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重大灾害治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9 15:59: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重大灾害治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大灾害治理

篇(1)

论文摘要:详细介绍了乐化水库库坝过水箱涵的雷达探测过程与成果,说明了雷达探测在堤坝灾害防治系统工程中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1 概况

乐化水库位于南昌市新建县内。库区为低山丘陵环抱,控制流域面积8·4km2。该大坝坝体所处地基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杂色条带绢云千枚板岩与粉砂质板岩,间杂喜山期辉长辉绿岩;南段坝肩及库区周围分布有大量的辉长辉绿岩孤石。坝体为重力式土坝,由就地取土,人工填筑而成,主要填料为第四系粉砂质粘土与残坡积物。由20世纪50年代修筑的坝基经多期次加高培宽而成现状(图1)。

50年代修造的泄水涵管因渗漏而废弃, 70年代对泄水涵管进行改造,就在原涵管的南侧以开挖方式重新建造了一个砖混结构的箱涵,箱涵截面为60×60cm2,顶板有钢筋。现因水库坝体严重渗漏,需进行注浆处理,如在注浆处理过程中不慎破坏箱涵,将会给库坝带来灾难性后果。该箱涵在堤面水平投影位置,现已无可靠资料。因此必须查明该泄水箱涵深度及其在坝面的平面投影位置,为正在进行的该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工程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在综合考虑坝体与地质环境、时间与效果等因素后,选用地质雷达对70年代末期经开挖坝体改建而成且目前正在使用的泄水涵管进行探测。

2 方法可行性分析

地质雷达是应用脉冲电磁波来探测隐蔽介质分布和目标物。当发射天线向被测物体发射高频宽频带短脉冲电磁波时,遇到不同介电特性的介质就会有部分电磁波能量被返回,反射波的路径-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根据反射波的旅行时间(亦即双程走时)、幅度、频率与波形变化资料,可以判读目标物的深度和位置。

当堤坝为均质土时,其内部无明显反射界面,雷达波向下辐射,就不再返回,记录上只能看到直达波,其后就不会存在界面反射波。当其内部存在非匀质体,如需查明的涵管或其它地质体如不均匀土体、弧石等,只要其具一定的规模并可形成一定能量的反射波,都将在记录上呈现异常。相对来说,箱涵对比一般不均匀地质体其外表面更加平整,且其顶板内有钢筋,将会形成较强的雷达反射波,具备了区别其它地质体的前提条件。

3 方法技术与现场工作布置

3·1 方法技术

采用美国生产的SIR-2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

(1)天线频率与移动方式:根据工作目标物的探测深度及有关地质情况,在盖层较浅段选用100MHz加强型天线以连续扫描方式工作,在盖层较深面则选用80MHz~20MHz低频天线组工作。点距50cm;线距依据场地条件及实测工作情况而定。

(2)增益设置:增益设置的原则是非目标体有一定强度的信号,目标体有足够强度信号。正式采集之前,先在测线上不同测几个点,以对整条测线的增益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采用人工分时段设置增益来保证目标体具较强信号且不致溢出。

(3)记录长度(时窗):一般根据目标体的大致深度与电磁波在土质介质中的经验速度所计算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间的1·3~1·5倍来作为记录时窗长度,以保证目标体异常完整。

(4)在已知废弃老涵管的上方进行测量,根据老涵管的已知深度求出该坝体土质电磁波的平均速度为0·082m/ns,并以此速度作为该工区的电磁波在盖层中的传播速度来计算的目标体深度误差较小。

3·2 工作布置

实测剖面测线8条,其中4、6线为重复测量剖面,探测剖面总长度545m。水坝迎水坡因有护坡块石,造成天线发射阻抗不配匹,加之有栈桥干扰,因此只布置了一条测线,测线主要布置在背水坡与坝面,详细情况参见图1。

4 资料成果

图2为2线100MHz加强型天线以连续扫描方式所测雷达图像,人工分5时段设置增益,记录长度280ns,该记录清晰反映了箱涵的顶部位置。在“0”m标线上的第一组波为直达波; 2·5m左右有一组幅值相对较大的波组,推断为不同填料界面反射波;在深度约4·8m附近,有一弧形异常波组存在,为涵管顶面反射波。另在1、3线均有相似异常出现。因此根据该目标弧形波组顶部在测线上出现的桩号位置可较准确地确定箱涵在地表的投影位置与埋藏深度,据此在实地采用木桩标志。

图3为坝面采用40MHz非屏蔽低频天线所测图像。因箱涵较深,为保证电磁波反射信号强度,只能采用点测,点距50cm,测量所选参数:每测点垂向叠加256次以消除偶然干扰,时窗400ns,样点数512个/sc, 7时段人工选择增益。该记录总体来说,波形平稳,在图像中部约有2~3m范围波形异常区,推断为后期改建新涵管开挖坝体所致,不同时期所填筑的材料不完全一样,自然压密的时间也不一样,后期开挖的断面填料相对原坝体填料较杂、均匀性稍差、密实度也稍低,会形成开挖断面与两侧雷达波形异常。纵向来看,大约在11m,雷达波异常基本消失,认为涵管顶面深度在10·5~11m。据此,实地用木桩标志涵管在坝面的水平投影位置。

根据雷达测线测量资料,结合乐化水库管理站提供的涵管施工记录综合分析,认为后期改建的泄水涵管布设如图1所示,总长度为76m,在坝体背水坡一侧。新涵管自闸门向南西方向布设,长约12m,而后转为南西西方向,近似与老涵管平行布设,在戗道下方,距老涵管约10·5m,坝顶面距19号孔约11·9m,距11号孔约0·85m。迎水坡因块石护坡,造成天线耦合效果较差,加之栈桥干扰,探测资料质量相对背水坡一侧较差,根据当时施工记录结合已测资料分析,库区一侧(迎水坡)新涵管转折处距老涵管约14·5m。

5 结论

篇(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治疗方法,特别是救治各类创伤引起的感染,休克以及抢救等诸多方面,至今仍起着其他疗法不可代替的作用。重大地质灾害后伤员多,护理人员少,静脉输液多、环节多,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少输、漏输、错输、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等护理隐患,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准确、有序进行[1],我们对患者采用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13日~5月18日共收治病人485例,男性297例,女性188例,年龄11~75岁,平均37岁,其中颅脑损伤47例,腹部伤合并骨盆骨折36例、腹部伤合并肢体伤125例、胸腹部合并伤117例,肢体骨折34例、脊柱骨折11例。485例患者中没有发生任何护理差错及输液引起的交叉感染。

2 做法与体会

2.1 把好警示关 我们将患者分成A、B两区。A区的服务对象是静脉使用PNC和头孢菌素药物病人,此区用红色牌子的标志。B区的服务对象是静脉使用一般药物病人,各区由一名护士负责对每位患者输液卡进行连贯性数字编号。护士因工作繁忙,操作重复性大,不断地查对医嘱,巡视观察和静脉穿刺等,单调、重复的信息刺激大脑,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随时都可能发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惯性差错式认识偏差[2]可能性更大。采用分区标识,警示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

2.2 把好查对关 护士巡视时,根据输液卡是否打勾,即可判断是续加液体,还是输液完毕拔针。输完一组在输液卡上药物旁及时打勾签名,以便随时查对,使护患双方心中有数,杜绝少输、漏输、错输等护理隐患。

2.3 把好配药关 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要求所用的药物都应在治疗室配制,做到输完一瓶配制一瓶,绝不允许将多瓶待输药物同时配制好,避免配制好的药物因长时间放置而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引起不良反应。配药用的注射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3],盛装注射器的无菌盘每4小时用戊二醛擦拭一次,减少交叉感染。

2.4 把好用药关 在对输液卡进行数字编号时,根据医嘱、病情和药物相互作用,合理排序,使患者药物能够有序的,合理的输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调整好输液速度,使滴速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

2.5 把好穿刺关 在输液之前首先确定输液肢体是否有骨折,如果在骨折肢体输液,有可能骨折端将其周围的血管割断或损伤,导致输入的液体渗入周围的组织加重肢体肿胀,一方面可能引起肢体坏死,另一方面治疗达不到目的。因此,对于此类病人一定选择健侧肢体[4]。

2.6 把好操作关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要求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输液部位的皮肤消毒正确有效,每次输液操作结束后要常规用消毒剂喷手,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2.7 把好巡视关 建立巡视观察制度,及时发现输液反应。输液病人往往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不良反应出现较快,因此在输液后10~15分钟应加强观察,以每30分钟巡视1次。建立输液病人巡视卡,不但可以了解病人输液情况,同时,也可及时发现病人有无输液和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加重,使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5]

2.8 把好消毒关 切实落实好治疗区(帐篷内)和输液区(离帐篷近的大树下面)的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制度,是减少细菌感染的重要环节。在保持输液区和治疗区每日清洁、消毒的情况下,同时还应改善输液区不良环境。如:进行湿式清洁,每日喷洒2次消毒液,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参考文献

[1] 杨智洁.输液卡数字编号法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8(23):39.

[2] 钱 荣.丁学易.朱晓平,等.护理差错高危时的调查分折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0.

篇(3)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篇(4)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本着“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广大农牧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保护好广大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树立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防范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股站和各乡镇农技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旦发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突发性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农作物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五、应急组织机构

农业局成立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股站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农技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植保植检站,办公室主任由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兼任。

六、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一)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汇总、核查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情况,及时报告,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作物有关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测预报信息;在发生时期,组织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研究决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宜,决定启动和解除灾害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作物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二)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成员股站职责

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成员要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各股站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既定的部门岗位职责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同合作,奋力抢险救灾。

1、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做好配合并督导各股站和相关乡镇技术人员工作。

2、办公室、植保植检站负责核查、收集、反映灾情,指导灾后生产;制定农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指导意见、落实各项农作物抗灾减灾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掌握灾后需补种、改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面积和所需种子数量等情况,指导种子调运、供应。

3、科教股组织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土肥站制定灾毁耕地修复及培肥方案,指导开展灾毁耕地修复、地力提升和农作物的科学施肥。

5、农机监理站建立农机抗灾救灾服务队,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6、财务股负责救灾资金的准备和政策落实工作。

七、预防预警机制

1、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局等部门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预警信息,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2、信息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和受灾面积、损失程度和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信息报送:灾情发生后,由办公室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州农业局报告。农作物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上报详细农业重大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八、预警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预警:

1、收到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发生其它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

九、预防控制

1、不断完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单位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根据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作物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避灾抗灾能力。

3、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接到低温冻害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十、临灾和灾后的应急措施

主要采取的措施为:报告县政府请求立即做出应急处理,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防灾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为县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情报,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不成灾。

十一、应急响应

篇(5)

一、前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耗大国,建国以来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煤矿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预计到2050年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大约占50%左右。煤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事故总数多、事故损失严重、职业病危害大及产业机构不合理等。

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整体形势良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在逐年下降,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多,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过程中灾害严重,瓦斯事故多,危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最频繁的国家,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煤矿事故的100多倍,是印度的8倍。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甚至不能保证井下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早期建设的矿井生产系统不能满足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采掘范围的扩展的新要求,导致危机安全生产的隐患增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某些矿区领导对于安全生产仅停留在会议阶段,国家政策和规定不能有效执行,井下工人成分复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职业病危害严重,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和震动等都将对井下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开采主体多元化,尤其是乡镇私有矿井安全生产问题严重。

三、煤矿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方案

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煤矿行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改善矿井落后的生产体系,从源头上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3.1 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力度,完善煤矿从业人员考核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大力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建立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煤矿井下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并鼓励采取综采综掘技术。增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组织定期体检和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大粉尘、有毒气体的治理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监督法规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完善抢险救援工作体系。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煤矿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矛盾,也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主要原因。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合理提高煤矿准入条件,加速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法淘汰一些基础条件差、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没有保证的小矿,坚决关闭一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产品质量低劣的矿井,提高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源头上排除危机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3.3 深化煤矿重大灾害治理

结合我国煤矿井下条件完善瓦斯防治能力的评估标准,增加必备的性能指标,强化评估结果的执行状况,同时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的建设。严禁非阻燃电缆和皮带入井,对于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要降低开采强度。简化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优化生产结构布局,减少井下工作面和掘进头个数。

3.4 借鉴国外先进的检验经验

开展并维持“6S运动”,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彻底暴露设备和从业人员身上的安全隐患,从根本上保证煤矿生产的的安全性。通过“TPM运动”,采取宣传教育、事前保障、培养人才、自主保障、品质保证和安全卫生等方式,达到提高人的素质和保证设备本质安全性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体形势逐年好转,但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仍然偏高,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排除威胁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7-01

绪论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每层赋存条件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矿井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煤炭存在的各种灾害进行聊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4],对矿井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领域还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5],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仍然偏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瓦斯灾害防治技术难题

1.1瓦斯灾害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难题

目前,我国煤矿对瓦斯灾害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瓦斯灾害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不能全面认识,从而影响了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进展。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未能突破,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尤其是影响临界值的确定。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有以下两项。

(1)瓦斯运移、抽放作用规律和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对瓦斯赋存、运移和涌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开采条件和瓦斯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地应力和瓦斯运移场的耦合关系的认识;对煤矿生产环境下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瓦斯煤尘连续爆炸发生的条件和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等。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防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也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机理的研究多是零星展开的,缺乏系统性。

1.2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难题

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地质勘探期间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在煤矿是用了几十年并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其精确度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测定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以致使有的煤矿在建井期间就不得不进行安全补套设计,及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且带来系统性的事故隐患。

1.3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1)构造煤的探测和区划研究。为提高瓦斯抽放率,急需探明原地构造煤分布区及其厚度,探测清楚原地构造煤瓦斯含量和突出区,还需要解决在高应力、高压力、高瓦斯构造煤区使用的钻进设备和抽放技术难题。

(2)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松软煤层的顺层钻进施工问题。

(3)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采煤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布置瓦斯抽放巷道是当前十分有效的抽放技术,但施工量大,经济成本比较高,为克服其缺点,用水平定向长钻孔代替高抽巷的研究,至今已研究出了施工钻孔长度达600米到800米的强力钻机和钻孔工艺,需要继续研究能施工1000米的钻孔的钻机、钻具和钻进工艺,同时,还需要研究钻孔测斜、纠偏的技术和装备。

(4)改善煤层渗透性的技术。多数高瓦斯矿井的渗透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

(5)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发火关键技术。利用采动卸压而提高瓦斯抽放效果是煤矿很有前景的抽放方法,但是抽放同时极易带入空气从而导致自燃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的研究。

(6)瓦斯抽放浓度控制技术。抽放瓦斯时,控制抽出瓦斯的浓度对瓦斯抽放效果和安全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仍没有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7)瓦斯抽放标准。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标准问题就是煤层瓦斯抽到什么程度即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降到什么标准,就认为达到了“先抽”的标准和达到这一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瓦斯传感器技术

目前,国外应用于煤矿的瓦斯检测原理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和红外,而我国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以热催化和光干涉为主。红外气体测量原理在煤矿瓦斯监测方面我国虽几年前就已展开但是最终因为其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稳定性差、造价高而不能广泛推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检测是国际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而我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热催化瓦斯敏感元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提升和改进。

2.2监测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传输网络体系结构需升级换代,安全和生产动态信息的传输缺乏稳定、快速、可靠的通讯平台。在地面,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现场总线组建监控系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采用主从式窄带通讯体系结构、时分制通讯和低速总线巡检等传统方式,周期长,传输速度慢、故障率高,灾害隐患信息容易漏报、误报,时效性也差。

(2)目前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监测,控制功能单一,根本无法做灾害或事故的预警。利用监控系统对矿井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只是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传感器设置地点的瓦斯浓度或其他参数的简单监测,不能根据变化趋势和整个矿井的信息进行专家诊断,形成对灾害的有效预警。

(3)现有的监控系统还存在报警后的处理预案不完善,现场维护力量薄弱、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短、抗干扰能力不强等。

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存在问题

虽然在煤矿火灾防治理论和技术领域通过近几十年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预测预报、火灾监测、火灾预防和火灾治理技术、装备和材料为一体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矿山火灾防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矿井火灾灾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2)在防灭火材料研究方面不够成熟、缺乏针对性。

(3)防治工艺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特别是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缺乏专用设备,导致防灭火等现场工作难以迅速展开。

(4)整体技术的继承性不高,不能实现智能控制。

(5)矸石山的危害防治技术。

4总结

以上问题,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需要从实用技术推广和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及基础理论研究三方面着手。具体应整合安全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创新体系,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国家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转换平台,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建立以高效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国家也应继续支持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王显政,杨富,朱凤山,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宋元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M].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黄俊,牛艳萍,芦山.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与防治对策[J].洁净煤技术,2007,13( 3) : 94-96.

[4] 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5):1-5.

篇(7)

1.1专项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白蛾、杨树烂皮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市大发生,现有的资金状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森防基础设施较差,技术手段落后,防治设施老化,应急措施储备不足,科研支撑力度不够。

1.3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下,森防配套改革及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4生物防治比例有待提高,持续控灾能力不强。

1.5森防队伍整体素质还难以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求,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村级森防员专业性不强。

1.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林业全过程管理,有些部门对此关注不够,缺乏主动的协调配合。

2林业建设发展和农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需求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产生了一定问题,要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同步开展配套改革。

2.1集体林承包经营后,虽然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使得在灾害面前单个林农经营风险大,抗灾能力弱,防治成本高的“三难”问题普遍存在,林农有心管,无力防的情况有可能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一步加剧,加之林农个体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存在差距,自主意识强化,可能出现你防我不防,苗木你检疫我不检疫等互相观望和等靠的现象,造成交叉感染,扩散蔓延,错失最佳控制时机,导致小灾变大灾;

2.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依法承包给农户,亿万农户成为防治责任主体,有经营管理的自主决策权,这样容易形成个体经营逐利性和缺乏防控知识,导致防治方法不科学,生态安全无保障,甚至高毒高污染化学药剂再度泛滥,造成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改革,寻求和建立破解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从而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了必然要求。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模式

3.1完善防治投资政策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等费用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重大疫情和突发灾害应急储备基金制度;根据不同经营类型,建立公益林、生态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灾害的治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逐步实行森林保险制度。

3.2加强森防机构建设

根据本市实际,在政府主导下稳定队伍,充实专业化的技术力量,改善机构设施,改善检疫检验和外界监测作业条件,协调好部门配合,提高行业管理、应急处置、技术指导能力。要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作用,林业站要确定专人负责管理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产地检疫和防治,乡镇村组要确定虫情调查员和协防员,使县区、乡镇、村组、林农上下统一协调一致。建立虫情报告制、限期防治通知书制、防治委托制等联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义务。

3.3完善森防服务体系

各级森防站应当承担森防服务职责,为林农提供森防知识咨询、森防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等。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加大测报投入,稳定测报队伍,强化测报管理,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动态,继续与市气象局合作,通过电视台向森林经营者准确的测报信息,为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3.4建立联防联治机制

自上而下建立以防火、防病、防盗为主的三防联合组织,引导林农实行联合防治,形成网络,统一协同,使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

3.5加速防治服务市场化体系建设

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政策,采取物质鼓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吸纳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采取专业公司、专业队、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进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咨询等业务,解决林农一家一户防不了、治不好的问题,形成以各级林业防治队伍为主导,社会化防治组织为骨干,林农互防为基础的社会化防治新格局。

3.6强化依法防治

推行依法行政,实行依法防治,可以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把防治从以行政措施为主管理转向以法律法规管理为主上来,加速标准化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效力。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地方法规相配套,在以技术标准为支撑的防治技术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形成知法、守法、执法的林业有害生物依法防治新模式。

3.7开展防治技术入户工程

行政村是防治的基本单元,村级森防员是监测和防治第一梯队,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科技承包,试验示范,采取发放防治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培养基层能手,直接服务于林农。做到村村有1~2名森防员,建立健全基层防治体系,强化自主防治意识,确保把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生物防治措施应用情况及推广应用建议

4.1加强宣传培训,以利推广普及

随着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问题,要因势利导,利用森防培训、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各种机会,宣传生物防治的特点和优势,树立生物防治理念和普及预防知识,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努力实现生物灾害防控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达到提高生产效益、促进森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

4.2强化项目管理,增大生物防治比例

针对不同治理对象,进一步明确应用防治的比重,充分发挥出项目治理的示范带头作用,扩大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治理份额。

4.3鼓励并规范对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

4.4加强基层林防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农民对各种有害生物采取科学防治措施。

篇(8)

【中图分类号】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15―01

引言:古人云:“水火无情!”说的是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一旦疏忽大意,极易造成重大灾祸。2013年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雾霾肆虐引发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与日俱增,以牺牲环境和忽视防洪减灾为代价换来的GDP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本文从伊通河流域防洪减灾和污染治理的角度论述加强防洪减灾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水火无情!”说的是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一旦疏忽大意,极易造成重大灾祸。翻开中国历史,从史前社会、黄帝、尧、舜、禹开始,人们就在与洪水进行持续不懈的斗争,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以来,我们国家发生大水灾就1029次,大约每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历史上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过的特大的洪水曾经无数次淹没大片土地,冲毁了农田,房倒屋塌,到处是白茫茫洪水肆虐,人死牲亡的悲剧不断上演,在洪水过程中逃生的人们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传说中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至今仍然在鼓舞着人民群众与洪魔抗争。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历史上曾决口泛滥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有一次决口,大约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改道。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亿亩,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认真做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密切监测雨情和河流水情,研究洪水发生规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河道防洪减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水文水资源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镇汇入饮马河,在农安县靠山屯以北约15公里汇入松花江,全长342.5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伊通河伊通水文站断面以上流域面积574平方公里,属于山溪性河流,洪水涨势猛,洪峰持续时间较短,洪水对河槽冲淤变化大,对沿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流域面积1108km2,流经全县4个乡镇,汇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属松花江水系,伊通镇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伊通县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保护城区面积28.8km2,保护常住人口10.4万人,流动人口12.5万元,保护耕地1.2万亩。

1、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1.1、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伊通河的防洪能力大幅下降

伊通河城区段堤防远远达不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每逢发生较大洪水,伊通河就泛滥成灾。2006年8月12日,伊通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伊通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918立米,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城区段堤防ll处决口,洪水进入城区,街道水深达到1.5米以上,水毁民房农田,城区内外交通中断、通讯失灵、水厂停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其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3亿元。2010年7月20日,全县普降暴雨,伊通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755米3/秒,伊通河发生了近百年一遇大洪水,沿河乡镇和伊通县城遭到洪水严重威胁,致使堤防决口,洪水进入城区,民房倒塌,农田水毁,城区内外交通中断,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

1.2、工程措施影响泄洪

为彻底根治伊通河,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强县,伊通县委县政府决定多方筹措资金,利用2-3年的时间,完成伊通河城区段治理,实施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并成立了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指挥部。截止到2011年7月中旬,伊通河城防工程完成总投资7350万元,占计划投资80%,其中河道清淤已全部完成,堤防工程完成1480米,占计划的49%。2座强排站已完成泵房及出口洞身工程;两座液压升降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5座排涵已完成3座,另外2座闸室、出口段已完成,码头工程已全部完成,现已达到防洪标准,可确保施工段安全度汛。

1.3、污染越来越严重

伊通河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河水更加惨不忍睹,沿河城镇的生活污水排到这条河里。据吉林省相关水质资料统计,伊通河各监测断面Ⅳ类水质占33.3%,劣V类水质占66.7%。伊通河水质的污染程度在参加评价的吉林省18条江河中排第5位。第一,沿河城镇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中造成污染;第二,沿岸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现象,加剧了水体污染;第三,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较大,污水处理程度较低,造成污染;第四,郊区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过量采用了农药、化肥等,降雨形成径流携带农药流进伊通河,造成污染;第五,城市化的加剧导致在降雨过程中,雨水流经城市地面,如商业区、街道、停车场等,冲刷、聚集一系列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病菌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等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2、解决伊通河洪涝灾害以及污染灾害的途径

2.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对伊通河流域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作为三大流域源头的地方政府要舍得牺牲局部利益,顾全大局,全面做好区域内、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搞好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保护沿河两岸植被,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2、加大资金投入

重点做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对病险工程要及时加固,对重点工程要加强监测,确保汛期安全度汛,确保沿岸农田丰产丰收。

2.3、做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

加强雨量监测和流量监测,及时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根据制定的洪水预报方案,及时向下游相关水文水资源和防汛主管部门报送雨晴和河道水清,及时暴雨洪水预报,防患于未然。

2.4、做好水污染监测和治理

对重点排污大户要加强监管。对沿河两岸居民要开展广泛的水质污染防治教育,防止沿河两岸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发生。

结束语:防洪减灾和污染治理工作事关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每一条河流的防洪问题牵涉到上下游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沿岸无数城镇,流域上游的地方政府不仅要从本地利益出发,还要综合考虑下游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大局意识,从大局着眼,从全流域考虑,既要做好本地的防洪减灾工作,也要为下游防洪减灾乃至污染治理提供便利条件。为夺取城市防洪减灾和污染治理的胜利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庆华;周天培;陆志军.试论水利经济评价中IRR和B/C两指标的评价效果[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3:75-79.

[2]马永胜;王淑范.水工建筑物板式基础结构的微机计算方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75-82.

篇(9)

2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及特征分析

2.1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分析

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开采,或在开采过程中忽视对灾害的预防工作,例如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周围的地应力也不断增加,最终引起大面积的冒顶发生,甚至引发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有的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而不能严格的遵守规范开采,甚至出现一定的采富煤放弃贫煤,给后期的开采工作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3)过去由于各地区煤矿的开采规范不同,造成一些农民自主开发煤矿,他们在开挖过程中完全没有安全防范的意识,甚至会对国有煤矿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并且留下了一定的灾害隐患。

(4)有的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管理不科学、开采不规范最终导致了灾害的发生,例如,煤矿采空区未进行及时的回填、管理人员盲目指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废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地质人员对工区地质和水位条件了解不够等都可能引起灾害的发生。

2.2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对矿山进行关闭处理时可能会留下一定的灾害隐患。露天开采的煤矿闭坑后也会留下一些灾害隐患,例如滑坡、泥石流等。这是因为露天开采过的煤矿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回填,但是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高度差,特别是一些矿坑比较深的煤矿更是如此,最终导致一些灾害的发生。地下的矿井闭坑后留下的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诱发山体开裂,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它们在开采期间只是短暂发生甚至一点迹象也没有,等闭坑一段时间后将会引起一定的地质灾害发生。煤矿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给当地的农民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

3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发生过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导致煤矿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引发一些灾害的发生,主要有山体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崩塌等,其在煤矿地质灾害中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3.1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灾害是指地下煤矿被开采之后,采空区周围的原始地应力遭到破坏,造成地应力的重新分布,直到达到新的地应力平衡为止。在地应力重新分配过程中,会引起矿井周围的地表和地下岩层发生一定的移动、变形甚至开裂等破坏现象发生。在我国煤矿生成过程中,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质灾害非常突出。在我国东部富水地区,因地面沉降常常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塌陷湖泊,然而,在我国西部缺水地区常常会形成一定的沙漠化,甚至导致地面倾斜加大。严重影响着矿井周围的环境发展。3.2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煤矿开采过程中,一些废弃的煤矸石会被堆放在一起,其堆放处的原始应力平衡常常会被严重破坏,甚至会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据专业人员的统计发现,我国每年因山体滑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数亿元。例如,2004年,重庆东林煤矿煤矸石因暴雨被冲垮,造成大量煤矸石沿坡面瞬时被推移500m,导致14户住房被压塌,甚至被夷为平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经调查得之,这次滑坡造成24人被埋,3人生还,18人失踪和3人死亡的重大灾害。

3.3煤矿瓦斯突出

瓦斯在原始煤层中主要呈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煤层的孔隙、裂隙之中,当煤矿被开采时,导致煤层及周围的地应力发生改变,破坏了瓦斯的封闭系统,导致煤层中储藏的瓦斯瞬时被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瓦斯在自然或人为的作用下,可以造成瓦斯爆炸、工作人员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3.4矿井突水事故在煤矿的生成过程中,矿井突水事故也比较的常见,严重时将会直接影响到矿井的正常生产。一般的矿井突水都具有涌水量大、水势凶猛、损失巨大等特点,如今已经被列为威胁矿井安全的重大灾害之一。

4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证我国煤炭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重视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4.1加强煤炭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各相关部门对防御地质灾害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应的煤炭管理课程,充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其自然属性,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煤矿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煤矿生产的规章制度,对开采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严格禁止乱采乱挖现象。

4.2弄清开采区的地质构造,有效的做好防灾准备

有些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构造的运动引起的,例如断层运动等。因此,查明矿区范围内的构造情况,充分的掌握各种构造的特点、性质及活动的情况,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最大可能降低灾害的发生。

4.3健全煤矿的通风系统,降低煤矿的瓦斯浓度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集体的煤矿,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有效的通风系统和严格的瓦斯检查制度,禁止工人在矿井中使用明火等,更好的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4.4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不同地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爆况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地质特点、环境特点等制定合理的灾难防治措施,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篇(10)

一是突出一个重点:民政项目工程建设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主要完成xx革命烈士陵园、黄埠敬老院等农村敬老院、县综合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四季春森林银龄公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以项目建设促进民政工作上台阶,以项目建设提升民政工作上水平。

二是推进两项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好一到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示范性综合社区服务机构,谋划启动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和幸福院建设项目。

三是强化三重保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体系,织就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四是创新四项工作。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明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创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一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争创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二要努力向上争取城乡低保扩面,力争达到5%以上的低保保障面。三要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搞好救灾物资贮备,建立灾害预警制度,做好灾害隐患调查,坚持灾情值班制度,特别是坚持重大灾情24小时值班制度。

2、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一要指导好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此为机遇,把能人、强人和群众信任的人选进村(居)委会班子,配齐配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班子。二要指导帮助村(居)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三要保护群众民主权利,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四要继续推进和谐村(居)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3、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我县现有各类社会组织近百家,在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要通过加强登记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二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落实有关优惠措施,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三要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

篇(11)

二是推进两项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好一到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示范性综合社区服务机构,谋划启动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和幸福院建设项目。

三是强化三重保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体系,织就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四是创新四项工作。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明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创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一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争创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二要努力向上争取城乡低保扩面,力争达到5%以上的低保保障面。三要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搞好救灾物资贮备,建立灾害预警制度,做好灾害隐患调查,坚持灾情值班制度,特别是坚持重大灾情24小时值班制度。

2、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一要指导好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此为机遇,把能人、强人和群众信任的人选进村(居)委会班子,配齐配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班子。二要指导帮助村(居)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三要保护群众民利,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四要继续推进和谐村(居)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3、创新社会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