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专题设计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6 10:29: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专题设计与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5-02

一、引言

与传统课堂型教学不同,专题研讨课(英文为seminar)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形式[1]。专题研讨课的开设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面向具体专题,通常融合课堂讨论、讲台授课、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其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同,专题研讨课的形式更加灵活,师生互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更深。因此专题研讨课在鼓励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交流和组织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外现状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中,专题研讨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为例,开设了包括Geog 224: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Geog 275:Seminar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eog 279: Seminar in Geostatistics等多门专题研讨课。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各领域的知名教授组织授课,为学生开展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这种灵活的讨论方式在实际教学效果上却往往比课堂授课更好。专题研讨课并不像基础必修课那样,需要指定教材,执行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并实现相对稳定的考核目标。基本上专题研讨课安排讨论某个领域的最新前沿,因此每年的课程内容都与上一年度的有较大的变化。课程具体安排都是由主讲教授来灵活制定,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因此较好。其次,专题研讨课通常以阅读研究论文为主,少量涉及一定的教材,这样不仅保证了讨论问题的现势性,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观点,培养他们辨识阅读和思维能力。专题研讨课与传统课堂授课教学不同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每次课由一位或一组学生来组织讨论,这样学生在某种形式上“被迫”对该次课程的讨论议题需要提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较好地引导和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有效碰撞,有助于师生纠正以前错误的观点、产生新的研究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交流和协作研究的能力。

与欧美大学研究生教学相比,国内的研究生教学普遍依赖于课堂授课形式。虽然目前许多学科已经开始探索如何采用专题研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2,3],但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专题研讨课的探索还相对较少。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听课、上课和作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体现在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许多课程为了照顾部分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较多地重复了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教学安排较为成就,缺乏更加贴近学科前沿的介绍和讨论;另一方面,课堂授课形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难以保持。

三、专题研讨课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基本都学习过有关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计算机程序设计、遥感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生阶段,专题研讨课就需要相应地提高深度,选择具体的专题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招收的研究生质量差异较大,如果在一年级就安排专题研讨课,部分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因此,专题研讨课建议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选课学生规模。通常面向较广专题,可能吸引较多的研究生选修。如果是交通地理这样较为具体的题目,可能选修的学生较少。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组织讨论,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课堂中参与发言,学生数量不应超过20人。同样,为了保证一定数量的交流,学生数量也不应该少于5人。实践表明,8~15人左右可以取得较好的讨论效果。

课程的专题选择方面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应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对专题讨论的掌控,提高讨论的专业水平。第二,专题应该是结合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基础上选取,否则学生将无法跟上讨论的进展。如在修完电子地图可视化工程后,相应地开设地理可视化中的空间认知方法专题研讨课,让学生深入学习最新的地学可视化技术,鼓励他们设计符合人类空间认知原则的地理可视化方法,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设计方法。

课程的组织方面,第一次课可以由教师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安排,帮助选修的学生确定是否选课。此后的课程则可按照具体议题,每次安排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课的实际授课和组织。教师应该提前两周左右指定阅读材料,并安排主持讨论的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讨论的主持与组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教学的过程,增进师生理解。如果涉及较为复杂的方法,则应让学生在课堂先进行初步的介绍,然后让负责学生引导讨论,教师则负责总结和建议。课程的后半段,也可以让学生建议讨论的议题,进行开放的探讨。课程最后应该就学生自己组织的议题让其完成一项开发任务或专题论文。

四、专题研讨课实施与管理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理工科学生课堂发言非常被动,交流的气氛较弱。因此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关键是要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和记录笔记的形式。这可以从课堂环境的转换做起,即尽量选用圆桌式等面对面的课堂环境。通过隐藏讲台这一教师的权威形式,提高学生发言的自信。教师在实际讨论中,需要鼓励学生的发言与讨论,从正面语言上肯定学生的参与,同时对发言积极和讨论深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专题问题的热情。要特别注意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并给予他们专门的发言机会。

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发放教学大纲。提前让学生知晓课程包含的内容、需要阅读的资料、组织安排的次序等。可以让选修的学生及时确定是否选课,同时还能让相关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或提出建议。指定阅读的资料建议难易适中,并具有较好的时效性。阅读资料应该包含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扩展知识面。从教学实践来看,每周的必读阅读量控制在2~3篇外文文献,总阅读量在20页左右比较合适。在教学大纲中,还可以提前安排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并准备,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水平。

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是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关键。在每次课程的开始,应由教师首先对需要讨论的议题进行初步的背景介绍,梳理与前次讨论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议题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教师应避免过多打断学生的讨论,但是在冷场的时候,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进行总结发言,或转换到下个议题。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本次讨论的进展进行简短总结。对于课堂中争论处理,教师应及时介入,让争论朝着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发展,而不可任之发展为争吵。

图1描述了专题研讨课设计、实施的流程,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循环改进过程。通过与最新科研前沿的融合,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研究互相促进的目的。

五、小结

专题研讨课对促进学生加强专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都有较多的帮助。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实际教学来逐步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1.儿童语言获得规律性

认知论认为儿童语言获得不仅存在天赋性,同时也是外界环境作用下发生的。而且儿童在学习外语时存在明显优势:一是模仿能力强;二是听觉敏锐;三是心理上的障碍少,极容易吸收和学习英语。此外,研究表明儿童在语言输入应遵循“i+1”的原则,既语言的输入量及其难易程度应大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

2.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

(1)认知能力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认知科学也认为儿童语言获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认知能力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与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外部环境能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提供不可缺少的学习条件。外部环境包括许多因素,如社会因素、文化传统、家庭环境等等。

(3)语言观念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一个好的语言观念是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条件。

二、儿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应依赖多种理论成果的指导

1.多通道刺激和训练能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不同区域和神经加工网络对应不同通道的加工,多通道刺激下大脑兴奋和活动强度明显高于单一通道,这从脑机制角度证实了多通道刺激和输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英语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习得形音义的过程需要多个通道的共同参与。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供多通道的输入。如果能在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呈现方式以及配套的活动设计上发挥好此优势,为儿童提供多通道的刺激和训练,将有助于调动更多的大脑资源,提高儿童的英语学习效果。

2.“音乐”能够促进语言的学习

“音乐”在这里是指音乐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由具体元素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织成高级的结构性序列,而音乐也具有同样的特质。诸多研究表明,语言加工与音乐加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影像学的证据也发现加工语言和音乐在大脑中的激活区域有大量重叠。以上有关音乐和语言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的研究说明通过接受音乐刺激促进英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文化与语言获得的关系

语言学家认为,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因此,在制作专题学习网站中,一定要注意引入原版的英文资料,如英语故事,英语资料等,只有这些原版的资料,而不是翻译的资料才能体现出学习英语时那种文化氛围,文化气息。

4.在多媒体情境下,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当儿童同时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务时,就会涉及注意资源的协调和分配。因此,要注意恰当的呈现学习内容,以为儿童英语语境的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

三、儿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儿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对儿童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我们就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提高儿童的英语学习,所以在进行网站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从儿童的学习兴趣出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英语学习注重儿童的内在兴趣,在网站资源设计上根据每个年级儿童的兴趣特点,不论是在内容设计、呈现方式、活动设计、材料编排、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该年级儿童的喜好和需求。比如,一、二年级的儿童喜欢通过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的歌曲童谣来学习,网站就设计一些歌曲童谣和节奏英语的学习内容;针对四年级儿童开始对生活中的一些话题感兴趣要设计生活短剧的学习内容等。总之,在网站资源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对学生的需求调研、设计、听取儿童的建议、再修改、试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经过该过程而设计出来的专题学习型网站也真正成为体现儿童需求、反映儿童心声的、学生喜欢学、教师容易教的资源。

2.面向儿童的生活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儿童英语技能的发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选择儿童日常生活中实际交流语言、交流话题、交流情境等设计学习内容和活动情景。这样一来,儿童的学习活动会因其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和应用性强而变得容易和有效,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其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3.学习任务的认知复杂性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相匹配

Robinson探讨了任务的认知复杂性和学习者对任务难度的知觉与言语产生之间的关系。Robinson发现:任务的认知复杂性会影响被试的言语产出,认知复杂性越低言语产出越流利;同时,认知复杂性还会影响到学习者的难度知觉,即复杂的任务会使被试更容易产生紧张感,从而影响言语产出。Robinson认为,通过控制上述三个因素,让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负荷(如注意、记忆、推理和其他信息加工过程的量)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能力相匹配,将会促进被试的言语产出表现。根据Robinson的研究,设计英语专题学习网站时,要以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能力为基础,同时也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关注个体英语水平的差异,为儿童创设“跳一跳,摘苹果”的学习空间,这样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又可以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4.创设听说结合的语音环境

认知科学脑功能成像中心的一项科研成果揭示,人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布鲁卡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记忆主要靠“运动”(多看、多写、多说),而威尔尼克区靠近听力区,记忆主要靠听说。学习英语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相连,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所以,在进行网站设计时,要注意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听说结合环境,这样才能更有益于儿童的英语学习。

5.专题资源库的建设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是在大量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儿童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模型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设计专题网站时,必须详细考虑儿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那些资料、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些信息,最好能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

6.提供认知工具

篇(3)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更严格的地图表达要求,专题地图进而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最为凸显的便是内容的形式多样,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更加紧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制图的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地理和社会学科的工作研究中,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地面物体和现象都能显示和体现在地图中,因此,必要的专题地图内容必须根据某些制图要求和原则综合选定,在地图上的代表和体现出来的须是重要的元素。因此,文章根据这些原则和需要,通过GIS手段,对研究区专题地图的设计研究进行了探讨。

1 专题地图概述

1.1 专题地图概念

专题地图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地图按照一定的制图法则,按照一定的综合法则,将自然和人文现象应用地图语言,并运用专题符号系统,尽可能详尽、完善地等比例缩小、反映在平面上,进而反映出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组合和联系、数量和质量及空间分布的特征[1]。专题地图涉及的领域广阔,只要有空间属性的信息数据都可以通过专题地图来体现,它是地理科研成果最好的表达形式之一。近年来,专题地图在科学研究、教学、经济、国防等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其与一般的地图相比,具有一些特征,如主题强、用途特殊、形式多元化和多样化等。专题地图的表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特殊用途。完整的专题地图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主题和底图。需要强调的是,特殊的专题地图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元素,如数学要素,而所谓的数学要素指的是比例尺、坐标网、定向等。

1.2 专题地图表示

专题地图不光是要体现出地图专题内容的空间特征,而且也得体现出专题要素随时间变化及必要要素的数量、质量特征变化。专题地图与其它地图的不同也反应在这一区域的区域特征、社会人文特征以及区域之间关系、区域与人文现象关系等等,因此,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常常灵活多样。到目前为止,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面状符号法等[2]。

2 专题地图设计

ArcGIS Desktop 9.3――新一代GIS软件、美国环境系统研究研究开发,其为世界上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GIS软件之一。ArcGIS桌面产品包含了一系列整合的应用程序,如ArcMap、ArcCatalog、 ArcToolbox、ArcGlobe、ArcReader、ArcScene等,其被广泛运用于城乡规划、测绘、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行业部门,可以实现制图、地理分析、数据编辑、数据管理、可视化和空间处理等GIS任务[3]。基于ArcGIS的专题地图设计方法可概括为前期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基础设计、地图整饰、地图输出4个阶段。

2.1 前期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收集、整理研究区资料,选择、购买研究区合适的遥感影像,收集研究区内的有关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文本与图件资料。所收集资料包括各种数据格式,包括JPG、IMG、TIF等栅格数据以及SHP、DWG、MIS等格式矢量数据,但各数据只存在各地理空间,没有形成统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此,需解决实际空间问题,对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地理坐标匹配、几何校正和投影定义及投影变换,经过配准后的各格式栅格数据才具有地理空间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收集的矢量数据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坐标,进而才能形成统一的坐标体系[4]。

2.2 基础设计

2.2.1 符号设计。专题地图符号是专题地图的语言,是地理专题要素的表现形式,是地理要素与地图阅读者的桥梁,同时也是反映专题内容客观规律的媒介[5]。符号设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等几个方面,各自地理要素代表各自地理意义,各专题地理要素内容也有其特殊性,需对专题地图符号进行专题设计。符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读者快速读懂地图、分析地图、并容易产生记忆。

2.2.2 图例设计。图例设计既要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也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简明扼要性。既要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基本特征,也要给人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6],同时要考虑专题地图的实际用途和目的,还有就是结构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主次有序。

2.3 地图整饰

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不仅表现在专题地理要素的完整,同时在要素完整的基础上能够体现出要素的地理空间逻辑关系以及专题地图表现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包括专题地图的图幅图框、字体大小文字颜色、注记处理、色彩设计、图名设计、比例尺设计及位置摆放、指北针设计,只有对各类专题图图幅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精确配置,摆布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突出图面效果设计视觉上的层次感,才能制作做一幅完整而富有艺术美观性的专题地图。

2.4 地图输出

地图输出是地图制作的最终目的。完成一系列专题地图设计整饰之后,编制者根据各主观意图和客观需要等因子判别专题地图的制作是否完善,若已达到目的即可打印出图。地图输出是ArcGIS的一项特殊功能,先点击ArcMap工具栏的Print进入打印设置,确认没有错误,达到设计要求即可输出正式地图,若没有达到要求可退回编辑界面、进行地图整饰后再打印输出。最后,确认之后点击ArcMap工具栏File菜单下的Export Map选项,输出专题地图。

3 结束语

GIS技术和专题图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GIS技术为专题地图的表达和推广提供了实现的前提和平台,而专题地图的进步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GIS技术的不断更新。总之,GIS技术在改进和推进专题地图制作的同时,也丰富着专题地图的内容、进而影响着自身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璇琼,何政伟,白昀.专题地图概述与设计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9,9:4172-4174.

[2]胡迪,闾国年,温永宁,等.我国方言地理学发展演变及问题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6-110.

[3]王洪战,马燕燕,张振涛,等.基于ArcGIS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综合研究[J].城市勘测,2008(4):47-49.

[4]廖小韵.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5,12:52-55.

篇(4)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33-03

一、背景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3~5个月不等。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院校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以“毕业设计”为关键词搜集相关的网站和公开出版的书籍,发现目前网站主要针对的专业是计算机、土木专业、电子专业和机械专业等,并且主要功能以毕业设计论文赚钱为主要目的。公开出版的图书关于毕业设计的主要集中在2006~2009年,主要针对的专业是计算机、土木、美学、建筑设备工程、汽车、电气工程、建筑装饰、电子及通信、给排水及工程等。关于油料储运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无论是书籍还是网站均为空白,启动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网站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开拓性。

为了使网站建设反映用户的真正需求,实现有效互动,我们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了网站框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该网站研究用户定位为所有经历过毕业设计的学员、教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学员确定为所有大四、研究生一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的学员。大四学员主要针对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半和已经完成毕业答辩两个阶段的学员,这两个阶段的学员随着毕业设计研究的深入,对毕业设计有了一定的看法和经验;研究生一年级的学员主要针对刚刚入学的学员,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有很多新的想法;研究生二年级的学员在11月~12月中旬即进行研究生开题,进入课题研究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对毕业设计有更深的研究和领悟,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

教员确定为所有具有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格的教员,以初次和经验丰富两种教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次获得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格的教员,在开始接触时,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概念比较模糊,存在对毕业设计研究的深度和工作量把握不准等问题。但是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有想法,以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获得更多我们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的信息;经验丰富的教员,通过多年带毕业设计,对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设计有较为成熟的看法,积累了大批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指导性的信息资源,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交流。

相关管理人员为所有与本科毕业设计相关的管理岗位人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教研室领导、教学参谋、系首长等教辅人员在设计环节中起到一定的把关作用,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想法。

2.问卷调查的设计

我们认为:平台不过是研究内容的充分展示,展示的内容才是研究的重点。所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展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为主。平台在应用过程中,是通过信息的交互进行的,交互过程中,如何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是研究的重点。基于此,主要围绕网站平台需求调查、网站主要栏目需求调查、网站内容具体需求调查、网站交互调查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问卷设计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被调查者愿意回答问题,确保被调查者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以及怎样才能使所得信息后期处理更为方便。问卷调查设计时严格遵循设计准则,注意措辞修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问卷内容主要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方式,封闭式便于后期数据处理分析,开放式适合了解用户在设定问题之外的真实想法。

3.研究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学员采取教员对自己所带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答辩委员会秘书、队干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的形式进行。教员调查通过业务学习时间采用专题形式探讨,座谈时邀请主管毕业设计的参谋参加。

为使获取的数据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获取的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学员的想法,项目组成员针对调查问卷的问题以座谈的形式和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学员在设计过程中和导师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座谈中,更容易快速进行话题,并能畅所欲言。根据学员反馈的信息,问卷调查设计时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问的模糊,不容易回答等,项目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形成较为完善的问卷调查。

先组织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四油料储运工程专业学员进行,采取自愿填写自愿上交方式,调查时间选择在答辩进行时,由每组的答辩秘书发给学员,让他们在答辩结束后进行填写,然后再交给答辩秘书。这样既不影响学员的答辩,而且又给学员大量的思考时间,刚刚结束答辩,对毕业设计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样获得的数据更接近学员的真实心理,达到问卷调查的目的。本次调查共计发放96份,收上来78份,无效3份。我们将未收上来的和无效的均默认为不需求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我们发现:80%的学员选择了“需要建立专题网站”。对网站需求最多的是资源共享86.7%、课题指南80%、往届论文70.7%。98.7%的人选择“希望有毕业设计选题指南”;93.3%选择“愿意在使用时上传自己搜索的信息资源”;97.3%选择“在线交流时,遇到您能解答的问题,愿意回复”;半数以上的人喜欢论坛和留言等在线交流方式。这些数据均表明;网站建设投用后,有一定的用户群体,能够较好实现互动,达到网站建设的目标。

根据统计结果,项目组进行座谈,对学员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详细问卷,增加了“您希望毕业设计指南包括哪些内容”,取消学员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由29题浓缩为14题。

我们将定稿的14题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10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1)网站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2)网站主要栏目需求调查如表2所示。

(3)网站具体内容需求调查如表3所示。

(4)网站交互调查如表4所示。

2.调查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是首次在院内进行,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科学,参与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信息准确,数据真实,为确定专题网站的框架及建设具体内容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1)网站框架确定。根据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网站的主要栏目为常用工具、课题指南、典型案例、资源共享、往届论文、基本概况、讲座培训、在线交流、问题集锦、在线办公、导师队伍等。首页主要展示的内容包括电子图书、著作、学术期刊、常用软件、按论文陈述、精彩问答和常见问题列出的问题、按工程设计类、科学研究类和实验验证类等类别列出的典型案例、教研论文、标准规范、在线办公、课题指南、基本概况、讲座培训、网络课程、导师队伍等。

篇(5)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2]。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标准的构建对强化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建设应要充分进行家具行业职业能力分析,要以家具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贯彻其中[3],以培养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首先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是课程的根本属性或特点,包括课程的定位、功能和任务等内容。其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确定课程设计思路。为体现三二分段一体化的理念,课程的整体设计要将课程对应不同层次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全局考虑、综合设计。同时还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提出实施建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是一体化三二分段课程标准建设的关键因素。

1.2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一体式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基础上应参照家具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充分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4],考虑企业用人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还要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兼顾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体现其中。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三二分段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所参照的职业资格标准主要是中级家具设计师、高级家具设计师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中职课程主要参照中级职称证书,高职阶段主要参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标准的制定从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与工作要求出发,结合家具企业规范与岗位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要突出课程的生产实用性,深入实施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职业资格鉴定等全方位紧密结合,达到“教、学、做”合一。

1.3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建设必须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企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共同协商确定,并对其实施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监督。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学制实施之初就成立了由深圳家具行业协会、广东省家具商会以及行业知名家具企业专家、名人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学校等高校家具教育界教授和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并在每学期召开会议讨论现有的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根据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共同统筹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实务性培养,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融合。

1.4工学结合过程考核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紧贴市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5-7],需要在工学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过程考核与不断修正,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系以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考核过程中还可以考察学生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根据考察结果针对性较强地优化改善课程标准设计,将教学过程进一步进行科学管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2以核心课程《家具造型设计》为例进行

一体化中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家具造型设计》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业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讲授家具造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家具发展情况的介绍以及国内外设计流行趋势及经典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对家具造型的审美能力和设计品位,并通过实际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家具造型设计的能力。下面将秉承一体化课程标准建设的思想对《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标准的具体培养目标(表一)、课程内容(表二)等课程实施的主要部分进行相应设计。根据《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所对应的家具造型设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中高职可分解为13个项目,大概设计如下:(见表2)

篇(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篇(7)

中国艺术类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潮起潮落,如今正稳步的向前发展,时间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受到社会的欢迎,职校生就业高于本科生的局面。

职业教育改革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数。现代职业教育室内设计教学就应该根据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对教学做相应的要求。这种局面的突出点在于职教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就形成了这样的体系,课堂—艺术工作室—社会实践。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敢于提出构想,能把设计思想与创新理念变成成品,抽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物质形式。这里要经过一段有些漫长的过程,简单说教师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室内设计学生的职业教育。而这种教育就需要与实际的流程相结合,了解设计过程、设计工艺等,能熟悉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从草图到样稿到成品)表达设计意图,除此之外还应参与理论的实践活动,这点也是当代对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

1、包豪斯的教育启示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2.工作室的模式

包豪斯作坊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完全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与符合产生需求,不同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上关心,直接与服务于大众和工业界,接触外部世界,防止它变成一座象牙塔,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充分做好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

工作室的设置是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依据,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组群,在学科组(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工作室的开设必须具备研究的基础,包括师资的能力、水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申请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讨论和考核方能开设。专业的教学完全由工作室自行组织,如课程的开设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课题案例可直接从实际的课题研究中来,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把企业的实际课题引入课堂教学。

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学生进入工作室要求达到一定的条件,如专业基础、文化水平、学习、工作态度等(具体条件由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提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从专业课的教学到毕业设计都是在工作室的导师指导中完成。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目前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设置下列工作室模式:1)灯光水电布置工作室 ;2)装饰建材工作室;3)模拟施工工作室。

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必须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士都出任过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如画家约翰·伊顿,出任形式大师,印刷作坊形式大师里昴耐尔·费尔格,格哈特·马克斯出任陶艺作坊大师。

室内设计教育的成败及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由师资的配置水平决定的,合理的师资配置能使教育、教学正常健康发展。学科需求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决定了师资的配置,作为艺术、技术、经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工作室的师资来源必须是以这三方面为主。如果按一定的比例去配置就会体现有具体的知识结构上的比例,目前有不少院校在专业办学上实行文理科兼招的办学形式,因而师资的配置及知识结构亦会存在差异。室内设计专业是跨界专业,主要是建筑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结合体,适用于建筑类师资加艺术设计类师资结合。如果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师资的配置,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组织工作室的学科教师群主要是由责任教师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来组织,对工作室助手的学识、能力、素质的提出要求。

3.教学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教学势必与经济挂钩,因而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何摆正社会实践、创收、教学、研究等的关系,既重要又相当棘手。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研究所,事务所以及公司等,教学成果很快通过这些渠道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也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把产、学、研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如何处理好工作室的社会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是室内设计教育管理中新的课题,要注重其实质及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开放型的教学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水平和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规模、生产状况、产品生产决策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新观念、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寻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工作能力。但是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如:削弱了基础教育,因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创意层次,设计缺乏超前意识,深度不够,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规范。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其一,基础教学时数要保障充分;其二,课题选择要合符教学要求;其三,在教学大纲制定时,拟定目标方向的提下对课程内容、时数规范等尽可能宽松。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外部条件,从课堂到学术上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气氛,减少指令性的课程,缩短学习时数,不使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支配权,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开设专题设计讨论课,由教师拟定和编导讨论的要点和提纲,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如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未来空间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教师不作裁判,只作引导和评价。通过讨论、评价、评估,对热点问题各自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融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形成创新的概念,为进一步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中包括了软、硬二环境,软环境指: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硬环境指:教学需求的一切设施如:专业图书室、展示橱窗、电化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等。教学环境的完善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及经济基础。利用好实践环境去辅助完善教学环境的完善,促使教学环境的多元化,弥补经济上的缺陷,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知名度,立足社会,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如一、二年级以课堂实践为主,三年级则倾向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关系会出现变化,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合作伙伴、或是老板。学生的地位不可能因为牵涉到经济的问题与教师平起平坐,如:在某项工程竞标中,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标,那么,师生就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经验与资历不等于成功,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因迎合了市场的某种需求而获认可,但并不等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而无需再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管理上应尽可能明确师生的地位属性,要求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显然与现代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培养体系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艺术人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题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教育厅职业学校省级立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诺曼(Norman,D.A.)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2]沈祝华著, 《设计策划》,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3]荆雷编著,《设计概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12 月

篇(8)

[分类号]G203

1 引言

近年来,Web2.0的热潮还未平息,又有学者提出了基于语义网的Web3.0的概念。标签及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作为Web2.0的产物,以其直观性、易用性和广泛的用户参与,在很多社区网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和检索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式。但是分众分类法的使用还主要局限在非学术的、公众日常生活的一些领域。作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而产生的新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分众分类法在学术应用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制于标签本身的局限性。

而主题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义模型,可以引入主题图来构建语义标签。Web3.0不仅强调全民的参与,更加强调用户参与过程中知识的共享和构建信息交流的语义网络,主题图作为语义网环境下重要的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工具,可能会成为Nova Spivack所提出的Web3.0的重要技术,它与Web2.0的标签结合使得传统标签脱离了标签的无序和孤立状态。主题图被学者形象地比喻为拨开了标签云的天空,它允许用户更加轻松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主题和信息。本文拟将主题图和分众分类法结合,以弥补标签使用的不足,并尝试将其应用在构建知识专家学术社区中,利用网络平台将知识个体融入到社会当中,通过学术研究过程的协同和合作,解决目前学术人员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相对滞后的问题,加快学术交流和知识的创新。

2 主题图与分众分类法的结合

2.1分众分类法概述

Folksonomy一词来自folk和Taxonomy的组合,是一种自由的网络分布式分类法,用户完全依据个人的使用习惯,通过使用社会性标签(social tagging)或称社会性书签(social bookmarking)的方式自由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协同标注。分众分类法并没有传统分类法严格的分类标准,其标注工作完全取决于用户的知识、偏好、经验、意志、记忆,并且十分强调系统的开放以及用户的参与和交互。与传统的体系分类法、叙词法、分面分类法相比,分众分类法是模糊的、不精确的、随意的。分众分类作为一种用户驱动的信息组织机制,发掘tag、用户、资源之间的关系,扩展tag的功能成为其目前的一大研究领域。

分众分类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平面化、非等级结构的类目结构、低成本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多维度揭示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有胜于无”的方式得到了广大网民的支持。然而,就目前tag的发展来看,分众分类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标签本身缺乏语义造成的在不同语境下的一词多义问题、同义词问题、缩略词歧义问题、标签之间缺乏关联,自然语言所造成的标签特指性不强、英文单复数问题、中文分词模糊问题,缺乏必要受控机制造成的垃圾标签和拼写错误等“无噪音”(meta noise)问题等。

2.2基于主题图构建语义标签

我们认为主题图可以相对比较好地解决上述传统标签问题。主题图将资源之间的关系透过“TAO”,即主题(topics)、资源出处(OCCUlTences)和关联(associa-tions)描述出来,它们就如同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将一定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具体化,通过occurrences在主题域和资源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主题图是从书后索引和叙词表发展而来的,通过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来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主题图的构建是从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的,因此主题图和标签结合十分符合多人参与的协作环境和人们的标注习惯。

我们只需要将tag转换为主地图中的一类topic用于资源的描述和组织即可实现两者的结合。通过主题图构建语义标签,实现从传统标签云图到标签“星系”图的转换(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某些标签在一定的区域比较集中,形成了“星系”,说明这些标签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它们可能同属于某一研究领域。借助语义标签,用户不再需要基于关键词来查找信息资源,而是通过主题概念来定位自己所需的信息。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主题图弥补了传统标签的如下一些缺陷:①通过主题图的scope解决语境和一词多义问题。使用主题图scope将某一标签限制在特定的使用领域,这一机制可以帮助用户在进行标注的时候赋予标签一定的语境。例如CI这一缩略语,既可以表示企业识别(corporate identify),也可以表示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显然它们的使用领域是不同的,我们通过对CI标签设定学科领域来明确其具体含义。甚至系统可以采用后控机制,将用户拼写错误的标签设定为在error条件下,并将此拼写错误标签重定向到规范标签。②通过主题图的basename解决多个同义词问题和多语种支持问题。一个topic可以拥有多个basename元素来表示其名称,但这几个名称表示相同的概念。如标签“主题图”,对应于英语的Topic Maps,我们可以设定其在默认的scope下显示“主题图”,在英语scope下显示“Topic Maps”。③通过主题图的as-sociation聚合关联标签。对标签使用的统计结果表明标签的共现率非常高,这说明这些标签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目前的系统还无法给用户提供一种途径来表达标签的关系。标签的平面性的分类过于松散,标签之间缺乏在组织上的关联。通过主题图,用户既可以简单地设定两个标签具有“相关”关系,也可以具体地自定义两个标签的关系,用户的标注行为同时展示了用户的知识体系结构,并帮助其他的用户从宏观层面快速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④通过主题图的occurrence资源链接解决标引对象的局限性。目前标签的标引对象不够精确,采用了XML的主题图XTM支持XLink、Xpoimer、Xpath的方式定位资源,方便用户快速定位资源,具体程度甚至可以精确到网页的某一段、某一行或是某一张图。⑤主题图的创建有良好的协作式的特性,它支持多用户分布式的创建,并且能够通过主题图的合并技术自动地将每次新添加的主题标签加到用户自己的知识地图中。

3 基于主题图的标签系统案例――Fuzzzy社会性标签形式的知识分享网站

Fuzzzy网站是一个采用了主题图引擎的Web2.0

社会性书签网站,功能面向知识学习、知识分享。Fuzzzy来自于fuzzy一词,意思是模糊的,通常用其形容人脑的知识。这个网站来自于一个关于语义元数据的社会性构建研究的项目成果,属于挪威Oslo大学的构建知识和共享的信息平台的研究项目的子项目,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它融合了Web2.0的社会性书签(social bookmarking)的特征,网站用户使用tag的形式组织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资源。和其他著名的Web2.0网站不同的是整个网站的后台采用了主题图技术,因而标签具备了语义的特性。在一些著名标签网站中,例如标记图片资源的Fliekr,标记网络资源的Del.icio.us,标记学术资源的RefWorks、Con-notea、CiteULike,标签只是一种简单的文本描述信息。而对于主题图驱动的Fuzzzy网站,标签云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标签,主题图的association就如同胶水将离散的标签粘连起来,形成一系列的标签网,这些标签网进一步组成一个更加复杂的标签星云图,如图2所示:

我们以“Topic Map”这一标签为例对Fuzzzy网站的标签系统进行研究,得出Fuzzzy网站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标签与标签的语义关联。点击进入Topic Maps标签,可以看到这个标签的简要解释为“an ISO stand-ard for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change of knowledge”.与此标签同义的标签还有TM和topicmap,它们三个在整个系统中被认为指代的是同一种概念。网站还会提供某一标签的XTM文件片段。可以看到目前与Topic Maps这一标签相关的标签共有41个,在默认情况列出了15个相对强相关的标签,剩下的CTM、TMQL、mindmaps等26个标签被认为是相对弱相关的,可以通过点击Less relevant获得。由于后台使用主题图对标签进行管理,所以Fuzzzy网站所提供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签云,而是通过主题图将所有的标签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其标签系统支持更加高效和丰富的导航。通过Topic Maps标签,我们可以发现Semantic Web、RDF、TMCL等相关标签,进入Semantic Web标签,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查看与“语义网”相关的标签,如图1所示。这里标签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检索的入口,更重要的是它给用户提供了一种以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ric)的信息组织方式,通过用户的参与充分发挥用户的集体智慧。更确切地说,这里的tag就是主题图环境中一类topic。

标签对资源的语义描述。Fuzzzy网站简单地定义了一个标签如何描述资源,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即is about(what,when,where,who)、describes how to (how)、answers questions(why),用户在标注某一资源的时候可以进行选择。这种轻量级的语义描述比较适合标签对网络资源的标记,用户无需进行过多的思考来判断采用哪种类型进行标注,笔者认为此种粒度的描述在语义和用户参与之间做了比较好的平衡。

知识枢纽(knowledge hub)单元。Fuzzzy网站设定了tag标注的资源类型有如下几种:网摘、图书、音频、视频、新闻、事件、知识地点、知识专家,并将同一主题下的所有资源和这个主题(或标签)一起称作一个“知识枢纽”单元,如图3所示:

我们在Topic Maps标签的知识枢纽中,可以通过网摘获得有关主题图的网站,如ontopedia网站和Techqufla网站都含有很多关于主题图方面的信息,通过图书资源可以获得介绍主题图的相关书籍,如Ex-plorer’s Guide to the Semantic Web,通过事件资源获得即将在2009年召开的主题图会议TMRA(Topic Maps Research & Application),通过知识地点获得Bouvet(Bouvet是挪威的IT咨询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每个标签下提供一个关于此标签的知识专家列表,另外用户也可以根据标签的创建者、标注者和关注者情况了解某一标签的知识专家,知识专家本身也是网站的用户。Fuzzzy网站对不同的资源类型还提供额外的服务,这些服务是信息需求者获取进一步信息的途径,例如书籍资源可以直接连接到亚马逊网络书城,知识地点资源可以直接使用google地图定位其位置。

系统的协同性和民主性。Fuzzzy网站是一个用于知识分享的社区,它允许用户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并且支持用户和兴趣小组设定重点关注某一标签和对标签与资源进行评价,通过民主的评价和协同合作来维持整个系统的发展。用户可以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来关注不同的知识领域,通过用户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启发新知识的产生。

4 基于主题图构建知识专家学术社区

笔者借鉴了基于主题图的标签网站Fuzzzy和Con-notea、RefWorks、CiteULike等学术标签网站的功能设计,在专家知识地图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题图构建知识专家学术社区的原型,并将Web2.0的思想融入其中。其本质是利用主题图技术整合了关键词关联图、学科专家知识地图、学科交叉图,通过知识个体的参与实现学术研究过程的协同和合作。知识专家学术社区的分类从用户角度出发,采用了分众分类的思想。标签本身具有开放性,它有利于反映知识专家的知识表达,解决传统分类法更新比较缓慢,不能及时面对新出现的学科和专业术语的问题,便于即时掌握学术动态。准确地讲,知识专家学术社区的分类属于窄分众分类体系,主要使用者为进行学术科研的用户。冈为窄分众分类法的用户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其根本日的是对某一领域或专业的信息或知识提供共享平台,而不是一个构建大众分类体系的平台。

知识专家学术社区的系统模型(见图4),整个系统由主题图驱动,宏观上主要分为三种topic,分别是用户、标签和资源。系统各个topic之间的关联分为人工建立和自动建立,自动建立的关联一般是系统自动采集的用户行为。作为隐性知识实体的用户通过标签与作为显性知识实体的资源建立联系。在知识专家学术社区中,用户与用户之间实现学术交流,标签与标签之间实现概念关联,资源与资源之间实现按标签聚合。用户对于资源有、查找、访问、分享、评价等行为,用户对标签具有创建、使用、浏览的行为,标签对资源具有标注的功能。用户不仅包括社区的个体,还包括与个体科研经历相关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等信息以及在社区中个人组建的团体――研究小组。在数字化学术交流环境中,对于资源的标注者而言,资源主要来自于三种类型:①访问控制型的学术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只有通过账户登录或者特定网段的用户

才可以访问获取的学术资源,主要来自于各种学术机构、高校购买的学术数据库。学术数据库集中了纸质期刊、学术著作、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电子存储形式,它仍旧是目前学者获取高质量学术文献的首要选择。②开放获取型的学术资源,主要是指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学科专题知识库、机构知识库以及个人知识库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得,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学术博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还有很多专业型的网站同样蕴含着很多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信息。③自我型的学术资源,标注者本身也是学术资源的者,如用户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术博客,自己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或是一些初步的构想和实验数据,通过学术博客的形式与其他研究同行进行交流。对于基于主题图技术实现的标签,我们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标签形式,也可以使用主题图可视化技术对用户进行学科知识导航。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教学;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24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主渠道。高校在提高社会体育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应受到重视。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来讲,实践教学尤其重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已成为时代必然。

一、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的内涵及特点

1.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亲身经历去验证理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技能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它们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重点,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关键。

2.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是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开展课堂外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参与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并结合自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具有教学性。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的一般属性。

二、实践教学在社会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社会体育教学的实质和任务要求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社会体育院校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体育技能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争得过,立的稳,站的久”,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守卫自身和学生的健康。这就要求院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实践中的摸爬滚打、亲身感受和反复锻炼。同时,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社会体育人才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与手段,为社会大众健身锻炼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知识。社会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确立牢固的实践教学观。

2.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由技能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加速器

当前,健身养生科学突飞猛进,体育科学和养生科学对社会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争得赢、干的稳”。这并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过程。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社会需要、以市场需要而灵活教学,培养出能适应未来大众健身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如果没有实践或近似实战的经验,只凭技术或知识作指导,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大众健身市场上取得胜利,而实践教学能够加速学生由知识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3.实践教学是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形式

在顶岗实习、实训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将院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运用于解决指导学生健身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运用知识技能的层次越高,熟练程度越强,就越利于加快知识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而实践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实践表明,一个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必须在打牢理论基础、练精技术的前提下,置身于市场或近似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通过实践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当前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体育院校对实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大众健身市场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社会体育院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注重理论和技术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近似实践和实训课教学;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职业能力等。特别是把实习和实训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工作,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长期缺乏应有的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教科书,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的院校错误地认为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技术和理论知识和实践上的脱节,毕业后感到力不从心,职业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任职的需要,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2.实践教学内容的市场针对性不强

社会体育办学以来,全国院校对实践教学内容摸索着进行了一些改革,根据大众健身市场的现实需求,对教学项目、内容进行了一些的调整、整合,淘汰了某些陈旧的教学内容,新开设了一些新兴的健身项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院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还相对滞后,对大众健身市场的现实需要反应迟缓,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还难以跟上市场需要的发展;许多实践教学内容与大众健身市场实际需要严重脱节,造成了管用的学不到、学到的不管用,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

3.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近年来,社会体育院校比较重视邀请健身教练、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等一线人员到学校办讲座、做兼职,以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市场信息的针对性和前沿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当今社会体育市场的最新动态,社会体育市场的社会需求状况,了解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现在自己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这对社会体育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以及教师专业视野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社会体育院校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优秀的年轻教师,尽管这些年轻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专业技术比较扎实,但她们都来自于高校,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社会体育市场,对社会体育需要了解甚少。从学校到学校,从技能到技能,使这些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锻炼,应对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不强。虽然有的院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有实践实训课,但都是针对技能教学的实践课程,对社会体育市场状况并不了解。在社会体育专业课教学中,重视技能教学忽视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被放到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政策而言,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明显滞后,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尚未建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用于职业培训式的角色训练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

5.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

实践教学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课堂训练与社会职业角色相结合。然而在社会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时,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对职业角色教学方式不适应,开展模拟场景教学困难较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职业角色教学,加大场景模拟教学的投入,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四、改革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设想

1.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重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和原理,致力于将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着眼于客体知识的内化,而实践教学关注于主体的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与转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知识传授与主体实践协同发展,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应以适应社会体育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学校各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起一个与技术及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习(包括平时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社会角色实践。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各个部分环环相扣,方能促进整个体系的运行。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敞开思路,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所长,把实践活动切实放到市场需求和学生特长的交汇点上。应根据学生到市场角色的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比如考察、调查能让学生获得对市场的感性认识,是职业规划教育课的延伸。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更直接地了解将来工作的内容、特点,加深对未来职业的感情,深切体会健身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观念。学校应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坚持“从难、从严、从职业需要”出发,遵循“市场需要什么,院校就建什么、课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的原则,提高学生解决职业过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4.造就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一是坚持把实践能力作为选任教员的基本条件,如要求教员晋级晋职必须有社会体育市场工作经历等。二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如对赴健身市场锻炼的教师除保留原待遇不变外,再给予锻炼补贴或奖励等。三是采取不同形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市场教学实践基地,安排教师深入第一线锻炼;定期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社会组织的培训等重大活动;组织教学观摩,使新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院校的培养任务,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社会体育人才充实到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也可从社会上聘请既有理论、技术水平高又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练担任院校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通过内练外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5.建立“学校-市场”双重客观的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近年来,实践教学已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社会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思想的逐渐成熟,实践教学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然而,实践教学模式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岗位要求相适应。建立“学校—市场”双重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不但有学校说了算,还要有用人单位承认才算合格。因此,建立“学校—市场”双重评价机制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接轨的一种形势。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检验,是促进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其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坚持各种评价相统一的原则下,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调研,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价要素,使要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尽量使指标最大的量化,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本固.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M]//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克健.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235-237.

[3]杨宏郝.以创新思维改革高校的实践教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12-215.

[4]潘尚莲.我院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探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4-76.

篇(11)

本文系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确权与流转机制设计研究”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CSTC2011CE906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确权与总体流转机制设计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重庆农村宅基地确权因素分析与机制设计

目前,我国城乡土地流转特别是建设用地的流转,在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突破,并取得进展,然而对于农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也初步暴露出来,在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对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相对来说农民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确权发证,可从根本上保证在流转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

(一)重庆市农村宅基地确权因素分析

1、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影响因素。重庆市农村宅基地确权流转应充分考虑到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农户私人、农村集体组织和当地政府三者的现状和利益诉求,以改变以往农村宅基地权利主体虚置的现状。下文对三者的功能权限、参与方式、利益诉求等方面在确权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2、影响因素分析

(1)地方政府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农村宅基地确权流转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利益诉求是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进行复垦,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以通过获取土地的级差地租增加财政收入。其功能权限方面表现为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的主体和权威机构明显优于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于此,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当地市县政府机构可以以行政权力或者是超行政权力制定或改变农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和制度安排,以侵占农民合法权益的方式降低土地整治成本,并尽可能多的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2)农村集体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宅基地确权流转中的利益诉求和出发点是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确权流转获得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出让费用收益,增加农村集体收益。与政府是行政隶属关系,是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媒介,其参与度明显高于农民。基于上述的地位和功能权限,其在流转过程中基于对自身利益及成员利益的考虑,攫取农户利益和公共利益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

(3)农户影响因素分析。农户进行宅基地确权流转的主要利益诉求在于通过宅基地确权发证、综合整治、指标交易、利益分配后能否给农户带来超过其预期收益的经济利益,以及在将宅基地进行复垦后能给农民带来的长期农业收入和农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但相对于区县政府机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农户的功能权限相对较小,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通过以上影响因素分析,需通过对重庆农村宅基地进行确权发证,以法律的形式对“地票”交易进行管制并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农村集体组织的权责,规范其行为;有利于约束当地政府强制进行宅基地复垦流转行为;保障了农户的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农村集体组织侵犯农民利益以及寻租现象的出现。最后,需平衡农民与农村集体组织以及农户与农户间的利益进行科学合理的确权机制设计。

(二)重庆农村宅基地确权机制设计

1、农村宅基地确权机制设计。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由农村所在的区县政府机构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直接确权,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组织和区县政府机构决策,对于其他无争议的宅基地进行核实和登记,在充分考虑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规定农民宅基地使用的法定面积。

在确权工作中应结合农民的子女数量以及农民子孙后代的生计发展,对确权中“户”和“宅”应明确进行界定,一方面要按“一户一宅”的原则进行宅基地确权,规范农民用地行为,改变农民占用宅基地闲置浪费的现状;另一方面要确保农户的子女长大成人后对宅基地的需要。在按一户一宅原则进行确权后,对于部分农户还占有其他多余的宅基地应由区县相关机构对该宅基地上的建筑物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进行直补,并将该宅基地确权给国家。

2、宅基地确权发证。确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证和宅基地土地使用证的统一体,按照“两证合一”的原则对农民颁发具备法律权威效用的确权证书。在农户申请宅基地复垦流转时必须将确权证书连同流转复垦申请书一并交给政府机构,同样政府机构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时也必须获得确权证书方可进行宅基地复垦流转,在进行“地票”交易时,宅基地确权证书以附件的形式存在。

二、重庆农村宅基地总体流转机制设计

重庆农村宅基地总体流转机制设计是在对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的基础上,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参与度高,以“地票”为交易手段,“地票”交易市场具备竞争性,交易价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下文侧重于农村宅基地确权后的流转机制设计、确权后的“住房券”交易制度设计和确权后确权证书的抵押机制设计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完善农村宅基地总体流转机制设计。

(一)重庆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设计

1、农村宅基地流转前提及总体思路。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是农村宅基地持续健康流转的前提。

总体流转思路为:宅基地确权发证农户复垦申请复垦宅基地验收“地票”指标交易收益分配。

2、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设计

(1)宅基地流转政策机制设计。规范农户宅基地复垦申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审批程序,防止出现寻租现象;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机构的行为,针对其财务设立透明和审计制度;对农村宅基地复垦验收的标准和流程制度化,施行指标化验收。

(2)宅基地流转主、客体机制设计。确定宅基地的是变性流转还是同性流转,对于同性流转的农村宅基地其流转主体是农户,农户拥有是否进行宅基地流转的决定权,流转客体则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土地所有权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农村集体所有;对于变性流转的农村宅基地而言,由于其土地性质、宅基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发生变化,因此其流转主体是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流转客体则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3)宅基地流转方式机制设计。从宅基地置换方式上而言,宅基地的置换分为“宅基地换住房”、“宅基地换指标”和“宅基地换现金”三种方式。

(4)宅基地流转分配机制设计。在前期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中,政府应聘用专业的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估价,确定其补偿价格,为避免在此过程中的投机行为,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价格管理制度,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

(二)重庆农村宅基地“住房券”交易制度设计。“住房券”是宅基地流转中,对于有条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户在退出宅基地时获得的能在重庆市换购或租赁公租房的凭证。

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住房券”机制总体流程是:农户申请退出宅基地农户资质审查获得“住房券”置换公租房。申请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是重庆市的农村居民,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和耕地的承包经营权;(2)在重庆市区县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农户在进行宅基地退出申请时必须同时将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上交有关机构部门,明确各方的权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提交的宅基地退出申请材料进行集中审核,对审核合格的农户统一报给国土局和房管局,一方面国土局对其退出的宅基地进行集中整治复垦为耕地,由此所置换出来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再进行“地票”交易;另一方面房管局按照一定比例将农户的宅基地置换成城市保障性住房,结合农户在城市的工作情况向农户发放“住房券”,其宅基地与保障房的置换比例按照农村宅基面积与“住房券”面积以2∶1至3∶1的比例进行核发。由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保障性住房的“住房券”是宅基地流转主体农民退出宅基地所得到的一种特殊货币,该货币只能用于住房消费,同时“住房券”采取实名制,农户不能将宅基地转让或出售给其他人进行使用。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所置换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由于公租房的政策机制较为完善,是其置换的合适方式和选择。

(三)重庆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制度设计

1、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机制设计前提及必要性分析。对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是农村宅基地抵押机制设计的前提,实质上抵押的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之上的住房和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其必要性表现在:能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增加农户的贷款额度;改变目前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低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

2、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机制设计

(1)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制度流程设计。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机制总体流程:农户申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核第三方和保险公司评估金融机构受理。

(2)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主、客体机制设计。明确界定抵押机制各方的行为和责权,形成由农户及金融机构主导、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为核心的抵押机制。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是其抵押机制的核心和基础,抵押机制的核心主体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另外的第三方农村宅基地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宅基地流转交易中心和保险公司是次级主体。

(3)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机制设计。采用假设“地票”交易法进行估价。假设“地票”交易法是指农户将宅基地进行复垦用于“地票”指标交易,在交易后所获得的全部交易收入,农户所获得的全部交易收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宅基使用权转让价格;二是农户的生计保障价格。根据前文所确定的宅基地价格公式有:

P=P1+P2=(L-C2-C1)×β+r×n

或,P=P1+P2=(L-C2-C1)×S×γ×P'

P为农户所申请贷款宅基地的市场同类宅基地的“地票”交易价格,因此在确定假设“地票”交易的价格后,再根据宅基地的实际情况、农户的经济状况、贷款规模和信用评级确定修正系数θ。因此,宅基地使用权评估价格表示为假设“地票”交易价格与修正系数的乘积,用V1表示宅基地评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V1=P×θ

其中,θ为评估系数,使用时应注意:①农户的经济状况越好,θ的值就越高;②农户的总体贷款规模越大,θ的值就越小;③农户的信用评级越高,θ的值就越大;④在理论上以及考虑到实际中的风险因素,θ≤1。

最终的评估价格由宅基地评估价格和住宅房屋附属设计评估价格的代数和,用V表示最后的总体评估价格,由于其住宅附属设施的市场价格较容易估算,因此本研究不详细叙述,用V2表示。

V=V1+V2=P×θ+V2

(4)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行为机制设计。金融机构制定一套详细的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细则,告知农户各种贷款的优缺点,在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初期,银行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和贷款还款方式上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从而方便有效回收贷款,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5)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风险控制机制。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的抵押机制要充分考虑到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抵押机制设计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规避设置,保障农村金融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宅基地确权流转应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施行公开透明制度,同时借鉴成都市的宅基地流转经验,在土地综合整治中采取专业土地综合整治机构、政府机构和农户自筹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采用“持证准用”制度扩大市场对“地票”的需求,确定“地票”的最低保护交易价格,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建立农村宅基等价评估体系,为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价格的确定和宅基地抵押贷款估价奠定基础。

(三)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确权流转之后退出农村宅基地,并完善其相关的退出机制,退出宅基地的农户采用宅基地换“住房券”的模式,置换公租房。

(四)针对农村宅基地确权证书抵押制度应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允许并鼓励农户进行宅基地抵押贷款。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