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9 15:59: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

篇(1)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加大了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很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突出的问题,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其地区经济的一大不可忽视的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同时我国已经有经济学家说过“蓝色经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那么对于坐落在江苏最北部的赣榆县,也早已从大农业往海洋开发方向发展了。

海洋生态经济就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本人调查分析后的研究结果,希望对赣榆海洋经济发展有点作用。

一、赣榆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地理条件

赣榆县自然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区位优越,这种区位优势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它地处江苏省东北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东濒黄海,西依安徽,北接山东省日照市,隶属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环抱海州湾渔场,拥有海岸线长62.5公里,滩涂面积1.5万公顷,近海渔场7000平方公里,还有省内最长的沿海沙滩,南北长30公里,平均宽度1.2公里, 海州湾渔场是中国渔场之一。

2.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主要海洋产业建设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港建设与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盐生产和海水利用等。赣榆县的海洋业正由传统捕捞业向养殖业转移,由粗放养殖向精养和工厂化养殖转移,由海水养殖向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业转移,由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转移。进入新世纪,沿海经济跨上了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快车道,农、林、牧、副、渔、盐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发挥了综合效益。

二、赣榆县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赣榆县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含量偏低,而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2.海洋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的海洋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含量低,大多是对海产品的二次加工,对海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不够,加工增值能力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较弱

由于赣榆县几个大的渔港都是近几年动工扩建的,有的还在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弱。就目前来看,港口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4.政府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经济方面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涉及海洋开发的部门和行业众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又无独立的强有力管理机关进行综合组织协调,致使各部门和行业争海现象非常普遍,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5.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不协调、不统一

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意识薄弱,污染日趋严重,赣榆县海洋科研的先导作用不突出,开发难以深入,还有就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

三、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

(1)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2)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3)应该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统一,提高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4)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划和管理体系,重点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

2.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建议

(1)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融入连云港市临港大产业区。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发展以青口港为中心、以柘汪港等为延伸的赣榆县临港产业区,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开发;充分发挥242省道纵贯赣榆县沿海的有利条件,全力打造百里沿海经济带。加快沿海交通网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借助外力不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实力。

(2)重点抓好海洋工业,用海洋工业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营新模式,即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调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资源这种特殊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时必须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多种目的。

四、发展潜力与前景

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昂起海洋经济这个龙头,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带动全县人民走富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海洋由于其连通性、流动性,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相当一大批海洋、生态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建设是非常热心和愿意支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把海洋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海洋生态经济优势,实现赣榆经济的飞跃。海洋生态经济的开发要多关注国际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建设成“海上生态赣榆”。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盖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经济地理,2000(5).

[2] 王,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2003(5).

篇(3)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2-01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领海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千米,我国东邻黄海、渤海、南海、东海,并且东对地球第一大洋太平洋,这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因此,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理念的革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海洋开发的现状

在海洋开发方面,我国海洋资源生物种类丰富,占全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的百分之十,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朝着新能源、药物等方向发展。在海洋建设方面,我国主要中在对海上的交通运输方面和沿海城市的海洋港口建设等,产业建设产值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海洋新型能源资源也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稳定的科学技术基础,海水中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和天然元素,对海水资源化学物质的利用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的能源资源紧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能源发展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洋管理方面,我国采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方式,有国家海洋局与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共同维护和发展海洋管理,地方实行海洋渔业管理相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专职海洋行政管理三方面形结合的模式,并且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奠定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这对我国海洋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二、当前海洋开发管理面临的挑战

1.我国海洋开发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海洋资源作为国家资源的国有化产业,在开发和管理体系上缺乏完善化的制度管理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方案的实施,适应我国经济背景的相关海洋开发管理体系建立不健全,导致海洋在开发和管理过程出现浪费现象,积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实现双重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对海洋经济的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模式,存在复杂化的问题,难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模式。

2.海洋开发管理的的执法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逐渐重视,提出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有关海洋开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管理执行方面的力度却不明显,收效甚微。我国的有关海洋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化的法律体系,各个法律之间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独立性太强,融合性不够,致使想相关的执法者和监督者无法做到综合执法,人员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管理体制存在空白盲点。

3.海洋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资源浪费

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没有形成专门化、科技化的产业技术链,产品的附加价值低下。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上存在滞后性的弊端,产业依旧停留在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阶段,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存在致命性的影响,我国的部分产业将废水等污染物排进近海中,造成我国海域的生态系统质量低下,同时,对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等资源的过渡开采,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枯竭,生态系统难以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我国海洋开发和管理策略

1.调整优化海洋产业机构,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我国树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要对海洋产业进行合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延长海洋产业的产业链,增加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2]。对于以渔业、运输业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产业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时展的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合理环保的新型产业结构。同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海洋资源的技术层面的开发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环境保护力度

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是先开采后治理,这种模式早晨资源的枯竭和后续的处理模式不合理,因此,要加大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相应的产业环境评价体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是实行有偿使用的前提,并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废水废物的排放,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标准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体制,重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的环保生产体系。

3.建立健全海洋开发管理体系

我国出台的海洋管理开发体系的法律法规之间,要相互脸型,融会贯通,对于个别案例在法律制度中要有明确说明,坚决抵制经营者钻法律的空白点。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制定符合社会时展要求的海洋开发管理体系,出台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与时俱进[3]。加大对海洋执法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强有的执法队伍,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做到海洋开发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总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性条件。本文论述了我国海洋开发和管理的现状,发现了在海洋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弊端,并对海洋开发管理作出了三方面的思考,分别是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对资源井陉合理有效配置、加大UI海洋资源的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海洋开发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可以正确引导我国海洋开发和管理,为海洋管理者提供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着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篇(5)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近海环境日趋恶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风暴潮等环境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以及海岸侵蚀范围扩大,速度加快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由于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近海区域无休止的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具体来看表现为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退化,传统优势渔业资源相继衰竭、总渔获量下降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的破坏和损害;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浪费、破坏甚至丧失;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滨海砂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海洋综合管理滞后

我国对海洋的管理实行的是分散管理体制,涉及海洋、农业、交通、环保、能源、土地、外交等部门。国家海洋局作为“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不清晰,行政级别较低,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够充分发挥。而中央和地方之间、涉海有关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不清,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这种分散式的海洋管理体制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难以满足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

4.海洋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海洋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科技的成果仍然主要用于传统海洋产业;二是,海洋科技投资渠道单一,仍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一旦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就会造成海洋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导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难。

5.产业结构层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海洋产业仍以传统海洋产业发展为主,海洋生产总值相对高的省份,除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业以外,其他产业比如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而产值较小的其他省份则主要依靠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很低。2011年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其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0%。

6.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缺乏系统管理和总体规划,造成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同一区域不同海洋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用海矛盾;一方面是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此同时又存在着海洋资源闲置浪费、开发不足;各地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趋同,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为此,本文从产业、科技、生态、循环等方面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新兴产业之路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海洋新兴产业。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要想获得迅速发展,一是务必坚持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大力发展一批新兴海洋项目和海洋产业区,逐渐打造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带,增强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二是国家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扶持,促进海洋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高新技术的支撑。

2.科技之路

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一是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产业,这是中心环节。二是加快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步伐。三是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轻松适当的制度环境。

3.生态之路

首先,使用高新技术,促进环保产业迅速发展,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能力和达标排放水平;其次,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建立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篇(6)

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增多,行政监管部门面临新形势

海洋建设项目增多,违法海洋项目也逐渐增多。国家海洋局《海洋行政执法公报》,2008年中国海监查出违法行为占海上项目的7.7%,2009年违法用海占用6.4%,2010年违法用海占用6.3%,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填海工程、海上建设堤坝工程、海底管道、海洋资源开发等多种类型。从数据来看,海洋工程项目逐年增多,违法占用海的行为很难制止,用海项目向多元化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国家的法律体系更新,行政部门监管到位,解决新问题。

三、海洋环境保护提高标准,行政监管迎接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大,陆地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将眼光对准海洋资源,再加以各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提高,保护海洋环境成为海洋监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随后又出台了《防止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简称《海洋工程管理条例》。这些法律出台为海洋行政监管部门提供有法可依,加强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彻底监管到位。

四、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随着海洋行政监管部门不断深入开展工作,在监管工作方面也逐渐凸显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法部门与工程项目严重脱节,导致监管不到位

从国家程序要求每个海洋工程项目都要经历环评核准,也是海域使用论证,这一环节是判断工程项目是否合法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省市在实际实施阶段,执法部门没有介入审批环节的参与,甚至项目信息也为反馈到行政监管部门,导致海洋项目工程监管不到位,地方行政监管部门收集信息只能依靠自己的企业检查得到获取,这就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违法项目屡禁不止,导致审批部门还在为其建筑方积极办理合法手续。

(二)海洋行政执法部门技术含量低、科学性不强

海洋环境工程保护是一项多元化的综合性工程,与高科技产品紧密相连。海洋行政监管部门要想高校快速的正确履行职责,离不开高科技技术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综合统计近几年违法案件,海洋监管部门无依据执法,因为在海洋污染程度的鉴定需要一个科学体系的支撑,依靠执法人员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技术标准和技术检测能力现在在海洋工作是一个盲区。国家对海洋监测采取动态监测,监测部门与执法部门沟通不健全,导致最新数据无法及时提供给执法部门,再加上检测部门缺少技术部门的支持,无法及时检验鉴定、验证,执法部门执法难度较大。

(三)海洋工程环境标准缺失,评价体系机制不健全

要真正做到海洋环境科学监测,不可能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我国颁布了许多评价体系标准,例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围填海工程填充物质成分限制》、《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这些标准为海洋工程监管提供执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但是这些准则无法满足海洋工程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甚至有一些领域还没有制定有关条例,因此,海洋监管体系必须不断更新、完善。

篇(7)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海洋是地球之母,是生命的摇篮,生命起源于海洋。没有海洋就没有我们人类,没有生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我市是海洋大市,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发展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有大亚湾这个天然的金色港湾。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海洋、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必然要不断地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资源,依靠海洋去谋取更大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海洋工作,多年来我市的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在全省第五次海洋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但目前全市上下对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很不足,海洋经济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目前我市海洋经济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高,近海资源衰竭、污染严重,渔民转产转业难、增收难等等。因此对海洋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海洋开发和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争取主动。所以我和业斌同志早就商定,要召开这次全市海洋工作会议,再一次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是海洋大市,拥有海岸线223.6公里,海域面积4519平方公里,分列全省第五和第六位,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40%。大小岛屿140个,大小海湾28处,其中大亚湾是广东省最深入内陆的优良海湾。全市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浮水鱼类渔场和鲷科鱼类的繁殖场所,也是南海各渔场的部分经济鱼类幼体的索饵场所。全市港口岸线近30公里,滨海旅游岸线有20多公里,渔港岸线8公里,水产养殖岸线50多公里,临海工业岸线2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有近200万亩,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的80%,可见我市的海洋资源是多么丰富!但我们现在还不是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低层次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海洋渔业没有远洋捕捞,海水养殖远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水产品加工停留在原始阶段,海洋运输业规模小,港口地位离省级枢纽港差距尚远,海洋旅游业属低水平开发和运作,缺乏品牌效应。这些问题,既是我们海洋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说明我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大有潜力可挖,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扩大我市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历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港口就是“窗口”,出口贸易的货物运输,绝大部分是靠海运。这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既有很长的黄金海岸,又有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所以必须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抢占新世纪发展的制高点。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建设成为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就是要充分发挥滨海城市的优势,舞起大亚湾这个“龙头”,把临海工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新的增长点。第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海岸线长,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大有可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和机械制造工业和海洋旅游等二三产业,做大海水养殖业,带动水产加工业。第四,有利于协调惠东和大亚湾沿海的发展。目前,两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惠东抓好了海洋经济就大有希望。第五,有利于加快沿海渔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上下齐心,加大力度,推动我市海洋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统筹发展,突出重点,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关系到全市发展大局。当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机遇难得,势头良好。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与协调海陆经济发展,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形成海陆经济双龙共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当前我们要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海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二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四是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五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水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相结合;二是发展海洋渔业和发展海洋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相结合;三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渔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强依法治海相结合;五是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涉及多个产业、多个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抓好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市及沿海县(区)要抓紧成立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海洋经济工作的规划、领导、协调和服务,尽快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发展新规划。

当前,我市海洋工作要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广大渔民赖以生存的主产业,直接影响到沿海数万渔业人口能否脱贫、能否增收致富,直接影响到沿海县(区)乃至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发展海洋渔业要注重产业化。我们的海洋渔业有一定特色,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产业化可以让更多经营者和渔民从产业链条上获取更多的利益。海洋渔业的产业化必将带动旅游、度假、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渔民乃至近海居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渠道。同时,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我市沿海有渔业人口三万多人,随着海洋捕捞资源的日益衰退,大批渔民需要转产转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渔民将面临严峻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发展好了海洋渔业,解决了产业化问题,就是解决了这部分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这是民生民本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二是大力发展临海工业。要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为龙头,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业项目来我市沿海落户。目前,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惠东稔平半岛也逐渐热起来了。只要我们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大亚湾临海工业带将是我市海洋经济的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要加快港区、铁路等陆上交通运输网络的配套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把*港建成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港口、综合性枢纽港、重要出海口、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既成为我市临港工业的依托,又能承接周边港口的货物流通转移。

四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大亚湾风平浪静,海滩沙质优良,岛屿众多,有“海上小桂林”之称。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策划开展海滩游、出海游、上岛游、海钓游和出海捕鱼游等众多旅游项目。惠东港口还有亚洲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要加强规划与管理,力争尽快形成我市旅游拳头品牌。

我市的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也是有限的。海岛、岸线、海域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到科学、有序。在保证龙头大项目顺利进展的前提下,兼顾中、小项目的发展空间。目前,陆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近海的污染比较严重。今后几年,随着众多项目的开工投产,大亚湾海洋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污水处理、污染治理绝对不能滞后,不能松懈。我们大力推进碧海行动计划,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碧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大亚湾。渔政监督、海洋监察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海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为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篇(8)

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

1.1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强化,但适应现代海洋开发趋势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经济效益整体低下。而且,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传统体制下分散在行业部门的计划性开发与管理,是传统的陆地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的延伸。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开始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影响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有效利用。

1.2 缺乏必要而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综合执法力度不高

海洋资源的法制建设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提高综合效益的基本保障。为了保护和有效开发海洋资源,国家先后颁布海洋法规二十几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单项法规,且基本上是陆上法规向海上的延伸,没有真正起到依法治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海洋多元化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局面,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海上执法管理体制,一方面形不成海上执法“合力”,单方面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队伍的重复建设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交叉和空白,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重陆轻海”政策影响,致使我国海洋产业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如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产业产值在世界海洋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足 1%,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再加上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趋向恶化,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的《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约 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平方公里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此外,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再者,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公报》同时显示,去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1.5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滞后,外部环境复杂化

后备能源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近10年来,我国探明的油气储量逐年下降,原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产量,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和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其增长量的70%主要来自于海洋油气。中国海域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量分别为240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但是,中国的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致使海上油气产量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不足,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尚有许多新的领域没有突破。此外,中国海洋油气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两个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发现油气资源,一些国家捷足先登,才使这些海域成为有“争议”的地区。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大量开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使区域局势更趋复杂,海洋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2 中国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的应对策略

要想使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树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篇(9)

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

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

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

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

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

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

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

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

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三)政府应着重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促进重大技术合作

篇(10)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篇(11)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85-04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部署了未来5-1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海洋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海洋产业中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有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即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为18078亿元,占当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的36.1%,在五大海洋经济区中位居第一。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指在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下,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全局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結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关联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能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效应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国家及地区的海陆统筹规划带动陆地产业的发展。三是环保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能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保产业。四是技术密集性。海洋经济对科技的依赖度往往高于陆地经济。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不断成长的产业。所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五是高成长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由新技术开辟的海洋经济领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海洋主导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应关注并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生物医药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长,这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化学結构的活性物质,在药品开发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较早,2005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7.8%。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岛、烟台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如,山东省在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果,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8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山东省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化制品生产,其中有20多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有3家过亿元,总资本近300亿元。山东省的烟台东诚生化、青岛明月海藻、海尔药业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从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环渤海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日益严重,而且出现大面积的海水倒灌现象。此外,随着我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对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海水利用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渤海地区在海水利用方面进行了各类探索。目前,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威海等沿海城市都已大量利用海水。如,大连市是全国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示范市,大连市已建水源热泵项目13项,涉及供热供冷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2.72万平方米。在海水淡化技术和规模方面,天津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天津市拥有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和膜天膜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在环渤海其他地区,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山东长岛和大连长海先后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海上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仅潮汐能和波浪能的能量就是现阶段全世界发电量的4倍。我国能源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迅速,2010年比上年增长96.7%。但在产业规模上,环渤海地区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2009年山东省海洋电力产值为19.7亿元,辽宁省海洋电力产值为0.21亿元,而早在2005年广东、浙江等省海洋电力产值就分别达到650亿元和347亿元。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建设的两大基地之一,河北省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2007年,中国首座离岸型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辽东湾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2009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为191.9万千瓦,占当年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40.8%,其中山东省的风能发电能力为121.83万千瓦,占当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63.5%。环渤海地区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2年,中海油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斋堂岛。该项目以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化独立能源系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和低成本海洋能输变电设备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四)海洋工程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业指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水下运载和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随着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容量巨大。环渤海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区。2010年,环渤海地区造船完工量为1385.96万综合吨,占当年全国海洋造船量的21.66%。其中,辽宁省在当年环渤海地区比重为68.0%,山东省占比为29.2%。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青岛与大连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基地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此外,东营市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迅速,产值已占全国石油装备产值的1/3左右。在产业技术方面,天津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压力舱可以下沉至4300米的深海,对石油构件进行试验测试,这使得中国深海石油构件屈伸实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交付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垄断。

三、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目前转化率约为20%,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成果主要是由海洋科研院所完成,而成果研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三个环节所需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中试、商品化所需资金远远超过研发资金。海洋科研院所资金有限,往往无力进行中试和商品化,从而使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状态,难以实现转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目前,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和海水利用业则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将难以充分发展,将长期停滞在产业形成期。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利用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如,天津北疆电厂已经安装的四台先进海水淡化装置中,只有一台在运行,其余三台都处在停机备用状态。天津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经停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约为5元/吨,高于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且由于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效用,再将资本折旧等因素考虑在内,平均每吨淡化海水的成本较高。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虽然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发展前景看好,但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面临海水防腐等问题,建设成本较高。在形成一定规模前,其发电成本将高于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市场风险。

(三)产业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净能力弱,由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使渤海海水质量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夏季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2730平方公里,约有42.55%的海域没有达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虽然比传统产业环保,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海上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排放的废水温度较高,大量排放能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这会导致浮游生物急剧繁殖,从而产生“赤潮”或“绿潮”等海洋灾害。此外,海水淡化会排出大量的浓盐水,其含盐量高于海水1倍左右。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如果直接排放将提高海水盐度,产生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四、对策

(一)实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形成期尚未形成规模,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高风险、高投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在产业形成期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节。政府可以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面对海水淡化设备闲置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企业的扶持。政府以各种补贴的形式对海洋开发企业予以支持,并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当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发展期后,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计划调控为辅。

(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于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内部通过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生产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目标。如,在海水利用方面,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将冷却用海水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企业间的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理统筹,将上游企业的生产废物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多余的能源为居民提供制冷或供热服务。

(三)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