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竞技体育的异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商务英语都是由其最基本的英语学习转变而来的。自九十年代起,英语就是我国的热门学科,也一度成为国内需求量及其高的一门专业学科。但在我国进入WTO以后,由于人们都看好了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景,学习英语专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使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传统类型的英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经济市场的要求了,而对人们于英语的要求也变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英语和商务谈判有效地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在英语方面有着非常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人才,以便于在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学科自出现在我国以来,已是被受观注。客观地来讲,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作为一个要求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出现在了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将英语学科和商务谈判学科相结合,把英语学科灵活地运用到商务中,同时把商务专业学科渗透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以达到合二为一的最佳效果。
2、 商务英语在学习中的不足
对于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学习来说,其所要下的功夫远远大于普通英语和商务学科的学习。因为商务英语这门学科要求学习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英语和商务两大块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撑握,并能够在实践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这就需要学习者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或是商务专业基础。因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同时学习这两门最难的学科是极具挑战性的,到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英语也没有学好,商务也没有学好。这不但浪费了其几年的保贵时间,也会给学习者的心灵上带来不小的伤害,更会给教学中带来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来说,虽他们具备着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商务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并没有过真正的实践,而所有的这些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如果真遇到实质性的谈判的话,他们的专业也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
3、 商务英语专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
对目前的国际市场经济来说,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在今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往来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有贸易合作方式。在我国与国外的各大企业中也会开展些多层次,多种类的经济交流。在国际化的经济大生产中,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独特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对自身企业的良性作用。而这时,商务英语的翻译对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就起着及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各种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用处是及为广泛的,这为我国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外的企业活动中建立起了一架无形的商业桥梁。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给够掌握地使用英语语言并能将其成功地应用到商务谈判中对企业来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对于时代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而言,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演变,不断地进入到了高科技的时代。也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学科是具有着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的。
4、 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理念
在社会新形式下,商务英语的各种发展都离不开商务英语教学课程的开展,而创新类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也是和其商务英语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新形式下我国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国家对这种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的专业性技能的高要求的,从而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今后企业在国际化大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因此,其改革也直接制约着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培养和高水平的要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是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寻求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的。
4.1、建立良好的课程设计
要想真正的学好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我们就必须首先要对其进行一系列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所针对的重要目标是面对于国内的各大企业,针对于他们所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来进行有规律地受教。将其基础专业课程和其教学的内容大体设计成为具体训练技能的各种项目,对针对不同的要求科目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再跟据不同的考核结果来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以达到其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而针对市场中目前所存在的不太理想的某些教学现状来讲,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是同样需要实行课程项目的合理化的,制定出完善的整体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双方面配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用性人才。
4.2、教学中的实用性知识讲解
对于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教。比如在商务英语谈判时,如果对方递过来名片,你要如何用商务英语的形式对你所属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讲解;再如,假设在商务的过程中,对方递过来一份英文合同,学生要如何用专业的术语将合同的内容分毫不差地翻译过来,甚至连合同中的小的标志性文字翻译、商标的翻译、标识的翻译等等,都要做到详细且无任何的差错。假如在谈判中所要谈判的内容是和其商务旅游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了解各地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意思与翻译的不同方式。另外,因为商务英语教学中不仅有专业性的知识,还会有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如商务英语的意译、音译、直译、分译、合译、增译、省译等等诸多的翻译方法,并且要教授学生们各种不同的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译法和意思,使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语句转换方式和状态。教师们还要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知识性学习内容完整地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理解和明白,而这些,都是要有良好的设计课程方案来作为辅助完成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50-0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是中国东北唯一的沿海区域,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门户。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政府将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其发展指日可待。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辽宁沿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一体化形式化,协作共赢难以落实
辽宁沿海各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仍是竞争大于合作,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而在一些关键领域的一体化难以形成[2]。虽然近几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协调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区域协调方式比较简单,区域组织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资源环境和区域生态等共同开发与管治的深层次机制尚未建立。
(二)地方政府利益驱使,城市间规划衔接性薄弱
由于地方政府利益的驱使,使得各城市间以邻为壑,各自为战。各地的规划并未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区域发展相互制约,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生产和建设上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想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人为阻挠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严重影响了优势企业的跨地区发展、兼并和迁移。由于地方政府利益驱使,沿海城市的很多开发区也陷入了招商引资的竞争旋涡中。
(三)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体系发展滞缓
由于受各级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内许多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因而分工协作效率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现象和产业作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等是辽宁沿海6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例如,石化产业和船舶修造项目不但没有整合,而且还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全面开花”。由于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缺乏规模集中经营,因而严重阻碍了辽宁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3]。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构建
(一)市场体系一体化
市场体系一体化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还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狭隘的市场体制,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推动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的诚信市场、一体化的文化市场、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产权市场和一体化的旅游市场等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区域性的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就能够具备区域一体化的稳定基础。
(二)港口建设一体化
辽宁省沿海地带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海岸线全长1 00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公里,优良商港港址38处,有大小港湾40多个。可是长期以来,辽宁沿海6个城市的港口建设发展因以行政区划为限,以至严重束缚了港口依据本身条件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港口数量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分布散、缺乏竞争力,港口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处于全国沿海港口发展的薄弱环节。世界港口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港口选择一体化整合之路才是港口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远大目标,港口应该树立放眼全球、面向全国的大港口发展战略思维,尽快用行政力量的“有形之手”和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来推动港口之间的合作、整合,按高开放、高能级、高聚集的第四代港口建设的标准来推动港口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
(三)发展规划一体化
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来谋划与布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需要适当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不是在现有体制下的过度竞争,而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的有效竞争。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合作过程中,要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充分发挥大连的龙头作用,将各市的发展统一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总体框架之中。避免重复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通过开展各种专项合作,尽快形成投资新环境。
(四)生态保护一体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有一个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就可能会危及到周边地区,从而影响经济带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好沿海重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辽宁省各市应携手共谋发展之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战略,合力打造沿海生态区。
(五)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可以为分社会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水利、环境与资源保护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城市设施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大多关系公众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保证项目质量,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水资源、能源、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要按照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的要求,从区域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争取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大空间发挥能源、交通、信息和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产业布局一体化
由于辽宁沿海6市多年来缺少必要的专业分工,造成了各城市产业发展十分相似,规模优势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因此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建成科技水平高、环境友好、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地方政府要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构筑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
参考文献:
[1] 潘中毅,支大林,韩建雨.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8,(6):160-165.
[2] 冯筱,王兆博.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省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3-34.
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等。近年来,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步伐加快,一方面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体化组织中来;另一方面,一些一体化组织从松散的合作走向紧密伙伴关系。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对内开放,对外保护”,在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较发达的成员国为何愿意吸收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而经济处于弱势的国家又为何积极加入到一体化的大市场中去和较发达的成员国同台竞争?一体化组织对成员国福利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成员国福利的影响,以期得出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市场规模扩大的福利效应
加入一体化组织可以获得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运用图1来说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张给成员国长期均衡带来的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厂商的数量以及各厂商的定价由两个关系决定:一方面,市场中的厂商数量越多,则竞争越激烈,相应地行业定价就越低。这一关系由图1中价格线PP反映。另一方面,厂商数量越多,各厂商的销售数量就越少,平均成本就越高。这一关系由图1中平均成本线CC1反映。在未加入一体化组织之前,一国的经济均衡点为E,价格为p1,厂商数为n1。当加入一体化组织后,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平均成本线CC1下降到CC2,新的经济均衡点为E′,厂商数由n1变为n2;价格从p1降到p2。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使厂商降低商品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增加厂商的数量,使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丰富的商品,因此增加该成员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规模的扩大产生于相互贸易的便利,以及由取消贸易障碍所带来的相互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相应地成员国得自相互贸易的利益也会增加。贸易转移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所带来的成员国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效率较高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贸易转向将给参加国带来福利的损失。
为了能够更简单地说明问题,本文假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原来三国家经济均独立,不存在相互的同盟。我们分析:当A、B两国成立同盟以及A、B、C三国同盟后, A国福利的变化。假设三国都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中A国生产成本最高,B国次之,C国最低。在图2中,S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表示A国的需求曲线。图中PB、Pc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国成本低于B国,即Pc<PB。在A、B两国组成同盟以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产品均征收t关税,由于B国的产品价格高于C国,故A国只从C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格为Pc+t,国内供给量为OQ1,国内消费为OQ2,从C国进口量为Q1Q2,关税收入为c+e。
假设A、B两国结成同盟,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并制定了共同的对外关税。由于A国对来自B国的进口产品不再征收关税,而对来自C国的产品仍然征收关税,因此B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B低于C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c+t,结果A国不再从C国进口,改从B国进口。由于价格的下降,A国国内的生产减缩至OQ3。Q3Q1是A国生产被B国所替代的部分,此为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另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上升至OQ4,消费者剩余因此增加了(a+b+c+d)。由于A国对来自B国的产品不征收关税,因此其关税收入为零,关税收入减少c+e。综合起来,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c-(c+e)=(b+d)-e。其中(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 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因此A、B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如果当C国也加入A、B两国的同盟即A、B、C三国同盟后,A国将从效率最高的C国以Pc价格进口Q5Q6,同理,较A国独立发展经济相比,消费者剩余则增加(a+b+c+d+z+f+g+e+h+i);生产者剩余减少(a+z);政府收入税收减少(c+e);社会福利净增加(b+d+f+g+h+i);其中:贸易创造福利效应(b+d+f+g+h+i);贸易转移福利效应为0。A、B、C三国组成同盟与A、B两国同盟相比,A国贸易创造福利效应增加(f+g+h+i);而贸易转移福利效应减少e。总之,当加入一体化的成员越多,贸易的创造福利效应就越大,贸易的转移效应就越小,福利水平越高。
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效应
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效应分析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一体化成立后,成员国自发性出口增加(由于相互之间取消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及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对同盟内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当一国自发性出口增加,由于贸易乘数的作用使出口国国民收入倍增,诱发贸易国的出口增加进而也会使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为了弄清国民收入扩张在贸易伙伴国的传导效应,必须了解贸易乘数,如下文所述。
在开放经济中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X-M,由于 C= C’+cY(C’为自发消费; c为边际消费倾向)和M= M’+mY(M’为自发进口; m为边际进口倾向)。Y=(C’+cY)+I+G+X-(M’+mY)。通过整理Y=1/(1-c+m) ×(C’+I+G+X-M’) 因此可以导出:Y=1/(1-c+m) X。由于 1/(1-c+m) >1,所以出口增加X会带来收入Y 的1/(1-c+m) X增加;1/(1-c+m)即为贸易乘数。通过图3来分析当同盟国某一国家自发性出口增加后,如何在贸易乘数的作用下达到国民收入扩张性的传导。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假设A、B两国形成同盟,由于A、B两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及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使A国出现自发性出口增加。由于贸易乘数的作用,A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是其出口增加的1/(1-c+m)倍,见图3;A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中,有一部分按照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而用于从B国的进口,导致B国诱发性出口增加,它又透过贸易乘数效应,带动B国的国民收入增加,而B国国民收入的增量中,也必然有一部分按照B国既定的边际进口倾向用于从A国进口商品,与上述过程一样,它促使A国产生诱发性的出口增加,这种出口增长又会在A国产生第二轮的乘数效应,从而造成A国国民收入再一次倍数增加(这一次增加幅度将大大小于A国第一轮自发性出口增加的乘数效应),以及A国诱发性进口的再一次发生……
经过若干次这种循环,A、B两国的扩张性收入效应逐渐趋于零,但两国国民收入增加总是大于两国出口量增加的总和,从而实现两国联盟的初衷即经济增长。
促进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是欧盟东扩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在国民收入扩张传导效应的作用下,一定会加速实现。
其他效应
欧盟东扩后,除了能够取得以上的效应,还有助于吸引外资、促进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国际谈判力度等。
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排斥,非成员国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就会将生产点转移到一体化组织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生产销售,以便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产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另外,由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对内开放市场,各国企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改善生产经营,不断降低成本,增加创新力度,最终形成鲶鱼效应。市场竞争的加剧势必会促进各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拉大与非成员国的差距。由于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由成员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因此会增加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国际商务的谈判能力。
通过以上的经济学分析,可以发现区域一体化组织确实为成员国带来许多经济利益。因此,全球区域一体化迅猛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对内开放,对外保护”的政策,势必给其他非成员国带来影响,应引起其他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一、 欧洲联盟货币统一的进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与荷兰六国在能源,贸易关税,农业等方面达成一致,为日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货币一体化”的初步构想。随着“欧共体”的不断扩大,其运作模式亦趋于完善。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延缓了欧共体货币统一的脚步,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为货币统一指明了方向。1993年,欧盟诞生,此后,欧元的创建也提进议程。通过统一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设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正式运作,2002年,经过各方努力,欧元诞生。 “欧元的诞生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欧洲统一的思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陈妍,2011)与此同时,在整个危机背景下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欧元区所面临的问题。几个成员国的债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欧元区的利益,“欧元区货币体制与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治理结构和政策上的缺陷暴露无遗。”(洪平凡,2012)
二、欧元稳定性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欧元区的诞生,打破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跨国就业,跨国贸易以及资本的流动。不仅平衡了区内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也为德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带来了无限的利益。欧元区内强大的经济保证吸引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的贸易与投资。然而,欧元诞生后几经风波,说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在问题。首先,货币一体化的组织使得中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更加缓慢。主管组织管理不力,为欧元区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第二,由于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和低程度的政治一体化使得矛盾激化。组织决策迟滞,而各国各谋其政,或试图谋取自身国家经济地位,会导致欧元的不稳定。第三,货币的让渡与财政税收政策的维持的不一致。原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优劣势不同,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同,发展难以均衡。再者,希腊,西班牙等国福利保障水平远超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借贷,寅吃卯粮,造成信用危机。欧元区主要国家德国,法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难以带动相对落后国家,反而受其所累,使得欧洲经济一体化备受挑战。虽然现今欧元处于困难时期,统一协调的效率低下,各国间利益各有不一致之处,但是欧洲整体依然强大,希腊GDP仅占欧元区的2.5%,而欧盟核心国德国,法国,荷兰共占整个欧盟GDP的45%。
欧元区的的建设,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里程碑,使欧洲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国际货币,也巩固了欧盟的国际地位。
三、欧盟经济共同发展理念与发展现状
欧盟追求的是整个联盟的稳定,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盟希望通过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统一货币,来实现欧盟成员国之间人力,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移动。从自由贸易区到顾客联盟,从共同市场到经济联盟,最终,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将会促使欧盟的政治一体化。欧盟2012年的预算中,有45.8%将运用与维持欧盟稳定持续的增长,29.9%用于农业的开发利用与援助,10.9%用于乡村环境的发展。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在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大效用。从其预算中可以看出,欧盟整体的发展是健康的,大力投入科技,教育,培训,加 强欧洲联系,保证社会福利,继续深化经济一体化,实现稳定发展。欧盟通过科技谋发展,谋求稳定,有限绿色的发展,并力求降低失业率。欧洲整体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地理位置优越。欧洲有北非和中东的能源支持,南欧农业发达,中欧技术强劲,北欧依靠自然资源与技术创新双重优势,现如今加之对东欧扩大,如果欧盟各国能够协调好政治经济利益,联合制定出风险保障机制,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相匹配的财政、税收、福利政策,将会改良目前局势,步入良性循环。
四、面向未来,欧债危机下欧洲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欧洲债务危机本身是由信用危机引发的,欧元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却因欧债危机而一损俱损。最高程度货币合作和最低程度财政合作是欧元区矛盾产生的根本起源。西班牙,希腊等高福利政策与其经济发展并不匹配,而欧盟内无监管机构能够控制各国政治,财政政策,造成对债务认识不足,从而陷入危机。而强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难以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缓解危机。人民对欧元区的认同感也在逐渐下降。
本次欧债危机不仅仅是债务的信用危机,也揭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欧洲一体化是世界多极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洲一体化趋势依旧存在,而凸显出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本次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激化出了欧盟核心国与边缘国之间的矛盾,展现出欧盟在政治上,制度上的缺陷。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治一体化已然停滞,危机反而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旧的救援计划仍在探讨,新的争端却已出现,加之,世界经济处于低潮,希腊,西班牙等国及时获得援助也难以迅速恢复,开支缩减也一再受阻。
欧债危机同时也为欧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动力,为了抗击危机,欧盟内部其实矛盾重重,也在逐步达成一致,一旦欧盟内部整合有所突破,欧盟将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兰峰.《欧元的稳定性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京津冀地区包含着全国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与政治中心,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具备了一体化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即它的等级性与多层次性。因此,实现京津冀区域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一体化的思路是,要以一体化为依托,建立以河北为腹地的层次有序、等级合理的城市群体或城镇网络。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设区市及其所属区域(简称2+8)。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中心城向世界城市方向迈进步伐不断加快,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某些城市功能开始向外扩散;同时,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滨海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将加快天津向国际化港口城市发展的速度,经济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河北环京津城市,尤其临近京津、濒临渤海的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等市,承接京津辐射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这些因素将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在未来10~20年间逐步形成为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
针对众多县市环绕京津的现实、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着力打造环京津城市带,使其成为对京津原有城区范围内的要素有足够吸引力的地区,成为京津城市疏解功能、扩大经济活动空间的主战场。
具体设想是:
1.以距京津50公里之内为第一个城市圈。在距京津中心点50公里范围内的河北县市,要以卫星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可以把北京周围的部分地区类比为北京市区的七环、八环进行建设,以全面融入京津。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实现与京津的全面对接,为京津的住房、会议、餐饮、休闲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以距京津200公里为第二个城市圈。在距京津中心点200公里范围内,城市化建设要强调园区功能。在这些地区主要应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提高劳动力技能和素质创造教育和培训条件。目前在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业中心,就有来自北京的公司进行产品研制或生产,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北京市场。
3.以距京津200公里之外为第三个城市圈,要以大配套的思路强化与京津的对接。采取构建完善快捷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人才的培训等措施,通过城市功能的互补,密切京津冀城市间的联系。在距京津中心点300公里范围,城市发展要强调副中心定位,更多的是呼应的关系。产业强调分工,如金融中心和制造中心的分工;强调错位发展,强调基地(如农产品基地)建设。
通过这三个城市圈的规划和建设,河北必将形成围绕京津的“城镇带”,带动河北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为产业带的形成提供支撑。
二、打造河北第三条经济带和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
河北目前有两条经济带:一是山前经济带,二是沿海隆起带。这两条经济带的部署区位太靠南部和靠海洋,而广大的北部地区(主要是张承地区)没有一个区域性的省级战略去规划、安排。为此,我们提出打造河北第三条经济带,即张承生态旅游经济带的设想。
目前全国具有三条经济带的只有两个省份:江苏省和浙江省。江苏省拥有从南京到常州的IT产业带,苏南沿江的重化工业产业带和苏北的东陇海线的加工业产业带;浙江省拥有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近期打造的金衢丽(金华、衢州、丽水)产业带。金衢丽产业带在浙江的地位、定位与张承地区的地位、定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等等,其“生态屏障”定位也和张承地区是一样的。浙江金衢丽产业带的规划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借鉴浙江经验,打造张承生态旅游经济带,河北省有望成为下一个具有三条经济带的省份。
在这条经济带内,河北可以借助北京力量,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京津冀各方中,北京市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北京对周边区域特别是对张家口和承德的区域生态依赖性更大,京张承生态带是北京和京津冀经济圈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北京环境受周边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沙尘空气、水源污染及水源减少,北部和西部作为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更大。作为北京市供水源的两大水库,官厅水库96%的水源和密云水库46%的水源来自张家口。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流域内水截流和水污染的情况下,这一流域的水质和水流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北京用水的质量和数量,关系到北京市10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按照北京的十一五规划,旅游业是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整合河北的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的设想。所以,我们认为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的想法,是会得到北京支持的。
三、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亚单元点对点对接
所谓区域内亚单元点对点对接,是指大区域内的小区域、特色区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品牌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互动对接与合作。“点对点”,可以是市、区、县、乡镇互结友好“对子”,也可是化工、机械、交通、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联姻”,又可是骨干企业强强联手,还可是品牌产品的拓展延伸,包括重大项目的对接。点对点对接是区域深度合作的标志之一。
河北秦皇岛市、北京朝阳区、天津河西区小区域的合作及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天津市商务中心区(CBD)、北戴河商务中心区(CBD)的合作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案例。2007年初,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与北京CBD管委会的倡导下,首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CBD管理委员会和北戴河区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一批CBD区域内的重点企业入驻北戴河区,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7年9月,河北秦皇岛市、北京朝阳区、天津河西区在北戴河召开第八届北京CBD国际商务节暨第二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北戴河)论坛。会上,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天津市商务中心区(CBD)、北戴河商务中心区(CBD)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商会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北戴河设立分会;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传媒产业商会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北戴河设立分会;北京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河北分中心落户北戴河;北戴河就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北京市朝阳区挂职锻炼与朝阳区签署协议,北戴河将相继选派一批经济、文化、体育、城管、园林、建设等部门的年轻干部,到北京CBD挂职锻炼,以学习北京CBD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宽北戴河招商引资的新渠道。这些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北戴河与京津小区域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新成果。
借助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论坛在北戴河召开的契机,北戴河将进一步强化“依托京津、借助京津、融入京津”和“服务京津,发展自己”的区域合作意识,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使合作企业与北戴河实现共赢。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合作对接,北戴河专门在核心区奥林匹克公园周围规划了一个占地420亩的文化创意园区和总部企业使馆区,其中建有一座3700平方米的博物会馆和一座7300平方米的综合展馆,并为两地企业预留出了180亩土地,在规划条件下可以由企业自主建设。目前,北戴河已发展形成了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社团基金等三大类CBD企业,CBD产业已发展到影视传媒、广告策划、会展商务等类140余家企业,使得北戴河日益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具魅力的投资城区之一。
四、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北京―天津―河北呈由高到低的格局,河北的第三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合作是最薄弱的。在金融业的区域整合上,可以按照股份制方式组建京津冀区域发展银行,实行京津冀地区内银行储蓄的跨行政区通存通兑,将过去的京津冀互为异地存取变为地区内的同地存取。在保险业方面,可以推动保险业业务的进一步跨行政区拓展;在信息业(通信、网络、传媒和咨询等)和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业务融合,例如移动通信业中的跨行政区手机异地交费、停/开机、备卡激活等。此外,在物流、房地产、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大的合作潜力。
五、谋划发展环京津临空产业
河北境内目前有三个民航机场,即石家庄正定机场、邯郸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军民两用),首都机场也可能在廊坊新建机场。可依托首都机场在廊坊新建机场的有利时机,借助新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相关产业。具体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是服务于航空枢纽的产业,包括直接为机场设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驻机场机构(海关、检疫检验等)提供服务的配套和后勤产业等。二是航空运输和物流服务产业。根据航空运输的货物一般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技术精、价值高、鲜活和事急的特点,重点开展如航空快件、黄金宝石、鲜活产品、高级冷冻食品、花卉、贵重药品、精密机械和高档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物流服务,同时开展救援性航空运输服务。三是具有明显航空运输指向性的加工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包括:航空物流辅助加工业,航空工具与用品的制造业,航空运输指向性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际商务服务业、会展业和航空竞技业等。四是以研发和管理为主的公司地区总部经济。伴随着临空经济的成熟,在临空经济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流和信息,为公司管理总部、管理人员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高档办公设施的完善,增强了临空经济区对公司总部的吸引力,公司地区总部不断地向临空经济区集中,从而在临空经济区形成总部经济。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点”上突破,打造与京津对接的前沿端口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三大经济圈,即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新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但从近年发展过程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论是在整体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上,都明显地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增长极在带动其腹地地区共同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帕鲁于1955年提出来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同时发生在所有的区域,而是有选择地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其周围地区扩散,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增长极正式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地域空间概念,以后的学者纷纷引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二)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作用
由于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比周边的腹地地区要快,因而在区域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腹地地区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趋向转移到核心地区,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减少了腹地地区发展的机会,使得极核地区与腹地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地扩大,极核地区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
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的合作有着很长的历史,长时间以来北京和天津一直就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商业中心,第一产业的功能弱化,主要依靠环京津的河北地区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资料。随着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合作会不断加深,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在目前,第一产业的合作状况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第二产业
从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受到种种问题的干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目前的主要成果来说,主要是京津地区一些传统的工业,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依赖于资源能源的产业不断地迁到河北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区域整体的产业协调和合作。
(三)第三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合作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比如说在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打破原有的旅游市场壁垒,共同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线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资本的流通服务、通信领域的合作也都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增长极地区和腹地地区的互动机制不健
全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联动性不强,核心地区与腹地地区缺少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特别是随着通信技术、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核心地区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腹地地区的依赖。双方的交流很少,经济的互补性开发认识不足。
(二)行政区划协调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在地区发展前景的问题上,都尽可能追求自己辖区内利益的最大化,对区域整体的协调、综合效益的考虑比较滞后。一方面,北京、天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招商引资、国家的大型项目建设方面,处处都占有绝对优势,相对地减少了河北地区在利用外来资本技术的机会。
(三)区域内产业分工链条断裂
京津冀地区目前也存在很多颇具实力的产业,比如说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等,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产业,但是经过相关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强势产业并没有能够与其腹地地区实现产业对接,对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有限,比如说同在汽车领域,著名的汽车生产商北京现代在中国共有40多家的配套企业和提供零部件企业,其中有十几家是现代集团原来在韩国的配套企业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者独资的公司,还有二十几家是分布在上海、昆山、江阴等长三角城市的企业。
四、政策和建议
(一)寻找利益共同点
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被上述种种问题干扰,使得目前要想从根本上进行产业合作和协调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说从未来整体的发展趋势看,京津冀地区最终还是要往经济整合方向发展。笔者觉得可以从区域各种利益共同点出发,深挖产业链。
(二)创新区域内制度体制
笔者认为,目前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时多集中在对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考虑,忽略了对制度体制的深入考察。而制度体制的障碍是影响地区发展最大的因素,因为制度体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
区域内可以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技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腹地与极核地区的联系。因此,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的政策。例如,出台方便异地消费和异地购买的政策;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及时清理已经过期、不合时宜的部门封锁和区域封锁政策;积极实施反垄断、反区域封锁的政策;建立能够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企业组织体系;规范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行为;放松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各项政策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05年11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纲要的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明确提出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整体思路。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属于国家新的区域格局中的西部板块,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产业分工趋势显现,地区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逐步形成了呼包鄂地区,东部“两区一带”,西部地区,满洲里口岸和二连浩特口岸等经济发展区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各经济发展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交流密集度不断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然形成,对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必然性
1.1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对运输的要求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区位与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在区域经济的萌芽之时,区域交通作为区域经济的物质依托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区域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人力等因素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要求,需要与其他区域的广泛联系,这样就促成了区域一体化。作为区域一体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给区域内各地区和部门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对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产业层次、缩小地区及城乡差距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并且作为物流支撑,其作用逾显重要了。
1.2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也必然要转变增长方式,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不仅要满足基本交通需求增长对交通供给量扩大的要求,还要按照资源节约以及安全、舒适、便捷的要求,扩大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讲,区域交通一体化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区域交通一体化对区域内整体统筹规划,整合有限资源,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打破原有的行政分割,实现跨界的综合性行动,并贯彻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区域交通一体化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经济。
2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区域交通一体化主要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势,打破行政界线、部门界线、地域界线,推动区域综合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总体效益和服务水平的动态过程。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应该包括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三个方面,并具有区域经济的地理特征。具体来讲,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含义应有多重:第一,是指区域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二,是指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关系;第三,是指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作用形成的大系统;第四,是指对区域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调控,也就是对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做到全盘考虑和统筹安排。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上述几种意义的一体化概括为“交通运输一体化问题”,包涵网络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等内容。
3当下我区区域交通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交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缺乏改革和创新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目前的交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体制和机制也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阻碍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深度发展。从全国的交通运输总量来看,已明显不足,而自治区的交通运输量更是欠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落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滞后,使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布局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城乡差异造成城市与农村交通运输业的二元结构;由于管理权限的不合理分割,造成重复管理、交叉管理、管理混乱、不到位等情况普遍存在;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统筹。
3.3东部盟市的交通建设发展还很欠缺
近年来,自治区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进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总量的快速增长,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自治区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东西部的发展还不平衡,西部地区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盟市之间快速通道以及各盟市通往西北、华北各省的快速通道均已建成,而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快速通道还未建成。因此,要加快东部盟市分别通往东北三省的快速通道以及东部盟市与西部地区的第二通道建设,使东部盟市与东三省的联系更加便利、快捷,推动早日建立我区东部与东三省的协调机制。
4如何推动我区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4.1促成交通基础实施的完善,依托均衡东西部地区差异
以资源和区位条件为基础,依托交通干线、中心城市和口岸, 促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着力对农村牧区的基础实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对相对弱势的地区的投入,通过均衡自治区的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的力量,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改造提升铁路运力,增加机场和航空支线。公路主要围绕呼市至东胜、赤峰至朝阳等区内通道、出口通道、口岸通道、农村公路、国边防公路及运输站场建设,全面提高路网密度和等级,形成干线公路网络及与周边省区快速直达的公路运输通道。
4.2加强资源整合优化配比,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
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其中的各区域有自身的特点。呼包鄂地区集中着以煤炭、乳制品、羊绒、稀土等资源为龙头的农畜特色加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草场和林业,肥沃的黑土地,煤碳化工有色金属冶金业,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基地,绿色的风力能源,有色金属的矿储备等。这样特色鲜明的格局,需要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形成资源共享,通力协作,共同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陈江龙.国外土地征用的理论与启示[J].国土经济,2002(2)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石油企业通井现状
回顾我国石油钻井通井技术的发展历程,至今已经形成调整井、定向井、水平井、深井、超深井、小井眼、分支井、大位移井等,这些各种各类的井离不开通井技术的应用,只有通井技术的辅助,作业井的顺利完成才会得到保障。可以说没有通井作业,石油的开采和油藏是无法操作的,通井在石油开采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石油企业的钻井通井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一直跟随国际通井技术水平,学习和追赶力争缩小和国际石油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浓度"差距,努力实现中国石油开采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是自动垂直通井、水平井通井等的技术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通井方面的作业,一般是使用修井机进行作业。修井机的机身结构简单且紧凑,传动方便简单,但它行驶的速度较慢,位移性能低,在通井过程中不能完全消除台肩和井壁阻点,操作流程比较复杂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目前来看常规通井只能实现通井这一目的,而通井、刮削、洗井、替浆作业不能一体完成,增加了许多辅助工序,严重影响施工周期。
二、一体化通井规介绍及优点
一体化通井规是一种新型的通井工具。这种工具在石油通井作业的使用中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并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那么一体化通井规是怎么工作呢,它的优点有哪些呢?
(一)一体化通井规的选择原理。一体化通井规的直径应小于正在施工井的井套管内径6~8mm。一体化通井规的长度为2500mm,特殊井可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而制定。
(二)一体化通井规通井的目的。通井的目的是清除井壁套管内壁上附着的固体废弃物,如钢铁废渣、管壁毛刺、固井工序之后残余下的水泥等;检查井壁套管直径的变化及变形和破损状况;完成冲砂作业,恢复油水井正常生产;调整通井内的压井液,使之符合射孔的速度和压力要求,符合人工井底深度,以确保射孔等工序安全有效进行。
(三)各类施工井对一体化通井的技术要求。普通井通井时,一体化通井中通井规的下降速度应小于0.5m/s。通井规下降到距离人工井的井底小于100m时,必须要减慢下降速度。一体化通井规下降至人工井底之后,要上提到距离井底2m处,然后用1.5倍井筒容积的洗井液反复循环洗井,以保持井内清洁,无污物。老井通井时,一体化通井规的下降速度同样应小于0.5m/s,当下降到射孔井段、变形位置或预定位置以上100m时,下降速度要减小,缓慢下至设计预定位置。其他操作方法与普通井通井相同。对于水平井、斜井通井时,一体化通井规下降至井内45°拐弯处后,通井规下放速度要小于0.3m/s,并采用连续下放的方式。一体化通井规通至井底时,施加的压力不得超过30kN,并上提完成在井底2m以上,充分反复循环洗井。
(四)使用一体化通井规的前提准备。充分有效的做好井眼准备工作,是把一体化通井规成功下到设计深度的关键。充分了解和掌握所要通井的各方各面的资料,认真分析井深深度、井眼轨迹特点,并针对通井套管的尺寸和刚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通井规结构是充分有效的做好井眼准备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详细通井技术措施严防通井作业中卡钻。
三、 我国通井冲砂一体化
在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到今天,在修井方面又有了一套既能循环冲砂又能完成通井的通井冲砂一体化工艺。在通井冲砂设备下入井的过程中,经由进程井下转换开关反循环冲砂,边冲边下,冲砂设备在石油通井中的应用,标志着油田通井技术的成熟与再发展。
(一)工具的设计。设计包括油管柱或钻杆柱等等一系列工具。根据具体通井要求对冲砂工具进行设计,依据具有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可连续多次冲砂打捞、一次管柱可以完成多项作业施工的特点,对冲砂工具合理设计。
(二)工序流程。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将一体化通井冲砂工艺管柱下至井筒的预定位置,使用动力液一部分向上运动进入负压喷射泵成为喷射泵的动力液,在喉管处产生负压;另一部分沿油管向下运动到井底,作为冲砂液冲洗井底,靠喷射泵负压作用,井内多余砂粒从油管返到地面。如此反复进行作业,直到冲到井底为止,进而达到了通井冲砂一体化的目的。
四、我国一体化通井技术的未来
一体化通井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是将来通井规的再发展和替代品,而且在环保节能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一体化通井规的功能,就能大大提高我们通井作业的效率,减少施工工序,缩减作业周期,从而到达降本增效的目的。如此多的优点和使用价值,将大大提高我国石油通井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未来,一体化通井规的使用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结语
目前我国的通井技术距一体化通井还是有一定距离,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应抓紧对一体化通井规的研究和应用,争取在通井这一环节上有一个新的改观。在国际先进石油通井技术里,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使用一体化通井规进行通井作业,效率可观。为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真研究一体化通井规技术理论并坚持实行利用这一新兴通井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和教育工作,使每位员工都掌握一体化通井规的使用和维修技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石油企业在探索的道路上积累技术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64-02
长期以来,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热点话题,准确把握二者关系,不仅有利于其一体化发展,而且对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经济和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内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阐述,进而说明经济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就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为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已从二者的各自独立逐步转变到了二者互相协调发展的层面上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将变得日益明显。首先,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为其提供必备的人才和技术,教育通过劳动生产与科学技术进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其次,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对其各方面工作开展的物质保障,即经济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水平。因此,各国要想在当前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前提下,准确且科学地掌握其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1经济对教育基础建设的保障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对教育基础建设的保障作用方面,即经济可以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经济对教育基础建设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经济利益,二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据统计,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年均GDP增长率已达到了900%,而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15~20年中,中国经济至少仍将以800%的年均GDP增长量发展[2]。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仅高校的录取率增加,文盲率下降,而且诸多的偏远地区也开始建立了各类学校。因此,经济利益与教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且经济在二者的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说来就是经济的增长可以为教育提供聘请大量教育工作者和引进基础设施的资金,而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就越有可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资[3]。综上所述,经济可以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2经济对教育本身的保障作用
事实证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大,而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无疑可以保障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经济为保障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帮助是:①保证资金需求;②保障资金计划顺利执行;③确保担保资金的持续性提供与高效利用[4]。虽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经济两极分化的现象愈加严重,而这种现象无疑将使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只能获得低水平的教育。因此,就现阶段而言,虽然经济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体现在经济对教育的保障作用,但由于经济不协调现象严重,使得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3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3.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教育虽然依赖于经济,但却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而教育则恰好可以为其提供该方面的相关支持[5]。这种支持体现在:先进的人才具有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而先进的思想又可以指导经济发展;此外,先进人才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为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并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3.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后续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另一主要作用便是其对经济的后续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后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知识技术的后续作用。虽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术的支持,但随着教育和经济本身的不断发展,知识技术也必然要经历更新和发展的过程,而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对经济的具体要求,教育则必然需要以创新技术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后续的经济作用。由于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育作用于经济时,其对经济的影响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所以,其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时间层面上便是对经济的后续作用;③教育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教育的创新无疑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该方面作用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创新对经济的指导作用上,更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方面[6]。综上所述,教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另一内涵便是教育对经济的后续作用。
3.3教育对经济的改造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部分地方政府大费周章吸引经营者在当地投资一些好的与不好的企业,由于企业的多而杂,且企业的地理位置、运输特点以及能源来源等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使得经济结构杂乱无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教育的作用则恰好在这时得以体现,通过教育事业提供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和综合性技术人才,可以较好地对投资企业及其地理位置等进行优选,进而全面实现对当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促进经济发展[7]。二是在经济注资方面,教育可以提高经济资源优化整合的效率并加强资本重组的科学性,进而使重组后的经济产生更好的效益,并推动新的资本重组和再分散的交替运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明确二者的关系,只有对两者关系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正确分析出经济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其次,要准群把握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整体目标,即教育的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而经济目标则除了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外,也要符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此外,教育方法和内容需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相协调,进而有效地开展对生产劳动的指导作用,并增加由相关生产劳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再次,由前文可,教育的性质与内容是由经济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即经济水平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二者的一体化发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导,进而达到经济与教育的互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后,国家还应该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在充分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切实落实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使其既满足国际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又满足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并最终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从经济与教育双重作用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经济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便是二者之间互相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可见,未来加强经济与教育一体化发展内涵的分析,对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彩琴.教育需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保障[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2(12):153-158.
[2]范涌峰,李欣莲,宋乃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三种基本模式:生成机理与问题应对――基于琼、渝、蓉的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5):6-11.
[3]谈松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阶段、新任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4(16):7-10.
[4]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覃丽君.德国教师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李小进,张永保.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5-118.
机电一体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独特系统,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是在动力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技术处理功能上引进先进的电子技术,将机械与电子技术以及相应软件结合起来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并根据优化组织以及系统功能的目标来合理的配置各个单元,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多项功能、高质量和低耗能的功能价值,使得整个系统工程最优化。这样产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就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者说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包括了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是一些技术融合的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和电子技术和其它技术单纯的组合和拼凑出来的,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器化的本质区别。机械工程虽然发展到机械电器化阶段,但是仍然属于传统的机械,其主要功能的实现主要还是靠体力。但是当发展到机电一体化以后,其中的一些电子装置就可以取代一些机械部件的功能,并能够赋予一些新的功能,比如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体力活动的延伸,也是人的智力的延伸,具有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最本质的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机电一体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个时期内的开发研制都是出于自发状态,人们自觉的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没达到一定的水平,电子技术和机械结合还不能广泛并深入的发展,而且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也不能进行大量推广。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在这个时期内,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也蓬勃发展着。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光学和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的分支。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和集成方法的研究对机电一体化的体系和发展趋势起了促进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以上的所有这些研究,会促使机电一体化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我国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前景
21世纪我国一项重要措施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会使我国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它包括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等内容。有些人认为:我国工业化水平并不高,信息化是发达国家的产物,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坚守传统的工业化产业,如果我们一味强调信息化,我国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慢走。也有人认为,我们就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先进产业,放弃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下去。
笔者的观点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坚守传统产业的观点不可取。“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二是知识与信息差距。我国与西方7国相比,互联网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后发优势,探讨实现信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以及进步会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一)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它的突出成就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给工业技术、军事、政治、教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将全球的经济都联系在一起,大、中、小型的企业间竞争也会全球化。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研制出来以后,只要它的质量有保障,而且功能强大,很快就可以畅销全球。网络现在已经全球普及,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型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局域网技术普遍用于家用电器网络中,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计算机家用电器系统,这样就能方便人们在家里享用各种高新技术带来的快乐。所以说,机电一体化要朝着网络方向发展。
(二)智能化
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机器人的产生和数控机床的产生就是智能化的重要应用。不过,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力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具有人的部分只能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体积小,而且运动很灵活,消耗的能量也少,在军事、医疗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微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加工采用的是超精密技术,比如有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四)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