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超级高效学习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类型的教师在教学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秉承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锤炼出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修炼,熟悉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授课思路清晰明确,能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学与实际结合,专业性和趣味性并重。
2 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
课堂能否高效,除了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存在正相关以外,还与教学所采用的模式有关。就当前初中科学课教学来看,填鸭式教学、权威讲师式教学、上下级命令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师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学生的生命个体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会不知道自己如何去主动探索学习。从杜郎口中学“三三六”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再检测”,再到安吉昆铜中学“六步三查”等教学模式来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师生关系完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情感交流充分;二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有教有学,更有信息的反馈交流;三是学生充分自主,师生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四是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基于学生的问题暴露。
3 教学原则与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有许多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除了要具备前面所述的特点之外,还要遵循“34字原则”,即设计合理、基于活动、立足生活、层次分明、表达多样、文图结合。
设计合理 我们都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作为科学教师要对自己掌有的教学资料的性质要能够加以区别、分类。从当前科学课来看,科学教师可以掌握的教学资料有:学生的调查情况、统一的教材、纸质的资料、PPT课件等等。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教材类。这类资料是按照课程标准设计的,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一般性知识,哪些是非重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标来把握。
2)技能类。主要是指各类教辅资料,其作用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题目操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试水平。这些资料是根据教材和课标由不同水平的教师专家们编写而成,名目繁多,龙鱼混杂,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精心选用,切不可盲目,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3)普及类:这类资料是教材类、技能类资料的补充,其主要作用是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标所要求的知识。
基于活动 高效教学的科学教师最擅长的就是将过于专业化的、枯燥机械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把握的内容。而这种转化最直接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开展现场的课堂活动,先获得感性的认识,然后开展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简单机械能”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杠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定义,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就书本而讲书本,而是组织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掰手腕游戏。游戏分两步,第一步是双方用手和手掰,第二步是一方用手去掰另一方的前手臂,然后互换进行。让学生交流前后两步掰法的不同体会,探讨其原因。学生在这样游戏中,亲自操作体验,不仅理解了杠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定义,而且还理解了杠杆原理。
立足生活 高效教学的科学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教“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我们的自行车放在潮湿地方1~2天后为什么会生锈?”“铝饭盒里装菜隔夜后铝饭盒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孔?”由于这些现象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也很快地理解了本课的内容。
层次分明 高效教学的科学教师会把一些分类众多,设置复杂的知识点的层次梳理清楚,便于学生掌握。比如在学习“常见物质”这一内容,笔者不是简单地利用书本对物质分类的图解,还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的分类附上相应的物质例子,在以后的学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掌握得很熟练。
表达多样 高效教学的科学教师善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知识点内容,除了用言语表达以外,还可使用相关的音乐、视频、Flash等技术,给予学生多种媒介形式的刺激,强化教学效果。既便于课堂理解,又便于课后复习。
文图结合 高效教学的科学教师懂得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适的图片,针对学生的右脑进行刺激,强化记忆效果,“一图抵千字”,在很多知识的解读过程中,使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能大大降低理解的难度。
同样是讲解杠杆原理,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一个农民用锄头铲地的简笔图,然后据此介绍杠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学生会兴趣盎然。
4 科学教师的武器与高效课堂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它就是一张知识记忆、学习、思考的“地图”,学生可以按图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按图索骥,迅速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运用要图文并重,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三种形态的互相转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三角形表示法表示物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然后再以这三种形态作为主题词细化各态的定义、现象、发生的条件,接着再以它们为主题词进一步细化,这样依次类推。
实践证明,在科学课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记好课堂笔记、抓住知识的重点、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答题解题的速度。
时间管理 一个不善于管理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师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堂的时间,对教学时间的分配进行合理规划,控制好授课速度和知识讲解的详细程度。将时间用在学生的解难和技能操练上。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依据知识遗忘规律,帮助学生设计复习计划。
只有当时间得到有效管理了,才能减少时间的空耗,教学的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网络中运用的主要交际工具就是英语,网络环境中的英语资源总量无限大,英语教学网站的建设,给英语教学奠定了广阔的空间基础。目前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和充电。在网络环境下幼师英语网站的建构可以促进高职幼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方式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授课方式。可见合理科学地利用英语网站,不仅能够提高幼师英语教学的质量,也可以活跃幼师英语教学的氛围。
一、网络环境下英语网络资源的构建对幼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现阶段,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给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材料,其中也蕴藏着学习的乐趣。很多网站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起来,使得英语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和机械,而是集互动性与综合性为一体了。在网络环境下英语网络资源的建构对幼师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方面
从教学内容来说,网络资源可以为幼师英语教学提供超级丰富的信息资讯,充盈幼师英语教学的内容。网络是生活和生产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来源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建设一个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和文化资源的英语学习宝库,这需要长期的探索。所以现阶段浏览多样的英语网站,也能够方便英语教师迅速地查阅取得需要的各种英语信息和资料,从而起到扩充英语教学内容的作用。网络资源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幼师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英语教材内容生动性也可以增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
(二)模式方面
英语网络资源的建构彻底改变了幼师英语教学的模式,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传统的幼师英语教学物质依托是教室、黑板加粉笔,采取的手段多是教师讲,学生做笔记。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长此以往,英语学习必然越来越单调,造成学生对英语的普遍排斥,学习上根本就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说去进行英语的创新了。但有效运用英语网站就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英语网站提供的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网上师生互动园地、再现面授讲解的教学录像、在线预约问答等方式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完成上课、解惑、作业、实习等英语学习环节。
(三)实践方面
英语网络资源的建构为幼师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传统的幼师英语教学环境仅仅在教室中,语言运用空间非常有限。英语网站的建设极大地扩展了英语运用的语言环境范围,使情景对话变为现实,使得广大学生可以不受国界和时空的限制,尽情地使用英语交流思想。学习者不仅可以用电子邮件交流,更可以通过软件和辅助设备进行语音交流,甚至可视聊天,给英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而可以使幼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切实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和能力。
二、在幼师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网络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英语网络资源对幼师英语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发挥英语网络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
可以通过英语网络资源结合多种电子媒体(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幼师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还能在这些媒体之间建立超级链接,共享更多的资源信息。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都认为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将自身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利用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资源来学习到的,不是仅仅由教师传授。所以建构学习资源网络很重要,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正反映了这一构建工作的内容,这也是在网络环境中实行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的积极实践。
(二)发掘英语网站资源
如今的英语学习网站各有特色,而且还进行了专项细分,囊括了听、说、读、写、译各种领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有一定的侧重点。倘若要搜寻最新的听力材料可以去“21世纪英语听力”网站,或者“普特”网站。如果要想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法可以去“听世界”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在线的英语学习资源,还能了解到英语学习方法。在对网站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到英语的教学与学习的具体现状,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总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中积极建构英语网络资源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幼师英语教学的成果,还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实践证明,英语网络资源扩大了幼师英语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进一步完善英语网络资源的构建需要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英语网站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14-03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更现显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入侵检测技术在安全防护中是一种主动防护技术,能及时地检测各种恶意入侵,并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时进行响应,因此在为安全防御体系中入侵检测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入侵检测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因为,不断变化的入侵方式要求入侵检测模型必须具有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无论这些数据是不完全的,是非结构化的,或者是含有噪音的。而且,有些攻击是由处于不同网络位置上的多个攻击者协作进行的,这就要求入侵检测模型又必须具备处理来自非线性数据源的大量数据的能力。神经网络具有联想记忆能力、自学习能力和模糊运算的能力。因此将神经网络应用入侵检测中,它不仅可以识别出曾见过的入侵,还可以识别出未曾见过的入侵。该文首先介绍了一种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然后分析了该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并给出试验仿真结果。
1 BP神经网络与入侵检测
1.1 BP神经网络的特点与不足
BP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广泛一种。它基于成熟的BP算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能够实现自组织、自学习,根据给定的输入输出样本自动调整它的网络参数来模拟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2)在存储上采用分布式存储,所有的信息分布存储在每一个神经元中。3)它还可以实现并行处理,下一层的每个神经元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上一层信息同时独立地计算。这些特点使其很适合应用于入侵检测技术,满足入侵检测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的要求。
但是传统的BP算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局部极小;2)学习算法收敛速度慢;3)隐含层节点选取缺乏理论;4)加入新的样本会影响已经学完的样本;5)每次输入样本特征的数目必须确定且相同。
1.2 入侵检测技术
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当发现有非授权的网络访问和攻击行为时,采取报警、切断入侵线路等措施来维护网络安全,这被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采用此技术设计的系统称为入侵检测系统。根据采用的技术来说入侵检测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监视用户及系统活动;2) 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3) 异常行为模式分析;4) 识别已知的进攻活动模式并反映报警;5) 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6) 评估重要的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目前最常用的攻击手段有:拒绝服务、探测、非授权访问和非授权获得超级用户权限攻击。而且这些攻击手段在实际中还有很大的变异,因此给入侵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BP神经网络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使得经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对以前观察到的入侵检测行为模式进行归纳总结,除了可以识别出已经观察到的攻击,还可以识别出由已知攻击变异出的新的攻击,甚至是全新的攻击。
2.3 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非线性处理、信号检测等领域应用非常多,这是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的良好的自适应和自组织性,高度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分布式信息存储能力的特性。BP神经网络算法实质上是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梯度算法,该算法在收敛性问题上存在限制与不足。即该算法学习的结果不能保证一定收敛到均方误差的全局最小点,也有可能落入局部极小点,使算法不收敛,导致陷入错误的工作模式。因此本文选择了改进的神经网络,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
2)自动变速率学习法
传统的BP算法是以梯度为基础,采用LMS学习问题的最陡下降法,学习步长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较小值,不利于网络的收敛。因此,选择了基于梯度方向来自动调节学习速率的方法。利用梯度确定学习的方向,由速率决定在梯度方向上学习的步长。因此,如果相邻两次的梯度方向相同则说明在该方向是有利收敛的方向,如果相邻两次的梯度方向相反则说明此处存在不稳定。因此,可以利用两次相对梯度变化来确定学习步长,当两次梯度方向相同时则增大学习步长,加快在该方向上的学习速度;而如果两次梯度方向相反那么减小学习步长,加快整个网络的收敛速度。这种方法的自适应速率调节公式如下:
2)引入遗忘因子
本文所采用的自适应变速率学习法是依据相邻两次梯度变化来确定学习步长的算法,但单纯的学习速率的变化还不能即完全地既保证收敛速度,又不至于引起振荡。因此考虑变相的学习速率的学习。即在权值的调节量上再加一项正比于前几次加权的量。权值调节量为:
我们将[τ]称为遗忘因子。遗忘因子项的引入就是对学习过程中等效的对学习速率进行微调的效果。遗忘因子起到了缓冲平滑的作用,使得调节向着底部的平均方向变化。
3)随机优化算子
虽然采用自动变速率学习法,并引入遗忘因子的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对学习速率进行微调,但是仍存在着BP神经网络的限制与不足因此引入随机优化算子。也就是当网络的权值误差迭代一定的次数后,仍没有明显的收敛,或者系统误差函数的梯度连续几次发生改变,这说明网络进入了一个比较疲乏的状态,需要借助外界的推动力来激活网络。当发现上述的两种情况时,就产生与权值维数相同的随机数,并将随机数与权值直接相加,然后判断系统误差的变化。如果误差没有降低,那么就再继续产生随机数来修改权值,直到误差减少,再从新的权值开始继续BP算法。随机优化算子可以令搜索方向随机变化,从而摆脱局部极小点。
4)改进算法与传统算法比较
以200个训练样本为例,分别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和经典BP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学习、训练。两种算法的误差收敛对比曲线如图1所示。
3 采用改进算法的入侵检测仿真实验
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需要标准的、可重现的并包含入侵的大量数据。本仿真实验选取DARPA数据集网络连接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选三组特征值进行实验,并给出实验结果。
3.1 数据源的选取
该实验的数据采用DARPA 1988入侵检测评估数据库的数据。该数据有大量的连接数据记录。每个一记录代表一次网络连接,且每个记录均有41个特征值,其中各个特征的含义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1)表示网络连接内容特征;2)表示网络连接基本特征;3)表示网络连接流量特征。
模拟的入侵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DOS 、 R2L、U2R、Probing,考虑到设计的实用性分别对三类特征值用神经网络分别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选取了13000组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其中3000组用于训练神经网络,10000组用于系统测试。
3.2 仿真实验结果
对三类特征组的训练集数据应用改进神经网络分别训练出三个神经网络,表示网络连接内容特征的神经网络,表示网络连接基本特征的神经网络以及表示网络连接流量的特征的神经网络在训练成功时的迭代步数分别为7056,386,3030。然后再对测试集数据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1)表示网络连接内容特征组,利用改进神经网络进行检测识别,结果如表1所示。
2)表示网络连接基本特征组,利用改进神经网络进行检测识别,结果如表2所示。
3)网络连接流量特征组,利用改进神经网络进行检测识别,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对常见的四种攻击,不同的特征分组在改进神经网络的作用下检测各有优势。
4 结论
论文采用自动变速率学习法,利用遗忘因子进行微调,同时引入随机优化算子对BP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改进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比经典BP神经网络更快,同时稳定性也较好。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入侵检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攻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道举,毛辉.BP神经网络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5).
古典音乐与单词记忆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坐落在保加利亚索非亚的暗示学院进行了一项试验。受试的共16人,包括医生、工程师、法官、建筑师和教师,年龄小的22岁,大的已届花甲。他们预先被告知,试验内容是用一种新颖而高效的方法学习法语。
试验开始之后,课堂里播放起古典音乐缓慢、庄重的乐章。教师要求听者闭上眼睛,让自己的身体的肌肉在音乐声中放松,让紧张的心情平息,要缓慢而有节奏地呼吸。这时音乐进行的速度是每分钟60拍,节奏是四拍子。教师每隔8拍才念一个法语的单词或词组,不断地重复着;又不断改变着语气,或轻柔,或生硬;或平淡,或有趣......受试者静静地仰靠着椅背,舒舒服服地聆听着。
几小时后,老师对受试者当场进行了单词记忆效率的测验。结果令人惊叹: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共记下了三百个单词,平均成绩是97分。实验前,受试者都认为学习外语无捷径,参加这样的实验简直是浪费时间。但当取得这惊人的成绩之后,个个都兴高采烈,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聪明了。
这就是保加利亚学者拉扎诺夫所倡导的超级记忆法的一个试验场面。以他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古典音乐(特别是巴罗克音乐)每分钟60拍、四拍子的乐章,可以使身体放松,使各种生理节奏如心跳、脑电波等趋向于与音乐同步;而大脑在此种生理状态下会变得非常机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据说这种方法无论对高智或弱智、年轻或年老、文化高或文化低的人都有效。参加实验者在一个月内可以掌握一门外语,在几个星期内可以学完半年的历史课程,而且有利于健康。
科学家与音乐
人们一般都认为:科学思维属逻辑思维,主要用左脑;音乐思维属形象思维,主要用右脑。这一左一右,似乎是两码事。然而,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却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事实上,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科学和音乐两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个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有一天路过一家铁匠铺,就听出这一家的敲击声比其它铁匠铺的更和谐悦耳。他量了量铁砧和铁锤的大小,终于发现了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谙熟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他甚至认为他拉小提琴的成就,远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居里夫人喜欢音乐;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善于拉小提琴; 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喜欢弹钢琴,他的夫人是著名的声乐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蒋英。他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一曲悲歌救了自己一命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叫何满子的沧州籍歌女,色艺出众,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处了死刑。死刑在京城长安执行,临刑,监斩官问她有无最后要求。歌女说,她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监斩官想:囚犯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让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便答应了她。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出来一样,控诉着人世的不平,倾诉着自己所受的冤屈,断人肝肠,顿时是天昏地暗,听众也为之动容,眼泪不禁漱漱而下。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因此,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学生完成以后,组织评比,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水中白磷立即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竟然水中生火,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若用的巧妙,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可以写:“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加38%口头表达,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行为,次数多了,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然而,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心情放松,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没有了教师的提醒,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每次书写时,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一、合作性学习方法应用于篮球教学的定义
合作性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各个小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促使学生们在小组内部进行共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要求学生们加强合作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小组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取得长足的发展。[1]教师则应该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使自己的教学体系变得更成熟,理论性更强。构成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
合作性学习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小组奖励方法,利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帮助关系,使他们共同取得进步,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活动,他实际上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一部分竞争内容,使每一个小组都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这对于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合作性学习方法的主题
首先教师应该坚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将帮每个学生取得长远的发展当做自己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及时告诉学生篮球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也应该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发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竞争中的合作以及情绪控制和情绪管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人生道路是非常有利的。
3.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操作程序
合作性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断维护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合作关系的扩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是导入准备,这部分需要教师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热情。[2]这对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是小组建立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一旦学生表现出想要参与讨论的情绪,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分组。接下来就是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共同努力,互相帮助,这样就能减少教学时间上的消耗,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失衡
现在国内的大学篮球教学实际上最关注的依旧是技术动作的教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依旧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怎样运球,怎样上篮,怎样跑位,怎样传球等基础动作上,随后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忽略了篮球运动的特征,篮球运动注重的是是团队合作,所有的技术动作都需要战术思想的指挥,仅仅进行技术上的教授,是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发现篮球运动的魅力的。
2.教学方式固定
国内很多篮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常常遵循既有的秩序进行教学,首先进行技术要领的讲解,亲自向学生展示动作规范,安排学生自行训练,为学生指出动作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老套,降低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试方法存在不合理性
篮球教学实际上是国内大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学期结束,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已经完成后,教师肯定是要进行必要的期末考核的。国内体育篮球考试的常见方法是非常单一的,教师只会对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考核,但是显然技术掌握程度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掌握水平,这种考核方法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忽略了篮球运动的本质和特征,难以满足现在高校教育的实际要求,也没有办法促使学生真正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改善体育竞技水平。
三、合作性学习应用在篮球教学中的优势
1.可行性
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天性中就带有合作性质,需要团队成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坚固的团队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完成目标所要付出的工作数量,提高日常生活工作的效率。将合作性学习运用到日常篮球教学活动中来,具有较高的可实践性。这种学习方法基础单位是小组,建立在一定的团体运作理论基础上,教师只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即可。教师利用小组内的互动和互助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掌握水平,使他们的整体体育素质得到一定的进步。
2.合理性
作为一种常见的团队项目,篮球需要由某个队员在一个队伍里扮演不一样的角色,有的人需要担任小前锋,有的人需要担任大前锋,还有的人选担任后卫,等等,篮球运动对团队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它不允许存在超级英雄一样的单打独斗,它需要每一个队员相互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篮球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性学习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就篮球运动产生更加真实科学合理地认知,进而为他们的体育水平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合作性学习在篮球教学中开展的方法
1.改变思维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弃口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对多媒体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现在国内高校的多媒体设备已经是非常普及的,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看一定的篮球比赛,及时向学生讲解各种篮球动作、技巧,搭配相应的教程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运用他们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有耐心,帮他们奠定扎实的篮球理论知识基础。在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一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的良好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篮球水平。
2.重视动作技巧和战术思想的结合性
当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各种动作技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动作技巧教学有意识地和战术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进行必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产生一种整体化、全局化的篮球战术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讲究技术技巧而忽略战术思想,那么学生是很难寻求篮球运动的全局观的,这样的篮球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07-03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外语教学已然成为如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2002年12月,教育部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这项工程以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建设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为目的。它们的核心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在几个月时间内快速研发出四套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配套使用软件,在全180所院校中尝试使用。教育部改革措施的实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网络化外语教学正在深入地发展,并不断影响整个国家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我国的校园教学模式,开启了外语教学的一片新领域。
一、加强网络化外语教学建设的原因
杨永林先生在《“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网络化工程”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之所以应加强网络化教学建设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现今网络化建设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从师资力量、课程安排、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国际相提并论。在此背景下,网络化教学工程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减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使我们不断接近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准。其次,人才短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更多具有高水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网络化教学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这种诉求的达成,培养出更多高水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再次,是发扬语言学格物致知传统、繁荣语言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发展语言和技术,不断深入对语言学的研究,加强语言中的信息目的、交流目的,加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第四,极大压缩语言学习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带来不可预计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改革外语教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从源头上予以根治。最后,推动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改革工作,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外语界所面临的教育危机。
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好处不胜枚举,通过其所构建的三维世界能够利用视觉、听觉带领学习者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好奇心、学习欲望,使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更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和记忆也更深入,从而使外语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在网络的帮助下,更多形式手段都能够被学习者所利用,比如人机互动、远程控制、与以所学外语为母语的人互动交流,这些在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帮助下,都能得以展开。通过网络化外语教学的改革,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宽,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为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Internet作为传播信息最有效最快的方式,可以将最新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差别地提供给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适用人群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拓宽了学习资源的受众,可以让更多的(包括已就业人群)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并且保证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预约时间、安排学习内容,进而提升更多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达到教育强国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化教学的灵活性为教育改革创造了契机,网络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于教育发展的限制,也在教学模式上产生了突破。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习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也可以学习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或者是21世纪的新知识;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习法语,我们也能学到德语以及西班牙语;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教室进行学习,我们也可以在家甚至在咖啡厅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星期一学习,我们同样也可以在星期六星期日学习;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摄取知识,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知识等等。网络化教学的好处简直多得难以形容,它给教育增加了许多灵活的因素,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可以说网络化教学不仅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给更多的人群,开发了更多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们一个学习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完全成为学习中的东道主,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并从中获得提高和乐趣,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突破和革新,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的网络化外语教学建设也在一步步稳定地前行中。
二、网络化外语教学建设代表成果――“全球教室”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网络化外语教学建设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是“全球教室”。它是指利用广域计算机网络连接分布在全球的多所学校进行教学活动。最先应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于1986年建立的BESTNET网,它已连接了几十个校园。而全球教室课程是由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在2003年发起的教育项目,旨在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会议技术,使学生不用走出教室,就能够与国外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随着全球教室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近一百个合作伙伴参与其中,换句话说,这一全球网络体系正在不断扩大,从局域网、校园网内部的教学模式走向全球网络教学模式是一个必然的整体趋势。为了实现全球教室的推广与普及,不仅需要高科技通信手段提供的技术支持,还要依靠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在教育、语言、哲学和文化上的认同和理解。全球教室是一种将全球各地连接起来(这其中包括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的通信教育网络,可以满足世界各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球教室必须利用多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例如超级计算机网络、远程电视、CD-ROM和卫星定位系统等等。在全球教室背景下,不仅学生、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其他在职进修人员也可以进行现场点对点的连线,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全球教室计划的落实,当然需要前沿的科技为支撑,才能为较高效率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_保学习者和教师在全球教室的背景下能够进行高质高效的学习和教学活动,通信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常规传播媒介有机结合,共同进入教学系统。现阶段有很多对应的通信技术,它们之间也会互相交错呈现,比较常用的通信技术有以下几种:一是远距离通信技术――作为一种空间连接高端技术,身在其中的各领域专家、教师、学习者都会成为这个网络中的一部分,他们各自都会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是否采取远距离通信网络关键在于教室、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有效性。负责设计教学的相关人员为这项课程的教学方式选出最合适的通信手段。但这其中的前提是:在选择网络的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通信网络,为教学人员提供电子邮件、联机模拟、远距离会议、数据库以及电子通报板等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视觉技术――其根本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类似人的视觉功能,从现实世界中汲取信息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加以处理、检测和控制。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处理速度快,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强大的功能,就目前来看,视觉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得到普及。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案的同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为全球教室设计的视觉材料,应当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弥补远程通信技术的不足。三是印刷材料技术――全球教室背景下有丰富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精美良好的教学材料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这些教学材料包括背景信息介绍、课程指导手册、练习题、作业、评估材料和实施指导方案等等。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分享到这些事先准备好的印刷材料,就很容易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这将非常有助于联机教学的实现,优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全球教室中媒体材料发展的一个。交互作用视盘、CD-ROM等多媒体产品为全球教室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全球教室的通信方式在整体上升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改变,到如今方式也是相当的丰富,作为现在非常先进的visual virtual虚拟现实技术也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网络化教学中得到应用。
在拥有全球教室的各个国家中,这些产品可以应用到每个学科领域,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教育的涉及面,这样非常有利于国家间教育文化的传播发展;而且为了适应每个国家教育的需要,新技术也在进行不断地发展和革新,技术正在向更人性化更智能化发展,这对于全球教室的推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化外语教学的不足
(一)缺乏教学理论
到目前为止,网络化外语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且令人满意的教学理论体系。网络化教学与普通教学之间有何共性?网络化教学相较普通教学有何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究竟可以做什么?网络化教学不能做什么?这些问题还没有人仔细研究,形成一致的意见及结论。教学设计常常是根据教育的目的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因为我们对网络化外语教学的特点并没有系统完整的了解,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确定网络化外语教学能有什么成果,自然而然也就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网络化外语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还处在一个适应以及成长优化的时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去充实教学理论的缺失。
(二)缺乏相应人才
当前的网络化外语教学发展亟须既具有深厚教学理论基础与教学经验又对网络与信息技术有深刻认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就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他们需要去学习并适应整个教育变化的过程。或许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大学课程就开始,不仅教授教学理论相关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帮助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展开。此外也会有一些学生对于网络和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不够高,网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对他们实施基础教学,去适应整个网络教学模式。
(三)资源浪费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共享网络资源,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反馈信息都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推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统一的网络化教学标准还未制定出来,在此基础下,各个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均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网络化教学模式,这不仅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同时使得资源无法更新和循环使用,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就以不同的学校建立的网络化外语教学来说,每个学校拥有自己的一套网络技术标准,他们的网络化教育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没有共享更没有交流,这造成了网络化教学的封闭性。各学校之间独立的网络化教学使得网络化教学资源无法自由共享,所以今后在中国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如何实现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将是优化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保证所有人享受一样的资源。
(四)资金问题
网络化外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在这种需要多方甚至国际合作的情况下,资金的回报周期、回报情况都难以预测。有一些企业或机构意图将网络化教学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从中产生可观的利润。然而,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它的回报速度非常缓慢,企业或机构现在愿意投入资金,但这种热情的可持续性尚不可知,在前期大量投资后没有利润回报或是直接亏本,这种热情无疑会消耗殆尽,所以民间企业或机构承担这样的重任几乎不可能。这些企业或机构将网络化教学作为一种事业,然而教育并不是一个短期就能盈利的项目,这需要长远的眼光、耐心的等待、适当的时机,往往是无利可图的,网络化教学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很难有所发展。网络化教学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需要我们慎重考虑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大到整个校园、多媒体教室,小到教师或者学生的个人计算机,都可以与局域互联网无障碍地进行连接,从网络上获取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类似全球教室这样的网络化外语教学模式会在国内普及,中国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外课程同步接轨,获取国外最新教学资源,吸收世界最尖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与西方国家或者地区的某学校进行课堂现场连线,在课上让学生用英语与对方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全英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强烈的交流意愿会让同学们想出各种办法来进行沟通。通过此类网络化、全球化课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显著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网络化外语教学已经存在于我们身边,也在不断发展,它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它对我们的教学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良性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认真严谨地投入相应的资源和精力去不断完善它,并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型人才。
⒖嘉南祝
[1]王建梅,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J].外语界,2005(4):13-18.
[2]高丽君.网络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42-43.
[3]杨永林,罗立胜.“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网络化工程”工作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1-7.
[4]汤黎,张兰.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60-61.
[5]卢振飞,范小红.经济全球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4):173-174.
[6]胡晓琼.全球化环境下“GlobalEnglish”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7(2):16-23.
[7]柏会力.英语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析及教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92-93.
[8]彭石玉,韩高军.外语教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96-98.
[9]巴巴拉・柯珊,李琳.建立21世纪的全球教室[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2(2):69-72.
[10]赵健毅,周保利.为二十一世纪创建全球教室[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2(4):2-4.
[11]何高大.高校外语教学网络化题库建设标准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2):9-14.
[12]杨静.网络化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探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4):107-108.
[13]周余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亚太教育,2016(5).
一、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礼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俗社会讲求的是一种仁义、宽让、相安和睦的秩序,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使得农村文明承载着一定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很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毕竟,几千年形成的乡土文化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被现代文明所同化。因此,农民基于此原因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关系也就决定了法律很难在农村立足,因为乡土规范在农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乡土规范是最具权威的,尽管有时候是违法的。乡土规范讲求“和为贵”,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纠纷,是不合时宜的。一旦有人用法律手段或其他方式破坏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秩序。那么,乡土社会的攻击武器—— “舆论”就会站出来制裁冒犯者。首先是意见制裁——“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会的谴责和赞许就是生活的主宰”,然后是交往制裁——“人们可能拒绝协作使冒犯者失去外界的朋友和他们习惯了的社会关怀”,[2]P6 使冒犯者在当地的行为支持系统被破坏掉。在此过程中,农民因破坏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却远远低于这种成本。基于利益选择,他们只能做出倾向于传统伦理或乡土规范的行为,除非其破坏这种规范的收益大于或远远大于这种成本。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巨大的暗示作用,它使得农民在不存在这种利益比较的场合,去服从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其“并非根据什么理由,而是由于他感到必须如此,他被社会暗示住了。”[3]P114。福柯指出:权力并不是哪一个人绝对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能发生流变的关系。所以,当代表国家权力的法律进驻农村时,遭到乡土权威的弱化就不难想象。因此,苏力教授称:“在这样的一个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中,从中央政府散发出来的国家力量来到这似乎带有隐喻意味的‘沙漠边缘’,势必已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二)权力崇拜的人治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培植了农民的“权力崇拜”和“权力至上”的信仰和权威观念, “唯权”“唯尊”“唯上”等人治观念使农民很难相信法律的公正性。有些权力机关之间的层层关系网使得农民不敢诉诸法律,有冤无处伸,自己的合法权利因公权力的扭曲行为而丧失。因此,在农民心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法律是由权力来制定的,权力对法律来说是一种先天存在,法律是权力后天而生的产物,权力对法律具有绝对的创造性。在权力与法律的位次上,农民相信权大于法,法律只是为了方便权力的行使,而不是束缚和制约权力的行使。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在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法治权力之前,是无法对抗人治权力的,法律仅是权力的附庸。正因为这种人治传统观念之遗风积淀日久,才使得农民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有时候不得不借助权力的力量。而一旦权利借助与权力的力量,那么权力的功能就会发生异变,失去它本来的功效。因为“一种权威的强化难免会意味着另一种权威的危机”。[5]P264既然权利不得不向权力低头,那么权力便失去了制约而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力量。这样,权力万能的认识便更加强化了人治的思想观念,法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这时也就不难理解:农民为何有时候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找关系,而不是去求助于法律,因为权力比法律更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法律运行机制的影响
信仰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而法律信仰是法律情感升华的结果。在农民最朴素的情感中,信仰是纯洁的,不应掺杂一丝污垢。我们制定的法律,不是压制人们的思想、意志和利益欲求,而是对人们这种情感的强力支持。但目前我国法律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司法不公正方面。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司法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从目前中国农村基层的状况来看,司法总是不能摆脱来自各方面权力的干预,因而往往使得很小的纠纷得不到公正的解决。特别是在一些民告官的行政诉讼中,由于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制于同级政府,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在审判中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判决。二是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妨碍着农村司法的公正。农民中流传的“法官肩上有天平,哪边钱多哪边赢”“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司法腐败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腐败可以通过司法来监督和遏制,这正是司法的价值之所在。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决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型的争端,人们就会不在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加以信赖。”[6]P18三是农村司法队伍素质不高,司法水平较低。我国法院对司法审判人员的管理体制是“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为法院配备干部时,往往并不注重人员的业务素质,领导的安排也只是注重其行政级别而忽视其专业水平,复转军人进法院就说明了这一点。司法队伍的业务素质不强,那么严格司法和提高裁判质量是很难实现的。农村司法不公的实质是司法者对法律的不信仰,既然司法人员不信仰法律,那么又有何
理由让农民信仰呢? (四)现行涉农法律制度的影响 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体法律信仰的对象。对信仰的主体来说,良法的存在是内心法律信仰的基础。良法从其价值上分析应该具有公正、可操作性的规范体系,能够使社会秩序走向和谐。然而,中国的涉农法律制度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在立法时并没有周全地考虑和解决好二元制社会下的工农、城乡和脑体差别等问题,法律所崇尚的平等原则在“三农”立法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全国和地方的涉农法律、法规经常存在着撞车的现象,有些立法内容过于抽象和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涉及农民利益保护的农村养老、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农业保险制度的立法严重欠缺、滞后。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不断被征收,加入WTO后对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市场风险,立法都显得相当滞后,而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故此,可以体现出现行法律制度在“三农”保护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五)普法教育方式的影响
农村的普法教育从总体上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效地推进了农村法治化的进程。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农民依然缺乏对法律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法的内容以实体法(具体规定)为主,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局限性较大。实体法的宣传可以强化农民的守法意识,但同时却失却了农民对实体法价值指向是否正确的评判能力,弱化了农民对法律及其文化价值的理性思考,容易割断法律与农民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更容易造成农民“法律工具论”的思想,无形之中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深切体验和内心信仰。二是普法的形式过于简单。普法教育只是简单的宣传,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而且涉农的法律重点不突出。普法过程不注重实效,有时候仅是走走过程,很有“作秀”的成分,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心理。
(六)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农民自身素质的束缚也是其法律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现代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权利观念,当其权益遭受侵害之后,不知如何救济。而且,中国的农民基于某种血缘和地缘的同质作用,有时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利,去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作祟,这种落后的权利意识主要的根源在于农民的经济基础非常的薄弱,农民的“厌诉”“耻诉”观念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失去已经营造的很好的利益群体,这其实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态势或行为习惯。因为潜在的利益倾向在驱使着农民有时候必须“息诉”或“无诉”,这是一个物质成本和精神信仰的博弈过程。“打官司”并非明智之举,现实中胜诉之后的执行受阻问题,农民是不会不考虑的。 四、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路径
法律的最高价值是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状态,这种和谐表现为:法律的价值即自由、正义、秩序能够自由发挥。要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农民法律信仰中的主体和对象问题,即农民因素和法律因素。
(一)改革和完善“三农”立法制度,协调好法律与乡土规范的关系。
改革和完善“三农”立法制度,就是要把农民的突出要求用法律进行规范,注重和谐发展。同时要注意克服法律过于超前的问题,修改一些不符合农村实际的法律规定。我们要注意的是,国家总是以制定法来规范农民的生活,但应该注意调整好农村的乡土规范,实际上它们发挥着比国家正式法律制度更大的作用。基于此认识,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只依靠构建一种纯粹国家形态的法律秩序或者建立一种带有强制力的权威化法律制度可能对农民造成的压制,而应当努力保持规范适用的多元性特征,各种规范的权威性地位应当是源于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而非出于制度的人为的设计和规范。推进农村法治,不是为了建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观念,而是为了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所以,法律应该有所准备、谦虚认真地对待乡土规范。因为“法律只要不以民情为基础,就总是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7]P135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的物质基础。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权益保障的物质基础,是农村法治有效实现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所说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说明任何规范所规定的“权利”,只有当社会具有保障其实现的经济文化条件时,它才是真正的权利。农民经济基础的薄弱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法律维权方面存在极大的障碍。其实有些时候,当农民的身家性命、合法的权利受到威胁、损害时,他们也很想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但因为诉讼成本太大(农民一般不可能丢下生产生活,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去打官司),所以农民更倾向于通过乡土规范来解决,尽管这样可能会心理不情愿。在农村,许多刑事案件都是通过中间人“私了”(向受害者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农民需要的是权益保障的低成本,如果成本太大,一般是没有人选择的。农民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坚实的后盾,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习法律,走近法律。故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内在条件之一。 (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内化法律精神。
法律信仰产生在于法律精神的内化,而内化的重要途径则是学习,这是培育农民法律信仰的先决条件。农民通过对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文化的学习,消除对法律的陌生感,逐步认识到法律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农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因为,权利是法的内核,没有对权利的要求,就无法产生对法的需求、渴望和敬仰,因为“权利意识与法律信仰是一种互动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法律信仰的生长;从另一方面看,信仰的增强也必将推动公众权利意识的扩张,进一步推动法律意识的增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当前农村的法制宣传中,依然盛行着法律工具论的思想,只强调人们对法律的接受与服从,而忽略法律更重要的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因此,加强农村普法活动,必须全面宣传法律的价值,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创新,特别要突出法律对农民权利的保护价值,这样才能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坚定信念,使法律内化为农民至高无上的信仰。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根除司法腐败,实现乡土社会的司法权威。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而权威则是公正的基础,对权威和公正的倚重是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根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权威,将基层司法机关塑造为解决农民纠纷的“正义制造工厂”,这是法律在农村获得普遍生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重视本土资源,促进司法公正。面对有时候只要求讨个说法和不知法为何物的农民,法官就应该运用在维持乡土秩序方面行之有效的地方性知识,灵活地调解。其次,改善司法环境,确保司法独立。强调法官应以“国家法”为基础,协调好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法官必然要受制于乡土社
会的群众舆论。相反,司法机关必须独立地行使审判权,不应受到来自基层党委、政府、村民组织和乡土舆论的影响。再次,规范运作程序,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树立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法官在充分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基础上,应尽量缩短审理时间,提高诉讼效率,安排开庭也应适当考虑农耕时间以减少农民的诉讼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判决生效之后,法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督促当事人去执行,让农民在胜诉的喜悦中,应该得到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五)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