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提及“粮本”,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粮、油定量供应的重要方式。在当时粮油紧张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完善,粮食供需矛盾已经解决。“粮本”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粮本”这种管理形式,在企业管理的某些特殊时期是可以借鉴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的。
众所周知,企业天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成本竞争,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控制成本费用已成为各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中的各生产环节及职能部门,围绕着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如模拟市场核算与成本否决、购销比价管理、厂内银行、定额限额管理、经济承包责任制、目标成本管理等,这些方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把成本费用管理由事后考核变为事前控制,笔者便想到了“粮本”这种特殊的管理方法。在此就如何运作“粮本式”的管理方法,控制好成本费用,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粮本”的重要作用:
“粮本”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粮油供应的有效凭据,是被城镇居民所接受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定量管理方法,凡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用粮本买过粮的对此都记忆犹新,情有独钟。其作用是定量、限额控制,在批准的定量之内使用,但决不允许“寅吃卯粮”。粮食管理部门在管理粮本上可称得上铁面无私,严格控制。正是这种管理方法,使泱泱大国的市民增强了计划意识,为生计周密安排,省吃俭用,自我约束。
“民以食为天”,既然粮本能控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这种方法也能控制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成本及费用。因此将这种管理方法运用到成本费用控制方面。过去人们生活离不开粮本,对这种管理方法非常容易领会,即易于被员工所接受,又可增强员工成本费用控制意识,所以推行起来很顺利,象居家过日子一样,把成本费用耗费当作计划经济下生活中定量供应的粮食,精打细算,从而达到费用控制目的。
二、“粮本”定量指标的确定
首先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也即确定定量指标,这是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如果制订的目标是一个高不可攀、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那么从一开始大家就放弃了努力;如果制订的目标过低,即使实现了目标,也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目标的制订既要先进合理,又要切实可行。因此财务部门要会同企管等有关部门,搜集本企业近几年的数据资料,并参照同行业先进成本指标确定目标成本,抓好以下中心环节:
第一,明确目标成本任务,全员分解指标。
确定成本指标范围,定任务到岗位,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是首要环节。分解指标的要求:一是控制范围求广。凡是构成成本要素的都要纳入分解对象,从每个岗位算起,逐级汇总,“横到边,纵到底”,实行量化考核,不留死角和空白。二是指标分解求细。凡是影响成本升降,大到原材料,小到低值易耗品,都要确定控制目标。将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比如将电话费细化到每一部电话的使用部门,办公费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制定出各部门、各处室,甚至每位员工的支出限额。三是指标制订求严。只有“拧干水分”,把指标卡紧了,控制严了,员工才能思想上有触动,工作上有压力。对成本指标及时进行修改,指标每年都有新台阶,确保成本指标具有先进性。
落实责任,层层签订合同。
目标成本确定后,厂部与各分厂、车间及处室签订承包责任制,分厂、车间再将成本指标分解承包到班组及岗位个人,形成上下联动、利益一致的责任体系。
逐笔登记,严格考核。
成本管理工作重在控制,贵在坚持。按照责任制考核,坚持硬指标结硬账,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的原则,促使各部门自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使各项成本费用都处于有效地控制之中。
三、操作方法:
首先按照与各承包单位签订的目标成本、费用所确定的各项费用指标,作为全年“定量”,按照各费用类别及定额分别记入“粮本”的右上方。然后将各类费用按月平均分摊,记入“粮本”中各相关费用账页的贷方,当月发生的费用逐笔记入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应为贷方余额)由财务人员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粮本”定额,不允许超支,当月节约的费用可结转到下月定额中累计使用。当月费用不足的次月再报,使各项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各车间分厂由成本核算员负责,处室及发生业务较频繁的单位指定专人管理“粮本”,集中报销,就象用粮本买粮一样在每次报销签字时,出示此本,以便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随时翻阅,在“定量”范围之内领导签字。持本到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在处理报销业务之前先在“粮本”相关的费用栏中登记,“对号入座”,结出余额,并加盖经办人章,然后再做账务处理。对于由财务部门集中处理的费用如领料单、运输劳务费、维修劳务费等,月末各单位持本到财务部门进行查询、登记。
每月月初,各单位应主动持本到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登记下月费用定额,并结转上月未使用完的费用定额。每季度的正常业务结束后,各单位应及时把成本费用控制登记簿交到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组织人员集中对本季度已发生的各类业务进行审查,并结合各单位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及上报的资金预算计划合理安排下一季度的费用计划。
四、“粮本”使用注意事项: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办理报销、领用物品等业务。
2、此登记簿在办理费用签字时,供领导审查,凭此登记簿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3、该“定量”为各单位承包费用定额,当费用定额发生变化时,应持此登记簿由领导批准并签字。
4、此登记簿除财务人员(仓库发货由保管员填写)作记录并盖章外,其他部门不准填写数字。
5、凡是“粮本”上没有的成本费用项目,财务人员拒绝受理,提供劳务的部门,要看接受部门的“定量”,凡是“定量”中没有的,财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转账手续。
6、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财务指标要与会计制度相吻合。
五、应用效果:
这种“粮本式”费用控制方法一提出,便得到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专门召开会议,安排推行这一方法。平阴铝厂财务处会计人员严格把关并制定了管理使用方法,贴在每个“粮本”的前面,此法易懂,便于操作,经济实用。任何管理工作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建立某项控制方法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节省费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财务处仅花了几十元印制了“粮本”。这种方法的实施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达到了控制费用的目的,改变了以前“秋后算账”的做法,原来费用超不超问财务,现在费用超不超问自己。
平阴铝厂通过推行此法已四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行的当月就减少费用支出25万元,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呈逐月下降的趋势。员工精打细算,象花自己的钱一样,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要我控制费用”转变为“我要控制费用”,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六、“粮本式”管理方法的特点:
Abstract: The pile found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fabrication cost of the whole project.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is one kind of pile foundation, this paper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w projects which use different cost control method, thus obtained a conclusion that one of the cost control methods is best.
Key words: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cost control method; Quota valuation;Comprehensive unit price contrac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基础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使得基础的造价难以控制。在人工挖孔桩基础、钻孔桩、搅拌桩、筏板基础等众多基础形式中,人工挖孔桩因具有工期短、承载力高、质量有保证以及造价低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以广州市南华世界贸易中心工程(化名,以下简称“本工程”)为例,从甲方的角度简述了本工程采用的两种人工挖孔桩成本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哪种方法更有利于控制工程成本的结论。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中心,地基为自然沉积土和岩石,地质情况相对稳定。由于本工程非常大,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分两期开发,地下室均为二层,而且一、二期是连通的。地上均为大开间的展馆,一期地上3层、层高12米,二期地上6层,层高6米,一、二期的檐口高度相同。本工程基础均设计为人工挖孔桩,施工时间约相隔一年。一期基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共181条人工挖孔桩,施工时间为2007年10~12月。二期基坑面积3万5千平方米,共155条桩,施工期为2008年10~12月。设计方面,一、二期桩基础桩径范围和桩径分布比例基本相似,均在1.2米~2.5米之间,相同桩径的单桩承载力基本相同,即相同桩径的配筋完全相同。
2 成本控制过程
本工程桩基础施工前对两期的基坑进行了大开挖,大开挖后两期的地坪标高基本相同。由于本工程的工期较紧,而人工挖孔桩可以大面积同时开挖,不受大型的打桩机械、以及打桩顺序等限制,能大大缩短工期;另一方面考虑到本工程的地质条件,人工挖孔桩的质量有保证,承载力高等因素,本工程的一、二期工程均采用了人工挖孔桩基础。
成本控制方面,一期桩基础工程采用了定额计价、按实结算的方式进行了招投标,中标的总价下浮率为10%。二期工程采用了按挖土方的工程量综合单价包干的方式进行了招投标,挖土方分实桩(含挖土方、护壁、混凝土、钢筋笼等所有项目)和空桩(只含挖土方和护壁)两种,投标单位需按自己企业的实际施工水平,材料价格、机械价格等计算出这两种桩的单方造价进行投标。(这种综合单价包干的方式其实就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一种变形,即将各清单子目合并成一个项目报价,增加了投标报价计算的难度,但使后续工作例如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工程变更计价、工程结算等大大简化了)。二期人工挖孔桩的中标综合单价为空桩260元/立方米,实桩880元/立方米。
施工过程中,一期桩基础开挖时由于地下降水未做到位,导致开挖时遇到大量淤泥流沙,采用了稻草+钢筋的堵漏的措施。另外,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导致了部分签证费用的发生。一期人工挖孔桩桩基础工程的最终结算价为9108万元,挖土方量7.2万立方米,按挖土方(含实桩和空桩)的工程量折算,每立方米的单价为1265元。二期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时极少遇到淤泥流沙,施工过程中也因设计变更导致了部分签证费用发生。二期人工挖孔桩基础工程最终结算价格为5415万元,挖土方量62820立方米,按挖土方(含实桩和空桩)的工程量折算,每立方米的单价为862元。
3 对比分析
由于本工程一二期的桩顶标高一样,地质情况相似,所以人工挖孔桩的实桩和空桩比例基本一样。这样,我们可以将这两期工程的人工挖孔桩的造价折算到挖土方的单方工程造价来进行对比分析。
本工程一期人工挖孔桩按挖土方的单方造价为1265元/立方米,而二期的为862元/立方米,相差403元/立方米,单从单方造价来看,相差甚是悬殊。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一二期桩基础造价组成来看,一期在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时,施工降水还未做到位,导致大量淤泥流沙出现,淤泥流沙总量达到了9655立方米,为此采取了增加稻草、钢筋、混凝土护壁等堵漏措施,以及部分桩因流沙冲歪后回填重挖,该项挖淤泥流沙增加费、堵漏措施费以及因流沙而导致的返工费等增加造价总金额为1101万元,折算到总的挖土方每立方的造价为153元;
二、2007年第四季度的钢筋、混凝土、水泥、机械等材料价格比较高,而2008年第四季度的材料价格因金融危机下降了不少,虽然2008年第四季度的人工较之2007年第四季度上涨了13元/工日,但人工的上涨使每立方增加的造价比不上材料价下降使每立方造价减少的幅度。将一期人工挖孔桩基础工程全部采用2008年第四季度的人工、材料、机械价格替换调整价差后,一期桩基础工程的总造价减少了612万元,折算到总的挖土方每立方的造价为85元;
三、设计方面,每立方挖土方的含钢量一期比二期多0.6KG,空桩所占比例少1%,这两项导致一期人工挖孔桩每立方的造价比二期要高约10元;
四、剩余155元/立方米的差价主要是由于两期工程采用了不同招投标方法,采用综合单价包干的方式更多的将风险转移到了承包方。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按定额计价的方式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利润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按2006定额计价方式,人工挖孔桩基础的某些定额子目高于市场的承发包价。
合理有效的控制项目开发成本,贯穿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它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项目开发建设的各个阶段成本控制各有其特点,在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两个关键阶段是: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1. 设计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结果出现有些设计粗糙,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投资失控,造成三超现象严重(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甚至“烂尾楼”。开发企业往往把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帐上。这样做尽管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要有效地控制项目开发成本,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做好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测算设计费在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费用中所占比例较少,一般只占施工阶段建安成本的2%~3%,但对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故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既是必须的又是行之有效的首要控制阶段,同时在此阶段控制造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阶段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很少,没有将项目的技术、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必须引起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度重视,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控,具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1 开展限额设计,事前有效控制成本: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的控制技术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
1.2 改变设计费取费办法,实行设计质量的奖罚制度:现行的设计费计算方法,不论是按投资规模计价,还是按平方米收费,设计单位都没有任何经济责任;不管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不论投资超不超预算,甚至不管建设项目有没有实施,设计人员有没有到现场服务,只要出了图纸,就得给设计费。特别是按投资额的百分比计算,使得造价越高,收费也越多,这种计费办法难以调动设计者主动地考虑降低造价、节约投资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也助长了设计单位只重视技术性,忽视经验性的思想。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设计过于保守或设计功能没有达到最优或在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居高不下和决算价大大超出原概算的情况,其对建筑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对现行设计费的计费方法进行改革,建立激励机制,试行在原设计计费的基础上,对因设计而节约投资,按节约部分给予提成奖励,因设计变更而增加投资也按增加部分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实行优质优价的计费办法,有利于激励设计人员精益求精地进行设计,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另一方面,对设计费也预留一个百分数尾款,待工程竣工结算后再结清最后的尾款,这样就可防止设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或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的现象,同时迫使设计单位重视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
1.3 推行设计监理制度:目前,我国推行施工阶段建设监理制,让一部分有经验的监理人员参与到设计阶段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推行设计监理,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参与进去,协助开发商调研、考察、立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减少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与失误,提高设计质量,有效控制开发成本。
1.4 加强设计质量控制:设计阶段是项目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为了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因为,设计的每一笔每一线都是需要投资来实现,所以在没有开工之前,把好设计关尤为重要,一旦设计阶段成本失控,就必将给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项目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对提高设计质量,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加快进度,优质高效地把工程建设好,降低工程成本也是大有益处的。
1.5 采用合同措施,严格控制造价:应在设计合同条款中,明确各项设计变更确认批准程序及相应限制条款,如采取预留设计质保金方法,当由于设计单位原因造成设计变更费超出施工合同价的某一比例时,则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费。
综上所述,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虽然并不那么轻松,但他却真正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2. 施工阶段
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是依据设计图纸,将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占了很长的时间,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投资。据有关资料分析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5%至10%,在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除了要加强合同管理外,还应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及把好建筑材料的、设备的质量价格等。
2.1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在施工合同中,要明确合同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合同文件的组成,做到资料齐全、文字严密,避免含糊其辞和条款前后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有效地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减少、避免施工索赔,从而减少工程费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严格合同变更确认批准程序,建立健全的合同履约跟踪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提高合同履约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2.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及严格控制现场工程量变更签证工作。
2.2.1 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进度,也常常会影响项目工程造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应组织专家对投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运用价值工程理论等方法通过不断地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努力挖掘节约工程投资的潜力,从而达到节约投资、创造更高效益的目的。
2.2.2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往往易导致施工索赔及合同纠纷的发生,因此要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要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认真对待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即时计算有关设计变更的费用,对于有问题或者费用偏高的设计变更可重新考虑,进行多方案比较后择优选
确认。
2.2.3 现场签证是施工过程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许多项目由于现场签证的不严肃,引起工程造价失控,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据统计分析,由于工程量签证问题所引起的工程结算价的上升幅度可达10%~20%,个别地甚至更高。如果不慎重对待工程量签证,工程造价控制极易出现漏洞,造成之资金大量浪费。还应该做到:
质量成本是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成本概念,它是与产品质量管理活动有关的劳动耗费,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而在产前、产中和产后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目的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大部分企业的损失成本占整个质量成本的70%,个别企业甚至高达80%以上,可见质量改进的潜力很大,亦称作挖掘“矿中黄金”。我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质量成本控制,然而由于多方原因,导致我国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进展缓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长三角地区40余家中小企业,我们发现这些制造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成本责任分担不清。质量问题难以分清责任的承担者,阻碍了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和制定改进对策。
2.质量成本核算失实失效。部分企业质量成本科目设置不够妥当,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同时,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核算体制和工作程序。
3.质量损失分析方法不当。对已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调查后发现,多数企业是在数字上作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未能很好地利用有关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不利于质量成本预测和决策。
4.对质量成本预测和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会有许多随机因素使得决策方案难以实现原来预定的目标,这就是选择方案时存在的风险。绝大多数企业对风险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对质量成本预测方法、质量成本管理方案决策方法进行很好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笔者认为,完善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可遵循“质量成本预测――质量管理决策――企业质量改进”的思路。
在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质量成本预测是开展质量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质量成本预测工作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该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人员、原始数据、核算体制、成本源分析明细表等原始资料。
由于质量管理基本上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都相关,成败不但和具体的生产部门相联系,也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战略决策相关。质量管理决策是企业总体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质量管理决策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很多条件的限制。调研企业的一个普遍困境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部门要求购买更先进可靠的机械设备;质量监察部门要求充实部门实力,增加质量检验人员数量;产品研发部门的某项技术开发工作缺少资金,希望得到更多的研究经费等等。最高管理者对于这些和质量管理紧密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完全满足,毕竟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规划好资源的使用,使这些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由于质量管理工作更多的与具体的生产经营相关,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结构化决策,这就为我们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了方便。例如,苏南纺织工业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温度和湿度对于纺织产品的质量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确定厂房中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温度和湿度实验,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具体的影响水平并确定恰当的厂房温度湿度水平。而对于一些非结构化的决策,例如如何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由于很难用数学的方法进行量化,而且这部分更多的与企业高层战略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非数理方式来进行。
质量成本预测和管理决策工作程序为:基于历史数据的推断和预测,对于一些不可测因素,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弥补。具体而言,首先是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并归类;区分可量化因素和不可量化因素。对于可量化因素,利用历史数据结合质量成本核算建立历史数据数据库,结合企业实际对历史经验值进行修正和优化。对于不可量化因素,分析因素对质量成本的影响并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其次是对现有数据的处理,根据一定的预测方法进行可量化因素的成本预测。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对不可量化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交研究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6∑技术,对企业产生劣质成本的流程进行改进。
三、优化我国中小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措施
1.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目标
质量成本优化是指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寻求质量成本总额最小。在预防成本投入方面,要按“等强失效”原理来设计产品,合理加大产品在设计阶段的资金投入,对供应商进行合理培训,区别对待新老产品的预防成本的投入,加强新员工培训等。在降低失败成本方面,要合理设置中间过程检验,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同时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方法
由于质量成本构成的复杂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很难找到质量成本曲线,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例外,现有的基于数学理论的优化方法很难在质量成本优化中使用。比较实用的优化方法是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和经验的综合使用。
Abstract: how to arrange quality control investment and to bring the cost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quality, so as to get th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st cost structur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method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建筑市场招标日趋激烈, 施工企业承揽工程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 施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否则就无法避免被市场淘汰的结局。提高市场竞争力,归根到底是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而质量与成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质量的提高是受成本制约的, 提高质量可使质量故障损失减少,但同时又会加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面的费用,使预防控制成本增加, 如何合理安排质量控制投入,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达到满意质量,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质量管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的费用构成
工程施工质量成本是指为了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组成。
质量成本中的控制成本与符合性质量水平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先期投入的控制成本,内、外部损失成本原则是结果成本。就其性质而言,内、外部损失成本纯粹是一种浪费,是真正的损失。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质量管理上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要完全避免损失是做不到的。然而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若能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是可以做到使质量损失成本大大下降的。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加强预防措施和质量鉴定活动。把握质量成本各子目之间相关性变动趋势,就能够自主调控质量成本的费用分布及其各成本子目之间的比率关系,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降低其中某些子目的质量成本,从而优化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总额提供可能。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措施
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贯穿于施工准备、 施工生产、 竣工验收和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过程控制非常复杂,质量损失成本源具有的复杂性的特征,其质量损失成本原因涉及施工的各个方面。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基本策略:
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要正常、 有效的运作需要组织保证。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主要推动者;财务部门是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支持者, 有了财务部门的支持, 质量成本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 总工程师、 安全部门和项目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改变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施工企业应改变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以预防工作为主, 从问题的源头着手, 把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点放在设计和培训上。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 提高预防缺陷能力, 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品的发生, 更好的发挥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企业创造效益。
3、关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计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预计反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有效的支持质量成本的分析、 报告等活动, 企业必须让所有相关人员认识到质量成本核算对于质量改进的重要性。
4、从制度上明确质量损失成本源。
企业研究质量损失成本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出现质量问题后去追究某人的责任和进行处罚,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找出导致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有关责任部门尽可能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或者是一旦出现问题时能尽快予以消除和避免再次发生。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方法。
5、有效地运用质量损失的分析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分析的任务是为了支持质量改进决策,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损失分析工作规范化、 程序化、 易于操作, 更好地为决策工作服务。运用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相关指标分析、 ABC分析以及质量损失函数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内外因素的影响程度,把握减少企业质量损失的计划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质量损失的控制。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方法
1、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 60 %左右, 所以, 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 规格、 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 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 建立质量管理台账, 实行材料收、 发、 储、 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2、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 操作人员、 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 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 17 %左右。质量成本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 劳动纪律、 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 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 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 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3、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 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 7%左右,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 机械设备性能、 施工工艺和方法、 施工组织与管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 保养、 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 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 100 %, 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4、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 11 % 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 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 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 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 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 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 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 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5、施工过程方法的质量成本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方法是指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工艺流程、 组织措施、 检测手段、 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中, 往往会出现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 影响质量、增加质量成本支出的情况。为此, 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实行监督控制,严格按照合同进度展开施工, 应紧紧围绕影响质量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 如人工、 材料、 机械等, 采用 P DCA循环法的方法进行施工质量成本的全过程、 全员、 全额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要加强质量成本的事先计划预测, 事中执行检查控制, 事后反馈总结改进, 将质量成本控制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工程项目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真正达到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辉. 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08) .
[2] 刘步泽. 谈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J]. 山东文学, 2010,(S1) .
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是许多食品制造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降低成本不惜牺牲食品质量。由于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紧密相关,因此,保证食品质量应是每个食品制造企业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质量成本管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体的质量成本降低到最小。可见,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当前我国每一个食品制造企业应该追求的方向。
目前,国内现有的关于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煤炭业、制造业、建筑施工业、保险业等的探讨上,对食品制造业的研究甚少。于振山(2008)介绍了质量成本的定义,探讨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质量高低与成本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提出应从质量成本的观念、全面化的管理、开展工作分析等方面入手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朱长清(2005)提出,质量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成本、质量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质量成本管理的本质是把质量成本核算与提高质量结合起来,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因此,针对食品制造业的特殊属性和实际情况,对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耗费的所有费用,以及当产品的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时所造成的所有损失的综合。笔者认为,食品制造业的质量成本应包含两部分: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前者是指企业为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付出的所有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存在缺陷所导致的损失(包括企业的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等)之和;后者是指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客观证据而花费的费用,如:质量保证措施费和质量认定评定费等。
一般认为,提高质量意味着增加成本,而减少成本则必须降低质量,质量与成本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笔者认为,质量与成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质量的提高,所支付的成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工序是不相同的。达到一定阶段后,要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需要花费的成本随之不断增大,但是质量的提高会逐渐减慢。所以,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范围,使提高质量所增加的收益与增加的成本之间的差值最大,即最佳质量成本。最佳质量成本可运用质量成本特性曲线来说明。由于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并且对总的质量成本影响较小,所以,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只研究运行质量成本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成本曲线
由图1可见,当产品100%不合格时,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几乎为零,此时企业已经完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而此时企业的内外损失成本极大,说明企业在此时无法生存;随着对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越来越大,产品合格率逐渐变大,内外损失成本也急剧下降;但当产品的合格率到达某一数值后,如果想进一步提升产品合格率,则会导致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显著增加,而内外损失成本下降的非常缓慢。因此,从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可以看出:P点是质量成本的极小值点,P点对应的产品质量合格水平为M点,这是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平衡点,即企业所要寻找的最佳质量成本。
无疑,要获得一个消费者和企业都能接受的最佳质量成本,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二、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时间还很短暂,应用很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对质量成本的分析不全面。我国大部分食品制造企业在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时,往往只分析了质量成本总额,欠缺对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质量成本构成等的分析。不分析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就无法用定量方法表明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而不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情况,就无法得知企业目前的质量成本构成是否合理以及与最佳质量成本间的差距,从而无法寻找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改善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途径,以致影响了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二)没有对质量成本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笔者认为,目前食品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控制的时间。企业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时,一般采用的是事后控制,并非全程控制,问题往往在食品出厂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被发现,这样不仅会导致质量成本源没有明确归属,而且也会导致顾客丧失对该产品的忠诚度,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二是控制的内容。大部分企业往往只重视对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而忽视质量成本结构的优化,使得企业无法实现产品的最佳质量成本。
(三)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在食品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产品质量是企业每个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证员工生产产品的质量,使得员工质量管理观念不足。员工生产的产品不论质量高低都与其无关,甚至发生了质量事故也不追究其责任;生产了高质量产品也没有获得对应的奖励,致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基于食品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科学工作的总称,因此,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我国食品制造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一)质量成本的预测和计划。食品制造企业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未来信息,预测质量成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制定质量成本总额目标、质量成本构成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拟定的计划(如表1所示)。同时将质量成本指标进行详细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也要制定出自己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即制定《质量成本计划书》。
(二)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和核算。设置明确的质量成本科目及其明细,不仅有利于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是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前提。由前文的论述可知,食品制造企业的质量成本划分为两大部分,即:运行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因此,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如图2所示。
根据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设置的科目,明确质量成本费用的范围,由企业财务部门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归集、计算和汇总,编制出企业质量成本报表。
(三)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报告。根据企业编制的质量成本报表,通过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及变化趋势,来评价和指导企业未来的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和重要事项,明确今后管理的方向和改进措施,从而寻找最佳质量水平以及降低质量成本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分析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分析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和质量成本变化率。对已确定的质量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用定量方法来表示,据此评价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在分析企业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时,不能单纯地用一种指标来衡量,比如,企业本期的质量成本总额虽然没有达到计划指标,但本期的质量成本与上期相比有所下降,则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也是值得肯定的。
(1)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分析:计划与实际的差异。这是用绝对数来分析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
质量成本差异额=本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本期质量成本计划总额
如果该指标值是负数,说明本期完成了质量成本的计划要求;如果该指标值是正数,说明本期没有完成质量成本的计划要求。
(2)质量成本总额变化趋势分析:质量成本变化率。这是用相对指标来分析本期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质量成本总额的变化情况。
质量成本变化率=(本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上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上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100%
如果该指标值大于1,则说明本期的质量成本相比上期有所增加;反之,则说明本期质量成本相比上期降低了。
2.分析质量成本总额及构成对利润的影响。
(1)利润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质量成本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它能够用来分析质量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该指标值越小,则表明企业当前的质量成本水平对利润贡献最大。
(2)销售利润损失成本率=(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3)销售利润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4)销售利润鉴定成本率=鉴定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2)、(3)、(4)三个指标反映了各质量成本构成因子对产品利润的影响,分析了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内外损失成本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
3.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通过分析企业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外损失成本各自在质量总成本中所占比率及其变化趋势,可评价企业的质量成本构成是否合理,以寻求降低企业质量成本的具体途径,明确质量成本的改进方向,使企业实现最佳质量成本。
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总额/质量成本总额×100%
鉴定成本率以及内外损失成本率同样可以根据此方法求出。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产品质量高低与该企业质量管理好坏。根据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得出的结论,食品制造业运行质量成本构成中各项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为:预防成本10%,鉴定成本40%,内外损失成本50%。此时,质量成本与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利润达到最佳组合,即我们所寻求的最佳质量成本。食品制造企业可以参照此比例控制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在对质量成本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后,由企业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上报给财务部,然后由财务部进行汇总,出具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经过企业主管审查后,最终形成企业的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呈现给企业领导,为了及时反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可将周期定为三个月。
(四)质量成本的控制。根据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对企业的质量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寻找出影响质量成本费用的切入点,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质量成本。在明确了出现的问题是由哪些部门管理不力造成的以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成本、实现预期制定的质量成本目标。
笔者认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时间,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即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事先确定质量成本项目的相关控制标准。可参照《质量成本计划书》对其施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是对企业产品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的全过程,分别制定质量费用标准、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事后控制要求企业根据最终的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查明质量成本实际发生额与计划额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二是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和对质量成本结构的控制。对质量成本结构的控制可以参照前文所讲的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如图3所示。
(五)质量成本的考核制度。质量成本的考核是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程序。为促进和保持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确保目标的实现,食品制造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质量成本计划书》中相关责任部门分配的质量成本任务为考核依据,对企业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的结果纳入个人以及部门的业绩,使业绩的好坏与个人工资、奖金直接挂钩。笔者认为,食品制造企业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奖金激励和荣誉激励。对于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可对其授予“先进工作部门”和“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企业的处罚措施包括批评、记过、罚款、降职、解雇等。对于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的、出错率高的、违反企业规定的,按照其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寻找最佳质量成本的结论;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缺陷,继而从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为食品制造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本文在质量成本最佳构成比例的分析上还比较笼统,后续的研究还需针对食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索。S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57-01
1 质量成本涵义与质量成本管理目标
质量成本指企业为确保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质量发生不满意时所遭受的损失之和。这就是说,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所支出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损失所造成的损失费用的总和。
从质量成本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定水平的质量是建立在相应的质量成本基础之上的,单纯片面地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势必造成高成本、高消耗,给组织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反之,盲目地强调经济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必将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下降,最终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质量特性,才能有利于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总之,组织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处理好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两者的关系,确定最佳质量成本。同时还要正确分配好质量成本内部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组织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质量成本构成要素,分别进行根本原因驱动分析。通过消除导致质量成本的根本原因,将无增值活动的成本和劣质产品造成的浪费转变为利润、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以及项目改进方案所需资源的投入分析,预测、分析经济效益,评估净收益,进而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需要、按照改进项目对顾客满意度提高和财务绩效改善的贡献大小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级和目标。这便是质量成本评估和分析的使命。
2 六西格玛与质量成本改进
对6σ(SIGMA)质量的理解仅仅就是3.4ppm,会产生偏差,许多组织和质量专家认为,似乎6SIMGA管理更适合于大批量,大规模产品的行业,适合于管理有相当基础的企业和组织。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百分比是重要的公司级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目标达成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及经济效益表现。6σ水平对应质量成本率为销售额1%。根据本人多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作经验,业内企业的质量成本率目标普遍设立在4%至10%,本人曾任职的S公司质量成本率目标为6%。可见,如果企业采用六西格玛方法,质量控制达到6σ水平,则完全可以达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成本目标。因此,六西格玛方法是实现质量成本改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质量成本模型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据基础,指明了改进方向。而六西格玛方法则为改进提供了技术基础,指明了具体改进方法。
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讲,通用汽车公司QSB(Quality System Basic)质量体系基础是广泛使用的现场质量控制工具体系,其分为快速响应、问题解决、风险降低、不合品控制、分层审核、验证岗位、标准化作业、防错等要素。QSB各要素中规定使用的质量工具与六西格玛各阶段推荐使用的质量工具大体一致,可以看作是六西格玛方法根据汽车行业特点的再分类、再整合。
3 应用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S公司是中加合资企业,系通用汽车公司全球供应商,主要为上海通用、韩国通用大宇、北美通用供应自动变速箱中的传动阀,系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
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S公司采用了六西格玛符合及非符合质量成本模型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设立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及外部失效成本四大一级科目。根据公司及所在汽车行业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立如下二级子科目。X年3月,因韩国通用大宇投诉的碰伤质量问题导致当月质量成本率超过10%,出现了明显异常,大大超出了6%的目标,也导致了当年截至3月质量成本平均率超标。
3.2 改善过程
从质量成本评估分析开始,细化、完善了数据统计系统。设立了外部分拣损失等三级细分科目。针对性的明细数据为指出质量成本超标的成因,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从案例定义及测量阶段开始,从后续的分析及改进阶段提供了指导方向。
针对碰伤缺陷特性,结合汽车行业QSB中的适宜的分析工具,递进式地,采用了4D过程要素检查法、鱼骨图多因素分析法、以及潜在失效模式的风险管理法识别出了引起碰伤的根本原因及其潜在风险。
按照QSB中对改进措施的要求,从预防、预测、保护方面,有层次地采取了系统性改进措施,以从根本上消除缺陷所引起的潜在风险。
在重中之重的控制阶段,首先,利用潜在失效模式中的改进措施工具验证及重新评估了改进措施完成后的相关风险系数,为验证措施效果提供了风险管理保障。其次,将经验证的控制措施更新入了标准化作业规程,将措施进行了常态化、制度化。最后,利用QSB中的分层审核,把对控制措施的检查纳入了公司管理层对现场的日常检查机制。即巩固了改进效果的控制,也增强了管理层对改进方法和效果的理解,可谓实现了控制和质量意识宣传的双赢结果。
3.3 案例效果评价
通过六西格玛方法的改善,不仅根本性地解决了碰伤质量问题。也从质量成本方面显示了质量经济性的提高。
短期收益来看,解决了碰伤之具体的质量问题,降低了外部失效成本,从改善前的质量成本率10.73%,到改善后的2.69%,重新达到了质量成本目标。从长期收益来看,经过在完成相关措施的验证后,根本解决的碰伤问题,使外部碰伤质量重新达到了零缺陷,顺利退出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受控发运,恢复了正常供货,大幅提升了有关零缺陷质量的顾客满意度。也就意味着,公司可以退出和取消由于受控发运而实施内部100%分拣,节约了大量内部失效成本和鉴定成本,遏制了由于可能的长期受控发运给企业带来的每月约30万加元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性要求质量与成本、质量技术与质量经济结合。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的发展也要求其向质量领域延伸,不能一味降低成本而忽略产品的质量。然而成本、质量本身是一对矛盾,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要加大对质量管理的投人,从而成本就会增加,进而导致保证质量的增加投入与降低产品成本相冲突。因此,对质量成本研究做系统的分析,借鉴吸收西方质量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一套先进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对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企业是非常必要的。
二、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综述
质量成本控制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达到质量成本目标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对质量目标本身的控制,即质量成本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效益性原则。二是对质量成本目标完成过程的控制,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质量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三是着眼于未来的工作改进和质量成本降低。
(一)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的传统观
其代表人物:约瑟夫、朱兰和菲跟堡姆。
1.传统观的理论思想。主张控制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与缺陷成本(内部和外部缺陷成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2.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的传统观的扩展。朱兰博士将传统观作了进一步扩展后认为:质量总成本曲线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改善区、适宜区和至善区。
(二)质量成本控制的现代观
1.质量成本的动态模型 余绪缨(2004)。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可以降低的。所以总质量成本水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与传统观的区别:一是在接近健全状态时,控制成本并非无限制地增加。二是随着接近健全状态,控制质量成本可能先增后减。三是缺陷成本有可能降至零。
2.零缺陷为目标的质量成本控制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克劳士比、戴明。(20世纪七十年代)。
克劳士比把质量成本划分成两部分:符合要求的代价(POC)和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其POC包括了朱兰的预防和鉴定成本,PONC包括了朱兰的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同时他又提出了以质量管理成长方格作为改进质量的工具。
3.健全质量模型为目标的质量成本控制理论 余绪缨(2004)。在健全质量模式下,紧缩了缺陷性产品的定义,只要产品的生产与目标价值有偏离,就说明存在缺陷成本。因此,质量成本的最优水平就是产品要达到目标价值。
(三)我国对质量成本控制的研究
王耕(2007),通过对企业案例研究,用帕累托成本分析法、因果分析法,了解企业是如何通过运行质量成本管理来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
西南财经大学林万样(2008)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新理念,2000年提出了“目标质量成本控制”理论,将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质量成本管理模式。
张晓冰(2010)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探讨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新思路。主要将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管理以及企业收益率引入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中,从而对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三、影响质量成本控制的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综述
(一)“精益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精益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经过美国学术界及企业的效仿和发展,形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精益思想”。吴凡(2004)。
精益思想的应用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冲击和再造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大规模成批处理和层级管理的观念。提高了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效率、节省了资源消耗、改进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顾平(2004)。
评述:用精益思想的基本观念重新审视传统的现代工业体制的浪费行为,提出改进生产系统的途径是杜绝浪费,其消除浪费、减少非增值活动的各种措施,为质量成本控制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敏捷制造(AM)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其将技术、管理和人员三种资源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
评述:敏捷制造并不单纯是一种制造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思想。将以往只单纯注重生产过程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实现的过程,有机融合了质量管理的丰富内涵。而这些质量内涵是不会自发存在的,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来保证,从而为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六西格玛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六西格玛质量理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质量革命,到21世纪,六西格玛质量仍然作为经典的质量理念。其管理方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文放怀(2000)。
评述:六西格玛思想融合了当今统计技术的最新成果。作为一把标尺,它已经成为评价每一个供应商、客户、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基准。其质量理念集质量管理方法为一体,为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了先进的质量分析工具、方法和策略。
(四)PDCA循环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创新的影响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它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过程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评述:质量成本控制是对质量成本所发生的全过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可以借鉴PDCA循环思想,从各个阶段逐步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
四、结论及展望
我国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水平却相对较低,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许多学者针对质量成本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并且缺乏系统性。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孤立的系统。它应该一个是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鉴于此,可以试图构建一个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前提,把质量成本置于战略管理框架下,以目标质量成本作为前馈控制标准、作业质量成本计算作为过程控制核心、质量业绩报告作为反馈控制依据的开放的、全方位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耕,高忠民,林文雄.改进质量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1):26-30.
[2]任月君.质量成本核算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25-28.
[3]刘珊,王耕.试论全面质量成本及其最优化模型[J].上海会计,2002(12):9-11.
[4]王耕,高忠民,朱静芬,成进,王徵真.强化价值链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J].会计研究,2002(9):41-47.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评估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等人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并且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6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公司中迅速地开展起来。我国80年代初期,就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在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关于质量成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IS09000国际标准[2]
根据ISO8402—1994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类。
2.哈林顿的不良质量成本观
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于1987年在著作《不良质量成本》中提出,质量成本应改为“不良质量成本”,以避免将质量成本误解为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高成本。
他对不良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使全体员工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符合公司与顾客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
3.克劳斯比的质量成本观
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在1979年发表的第一本著作《质量是免费的》中提出质量是免费的、一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零缺陷。他认为质量成本不仅包括那些明显的因素,比如返工和废品的损失,还应包括诸如花时间处理投诉和担保等问题在内的管理成本。
4.费根堡姆的质量成本观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提出质量成本概念。他提出质量与成本是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矛盾的,过去认为好的质量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多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好的质量所花的成本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低[3].
5.《管理会计国际惯例》
《管理会计国际惯例》将质量成本分成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或损失机会成本。
6.我国的质量成本观
我国在1986年版的国家标准GB6583.1中,把质量成本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从上述质量成本定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会计质量信息主要是指质量成本,所谓质量成本(Quality Cost)是指为达到质量目标所支付或可能支付的代价。质量成本按价值链作业过程为标准可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4]:(1)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是为了防止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质量培训费用、质量规划成本、设备维护费用、供应商保证成本、信息系统成本;(2)鉴定(检验)成本(Appraisal detection Costs),是计量和分析数据,以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而产生的费用。鉴定成本发生在生产之后和销售之前,包括测试和检查成本、检测设备和仪器、质量审计、实验室验收检测、现场评估和测试、信息费;(3)内部失败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是由于商品在送达顾客之前通过鉴定发现其质量低劣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修正行为的成本、返工和废弃成本、过程成本、加班赶工的成本、重检和重测的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是产品或服务送达顾客未被接受之后纠正质量缺陷的成本,以及因交付的产品或服务未被接受错过机会而损失的利润。包括:处理并回复顾客意见的成本、产品回收和责任费用、由于产品不满意和顾客恶意所导致的销售损失。
质量成本四要素彼此间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即预防、鉴定费用的发生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从而降低内外故障损失;而允许存在一定的内外故障损失,又是为了防止鉴定费用的支出太多而得不偿失。
(二)质量成本的评估
质量成本控制是对质量成本发生的全过程的控制,即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日常控制。质量初步控制与全面质量管理一样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及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检查执行结果,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期等八个工作步骤的顺序周而复始的运转[5].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控制标准可供选择:
1.可接受质量水平
可接受质量水平是指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中瑕疵品的不良率。典型的可接受质量水平只反映目前的营运状况,而不具体表示质量改进计划。在可接受质量水平标准下,当生产出的产品未达到要求的品质时会产生损失成本,这时在损失成本与控制成本之间会产生最优平衡点。这种标准允许或者说鼓励一定数量的不良品的生产。
2.无缺陷标准
目前许多专家赞成这种观点。无缺陷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一项无法完全达到的标准。当合格率越接近100%时投资也越大,甚至会趋向无穷大。因此需要考虑为实现无缺陷而进行的投资是否能够得到无缺陷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补偿。因此,目前所说的零缺陷是指健康的零缺陷,它要求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价值的要求。
3.质量标准的量化(2.5%)
经验数据表明当总质量成本降至销售收入的2.5%时,是许多厂商和专家接受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质量成本项目制定预算标准以实现总质量预算成本达到的2.5%目标。
4.实物标准
对于生产线的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来说,实物计量如每批产品中的不良品数量、外部质量损失的比率等可能会更有意义。用实物计量,质量标准指的是零缺陷。
5.期间标准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实现零缺陷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它与供应商的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企业的外购材料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标准反映当年的质量目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控制目标选择恰当实用的标准。
二、质量成本控制审计
质量成本区别于产品成本。现行的产品成本是一种财务成本,它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消耗。质量成本是一种管理成本,它包括为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标准而实际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发生的损失,又包括没有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6].
质量成本控制审计是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一切耗费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价、审核的一种内部审计。它为企业提出审计意见,合理地保障实现预期质量成本目标,使质量成本最优化。其审计内容是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审计的空间范围是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系统质量成本控制审计、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审计、销售过程质量成本控制审计和质量成本日常控制审计。
(一)审计目标
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服务目的不同,因此质量成本审计无论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还是审计程序、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成本审计有所区别。质量成本审计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质量成本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2)确认质量成本的会计记录是否完整;(3)确认质量成本的账户设置是否合理;(4)确认质量成本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5)确认质量成本中设计的质量标准是否合理,为达到此目的花费的成本是否合理;(6)确认质量成本中四大成本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7)确认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中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审计范围
一般地讲,质量成本审计的范围有质量成本总分类账,预防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鉴定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内部损失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外部损失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等等。此外,由于质量成本属于管理成本,相比产品成本具有特殊性,审计时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要的审计范围加以审查:(1)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入账价值的审查,审查质量成本是否按实际发生费用入账;(2)没有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的审查。重点审查数量的真实性、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列支科目的正确性等。
(三)符合性测试
1.了解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1)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经管理部门授权;(2)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分工是否科学合理。例如预防成本是否由产品设计部门和制造与生产部门人员来执行,鉴定成本是否由质量技术人员来执行,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是否由质量管理人员和制造与生产部门人员及销售部门人员来负责,质量成本的分析与评价,是否主要由质量管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来负责等等;(3)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设置一级明细分类账,并对其所属的二级科目及明细科目作出详细的记录;(4)质量成本是否定期进行分析评价;(5)是否建立了科学的质量成本标准评价制度。
2.进行简易抽查
判断其会计处理过程是否合规完整,并据以核实上述了解的有关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3.审阅企业质量成本分析报告[7]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它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二者结合在一起发展的。
质量成本管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泰罗的科学管理,其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以减少废次品。
二战期间,以美国电话公司工程师休哈特为代表,通过概率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抽样检査产品质量,并防护性的对废次品进行事前控制,这种方法省时省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以道奇罗末格为首,将统计方法运用进来,解决了通过破坏性实验控制质量困难,损失很难降低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了将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损失一并考虑,将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形成了质量成本管理。
二、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不足
质量成本管理在国外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大中型企业均有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但目前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质量成本本身的内涵比较广泛,其对成本、环境、SR务、功能以及心理等方面要求较高,要求能够确保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质量成本这个理念不但和有形产品相适应,在无形劳务中也比较适用。比如工作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管理的质量以及决策的质量等。所以,通过质量成本这个概念,不但能够将生产部门质量成本情况反映出来,还能够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质量管理实际效益。
有些企业片面以为质量管理是质量检验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没多大关系。实际上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只有动员企业各个部门的全体职工,提髙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最终实现提髙企业经胡^的目的。
2.质量成本基础数据采集环节薄弱
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汇总工作尚不能满足我国大部分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质量_记录制度,但这些记录大都不全面,且分布于各个部门未进行系统汇总和分析,使得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和统计非常困难。此外,在实务流程中较难判定哪些企业成本属于质量成本,哪些不属于质量成本。
3.没有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
现阶段我国各大企业都具备了核算分析生产成本的职能,只是生产成本不能很好地体现质量管理的成效a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设立的会计账户,也不能完整地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最后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综合分析不够深人’质量成本的计算不是单纯为了得到一个数字结果,而是为了在差异中分析寻找产品质量改进的途径,进而达到降低企业总成本的目的。
三、质量成本管理改进
针对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适合企业自身现状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髙员工质量成本管理的意识
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原则,要求以“全员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全力进行质量成本优化,全过程落实质量成本控制,全方位实现质量成本效益”为内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
2.建立健全岗位质量成本责任制
完善的岗位成本责任制可以有效降低质量成本,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需要在每个生产过程和每个部门的员工中严格贯彻实施。把各个部门质量成本的执行情况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其对产品质量成本的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纠正。使得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企业质量、效益的双赢。
3.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系统,优化信息管理
质量成本信息是指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在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等各种数据资料。预防成本的数据由质量管理部门及检验、产品开发、工艺等有关部门根据费用凭证进行统计;进行成本数据鉴别,需要通过试验和检验的相关费用凭证进行;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检验部门和车间根据废品报告和生产返工等有关凭证统计;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市场销售等部门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
四、提痛质量核算人员的职业棄养
企业应加强相关核算人员再教育,提高质量核算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质量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对产品质量成本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建筑产品的制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生产过程,它集中了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产品质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管理基础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总结建设质量经验和学习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施工企业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内容和方法尚未掌握。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的5%左右,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所谓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对建筑业来说,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由于工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建筑企业质量成本也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组成。但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预防成本
指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用;2.质量宣传费用;3.质量评审费用;4.质量信誉费用;5.质量培训费用;6.质量奖励费用;7.质量改进费用;8.供方质量保证费用。
(二)鉴定成本
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检验人员的人工费用;2.质量检验部门的办公费用;3.试验检验费用;4.检测设备维修、校验和折旧等费用;5.工程移交费用。
(三)内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前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内部返修损失;2.内部返工损失;3.内部停工损失;4.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5.材料降级损失;6.加固成本。
(四)外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后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外部返修损失;2.外部返工损失;3.外部停工损失;4.保修费用;5.索赔费用;6.质量罚金。
二、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财会部门,应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质量成本的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以下本文先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由于建筑产品自身具有体积大、价值大、生产周期长、位置固定、生产设计单一、参与人员多等特性,使其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质量不合格所带来的影响巨大,使建筑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质量成本分层核算
建筑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指导下组建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地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这两个层面有对应关系,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二)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使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完整的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期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阶段,特别以分部分项作为阶段点是顺利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设立质量成本核算的三级科目也更加科学与完善。
(三)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
建筑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便于核算和分析。
三、质量成本核算原则及核算方法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
1.建立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实行分级管理。其中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核算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2.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整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满足设计、施工、质量诸规范的要求,适应业主的需要,同时又使质量成本最低,必须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4.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在工程质量成本核查工作中,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要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广、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的特点,这就使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别于其它的行业。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以便于核算和分析。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即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然后确定出各个时期各项质量成本发生的情况。质量成本的明细科目,可根据前述各项成本的构成,依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确定。财务部门根据会计凭证和质量成本记账凭证等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账,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送质量管理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1.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核对。2.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发展动向。3.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影响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4.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5.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6.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报表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四、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制运作程序的建议
(一)依据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和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建立质量成本核算账薄
(二)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调整企业财务会计明细科目
(三)财务会计核算期间,利用原始凭证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统计核算内部返修损失、外部返修损失、内部返工损失、外部返工损失、内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材料降级损失等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并记录于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中的相关账户
(四)财务会计核算期末,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利用相关财务会计明细分类账记录,启用质量成本会计核算账薄,建立相关的质量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