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语文教育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学生每到一个新班级,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学生自己迫切希望教师了解自己,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这时,我采用心理暗示法来暗示学生,让学生给语文老师写信,告诉语文老师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在这封信里,学生会详细地说出自己的心愿。如小华同学信中写道:“老师,我最怕做课外阅读题,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答题也不知道答些什么。我希望老师多教教我。”小明同学说:“老师,我最怕写作文,希望您从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详细向我们讲解……”教师了解了学生后,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不能让学生在学校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每个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于张扬的状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战胜困难的决心、对达成学习预期目标的信心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学习行为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运用心理暗示于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尊重个性的原则。如一位教师在借班上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不少学生怯场,那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我能行!”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读了几遍,学生的心情由紧张变得愉悦了,变得自信多了。这就是把口头语言变为自我暗示的例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用心理暗示建立师生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暗示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会积极主动,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完成教学目的。如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班长史金在许三多每一次经历失败的时候,总是采用多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一定能成功。在这种暗示下,许三多每次都战胜了重重困难,最后蜕变为一个优秀的狙击手。许三多的成功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用心理暗示来鼓励学生,师生关系也很快融洽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也能很好地缓和师生关系。因为学生的表演很快忘记了师道尊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用心理暗示转化学生的不足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量程:35℃~42℃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
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NextPage]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学生实验: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讲述: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下面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温度计。
数字式温度计: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感温元件将所测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数字电路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双金属片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牢固结合的金属作为感温组件的温度计。感温组件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其自由端带动指针旋转,从而测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并直接通过表盘显示。
彩色温度表:根据高温物体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用对照的方法估测出物体的温度。
告诉学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温度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的温度计精确度高,且测量范围较广,所以常用于精密测量。
辐射高温计(radiationpyrometer)利用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来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这种温度计可以不直接和被测物体接触而在远距离测量,所以可以用来测量星体温度。辐射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约为500~1600℃。
光测高温计(opticalpyrometer)利用炽热物体发的光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读出图中,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上时刻的气温。
2时_________℃
8时_________℃
14时________℃
20时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首先,网络提供了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只要有网络,我们就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许多人同时研读讨论;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会便捷地搜索所需信息,而不必要求学生花很多钱再去复印大量的资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短准快”地找到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的大量资料,而这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网络中自由地搜寻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充分利用到自己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去。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更便捷地传送各种信息,进行教学,为课堂教学服务。总而言之,有了网络,我们的语文课堂得到充分扩展,资料的丰富和便捷犹如广阔的海洋,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游弋,在这里他们可以超越自己,超越课本,这种条件对于我们有效开展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网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网络隐藏着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无穷内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开放性和无限性保证了学生利用网络为综合性学习服务的可能性,也就为学生实现自主合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提供了保障。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中,既可以以它为手段为综合性学习服务,也可以以它为目的,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发表自我观点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它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巨大作用的典型案例,是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体现出来的。
案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活动目的: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时间
课外进行,课堂50分钟活动
活动形式
(一)布置所有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自然环境、生态恶化的各种资料,文字、相关图片、多媒体以及本课的朗诵录音、西北地区地图、方位图等。
(二)课堂活动:生搜集网络资料的情况,采用学生搜集的多媒体资料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方位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出示问题:
罗布泊曾是怎样一个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文本活动:
首先,多媒体出示学生查找的关于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视频资料、影象资料;
接着,学生继续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分小组整理归纳。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得出结论。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
班评价资料收集最好的小组,评价整理归纳文章主题与警示最精辟的小组。
师生共同总结,罗布泊的消逝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追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头脑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文戏剧、影视作品的鉴赏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戏剧、影视作品的录像和光盘进行语文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并通过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了解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从而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以此丰富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与爱国的完美融合
活动目的:了解剧本的特点,知人物形象玛丽亚(或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学习影视体裁刻画人物的技巧;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剧本语言以及戏剧的历史、发展前景等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正直、热爱美好生活、有爱心、帮助弱者等情感品质。
活动时间
课堂120分钟活动
活动形式
(一)布置思考问题:为什么人们喜欢电影?制作电影对人类世界有何贡献?
(二)课堂活动
欣赏《音乐之声》电影光盘。
讨论:一部电影的要素,包括主题、情节、背景、人物创造和场景深化,都应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有关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演员、编剧、制作、摄制、导演、配乐、编辑、后期制作、融资或试制作、试放映等。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者,但不是每个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都能起一个独立角色的作用。
讨论:影片主题该如何选择,为此而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每一个工作日的典型安排;制作人员在影片中必须实践的何种品德;制作人员是否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创造了社会的同一性,不论与其他方式是否相同等问题。
活动作业
(l)创作一个脚本。布置一部分学生设计画面情节,一部分学生设计品德情节,其他学生负责二者的结合和与其他各种因素的结合。
(2)可以编演一个课本剧,设计剧本、演员、导演等工作安排。
(3)讨论一台摄像机的操作,在掌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实际操作一下。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阅读后讨论,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5―12段)写落潮时的大海,“海睡图”
第二层(13―14段)写涨潮初起,“海醒图”
第三层(15―19段)写涨潮达到高峰,“海怒图”
第四层(20―21段)写退潮,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因为波细,才似“银鳞”,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一、用心理暗示了解学生的愿望
初中是积累知识和打好基础的阶段,语文更是我们一生都将接触的内容。在初中,很多同学会因内心的好奇或是青春的叛逆产生一些烦恼,或是做出一些错事,内心感到很茫然。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想出一些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写日记。虽然很多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可能通过日记这一方式提高,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叙事性的日记内容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苦恼。有的学生可能会在言辞之间指出语文教师的课太过枯燥,很多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各自玩耍,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和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诉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或游戏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用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
很多人都认为前期的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会沉浸在“自己不行”的魔咒之中永远出不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用眼神去鼓励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答案,当学生思维不能跟上的时候,要用微笑激励学生,“你说得很好,不要着急,慢慢想。”或者在学生回答完之后给予掌声作为给学生的精神奖励。只是一个眼神,只是一个微笑,或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单纯的孩子,对他们纯净的心灵来说却是一道无比绚烂的烟火。所以,用心理暗示为学生增加自信,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下的一大进步。
三、用心理暗示使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全面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情感体验,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了,当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导入了新课程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并使其全部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情境,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倘若遇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还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体验感的知性,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重点剖析遇到的重点内容,加固记忆。
二、实施探究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本中需要探究的题目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应与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设计出对学生学习更有效果的探究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思维方式的引导
在语文课程上,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抄写教学的笔记,然后背诵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发言,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交流,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为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掌握文章的思路,并找出整个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掌握此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和阅读技巧,并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等使用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等。
3.快速掌握课本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缘由是什么,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二)课堂教学重点的
1.提升学生对自然地了解,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并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的地球状况,告诉学生要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就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2.掌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3.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教学
4.教学手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辩论学习法、文章默读法
5.教学课时——大概2-3课时
(三)教学阶段
1.结合实际,创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各种声情并茂的视频、动画等,然后让学生讲述看到视频后的想法与感受,并分析会出现视频上的状况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视频上的情况出现。
视频1:为学生展示片片光秃秃的山坡,很多小鸟在树桩上面飞来飞去,无处栖身,分外悲伤,水上面全部飘着白色的垃圾,很多水上动植物因为污染严重而死亡。
视频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遇难的状况。舟曲出现的泥石流,日本的海啸与核污染。
教师点评: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自然界失去了固有的平衡,小鸟无处停歇,动植物死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拯救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内容探究与引导
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同学们现在应该默读全文,然后查找生字,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教师在黑板上将所有文章简短板书。学生就能够得到:
(1).本文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尾语段。
(2).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进行索取,却不知道回馈自然,那么最后也将会得到自然给予的惩罚,本文中作者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3).合作学习、思考
分组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今后应该怎么做,并回答问题:
第一,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作者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差距时,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了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板书: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畏惧自然,要适当的从自然中索取,同时也要回报自然,才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四)能力拓展
《敬畏自然》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正方,一组反方,就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来分成正反两方面辩论。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德育内容的利益化认识
当前许多人都将语文教育利益化看待,更多的是看重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忽略了个人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其实这是错误。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就只在各种制度下被评判,根本没有体现出文学的欣赏性,教师以这种理念去教学,肯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造成误导。而且德育教育也可以被认作是语文教育的一种,但是很多人片面地将德育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这就使得初中语文丧失了原有的魅力,学生无法对语文课程提起学习兴趣。
(二)德育教育形式化较为严重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有些学历较低,教学能力有限,在新课标要求提出后,为了迎合新课标标准,很多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德育教育,根本不遵守德育教育的规律,没有顾忌学生的感受。而且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课堂主体仍是教师,学生一直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下进行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习惯将所有问题都向德育思想靠近,这样就会使学生十分反感,厌恶语文课程。此外,教师将德育教育看作给外人看的摆设,在其他教师或领导听课时,总是设置一些华而不实的德育教育案例,但是在平时教学时却没有注重这些。
三、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主阵地巧作引导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都是来自一些文学作品和思想作品中,每篇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学者的仔细筛选,都掺杂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所以,农村中学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仔细寻找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理解文章中的德育教材内容。首先,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要在课前就将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因素罗列出来,挖掘德育因素。其次,教师要将课本的背景讲述给学生听,要注意引入道德因素,要有效结合相关知识点。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批改作业环节的注重,要将作业批改过程看作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农村学生不善于交际,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给予学生鼓励,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用心灵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能够将教师的鼓励化作学习的动力。
(二)写作指导中恰当点拨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个训练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去总结,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添加德育教育因素,这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要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其次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多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游玩,在游玩中让学生融入自然之中,这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十分有利。
(三)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紧缺,学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创建现代化教学设施,但是学校可以给学生多准备一些课外书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从那些名人案例中,学生可以体会先人的品格,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教师要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德育因素的教育,让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得以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7-0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样,学校教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收集和运用能力方面着重关注,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中还相对缺乏。面对愈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语文教育特别是农村语文教育要实现较大的转变,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师资水平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促进和实施。
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一言堂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思路完全跟随教师,极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是枯燥乏味,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思维被固化,学生学的吃力,老师教的辛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基于此,在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下,语文教育也要实现良好的转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要紧跟时代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2没有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实用的科学工具,同时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融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自如的运用语文这一实用的学习工具,又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教材内容偏离现实,与社会脱节严重,有许多文章甚至远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对生活的基本认知背道而驰。合理的教材设置能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制定出基本的阅读思路,让学生找重点,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明显的目的性,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而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责任更是重大,在这一方面农村学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农村学校中的教学设置中,教师要主动安排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习勤思考,乐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对外交流也不够重视,另外还有学校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2.3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使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紧密的结合,使知识与文化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选择优秀的名篇名著,与学生共同交流和分享,在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氛围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2.4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的听、说、读、写为基本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习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使语文教学实现立体化。主动改变以往的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习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法则。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规律,体会事物除表象之外的深层内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品性培养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目标。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不足
(一)学生语文课堂接受度较低
首先,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学习的状况也是各异的。有的学生个人性格和家庭素质培养教育上面相对重视,课堂上素质培养教育效果就比较突出,而有的学生在平时生活环境中即忽视素质培养教育,造成课堂语文教育难以收获成果。
其次,学生对待初中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普遍反映初中语文比较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初中语文知识点较为细碎,且都比较形象直观,很多语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因而略显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例如教材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划分辨析中,对于初中知识基础而言就比较难以理解。
(二)教师未能充分展现教材作用
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教材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从而造成了死板、呆滞、枯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而课堂的素质培养效果也极差。教材没有能够灵活运用,老师也没能够利用教材与学生实现互动。例如,以往教材提到培育“四有青年”,而教师只能照搬概念,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例作为例证。
(三)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不明显
初中语文素质培养教育来源于现实实践,同时高于实践。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主动学习,课下积极反思、实践。
二、提高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创造性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较为规范的语文教育学习材料,是学科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限定了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数十年的修订改进之后,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学术水准和公信力,生动直观、文字精练,为学生提供了规范表达的了科学示例。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寻找本节课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寻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好教学步骤。例如在“权利与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好现实生活中学生贴切的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案例,使学生生动的理解。
(二)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中小学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语文教育从生活中走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培养教育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与教学情境、材料以及课件的互动,有目的地将语文教育问题提炼出来,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例如在教材的“逆反心理”教学中,指导学生编排课堂短剧,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教育。
(三)倡导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逐渐变为引导者,更多的是在教学普及的任务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发散。自主型学习要求教师大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品质和性格,习得求是、创新的语文教育学科精神。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且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息检索、搜集、分析的能力,为大学阶段大量的自主语文学习做铺垫。在教材的“正确认识自己”学习阶段,通过设计以系列问卷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重视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讲,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平和的氛围有利于他们提问;其次,教师要设置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第三,在提问的技巧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语文教育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年那些比较新奇的概念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学生的这些疑问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让他们素质培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性评价
教师不仅要信赖与教材,还应通过学生的反馈、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等形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的协调发展作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把教学的高效益作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主旋律。
结论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师素质,等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师体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也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向前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玉红.做高效课堂教学的践行者[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一、引言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操作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课程改革的深入。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若特曾经说过:“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气愤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至此教师专业化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 以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因此需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和利用,推动教师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语文教研活动的原则
1.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有实效性。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每个教师必须对自己设定相应的心理预期,即通过教研活动达到自己某方面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是开展语文教研活动的原动力,便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教研活动选题时必须立足于教师的需要,找出普遍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如此方能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达到心理预期。
2.教研活动要有前瞻性。有效的教研工作应该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有效教研工作的前瞻性要求教研员要能及时发现、预见教学中普遍、共同的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研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要聚焦教学实际,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既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又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能就事论事,防止教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3.教研参与要体现主体合作性。研训工作是资源共享的学习活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参与过程就是一个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依赖教研员的过程,更应该是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合作学习的过程。
(二)合理开展语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语文教研制度,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撑。这就需要学校以课程改革机构为依托,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展开课题研究,并借助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分工到人,各级互相督促,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
其次,要培养教研骨干,进而对语文教研活动起到有效的领导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语文教研活动的重视,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并为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规划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改善教育行为能力,凝练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自身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及探究精神。教师要敢于质疑、敢于直面问题,提高与同行间的沟通能力,以探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根本出发点。
(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更新语文教育知识,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要不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策略等等,阅读著名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著作以及语文教学专著,深入分析研究成功语文教育专家的教学案例,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同时要时时刻刻关注语文教学的新动态,通过阅读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关注语文教学的热点课题、焦点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研究。对话和互动对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和语文教学水平,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增强能力建设
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要进行语文学科研究,还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学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学习研究教育学,还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习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内化为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