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6 10:52: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篇(1)

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很多知名企业被发现账务数据造假严重,损失惨重甚至破产,投资人更是血本无归。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审计风险简单来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法律法规制度的不确定和不完善,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知道,无论如何,审计风险也不可能降至为零。社会公众由于企业财务舞弊造成损失时,往往会期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取得利益补偿。因此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不仅是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内的生存,更关系到审计界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大事,可见对审计风险的分析以及防范是很有意义的。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是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是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是审计风险的偶然性。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是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所谓可控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一、了解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的构成是指审计风险的组成部分。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审计风险的构成的看法也不太一样,但目前来说,我国审计界普遍采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总的来说,审计风险各要素相互独立,固有风险并不影响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又独立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各要素都不会等于零。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特有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先考虑固有风险,其次是控制风险,最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考虑检查风险。

那么审计风险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防范呢?又有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审计人员要提高执业水平和道德意识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职业活动,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对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不断学习和掌握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执业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此外,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除了提高执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意识。审计人员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职业道德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判断是非对错的准绳,同样也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中必须遵守的规范。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 签订业务约定书,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以明确划分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明确审计范围,预防审计风险,一旦审计风险成为现实,也可减少审计赔偿损失。 还可以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识别;控制。

Key words:auditing risk;reason;identify;control.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提上了我国的议程,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审计问题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审计问题,审计风险往往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又会带来不利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我们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做出客观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审计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失误都可以引起审计风险,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2审计风险的成因。

2.1审计风险的概述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

2.2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2.2.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2.2.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2.2.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2.2.4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3审计风险的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指审计业务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签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和历史上发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风险知识便可识别。

①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

②费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

③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

④坚持稳健主义。

4审计风险的防范。

4.1社会环境方面。

4.1.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1.2确保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在资料的安全性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给会计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前提,它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分工,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使每个人的职位不相容,提高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的职能,发挥互相监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证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4.1.3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

4.2会计事务所方面。

4.2.1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4.2.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2.3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4.2.4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5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5.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5.2加强内部控制测评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5.3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5.4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5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6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3)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地防范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

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形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差产生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2)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①因审计程序、方法、证据等不适当产生审计风险。一是由于审计操作不规范,增加了审计失误率。二是审计方法和范围的选择不当。三是设计取证可靠性不强。②因审计主体、审计手段不足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在审计中,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有些问题无法取证,未能查深查透,产生审计不到位的风险。

(3)审计风险产生的环境原因。行业监督形式重于实质。审计最大的特色在于独立。独立不仅是审计行业的灵魂, 也是其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体现。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审计人员很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迁就于被审计单位, 进而牺牲社会职能, 同时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的意见大事抓紧抓牢。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自身修养,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秉公执法,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利,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性。审计人员还应及时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严格按法律和审计程序办事,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做出不适当的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来防范审计风险。

3.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一是严格执行审计程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要求。二是认真实施审计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三是坚持依法审计原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如建立健全是审计回避制度、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度、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四是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相适应的审计计划,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已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5.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即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新的形势下,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和运行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至此那个“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行环境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人们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增强,审计监督经济、社会监督审计的局面也逐渐形成。作为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尽管规范审计行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 杰:论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J] .2009.11(总245)

[2] 陶绞如 宁晓青:论审计风险及其规避[J].湖南审计

[3] 丁 莹 曾淑群:现代审计与会计[J].2009.10(总248)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风险也越来越被我国所关注。随着人们利益的保护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审计结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而审计如果出了问题,往往容易成为被审计单位投诉的对象。使审计人员不仅可能承担经济损失,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为了规避这种审计风险,需要对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机构自身的因素

在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审计时,不同的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有高有低,而且其职业道德也存在差异。所选择的审计方法不规范,存在主观判断。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取证上,不同的审计人员所选用的证据也不相同,种种因素使审计行为没有一个标准,必然会导致审计行为和审计结论的偏差。

(二)被审计单位制度的因素

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没有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因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而审计人员在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时,其所提出的意见也不一定能够让被审计单位接受,或者其意见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真正实施。所以说,审计风险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审计意识的强弱有关。

(三)经济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不是固定的。通常存在着改组、合并、债务重组等各种行为,使审计人员在取证时往往存在取证不全、取证困难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风险由此加大。

(四)法律环境因素

我国的《审计法》等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所需要承担的失职后果。作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标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会使审计风险增加。

(五)审计方法因素

目前我国使用的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审计人员存在着主观判断、凭经验办事等现象,在选择审计方法上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不够明确。

二、避免审计风险

(一)社会环境方面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承担着各自的责任,首先要在程序上将这两种责任区分开来。审计所依据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因此在审计前应做好会计资料搜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让注册会计师所运用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在内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可以使审计风险得到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岗位分工上明确各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为防止发生舞弊行为,可以定期地对各岗位进行轮换,使各岗位之间互相监督和监管,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期环境。

为确保审计报告公正、合理,注册会计师需要保持独立,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不良干扰。

(二)会计事务所方面

会计事务所在接到业务时,应首先对该业务所存在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人员在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如果事前评估的风险不在会计事务所的接受范围之内,应该拒绝该业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以减轻、规避或者转移审计风险。为使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得到降低,还需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审计工作有效的开展。会计事务所内部应建立有效、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审计过程中,加强监督和引导。同时会计事务所和执业人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保障制度以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三、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一)首先要提高会计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的执行者是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大小与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对自身的行为要加以自律和规范,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应予以及时了解,确保在政策理解上不出现差错,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适当。在个人业务素质上,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以更新和提高会计方面和审计方面的专业水平。熟悉会计、审计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并在审计过程中规范操作,以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也必须提高,杜绝由于自身因素诱发的审计风险。

(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测评

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内部制度的缺陷必须予以正确把握,否则就会产生不可知的审计风险。因此,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制度的测试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其制度的健全、有效和功能性作出测评,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正确运用审计方法

目前,国外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都是利用风险导向。而在我国国内所采取的方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信息的准确,并不是由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就能够保证的。在实际审计活动中,应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获得的审计证据比选择单一的审计方法更充分,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的大小与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应制定适合时代的新准则、新法规来减少审计风险。

四、结语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的风险问题已经造成相当不好的影响,需要在查找其原因的基础,采取对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本文的分析研究对于审计风险的避免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1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审计风险就是难以回避的一种。关于审计风险,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等,虽都对审计风险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但到目前仍无一个完整的定义,学术界也未达成共识。不过根据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单位(审计主体)或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舞弊嫌疑,审计人员在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2)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给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者造成一定的伤害或损失。(3)审计单位要承担审计风险的责任。审计风险主要体现在无意识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及引发的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及报告风险等。在实施审计的工作中,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审计人员只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的存在。而且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撰写审计报告阶段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包括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判断风险及撰写报告风险等,所以说审计风险还具有普遍性。另外,审计风险也具有可控性,在审计工作中发生的风险,虽然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风险或控制风险。

2经济新常态下引起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分析

2.1审计主体方面

(1)审计主体不能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引发的审计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从实施审计工作情况来看,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因政治体制原因和审计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审计单位(机构)的审计工作受到外部的阻力和压力,难以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从而引发审计风险。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例,企业内部所设的审计部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如果不坚持审计原则而顺应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审计工作,就比较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如果审计部门的审计制度不健全,也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也难以从审计的角度保护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企业的合法权利,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质量。如果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强、道德水准高,就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否则,就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够合理,专业水平欠佳、审计技能滞后、工作经验不足等,都使审计人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内容的深入和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所提出的新要求,造成对审计工作的客观把握能力偏低,导致审计风险尤其是检查风险概率的提高。

2.2审计方法选择方面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标也不尽相同,针对具体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要选择适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保证审计意见或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否则,就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造成不应有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任务和内容,其审计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引发审计风险的关键。如果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不但造成审计周期长,增加审计成本,而且还会发生主次不分的情况,造成错误的判断,导致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形成审计风险。另外,在实时审计中采用的抽样方法也受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如果出现遗漏,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的检查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和被审计单位逐步实现电算化,对审计方法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电算化的应用,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降低审计中发生检查风险的概率。

2.3审计客体方面

审计主体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主要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作为审计对象和内容。所以,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是由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质量决定的,特别是所提供资料的符合性及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比较规范,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会计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会计资料达到存放标准,那么就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就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避免存在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了谋求某种需要或达到某种目的,提供的是虚假的财务信息和会计资料,就会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作出错误的判断,得出偏离事实的审计结论,从而引发审计风险。也就是说,所进行的审计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2.4审计环境方面

(1)法律环境可引起的审计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或滞后,以及有的规定可操作性差,造成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中难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实事求是的开展审计工作,遇到事实而非的问题,只能根据自身业务水平和经验进行分析与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及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另外,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失职或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有待进一步的落实和加强。(2)社会环境可引起的审计风险。目前,不少单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重视有关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缺乏对审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及所起的监督和控制作用,难以积极而主动的配合审计工作,有的回避审计,有的甚至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由此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3)市场经济环境可引起的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一些不确定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支出,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仅凭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作出全面的评价,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由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3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在经济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在维护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曾经说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面临的领域在不断拓宽,内容在不断加深,审计执法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审计面临的风险性也更加突出了。为此,要在把握审计开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放在事关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认真客观地做好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对症下药,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提高审计风险的防控水平。(1)从多方面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包括改革我国当前的审计体制,如国家审计实行司法型审计机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企业的审计工作。从法律层面明确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质量的内控制度,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并通过审计复核制、质量考评制等,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降低审计风险。(2)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务实、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强化业务培训,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发生审计风险的特点,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及执法水平。(3)针对要实施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通过分析,对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审计方法;通过审计抽样,开展审计工作,避免审计方法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为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可通过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整合审计资源,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4)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对审计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加强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违纪违法行为的成本;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5)加大整改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财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此降低审计工作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关注、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以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另外,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如实披露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人们的监督下改正不符合要求的做法,降低审计风险。

4结束语

开展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但随着审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在阐述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就面对的几种审计环境可能引起的审计风险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和措施,以此提高审计风险的防控水平。

作者:张建和 单位:河南西平县

参考文献:

[1]王波.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1(1):67-69.

[2]王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9-60.

篇(6)

      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有现象,是审计发展过程的产物。近几年来, 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各

方面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作简要论述,并重点分析其成因,以及针对这些成因采取相应的防范建议。

一、 关于审计风险的概述

“审计风险”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者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

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得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错误,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

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换而言之,审计风险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问题的结合。

二、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1,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一方面,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力度加强,审计地位不断的提高,审计监督工作在社会上得影响不断扩大,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不断的加大,依赖审计意见

的人不断增多,因此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将不断的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稳定性,审计人员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企业情况,使其获得的信息不真实,作出的审计结果不准确,从而引

起审计风险。

2,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的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阶段,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

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行法律不可能对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新情况、新问题全部规范到位。另外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的行为依然

存在,这就倍增了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3,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范围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由早期的以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为审计重点,扩大至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

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还要就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风险也很高,审计人员要作出正确的审计的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现代

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复杂化的交易。我国的企业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关键领域

的改革有所突破,业务创新和业务复杂性也在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而增加,这将会导致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带来困难,引起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由上述可知, 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具有复杂多样性, 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应是综合和灵活的。根据上述审计风险的成因,本文提出下面几点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 优化审计环境,加强法制建设

在风云莫测的社会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混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应该督促审计部门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加强法制建设,及时

修改和制定切合需求的审计法律法规,努力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使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法制环境

,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差错,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的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

系中的核心。各审计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控制制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制定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差错,及时发

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

审计是较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及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批同当前审计及工作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审计工作人员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

可行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冲破传统审计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刻的理解审计风险的内涵,树立风险意识,并在执行审

计业务过程中,注重审计质量,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审计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及其损失。

(四)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科学和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起社会人民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多

样,导致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许多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应对解决的方法。但是,只要审计人员能够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改变,切实按照审计

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防范审计风险管理的观念,谨慎的对待审计风险,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管理,从而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

尽可能少的发生。

篇(7)

独立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受托进行的有偿审计活动,受托方对委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控制及相关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别审核的特定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结果得到重视,因此独立审计即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有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概率。根据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新准则第1101号可知,独立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是相辅相成的,即有1%的审计风险就意味着审计结果有99%的可靠性。

1.2独立审计风险来源

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复杂的现代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使得审计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导致被审计单位为维护利益使审计风险升高。(3)考虑审计成本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偏差。(4)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等人为因素。(5)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数据的复杂性对审计有一定的干扰。

1.3审计重要性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很难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即使国际也没有具体量化的统一标准。但选择合适的重要性水平是衡量财务审计价值的首要任务,它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企业性质和审计风险的大小的密切相关。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之初,应该考虑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重要性程度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反之亦然。

2、网络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2.1有利影响

(1)审计手段的革新,保证了详细审计的顺利实施,这比传统的抽样审计风险更低。(2)在网络环境下,审计数据及相关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不但简化了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也降低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人为失误,在某种程序上也降低了审计风险。(3)网络环境不但为审计提供了方便的数据传输渠道,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及公正性。

2.2不利影响

篇(8)

审计行业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职业,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原因存在重大失误,或漏报会计报表,或对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使得审计对象以及有关主体遭受损失,从而由审计主体承担的奉献。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复杂,内部审计也愈发重要和复杂化,内部的审计风险增加,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的研究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审计组织或人员的判断错误所致,该原因贯穿在审计活动的始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是决定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高低的主要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监督管理体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降低审计活动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可以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审计意见不当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若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健全,有可能增加审计活动的成本,也会增加审计人员差错和舞弊性,致使其难以发现审计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大多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建立的,带有较强的强制性,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开展效率并不高,由此引发审计风险。90年代后,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变革,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对其进行领导,并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但审计组织的地位却是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审计组织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得到体现,审计活动的开展也显得力不从心,增加了内部的审计风险的可能。

(3)审计对象日趋复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进行了改建与重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不断复杂。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出现了经营地点分散、管理层网络化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由原先的单一企业单一地点的模式发展为多个关联企业、多个相关地域的方式,加上诸如网络交易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工作的工作量,也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无疑使内部审计人员置于了变幻莫测的工作环境中,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做出中立审计结论的难度,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此外,审计内容的拓展也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不只局限在了传统的财务审计,对效益、管理、经济责任、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审计也被纳入了审计人员的职责,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业务要求,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内部人员选择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现代企业跨行业、多地域经营方式中产生的信息量巨大,是否采取了科学的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科学的程序与方法是否被贯彻适用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在信息时代经济中,采取抽样伸进,以个别推断总体的审计方法产生的结果极有可能与实际产生偏差,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内部审计风险。此外,企业内部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若不能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业务上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规避风险的成效自然就不高。目前企业内部的审计体制为双层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使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难以做到依法审计。此外,审计组织的形式也能体现出独立性的强弱,有的企业将审计组织划归到财务部门之中,有的企业将审计部门与检察部门合为一体,有的单位领导既负责领导财会工作,又负责审计工作,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审计组织的独立性。这些现象都使内部审计组织难以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审计风险悄然增加。

(3)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许多企业中的审计人员存在风险意识不强的问题,这就导致他们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疑点不能采取足够谨慎的态度,不能完全遵守工作标准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在主观上就缺少了对问题与疑点调查的动力,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一切审计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可以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伴随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审计活动也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展开,由于该原则的限制、审计人员在程序和方法上的偏差、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一系列因素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固然存在的。

(二)可控性

虽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面对该风险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高低是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来进行控制的。可以通过对审计风险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入深入剖析,采取企业内部制度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不断改进审计发放等手段,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降至最低,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意义以及重点所在。

(三)综合性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综合性是由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审计风险的隐蔽性和潜伏性所决定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整个过程之中的,内部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导向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并不会因为某个具体审计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继续伴随在该项目影响下,企业做出决策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射虎效益之中;企业内部的审计也不仅局限在企业中被审计的部门或项目,还会牵连到与被审计部门或项目的关联企业或其他经济活动,只要经营活动继续展开,内部的审计风险就会继续存在。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掌握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就要有意识地进行风险规避,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考虑: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法规体系

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方法内部审计风险的有理保障。内审机构应当在充分了解与考虑业务规模、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情况、成本效益原则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对风险控制和程序选择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如要严格审查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查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人为误差,进而降低审计风险。此外,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完善我国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对审计工作给予一个规范性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能有法可依。我国颁布了许多促进金融改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行为,减少了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开展,控制了内部审计人员在过多主观因素影响下的偏差行为,有利于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方面入手。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其他职能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影响,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是减少其他部门干扰,加强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必要保障。企业可以建立由董事会或企业主要行政领导主管审计工作制度,从行政隶属管理的改革中提升审计机构的地位。审计人员要实行回避制度或岗位轮换等制度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或部门没有利益关联,才能真正具有独立性,从而做出公正独立的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还可以建立有外部董事参与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在该制度下,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的联系越强,受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干预就越小,其独立性就越高。

(三)优化审计方法

选择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渗透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模式,该种方法通过对审计风险以及成因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确定该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风险基础审计主要运用分析复核法,除了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整体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深刻剖析,确定何为重点,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的关系量化,从而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二者的联系。近些年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已经被世界许多企业广泛应用,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企业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考虑审计风险,并努力将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减少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强化人员风险意识,普及审计知识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判断失误是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贯彻在审计工作的准备、实施和完成的整个过程,在审计工作中有意地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是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此外,现实中其他部门对审计部门职能认识具有局限性,审计部门在展开工作时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要在全体员工范围内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在企业中推广和普及审计知识,加深企业员工对审计部门职能的认识,努力培养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审计部门工作的认同感。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对审计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减少抵触情绪,间接地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控制。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可控性和复杂性。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要充分分析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的工作环境紧密相连,不能脱离客观环境空谈风险控制。希望本文能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小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J].财会通讯,2004(3).

[2] 姚振飞.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商业经济,2010 (8).

篇(9)

1.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无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作为风险本身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开展审计工作,就始终存在产生风险的客观条件。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审计风险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2.审计风险具有时效性。虽然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的,但就某一项审计的审计风险而言,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3.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甚至审计工作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仍然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4.审计风险具有或有性。审计风险引发审计责任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审计风险都会引发审计责任。有些审计风险可能引发审计责任,有的审计风险必然引发审计责任,甚至导致被诉讼,而有的审计风险就不一定引发审计责任。

5.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并非不可控制,只要我们增强风险意识,引起足够重视,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之降到最低限度。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析研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控制与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有:1、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2、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欠佳。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了。

(二)客观因素有: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社会经济联系愈加密切,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经济竞争异常激烈。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参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在会计系统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严峻环境的压力使一些企业、单位会计违规的可能性增加,会计舞弊行为也不断的花样翻新。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范围也要扩大,审计中不确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审计的风险不可避免地被加大了。

(2)行政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政府部门“官办官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

(3)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大量无形的、不确定的、创新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有加大的态势。这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注重审计效率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审计中风险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因此,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个较低的范围内。

1.增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审计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增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首先要使审计人员增强风险意识,增强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自觉性,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就会对审计风险漠不关心,遇险而不知,犯险而不觉,可控而不控,能防而不防,这是最大的风险。审计人员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审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要严肃法律责任,对在审计工作中、、的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

业务素质。审计人员要精通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熟悉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应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2.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进行有效科学地管理

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纠正,产生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

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4.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审计机关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已成为可能。一是完善审计机关辅助办公系统(OA),按照机关管理的控制环节,对OA系统进行完善,内容涵盖财务管理、文书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考核体系管理、人事管理、政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将基础管理规范化,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二是继续研究和开发AO系统,对审计工作从程序上加以控制。同时,将OA、AO进行有效地结合,形成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保证审计机关高质、高效。

5.购买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

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更加大了其执业风险。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执业质量差、经济实力弱,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可以互助互保,共担风险,大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购买执业责任保险一直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重要措施。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虽刚刚起步,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在推动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降低审计风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

审计的职业风险还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方面。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执法部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必然会涉及到被审单位、个人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审计人员参与查办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审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审计风险。

篇(10)

审计风险一直都是审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有关审计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陈正林(2006)通过对独立审计风险的产生过程分析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而审计师风险则是由于审计结论与事实的背离而导致审计师受损,两者不能一概而论。2006年的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更多研究认同审计风险是作为审计主体的注册会计师损失的可能性[1],如谢志华(1990)、刘力云(1999)、谢荣(2003)、王广明(2001)等。随着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的修订,我国也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基本审计方法,张龙平(2005)、郭莉(2006)等对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进行了介绍,张仁寿(2003)、陈志强(2005)等认为新的审计模型具有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在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方面,张广才(2004)认为应该将公司治理控制因素加入到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中。王会金[2]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图找出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法。余玉苗(2004)认为控制审计风险应从充分调研客户背景、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积极利用专家意见四个方面入手。秦荣生[3]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审计风险的源头,控制审计风险就要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程度。近年来实证方法也应用到了审计风险的研究之中,翟华云(2009)对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注册会计师有提高审计质量以降低审计风险的趋向,依此可以遏制被审计单位的操纵。博弈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应用于审计风险,但多是基于静态博弈分析,武恒光[4]通过博弈分析得出了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的不规则关系。唐大鹏等[5]通过大股东博弈分析了审计意见变更和审计风险的关系,提出应该全面识别审计风险,谨慎对待审计意见变更。综上可以看出,关于审计风险的研究经历了审计风险内涵、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以及用实证方法研究审计风险。虽有研究从博弈的视角探讨如何控制审计风险,但是从动态博弈的视角研究审计风险较少,本文从信息不对称和演化博弈策略出发,对审计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优化,探讨演化博弈模型下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的策略,提出演化博弈结论下审计风险管理模型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对扩展和丰富审计博弈的内容,分析信息不对称下审计各主体策略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审计风险应对中的信息不对称与博弈分析

(一)为什么对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会计信息作为信息披露的主要方法,主要特征就是滞后性[6],而审计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保证难以消除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是会计期末时点数据,审计难以从期末时点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在对待会计信息上是一对博弈主体,管理层作为财务报表责任方,在审计过程中比注册会计师拥有的会计信息数量占优势,体现在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管理层拥有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比注册会计师占优势,体现在管理层能利用优质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以及出于特定目的粉饰财务报表[7]。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行为差异和由此产生审计风险的根源,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差异共同作用,影响审计过程以及审计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审计风险演化博弈分析

演化博弈用动态的视角考察博弈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博弈主体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改进策略并找到最优策略,有可能形成演化稳定策略。其中复制动态方程分析是使用最多的方法。

1.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人是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层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注册会计师行使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出具审计报告的权力。

(2)企业管理层有诚信和舞弊两种会计信息披露的策略选择,其中管理层诚信的支付U1为f1,f1≥0,其为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管理层舞弊不被发现的支付U2为f2,f2≥0,其为虚假披露得益。若其被发现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支付U3为f3,f3为监督部门对上市公司因舞弊受到的惩罚,f3≤0。

(3)注册会计师针对管理层诚信而如实出具审计意见的支付U4为f4,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经营,f4≥0,对管理层舞弊如实出具审计意见的支付U5为f5,f5≥0,其中都包含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α和审计成本β,但是在对管理层舞弊情况下得出真实审计意见的审计过程更加复杂,要求审计人员更高的专业技能以及实施更精准的审计程序,审计风险较大,相应的α-β较小,所以有f4>f5。

(4)当管理层选择舞弊,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实审计意见的支付U6为f6,f6≤0,其为由于审计失败导致的诉讼赔偿及处罚。

(5)注册会计师如实出具审计意见的概率为Q,出具不实审计意见的概率为1-Q,Q∈[0,1],管理层舞弊的概率为P,诚信的概率为1-P,P∈[0,1]。

2.收益期望函数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支付矩阵如表1。

由表1可得,注册会计师如实出具审计意见(Q=1)和不实出具审计意见(Q=0)的期望支付函数分别为:

在演化博弈框架下,针对上市公司在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期望支付E1为:

同样管理层舞弊(P=1)和诚信情况下(P=0)的期望支付函数分别为:

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的期望支付E2为:

(三)复制动态方程下稳定策略求解

1.注册会计师的复制动态微分方程

分情况分析如下:

(1)若p*= ,F(q)=0,F'(q)=0,此时当管理层选择舞弊的程度达到p*= 时,注册会计师如实出具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是稳定的。

(2)若p*> ,对于q*=0,q*=1有F'(0)>0,F'(1)

(3)若p*< ,对于q*=0,q*=1有F'(0)

在非首次审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业务时要充分考虑和借鉴以往审计结果的报告反馈,对审计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审计风险衡量的恰当型、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进行评估,结合当前审计任务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对宏观政策的认知、行业背景的剖析和被审计单位的充分了解,压缩管理层舞弊的空间,提高如实披露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努力消除信息在审计业务实施前的不对称程度,恰当选择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8]。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调整审计资源分配,提高审计效率。

2.管理层的复制动态微分方程

分情况分析如下:

(1)若q*= ,F(p)=0,F'(p)=0,此时注册会计师如实出具审计报告的力度达到q*= 时,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是稳定的。

(2)若q*> ,对于p*=0,p*=1有F'(0)>0,F'(1)

(3)若q*< ,?τ?p*=0,p*=1有F'(0)

提高内部控制部门的独立性、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规范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能提高注册会计师如实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度并有增大趋势,这就要求被审计单位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安排,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9],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断结合管理层的信息反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使管理层诚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审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

(一)审计风险管理模型

根据以上演化博弈分析,给出审计风险管理模型,需要说明的有:审计风险模型各要素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任何一个阶段的信息不能充分传递到下一阶段都会影响审计风险的发生,作为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查,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态度也会造成对会计信息披露充分性与真实性程度的影响[10],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会影响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获取,审计风险应对的反馈也不断影响着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注册会计师总是在p*= 时努力增大如实出具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管理层也在q*= 时考虑审计收费α和舞弊时受到的惩罚f3保持诚信,并且管理层的诚信趋势越来越大;该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包含行业环境、法律环境、监督环境的外部环境的沟通、风险处理反馈以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连贯性上。见图1。

(二)审计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

1.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中,通过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明确具体责任和义务,注册会计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资本控制链的存在对管理层的影响,在连续审计的业务中要以动态的视角评估与管理层的关系,不能以一概全。具体来说,有管理层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重大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企业控制环境、风险控制评估以及信息化完备程度、内部监督等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状态;也包括对管理层运用的重大项目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异常交易的处理方法。通过全面地对管理层的动态跟进,有效评估管理层披露不透明会计信息的原始动机,保持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了解敏感性,消除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2.审计风险应对

篇(11)

1.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的素质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这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一个既定因素。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就会在执业中自觉遵循行业执业规范,从而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相反,有些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弱化,工作马马虎虎,把签字盖章当作例行公事,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2)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使用不当。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审计抽样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这种根据样本特征来推断的总体特征,与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从而导致审计结论可能产生偏差。

2.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错弊产生的可能性相应加大,这样必然会加大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控制难度,再在此基础上采用抽样审计,就会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2)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客户的素质是注册会计师所面临风险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大量事实说明,客户的经营失败或财务困境,管理当局的惯性或恶意欺诈,是导致审计高风险的主要因素。

3.其他方面的原因

(1)审计责任的扩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要求愈来愈高,审计责任的扩大,已成为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审计承担的责任越多,审计风险相应就会越大。(2)审计内容复杂。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企改革重组,大量外资引入,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业务类型复杂化,另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审计内容愈加广泛,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审计风险。(3)不正当竟争。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呈反比关系。审计工作做的越细、越深入,审计成本越大,审计风险就低;反之,则审计成本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一些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增加收入,故意降低收费标准,在这种不正当竟争下,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必然会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增加审计风险。(4)审计相关法规不完善。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配套同步同台,造成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无法处理。另外,一些法律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也容易导致审计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1.针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有限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1)设置员工准入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强化风险管理的培训与训练,在决定员工是否晋升的考核中,风险管理能力应视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必须明确建立严格的道德自律机制,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行业协会应在资格考试、后续教育、行业惩戒等方面加强道德约束,只有树立诚实守信、内省自爱、克已慎独的职业道德观,崇尚“社会公众利益至上”的利他思想,塑造注册会计师正直向善、知耻明志的基本人格,才有可能恪守专业标准,审慎识别并正确把握审计风险。(2)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包括机构独立性和人员独立性。人员独立性强调“精神独立”,不偏听客户一面之词,不屈从于外部施加的压力。很难设想,一个模糊了角色立场的注册会计师会关注审计风险?(3)投保充分的责任险。目前,审计风险投保制度尚在萌芽阶段,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险种,应加快审计风险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这不仅是承担审计风险的需要,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

2.针对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监督机制。风险管理贯穿于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每一个环节,为了切实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一方面,事务所内部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制定和运用一系列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行业的统一监管职能,选派思想作风硬、专业水平高的人员开展监管工作,从实际出发,对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违纪违规的注册会计师要从严处罚,及时在行业内公告处理结果,并设立专门委员会,以监督违规案件处理的公正性。(2)恪守技术准则,规范审计行为,严格遵守执业规范。要防范并降低审计风险,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严格规范审计行为,认真执行审计准则。事务所内部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以保证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恪守应有的执业谨慎,从而避免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