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与护理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4 10:15: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临床与护理研究

篇(1)

     肝炎之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重症肝炎,按照发病率快慢可以分为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以及急性重型肝炎三种,但是无论哪种类型都会损害到肝[1-2]。当患者患上重症肝炎,就会导致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肝功能不健全各种代谢紊乱,显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3]。该病临床症状为病情较重、发展快并发症多,护理工作繁杂且尤为重要。针对该病,要做到多预防,早治疗并采用良好的护理措施,才能大大降低重症肝炎患者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月接收的重症肝炎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43岁。患者的住院时间不等,分布在5~70 d之间。

1.2  患者的临床观察

1.2.1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的身体活动都会通过某种特征客观反映出来,因此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检测脉搏、体温、呼吸以及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还必须要定期检查肾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做相关处理。

1.2.2 观察患者神志意识: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行为、表情以及睡眠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反应迟钝、计算能力与定向力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就预示着可能出现早期的肝性脑病,必须要及时的报告给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一些重症肝炎患者还使用了利尿剂,如果吃了高蛋白的饮食,就可能出现放腹水或者消化道大出血等,更要随时观察。

1.2.3 观察患者的黄疸:患有重症肝炎者,其尿色的深浅与巩膜黄染的程度都会发生变化,短时间内黄疸快速加深致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这都预示着病情在不断加重,要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1.2.4 观察患者的出血:在临床观察上患者的呕吐物与大便的颜色也要细致观察,观察其性质与量;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没有淤斑,牙龈有没有自发性出血与鼻出血等现象,如果出现了上腹部恶心、灼热、心悸等现象,就有可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要及时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出血的程度。

2 结果

在护士全天的不间断观察患者病情与精心护理,医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抢救,本研究组的36例患者最后治愈了19例,占总数的52.8%;病情好转的15例,占总数的41.6%;病情未见好转自动转院的1例,占2.7%;有1例死亡,占2.7%。

3 重症肝炎患者临床护理

对于重症肝炎患者来说,良好的护理是减少死亡率增大康复率关键点。因此根据临床观察做出护理建议。

3.1  一般护理:重症肝炎患者要卧床休养,不要随意下床走动,应该尽量减少活动量,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脏的修复十分有利。应该24 h记录其出入量,对体液或者血液实施隔离。患者排除的物体必须经过有效消毒处理之后才能够倒掉,而且还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建康安全培训,避免制造传染链而遭到感染。

3.2  基础护理:由于患者的肝功能受到影响,其自身的抵抗力比较差,很容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因此护理上一定要确保皮肤完整、情节,要随时更换其卧床的位置,不要长期一个姿势;如果体态消瘦的患者应该使用棉垫、气圈等;每天要护理口腔2次,应该使用1/5 000的呋喃西林与3%的NaHCO3漱口,主要是防止真菌和细菌感染,而且还必须要坚持为患者洗头擦浴,每周要保持在1~3次。

3.3  心理的护理:对于重症肝炎患者来说,因病情较为危机治疗的难度较大造成其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在护理上不能够护理其心理压力。患者普遍的心理就是恐惧、悲观以及绝望等不良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巡查细观察,还要多和患者谈心鼓励其心志,尽力满足肝炎患者心理的需求。

4 小结

重症肝炎由于病情重、病程长,临床观察发现其变化快且并发症多,这就导致该病的死亡率较高,一旦到了晚期就极难治疗。因此,其护理的护士必须要熟悉专业知识,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和变化趋势,并预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到早汇报、早抢救、早治疗,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同时还要从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护理,谨防发生并发症,为患者提供周到、及时以及合理护理,为患者减轻痛苦并降低病死率。

5 参考文献

[1] 邓艳琼.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08,28(2):187.

篇(2)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要求从学校教学到临床实践中都强化对学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护理技术操作)的强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以无菌技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三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例,与临床实践相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水平,促进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

1.1用物不同。

1.1.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用物均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疗碗等),而在现代医院临床实践中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已经基本摒弃非一次性物品,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进行患者的治疗。

1.1.2静脉输液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护理学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时都是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法(即头皮针一次性输液法),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绝大多数医院所采取的都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两种针头的构造和形状、型号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传统的肌肉注射法教学中所采用的吸药安瓿需要用锯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断,这种传统安瓿由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在临床已基本摒弃不用,现在所采用的均为不需锯断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无菌技术传统无菌技术操作法中的铺治疗盘法、无菌容器使用法、无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无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有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没有采用,而在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却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练习。

1.2.2静脉输液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实践研究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可以有效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由于所有版本的护理教材都写明要求学生以15~30角进针,导致学生在静脉输液这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上会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肌肉注射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内所有空气排尽才能给患者注射,而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发现在排气时留取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可以在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并使药液能更加充分的进入患者肌肉组织。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临床实践有一定脱节之处。

二、问题分析

2.1护理专业教材编写滞后与于临床多年。

2.1.1《基础护理学》的教材编写

现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均为2005年~2006年之间所修订,而修订之前的参考版本多为我国80年代所出版的中专教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

2.1.2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写

我省现行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由省卫生厅在2005年所编写的操作规程。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教学中涉及的8O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48项,占65.25%。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矛盾。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

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仅负责临床实习带教。护理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繁琐,而临床实际则需简便有效,护理实验教学现有的不科学、不切实际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2.3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开展临床教学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为集中在校学习3~4a,在临床实习8~10个月。在校学习阶段以教材为蓝本,几乎没有到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以至于临床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学生完全不知道。

2.4传统理论跟不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目前氧气吸入、电动吸痰等已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见与建议

3.1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

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临床实践为基础,护理教学人员应参与护生实习带教,参与在职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考核。

3.2教材与操作常规要适时进行研讨、修订,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以符合现代护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要求护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灵活掌握操作目的与原则即可,不死记硬背,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骤执行,这样才不会使护生进入临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4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临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川崎病(KD)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儿童产生发热症状的疾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临床上导致小儿川崎病的原因尚不明确,认真的做好小儿川崎病的防治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2]。我院就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至我院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患者100人进行分组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50人,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是11个月~5岁,平均年龄是2.5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是10个月~6岁,平均年龄是3.1岁。所有患儿的症状被确诊为:急性发热不退,体温在38.5~40.1之间、口腔充血并有少量的血分泌、口唇干燥以及手足皮肤出现硬性的水肿。这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上都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1.2 治疗方法

在患儿比较严重的阶段,则应该安排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耗能[3]。

对于观察组的患儿,我们首先通过常规化的检测确定他们的病变位置和程度,应用抗生素控制住感染,在患儿病变的初期我们可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一天注射一次,一次为400mg/kg,连续用药6天,要安排医务人员注意患儿输液的速度,在治疗的后期,则可以配合静脉注射口服阿司匹林,一天三次,每次大约40mg,阿司匹林的服用要延续到发热感染的症状消失。对照组的患儿单纯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也是一天三次,每次大约40mg,在症状稍微有缓解的时候可以减少用量。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儿的呼吸畅通、手足皮肤出现硬性的水肿的现象消失、口唇湿润、眼球和口腔没有充血的症状;有效:患儿发热的症状减退,口唇干燥,红肿稍微减退但不明显;无效: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抢救。而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受检人数×100%.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儿治愈的有48例,复发的有3例,没有感染等副作用发生,血小板数量也恢复正常,心电图显示正常;对照组的患儿治愈的有35例,复发的有8例,感染的有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小儿川崎病的患儿我们的医护人员则应该做到几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患儿的体温,小儿川崎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患儿高烧不退,护士应该每5个小时记录下患儿体温,如果一直高烧不退,就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使用冰水、酒精擦拭皮肤等。保证一个舒适的环境,维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在一个合理平稳的数值。同时患儿在高热的情况下,会大量的出汗,我们的医护人员则要定时的给患儿更换衣物,防止出现再次感染的病例;其次,患儿的口腔会出现黏膜受损的情况,口唇干燥,眼球充血,此时我们就要给患儿的口腔进行消毒和清洁,在口部涂抹合格的石蜡油缓解干燥的症状,手足皮肤可能会出现脱皮的现象,一定要嘱咐患儿家长注意不要用手去撕扯皮屑,会造成出血和二次的感染;最后,在用药方面,我们通过设立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组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且在后期配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单纯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从得到的数据来看,观察组的患儿治愈情况更加的乐观,疗效更快。丙种球蛋白如果在注射的过程中调速快,会造成患儿头痛,所以护士应该注意调速以及观察患儿是否对药物过敏。阿司匹林是一种内服药,具有抗炎、抗凝聚的作用[4]。服用后患儿的肠胃是否舒服也是应该被严密监测的。

川崎病是儿科中一类较为严重的疾病。医护人员在采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且在后期配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给予患儿人性化的服务,帮助患儿及早的恢复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骆晓霞,陈彩敏. 26例小儿川崎病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4):18―20.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护理教学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接近于临床实际,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出色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但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我国大中专护理院校在校期间实验课的开设是分学期、分课程、分章节单独开设,实验教学只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或实验指导的描述,机械被动地模仿做实验,学科之间串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解现象的内在联系,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与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①而作为评价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评判性思维能力是高职学院学生适应医院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②因此,本试验尝试护理专业在校实验实训开设采取阶梯式实验课程群教学方法,通过阶梯一、二、三不仅将一些单独的实验项目组合起来,形成融合多个知识点为一体的综合实验,而且阶梯四将临床专科内、外、妇、儿、康复护理技术和基础护理融为一体,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综合实验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11级专科护理1、2班的155名学生为试验对象,编号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学生77名,其中男生2(2.5%)名,女75(97.5%)名,年龄(20.64+2.36)岁;对照组78名,其中男生3(2.6%)名,女75(97.4%)名,年龄(20.45+2.65)岁.两组在性别(t = 1.67,P>0.05)、年龄(t = 1.31,>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将2011级新生按上述方法分组,试验组学生在校期间按阶梯式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两组学生于2013年7月临床实习前进行考核。

2.1 试验组

2.1.1 成立实验课程群建设督查评估小组

实验课程群评估小组护理专家选择标准:(1)专业临床工作年限>15年;(2)具有护理专业高级职称;(3)在护理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4)能持续参加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和解答。

2.1.2 将学生在校期间实验课程分为四个阶梯(见表1),采用逐级通过的形式

2.1.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护生在学完一、二、三每阶段课程后,分别设计各阶段综合实验进行练习和科研,阶梯四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进行,由护理专家组结合临床经验和教学过程设计综合性案例,每份案例涉及疾病诊断、护理诊断、疾病观察与常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问题。③实验组学生学生拿到病历后进行分析,可通过角色扮演、护理查房等场景模拟演练方式进行练习。

2.2 对照组

按常规教学。

3 考核结果

两组均采取采用常规护理操作考试和设计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场景模拟两种考核方法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考试,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0.13%)低于对照组(6.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4.36,P

4 结论

(1)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研究④认为,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不能按照常规的授课模式或模型进行培养,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临床中反复锻炼和使用。护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护理技能训练,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⑤护生学习时期有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临床实习是护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护生整个学习阶段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⑥然而目前护理实习生在临床中获得现场操作机会越来越少,⑦临床护理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独立胜任护理工作。本试验试验组学生通过阶梯教学,对临床突发问题独立处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

(2)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本试验场景模拟—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模拟,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2.6%)低于对照组(15.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建设和改革,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和使用率。由于本研究实施不长,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还需完善,如何高效运行此模式,推动护理教学的发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常海飞.浅谈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74-76.

② 李丹,李晓寒.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5-7.

③ 刘珍红,吴明.《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建立与实践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5-47.

④ 宁艳花,买红娟,张琳,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0.8(12A):3279-3281.

篇(5)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9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15~58岁,平均34.5岁。包括34例稳定性骨折。对9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受伤原因进行探究如下:30例坠落伤害,45例交通事故以及15例砸压伤。90例骨盆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40例)与非手术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40例患者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剩余50例患者在进行完骨牵引之后卧床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由于大多数的骨盆骨折都是受到暴力直接撞击或者是挤压造成的,因此会造成很多并发症,例如直肠损伤、尿道损伤、休克等,不仅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痛苦,而且精神上更难以接受,特别是年轻患者。因此患者会处在紧张沉默不语、恐惧的心理中,对疾病愈后生活不能自理顾虑给亲人造成麻烦和经济困难。影响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以舒缓患者的紧张心理,稳定患者过激的情绪,分析患者目前病情,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从而保证在短时间内控制到病情,提高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1.3.2 饮食护理:由于骨盆骨折患者的失血过多,因此医护人员要建议患者多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高铁、果胶含量高、高蛋白、高钙等类型的食物,有助于患者消化的同时,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补血,以保证患者体内的营养平衡。医护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膳食种类的制定,如果患者存在直肠损伤,则需要一定时间的禁食,以保证患者直肠损伤的恢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内出血、血肿刺激后腹膜,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便秘、腹胀,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泻叶泡开水饮或果导片帮助通便。

1.3.3 卧位护理:骨盆骨折会对患者的卧姿产生影响,如果患者的骨盆骨折较为完整的话,医护人员就可以采取侧卧与仰卧交替进行的方式,在侧卧时,患者要注意健康的一侧应该在下面,不得坐立,在治疗1周之后,患者才能够半卧位;如果患者的骨盆还受到了影响,那么就需要患者平卧在硬板床上,能不进行搬动就不进行搬动,而患者最好是使用按摩床垫,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翻身次数和压疮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无渣屑,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擦洗。教会患者及家属增强预防知识。如果患者使用的是床垫的话,就需要医护人员根据保证患者骨折稳定性的原则,对床垫要充足的气。

1.3.4 疼痛护理:骨盆骨折患者的复位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给与止痛剂,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通常情况下,骨盆骨折部位在进行复位之后,患者的疼痛感会有所下降,对患者疼痛部位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加重患者承受的疼痛感。而如果不可避免的要移动患者的话,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得到患者的大力配合,以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出现过激行为。

1.3.5 观察病情:如果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多的话,医护人员就需要怀疑患者是否存在着内脏损伤,以降低患者的休克的几率。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及时的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情况,报告给医生,以得到有效治疗。医护人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或者是腹胀的现象,并对患者的双下肢活动进行观察,是否存在神经损伤,以便于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术后,患者一旦出现渗液、渗血现象,医护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换,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并固定好引流管,观察引流管中流液的颜色与性质,进行记录,为患者的继续治疗提供资料支持。等到患者的疼痛明显下降之后,医护人员可安排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运动。

1.3.6 非手术组护理:非手术组患者除了上述的护理外,还需要医护人员要对非手术组患者牵引部位的变化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出血,如果有出血,就需要医护人员对牵引进行调整,并对牵引架与牵引方向进行检查,以提高牵引的有效性,杜绝患者骨盆愈合畸形的出现;医护人员要对患者骨牵引处的针孔进行消毒,并保证清洁性,如果出现被血浸湿的现象,就需要及时进行更换,且使用75%的乙醇对针孔位置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现患者针孔位置出现肿胀、发红或者是分泌物,就需要给患者进行换药或者是抗生素治疗,如控制不了,则需要停止牵引。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注意对患者的保暖,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以促进患者骨盆骨折的愈合。

2 结果

对本次所抽取的9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90例骨盆骨折患者中手术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95%,2例死亡都是由于失血性休克导致;非手术组的50例患者全部痊愈,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压疮,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骨盆骨折患者受到外力的猛烈撞击造成的,容易造成患者多个脏器的损伤,失血量较多,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因此骨盆骨折患者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holistic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P>0.05), after nurs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invention; Effect

妊娠性糖尿病,是一种孕期常见并发症,以多饮、多尿、多食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造成流产、巨大儿等,因此,及时诊治妊娠性糖尿病,对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而临床护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该院以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旨在分析妊娠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于2013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年龄为20~38岁,(28.4±3.49)岁为平均年龄。37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研究组,年龄为21~35岁,(29.5±3.04)岁为平均年龄。35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φ兆椤2捎贸9婊だ砟J健Q芯孔樵诜治龌颊吡俅蔡卣鞯幕?础上,行整体护理。具体而下:(1)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缺乏对妊娠性糖尿病的认知,因此,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妊娠性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值,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2)心理干预: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患者的切实需求,评估造成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3)饮食干预:饮食干预对妊娠性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①以患者体重、运动状况、妊娠过程等为指标,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其中,妊娠1~3个月,添加5 g蛋白质,妊娠4~6个月,添加15 g蛋白质,相较于孕前,营养素供给量增加825 kcal,妊娠7~9个月,添加20 g蛋白质,相较于孕前,营养供给量添加825 kcal。②坚持少吃多餐的基本进食原则,适当添加粗纤维摄取量,每日进餐一般为5~6餐。③合理搭配饮食结构,荤以蛋类、奶制品、鱼、瘦肉等为主,素以青瓜、西红柿等为主。④自我护理:护士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学习如何正确判断监测结果,要求患者了解低血糖、高血糖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其中,胰岛素注射方法是强调的重点。另外,叮嘱患者按时参加产检,定期B超检查胎儿于宫内的情况,确保胎儿处于安全状态下。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与剖宫产[3]。

1.4 统计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该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用[n(%)]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χ2检验,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分娩方式

研究组,35例自然分娩,所占比例为71.4%,14例剖宫产,所占比例为28.6%,对照组,27例自然分娩,所占比例为55.1%,22例剖宫产,所占比例为44.9%,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5,P=0.016)。

3 讨论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妊娠前,确诊为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二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伴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方出现或确诊为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临床上,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4]。临床上,妊娠期有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孕妇体重>90 kg,若诊治不及时可并发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等并发症。

近几年,妊娠性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危及胎儿与母体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诊治妊娠性糖尿病成为患者与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其中,尿糖测定、空腹血糖值测定、糖筛查试验、OGTT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检查内容。然而,诊治期间,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治疗效果的保障,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篇(7)

儿科住院患者的特点是年龄小,多数临床患儿为慢性疾病,其发病种类具有特殊性,与成年人往往不同[1],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临床特征也各不相同。儿科住院患儿往往病程较长,复发性高,且容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出院后常规性需要进行较长周期的随访,因而在此过程中,患儿家庭的配合、支持与否对其疾病的痊愈具有重要的作用[2]。对于该类家庭而言,全方面、专业、系统有效的护理方案尤为重要。笔者在此探究分析了“以患儿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儿科病房就诊的患儿作为该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的为观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为观察组。该院儿科目前护理人员共有15名,均为女性,工龄介于1~18年,年龄介于21~38岁,平均年龄为(22.51±4.24)岁;其中中专2名,大专6名,本科7名,两年间护理人员变动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儿施行功能制护理模式[3]。岗位安排施行责任制,每位患儿的护理工作由数名护士同时进行,护理过程中,患儿家庭成员不予参加。将所有除护士长以外的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排班,具体为白班安排4人,值班时间段为8∶00am~12∶00pm以及2∶30pm~6∶00pm;中班安排4人,值班时间段为8∶00am~3∶00pm;助班安排2人,值班时间段为6∶00am~8∶00am、12∶00pm~2∶00pm以及6∶00pm~9∶30pm三个时间段;晚班安排2人,值班时间段为夜里1∶00pm~次日8∶00am;夜班安排2人,值班时间段为夜里1∶00pm~次日8∶00am。此排班模式要求护士每天交接班次数>5次,每次交接班耗时约0.5h,平均每天交接班总耗时约2h。观察组患儿施行“以患儿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4-5]。首先收集整理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依据各自的疾病特征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严格依据所制定的护理方案施行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护理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护理方案施行的同时,带动患儿的家庭成员参与到护理施行过程中来,使其参与到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和施行中,于护理施行中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庭成员对于患儿有关情况对应性的讨论研究。依据层级管理和相关方面较平均的准则将医护人员进行分组,主要分为6个较稳定有效的医护小组,各小组的工作情况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管理和协调;患儿由小组进行分管,同时让患儿家属参与其中。同时将儿科病房中的60例患儿分为两个大组,将各大组再次分为三个小组,使各小组患儿人数为10例,对于各小组的患儿而言,从入院至出院期间的全程医护过程由各个医护小组进行护理,医护小组内部成员需要轮流参加值夜班。每个医护小组每天抽出至少1名护士进行该小组患儿的查房、病情诊疗方案的施行和诊治情况的研究讨论,确保按时有效地完成该小组当日所要求的护理工作。由1名主管护师或临床工作时间超过3年的护师出任当日责任护理小组的组长,要求小组长组织安排本组患儿的每日护理工作以及为要参加护理二线班的护士排班,以便使该小组可以根据之前的安排情况进行休整、上岗或者加班;单个小组进行护理时,其余医护小组都要积极进行协调帮忙,医护之间、护士和患儿家庭成员以及护士相互之间需加强联系,相互协助,确保每天的工作有效完成。根据APN排班模式,确保每个小组每次在班的护士人数大于2人[6]。一共15名护士,将护士长除外的14名护士分为两个大组,2个大组再细分为6个小组,每天均分为3班,每天两人负责主班,值班时间段为8∶00am~12∶00pm、2∶30pm~5∶30pm;A班有6人,值班时间段为8∶00am~4∶00pm;P班有4人,值班时间段为4∶00pm~0∶00am;N班有4人,值班时间段为0∶00am~8∶00am。每班之间的工作为不间断进行,护士交接班3次。A班护士为责任护士,主要工作内容为和N班分组在床边进行交接班;了解患儿的基本病况以及新入院患儿的情况和危重患儿所需的安全护理情况;填写患儿的完整病情记录情况等。于A班护士中挑出大家公认工作能力较强的护士作为责任组长,协助护士长进行病区管理。

1.3评价指标

记录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根据护理性差错、接近性差错以及警戒性事件的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7]。计算两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于住院总人次数中多占比例;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情况评分,主要评分内容包括病区管理情况、常规护理是否合格、护理文书记录情况以及消毒是否规范,根据省厅制定的医院护理工作标准和评价准则进行评分[8]。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数据,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对比

该研究中,两组患儿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1),见表1。

2.2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该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推新,“以患儿与家庭为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其护理理念较传统性“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患为中心”[9]。“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各大医院相继施行,使医护人员对于病患的关注点从单一的疾病症状转向患者的身心状况,从仅关注患儿转向关注患儿的家庭成员,从单纯的护理行为转向人性化沟通和交流[10]。该研究中,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施行该种护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儿科病房“以患儿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施行,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丹清,曹平.儿科住院患儿存在的健康教育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97-99.

[2]何晓霞,林少霞,莫少芳,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5):89-90.

[3]张苏兰.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183-184.

[4]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289-290.

[5]施建文.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170-172.

[6]易利纯,尹忠元,段伯平,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9(11):99-100.

[7]陈建军,张大华,马秀芝,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97-98.

[8]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234-235.

篇(8)

副中肾管发育与融合缺陷在孕妇临床上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生殖器官解剖异常。合并妊娠并不罕见,是高危妊娠之一,孕产期并发症多,对妊娠、分娩及新生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母儿健康,值得产科工作者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对此,本文从我院近8年来病例中随机抽取43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和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自从2000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分娩的产妇种类生殖道畸形患者43例。孕妇年龄均在20-36岁,孕周在28-41周,这其中有初产妇39例,初孕13例,经产妇2例,曾经有不良孕史产妇28例。

1.2晚期妊娠时生殖道种类、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分析研究在收集的43例患者当中,临床表现为阴道畸形患者21例,宫颈畸形19例,子宫体畸形43例。单阴道单宫颈17例,其中单角子宫2例,占4.65%,子宫不全纵隔5例,占11.63%。单阴道双宫颈26例,双阴道双宫颈双子宫21例,占48.84%。阴道纵隔、子宫完全纵隔5例,占11.63%。双子宫共有31例,子宫纵隔共有10例,占23.26%。阴道畸形患者经简单的观察或者内诊发现6例,误诊3例。单阴道,双宫颈经仔细检查确诊有6例,误诊4例。双阴道、双宫颈者有9例妊娠侧比较容易检查。非孕侧需要进行仔细检查、仔细暴露宫颈方可以在阴道顶端隐隐约约可见小宫颈,3例窥器暴露困难,阴道仅容1指。

1.3子宫畸形中有38例妊娠时宫体稍偏向一侧。单阴道、单宫颈足月妊娠17例中诊断4例。剖宫产术中确诊30例,其中子宫完全纵隔1例,不完全纵隔4例,均进行刮宫术治疗。双子宫终止妊娠前诊断30例,术中证实双子宫29例。子宫畸形产后随诊结合HSG确诊有3例。

2方法

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对收集的43例患者进行生殖道畸形的种类的临床检查,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x2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差异显著(P

3结果

3.1晚期妊娠时生殖道畸形误诊情况临床结果表明阴道畸形误诊率为14.29%(3/21),宫颈畸形误诊率21.05%(4/19)。子宫纵隔误诊率50%(5/10)。双子宫妊娠31例,误诊率为6.45%(2/31),子宫体畸形误诊率18.6%(8/43)。

3.2晚期妊娠时生殖道畸形分娩方式子宫畸形助产率9.3%(4/43),双子宫自然分娩率9.3%(4/43),阴式分娩共有8例,占18.6%,子宫畸形剖宫产率为81.4%(35/43)。

3.3子宫畸形孕产期并发症臀位发生率32.56%(14/43),头位难产率9.3%。产后出血15例,占34.88%,产程异常有7例,占有16.2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6.28%。

4结论

4.1生殖道畸形的原因目前对导致畸形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生殖道发育是在胚胎第3-5周,中肾管出现并与泄殖腔相连后开始的。双侧苗勒氏管在发育的性腺和中肾之间形成,其融合形成阴道、宫颈和宫体,胚胎学缺陷导致畸形。最常见的畸形是苗勒氏管在中线不融合或异常融合,完全不融合导致双侧完全分离的子宫、宫颈和阴道,两个苗勒氏管之间组织的不完全吸收导致子宫中隔。

4.2生殖道畸形分类双子宫是两侧副中肾管发育后没有融合,各有一套子宫、输卵管、卵巢、圆韧带、阔韧带、宫颈及阴道等,毗邻宫颈之间可有交通。按照患者发育异常的程度,结合临床表现、治疗、胎儿预后等可以分为6类:Ⅰ类,生殖器未发育或者发育不全;Ⅱ类,残角子宫与单角子宫;Ⅲ类,双子宫;Ⅳ类,双角子宫;Ⅴ,纵隔子宫;Ⅵ类,与已烯雌酚有关的子宫发育异常如T型子宫。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晚期妊娠时患者生殖道畸形中阴道畸形有21例,宫颈畸形有19例,全部病例均合并子宫体畸形,符合相关报道子宫畸形是生殖道畸形最常见的类型。非孕期双子宫占子宫发育异常的6.3%,双子宫晚期妊娠最多,本文占72.09%(31/43)。

4.3生殖道畸形合并妊娠时病情观察及误诊原因分析在文献报道指出妊娠合并生殖道畸形在中止妊娠前检出率很低,由于生殖道畸形不是常见病、多发病,合并妊娠时早期无特殊表现,中和晚期妊娠有时症状隐匿而导致误诊和漏诊。接诊时要多做知识宣教,多鼓励,并向其讲明妊娠晚期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以取得积极的配合。由于子宫纵隔如孕前没有HSG或其他检查,使产前确诊较为困难。分析主要是由于单阴道、单宫颈不容易引起重视,这是导致误诊的最主要原因。但子宫纵隔或双子宫孕20周以后孕检时可以发现宫体内稍偏向一侧,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正确认识。产前检查要注意子宫轮廓和胎方位,尽量提高生殖道畸形的孕前诊断率。

4.4生殖道畸形合并妊娠分娩方式及母婴预后临床诊断结果表明,晚期妊娠患者生殖道畸形以子宫畸形最为常见,本文中有43例均有子宫体畸形。晚期妊娠时畸形子宫由子宫腔轴向、宫腔形态发生变化,宫腔相对狭小,胎儿在宫腔内活动受限,如临产前必须严格进行观察患者产程进展情况以及胎心变化情况。在子宫畸形中,常见胎位异常,本文中臀位发生率32.56%,头位难产率9.3%,用通常方法纠正不成功,而且还比较危险,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威胁母儿安全,产科工作者要高度重视。

总而言之,生殖道畸形晚期妊娠时并发症多,对此,我们应当加强此类患者孕前、孕期检查及其产程的观察与护理,提高生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率,积极防治降低率、产期并发症。

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4-0012-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and its value research

WANG Qinfeng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xiang County, Dongxiang 3318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urs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cheme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practice.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100 patients from April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in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randomly as the control and study groups. The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was appli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for the study group. The result of nursing quality inspec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asic nursing score was(98.6±0.5) point, nursing safety score(97.1±1.2)point, ward management score(96.3±0.8)point, health education score(97.6±1.1) point, and nursing documents score(95.5±0.9)point of the study group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nursing administration; nurs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quality of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在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基层医疗机构面临护理业务增多与护理人员紧张的激烈矛盾,且基层护士工作量较大[1],对护理质量有不良影响。护士分层管理作为一种以护理人员职责、职称及工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划分的管理模式[2-4],有助于规范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对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护理质量而言意义重大[5]。为研究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方案的价值,本研究以我院住院部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分层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住院部2016年1―3月的100例患者和2016年4―6月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和满意度。

对照组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21~80周岁,平均年龄(48.6±2.3)岁;研究组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年龄20~80周岁,平均年龄(47.2±3.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分层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即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排班表开展护理操作。

研究组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其中助理护士层级纳入标准为:护理专业毕业参加工作≥1年,尚未注册护士执业证书,但经岗前培训且取得合格证件;

初级责任护士层级纳入标准为临床护理工作经验≥1年,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合法注册,有护士及以上职称,培训资历≥1年且考核合格;

高级责任护士层级纳入标准为临床护理工作经验≥5年,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合法注册,有护师及以上职称,工作资历≥2年;

责任组长层级纳入标准为大专学历且工作资历≥10年或取得本科学历且工作资历≥6年,具有主管护师级以上职称;

专科护士层级纳入标准为工作资历≥8年,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

将传统方案中以责任护士组长、责任护士、低年资护士对患者各司其职的“小组三层”护理模式调整为包括护士长在内的小组内人人负责自己所包干患者的模式,每组由5名护士组成,5名护士分别来自不同层级。

各试点病区一般设立2~3个责任组,每名护士包干4~8例患者,负责其包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助理护士以基础护理工作为主,负责完成一些辅助工作,主要护理病情轻微患者;初级责任护士负责症状较轻患者的护理工作;高级责任护士负责症状较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高级责任护士及专科护士负责症状较重且技术难度较大患者的护理工作(高级责任护士及专科护士不参与值夜,以确保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动态性)。小组内分工协作,上一层级护士指导、协助下一层级护士工作,责任组长监管本组的总体护理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以护理质量检查结果、护理满意度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

护理质量检查项目包括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护理文书,单项评分值域为0~100分,分值高代表护理质量好,分值低代表护理质量差。

护理满意度根据本科室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分结果进行评价,总评分值域为0~100分,根据评分结果划分3个等级,以90~100分为非常满意,以60~89分为基本满意,以0~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单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检查结果

护理质量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基础护理评分(98.6±0.5)分,护理安全评分(97.1±1.2)分,病房管理评分(96.3±0.8)分,健康教育评分(97.6±1.1)分,护理文书评分(95.5±0.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00%(97/100),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工作压力巨大,较高的离职率对临床护理质量也有严重威胁[6-8]。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作为一种以护理人员职责、职称及工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划分的管理模式,有助于规范护理人员职责范围,落实责任制度,对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护理质量而言意义重大[9-10]。表1显示,研究组基础护理评分(98.6±0.5)分,护理安全评分(97.1±1.2)分,病房管理评分(96.3±0.8)分,健康教育评分(97.6±1.1)分,护理文书评分(95.5±0.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依托于对护理人员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具有扁平化特点的责任包干制工作模式,使学历结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及工作职称不同的护理人员能够在适宜的层次担任相应合理的护理工作,将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基本原则[11-12],层层把关与严格落实,进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水平。表2显示,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7.00%(97/100),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方案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水准,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爱平, 王六平, 胡润珍, 等. 护士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6, 30(12): 1487-1489.

[2] 邵玉娟. 护士分层管理对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9): 2513-2515.

[3] 袁薇, 古启启, 杨明莹, 等. 护士分层管理中晋级与降级标准应用的探讨与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3): 4069-4070.

[4] 章晓军, 李信群, 黄群, 等. 产科病区护士分层管理对护士及孕产妇满意度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 2015, 14(6): 569-571.

[5] 刘俏俊, 朱元琴, 陈兰英, 等. 县级医院护士绩效二次分配方案探讨―基于护士分层管理[J]. 卫生经济研究, 2016,(6): 48-49.

[6] 陈红梅, 彭燕, 张莹, 等. 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绩效考核在妇科病房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9): 81-82.

[7] 史作霞, 李馨, 张文彦, 等. 冠心病监护室实施夜班护士分层管理后护士心理感受的质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10): 1165-1167.

[8] 冯灵, 汪锐, 杨蓉, 等. 护士分层进阶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 2015, 29(10): 3552-3555.

[9] 甘泉. 护士分层管理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J].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 12(4): 478.

[10] 薛梅, 李庆印, 石丽, 等. 心血管病医院外科ICU护士分层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3): 172-173.

篇(10)

2更新教育观念,建设素质优良的师资力量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以点带面,注重榜样教育的力量,让部分人来带动整个队伍素质的提升,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以符合新时代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3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6]。课程开发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针对专业的特色和今后职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以能力为重点,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教学项目,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注重实用性,尽量做到生动形象,不枯燥,教学内容要为职业问题取向服务,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符合学习动机与能力发展规律和系统优化的原则[7,8];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按照一般患者:门诊护理-入院护理-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出院护理,急诊患者:急诊护理-急救护理技术-围手术期护理-输血护理-清洁卫生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临终关怀-死亡护理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内容,注意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形象化,按照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

4创新教学理论,重组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理论,重组教学结构,具体如下:①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可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5.1采用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主要的,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遇见难题时能够向教师咨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讲“移动与搬运”时,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给定一个情景,要求护士必须把患者安全地搬运到目的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和思考加强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2灵活运用口诀和操作程序,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概括、灵活运用口诀和操作程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穿隔离衣口诀,手持衣领取下衣,领端外折肩缝齐,对准肩袖上抖臂,同法穿好对侧衣;再由中央向后理,扣好领扣(带)系袖扣(带),此时千万要牢记,双手已视被污染,不得随便接触衣,由后向前捏门襟(腰下5厘米),双手背后边对齐,手指固定一侧折,按压交叉再传递,腰带腹前打活结,规范穿好隔离衣。口诀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5.3开放实验室,实行教师指导、学生管理制度

通过适当延长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如课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来管理,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当学生遇到疑惑时,可以随时找老师请教,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这种不断的摸索和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篇(11)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 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