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7 09:41: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篇(1)

关键词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态势

从上表看,从1997年到2013年的17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合计达到650874.1万元,从1997年的5119.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24718万元,2013年是1997年的43.9倍,平均每年保持了2.5倍左右的增长,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税金38286.7万元。比较于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税金总额并没有完全同步发展,税金发展模式不稳定,涨幅波动性较大,其中2001年是最高增长点、增长率达到240.34%,2008年是达到次高增长点、增长率达到194.61%。具体来看,1997年到2001年期间,税金总量总体上呈现W型增长模式,税金总量年均5489.78万,2001年首次突破1亿,达到13198.6万元;2001年到2007年期间,税金总量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年均税金总额达到9458.26万元; 2008年实现突破性发展,税金总额实现2亿元突破,达到20590万元,2008到2013年呈现快速发展,其中2011年小幅下跌,但平均增长率达到89.6%,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12年16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比较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波动性,基本呈现平稳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37579人减少到2012年的12907人,年均从业人数达到38408人,不同年间有涨有降,2012年降幅最大,增长率达到-500.2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呈下降趋势,说明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3、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从业人数增长率比较态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7年到2012年15年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增长差异大大高于从业人数增长差异,也就是说,对于收入增长每年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而对于就业人数每年之间的差异也小得多。收入与就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这说明,企业收入增加并没有带来从业人数同步增加。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引言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其主要步骤是:第一步,采取数据(Data),即:从已经收集到的统计资料中使用对比、核对等方法,选取比较精确的数据;第二步绘制表格(Table),即:应用offices等办公软件和数学统计方法绘制统计表;第三步,应用分析数据绘制态势图或状态图(Diagram);第四步,对图表和数据进行技术性、解读性分析(Analysis)。

DTDA方法基本环节:数据(Data)—表格(Table)—图(Diagram)—分析(Analysis)。本文也将使用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和图1-3可看出,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31082.4亿元、突破3万亿,从1978年的1.3242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85.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2103倍,增长了2102倍,每年平均保持了6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1988年、1993年、1997年和2005年是4个最高点。

1978年到1999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持续性增长,进入本世纪后,2000年到2004年增长放缓,2005年到2007年有小幅增长,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波浪式稳定发展,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2、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和图4-6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2099976.52万元、突破1200亿,从1978年的3263.7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356倍,增长了355倍,每年平均保持了1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U型发展模式,1980年、1989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是7个高点。

3、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3年36年期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限于篇幅,本文所涉态势图省略。

1、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36年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13655.11亿元,突破1万亿,从1978年0.65的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19.6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2158倍,增长了2157倍,每年平均保持了60倍的增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本世纪以来,分别呈现M型、W型和L型发展,1986年、1994年和2002年是3个最高点。1978年到1988年期间,虽然略有波动,但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86年到1993年期间,收入总量趋于缓慢增长,波动幅度不大,趋于稳定状态,1994年到本世纪初,收入总量进入放缓阶段,基本呈现下滑状态,2000年到2013年为止,安徽省收入总量呈现基本稳定,变动幅度不大,只有在2007年有小幅下滑,其余年间差距不大。

2、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36年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7616530.9万元、突破761亿,从1978年的751.94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03.86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1381倍,增长了1380倍,每年平均保持了38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型发展模式,1980年、1997年、2002是3个高点。1981年到1991年期间,安徽省利润增长呈现波浪式的模式,略有涨幅,略有降幅,1993年,利润收入为亏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利润负增长,2003年到2013年,一直都处于平稳状态,波动幅度不大。

3、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3年36年期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1 基于笔记本制造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不管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当地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实训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一个健全的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踏入社会之前的职业素质。该文着重通过建立基于笔记本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组装技术专业的三维立体化结构运行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进行探索。

2 电子信息产品组装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模式

我校电子信息产品组装校内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有:(1)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协议班”。例如重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通道”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凭借知名企业,开设面向区域内企业服务区域经济。但是由于“协议班”的学生就业方向单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再有,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现实和期望往往有很大差距。因此会造成企业学校两难的问题。(2)依托院办企业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厂校一体化”模式。院校经过研究探讨,把本校强势专业企业化,学校与企业无形中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学校除了教学之外,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也有了安排的地方。但由于此建设模式需要学校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做支撑,投入大,风险大。最后可能出现实训基地和企业都失败的后果。因此,不适合于像我校这样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Z实践教学X教学研、产学研资源共享Y鉴于以上两种校内实训基地的模式,构建创新笔记本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组装专业校内“三维立体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使之推广为我校的其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3 笔记本制造业“三维立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引入先进教学质量理念,建设具有基本能力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理论依据的实践基础,从而构建实践教学的建设三维立体化基地结构。(1)努力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突出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功能。任何一种校内实训基地模式,都要求具有提高教学质量与职业能力的基本条件,以及创造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条件,重要的机能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功能。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是以培养一线的高素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实践基地走出的人才,不光能胜任基本的制造和服务,在企业建设和管理才能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可以是学生真正学到在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在基地进行培训教学,突出了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训基地教学的项目必然是真实的工作项目,并能使学生中在培训实践中获得一定的补助。这才是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教学的最终目的。(2)为区域提供技术服务,发挥实训基地“教与研、产与研”功能。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建成科研基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既作为科研人员,也作为指导教师。和聘请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专家形成“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经验丰富专业教师,以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将成为进行课题研究、生产技术服务的重要保障。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培养就业能力是任何一个实训基地的主旨,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也不例外。要拿出与其他基地不同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实训生进行自我创新学习。为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的的“3+1”教学方式做出贡献。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对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是每个学生进入社会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针对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如何发挥产学相结合的功能,从而如何解决好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学校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发研究性课程。(3)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功能。为使实训生不耽误正常课程学习,以及提高区域职业技能水平,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对内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实训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训练;对外向地方开放,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可以面向下岗人员和务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为附近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借鉴企业的管理思想,指导和支持笔记本制造业实践基地的良性发展。建立规章制度,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的思想,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为实训基地持续的运行提供保证。

4 笔记本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成果

(1)实训基地在为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组装技术等专业的教学提供实训机会外,还能承担家用电子产品电路设计技术员、维修人员、电子产品装配员等培训和技术等级考核任务。(2)为其他设有电子信息专业,而没有相应基地的院校提供相关的实验、实习场地,做到资源共享,避免基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通过构建适合于笔记本制造电子产品组装专业”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职电子产品组装笔记本制造教育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篇(5)

一、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与该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况

(一)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概况

在1999-2005年之间,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从1999年的0.089上升到2005年的0.126,上升幅度为41.57%,是空间基尼系数增加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具体来说,可以用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一系列指标: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指数,用公式表示为:,其中zj表示以销售收入或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市场份额)、N指数以及行业空间集中度来具体测量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

首先,我们用 H指数和N指数来衡量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际集聚水平。H指数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H指数的倒数,反映某一产业在全省平均分布在几个县(区)。N指数值越大表示产业分布越分散,越小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强。我们利用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对浙江制造业各行业计算H指数和N指数,得出浙江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两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是这两个行业具有国家垄断的行业特殊性,外资几乎不可能涉及。剔除这两个行业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H指数列第三位,N指数8.9,相当于分布在省内9个县(区),属于中游水平;而聚集度最低的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N指数都超过30,相当于均匀分布在全省90个县(区)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区)。说明这些行业的地区分布太广,行业集中度不够,但电子信息制造业集中度上升较快,呈现快速集中的态势。

其次,从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标CRn来看,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呈现地理分布非常集中,行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态势。行业集中度CR 常用来衡量市场结构,指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规模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这里用行业空间集中度代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几个县(区)占全省的份额。用这一指标测量的浙江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行业空间集中度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说明滨江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省的25.2%,滨江区、江干区与奉化市三区县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省规模的56.0%;滨江区、江干区、奉化市、西湖区、乐清市五区县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省规模的66.7%。表2反映了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

(二)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在浙江的投资不论是投资的项目数还是投资的金额,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通过考察2003―2005年浙江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可以发现,作为浙江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纺织业虽然仍有大量的外资流入,但其占全省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变化不大甚至略微下降,如从2004年的10.5%下降到2005年的10%,与此同时大量FDI明显转向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这样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已成为浙江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每年的投资无论是合同金额还是实际金额数量都很大。在浙江,2003年投资该行业的实际外资总量占全省利用外资总数的11.5%,2004年投资该行业的实际外资量占全省总数的占8.0%,2005年则基本保持同样比例,占全省总数的8.1%,在所有行业中均列前三,说明该行业的外资投入水平较高,成为浙江省吸引外资的新亮点。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浙江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的观察,我们认为外资正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外商直接投资增强了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

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使电子信息产业本身有所发展,而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关联效应。产业的关联效应可以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所谓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是反映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作用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需求作用越大,亦即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同时也表明了该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后向经济联系越强。

根据相关课题组投入产出调查资料计算,2002年,浙江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1.366,在16个制造业部门中居第二位,表明这个行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作用较强,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的36.6%。

此外,产业的关联效应也可用关联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所谓关联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越大,同时也表明了该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越强。

浙江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由1987年的0.727上升到2002年的1.264,在各制造业部门中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该行业对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正在增强,大多数部门对该行业的依赖在增加。当其他部门企业每多投入一单位,会对外资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关内资企业的投入也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入到这个集群队伍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促进集群的发展。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绝对不是一个封闭和内循环的结构。由于浙江在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素质的整合上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因此正在吸引大量的以整合全球价值链为目标的跨国公司进入这个行业。由于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与感应度,这样内资企业更有机会成为外资企业前后向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更大的集聚效应,能带动其海外上游供货商与下游使用商也来当地进行相关投资,跨国公司就会从投资一个点发展到投资一个产业系统。

(二)外商直接投资增强了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的横向溢出,带动了相关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是以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为主,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因为有正的外部性而聚集在一起,但这些企业之间不一定有产业分工联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所以即使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但FDI所带来的技术传播与溢出效应,使新产品、新工艺往往不仅容易在集群内扩散,而且对相关产业产生溢出。例如,在浙江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杭州地区伴随着UT斯达康、东方通讯、士兰微电子、富通光缆、摩托罗拉、浙大海纳、数源科技、大自然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成长,直接受该产业溢出影响的杭州软件业也应运而生,迅速发展。目前,杭州有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与系统集成的软件企业2000多家,形成了一批优势软件产品,在工业控制、金融证券、财务管理、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以及印染、医院管理、电信、多媒体、教育等行业和领域,培育了一批国内著名的软件企业与软件品牌。此外,杭州市还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涉及机械、电子、食品、化工、医药、通讯、纺织服装、建材、造纸、皮革制品、热网管理系统、家用电器、光传输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二十多个行业。这样,受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与传统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外商直接投资为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行业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由于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高,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长期存在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较弱的问题。但随着跨国公司对浙江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研发投入,客观上起到了对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开发资金的补充。现在像松下、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大公司均已在浙江的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开展了研发投资,使浙江电子信息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上升。

表4显示2005年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已大于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制造行业。在电子信息研发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强,是浙江电子信息行业研发强度超越其他制造业的重要原因。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促进了浙江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活动。跨国公司与浙江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这些部门开展内容更丰富的研究开发,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得到相互借鉴与学习,从而突破某一固定思维方式的限制,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联系也可以为国内企业带来新的研发点,促使他们研发出更先进的产品。如杭州富通集团与日本昭和共同研究开发光纤产品后,采用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全合成技术成功开发出光纤预制棒,打开了制约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瓶颈。

再者,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为浙江培育了一大批自身的研发人员。这主要是因为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浙江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中高层创新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知识与技术,学习跨国公司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在这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从实科学技术研究,积累大量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三、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一步提升浙江信息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继续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浙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这是提升浙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水平, 增强集群国际竞争优势的一大有利举措。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吸引应更多地依赖本地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与集体学习能力, 而不应单打一地比拼政策优惠与低成本优势。优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现代跨国公司抵御低水平竞争的难以模仿的特定的区位竞争优势, 优质产业集群中的跨国公司本身又能成为吸引其他跨国企业进入集群投资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总之, 未来要把产业集群本身的优良因素及集群中的跨国公司因素作为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基础。

(二)鼓励浙江电子信息集群的中小企业更多地渗透到国际产业增值链的上游。

借此可以改变多年来浙江中小企业仅在低端产业集群中凭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优势获取产业增值链下游有限利润的不利局面。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众多,今后要使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增值链的上游渗透, 特别要使跨国公司把制造业价值链中的服务环节, 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转向浙江, 这也是浙江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必然要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三)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推动集群大企业的形成

对于浙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具有技术、管理、资金或品牌优势的本土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其经营规模与实力,鼓励其更快、更好地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集中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以及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产品。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与现代管理基础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高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改善分散经营带来的产品结构雷同与过度竞争,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提升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努力培育浙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的学习效应。

浙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众多的供应商、各种服务提供商以及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由于集群企业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学习各方面知识。所以应在集群内部的国内企业中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合作格局,形成集群企业间良好的学习效应,积极吸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经验与管理经验,使得集群成为浙江企业获得知识外溢的良好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曹燕华、吴静静:FDI对浙江经济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科技创业》,2006年第4期。

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聚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篇(6)

为深入贯彻党的大关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指导精神和加快“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实现“”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顺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市信息产业局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软件业行业管理。行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从事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及软件产品的制作和加工行业。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行业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目标,确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具体负责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软件业年度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工作,监督执行军工电子装备中长期生产发展计划,提高宏观决策与行业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行业指导管理体制。确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建立以产品分类为轴线的指导管理体制。负责对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和软件企业的经济水平、规模、结构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信息的归集和,加强对企业的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报表联系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以行业归口企业为主体的统计信息平台。市、县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凡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的企业,无论其行业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如何变更,均应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当地信息产业部门统计,并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统计资料。市信息产业局要会同市统计局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报表的数据采集和加工整理,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网上直报系统,理顺行业报表统计渠道,完善重点企业网上直报制度。

二、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建立项目审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我市信息产业重点项目需由部门联席会议商议审核通过后方可立项、上报。依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省科委的专项资金指南,市信息产业局与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委组成项目联席审核组,负责对电子信息产品项目进行审核。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重点项目的申报和推荐工作,争取国家、省两级电子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及相应的地方资金。市发改委、科技局、经委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前景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软件业重点项目实现产业化,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认真落实信息产业优惠政策。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信息技术(IT)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173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发展信息产业若干政策的意见》(政发〔〕26号)精神,切实保证税收、用地、资金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金融机构要做好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工作。对同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符合国家和省规定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有关部门应认真执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

篇(7)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11-03

信息产业做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想发展信息产业,一个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信息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信息产业的概念

信息产业做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是20世纪后半期新兴和发展起来的、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产业。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我国产业结构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构成的比重等。

二、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

(二)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

1 发展概况

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达到35%以上。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45.1%,高出全国27.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35%,高出全国16.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8亿元,增长40.3%。其中,利润46亿元,增长52.7%;出口创汇12亿美元,增长9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增长55.8%。2007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的1.18%,排名第13位。占全省GDP的0.84%。

在重大项目以及优势企业的支撑下,2008年1―10月,河北省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71.77亿元,同比增长48.87%,增速同比提高4.19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税70.0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9亿元。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入统工业及全国同行业增速。

目前,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超10亿元以上大项目已达到22个,总投资1554.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720亿元。2008年1-10月。全省信息产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同比增长130%。

2 产业内部发展特点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一直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和通信设备制造占有重要地位,但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变化较大。电子元器件所占比重逐渐减低(2006年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专用材料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2002-2006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2)软件产业

“十五”以来,河北省软件产业发展较快。2004年完成销售收入18.75亿元,同比增长57.04%,比同期全国软件产业增长率高出21.14个百分点。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1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系统集成销售收入2.2亿元。2006年,完成业务收入29.24亿元,同比增长16.49%。增速下降较大。

近年来,河北省软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而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相对平缓。2002-2006年,全省软件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1%和12.8%。截止到2006年。河北省拥有2家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4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2家,三级资质24家,四级资质13家;通过“双软认定”企业超过200家,产品1000余项。2006年,在统软件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家,3000万元。1亿元的17家,1000-3000万元的28家。

(3)信息服务业

近年来,河北省电信业务基本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2002-2006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数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10.7%和27.9%。

“十五”期间,河北省电子商务步入加速发展期。电子商务的网络条件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能覆盖全省城乡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据抽样调查,全省已有80%以上的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70%以上建立了企业网站,35%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网上订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部分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系统。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经济、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网上信息、网上销售和网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教育受到重视,全省有近5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三、河北省信息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信息产业的产值结构

在河北省信息产业产值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份额也相对较高。单晶硅、液晶材料、彩壳的产量居于全国甚至全球前列,是最有可能持续做大、做强的领域。

而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方面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北京、广东等信息产业发达的省市。

(二)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

便捷的交通环境和高素质的信息劳动者是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在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注重教育的投资。这些都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就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人才结构远远赶不上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河北省信息产业中

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业人数低于低附加值的就业人数,并且智密率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变化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就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第三、信息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47.85%下降到2007年的42.0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27.29上升到了31.28%: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不是很大,一直在17%左右:信息产业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7.88%上升到10.08%。

(三)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

电子信息企业存在“小、少、弱”的问题。

“小”,是指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小。目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2007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企业仅有3家。

“少”,是指外资企业少。河北省在吸引外资入驻方面相对落后,无论是与广东、江苏,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较大。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仅占18%和21.2%。外资企业能够具有溢出技术、培养人才、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等功能,外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少,对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弱”,是指企业的根植性弱。目前,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吸引了一些企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河北。但是,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将河北省作为制造加工基地,而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转移相对较少,业务总部设在河北的较少,显示这些企业在河北的根植性较弱。

四、河北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一)优化信息产业的产值结构。加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发展中。通过加大大项目的投入来夯实传统信息产业的基础,为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带动作用。这些年,河北省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4%。先后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3个,预计投资46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200亿元。

(二)优化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加强人才建设

河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中,拥有良好的交通环境,而京津地区是中国高校的集散地,为河北省信息产业高级人才的引进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因此,河北省要加强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人才乃至经济资源的良好互动,优化河北省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个信息产业就业人群的整体实力,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优化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建设

河北省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的企业集团。而在产业集群方面。主要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拥有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因此我们要在原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上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形成一批大企业,或者大的企业集团,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河北省应根据省情实际,合理调整信息产业结构,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从而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宋玲、姜奇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DB/OL],miit.省略.

篇(8)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大国地位凸显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77534亿元(其中:电子制造业63945亿元,软件业13589亿元),是2001年的6.7倍,年均增速达到23.6%,高于同期全国GDP年均增速6.5个百分点。制造业和软件业收入规模年均增速分别为21.9%和37.9%。

产业大国地位日益稳固。2010年,我国电子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规模占全球总量比重分别达到30%和15%,列居全球第一位和第四位。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微型计算机2.46亿台、手机9.98亿部、数码相机9000万台,分别是2001年的2.9、25.6、12.5和22.5倍,占全球的比重达到47.8%、74.3%、73.4%和69.2%,均名列全球第一。

二、效益水平持续提高,经济贡献明显增强

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入世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呈现快速上升态势。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利润4999亿元(其中,制造业2825亿元,软件业2174亿元),是2001年的9.8倍。产业整体利润率由2001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6.4%,企业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贡献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交税金1750亿元,是2001年的6.65倍,对国家经济贡献度明显提高;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突破千万,达到1152万人,是2001年的3.8倍;十年来,电子信息产业新增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7%以上,为拉动社会就业做出突出贡献。

三、外贸取得长足发展,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外贸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入世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外贸整体增速。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128亿美元,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是2001年的9.1倍;占全国出口额的34.1%,比2001年提高9.7个百分点。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7.9%提高到2010年的16.5%。

参与国际竞争层次不断提高。加入WTO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由OEM、ODM、境外设厂转向设立研发机构、国际并购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已在海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超过500个。以联想、TCL、海尔、华为、中兴、京东方为代表的计算机、家电、通信设备和平板显示行业纷纷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四、骨干企业茁壮成长,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壮大。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形成了若干世界级的跨国公司。2010年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5345亿元,是2001年的3.1倍;利润总额952亿元,是2001年的3.8倍;入围门槛由200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0亿元;有27家企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比2001年增加15家;2008年和2010年,联想、华为先后入围《财富》全球五百强企业。

品牌建设进程加快。入世十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第七届)名单中,我国入围企业17家,其中电子信息企业有四家,分别是海尔、联想、长虹和华为,分列第107位、139位、287位和348位;在2004年第一届“世界品牌500强”中仅有海尔一家入围。

五、人才战略有效实施,自主创新显著增强

人才队伍不断扩充。入世十年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深刻体会到,人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软件业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72万人。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与网络、新一代通信技术和平板显示领域的专业人才快速增长。截止2010年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占比超过70%,中青年技术人员占主体;大学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48%,其中硕士及以上占22.3%,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8%,比2001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1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不超过50家,2010年,95家企业拥有自主专利,其中90%以上拥有发明专利。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在2010年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中兴通讯以1863件的申请量居于第二位,华为以1528件的申请量位居第四位。

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篇(9)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地位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1978 年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党的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 根据当时的行业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从以军为主转向以军民结合,面向国民经济需求,通过引进技术和国际合作,发展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支撑国家重点工业发展,奠定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 在此大背景下,电子工业率先下放企业,并适时做出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重大决策。 在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带动下,消费类电子产品迅猛发展。 同时,随着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电子工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第三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 90 年代末。 党的十四大提出把电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战略方针,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金系列工程(金关、金税、金卡)、909 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我国电子工业由单一的产品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和信息服务业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

第四次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方针。 1998 年,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坚持实施制造业、运营业、软件业和信息化互动发展的策略,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新阶段,产业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了生产较快增长、投资高位运行、外贸出口逐步发展、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为推动信息化发展和促进两化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11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2.0 和近 20 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 940 万人,上缴税金 1245 亿元,同比增长 31.0%,增速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6.2 个百分点;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 90.6%,均名列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9.3 万亿元,增幅超过 20%;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业收入比重接近 20%,有明显提高;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到 136.4 万件, 在各工业行业中均居于首位。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我国电子行业的产业地位和增长势头为电子商城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宏观产业环境。但由于定位与战略方面的多种因素使得电子信息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跟随者。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创新基础薄弱,教育、科研、市场、制度等各个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给予企业更加有利的支持。其次,我国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因此研发投入受到极大限制。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5 %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6%。企业有限的创新资源几乎全部投入在当前产品的竞争上,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已经将创新重点转移到未来下一代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竞争上。第三,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中国企业成长的重大屏障,短期难以突破。

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国内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和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在跟随中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各行业利润增长的情况看,2006年以来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仍然是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及信息机电行业,这些行业的投资大部分增长也较快;而在家用视听设备行业,利润的增长和投资的增长都相对缓慢。

从项目完成投资的情况看,2006年1-11月完成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293个,累计完成投资1013.9亿元,占全行业投资的54.6%。其中通信设各制造业有41家,完成投资104.3亿元;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有34家,完成103.6亿,占行业的比重为60.5%,其中新开工项目12家;电子器件行业有80家,完成投资458.7亿,占行业的比重达77%,其中新开工21家。从项目分布情况来看,电子元器件行业本年新开工项目占全行业新开土项目数的比重达48.9%,仍是新开工项目最集中的领域。尤其重要的是,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及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新开工的项目持续较快增加,其中电子工业专用设各1-11月累计新开工项目323个,新增79个,同比增长32.4%;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新开工316个项目,增加82个,同比增长35%。

具体战略是为跟随企业维持和创造生存空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只能跟随领先企业。跟随企业的特点是:承担的风险小,但投资收益率低。因此,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财力从事源头创新,主要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获得竞争力。在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正在面临劣势:领先企业过度挤压跟随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规模成长很快,但是盈利能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2005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5%。支持少数有竞争力企业“赶超”。极少数电子信息企业已经具备局部赶超的基础,下一步要突破产业发展的屏障,即打破“市场力量弱――技术标准上没有发言权――不愿冒险投资长期研发――延续跟随战略――市场力量弱”的不良循环。在国家创新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国家需采取合理的扶持性政策,政策着力点是在一些可能突破的领域打破不良循环的关键环节,如增强企业的市场力量,加强企业在技术标准上的发言权,刺激企业投资长期技术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19-02

“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区深入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部署,落实北京市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丰台区经济和信息化加快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是丰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落实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空间、创新创业创意的新引擎等丰台区功能定位的现实需要、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丰台区快速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一、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电子信息产业通常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两大部类,共计四大类产业:一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二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三是计算机服务业;四是软件业。以科技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的丰台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和环节。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丰台区现有电子信息企业8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3家,从业人数18517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24.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2.3亿元,年均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从7.4%增加到8.3%(图1)。按照8%的国际通用标准,丰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丰台区的支柱产业。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37.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1.0亿元,年均增长30.9%;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6亿元,年均增长64.1%;销售利润率整体上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4.2%提高到2008年的10.5%。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2008年丰台电子信息产业111.0亿元营业收入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8.8亿元,占16.9%;软件及信息服务业92.2亿元,占83.1%。在四大类产业中,计算机服务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业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47.9%、20.3%、16.9%和14.9%。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61.7%提高到2008年的83.1%。

3.园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占丰台区所有电子信息企业数量的近70%,汇聚了电子信息企业575家。四大类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分别有79.2%、76.6%和64.9%的企业分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布局相对分散,仅有36.1%分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

4.产业融合特征进一步显现。与轨道交通、电力能源和金融通信等行业的融合成为丰台电子信息产业的突出特色。2008年丰台区轨道交通等工程应用类电子产业营业收入达43.1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的38.8%。其中,工程应用类电子设备制造、工程应用类软件服务、工程应用类系统集成和工程应用类信息服务分别占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的9.3%、6.8%、19.1%和3.6%(表1)。涌现了以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其中,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4月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是目前国内电源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专注于电力电子及其相关控制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该公司现已经成长为龙头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

5.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已获得初步发展。尤其是与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的企业获得很快发展,代表性企业有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信城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创融鑫科技有限公司等。另外,2003年以来宽带产业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大规模的用户市场,用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丰台区宽带产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科技园区已经着手规划宽带产业基地,推进宽带产业的集群发展。

二、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和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缺乏。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然逐年增长,但与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仅是海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4.2%,是朝阳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18.7%;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仅为朝阳区24.5%,海淀区的4.4%。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不高。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为8.3%,与海淀区、北京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海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7.6%,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北京市GDP的比重为32.3%。另外,丰台区电子信息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仅61家,占全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数的7.4%;营业收入过3亿元的大型企业仅有5家,仅占全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数的0.6%;企业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仅有2家;尚没有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上市公司仅3家。

2.产业竞争优势不强,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北京市各区电子信息产业区位商可以发现,丰台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商仅为24.7,居第5位,远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这说明丰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北京的竞争优势不强,参见图2。

3.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但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不高。丰台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在总体上有一定程度的集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有60%以上的企业集中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但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形成。

三、丰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立足丰台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完整、结构特色鲜明的发展基础,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科技北京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好机遇,按照“资源统筹、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项目带动”的原则,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优先培育和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快速壮大轨道交通、文化创意等工程应用类电子产业,加快市场、物流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培育物联网、宽带应用等新兴产业。

2.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要搭建国际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完善宽带网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包括数据中心和数据出口、双机热备份网络核心接入、1000M高速园区光纤网络等网络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丰台的示范应用,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覆盖、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等。要放宽行业协会的审批标准,引导企业自发的组成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要通过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等方式引导行业协会增强服务职能,真正成为政府和产业发展的桥梁,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同时要出台财政优惠政策吸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商务中介机构入驻。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要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完善高水平的生产和生活娱乐基础设施,包括大面积公共绿地、高档社区、高标准购物休闲中心等;建立公共交流平台,如网络交流平台、咖啡馆和体育馆等;组建专业社团、俱乐部和专业人才联盟等。另外,要积极与北京市相关部门沟通,寻求解决企业重点科研骨干人才在丰台落户的“绿色通道”。另外,要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类国际高端人才:一是要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支持电子信息相关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二是聘请国内外高级电子信息技术类专家来丰台服务;三是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重点解决高端人才的户口、教育和医疗等问题。

4.加大产业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应建立一套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覆盖政府担保融资、资本融资以及改制上市等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财政投入放大作用,带动银行、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电子信息产业。政府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搭建政府担保贷款融资平台,帮助电子信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并建立企业贷款周转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府应牵头设立一定数额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通过参股创业投资企业、跟进投资等方式,围绕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实现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放大效益,从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要针对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进行跟踪培养,出台优惠政策对申请改制上市的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资助项目“基于跨国公司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研究”(20100470108)]

参考文献:

1.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2.张忠德.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

3.曾建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4)

4.康灿华,阮飞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篇(11)

形成“传统一带与新兴一组团”格局

2011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承载了全国超过80%的产值,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制造业增速稳中有降,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收入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39.3%,增速比8月份高出3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电子制造业增速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相关制造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币汇率提高,外需大于内需,人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等。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整体呈现出“传统一带与新兴一组团”的格局。

“传统一带”,即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内的沿海发展带。在环渤海地区,以软件、新型显示、移动通信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在长三角地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笔记本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在珠三角地区,以计算机、移动通信、家用电器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新兴一组团”,即被称为“西三角”的中西部地区,是后发优势明显的产业崛起区。

北京市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由“产品和技术”模式向“应用和服务”模式转变,产业软化特征显著增强。

天津已形成全国电子元器件和移动通信手机主要集聚区。

上海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产业、光电子产业、通信产业、家电产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等多项产业的较为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该省正不断向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市场迈进。

广东省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计算机、移动通信、家用视听产品产业群,其中,深圳毫无疑问聚集了该省最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广东省占比50%以上,现已拥有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视频设备及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如:中兴、华为、腾讯、富士康等。

四川省已跻身中国大大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巨大的终端制造能力,成为承接和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新高地。

重庆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重庆以两江新区为载体,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中不断取得进展。

在湖南,软件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近出台的《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将信息产业确定为经济先导产业之一。

产业的区域价值正在重构

从横向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价值正在重构。

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业开始转战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比重明显提高。新兴产业和企业研发、营销环节重点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从软件业的角度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软件产业中投入大量的资源,凭借人力资源、政策、进出口等各方面的优势,使软件业收入比重不断攀升。

在产业的区域价值重构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驱动要素。

首先是企业,大量跨国企业对产业分布战略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一些明显的产业迁移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富士康一系列制造企业生产线向各地迁移。在东部发达的区域,一些企业将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落户于此,如,2011年,索尼爱立信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和全球运营中心就在北京落户。

其次是不断发力云计算的政策,各地通过一系列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对产业价值分配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云计算应用,比如,北京的工业云,就是面向工业(包括研发、设计)、面向大规模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的。再比如,无锡的“感知太湖”的应用、成都云计算中心在民生方面的应用,其中,后者能为市民采购放心猪肉提供一个安全云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