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育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大数据的含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最先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并认为:大数据形势可以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佐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大数据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兴起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覆盖。其中,美国最初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研究为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大数据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当前国际上对大数据的定义依然存在分歧。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现代的大数据是一种超过了传统分析数据软件的单位;大数据技术的容量非常强大,可以在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价值,推动了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综合学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可将大数据当作传统的IT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中感知、获取数据信息的集合。总之,大数据时代下呈现以下优势,即信息海量化、传播快速化、知识的获取多样化。
2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体现
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数据信息仅需通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分析,就能够将数据载入到思政教育的数据库里,因此,将大数据结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创新教材内容,实现内容的数据化。数据化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教育客体展开信息的采集,并量化地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另外,教育者能够利用一些文字信息、关键词等,可以判断客体的思想在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效用,以便把握好客体的思维流向。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助教育客体在微信、微博、搜索软件等其他现代信息载体上的使用情况,数据化地分析出教育客体的情感变化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得到更加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2.2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丰富化
大数据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途径。思政教育渠道中的信息包括了图片、文档等传统化结构的信息数据,还有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半结构的信息。教育人员可以将客体的详细信息,例如:年龄、性别、家庭成员等完备地储存于教育系统,以便获取客体关注的阅读、购物、搜索引擎的资料,以及客体已经上传至网站的各种资料数据等。这种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多元化信息获取方式,有利于学校的教育人员更好地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
3高职院校在大数据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部分困难
3.1教育人员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重要输出者。同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单向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正因如此,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而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中,思政教育的这个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大数据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特点,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衍生物,学生们在教育中没有了拘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现代大数据形势的发展中,新媒体的衍生使得学生们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而高职学生们涉世不深,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使得教育人员的主导身份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学生们受到错误社会思想的误导时,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归正干预,使得虚假不良的信息不断地影响和侵蚀学生们的思想,让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面临着困境。
3.2教育技术上的困境
大数据形势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不断地依赖于大数据的技术模式。虽然现代的电子平台、信息网络中心、社交网站均可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然而,为了让海量信息有效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中,数据的储存、筛选和分类等工作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重点难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具有真实性、密度大、分布广等特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技术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85%的教师都不能有效地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真实精确的筛选,使得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另一种困境。
4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策略
4.1改进教育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大数据时代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了创新性的特征,同时,也让教育工作面临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管理好海量的数据信息,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精准的发展目标,创新教育工作的实行模式,高效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展工作。第一,发挥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大数据时代的双面性,并积极地做好预测。重点注意科学化分析信息数据的工作,预测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想法,在其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预先设计好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防学生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影响迷惑。第二,教师在工作中创新话语方式。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在社交网络语言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虚假的信息远离学生。
4.2科学化组建教育团队,促进大数据的融合
大数据形势中,保证大数据的技术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融合,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采用更科学化的方式打造教育团队,提升教育工作者掌握技术、综合性分析能力非常重要。组建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不断地开展针对学校教育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数据的运用意识与敏感度。遇到实际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运用信息分析的筛选功能,来预测思政教育的工作,实现学校创新性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第二,选择一些网络技术能力强、分析数据能力强,且具有先进政治思想的综合性人才,充实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团队,促进教育团队提高综合性的能力。
4.3树立现代大数据的理念,保证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三是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了解审判程序,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出若干规定并说出理由。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探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等,这是发展社会意识、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四是学生组织活动。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组织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 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从直接与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的不只是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等观念,还有关于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性。
3.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来进行。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4.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象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背景及至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道德教育体制,高校德育实践做法多样,不过就其主流和趋势而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理论模式用于实践,在许多方法上往往也反映出理论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注重全面渗透性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方式的教育。美国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美国的国情不允许强行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仅限于每天几小时的教学中。
转贴于 3.注重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5.信奉多元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动地养成思想品德。多元性除了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强求一致,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外,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50个州各行其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1.要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德育的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道德教育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重视体育类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要重视咨询指导,发挥其指导性德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要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3.学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要,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7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不无借鉴意义。因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新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道德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德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德育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开始设立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学习的汉语语法与实际教导外国人的汉语语法却不同。本文就立足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状况,探讨目前各高校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语法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王希月(1989.04.21—),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教师,2013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从教学对象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另一类是针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的。目前随着国际上对汉语的广泛关注,汉语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目前针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都偏重于外国留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而对于高校的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对外汉语专业建立的语法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所建立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要基础。这一专业主要面向即将成为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以在教学时更偏重与汉语基础以及汉语语法教学。因此,高校在设立汉语语法课程时,要细致的安排汉语语法体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通常来说,汉语语法体系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汉语词汇语法、短语语法、句子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针对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设立课程,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的特点,设立语音课程,将汉语的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融入到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法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建立完善的语法教学体系。
2 对外汉语语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对外汉语专业,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汉语教师。由于对外汉语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也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需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目前留学生对汉语的偏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如何解决留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偏误,并且掌握教导留学生汉语的基本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语法教学以及教学语法这两个概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卢福波就认为,教学语法需要结合语言学习者自身学习目的来选择课程的内容,然后再将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设置在课程之中。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设置对外汉语教师的课程时必须要严格区分好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之间的关系和概念。所以,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汉语语法理论,此外还需要掌握传授汉语语法的基本教学方式,要考虑汉语语法所具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学语法指的是语法的内容,是语法现象所存在的问题。而语法教学指的是方法,就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和策略。所以,高校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特别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语法教学,但是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教学语法为基础,保证学生自身能够理解汉语语法的真谛,再学习传授语法的方式。
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到目前为止,本科院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为以下几种:一是教师对汉语语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笔记,即归纳法;二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并依此类推,即演绎法;三是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结合。这三种方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有”字句式时,教师将“有”字做谓语构成的句子形式作出展示:“存在”的“有”和“领有”的“有”,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句式的特点,据此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运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归纳法适合于儿童,演绎法适合于成年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已经趋向于成年人,因此在对他们的实际教学与训练中,不应忽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提高,除了对学生进行初步归纳及进一步演绎之外,还应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比如我们可以从比较和框架展示的层面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语法进一步展示。高校必须要不断优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4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对于对外汉语语法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以下几种:齐沪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陆庆和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些教材对汉语语法的分类及分析是十分到位的,列举了大量的留学生的偏误句,并对此类偏误句进行了详解,这有助于“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汉语教师系统而细致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但是教材中对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解决此类偏误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方法并未作出阐述。对外汉语教学法针对语言和词汇的教学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但是对语法教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本语法教学授课的同时,强调课本之外的语法教学方法的展示和实际操练。
5 结束语
与其他科目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所以在设置这一专业的课程时必须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除了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学习教学方法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的主要科目,在开设汉语语法教学时也要将理论教学与教法教学紧密结合,合理设置语法教学课程,让汉语教师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易于融入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郑圆圆,陆湘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的探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2]程书秋.关于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科学衔接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其目的和任务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各项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对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
1.教育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两课”教师可摆脱“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群学生、一个老师”的陈旧而僵化的上课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技术,使授课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辅助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高校的教辅机构,承担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手段与方法改革,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切实保障学院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等重任。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承担着为教学开发和设计出符合本院课程要求的课件及精品课课件,为教师、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录制、编辑、制作各类多媒体课件的任务。因此,教辅职能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管理职能
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就我院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管理全院70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音教室,办公校园网和学生网络等的全院网络管理。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工作渗透在学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服务职能
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具体的服务来体现。“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职能在广泛性上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既要为学院领导的决策服务,又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基本队伍的主体,他们是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对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所承担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实际上也是其服务职能的体现,虽平凡、琐碎,但又须臾不可缺少。
5.宣传职能
校园新闻的拍摄与制作,将学院的活动和动向展现给学生及教师,使学生更加了解学院,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网络的广泛传播,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也使得社会更加认可。利用网络还能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新闻和信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学院的窗口单位,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其宣传职能,为学院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资料收集及记录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着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能的同时,还担当着学院重大事件的记录职能。重要领导的来访和出访、学院重大事件的发生和一些策划编排精良的学生活动等等,都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记录下来,并作为档案保存好,以便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借鉴材料,为学院的长期发展留下真实宝贵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着教育、辅助、管理、服务、宣传和资料收集及记录等六方面的主要职能。如何执行好它的职能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学效果、教学秩序、发展前景乃至是生存。由此,学院的建设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建设对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系部乃至学院整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这对进一步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执行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属于管理层,因此,它具有执行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贯彻执行院系的各项指示和精神。但不能只是机械、教条地传达,而应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把政策的原则性同执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
2.协调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涉及学院的各个部门,上至院级职能部门、系(部)领导,下至每位教师,乃至每位学生,均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他们直接打交道,如果说整个学院的工作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来分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是这些职能部门的具体执行机构和协调机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是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
3.形象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与其他各相关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院的各项政策需要下级部门的贯彻和执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同样需要其他系部及相关部门的鼎立配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着为全院各相关部门服务的重担。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作风代表着学院的整体形象。它不仅是执行和协调机构,而且也是部门形象,乃至学院形象的代表机构,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4.服务性
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具体的服务来体现。作为教辅部门,要体现超前服务意识,把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调动平时的信息积累,把正确的思想、观念、新闻和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学生和社会,把好档案关,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和优质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耐心、仔细、周到的服务,从而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5.安稳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掌管着全院主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校园网或主要干网,多媒体教学设备、语音教学设备等。这不仅要求对这些设备的分布、数量、和性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一定的维修与维护,使得各种设备经常性的处于一种健康的工作状态,以充分发挥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作用,从而满足教学、科研、办公等的需要。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学院的各种论坛、发言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确保学院对外窗口的健康。
6.繁杂性
从工作的内容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几乎涉及全院各个方面,范围广,工作量大,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从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课件编辑录制、校园网、办公网络、学生网络等等,既有常规性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管理工作,又有突发性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异常情况的处理工作,工作面面俱到,繁琐而复杂。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对多样和繁杂的工作,能沟通协调,合理安排,使得每一项工作都顺畅、正常的进行。
三、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高校的基层单位,既要明确它的职能作用及工作特点,完成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又要充分利用它独有的优势,不断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和方向,明确目标任务,试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办公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效能,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上过硬是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四,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团结进取的高素质队伍。
2.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在明确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提倡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做到岗位分工不分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支持,团结协作。
第二,建立配套的监督、考核、奖惩、聘任等制度。保障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还必须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
第三,加大制度的约束力度。增强规章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透明度,以制度来约束人、教育人,并诚恳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相关部门的监督。
3.建立高效、协调、集成的自动化、数字化办公系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建立高效、协调、集成的自动化、数字化办公系统,同时,要不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不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并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推广和传播,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看似平凡,但须臾不可缺少,作用极其重大。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也有待于有关工作人员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探索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学科理论,为学院的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管理探索,2010,(9)31-32.
[2]余翔,曾丽珍.以评估促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效能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115-1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而言的。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政治理论课那样,制定有详细、具体、显而易见的教学目标,而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蔽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大多数是以一定形式的校园组织为载体,通过其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告别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单一特点,利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两课”内容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展,立足社会。
(四)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现阶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即从专业课和导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入手,另一方面是通过第二课堂补充,即从丰富的组织生活、校园文化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着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领域。
(一)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教育。
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党校、团校的定期的培养教育,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了解国情、党情、社情、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日常校园文化生活的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各类社团组织林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通过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各类大型讲座、比赛,寓教于乐,渗透团结、友爱、合作创新、诚信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当代青年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
(三)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历来被看做是教育的好资源,利用各类节日的特殊含义,如“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以及民间的传统节日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或是大型升旗仪式等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的热爱等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四)社会实践的感化教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实践就没有对国情、社情的真实了解,没有实践就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没有实践就没有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敬重。只有在实践中,高校青年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投身生产生活第一线,通过各类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认识国情,了解百姓疾苦,提高综合能力,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其热爱社会、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利用所学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五)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基本工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宣布着数字化、信息化生活大势所趋。新时期,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利用微博、博客、空间、微信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咨询等各类服务,占领者舆论阵地。同时,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作用也同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全方位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六)导师的言传身教与专业课堂的再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两课”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毕生事业。作为“两课”的有效补充,高校各大专业课堂和导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巨大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榜样模范作用,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帮助。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75-02
一、美英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
20世纪30年代继续教育从美国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之为CEE(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开展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同期,英国图书馆界也积极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英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继续教育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SCE),并和各大学图书馆学系合作,开设了供高校图书馆员选修继续教育的短期课程。英国谢菲尔德工艺学院(Sheffield Polytechnic)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及其他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系成立了图书馆训练与教育合作委员会,共同发展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计划。英国各大学图书馆都在其年度报告或通讯中详细列出下一年度或下一阶段继续教育的项目,包括研讨会、研究项目、人员交流、短期培训等计划。
总的来说,美英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1.美英两国关于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观念意识很强,都很重视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并一直强调图书馆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两国政府并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规划考虑,并制定全国性的实施规划。大部分学校图书馆都制定了继续教育纲要。
2.美英两国政府教育部门重视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并给予很大的支持和资助。一方面是立法支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具体规划,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资格、经费等进行立法,保证馆员继续教育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是经费支持,比如在美国图书馆,几乎每个馆员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并为馆员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3.美英两国都建立了全国性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组织协调机构。美国成立图书馆协会(ALA)、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学校协会等协调机构,英国成立图书馆协会,协会进一步成立了继续教育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SCE),并和各大学图书馆学系合作。这些行业协会在两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起协调主导作用,并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与帮助。美英两国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强调各相关教育机构间的多方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4.美英两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前沿性。两国对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的资格给以承认并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研究,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前沿性,以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图书馆复合型人才。比如,美国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及其馆员提出的技术要求,新馆员上岗后要随时参加相应专业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往往涵盖多学科的前沿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这样不仅提升高校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培养时展需要的图书馆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
5.美英两国相继开展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新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形式,并成为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美国图书馆运用这种模式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各种电子资源与各大图书馆的远程网页,让馆员方便及时地学习本领域的新技术,这样不仅能够为馆员继续教育提供便利,还能提高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二、美英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自1992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以来,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探讨从未间断,也认识到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观念陈旧,国家和高校重视不够;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图书馆员参与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等。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了适应时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增强自身素质,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根据我国的政策、实际,通过上文对美英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特点的解析,能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启示及经验。
1.更新观念,推进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首先,高校和图书馆各级领导应加强重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负责起领导与组织图书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责任,把馆员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日程上来,认真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规划,以便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各个层次的馆员参加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为馆员的进修学习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条件。其次,高校图书馆员自身要树立终身教育观,不能只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本行业的前沿技术和专业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
2.加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法制化及其支持力度。《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就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已经开始加强立法,应该进一步从法律法规上作出统一规定,对我国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指导性政策,对馆员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经费、资格等进行立法,使馆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馆员有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高校应该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为图书馆馆员制定相应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规划纲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以确保图书馆员接受培训的义务和权利,从而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建立协调机构,加强协调合作,完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机制。《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体质缺乏一种横向协调机制,表现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上表现为各施其政、各司其职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借鉴美英两国图书馆协会取得成效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我国政府应成立跨部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协调机构,进行全国性的系统协调,宏观上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通过宏观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协调与组织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并加强馆际间的横向合作,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以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继续教育体系和网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48 ― 03
一、正能量的提出背景及其定义
“正能量”一词于2012年开始流行。而“正能量”的真正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正如老子所言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那样,正能量的提出以及流行也正是从另一方面提示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已充斥着太多的负能量。如社会冷漠,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自私自利,堕落腐化等等。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上的各种负面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铺天盖地的充斥着学生的周围,使得学生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在年龄结构方面,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占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例最大。在职业结构方面,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的比例。总之,网络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网络的普及,鱼龙混杂的知识在网上传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心理发展、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1〕更有资料显示,当前高校中发生的一些暴力事件等负面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大学生群体接受网络上不良信息有关。〔2〕而高校的学生尚处于性格与价值观的完善期,对是非好坏分辨并不是那么清楚,需要正确的引导。社会无正能量就不能正常运转,人无正能量就不能健康成长。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急需用正能量来引导社会风气,来引导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的广大青年学子,来引领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上面提到了正能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斯曼在他的专著《正能量》一书中将正能量定义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3〕如今,正能量已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即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上进的、给人力量与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情感、事件以及人物,都被称之为“正能量”。〔4〕
二、正能量传播的特点
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的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它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正”。“正”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向上的,积极的,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给人以鼓舞的这一特征。试想若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小至到个人,如果让消极的,负面的能量占了主导,必将国不将国,也必将是社会和个人的灾难;二是“能”,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来看,“能”是动力之源,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转化与导向就成为了它的第二个特征,也就是它具有弱化、消解与转化负能量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发挥它“正”的导向作用,积极挖掘负能量中的正能量,化负面的为正面的,转消极的为积极的。正如葡萄糖与汽油是能量,炸药与海啸也同样是能量。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要善于利用,转化为力量,用正的方向与作用去引导能量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能量为人类造福而非祸害人类。三是“量”。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因此,这也决定了正能量的第三个特征,具有量化的特征,也就是正能量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自己内心深处受到鼓舞与激励的正能量,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出来。俗话说,“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让自己受到的鼓舞与激励,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播,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发射器和传播者,让更多的人得到感染与感化。
三、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正能量可以引导青年成才成长、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像阳光能够驱散阴霾一样,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信息及其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大力倡导正能量,才能得以消除。
1.榜样引导作用
在负面现象、“负能量”、负情绪弥漫的环境中,我们急需正能量的榜样引导作用,以净化社会生活环境和升华精神境界。〔5〕正如坚冰需要温度来融化,黑暗需要光明来驱散,社会的冷漠与怨气需要爱心的温暖一样,社会的负能量需要正能量的引导与转化。那些具有正能量教育意义的人和事,能够给广大的学生树立一种榜样。大学时代正是高校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由于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对于社会上面的各种负面信息缺乏应有的抵制和辨别能力,通过树立榜样,能够激励大学生努力拼搏。正如所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榜样具有使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6〕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能够唤醒调整与纠正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它所传递出来的精神与道德的示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生遭遇困难与挫折之时,正能量的示范榜样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走出困境,迎接新的自我。榜样的一个个鲜明的事例,以学生喜闻见乐与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得正能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正能量的引导与激励,能够唤醒大学生的责任心与信心,自觉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2.免疫引爆作用
一个学校如果能够正能量占上风,则可以在校园内形成对负能量免疫的气场,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上保持健康,并且能够变得积极向上、自信、乐观、豁达。〔7〕正能量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能够在大学生中形成一股强大的能量场与免疫力,自觉抵制负面信息的肆行与侵蚀。
正如兰德女说的那样,若要反对战争,那就提倡和平吧,针对当前横行的负面性的消息,正能量的传播无疑能够冲破负能量的防线,消除与根治负能量带来的负面的恶劣影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过于注重正面的宣传,对于负面的一般则避之不谈。事实说明,教育越不触及负面的东西,教育对象抵御不良思潮侵蚀和影响的能力就越差。〔8〕因此,要发挥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正面典型的事例不仅要大力倡导与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导向作用,更要对负面典型的事例进行批判,化负面为正面引导,从负面信息提取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正能量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充分发挥其引导规范的作用。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中教育工作为人们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作用,就必须突出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正能量弱化、稀释、引爆并转化负能量,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3.培养良好品质
积极有效的传递“正能量”不仅可以使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得到提高,让身心愉悦,而且可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10〕
俗话说“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正能量正是现代社会的一剂良药,犹如阳光雨露一样,能够给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提供养料。它传递的精神引领以及道德示范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阳光、感恩、正向思维等良好的心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性。
4.提升学生幸福感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评论《正能量》这本书时说道,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
也正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众多正能量的出现,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温暖,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也正是这些正能量的出现,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美好的心灵,形成了负责任、懂感恩等一些美好的品德。
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正能量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追求。像怀斯曼所说的“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那样,我们要让正能量常住学生心灵,提升幸福感,让自己自觉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一份子,让这个社会通过自己贡献的一份努力,变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另据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的人之所以自私、冷漠、麻木不仁,不懂感恩等等,皆是由于他们缺乏爱心所致。长久的缺乏爱心,不仅会使得自身处于较低的能量层次,而且会导致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而正能量具有的“转化”、“量化”的特点,正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爱心,使其找回那缺失已久的爱心、感恩之心,并自觉使自己成为爱的传递通道,通过自身从而提升自身生活、学习的幸福感。
四、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成就丰功伟业的“正能量”,也潜藏着可以让你一生一事无成的负能量。如何激发正能量往往需要合理地引导和正确的方法,高校教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11〕
要想运用正能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激励,首先就得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正能量的受益者与传播者,同时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才会更真更美,也才更具有感染力与传染力。
2.开展校园主题活动
校园活动最能吸引学生,也最能打动学生。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班级文明标兵、精神示范人物、心理健康周等以丰富大学生生活,使正能量的教育活动活到实处,而非课堂上的泛泛之谈。根据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可以成立心理辅导组等,在班级之间或院系之间进行交流,既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正能量的作用,还能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高校老师也予以配合与支持,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并对表现突出的加以精神鼓励。
3.发挥媒体传播效应
在现代这样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任何负面或正面的信息,一经传播,就会产生不可估计的负的或正的效应。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喉舌”,对正能量的信息传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生活中一些人与媒体为追求新奇与关注,不惜大肆传播与转发负面消息,以获取点击量与关注。这为我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12〕正如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说的,什么时候做到了正面宣传为主,数量、质量和效果正大于负,什么时候就能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凝聚共识;否则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13〕
新闻媒体要利用新旧媒介传播平台,发挥自身优势,规避传播过程中遭遇负能量围困的格局,助推正能量的广泛对外传播,为正能量传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应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让正能量得以畅通,而不是为了吸引关注、眼球大肆渲染负面新闻,让负面的能量污染社会风气、让人们变得日益冷酷、麻木不仁。
4.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生打开了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的虚拟世界,但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的大门。〔14〕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负面信息的出现与传播带来了便利。对不良行为的纵容就是对正义声音的湮灭。〔15〕 为此,一定要加强网络监管作用,不能让那些人为故意的、带有某种意图的散发与传播的负面信息肆意横行,影响社会风气与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
5.借助热点事件宣传
如发生在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与发生在2012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可以借助这些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在学生中间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向学生说明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要从他人的错误当中吸取能够引领自己成长的经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在学生中间。
6.在生活中挖掘更多正能量
正能量很多,不应局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正是生活中、学习中众多不同的正能量给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灵震撼与不同程度的收获,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凡是那些能让大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的、积极乐观的动力和情感,那些欢乐的、进取的和梦想的等都是校园正能量,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传播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使“正能量”更加的接地气,也才能更好的走进大学生心里,也才能在大学生心中能获得更好的感情依托,更好地影响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五、结束语
正如在2013年12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能形成人人传递温暖,施出援助之手的良好风气,也才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生活习气与负面信息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品格,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正能量的传递,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加以引导,突出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怎样利用“正能量”传播的特点,在校园中凝聚、传递正能量,突出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值得每个教育者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高美珊.略论互联网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7〕〔14〕黄晓波.“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正能量传递的特性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4,(07).
〔3〕理查德・斯曼・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8.
〔4〕〔10〕黄福康.“正能量”背景下的教育思考〔J〕.江西教育,2013,(08).
〔5〕马露,刘利才.社会正能量传播现状评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4,(07).
〔6〕赵静.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
〔8〕乔娜,任龙.负面资源的正能量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透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9〕吴倩妮,王芳.浅析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正能量”.〔J〕.黑河学报,2014,(05).
〔11〕彭丽英,牟爱霞,巩建学.高职教育需要更多的“正能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12〕〔13〕杨振武.新闻媒体都应该是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J〕.新闻世界,2013(09).
〔15〕胡冬华.微博如何传播正能量.〔J〕.新闻世界,2012,(12).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道德修养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30-02
0 引言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动①。行动是人类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件进行有意的干预或者不干预。它的特征在于对于行动者具有一种含义、一种意义或者一个目标。但这种意义绝非只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需要通过对行动者方式以及现有其他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因此,教育必须是一种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其道德体系,应该也有一种较为普及的,被社会所认可的遵循方式。社会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道德体系的建立,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是一项长期关注的要务。
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高层次性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其需要与动机具有高层次性。这种高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产生的较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认同有所降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流的意识还是非常认可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教授者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说明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本身来说,培养自身高层次的需要与动机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要求。
1.1.1 悠久历史与长期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职业之一,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活动便已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并在奴隶社会初期,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普及义务教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出现极大缺口,社会需要大量同时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育工作技能的教师。到18世纪末,师范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普遍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近现代以来,教育的普及工作更是快速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学习的能力以及科举考试的选拔,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从考试中脱颖而出。即使到近现代,高考等各项全国性的考试,也一直是甄选人才的标准。许多人是经过高考的选拔,才具有高校的入学资格。因此,长期的教育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1.2 社会影响范围广泛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在各项职业中,基本上属于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一项职业。以前聚焦的许多社会焦点,往往是大学教授的头衔吸引人的眼球。这说明高校教师这项职业,在人们心目中属于道德标杆的职业。一旦有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道德标准的事情在这一职业中发生,社会就容易掀起轩然大波。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高校教师属于一个高层次的职业。
1.1.3 高层次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决定了职业的高层次性。能够接受高校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与之相适应,高校教师的从业人员,也是各门类的优秀毕业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担当相对应的两种角色。这两种对应角色担当者的高层次,也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2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多重角色性 ①角色一:教学者。教师的首要工作要务是教学,上课、教课是一名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首要的角色就是一名教育者。②角色二:科研者。常常听人说,要给别人舀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者如果没有自身的知识储备,就会在讲课时捉襟见肘。所以,高校教师要丰富知识储备,在专业之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必须要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教师的第二角色是科研者。③角色三: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班级的学生,不论是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否则,教学过程中一盘散沙的话,教育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鉴于此,高校教师的第三角色是一名管理者。
1.3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知识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根据各种层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征。基础知识,例如:简单运算、基础识字等,就有着普及性的特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资源和掌握运用的能力。比基础知识层次高一些的就是义务教育的大体内容,可以被称作常备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有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再往上的层次就是高等教育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围绕某一专业进行。高等教育知识之后,就是科研知识。科学研究是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所进行的活动。由于从事的人数相对较少,需要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从事的内容非常专业,科研知识不可避免带有或多或少的个人倾向。高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属于高等教育知识,在辅助教学的科研过程中,也需要具备相当的科研知识。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提高的学习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在独立性的特点基础之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那么,高校教师的工作也一定是具有创新特点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具体特征。
2 高校教师三重职业角色的相互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重职业角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要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同时,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管理始终贯穿其中。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每个人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管理的目的,还是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中心。只有搞好教学,科研才有意义;只有搞好科研,教学才有内容;只有搞好管理,教学和科研才能够顺利进行。
3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与高校教师教育道德
3.1 教学道德修养。教学道德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教学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守了这些行为规范,才能保证教学道德的推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学道德是一种场合道德。这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空间中形成的道德,是教师为了履行自己教书育人责任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学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好书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一个教师的得失也应该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质量上。尽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教学道德必然是其核心内容。
3.2 科研道德修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科学研究的后果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科学研究本质上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国内外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一旦丧失了伦理的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导引,就会偏离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而最终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都和其他人的行为一样,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
3.3 管理道德修养。高校教师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它既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主要蕴含这样几项内容:第一,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调节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道德化反映。第三,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主体把握高校教师管理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第四,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4 高校教师教育道德修养方法
4.1 认识人性,以人为本,提高个人修养。修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的精神层次提升的问题,认识人性是从精神上进行修养的活动,认识人性可以帮助修养者思考人生,以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增强道德修养的勇气。
4.2 参与社会,奉献大众,服务人民利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在冥思苦想中进行的,而是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不是单纯的,也不是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更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高尚的教师直射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得以升华。用以服务社会,奉献大众。
4.3 批判现实,道德反思,指导创新未来。批判是对于是非的判断,也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与否定。它是一个多向度的观察评价。面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理应将关注焦点集中到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直接冲击性的因素上,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性地认识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
5 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讲师德,说修养,既要对整体进行规范,又都离不开个人这个实体。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师德修养的第一个基本点。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交往所形成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就是从自身出发,在工作中贯穿服务的理念。高校教师面对学生、面对大众、面对社会,如果有一种服务精神,享受服务的乐趣,那么就能够解决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6 结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应当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提升个人境界。作为修养道德的修养人,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不是单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融入集体和社会,其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注释:
①主要参考[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第一章第三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入行“门槛”高,前期投入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对高级知识的归集、传授和创新,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反映在学历上至少是硕士以上,这需要比较大的前期投入。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消费水平测算,拿到硕士学位需要投入24万元人民币,而博士学位则高达36万元人民币1。这样的投入,自然会反映到高校教师的薪酬期望值水平中,高投入要求高收入。
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能够创造较高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付出是艰辛的。同时,高校教师最为关键的贡献在于有效知识的识别、整合与系统知识的转移,这种活动非常类似于产品创新活动中的构建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劳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上,然而学生的这种改进与提高是很难量化的。更何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集体合作培养的结果,很难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时,由于科研过程很难控制,科研成果也很少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无法准确地把握,因此科研成果也难以量化。
工作动机非完全货币化。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创造性鲜明、潜力大、自主性高、成就动机强、崇尚智能、蔑视权威等特点。在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更注重追求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自我实现。
二、相关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市场供求均衡工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23)创立,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与其他商品类似,其价格即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力量,均衡工资水平最终决定于供求曲线的交点。
利润分享理论。由威茨曼(Martin Weitzman)创立,其核心思想是,让雇员参与利润分享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士气。
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较高的监督成本,使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为了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支付给劳动力高于市场工资率的工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操作得当,效率工资不但能使组织吸引到能力更强的雇员,而且能提高员工士气,培育员工忠诚,减少监督成本。
三、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策略
建立基于人才分类的薪酬管理模式。按照施科特・施奈尔教授(Scoot A. Snell)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观点,人力资本根据其战略重要性和稀缺性不同,可以分为核心人力资本、普通人力资本、辅助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四类。对不同的人力资本应当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和重点是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为了构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当根据教师对学校的战略价值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对核心人才给予高于高校劳动力市场平均值的工资和高级福利,为知识、经验、资历付酬;对普通人才给予市场工资率,为绩效付酬;对辅人才按小时或临时签订的合同付薪;对特殊人才给予以合同为基础的工资,为知识付酬。
以能力大小为支付教师工资的主要基础。“3P理论”认为,工资支付基础主要有三:职位(Position)、绩效(Performance)和能力(Person)。对高校教师而言,工资支付基础应当以能力为主。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的绩效也就很难衡量,所以基于绩效确定高校教师薪酬显然不妥;第二,对高校教师职位的分析表明,职位报酬因素包括任职能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责任范围等。由于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责任范围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所以,其中最大的报酬因素只可能是能力;第三,实践证明,基于能力的薪酬体系能很好地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度重视延期分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大部分分配属当期分配,而对延期分配的重视不够。然而,延期分配却是高校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延期分配是指学校与教师达成协议,把学校给教师的报酬推迟到将来的一个日期支付,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利益关系促使教师与学校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延期分配的法律特征是既定利益权,即学校对教师承诺的延期待遇。它仅是一种可能的利益,要把这种可能利益变成现实利益,需要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和做足年功(校龄)。这样,延期分配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度。
确保薪酬水平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薪资收入不具外部竞争力,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到高校任职。中华英才网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仅为26,661元,在其调查的30多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仅相当于电信行业平均工资的46%,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与其个人价值也是很不匹配的,对其个人的前期投入不能实现合理的回报,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教书或大量从事第二职业。确定高校教师薪资水平应在坚持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经济性和合法性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薪资应反映教师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体现对其所积累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承认。高校教师属专业技术人才,其整体收入水平应该略高于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平均值。
增加教师的内在报酬。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可划分为两大类: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主要指学校提供的金钱、津贴和晋升机会以及来自于上级和同事的认可。而内在报酬则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例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事实上,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动机非完全货币化,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就感、责任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内在报酬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设置重奖奖励制度、评选先进等多种方法,来增加教师的内在报酬水平,让教师从工作中得到最大满足,从而爱岗敬业。
鼓励教师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要使管理者和教师建立起经常沟通薪酬管理的机制,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参与和信任能显著影响教师对薪酬管理的看法,从而提高薪酬满意度。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教师参与薪酬制度设计与管理越多,越有助于形成更适合教师需要和更符合实际的薪酬制度。在教师参与薪酬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薪酬政策和目的及时进行沟通,促进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能使带有缺陷的薪酬系统变得更加有效。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科学合理的薪资结构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特殊补贴。
基本工资应该成为高校教师工资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其原因一是高校教师的绩效极难衡量,如果没有科学的、能被考核对象广泛认同的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的比例就不宜过大,否则人们就会非常关注考核和奖惩。二是高校教师除教书外,还担负着从事学术研究的重任,而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性学术研究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绩效工资比重过大,就会引发人们过多的短期性、功利。三是由于福利带有平均性特点,所以也不宜占过大的比例。因此,校内津贴的相当部分应该以基本工资的形式发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搞平均主义,为了充分反映不同岗位需要任职者不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还需确定基本工资的级差,其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职称体系和学历层次。
绩效工资(奖金)应当严格基于绩效。因此,高校教师的奖金分配的核心问题就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要点如下:一是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绩效考核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和战略,学校想得到什么,看重什么,要改变什么,就考核什么。二是同时考核院、系、教研室集体和教师个人绩效。三是绩效考核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强调双向沟通的目标管理为主。四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一套简单易行、透明度高的考核体系。奖金发放应坚持同工同酬、奖勤罚懒的原则,不应该再按职称去划分等级。奖金占总收入的比例以25%左右为宜,这一是借鉴国外高校的一般做法,二是因为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很难。
福利作为一种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具有一定的避税功能,虽然在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它与绩效和能力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其在整体薪酬中不能占太大比例,以15%左右为宜。同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克服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做法;二是设计自助式福利,由教师本人在一定的可消费额内选择自己的“福利包”。
这是针对学校的核心人员而制定的特殊政策,给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带头人,重点科研项目的主持者,紧缺人才,对学校有特别贡献者等一定的额外补贴,类似于企业的总经理特别奖。它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配专职助手、提供单独的办公室、小车服务、终身职业保障等。
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