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领域教育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9 15:59: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领域教育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领域教育建议

篇(1)

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表面上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对于后进生的过错,我们要及时批评指正,但要注意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态度或教育方法得当,就会化解对方的逆反心理以及对抗行为,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004年元旦过后不久,突然有一位同学跑来向我报告说她的一张六成新的一百元现金不见了,并说是晓红同学拿的。我边安抚这位情绪激动的同学,边嘱咐她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千万别声张。我赶忙来到学生宿舍,看见晓红正心神不定地坐在床沿边。看到我进来,她一句话也不说就走开了。她走到门口,还回头看了看我,显得很慌乱的样子。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那位丢失钱的同学的举报。

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呢?如果当面对质让晓红把钱归还,很可能会使她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恰在此时,宿舍里一个人也没有,我灵机一动,从自己的钱包里抽出一张六成新的一百元钞票找到那位丢失钱的同学问:“刚才我在宿舍你的椅子下拣到这张钱,是不是你的?”那位同学接过钱高兴地叫起来:“原来是我的钱掉到椅子下了啊,我错怪晓红了!”

两天后,我收到一封信。信中写道:“老师,我把一百元钱归还您。我知道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请您放心,我以后不会再做傻事了!”我暗自庆幸,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二、把外在的纪律约束化为后进生自身的内在需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后进生往往对学校的管理不认同,甚至很反感。这时候,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约束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产生长期的、稳定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名叫小力的学生在同学们晚休时引吭高歌,生活老师批评了小力,他很不服气,大声嚷嚷说:“这里简直就是监狱,连开口的权利都没有,我不想读书了!”我知道,对平时组织纪律性薄弱的小力来说,理论上的说教意义不大,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

两天后,我请小力放学后来见我。一开始,小力以为我要批评他,还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微笑地对他说:“今天我想考考你的单词记忆力。”我翻开单词表,找了6个他没学过的单词,请他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这些单词,在他记忆的过程中,办公室里很安静,结果他很快就记住了。紧接着,我又让他用同样的时间记住另外6个单词。这一次,我在旁边故意不断地弄出各种刺耳的声音,结果他只记住了2个单词。我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在相同时间内,你的记忆效果时好时差?”他不满地说:“都怪你,吵死人了,如何记得住单词?”我笑了笑:“对呀,你知道了吧!安静的环境对学习对休息是多么重要啊!”他点点头。我话锋一转,问道:“前天晚上你们宿舍的同学睡得好吗?”他奇怪地望望我:“我怎么知道他们睡得好不好,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笑了,“可是,他们在听你唱歌啊。”他不吭声了.我又接着说:“可能你也没睡好吧?你跟老师顶嘴时,肯定会影响心情,当然就会影响睡眠了,我说的没错吧?”这时候,他终于会心地笑了:“老师,那天晚上我影响同学们休息了,我保证今后不再出现这种情况。”

之后,我又请小力负责监督他所在宿舍以及班级的纪律,还时求他对班级的管理意见。小力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变好,他所在的班级的班风和学风也随之变好。

三、要善于培养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耐心

有一部分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一直上不去,面对学习可以说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呢?

在一次班会上,我请学生们玩滚珠玩具。这是一个只有手掌心大小的转盘,里面设置成迷宫的形状,配置有两颗圆珠,可滚到迷宫中央。这个玩具可训练信心、耐心和技巧。

篇(2)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依托数控装备行业,紧跟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在数控装备行业内,数控加工工艺对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需要着重加强工艺知识的教育,学校对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进行了重点修订。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知识面宽,而且随着许多先进装备(如多轴联动加工机床、复合加工机床)的开发和使用,在生产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和实施了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教学项目。

1 课程简介

数控加工工艺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的加工工艺特点,能针对典型零件的技术要求和条件制定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掌握夹具一般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备按加工要求设计专用夹具或组装组合夹具的初步能力;掌握加工质量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1,2]。

2 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要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有所不同。理论知识不一定要很深入,但体系必须完整,使学生在分析工程问题时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使解决方案能快速组织实施。根据上述要求,将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项目实践两部分。本文主要阐述针对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3 教学项目设计

该实践教学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制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相应的夹具。要完成这一项目,学生需要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①二维工程图的绘制和读图;②熟练运用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③数控机床的认知和选型;④数控刀具的认知和选型;⑤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⑥夹具设计初步知识。

本文以换挡主壳体的加工工艺设计为载体进行能力进阶型系列化项目教学的开发设计[3-5],该项目主要围绕箱体的加工工艺设计过程展开,项目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项目内容组成部分

(1)图样分析。该阶段向学生发放图2所示的零件工程图和零件毛坯尺寸,要求学生明确零件图样尺寸的标注,分析有无工艺尺寸链需要解算,分析精度及技术要求。

(2)三维建模。该阶段通过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零件的几何尺寸关系,以验证工艺分析的准确性。

(3)加工顺序安排。该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明确几个主要加工表面,选定粗、精基准表面,安排加工顺序。本项目通常以十字形面作为粗基准加工下底面(如图4所示),然后以下底面为精基准加工其他表面(如图5所示)。

图4 工序1示意图

图5 工序2示意图

(4)机床和工具选择。该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明确各类机床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包括各种先进制造装备,如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这些设备我校工业中心都具备,另外CAD/CAM实验室也拥有各类机床的仿真模型,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

(5)工艺夹具设计。本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该零件仅仅依靠通常夹具(如精密平口钳等)无法完成数控加工,需要学生设计相应的专用夹具。这也是该项目中最能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地方。图6所示是学生设计的夹具装配图。

图6 工艺夹具设计图

(6)数控加工工艺卡制作。通过对以上完成内容的总结,要求学生制作简易的数控加工工艺卡,形成完整的工艺过程文件(如图7所示)。

图7 数控加工工艺卡

4 教学项目实施

这种具有相当难度和工作量的教学项目,其组织实施不同于一般的课内实验,项目安排在CAD/CAM实验室进行,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人1台计算机,每组安排项目组长1名,任务安排如下:

(1)资料准备。每组准备一套设计资料,包括《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设计手册》和《机床夹具设计手册》等。

(2)三维建模。该任务每名学生都要完成,强化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为自动编程打好基础。

(3)方案讨论。在小组内讨论零件工艺信息,探讨加工方案。尽量鼓励学生探寻解决方案,增加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夹具设计。该任务由于工作量较大,要求在小组内协同完成,首先共同商定夹具设计方案,然后每人完成其中一个或几个夹具零件的设计,最后由1名学生完成装配。

(5)制作工艺卡片。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完成完整的工艺卡片制作,目的是使每名学生都熟悉和掌握该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

(6)汇报及评价。每组选派1名学生公开汇报设计思路,展示完成情况,其他各组进行评价打分,通过互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结束语

通过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教学项目的实施,学生完成了从零件图分析到工艺卡制作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数控加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树峰.“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创新数控人才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1):115-116.

[2]李铁钢,范智广.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124-126.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83-01

1 成果为本教学理念简介

成果为本的教学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代表人物是斯派蒂(B.Spady),他提出:“基于结果的教育明确地意味着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物,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他们的学习经历后都能获得成功,这意味着首先要对教育结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据此组织课程、指导课程及评估以保证这一学习成果最终能发生。”该教育理念最早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反馈。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也在香港的高等院校改革中逐步推行了这种教学理念,其中香港理工大学早在2004年初已开始将成果为本教学纳入该校的课程中,在教学及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成果为本教学的四大基本元素分别是确定理想的学习成果、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及评核、搜集成果达标的数据、利用成果评估数据改善课程,成果为本教学的的两个重点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保证。该理念侧重于教学成果多于教学内容,在订立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都以教学成果为重心。

2 成果为本教学理念在零件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零件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课程将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等知识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培养学生数控加工机床操作能力和机械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制定的能力,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核心能力,对应工作岗位主要为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数控工艺及程序员。

(1)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或成果。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所应该知道理解的(know/understand);学生应该能做的(able to do);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be like),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思想),成果应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基于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数控工艺及程序员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初步将课程目标描述为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数控削加工方法,了解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熟悉机械零件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掌握数控刀具的选择方法,掌握零件的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方法与程序编制,熟悉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组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数控机床的职业素质,团队协同工作的职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品格。

基于上述要求把加工轴套配合类零件当作数控车削加工的最终成果,成果特点对学生的要求:像真正的数控操作员一样 加工出该配合类零件。满足了职业性的要求(态度);零件待加工表面: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内外螺纹面、球面、端面、倒角……加工表面丰富,满足了知识的要求;零件的加工要求:尺寸精度、配合精度、表面粗糙度……加工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满足了技能的要求。可是该成果真想加工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别说刚开始上专业课的学生,就是工厂的师傅也需要仔细阅读零件图、认真进行工艺分析,所以这是数控车削部分的最终成果,想要获得这个成果或者说想要会加工这组零件,需要先会加工其余四组零件,分别是带外圆柱面与圆锥面的零件(阶梯轴);带圆弧面的轴类零件;带螺纹的零件;孔类零件。而想要加工以上四组零件,则需要先会操作数控车床,所以数控车削部分就设计6个成果,成果排序是基础到高端、由简单到复杂,成果设计时遵循了适用性、实用性、代表性、趣味性的原则。

设计教学成果应注意:学习成果的表述往往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知识为基本,为能力服务,不能单独停留到知识上,做到这点才能获得成果为本的精髓;成果并不是学习目标简单的罗列,成果应有具体的形式;成果应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2)其次要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及评核,通过配合来保证达到成果。设计主要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包括利用哪些资源、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且要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的解释,再次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匹配的评估方式,比如测验、论文、案例报告、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获得标准的评估,由此可见成果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评估考核的统一,这三个统一使得该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估方面的信息更透明、更公平合理,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观性也会随之下降。

(3)最后搜集及运用学习成果评估数据以改善课程。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运用的目的都是与预期的成果配合,或者说从而达到预期成果,这个先后顺序是不可以变更的都应该是设计教学成果,而后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成果。所以说在成果教学法中,确定理想的教学成果是最重要的内容是最先开始的工作,我们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要及时评核学习成果,并整理保存数据,在进行完一个工作循环后,根据我们搜集整理出来的学习成果评估数据用以改善我们的课程,需要什么改善方案以提升课程的效果?如何推行?学生能够达到课程中哪些学习成果?哪些需要改善?这些都是一轮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的思考。

篇(4)

通过此次复检和专项督导,检查组发现各县、区、局及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教育教学管理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基本达标,校际间均衡水平明显提升,已经基本具备申请省及国家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条件。同时,检查组在复检和督导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包括个别学校建设项目迟缓,学校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亟需改善等问题。优势,扩大生源,内涵发展为主线,扎实开展第二届职业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活动月以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 为主题。

一是上下联动,夯实组织保障。鹤岗市教育局经多方调研,制订了《鹤岗市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活动意义和目的、规范了活动内容、落实了活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各相关学校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宣传主题,统筹协调本区域、本校内的各项宣传活动。

篇(5)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身份和职业的转换,一位大学舞蹈系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从事的不仅只有职业舞者,舞蹈教师、舞蹈社团经营管理者、舞团行政工作者等涉舞专业工作,而且还要面临其他与舞蹈相关的专业领域工作。因此,尽管在大学里安排的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专业课程非常丰富,但大多只是选修课程。受此影响,建议学校相关单位能多方宣传,指导学生并鼓励其在校期间多选修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其更加丰富、完善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需要,力争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本研究从舞蹈系毕业生、舞蹈系在校生、舞蹈系教学相关单位及未来的研究趋向等四个方面入手,初浅剖析影响大学舞蹈系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针对舞蹈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变化剖析内在的因素

目前已在舞蹈专业领域工作的舞蹈系毕业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身份的转换而由此引发职业生涯的变化,特别是那些职业舞者和舞蹈学科教师等由于受到年龄和体力上的限制都需要作出职业上的转换。针对这类人群,建议其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其他与舞蹈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中西舞蹈史说和舞蹈论坛等,发展其他相关的专业领域工作,让舞蹈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持续永久地发展。

2.针对舞蹈系在校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职业舞者和舞蹈教师并非是舞蹈系毕业生必须选择的职业,而舞蹈艺术的创作、舞蹈社团的经营管理和有氧舞蹈教学等相关的专业领域工作也是其不错的选择。

2.1 鼓励舞蹈系在校生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多方面选修与舞蹈相关的专业课程,如艺术管理、舞蹈研究、舞蹈行销、舞蹈评论、儿童舞蹈教育、多媒体制作,剧场实务和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等,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和培养更加丰富、完善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使自己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2.2 建议有意向毕业后成为舞蹈教师的在校生,应把握在校期间的机会进修教育学科之教师资质课程,获取教师资质证书、以便学校毕业后从事舞蹈教学工作。

2.3 如果有意向毕业后创办经营舞蹈社团的在校生,则在校期间可选修艺术管理、舞蹈行销、教材教法等相关课程,以便充实自身的舞蹈技巧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观摩舞蹈相关课程,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4 如果有意向毕业后进入舞蹈社团从事教学的在校生,则在校期间在学科专长上可额外加强有氧舞蹈和幼儿律动等课程的进修学习,此为目前舞蹈社团所创办的教学科目。

2.5 鼓励舞蹈系在校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又在自己兴趣的范围内选修第二专长,以第二专长的基本能力弥补原本专业能力的不足,让其原本的专业能力发挥尽致。

2.6 建议舞蹈系在校生继续追求升学,报考相关研究机构,在舞蹈学术领域继续钻研、深造。

3.针对舞蹈系教学相关单位的特点指导学生实现目标和愿望

通常学校对舞蹈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各具特色,除了根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专业舞蹈表演和创作人才培育的教学计划外,还特别开设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但在专业必修科目的压力下,学生很少有多余的精力去选修其他多元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应付将来毕业后所面对的就业市场,并尽早准备足够的专业基本能力,则针对舞蹈系教学相关单位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

3.1 建议学校相关单位能指导学生,让其了解目前就业市场的现状并如何面对和挑战未来。

3.2 学校可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并开放多种进修渠道,通过教授和助教来辅导,鼓励学生除了主修舞蹈专业课程外,还要选修多元的相关课程,让每位学生都能适性发展,并在舞蹈专业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3 指导学生提前拟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篇(6)

答: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问:据了解,《指南》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研制过程?

答:《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文献研究。从2006年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同步启动研发工作。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组分析比较了美、英、德、法等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并先后多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交流。同时,认真总结了有关国内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幼儿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

二是效度检验。专家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指南》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目的是检验《指南》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目的是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三是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今年5月~6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连续多日展开广泛讨论,百度搜索以《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010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收到邮件和书面反馈意见200余份,整体上看,《指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普遍认为《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强,不仅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引导舆论宣传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资料。

四是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今年7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南》进行了审议,一致认为《指南》内容科学准确、系统全面,有关建议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基本框架。

答:《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问:《指南》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很多家长非常关注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请您简要介绍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问:请您概括介绍一下其他三个领域着重强调了哪些方面。

答: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建议要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使幼儿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建议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问:《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篇(7)

一、《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

如果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们从事幼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航行的终点,那么《指南》的颁布是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3-6岁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将要达到的目标,具有灯塔的作用。正如《指南》的“说明”中所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指南》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有了这本“备忘录”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实实践行为,做更详细的指引。

三、《指南》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

篇(8)

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计划学时72学时。前续课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装饰制图、透视原理、专业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室内环境与设备、装饰材料与构造,后续课程为装饰工程概预算等课程。

2.课程任务

课程总目标是学习并掌握关于《住宅室内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项目设计能力,启迪设计思维模式,联系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了解国家有关室内装饰装修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掌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在室内装饰设计领域从事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的设计思路

1.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以职业活动来引导组织教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项目、课程教材、授课计划。按照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紧跟企业岗位需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学生的操作和设计能力。

2.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

具体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本课程还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对知识点的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革,改革教学大纲,改变传统上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改变以往的课程内容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重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问题,着重在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建立全面的认识,给学生未来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实践,能爱岗敬业、热情主动的工作态度,养成诚信、责任感、执着、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修养,能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地依据室内装饰装修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装饰装修设计,并在工作实践中能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水平和软件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

实施建议

为了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施,需要在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1.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式要改变以教师理论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参考的方式,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将之前所学的课程进行导入并运用到项目实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每单元又分解出若干个实训应用的任务,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进行项目实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则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各种制图技能。

2.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要通过基本技能操作,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操,体现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住宅室内设计理论和实际工作岗位的衔接过程的认知。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讯息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评价

对于这门课的学习结果,我们更注重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技能上。建议设计高职项目学习活动的评价宜掌握多元化、发展化、职业化的原则。兼顾学生发展和职业要求,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等多种方法。不仅注重项目成果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强调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4.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注重项目实训指导书和项目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设计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

篇(9)

从理论层面来看,课标阐述的音乐课程价值、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精心提炼、高度概括、同音乐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分别回答和说明了音乐学科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其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其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在哪里,实现其目标的途径又有哪些……换一个通俗、简单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即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2011版课标对于上述问题的阐述体现出一系列新意,例如,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音乐课程价值阐述:“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在人类学、审美主义哲学、实践主义哲学三种哲学观点上的音乐课程性质阐述:“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体现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音乐课程理念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明确了总体、终极目标和具体能力目标的课程目标阐述:“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阐述:“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建立在学科教育学、教学论以及课改实践基础上的实施建议阐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阐述。

从实践角度来说,音乐课程改革既是音乐教育理论、观念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音乐课程实践将会不断地修订与完善课程理论,因此,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1版课标汲取了课改十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坚持体现课改基本成果的发展方向的同时,认真反思和解决课改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例如,继续坚持音乐教育观念的变革,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重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重视音乐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合理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情境,形成生动、活泼、互动的音乐课教学氛围。又如,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对音乐本体关注不够,音乐课脱离学科属性,对音乐教学诸多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不当,对多媒体的盲目滥用,对教学评价的原则运用失衡等现象,分别从课程理念、实施建议两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调整。特别是实施建议中力度最大,例如,教学建议中新增写的三个部分完全来源于十年课改的音乐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上述关于教学建议的新阐述厘清了影响音乐教学的一些因素,理顺了许多教与学的关系,强化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施。

篇(10)

(2)双方高校的学生交流层次单一,学生质量不高。交流局限于本科层次的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方向,理工科研究型人才的联合培养面临着很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难以胜任中俄科技合作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推广等岗位的工作。

(3)缺乏大范围的奖学金支持政策,奖学金形式单一。奖学金是吸引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中俄学生的交流奖学金来源主要是两国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申请奖学金的渠道单一。缺乏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奖学金政策的支持。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俄语教学缺失,现在中学保留俄语教学的少之又少,导致几乎所有学习者都要从大学一年级零起点开始学习俄语,即使是俄语专业的学生4年本科毕业后也很难熟练掌握俄语。

(5)中俄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中俄各领域合作的人才需求脱节。中俄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但是目前高校缺乏对合作领域的了解平台,缺乏人才的培养需求标准,毕业生往往很难胜任合作项目对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2中俄教育领域合作的出路与对策

(1)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国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要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规划,结合自身实际与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变化。两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尽快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俄语特区”和“汉语特区”,制定特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把俄语和汉语教学列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制定升学优惠政策、免试入学政策、定向培养与就业对接等配套教育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使俄语和汉语教育规模化、常态化。

(2)在人才培养领域,中俄高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高生源质量。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举办旨在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各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标准要充分评估引进大学的专业优势和主办大学的师资能力、办学水平是否有利于项目的质量保证和持续发展,引进的专业是否为中俄合作领域所亟需。同时,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大力支持在俄罗斯高校举办旨在引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如可尝试采取在俄罗斯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试点,按照中国模式招生和培养,毕业后直接服务于中俄合作项目。

(3)加大各类奖学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扩大两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院校数量,制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研修、暑期语言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在校大学生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力度和范围。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等,扩大双方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

(4)中俄高校要联合培养符合教育合作发展需求的包括俄语、汉语在内的各专业师资力量。同时加强俄罗斯汉学家和中国俄语学家之间的语言学、翻译学和教学法领域的科研合作,确定他们之间的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制定双方共同举办俄汉互译学术讲座、口译实践培训班、同声传译人员培训班等计划。

3中国地方高校与俄罗斯高校战略合作模式

3.1中俄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2013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教育法的纲要。根据俄罗斯的新教育法,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将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心思想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突出科学研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性,鼓励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全面提升俄罗斯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建校于1968年,是远东地区唯一一所隶属于俄罗斯文化部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与文化部隶属的各地区专业艺术类院校实施联网式教学,定期邀请莫斯科、彼得堡的专业教授来校讲学,为远东地区艺术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该校在音乐表演、舞蹈、器乐、声乐、乐队指挥、民族音乐、社会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学研究等方向具有本科、专业硕士、硕士、专业博士、博士等多个培养层次,在专业演员、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文化团体演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校对艺术类人才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以及对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的实训式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我校与该校自2010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针对两校如何为促进文化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两校如何为吉林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就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和音乐艺术领域的人才联合培养、教师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合作共识。我校将针对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需求,与该校开展在校生的免费交换生项目、互派学生参加学历生项目、进修生项目、教师短期进修项目、本硕连读项目、本科直升专业硕士项目、硕士直升专业博士项目。在今后的合作中我校将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实施资源共享,我校教师可免费参加该校定期举办的俄罗斯文化部院校之间联网式的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师的培训讲座,根据我们的需要也可共同邀请莫斯科、彼得堡地区的专家来我校讲学。这将为我校充分利用俄罗斯比邻地区文化艺术类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大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将有效促进我校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

3.2中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模式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校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太平洋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是远东地区办学实力最强的院校。我校于2009年与该校签订了校级合作协议。曾开展过俄语、汉语专业的学生互派、邀请对方专家举办对外俄语教学法学术讲座、学生汉语短期夏令营等项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划与该校合作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该校曾于2012年代表俄方全程参与了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的筹备工作,在此期间多次访问我校。2012年11月,该校曾派出5名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授到我校讲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学术研讨,共同申报了5项合作科研项目,其中1-2项拟通过长春市科技局申报中俄科技部项目。2013年5月20日,该校将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参加,我校派出4名教授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双方就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设备研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生互派等方面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共识。尤其在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该校对我校的特殊教育、残疾人设备康复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与我校开展面向中俄两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需求的合作项目。

双方经过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合作模式的设想,供双方深入讨论实施,具体如下:模式一:在我校特殊教育学院现有的盲人中医推拿、盲人声乐、聋人中国画、聋人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招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听障和视障学生,可采取1+4、1+5、2+3等模式,即学生先在太平洋国立大学学习一年或两年的汉语语言、汉语盲文、汉语手语和专业课程预科,第二阶段来我校完成本科教育。在此期间,我校可派教师到对方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模式二:与太平洋国立大学合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本土开展残疾人教育,除我校现有专业外,增加适合残疾人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应用技术类专业,我校派出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俄方教师到我校进修学习。模式三:双方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范围内合作建立中俄特殊教育学院,可实施中等特殊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的贯通模式,同时招收中俄残疾学生。可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3.3中俄高校战略合作模式前景展望

为扎实有效推进合作成果,实质性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结合长春大学发展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1)以特殊教育学院为主,联合相关部门,与太平洋国立大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特殊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争取在2013年10月份太平洋国立大学校庆期间签订协议。(2)以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为主,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在音乐、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早日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3)以科研处为主,联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与太平洋国立大学、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争取与上述两校建立相关学科领域的定期学术研讨会制度,促进我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篇(11)

2.《指南》切实关注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如果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达成目标,那么,《指南》则是指导教师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它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开,每个领域又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又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使得《指南》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更加具体、细化。让一线教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依据。

《指南》对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表述十分详细规范,如在动作发展中指明: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差异,让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明确的参考数值。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能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3.《指南》留下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教育建议”给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

“教育建议”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可操作性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