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创建了全新的社会领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特别是高等学校其迫切性已使我们不得不改革教育模式,净化教育环境,重新认识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方法,开辟一条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方式。
1.要突出教育主体,注重“把关”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相对的特定的教育者,其教育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理论思想教育与灌输。而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管理者,也就是“把关人”,他们制造、传播、监控计算机网络信息,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两重身份,他们不具备特定的身份,不面对面直接说教,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学校网络中的教育主体与客体(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更具有人的情境因素,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教育的效果魅力。为什么有的学生迷恋网络,并使其具有盲然无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也就在此。
2.要尊重教育客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社会中广大的学生为对象的,他们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支在教育队伍中日益壮大的队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与传统的教育相比,一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在网络教育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信息,自由获取不同层次的内容;二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喜欢交流和传递信息,及时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影响其它同学,并以此达到平常教育而达不到的效果。
3.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工作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实现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三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含金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艺术娱乐和现代科技信息中之中。
4.优化教育方法,感染教育每一位学生
纵观现代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注意:一是不要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因为在网络中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强制性的信息灌输;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一切手段,向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全体学生正确选择思想健康的信息,做到自我筛选、自我淘汰;三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引导式的教育方法穿上现代化科技的外衣,体现现代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网络思想教育的几点构思
网络思想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正确的思想做指导,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合,需要众多热心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才能适应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思想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任务
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科学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并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和对网络进行日常维护;既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有大胆的开拓精神,更要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2.建立和健全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要做到:一是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应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二是学校网络信息要积极向上,正面引导的信息应阻碍、抵消、排除消极信息,始终站在先进性的一面;三是网络信息要保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时正确信息,应战不良的错误信息,起到“守护”的作用。
3.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3-0075-07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是为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也就是说,为避免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目性和无条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给予其指导,犹如指引在黑夜中行进的路人之明灯。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的出现,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形而上学化和教条化,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象研究就是一个典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个体还是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估计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个对象指向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教育者也是十分明确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并不会,jI发什么误会。但是,在理论层面上,情况却并非如此,即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被形而上学化,这种类似经院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会对现实中十分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从而建构了一宗完全异样的理论状态,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研究的教育对象,在现实操作层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以往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喜欢用主体或主体性来称呼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者说,直接将受教育者上升为一个可以与教育者平起平坐的主体,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论”。他们主张:“双主体的观点突H{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和协作配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外一 些研究,则在“双主体论”主张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是“双主体论”的升级版,在一定程度上,它吸纳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处于交往沟通中的协商式主体的学说,将一种在政治协商中的商谈式主体间性直接挪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来。例如,有学者指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规定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从而打破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指向性活动模式,进而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显然,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往,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建立在沟通与交往基础上。这种模式固然终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共在,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带有新自由主义倾向的哈贝马斯的共在共同体。这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协商性共在固然可以解决两者之间的共通问题,但是也存在着解构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的地位,乃至毁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危险。
姑且不论这种主体论或者主体间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模式的挑战。在深入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从学理上厘清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无论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上的推理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哲学的前设上,没有这个前设.其之后的逻辑演绎都会变成空谈。也就是说,要么认定教育者的对象是单一的,可以直接与受教育者对话和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各种感受,.与之协商,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要么是多数的教育对象,但是,假定教育者可以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的受教育者,并通过沟通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对象的逐一教育和关怀。如果没有这个理论前设,我们就无法将受教育者假定为一个可以与教育者对话的对象,更不可能成为与受教育者平起平坐的主体参与所谓的主体间性的交往。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面对个体对象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假设我们的教育者会像心理咨询师一样,一个挨着一个进入到小房间中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在更多情况下,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例如,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系的学生,而在党政机关T作的教育者,面对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一个群体。大学和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面对的也是坐满了大教室的群体。那种个体对个体的沟通式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心理咨询和教育者个别重点谈话的时候才存在。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逐渐明确,这种个别谈话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是从属于那种更为根本的群体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
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上来,我们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领域,即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所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的主体间性必然是湮没在群体的海洋之中。这样虚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主体论,在实际面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会显现出先天性的乏力。凶为,在浩瀚的群体面前,他们的主体论说实际上找不到确切的前进方向。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中,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付之阙如。甚至我们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些最基本的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对象的基本特征,群体的结构性以及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群体对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如果进一步细分下去,还存在更为具体的群体分析问题,如高校学生构成的群体问题、农民工构成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农村社区群体构成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在具体层面都会显现出极大的差别。对这些群体而言,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可以对其开展教育的切人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需要借助更严密的跨学科研究,如社会学的民族志和田野研究,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以深入考察的方式了解一些特定群体的倾向和结构,也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制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来实施。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将群体抽象化和形而上学化,才能做到一种真正接地气的研究。
一、从规训群体到社会网络群体
一说到群体,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群体是压制个体性的死气沉沉的群体。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这种无个性的群体,而这种群体的种种行为是在根本上消除了个体的特性为基础的。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对中世纪方济各会和修道院的戒律研究中,修道院的模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模式。阿甘本分析说:“共同的修行戒律是修道生活的根基。”这样,中世纪的修道院共同体成为了一种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的修炼方式,其旨在加强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修道共同体的凝聚力。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带有戒律式的以群体为基础的共同体修炼成为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在中世纪存在,在现代也曾经存在过。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名著《规训与惩罚》中,引述了列昂・福歇列举的19世纪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日常章程。在这个章程表上,我们看到那些被监禁的少年犯必须在早上6点起床,并每天劳动9小时,学习2小时。起床时有起床鼓,起床鼓会击3次。章程规定,每次起床鼓之间间隔是5分钟,第j次击鼓时必须完成所有的穿衣、叠被、洗漱等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行为必须在10分钟之内完成。之后,他们会被带去参加由牧师主持的晨祷,诵渎道德或宗教经文,之后便是劳动,直到7点吃早饭。如果我们把阿甘本的修道院生活,和福柯列举的少年犯管教所里的生活做一个对比的话,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福柯看来,这是一种惩罚方式的变革,从之前的公开的肉体惩罚过渡到与公众相隔绝的监禁方式。这种方式采取了中世纪的修道院方式,其目的足建立在现代一种看似更为人道的法理学说上,即人的堕落只是一时执念,通过救赎和教育,人还是可以得救的。凶此,起到监禁作用的少年犯监管所,除了将他们与一般人隔绝开来,更重要的是,实施一种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迷途知返”,最终的日的是让他们回归正常社会。有趣的是,福柯随后义列举了法国外省的一个住渎式中学的日常章程,志监狱的章程相差无几,同样是规定几点起床,几分钟完成洗漱,洗漱后参加牧师主持的晨祷。但唯一的区别是,学生不用参加强制劳作,而足被另外的活动所取代,如绕着跑道不停跑操。这种以体育锻炼为名的跑操实际上取代了监禁中的劳作效果,但仍然是一种集体性纪律的硬性规定。
显而易见,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问里都存在着的针对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式。修道院的模式在于统一信仰,监狱的监禁模式在于改造犯人,而中学的模式在于对学生实施参与社会的教育。用福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规训的模式,以规训来完成强制性的教育。在18-19世纪的欧洲,甚至包括20世纪的前半叶,很多人十分相信这种集体在戒律和日常规则下完成的规训,可以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完成对人的净化。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也f一分相信这种集体纪律和规训的方式对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涂尔f:指出:“学校纪律的性质与功能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不是一种旨在保证教室平静的简单手段。它是一种课堂道德,就像社会体的纪律就是确切意义上的道德一样。”在几段论述之后,他又指出:“这便是纪律的真正功能。它并不是旨在使儿童能够从事工作、刺激他渴望受教导或节省教室精力的简单程序。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一种难以复制的工具。”由此可见,强调纪律式的规训,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是整个现代初期的一个典型特色,这种以规训式集体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肇始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并成为许多国家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上首要采用的原则。尽管这种原则没有以公开的方式写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但是,不可否认,面对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纪律式规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即便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当然,规训式群体所带来的弊病也是十分明显的。近代教育理论批判这种教育模式泯灭个性,民国教育学名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学生自治之研究》中对北洋时期这种带有专制色彩规训教育就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以学生自治的集体概念取而代之。陶行知先生说:“学生自治的需要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既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的确,这种规训的集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专制式的统治,而在这种规训纪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人民是一种缺乏个性的个体,也正是因为如此。二战之后,欧洲的人道主义在纳粹暴行下再次觉醒,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伸张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存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各自的角度解构了那个高压式的群体概念。当人的个体性被历史所激活时,群体被人们作为一种历史的沉渣加以抛弃以至于在今天,群体概念甚至成为了某些研究的禁脔,甚至谈群体则色变,认为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那种以高度压制个性的纪律规训性群体,最终塑造出来的是没有个性灵魂的国家民族理性下的燔祭。或许,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会成为一个空缺。
当然,个体和个体主体性的觉醒并不代表着群体的消逝,群体仍然存在着,而且以几乎完全异于规训式的群体模式存在着。在今天的群体中,我们实质上已经看不到那种太多的规训群体的色彩,但这并不代表今天的群体是由杂多的个体以最简单的方式构成的。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群体存在也不是哈贝马斯以一种简单的协商沟通的方式或者主体间性的方式构成。我们可以说,哈贝马斯虽然注意到了主体间性,但是他的方法论仍然是个体主义的,仍然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即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原于等价性的主体间关系,这样虽然也可以将人与主体看成一种网络,但是一种理想化的网络模式。当然,现实中的群体关系没有这么简单。
实际上,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人是一种社会关系性的存在,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曾经开宗明义地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由多个个体构成的群体,不是一种以高度同一性和一致性为基础的规训式群体,而是一种由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群体。而基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群体研究,在最近十年间,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学研究看来,社会与群体不是由个人而是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中包含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关系,群体需要通过对于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包括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进行详尽的分析,甚至通过拓扑学的结构图来展示群体结构的复杂性关系。这样,我们在社会学带来的研究中看到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前进的一丝曙光,即我们看到的是由诸多网络关系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的常规样态。举例来说,在某大学的学生群体中,辅导员不可能一一对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而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来开展分析与教育。简单来说,如果了解在一个群体中处于核心的学生成员及其构成的关系网络,我们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没有着落的随便用力。这样,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这个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地。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已经相形见绌,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大胆地将社会学上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群体状态。
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变革
实际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在社会学领域,公认的社会网络分析的鼻祖是雅各布・列维・莫雷诺(Jacob IRvy Moreno),他发明了社会计量学,并推动了这个学科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莫雷诺最大的创见是发明了社会关系网络领域中使用的类似拓扑数学的“社群图”( sociograrn),并用这种图示来解说社会结构中的形式化特征。莫雷诺说:“社会构型具有明确的、可区分的结构,利用社群图来图解这些结构,研究者可以把诸如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外的一个人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渠道等进行可视性处理。而另外一位社会学家库尔特・莱文(KurtLewin)在他的名著《拓扑心理学原理》中也明确指出:“可以用拓扑学和集合论中的数学技术来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那么,社会网络分析法所分析的群体究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1.中心势与核心个体的出现。首先,任意一个现实中的群体,诸多个体在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个体构成了中心,另一些个体围着这些中心个体成为了他的周围的次中心,这样,另外一些个体成为了群体中的边缘。在我们所见到的群体中,大多都有这样的结构,一些学生或者一些对象显得格外活跃,他们很主动地和教育者交流,并且能够影响不少群体中的个体。基本来说,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把握了这样具有中心特点的个体,即具有核心影响力的个体,相当于做了若干个体的工作,因此,是否能抓住群体社会网络中的中心点,掌握其中的中心势,就构成了面时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在群体的社会网络分析中,一个具有单一中心影响的图可以画成这样:
这就是具有中心势的群体图,个体A是这个群体的绝对中心,群体内所有的人际关系是同绕着A建立起来的,A的周围构成了次级中心个体与边缘个体。可以说,解决了A的问题,实际上就等于解决了整个群体的问题。因此,对丁诸如这样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A是必须把握的关键点,相反,如果教育者在A问题上是失败的,即便对其他个体进行了教育,那么整个群体的教育也会是失败的。
2.派系分析。当然,在实际群体状态中,永远不可能会像图l那样表现出来那么简单。简言之,任何一个群体很有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这样就衍生出来派系问题。一旦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着多个中心点,就意味着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派系。派系研究一直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比如,一些研究者在对监狱犯人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就会发现.监狱的各个犯人会围绕着若干个核心人物(老大)分解为不同的派系,而且监狱团体的特色是,如果你不加入某个派系,一定会遭受欺负,而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凶此,监狱中的囚犯个体的派系特征卜分明显。在赛德曼的K核分析图中展现出这种派系的色彩:
在图2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该群体的三个不同派系,以(A、B、C、D、I)构成派系甲,(J、K、I。F)构成派系乙.而(E、F、H、G)构成了派系丙。图2的信息告诉我们,派系甲与另两个派系是疏远关系,只是通过I与J之间,以及C与E之间同另外两个派系发生关系。而派系乙与派系丙之间由于存在一个共有F,而且F在派系乙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三根关系线),因此,派系乙和派系丙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个群体分别要处理同三个派系之间的关系,其中F的地位至关重要。当然,由于派系甲与另两个派系之间的疏离关系,在派系甲、派系乙和派系丙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关系。这也是处在其中的教育者必须把握好的问题.即在亲近F的同时,不可能同时亲近派系甲中的一些个体,否则教育效果会事与愿违。
尽管在绝大多数时候,教育者不愿意用差别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个体,但事实上,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这种无差别的对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时,教育者必须摒弃那种既想得到西瓜,又想捡到芝麻的心理。一旦群体中存在派别和疏远群体,那么,势必意味着不可能让群体中所有个体全部完成思想上的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对于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个体都发生转变,教育者没有那种救赎整个群体中的个体的普世之光。相反,教育者的目标应该是,面对由社会网络构成的群体时,实现群体思想转变的最大化。例如,在图2汇总的群体,共有13个个体,但是由于3个派别的存在,同时完成对13个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在其中权衡,要保障最大化的群体实现转变,而在这里,更适当的策略是关注派别乙和派别丙,如果这个策略成功,会实现8个个体的思想转变。倘若作用于派别甲.只能实现5个个体的转变。
当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者可以参与以改变其中的人际关系构成网络。但从实际经验来说,教育者几乎很难改变这种结构,除非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过社会关系网络的改变,但是,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派别性在群体中会十分顽固。例如,上述的监狱研究的例子中,就发现一些监狱派别的头目出狱或者死亡之后,并不影响该派别的存在.该派别仍然以其他人为圈子维系这种群体派别的存在。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并不是去改变群体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是有效利用现存的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由精英化教育转变到了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刚刚开始办学,到之后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再到后来高职教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一部分。截至201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在校生1006.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借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高职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派蓬勃。确实,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许干得还不错,然而,不可否认,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是不过关的,表现多种多样,这一切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的有效性发挥出现了问题,再不认真总结,及时补救和改进,后果不堪设想。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1.“学长制”与“助理班主任”辅助教学模式
“学长制”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与港澳台地区,即在高年级中挑选成绩优异、政治觉悟高的学生,经过培训之后对新生进行帮扶、引导与教育,尽快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助理班主任”就是在同年级中挑选工作能力强、品德优异、富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处理各项班务,其中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发挥出了助理班主任的榜样心理,还给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奋进目标。
2.定岗实习的“双导师制”教育模式
定岗实习就是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在固定教学时间内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开展的实践学习,高职定岗实习属于专业教学的有机内容,也是现有教学活动的延伸,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学生政治素质有待提升
素质是个人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一项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品质,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1.国家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
民族意识是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性格,属于民族自信心、民资自豪感、民族价值以及民族道德品格的有机组成,是协同、凝聚同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激烈着整个民族奋勇前进。调查显示,现代的高职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魂、爱国心以及民族意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方面,始终与国家主流意识一致。
2.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向上
有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有18.9%的学生会优先考虑集体利益,52.4%的学生会选择同时兼顾两者;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方面,56%的学生表示为利他人;在提到“你是否考虑专升本”的问题时,72.4%的学生表示一直在努力。数据显示,总体上而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进步,不断的超越自我。
3.部分学生的政治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高职录取属于专科层次,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就不好,并且因为大学教学速度非常快,如果自己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大量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话,学生就很难在学习上跟得上学校教学的步伐。从以往情况来看,学生由于学习上跟不上老师教学步伐,非常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逐渐的失去斗志,无所事事,不是谈恋爱就是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和生活都失去了兴趣,这也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领导思想不重视,意识淡漠
对一所学校来说,校长的思想和决策至关重要,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起来步履艰难,很大程度上与领导的认识有关。思想政治课程,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地位,一方面,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而且声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似乎至关重要;而另一方面,在考试当中,它占的分量又不大,要么分值低比例小,要么是开卷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功夫,而校领导为了追求个人业绩,往往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果说普通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高职,则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导向下,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二)忽略高职学生的特点,缺乏针对性
高职与普高不同。从教育目标上看,普通高中主要是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高职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劳动者,高职毕业生也可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深造,但数量极少,大多数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从生源上看,普高的学生成绩要比高职的好很多,诚然,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但不可否认,学习成绩和个人品德还是具有一种泛化对应关系。正由于此,高职的学生往往问题更多,更难以管理。
(三)教师授课方式单调,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学校,教师和学生难免出现一种应付心态,上级部门检查时课程表上开设有这门课,相关资料临时造假来完成,似乎已经足够,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非但不是主导,反而地位直线下滑,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很少有教师能静下心来,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而是照本宣科,或是学生自学草草了事,可以想象,这种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的很难调动起来。
(四)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缺乏长效考核奖惩机制
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教师上课和不上课一个样,认真上和随便上一个样,久而久之,这门课将最终废弛和崩塌,伴随着课程的衰落,实际上衰落的将是一批,或者一代人的品质和修养。学生呢?随便打个分数,没有任何奖惩措施,对不及格的学生,补考也相当马虎,随便交点钱就能过关,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人都有惰性,随心所欲,贪图享受是人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些具体的规章条款来制约人的言行,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以免积重难返。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相分离
前面说过,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业,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一个人的头脑指挥着双手,换句话说,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比专业技能还要重要。技能短时期内可以获得,修养短时期内很难提高。技能不熟练影响的是一个车间,一条流水线,而道德和人品出现问题,影响的则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国家的未来。因为长期以来政治教育与就业相分离的局面,导致学生进一步把思想政治教育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面对上述问题采取的几点对策
(一)重新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中的意义
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在高职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与此同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比如,重新安排课程表,增加所占比重,还有,原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副科来对待,没有专门老师,多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并将其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二)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职的学生和普高比起来,成绩相对较差,自觉性很不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成问题,这是事实。还有,高职的学生,各自的家庭也有很大差别,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等等,为此,教师,或者班主任要做好家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还有,普高学生入大学后还要进行漫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高职学生一出校门就要走上就业岗位,这一门课程落下,怎么补得回来?而且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因此,因材施教,分析学情,至关重要。
(三)钻研教法,结合案例,找到学生兴奋点
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实例,便抽象为形象,例子比单一的概念更能吸引学生。举例有讲究,既要举身边的例子,有说服力,还要举名人伟人的例子,有感染力,当然最好是当代的名人伟人,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房地产大亨潘石屹,等等。这些例子,学生从媒体上经常看见,并不陌生,将他们的成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当然除了正面,还可以举负面的例子,比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实施家暴,缺少了道德引领,专业领域再卓越,也是无法弥补,得不偿失。
(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相联系的方针政策
找一份好工作,是每个高职毕业生的梦想,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与就业相联系,也是无奈之举,然而,同时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一开始可能有点“强迫”的色彩,但是,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便可以固定下来,受益终生。此外,还要结合所学专业,掌握和学习将要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曾经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自豪感和浓厚的职业兴趣,培养美好的职业理想,形成坚定的职业信仰,然后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的世界观。
(五)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管理作用
生活无小事,道德也无小事,在平常的教学和考试中,教师要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和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另外,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功能,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学生,因为同龄,更容易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思考总结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相应对策和办法,毋庸置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思想教育的重灾区,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深信,在教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一定会越来越好,其有效性也一定会发挥得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刘志红.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可视作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它在短时间内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利用这一发展趋势,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时刻关注社会趋势,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误区
信息技术诞生之前,由于传统渠道受阻以及信息流通速度慢等问题,社会新闻等传播到人民耳中成为“社会旧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素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热点问题解读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化推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片面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高校管理的行政体系,直接与高校党建工作相挂钩。一旦出现社会热点问题,为不触动学校本身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发展的有益面传播给学生。学校不让学生接触社会热点问题核心层面或是对学校发展不利的信息。例如,关闭校园网站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平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这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不利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学生和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应付式工作,将大部分精力运用在科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安排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忽视。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人为控制外,还有学生思想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关心。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的控制,真正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忽视的根本因素,是学生主观思想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忽视。一些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兴趣较低。高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无论耗费多少资金用于设备器材的投入,都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问题是特定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主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主要看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度。高校学生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来自于互联网络。一些学生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后,容易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一些激进思想。高校学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学校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价值。
1.透过社会热点问题把握高校学生主流思想的重要路径。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入是为给高校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让其拥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高校学生的主流思想,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路径。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学校的校园论坛,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帖、回帖,在各个网络社区成立参与热点话题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通过论坛、贴吧上学生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回复,了解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看法,真实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2.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热点问题复杂多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多面性的。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力量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可以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透过社会热点问题表象,分析其本质,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社会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放置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让学生对现下社会矛盾有全面的认知,帮助其判断社会事件的真伪。综上所述,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促进高校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避免学生对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全方面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成熟化发展。
作者:谷丽 单位: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概述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体系,并引导大学生严于律己,使自身言行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状,是引领工作良好开展的主要前提。第三,引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方法,是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第四,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将这一差异特点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是这一引领工作开展的良好途径。
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还能为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思想基础,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群体期望。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我国先进的价值思想和观念,还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引领工作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以马克思核心思想为根本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核心,将“两大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立足基准,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同时,高校还应与家庭和社会加强联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质量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水平。因此,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思想水平更好地满足这一引领工作的素质要求。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身更牢固地掌握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一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引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构建以科学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全面认识了解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及认知必将发生很大改观,使引领工作发生质的飞跃,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应用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则是要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双重作用和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化与主体化双向互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和社会化的内涵
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很多人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导向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 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然而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这不仅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只有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整体来看,人的主体性成长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局部人的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经济。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种自主性要求,就必须自觉地以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目标,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自立精神,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健全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认为人类只要拥有科学技术才可以统治和驾驭世界,于是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的趋势更趋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是要培养社会化的人,服务于人的社会化需要,为培养社会人提供支持和保证。
(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思想上的多样化。在这个条件下,人的社会化状况也更加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个体所处的经济关系,推进个体的社会化。
(二)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如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等。我们需要与社会新的发展相联系,充分吸收这种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这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也来自于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在当今时代,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信息刷新频率与社会中信息的平均刷新频率相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也必须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来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一点在于――向社会输送出思想健康、道德合格的人。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岗位上的中学教师,在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和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帮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圆满和求学道路的圆满,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他们将来会走上工作岗位为他人服务,也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公民。然而无论将来如何,有一样亘古不变也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便是需教其先成人,而后方谈教其成才。假如我们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成绩上而放弃了对于学生在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未定时的思想活动的关怀,那么我们精心培育的希冀它成为参天大树的人,不仅不能利用他的枝叶为社会造福利为他人带来荫凉,反而很有可能他的这片荫凉会给社会带来阴影――抹之不去的阴影,这无疑和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张载曾经替历代读书人说出了一番经天纬地的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今天的学生们虽说不上这些远大的抱负,但是也绝不应该是一群只知道考试的机器,或只知道将青春的热度挥洒在虚无暴躁中的浪费者,前者缺失创造力和抗挫能力,后者缺失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心,没有思想,没有强大而丰富的精神土壤,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迷失、会彷徨,甚至会走上不归之路。对这些鲜活的生命而言,这将是一笔无法计量的损失和无法抚平的伤痛,我的学生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师长的手掌中长大,他们顺从,学习好,但是除了学习他们缺乏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创造力,也丢失了对他人对社会基本的人文关怀,接受不了挫折和人生必须的磨砺,变得冷漠、自私、懦弱,这是我们教育成绩的成功却是我们育人成绩的失败。另一类学生创造力十足,却是将其用在如何破坏上面,挥霍青春,不注意言行举止和纪律,变得桀骜不驯,狂妄暴躁,这又是我们教育成绩和育人成绩的双重失败。大部分人更是做了“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知道八卦新闻,却无心学习,连老子孔子这些民族思想的泰斗是哪国人都不知道,其精神空虚度令人吃惊。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呢?这在于他们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方向,没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或者在青春的这片麦田里感到空虚、焦虑、虚弱,或者在这片麦田里挥霍着自己旺盛的精力,或者变成一具具枯木失去了蓬勃的生机。而我们呢?我们这些园丁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是他们的麦田守望者,温柔的悄悄的守护者,为他们立心、为他们立志、为他们立向,让他们静对春风感形化,在这如丝的暖风中,包含着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最终春风化雨潜入心田,终将滋养出一朵朵灿烂的青春之花。
那如何做好这春风化雨的播送者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过多的口头说教只会让青春期的孩子们反感,首先我们为人师者就该有“人师”的模范作用,言传身教,以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师德规范浸润到我们的言行中,这些又将是学生们学习、思考、模仿的良好教材,身不正,不言教,此之谓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0-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大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生工作的初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果和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关注。
2.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是长久以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多数都在教师规划的条条框框内。思想政治中“思想”在前,大学生必须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思想”上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大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院校的学生,以往受教育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性格上的区别,导致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全球化的来临,很多其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形势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时间上的划分,短期教学目标可以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所获所得,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学生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
2.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出理论式的教学内容,令思想政治生活化、实际化,不单是学生大脑中的思想,还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是可以实际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
3.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实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效果。在这部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学理念也是为了个人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态度等,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校方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记录教育创新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教育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是院校或教师的需求,而是现代W生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并要求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高校学生,是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与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由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的。思想决定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与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议题;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目前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全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强大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以“八荣八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明确了全社会都应当奉行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上各方面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又有所侧重,均鲜明地回答了在社会思想多变的现实状况下,党应当用怎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
二、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1.巩固思想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与灵魂,也是我国立国的指导思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战胜各类艰难险阻,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重要思想武器。思想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性质与方向,高校一定要坚持所具有的指导地位,积极运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进而推动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有利于尤其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有利于确保高校传播出培养者,促进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培育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思想保证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大责任。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交织在一起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剧烈变革与思想文化的彼此激荡,对于青年学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唯有在高校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运用,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培育与弘扬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3.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则是其中的根本,要坚持运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着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等众多文化因素去引导大学生塑造灵魂,建设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落实和谐文化的根本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干,而且也指明了和谐校园文化的指导理论,明确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揭示出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充分挖掘出大学生的潜力与聪明才智, 保障大学生的切身权益,给他们以平等和自由参与的机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尊重差异的原则
大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不仅是客观事实,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会世界更为丰富多彩,才会出现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尊重差异,这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高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展现。要允许在主旋律前提之下的多样性,尊重有利于实现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为绚丽多彩,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注重创新的原则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及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和有步骤地采取相应措施。要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特色与创新。除了将已有的制度与规定去粗取精,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与丰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在实践基础做到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
1.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怀。同时,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让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充分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与要求,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积极鼓励校园文化创新与多元文化竞争,在创新中展现出先进文化的生命力;要准确认识现代科技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同时要以自信心态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挑战;要尊重与满足广大学生对于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精神保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文化底蕴与思想基础。
2.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如今,大学生能否形成价值观与世界观,都取决于能否能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保证大学生政治思想与价值观不偏离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应当本着对大学生负责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于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与整合多层次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当中形成师生认同,在包容多样当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与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前进。高校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要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精神融入到高校教学实践之中。要注重探索与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辩论、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法实现潜移默化的发展。
3.融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历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今,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大量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应当在高校中得到着力培育与大力弘扬。要充分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从各方面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资源,培养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应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就就需要将改革创新精神引入到高校的教材、课堂之中,并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激发其改革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当前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最为全面、系统、准确和通俗的表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与提倡什么,应当反对与抵制什么,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其行为得失进行道德选择,进而为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价值准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目前,大学生从总体上看还是有着积极向上的荣辱观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因为陈旧的思想残渣与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是非颠倒、美丑不分及荣辱不辨等不良现象。如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奉献进取和索取享受观念错位、勤俭和奢侈观念错位、守法和违法观念错位等,因而高校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应当坚持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转变为大学生的良好品行,从而让荣辱观在大学生的心中从普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牢固的伦理定势,进而创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所产生的伦理定势效应。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大学生认真阅读一批关于高尚人格与优秀操行的书籍,使其从中领悟到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从而感悟到这些动人事迹的深刻魅力,从感性到理性,形成伦理定势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高尚的师德作表率和自身对待工作、学生、学校、国家等高雅操行,形成对待学习、教师、同学、学校、社会及国家所应有的优良伦理定势;三是要依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深入宣传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经验,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事迹与人物,营造出浓郁的舆论氛围。
5.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是要求高校课堂教学尽管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是,这里所说的实际毕竟只是间接经验。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应当到社会实践之中去看一看,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对此,高校教师有必要经常地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与双休日时间,深入到厂矿企业和农村山区中开展社会调查,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考察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情,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面重要旗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努力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积极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最终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益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12).
[2]余风满.发挥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源地与辐射地,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价值目标。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组成。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与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共识和精神动力,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明确了全社会都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上各方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地回答了在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的趋势下,我们党要用怎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问题。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与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承担了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之面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成才之所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阶段,在多种思想文化彼此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与多变性在持续增强,其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愈来愈呈现出层次性。社会思想变得空前活跃,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趁机侵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大量新问题与新挑战,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理念来凝聚人心,进而形成全社会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与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教育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强化思想的指导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由教育者单向灌输社会规范给受教育者的过程,活动的范畴只包括了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之目的而开展的各种活动。而且这一活动往往是由教育者来担当主角的,受教育者只能成为配角,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大多是处于被要求、被告诉以及被教导的状态下参与到活动之中的,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落实,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全面发挥,而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由教育者主体及受教育者主体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受教育者主体,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因此,教育者不仅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党团活动,让指导思想真正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内心,而且更要关注大学生们组织开展的活动,积极加以引导。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重要阵地。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与诚信意识淡薄、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尤其是在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上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核心价值观尚存在相当严重的偏差。唯有通过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系统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加深大学生对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帮助其掌握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做出合理的选择,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不断增强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与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就其功能而言,能够教化人、塑造人与熏陶人。必须着力发挥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扎扎实实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诸如婚恋观念、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高校文化构建应当着眼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富有时代性,更好地发挥育人之功能,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更加高尚、心理更为健康、审美情趣更显高雅、人格更为健全的合格公民。要实施分析、鉴别、学习、借鉴与吸收的策略,把西方民主法制、权利义务及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等观念融合到我国改革开放之时代潮流中,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现代网络信息高速传播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规律。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网络的吸引力,在巨量网络信息淹没了有限德育信息的情况下,单一枯燥的网络德育难以吸引大学生群体,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当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应当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择友就业、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方面入手,给予大学生更好地指导与帮助,让网络教育能够贴近实际与贴近群众。另一方面,应当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学生、家长与社会彼此互动的新型网络体系。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社会、学校与家庭均具备条件运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从而形成学校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全面网络互动。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管理服务制度建设
我们一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加强高等院校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建设,使和学生紧密相关的政策与规定都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切实防止出现背离的情况。要鼓励与表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言行,严厉批评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言行,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考评制度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体制。为此,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不断改革现有的考核办法,强化大学生理论综合分析能力及政治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要建立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成效考核相互结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考核机制,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运用能力,形成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优秀素质,实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稳步提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也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始终坚持将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指导思想,以此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 教育评论,2011(2)
[2]张秉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