入年终质量检查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4-01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联合国将其列为全球八项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指标之一[2]。通过对我区2007-2013年孕产妇死亡情况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我区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率,为实施有效干预,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群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小店区11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孕产妇死亡监测季度报表、孕产妇死亡调查表及附卷、孕产妇死亡医院原始病历,以及小店区孕产妇死亡评审记录。调查对象为小店区居住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
1.2方法
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逐级上报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死亡个案卡、孕产妇死亡调查表计附卷,逐级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7-2013年孕产妇死亡个案及评审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007-2013年小店区本地人产数71643人,本地人口孕产妇死亡1,平均孕产妇死亡率1.40/10万;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3人。
2.1 2007-2013年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见表1)
2.2 2007-2013年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城市农村比较(见表2)
2.3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与全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比较(见表3和图1)
3 小店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2007-2013年我区评审本地孕产妇死亡1例,流动孕产妇死亡病例3例,评审结如下:
3.1孕产妇死因分类及构成(见表5)
4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是政府部门进行妇幼卫生计划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3]。本资料显示,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2007-2013年间,除2010年为13.52/10万外,均为0。提前完成了国家《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中,到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0万的目标[4]要求。
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下沉后,通过孕妇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居民健康档案,使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掌握了辖区孕妇的基本情况,能够及时督促孕妇规范产检,并对高危孕产妇及时发现,及时管理,按时随访,提高了孕期管理质量。
加强孕产妇死亡监测信息管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后,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体制问题,妇保人员不专业,不固定、人员配置不够,以致他们对育龄妇女婚育情况不是很了解,孕产妇信息掌握不全面,易造成活产数及孕产妇死亡数的漏报;我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工作大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有限,工作量大,管理难以到位,也易造成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做好流动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工作。我区4例孕产妇死亡中,有3例为非本地人口来我区就医,说明我区流动人口的孕前、孕期保健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我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仍是以户籍管理为主,长期以来对外来人员的卫生保健管理非常薄弱,[5]我区流动人口多,她们自我保健意识差,而且每日早出晚归,管理难度大,尤其因近年商业区发展及商品房新建迅速,市中学人口南移,富士康工业区外来打工人员众多等诸多原因,给孕产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保健意识,以做到早孕及时建册、孕期规范管理、住院持册分娩、产后及时回册,提高流动孕产妇孕期健康管理比例。
基层医院急救能力仍需加强。从我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来看,有2例死亡地点在县级医院,存在县级医院医疗处理延误。在县级医院死亡的1例异位妊娠及1例产后出血,最终均死于失血性休克,说明我区县级医疗机构在产科急症的识别、处理,失血性休克的抢救等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
加强妇幼卫生三级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充分发挥三级底网的作用,深入基层,认真摸底,及时掌握育龄妇女信息及孕育情况,并与当地分管计划生育、妇女工作的人员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分娩信息,发现孕产妇死亡及时上报,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努力解决基层妇幼人员待遇,保持妇幼队伍的稳定。
提高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要提高各科室尤其是产科、急诊科对产科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识别与救治能力,院内急诊科、内科、麻醉科等科室与产科要密切配合,同时健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争取抢救时机,减少孕产妇死亡。
参考文献
孕产妇保健管理现状
深圳南山区拥有130万以上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十五”期间每年出生数以15%~13%比例上升,共有产妇39184人次,孕产妇死亡率为33.21/10万。围产儿死亡率为9.2‰,死亡孕产妇均为流动人口、多胎,死亡围产儿60%为流动人口,通过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分析,95%以上的死亡是可以通过孕产妇系统保健、住院分娩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死亡。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1],孕产妇保健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健康和母亲的安全。
社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新模式
目前全区已有93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基本上做到了一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行院办院管,每个社区配备妇幼医生,医院和社康中心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的机制,妇幼保健网络和服务功能较完善。
首先,应该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①组织网络,落实措施,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所为。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作为公共卫生的一部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合作[2]。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下拨公共卫生服务所需工作经费,同时成立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3],促进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的提高。②建立最低生育医疗保障制度。③加强健康促进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发挥街道及社区妇女干部和保健医师的作用,在流动人口密集地集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活动,宣传住院分娩,同时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妇女的孕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给予建档,动员、督促进行孕产期保健[2]。④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网络。承担对区域内的外来贫困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应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项目中[2]。
其次,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创新社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新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孕产期保健管理方案。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③制定政策引导孕妇合理分流,做好双向转诊由社区组织完成一些必要的化验或辅助检查到医院完成,医院妇产科负责社区转来的高危孕妇产检和孕妇住院分娩工作[1]。 ④强化培训。⑤加强孕前保健工作,在为新婚对象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同时建档并将信息与相关社区联络开展跟踪服务。⑥规范社区卫生网络化服务。⑦开展孕产妇营养专科和心理保健门诊。研讨制定心理卫生、体育锻炼等健教方案,在全区各医院和社康中心推广。⑧继续做好全区“降消”项目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接生。⑨拓展社区产后保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1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13-03
doi:10.14033/ki.cfmr.2016.5.061
高危妊娠是一种对孕产妇和胎儿构成较高或较大危险的妊娠,发生高危妊娠的孕产妇在临床上被称为高危孕产妇,通常临床上高危孕产妇包括大龄产妇、孕产妇伴有众多基础性疾病以及孕产妇患有先天性疾病等,这些情况也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的一种[1]。针对高危孕产妇特点,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县两个乡镇的66例高危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观察组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分析比较两组孕产妇的死亡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两个乡镇的66例高危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年龄23~42岁,平均(35.4±2.2)岁,孕周12~42周,平均(30.6±4.5)周,其中大龄产妇9例,先天性疾病产妇10例,伴有基础性疾病产妇12例。观察组33例,年龄22~40岁,平均(33.4±2.3)岁,孕周14~40周,平均(32.4±3.1)周,其中大龄产妇10例,先天性疾病产妇11例,伴有基础性疾病产妇12例。入选孕产妇均为单胎。两组产妇的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高危孕产妇确定标准
孕产妇本次妊娠前有超过3次人工流产、产妇为高年龄或低年龄初产妇、产妇患有乙肝、产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产妇有哮喘史、产妇生育过畸形儿史、产妇患有骨盆异常、产妇患有甲亢、胎儿宫内发横窘迫、胎位异常、产妇在妊娠期合并其他内外科疾病等情况[2]。
1.3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但是进行妊娠期孕产妇正常的产检检查。观察组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3.1 产前健康教育 高危产妇在孕产前,护理人员要为高危产妇提供心理护理。首先,在高危孕产妇就诊时,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语气要和蔼,针对高危孕产妇的具体情况,讲解预防高危因素的办法,从而消除高危孕产妇的焦虑、恐惧等不利于生产的情绪。其次,对于高危孕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为高危孕产妇打造舒适的待产环境,为高危孕产妇分析高危险因素可能会对胎儿造成的影响,从而使高危孕产妇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指导和治疗。除上述两点外,医护人员还要与高危孕产妇的家属进行沟通,为家属讲解高危孕产妇的注意事项,促使家属帮助保持孕产妇的心情愉快,使孕产妇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3.2 嘱咐孕产妇做好定期检查 通常,孕产妇的产检工作是按照预约日期进行的,在孕产妇产检的早期、中期、晚期就要做好筛查工作,发现高危孕产妇时要进行产检干预。如果高危孕产妇在预约日期未按时来产检,护理人员要进行电话追访工作,做好记录。在工作中,要将高危产妇的情况及时上报,必要时请院方派专人护送到医院产检,对拒绝住院治疗的高危孕产妇,在做好《重症高危妊娠管理登记》外,由妇幼保健站的人员进行追访、对孕产妇的情况进行监测,并且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督促孕产妇到医院产检。
1.3.3 加强高危因素的管理工作 对高危孕产妇实施早建册、早发现、早处理三项措施,实施定期孕检及随访、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B超、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对高危孕产妇实施会诊制度,对在妊娠期合并内科疾病如肝炎、糖尿病或危重疾病如妊娠高血压中度以上的请内科专家或全科医务人员会诊,根据产妇的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在必要情况下,及时将产妇转送上级医院进行处理。此外,对于高危孕产妇的治疗和护理要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实施,在保证孕产妇在妊娠期间休息充分的情况下,采取左侧卧位的姿势,这样能够促使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对孕产妇的饮食进行指导,在保证孕产妇摄取营养充分的情况下,饮食要均衡,如果孕产妇有轻度的贫血情况,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铁、钙等。对产妇的吸氧要进行指导,通常为间歇性,2次/d,30 min/次,这样能够改善胎盘功能减退的作用。为增加胎儿的缺氧耐受力,每天可静脉滴注2 g维生素C+50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持续滴注1周,滴注速度要慢。如果产妇出现下腹阵痛、阴道有少量出血等早产的症状,要让产妇卧床休息,根据产妇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对宫缩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1.3.4 加强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 产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诊治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产科人员要定期组织学习,进行业务水平培训,医护人员通过培训掌握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掌握对高危孕产妇危急重症、合并症的处理方法,提高抢救高危孕产妇的业务能力。
1.3.5 发挥妇幼保健工作作用 为保证高危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新生儿安全,妇幼保健工作要具备完善的网络,从而为高危孕产妇提供便捷的服务,保证高危元产妇的急救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并且高危孕产妇在发生危重情况时,能顺利就诊和转诊上一级医院。同时,在工作中,要对高危孕产妇进行筛查,以便及早掌握区域内高危孕产妇情况,将高危孕产妇的信息采集纳入到资料中,从而为高危孕产妇提供保障。在孕产妇分娩后,妇幼保健人员定期上门访视,做到嘴勤、手勤、腿勤,从而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高危孕产妇无死亡,新生儿死亡
1例(3.03%),对照组高危孕产妇无死亡,新生儿死亡6例(18.18%),两组高危孕产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妇产科中,高危妊娠是一种常见疾病,对孕产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严重时会造成孕产妇和胎儿的死亡[3]。因此,在临床上,降低高危孕产妇的死亡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是关键问题。在妊娠期间,孕产妇发生高危妊娠的因素有很多种,孕产妇方面的因素,也有胎儿方面的因素,孕产妇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孕产妇为高龄产妇、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或具有异常妊娠病史等情况;此外,巨大儿、多胎妊娠、胎位不正、骨盆异常等情况也会造成高危妊娠,所以,当孕产妇在妊娠期间发生高危险妊娠因素,就被称为高危孕产妇[4]。
临床上,孕产妇经过检查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后,医护人员要根据孕产妇的情况,及早进行干预,从而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高危孕产妇实施管理后,观察组高危孕产妇的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王辉[6]研究中得出的结果,高危孕产妇在接受管理和护理后,病死率明显降低的结构相一致,从而进一步真证实了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能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目前,我国孕产妇保健手册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对高危妊娠孕产妇进行重点筛查,适时进行治疗和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了高危孕产妇的健康[7]。同时保健手册的推广工作也起到了防治作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的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此外,在高危妊娠产妇的管理中,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包括婚前、孕前、妊娠期等。首先婚前和孕前要进行体检,对遗传方面的问题要详细咨询,从而有利于在妊娠早期对高危妊娠的防治;其次是在妊娠3个月时进行各项筛查工作,不仅要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等,还要做好孕产妇身体的保健指导工作,以及预防各种感染情况;第三是孕产妇进入妊娠中期后,要进行重点的筛查,从而保证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最后是妊娠晚期,要对胎儿的情况进行检测,并给予适当的处理,从而保证胎儿的顺利分娩,同时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高危孕产妇管理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同时医护人员要对所有孕妇普及高危险因素的危害,让孕产妇自觉参与到预防与保健中,从而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何新梅.高危孕产妇管理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5):91-92.
[2]许妹英.住院分娩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97-198.
[3]韦秀金.新形势下高危孕产妇管理措施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5,5(9):286-288.
[4]历梅,曾传霞.孕产妇死亡的高危社会性因素研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5):336-337.
[5]朱丽丽,薛晓丽.高危妊娠管理评价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70.
一、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现状
(一)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心医院分娩的流动孕产妇 313 例;有稳定工作 60 例,无业或自谋职业253 例;生育一胎216 例,生育二胎 97 例。依据妊娠产次、建卡情况、产检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总结(注意:每个数字应与户籍地孕产妇比较)。
(二)现状分析
1.流动孕产妇孕早期初检率及孕早、中期项目检查率低于户籍地孕产妇。良好的产前检查能够有效地减少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而产检不足是围产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孕产妇应在孕早期进行初次产检,孕早期的检查要对孕产妇进行保健指导及孕期危险因素的筛查,发现高危孕妇。有研究表明,实施孕早期保健后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先天畸形发生率方面均有明显好转,死胎率下降明显。因此,孕早期检查对于安全、健康的分娩至关重要。
2.流动孕产服5次及以上产检率低于户籍孕产妇。《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孕期应当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其中孕早期至少1次,孕中期至少两次,孕晚期至少两次。曾小娥等对产前检查对母婴的影响显示,按时产前检查的妊娠妇女,其胎盘早期剥离、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等的发生率均低于无产前检查者,适量的产前检查对于避免或减轻孕期的异常情况有重大作用。产前超声检查可检出大部分的畸形,对胎儿预后判断,及对临床及早采取措施或出生后随访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3.流动与户籍孕产妇产前保健利用的影响因素。流动孕产妇仍然是城市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关键人群,有资料显示,文化程度低、经产妇、经济收入低、无保险、计划外生育等会对流动孕产妇产检情况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产前保健服务要根据人群的不同特点提供普惠性、可及性的项目或措施,从而促进城市孕产妇、特别是流动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利用率。
二、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保健率低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经济收入低是制约流动孕产妇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重要因素
多数流动产妇主要来自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市,家庭月收入低,多数产妇妊娠后不工作,这些构成了制约其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因素。其不在正规医院机构做产前检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经济收入低造成了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降低,特别是生殖健康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支持降低贫困流动人口孕产妇就医的准入门槛,设立贫困流动人口孕产妇特殊服务窗口,以解决经济收入低的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的服务需求。
(二)文化教育程度低和保健意识淡漠也是影响流动孕产妇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权利意识淡薄,权利意识因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差异明显,文化程度高者权利意识较高。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殖健康宣传,成为生殖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开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和宣传材料,对流动人口进行知识宣传普及,使流动孕产妇有意识地主动接受孕期保健服务。
(三)医疗机构服务的因素制约了流动孕产妇接受孕期保健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正规产检医院的服务水平并不是影响流动孕产妇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而候诊时间、收费问题占较高的不满意比例。因此,应改善现有的医疗管理体制,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以适应不同层次流动孕产妇的孕期保健需求。
(四)私人诊所提供不健全的产前检查项目加大了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管理难度
基本的孕期产前检查是保障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私人诊所不但基本的检查项目不健全,而具备的检查项目中大多数项目检查率很低,这加大了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管理难度,使流动孕产服整个孕期安全存在极大隐患。因此,规范私人诊所的诊疗常规是保障孕期安全、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有力手段。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审批行医诊所的准入门槛,提高私人诊所的综合服务水平,保障流动孕产妇整个孕期的安全,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五)计划外生育影响了流动孕产妇接受孕期保健服务
计划外妊娠导致的多胎生育一方面使流动产妇家庭生活水平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制裁措施,一些孕产妇不愿意到正规医疗保健机构孕检、分娩,躲避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庞大的流动人口队伍成为中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对流动人口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以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三、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大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健康宣传
由于经济因素、文化程度等原因,流动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差。针对这些因素,建议采用简历孕妇课堂、编制母婴保健手册等各种形式,选用最适宜的宣传教育内容,采用最适当的宣传教育方式,宣传母婴保健知识,使人们懂得产前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孕早期建卡及系统管理是及时预防和处理高危因素、降低难产因素的有效方法。
(二)政府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生育保险,降低生育保险费用。制定最基本的孕期保健项目,简化产前检查程序。依据政府财力,逐步增加无偿母婴保健服务范围,促使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生育健康服务,促进基本生育健康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三)将外来人口纳入暂住低管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改革以户籍为主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社区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怀孕妇女及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强化社区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把外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加强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社区妇幼保健系统建设,对基层妇幼保健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收入待遇,稳定基层医疗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23-02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2013年在县内死亡的所有孕产妇。
1.2 评审资料 孕产妇死亡报告卡、调查报告、病历记录。
1.3 方法 经县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从个人、家庭、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三个环节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讨论(即十二表格)。按可避免与否及三个延误确定评审结果。
2 评审结果
2.1 孕产妇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 :14例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0例,占71.4%; 间接原因4例,占28.6%。死因顺位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
2.2 计划内外妊娠情况与构成比:计划内9例,占64.3%;计划外5例,占35.7%。
2.3 孕期保健情况与构成比:产前检查
2.4 死亡孕产妇分娩地点与构成比:未分娩3例。产时、产后11例,其中省级医院分娩1例,占9.1%; 县级医院5例,占45.45%; 家中5例,占45.45%。
2.5 死亡地点与构成比:在省级医院1例,占7.1%; 县级医院7例,占50%; 家中4例,占28.6%;途中2例,占14.3%。
2.6 死亡时间与构成比:死于产前3例,占21.4%; 产时1例,占7.1%; 产后10例,占71.4%。
2.7 年龄与构成比:≥35岁3例,占21.4%;
2.8 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12例,占85.7%;不可避免死亡2例,占14.3%。由此可见,有12例孕产妇死亡都是可避免的,死亡相关因素如下:
可避免死亡相关因素构成比
内容/人次 卫技人员 家庭经济 观念 交通死亡人数 1 3 6 2构成本 8.33 25 50 16.672.9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由表可知,个人家庭和医疗保健部门原因是并存的,其中91.67%的孕产妇因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而死亡。因本地老百姓文化不高,思想较落后,不能意识到妊娠会给妇女带来太多致命的因素,加上经济问题、交通不便或躲避计划生育等往往不愿或未及时就医而延误治疗致死,其中产科出血占首位,与目前中国孕产妇主要危险因素大致相同[1]。而8.33%的孕产妇因医疗保健人员处理不当导致死亡。
3 讨论及干预措施
3.1 资料显示,直接产科原因占71.4%,。产科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与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结果相同[2]。产科出血不是疑难重症,但贫困地区农村的孕产妇,常因贫困不能住院分娩,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转至医院,乡镇卫生院偏远不能及时取得血源,计划外怀孕而不敢去医院就医等,孕产妇在发生产科出血后得不到基本救治而被夺取生命。
3.2 资料显示,死亡孕产妇产前检查≥5次者仅14.3%,在家中分娩占45.45%,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首次产检在孕12 周内完成。产检不仅能及早发现妊娠期的各种危险和疾病,并及早预防和处理,也有助于孕产妇采取安全接生和住院分娩措施。按时完成产后访视也能及时发现高危因素以减少孕产妇死亡。故提高系统管理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3.3 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加强专案管理,是保证安全妊娠、确保母婴安全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网,制定规范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流程,明确各级人员的工作范围与职责,使管理工作更具操作性、规范化。总之 ,做好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更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关键[3].
3.4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加强产科能力建设。目前乡镇医疗部门大多存在医疗设备简陋、人手不够、医院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与孕产妇在家分娩率较高有密切关系。且8.33%的孕产妇死亡是因医疗部门估记不足、处理不当所致。故提高县乡各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服务质量、建立危急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改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提高公众认知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最重要手段[4]。
3.5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孕产妇及家属关于孕产期存在对母儿健康潜在风险的意识,定时产前检查,以便能尽早筛查出高危因素及时干预;孕产期健康教育还能有效缓解及稳定产妇情绪、保存产妇体力、增加疼痛耐受力、缩短分娩时间、提高顺产机率[5],增加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加强计划生育教育,改变生育观念。
3.6 规范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和反馈信息。通过评审,找出我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制定确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6],由县卫食药监局下发到各级医疗保健单位,使干预措施得到落实,带动产科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减少孕产妇死亡。
参考文献
[1]罗美玲,谭红专,周权. 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7):586
[2]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协作组. 全国孕产妇死亡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产科杂志,1999,33(11):647
[3]贾国华.扎实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确保母婴安全.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589
孕产妇系统管理是指从妇女妊娠开始到产后42天内,对孕妇、产妇、胎儿和新生儿进行系统检查、监护、保健指导和处理,包括:早孕检查及12周以前建立《母子健康档案》、产前检查次数≥5次(农村)、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1]。孕产妇系统管理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高危妊娠进行筛查,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证母婴健康和安全[2]。近年来上海妊娠生产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人数急剧上升,但这其中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行产前检查,目前已成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重难点。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采用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卫生中心提供的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分娩1523非上海市户籍的流动孕产妇的孕产妇保健卡的相关资料,包括这1523例孕产妇的基本信息情况。
1.2方法
对2009~2010年本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报表数据按流动和常住(居住时间1年及以上)进行分析,整理分类。该报表由社区固定人员管理,每年进行报表填写。然后用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分析
2.1流动孕产妇的管理状况
本社区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流动孕妇与常住人口孕妇建卡率分别为43.69%(426/975)和94.16%(516/5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流动孕产妇的基本情况
流动与常住孕妇孕早期初检率分别为50.39%和96.32%,产前检查≥5次比率为57.85%和91.06%。产后回访率分别是:54.65%和94.42%。有223名流动孕产妇没有接受产后回访(45.35%),其中52人拒绝产后访视(23.32%),171人因不能提供准确产后家庭住址离开嘉定区江桥镇的外地居住而无法回访(76.68%);2010年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比2009年有了显著的提高。如下表
3、讨论
3.1流动孕产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流动产妇系统管理有所改善。该社区的流动孕产妇早孕检查率不断提高。常住孕妇的早孕检查率要远远高于流动孕妇的早孕检查率。因在常住孕产妇中,大部分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她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孕产期保健的有关知识,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比较高,愿意得到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完善的的保健服务;而在未建卡的流动孕妇中,她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少接触这方面的保健知识,经常把实际是优生及相关基础检查费用误认为是只要去医院建卡就要要一次几百元建卡费,以她们的经济能力觉得费用过高。
12周以前建卡率很低且产检意识不够强。上面记录的的流动孕产妇的12周之前建卡率只有一半左右。在早孕建册后孕14~18周要到产院开始系列产检,整个孕期一般情况下要求产检5次或以上[3]。而本社区的流动孕产妇的≥5次产前检查率也还是处于较低水平。相比较流动孕妇来说,常住孕产妇的情况要好一些。由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知识的宣传的加强,她们意识到住院分娩是保障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故该社区的流动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很高。达到98%以上。但产后回访率非常低,大多数流动孕产妇都是来沪打工,她们的居住地不稳定,导致没有办法接受产后回访等。综合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该加大力度来提高本社区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3.2对策及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下面的对策开展活动。
一、强化健康教育流动人口卫生保健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淡漠。社区尽量多次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她们的保健意识。
二、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孕产妇保健网络社区应每月定期走访常住和新住进的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的社会背景、工作状况比较特殊,公安、工商、计生、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真正做到信息共享。
4、结语
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对于流动性大的社区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更是重点工作,近年来有取得显著改善,但是要继续加大力度来宣传孕产妇保健意识。在此基础上今后还需要继续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工作内容
在全镇开展孕产期保健集中管理,由我镇孕产期保健管理办公室(简称“孕管办)、儿管办”)对辖区内所有孕产妇、儿童建档、孕产期保健、妊娠风险评估、高危妊娠管理、危重症转诊等进行集中管理,对孕产期保健工作全面掌握、督促指导和统筹管理。
二、工作目标
(一)规范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切实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二)规范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
(三)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所有孕产妇享有5次产前检查和2次产后访视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健全危重孕产妇双向转诊与管理机制,提高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率。
(五)健全妇幼健康服务队伍,筑牢妇幼健康服务网底。
(六)逐步推广应用孕产期保健信息系统,完善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
(七)强化孕产期保健工作的分级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孕产期保健集中管理机制。
(八)辖区内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8/10万和7.5‰以下,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九)对辖区内所有0—6周岁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且覆盖率95%以上。
三、管理机构
(一)孕管办、儿管办设在镇卫生院,由镇卫生院院长XX同志为“两办”主任,XX为副主任,XX为儿管办负责人、XX为孕管办负责人以及各村妇女主任、乡村医生为孕管办、儿管办成员。
对辖区内的孕妇实行孕期随访、信息上机,追踪管理到产后42天;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专人专案管理;对本辖区的孕产妇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辖区内0——6周岁儿童进行管理。对村孕儿管员进行管理、协助孕儿管中心进行考核;向孕儿管中心汇总报送本镇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儿童管理相关工作情况,接受孕儿管中心督导考核等。
(二)村孕儿保健管理人员(简称“孕儿管员”)。
每村(居)配备1-2名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做群众动员工作的村孕管员,女性同志优先。我镇结合实际情况,聘请村妇女主任、乡村医生为村级孕儿管员。
孕儿管员接受孕儿管办、县孕儿管中心、孕产期保健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负责发现、核实本村范围内的孕产妇,将孕产妇妊娠情况、婴儿出生、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及出生缺陷等的有关信息,定期上报镇孕管办;动员孕产妇定期到医疗机构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等;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协助高危或危重孕产妇的随访跟踪管理;按时参加例会和工作培训;协助免费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叶酸发放、避孕药具发放、生殖健康检查和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工作和政策的宣传等。
四、工作流程
(一)发现孕情建档
1.村孕儿管员发现孕产妇孕情,向孕管办报告,并动员孕妇到上级孕产期保健机构建档、产前检查。
2.孕儿管办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县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作为三级医师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并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3.孕儿管办对县级反馈和村级上报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对首次检查的孕产妇进行建档,发放《母子健康手册》。并将所整理汇总信息报告孕管中心。
(二)妊娠风险初筛
1.孕儿管办对首诊的孕妇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的通知》进行妊娠风险初筛。
2.对于风险初筛未见异常的首诊孕妇,发放《母子健康手册》并在其上标注绿色,按要求管理。
3.对于初筛发现有风险因素(黄色及以上)结果的,孕管办填写《妊娠风险筛查阳性孕产妇转诊单》,并告知孕妇携带转诊单在2周内到孕管中心接受妊娠风险评估。
4.孕管办根据孕管中心反馈的高危孕妇信息进行高危专案登记管理,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村级,要求孕管员加强跟踪随访。
(三)定期产前、产后检查
1.村孕儿管员加强对孕妇的孕期健康宣传教育,积极动员孕产妇至各级孕产期保健机构接受定期产前检查。
2.孕管办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孕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将检查结果和处理意见记录在《母子健康手册》和《孕产妇健康档案》上。
3.孕管办落实专人于产妇出院后1周进行家庭访视,产后42天进行健康检查。
4.孕管员协助开展产后访视工作。
(四)孕产妇、新生儿死亡报告
孕儿管办发现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应当在发生后5个工作日内将信息上报孕管中心,主动配合孕儿管中心核查情况个案调查与死亡评审。
(五)信息报告管理
1.孕儿管办每月、每季度汇总本辖区的孕产妇建档、高危妊娠、危重孕产妇抢救、住院分娩活产、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信息,形成孕产信息专报,于每月20日前报送县孕管中心。
2.孕管办要掌握分析本辖区的孕产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村级孕管员发现新孕情实时上报,及时个案登记,每月5日前汇总村级数据填写月报上报孕管办,进行信息核实后上墙。
五、村级考评考核
孕管办依据村孕管员日常工作质量完成情况制订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小考核,年度考核一次,将考核结果报孕管中心备案抽查。村孕管员绩效工资由我镇孕管办按考核分数比例发放。
六、工作要求
村级孕管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集中管理强化大局意识,自觉服从孕管中心及孕管办的管理。按要求做好孕情搜索,信息上报,叶酸发放,孕期随访等工作。
以下几点:
1.搜索新婚及备孕妇女,免费发放叶酸
2.未孕妇女暂未打算怀孕的,免费发放计生药具
3.主动搜素本村孕产妇,及时把信息上报至微信工作群中。
4.在管孕产妇及时通知来院做产检及产后访视
5.产妇出院后一周内及时进行入户访视
6.每两月及时参加例会培训,并把相应内容填写至例会登记本中。
村级孕管员要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等工作和技术规范要求,确保全镇孕产妇享有5次产前检查和2次产后访视的免费检查。
镇孕管办收集好各村孕管员上报的信息进行整理、上户、电话随访并上报县孕管中心;对县孕管中心传达的信息资料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集中管理。
孕产期保健集中管理运用管理手段,防治结合,发现、识别并管理高危妊娠,及早干预治疗,从而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是推动孕产期保健工作有序开展的有效措施,是保障母婴安全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孕产期保健集中管理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集中管理工作作为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健康儿童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强生育全程健康服务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妇幼健康、民族健康的重要举措,要坚决予以贯彻落实。
(二)规范技术服务,切实做好公卫项目。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5-02
高危妊娠对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生命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关的措施对高危妊娠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对促进围生儿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孕产妇常因不良环境、社会负面原因、慢性疾病、妊娠并发症等造成高危妊娠,高危妊娠会明显增加胎儿死亡、新生儿疾病、胎儿先天畸形、早产以及宫内胎儿生长缓慢等风险[1]。为了防止出现高危妊娠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分析该症状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预防。本文就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对孕产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32.6岁。怀孕周数为11~36周,平均怀孕周数为22.3周;本组孕产妇中,初产妇为64例,经产妇为36例。高危因素筛选的条件有: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生育畸形儿、瘢痕子宫、骨盆异常、孕产妇体重过轻、哮喘史、乙肝、人流次数过多、妊高症、巨大儿、胎位异常等。
1.2 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与正常孕产妇作为对比,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高危妊娠孕产妇在阴道助产分娩、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等方面的情况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的产妇,详见表1。
2.2高危妊娠危险因素
本组100例高危妊娠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巨大儿、妊高症、羊水和胎盘因素、不良孕产史、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本组高危妊娠孕产妇中,有36例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早期,24例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中期,40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晚期。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高危妊娠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临床上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将围产期的相关保健知识进行全面普及与宣传,使孕产妇保健意识得到有效提高[2]。医院的保健工作中,应该确保能够健全早检查、早建卡等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妊娠疾病,同时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跟踪治疗,使高危妊娠患者获得较为明显的转归效果。
3.2 正确对待高危妊娠产妇管理工作以及转诊程序,通过对高危妊娠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确保能够将随访、跟踪、筛选等工作落实到位。如高危妊娠有转出的情况,那么则应该进行随访、追踪,且全面记录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危妊娠患者管理制度、报告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对管理高危妊娠产妇的相关环节以及步骤进行细化,促进医院与医院之间能够对患者实际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及追踪。
3.3 加大产前检查的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在产妇的怀孕期间进行全面宣传,使孕产妇能够提高产前接受检查的观念,确保产前检查获得较为良好的质量。孕产妇在进行产前检查时,一旦发现孕产妇存在高危妊娠的情况,则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疗。另外,对于孕产妇在妊娠期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指导孕产妇做好自我监护的工作,一旦存在异常,则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使高危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可能得到降低,确保围生儿与孕产妇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命健康。
3.4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心理保健。通过对高危妊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用针对性的措施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对家属以及孕产妇给予相关的健康指导,让孕产妇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怀,使其心理上不安的情绪得到有效消除,防止孕产妇因为心理不良的情绪出现难产等严重后果。
3.5 重视孕产妇怀孕期间的营养指导以及体重管理。倘若孕产妇有着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出现营养不均衡等情况,造成胎儿生长过度、孕产妇肥胖过度等症状[3]。所以,合理的为孕产妇制定相关饮食计划,保证孕产妇有着均衡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膳食,从根本上促进胎儿以及孕产妇的体重得到合理的控制,避免出现巨大儿、胎儿生产受限、妊娠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促进剖宫产率、并发症率得到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对胎儿与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威胁,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出现的危险因素,且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对保证围生儿以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不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出生数等。结果 观察组高危孕产妇(χ2=5.338,P=0.021)、孕产妇死亡数(χ2=29.362,P=0.000)、新生儿死亡数(χ2=23.749,P=0.000)、缺陷儿数(χ2=38.489,P=0.000)、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
[
关键词 ] 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68-02
高危妊娠是指对孕产妇和胎儿均具有较高危险或较大危害的妊娠,而具有高危妊娠的孕妇即是临床上的高危孕产妇。高危孕产妇在临床上较多见,如大龄产妇、伴有众多基础疾病的孕产妇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孕产妇等,也是临床上导致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系统有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全方位监测孕产妇及围生期婴儿的健康,并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与适当处理,降低高危孕产妇的临床危害。本文旨在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集高危孕产妇的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小学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 (25.3±10.5)岁;观察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24.9±11.2)岁。两组孕产妇在生活环境、个人背景、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①对高危的孕产妇实行三早措施:早期建册、早期发现、早期处理;②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二定期检查:定期孕检及随访,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肝功能、B超及心电图;③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一会诊制度,即妊娠合并内科病:肝炎、糖尿病或危重病如妊高征,中度以上的请内科或全科医务人员会诊及提出治疗方案,必要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此外,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实行个案管理,根据不同高危病种,提供不同的保健、医学指导及干预措施。对每例孕妇于孕12周前建立孕前检查档案表,常规执行孕12周做一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孕中期(24~28周)前行第2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腹围,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在28周后开始记录胎动情况;孕38周行第3次B超、心电图检查,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进行骨盆内诊、胎儿监护。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高危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2-4]。临床上引起高危妊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孕产妇和胎儿的双方面,一方面,孕产妇出现高龄产妇、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以及异常的妊娠病史等情况时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另一方面,如出现巨大儿、多胎妊娠以及胎位和骨盆等异常也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具有上述这些高危妊娠因素的孕产妇,即可称为高危孕产妇。
临床上,在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后,及早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有效的孕产妇管理是降低其死亡率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5-7]。我国现阶段已普遍实施了孕产期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广泛推广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应用、并重点筛查高危妊娠,及时介入适当监护和管理。三级管理已经深入到城市和农村大部分地方,建立了完整衔接层次,以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的健康。保健手册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有效的降低了 “三率”(指孕产妇的死亡率,病残儿的出生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此外,高危妊娠更需要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包括婚前和孕前的积极咨询,孕早、中、晚期的适时保健等。①婚前孕前积极进行遗传咨询和系统的体检,有利于早期防治高危妊娠。②怀孕前3个月应及时进行各项筛查工作,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等,并注意孕产妇身体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等。③怀孕13~27周时即是进入孕中期,该阶段是系统筛查的重要阶段,详细的系统筛查和高危程度的分级,有助于早期做好准备,以尽可能保证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④进入孕晚期后,主要是针对胎儿进行检测,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帮助胎儿顺利娩出,并保证孕产妇的安全。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在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后,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P<0.05)。王辉[8]等人关于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显示,给予高危妊娠系统管理后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高达47.2%,重度高危发生率为5.6%,筛查后给予处理显著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两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普及到所有高危孕产妇,让她们都自觉参与到预防与保健的队伍中,以进一步促进母婴的健康[9]。
[
参考文献]
[1] 白汝兰,谢萍. 高危孕产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72-1173.
[2] 李嘉卫,苏明,何敏肖. 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40-542.
[3] Jiskra J,Bartakova J,Holinka S,et al.Low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high-risk women and pathological thyroid ultrasound among pregnant women positive in universal screening for thyroid disorders[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2011,119(9):530-535.
[4] Ruchat,S.-M.,Davenport,M.H.,Giroux,I,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n capillary glucose responses in pregnant women at low and high risk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J].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2012,28(8):669-678.
[5] 罗霏,李志华,黄碧珠.2011年高危妊娠管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2-63.
[6] Sheera F. Lerman·Golan Shahar· Kathryn A,Czarkowski·Naamit Kurshan· Urania Magriples· Linda C.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Obstetric Care in High-riskPregnancy: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Provider Relationship[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2007(14):330-334.
[7] 刘文秀.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0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