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5 11:06: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

美存在于日常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是具体、形象的,另一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美主要以诉诸人的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人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人的意志。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奇妙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在亲爱的人面前洋溢在心中的那种愉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美”的熏陶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需要“美”的熏陶,需要用“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学语文课本是由名家名篇汇聚而成的,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包含非常多的“美”的文学。比如有语言精美、涵义深远的散文,描写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想入非非的小说,语言精简、抑扬顿挫的诗歌,等等,这些文章都充满美,人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仿佛遨游在优美的画面中一样,令人向往。因此,有中学语文教师说,中学语文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来播种知识的种子,使学生能够在希望的田野上健康成长。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中“美”的教育,这对正处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大量优美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从而健康成长,学生在中学语文“美”的熏陶下,可以使心灵变得更美、更善良,形成健康的人格。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这篇散文,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图时,运用了一种白描式的手法,“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种非常平常的描法,将父亲的爱完美展现出来,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要从情感入手,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美”的熏陶。

其次,中学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教会学生掌握现实中需要的识字写字的基本技能、阅读文章的能力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帮助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情感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中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和性格上得到全面发展。比如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对中学生的诗词方面的教育培养,这是由于诗词所包含的“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并且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总之,多多阅读我国优秀的诗词,非常有利于学生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的华美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以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出优美的灵魂。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重要意义

第一,感之以形。任何存在于世界上的美,其具体形象都是调动人的美感的直接因素,审美对象就是依赖于某一具体形象的,具体形象是审美赖以生存的基础,基于美的这一特征,形象教育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首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教育者借助形象对其产生思想上的影响,构成审美教育过程。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翻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本中众多的文字,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形象,所以审美形象在语文教育中又具间接性这一特点,要想使学生受到课本文字的感染,就要让他们首先理解文字的含义,然后通过发挥其想象力在脑海中绘出一幅幅具体形象。换句话说,语文课本中的审美形象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以语言作为中介,通过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对艺术的修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脑海中的绘制感受其中的美。

第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思想及感情,并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将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情的流露及情绪的波动,让学生随教师的动情在领悟的同时又能激发出高尚纯洁的情感。例如在讲解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描绘出来,通过宏伟壮观的遍地白雪,描写出作者内心的激情,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感。

三、结语

中学语文中“美”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崇尚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心灵,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篇(2)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标准和鉴赏美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故教师首先须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其次,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要尽可能通晓百科知识,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具备了这样过人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语文教师甍善于从课文中挖掘美的因索,创设美的环境,渲染美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回味无穷的美的熏陶。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去鉴赏、去思考、去学习。学习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心情,也即以景抒情,这样的写法比直接写人物的心情要高明很多,优雅很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美的因素的课文甚多,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引导学生去鉴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美的鉴赏能力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提高学生鉴裳美的能力。中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尚浅,故鉴赏美的能力亟待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把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同志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索裹,分外妖娆。”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我们仿佛从诗句中看见一代伟人屹立在白雪素裹的北国,登高远眺,鉴赏祖国的太好河山。伟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心中充满亍抱负和激情。那是何等的惬意!

特别是词的最后一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抒发了—代伟人振兴中华、建设美好祖国的雄心壮志。整个词既描写_了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景,更加抒发伟人热爱祖国、赞美祖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迈,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

我们在讲授本课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毒欣赏祖国如诗如画的美景,更要引导学生如何去热爱租国、赞美祖国,学得真实本领建设祖国。让学生以祖国为荣,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四、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中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与中学语文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师有着健康的审美观,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标准和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就不足为奇了。反之亦然。

篇(3)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文明修养程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同其它形式的艺术一样,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情,深刻的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得到了教育。像课文中的感人形象处处可见,如忧国忧民的杜甫、追求真理的屈原;不幸的祥林嫂,可怜的窦娥;虚伪的鲁四老爷、可笑可恨的别里科夫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分辨“美”“丑”,受到教育,并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在对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

二、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

三、在课文分析中鉴赏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就蕴含着结构美、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创设感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用心去鉴赏课文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切实得到思想熏陶和美的教育。

1、美的结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4、美的意境。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史铁生、海伦等对生命的敬仰和感悟,也有李阅微独守心灵那一片天地的“空中楼阁”;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篇(5)

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轮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有着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叫人潸然泪下。

二、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的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语文教师要首先真切地感受到教材内容的美,而且要把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美、鉴赏美,以美育美。因为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带有感彩。教师本身就不该是刻板的,而是充满感情、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

篇(6)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我从教材中发现美育因素,尤其是挖掘出那些蕴含美育的内容,获得美育信息。

语言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或朴实无华,或雅致亮丽,或幽默含蓄,或锋芒毕露。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就要抓住语言风格,让学生从可见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形象,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色彩美。艺术大师列宾说过“色彩,就是思想”。文学大师们展开了语言的调色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作品写法有别,色彩各异,但都浓淡相宜,各尽其妙,表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千姿百态,使学生们产生艺术美感。

形象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生动具体的、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形象美,学生对形象的理解愈深,感受才愈强烈。

动态美。动与静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以动为静,或者以静衬动,或者动静交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读者由生动活泼的画面产生视听通感。

意境美。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也是想象力的培养。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关乎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例如,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此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其次,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片段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例如《诗经・蒹葭》的教学,可以先出示一幅幅水边芦苇的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蒹葭的优美朦胧,可望而不可及,引起他们对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利用多姿多彩的声像资料,由古代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三峡工程,由古代的大禹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很容易接受“人民是伟大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带来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接受并欣赏。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是审美主体,审美内容最终要通过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起作用,而且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终极目标。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 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美。还要经常地、系统地安排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等因素的分析归纳,主动去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的直觉和情感的积极参与,入境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交流与共鸣,产生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获得审美享受。

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几个片段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这些片段。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以及少年儿童的淳朴、天真和友爱。训练中,学生的身心与文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之中,由此获得愉悦、欢畅的心理感受。

再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审美再创造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参与,由赏到析,产生联想和想象,升华美感的过程。学生审美往往局限于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自然、社会、人物表象的美感。因此,必须诱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表象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美,领悟弦外之音,感悟形象之外的真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做出“身感其情”的境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由接受领悟上升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情感性在起作用,它使学生在领悟“父爱”时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如此简单而又永恒,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角色。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丰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又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一个双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教育能力,更应该掌握有关的审美教育方法,通过经常性的审美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篇(7)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

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美的教育。

习惯上,人们把作品的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称为作品的艺术美,它是一种有别于作品内容美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说艺术美无处不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十二个字,就构筑了九种景物,画面感、立体感皆备,境界气氛全出。《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十二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恬静的农村晚景图,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情。杜甫的《登楼》,只“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便给人一种语壮境阔、气概深远的韵味,而这“锦江春色”、“玉垒浮云”之中又融进了作者对国家灾难、个人情思的沉重忧伤。可以说,意境美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超然笔墨之外的联想与感受,进入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并使精神得到愉悦和陶冶,给予我们极大的熏陶与享受。

再次,自然美的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如新疆的喀纳斯湖、天池、火焰山、五彩湖等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天然景观;一种是如敦煌莫高窟、三峡大坝、苏州园林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人文景观,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的《沁园春·雪》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热爱祖国的激情,从而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小石潭记》、《苏州园林》也会引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最后,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篇(8)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新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之语文教学本身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教师以此作为载体,极有利于美育的施行。当然,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时,要各有侧重、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可重点从语言、意境上把握。

语言是支撑文章的基石,离开语言,文章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散文的语言纯美睿智,它们都营造了至真至善之美,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咀嚼、品味,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还可引领学生由作品的浅层深入到作品的深层,导之入境,体会作品的意境之美,从而受到美育的教育。

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古体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壮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唐军守边将士们在西北边塞飞沙走石、雪寒风厉的恶劣环境中豪迈坚强的精神风貌。这里,诗人把“风之狂”写成了可以把“如斗”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大胆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连用,愈显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抓住作品中直观性的语言描写,激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引导,学生定会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的目的。

再如,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其代表作《再别康桥》(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读本必修一)中,为了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怀念之情,对诗中的意境可谓是苦心经营、倾心打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柳荫下的清泉魂牵着迷人之梦,寻梦不到,只有别离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相伴。这样就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最后诗人无奈地发出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愁叹,怅然若失之情顿时跃然纸上。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整首诗深邃惆怅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对这类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因时诱导,抓住作品中能打动读者的共鸣点,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走进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的深层,学生定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审美,要抓住作品中的主要因素――人物形象,进行审美。

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典型丰满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活起来,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作品中的人物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主要表现为外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形象美表现在身材相貌、衣着服饰、体态行为、风度气质等方面,形象美既是自然形成的,又是社会造就的,它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的再现。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死前的木刻式呆滞,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礼教的“异化劳动”对形象美摧残的结果。而现代著名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主人公杨长雄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同情心的外在举动,正是火热的民族斗争熏陶的结果,他是当时时期富有民族血性和正义感爱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体现了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形象美,这对于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个人的立身处世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审美,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灵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民、理想崇高、品德高尚、情操美好、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都体现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时代精神。语文新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作品,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忠贞爱情等,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悲喜,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的体现。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里面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蕴蓄着崇高的品质美、境界美和人性美,教师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他们蓬勃向上的追求和正义的感情,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最后,附带说明的是,对于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审美,如说明文教学,要注重其科学美和艺术美。

例如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课本必修五)这篇说明文具备文章的结构美,而它的制作过程又反映出艺术美,可以说该文是兼有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而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标新立异的观点及其雄辩的逻辑论证上去审美”。

学习这类应用文,如果教师只从应用文体的角度去教学,就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固有的多种美的形态,形成智育和美育的综合效应。

二、在写作训练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作文训练是培育学生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最好凭借,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愿望,青少年特别强烈。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带有模仿性和尝试性的。这些都是为将来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基础、做准备的。他们的创造欲望主要是一种对美的表达欲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为中学生创造美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的作文和文学创作不一样,是学习运用美的语言去把真实生活中的美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既要指导他们从范文中吸取美的滋养,又要引导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发现“美的眼睛”,汲取“美的源头活水”。另外,还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创造成果”作出审美评价。用美的力量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写作部分的《好奇心》这一命题作文,很多考生在作文里写道:“牛顿由苹果落地触发‘好奇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因为‘好奇心’才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好奇心’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中贯穿的审美追求。”这是在写作训练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典型之例。

三、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应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辨别美丑,区别真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新闻采访,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定能引起他们灵魂深处的震撼。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耳闻目睹了灾区人民和广大官兵所表现出来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炎黄子孙的抗争精神,以及人间的真情、生命的宝贵……当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引导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自然的雄伟坦荡、妩媚恒常、无私多情,去发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的和谐统一,从而领悟到一种自然美。

语文课外活动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集思广益、正确引导,亲临其境的学生定会在人格和气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完善、升华,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凭借教师美、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篇(9)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狭隘的。这种说法说明一些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面。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远的方向发展”,达到美的享受,“使自己也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投身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P116)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并爱到美的熏陶感染,必然会激起其学习热情,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高尔基说:“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一)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3](P205)中学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例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分析寓理意象“未眠的海棠”,在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文中关键句的解读。“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使海棠形象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表露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动情处,作者为了发现美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发现美一定要活下去,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想活下去也是值得的;“感受到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是作者对海棠花未眠的感悟,美的发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感需要长期的有时是一生的积淀。抓住关键句认真分析领悟“未眠的海棠”这一寓理意象,既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讲究机遇,审美需要在正确的态度和一定的审美基础等审美观念,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美,领悟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的关键在于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真正的自然之美。以此同时,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在悄悄滋长,在作量的积累。

(二)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的《文赋》中这样表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里的“叹”、“思”、“悲”、“喜”体现的就是读文的情感性。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主张诗词要循情感流动,以便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鲁迅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情感性切入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品读作品,探究作者的创作主旨乃至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三)愉悦性美学家康德解释“鉴赏判断”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有着必然的关系。”[4](P196)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和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些。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写得很美,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洋淀风光),又有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夫妻话别),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性美,教学这篇小说,教师可收集一些风光镜头、战争话别镜头等,制作成课件,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情感,主动感知美。再次,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作家笔下的写景文章都以自然的感性特征,使人产生美感。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美词美句,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当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美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表现社会主题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鲁迅的《药》等,都包含有极为严肃的悲剧意义。悲剧是一种崇高美。悲剧中的崇高,经常以庄严的内容、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给人思考,激发人们去探索。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在美学范畴里,与悲剧相对的是喜剧,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喜剧,在笑声中蕴含美质。喜剧艺术中,美的事物有时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丑恶事物的背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笑声中发现。其次,通过明确目标的方式来培养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根据作品,设一个欣赏点,或语言、或人物、或结构……依点研析鉴赏。依计划赏析,逐步地作量的积累。如教学王实甫的《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可设一个培养鉴赏美的目标:深入领会莺莺与张珙离别的凄美。为达这一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读[正宫][端正好]和[一煞]、[收尾]三支曲,让学生通过画面秋景与离人,领会作者所创造的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感受莺莺的那种“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领会暮霭、夕阳、古道、淡烟、离人的凄美[5](P69)。再次,强化体验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去,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身临其境之中,体验感受从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例如,教学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可设计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钱,你打算怎样设计建造自己的居所?这个问题可调动学生想象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设想之后朗读作品,强化学生体验,让其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6](P291)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认识是以感知开始的。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方可能创造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走进电视,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奇趣大自然》、《法制天地》等节目;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走进集贸市场,观察菜农如何卖菜,商贩如何推销商品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调查当地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搜集春联、民歌、组织春游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选准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篇(10)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34-02

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1.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老师在介绍作品相关内容后,范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1.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1.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童年的朋友》,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外祖母的美好形象。

2.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2.1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只要认真挖掘必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读,是语文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叶圣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美读,并指出:"美读得其法,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利用美读,首先可以感知教材中所包容的情感特征,获得"第一印象"。如读《听潮》,可以感知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示一个壮美与优美相统一的大海。这种情感上的冲击,能唤起学生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把握对象,从而和审美对象达到情感上的高度统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叶圣陶语),进而在美读中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性感知。

2.2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形式各异的美。因此,我们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美",表现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从自然美中看出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在人文美中欣赏人们的精神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作品,重新感悟生活。这样,学生在完善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内在创造欲望会明显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会进一步清晰完善,进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提升,学生的新思想不断丰富,导致创造美的行为,也即写作的产生。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