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历史提分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3 11:26: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提分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历史提分方法

篇(1)

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根据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可以知道.21世纪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主动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式教学在激发学生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极大地局限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数定优异,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要点

在问题的发现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感觉一切都懂,但是遇到老师提问时却回答不}:来,这说明阅读方法不得法。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歪关重要,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从基础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在基础阅读中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解之处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第二,精读教材,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目录明确地展现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精读目录和引言,能够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思路,从而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现问题;第三,深读教材,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教材并未言明,只有通过认真思考、钻研教材、才能把隐藏的知识总结概括出来。

篇(2)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进行提升,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充分的培养,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的学习高中历史知识,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这样做还会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

一、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历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时事资源,来引导学生对整个世界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对比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一些名人的事迹进行相互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探索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关的历史情境,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各个朝代的钱币,或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风景名胜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对历史剧进行编演、竞猜谜语等。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教师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来使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充分的认识。

现今的高中生都对有才华的教师十分的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让学生都能够对教师产生一种钦佩的感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的感染与熏陶。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先秦文化的时候可以结合孔子与孟子这样两位伟大学者的事迹来进行教学,在向学生讲授艰难的历史时,可以结合的作品来进行教学,历史教师采用这些方法就能够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显得格外的生动,随着历史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从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能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刻的挖掘。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在这种基础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加的深刻。

高中历史教师还一定要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要对历史课堂中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进行适当整合,并且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从而达到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目的。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对各个地方的历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佛教的时候,可以适当利用一个地方的历史资源,如大明寺、龙潭寺等,从而有效的拓宽我国高中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得到拓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只为学生讲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不能只是照搬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足迹,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进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

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培养。历史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道德传播以及疑惑解答等相关学习的场所,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结合历史教材或者与之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解答,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师要对总结历史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充分表扬,对于那些总结历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一定要给予积极鼓励,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历史教师还要为学生选取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资料来写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与认识,这样不但能够充分的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进行锻炼。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历史的故事会、成语的典故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历史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形成总结历史的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知识性缺陷导致失误的情况不胜枚举,下面仅以高考高频考点――“等值线的判读及应用”为例加以说明。

例1读某等值线图(图1),图中数值a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B.沿岸暖流

C.地形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地吹偏南风B.②地易出现锋面

C.③地降水较多D.该地区天气晴朗

【参考答案】(1)C(2)C(3)B

【e因分析】该题考查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二是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且此处地形应该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规避方法】因知识缺陷导致答题失误只能用狠抓基础知识来弥补,别无他法。如本题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考查图形之一,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基本知识,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和判断方法。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二、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

例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1)~(2)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错因分析】解答第(1)、(2)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该题图文信息十分丰富,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文字信息:①“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说明人口分布不均,甲地缺乏劳动力;②“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说明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说明开发历史短。图像信息:①经纬度位置,此区域为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②海陆位置,濒临海洋――海运方便;③位于热带,沙漠广布――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④图例中的油田、输油管――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等。

【规避方法】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提取有效信息的具体方法如下: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仔细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

(2)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认真读图,重点分析图名、图例、图中的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3)从试题设问中获取、解读信息。仔细阅读设问,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注意设问中关于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定性词语的要求。

三、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相矛盾

开放型问题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先判定结论,然后依据结论给予一定的说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试题的解题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考生体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创造能力,发挥其创造才能。

例3[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7(3)题]阅读图文资料(见例2),回答问题。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错因分析】该题是典型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类型,设问中“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这是肯定的命题。现在的问题是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对于此类题,考生容易判定自己的结论,但在理由说明中往往出现与结论不相符的观点,出现因果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考生开始不能准确判断试题是否具有开放性,答题时畏首畏尾,思路不开阔。另外,由于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有结论却无法证明”,不能自圆其说。

【规避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答案与题目所问的顺序要对应。论证时作答的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不能含糊其辞。

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简答题的答案在于“简”,但在强调语言简洁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的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争取多得分。

四、解答过程描述类试题逻辑混乱

描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地理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点、气候特征等,但过程描述类问题更强调对地理事象的运动与分布规律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针对“形成过程”具体表述。

例4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错因分析】此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结合图中信息,运用该原理去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过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图例文字信息中的新、老关系。由于考生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整个过程分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逻辑混乱,语言表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致使得分情况不理想。该题正确的思维过程是:

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避方法】解答过程描述类问题时,一方面要了解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描述方法。关键是要“抓住过程,理清头绪”,一般可分两步走:首先要知道所要描述的过程是哪一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其次是将该形成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有层次地逐一表述出来。

五、解答区域比较类试题找不到着力点

以一个或几个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将一些地理事物呈现出来,要求考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知识―能力―实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这是综合比较类试题的基本特征。

例5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图4)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广阔的市场。

【错因分析】第(1)题是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因区域特点相同,相近知识的干扰,考生易产生错觉,导致审题、答题的错误。第(2)题是不同区域的比较,因比较对象(工业)的影响因素不确定,容易出现知识迁移错误,对比片面,丢掉答题要点等问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易漏点:①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不仅提供水源,还能在水运(以及防卫、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②资源只想到矿产资源,漏掉水资源,水源只想到水量而漏掉水质。

(2)易混点:沿河流分布易答成沿交通线分布。

材料二

(1)简述艾比湖湖岸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化趋势。

(3)艾比湖湖滨地区是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来源地之一。简述艾比湖湖滨地区风沙对铁路及列车运行的主要危害。

(4)分析艾比湖建盐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可知,a、b、c、d四地风向依次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和西南风。

2.A四幅图图幅相同,等压差依次为6百帕、2百帕、3百帕和2百帕,但c、d两图比例尺小,可排除C、D选项,对比a、b可知,a、b两地比例尺相同,a气压差大,故风力最大。

3.D由图中信息可知,红枣主产区分布在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4.D国外多数国家没有种植红枣的历史,因而各国消费者对红枣的价值了解不全面,也没有食用红枣的习惯,使得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5.(1)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河谷为主,西、南、东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2)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河流含沙量减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6.(1)位于北印度洋航线中转位置,为过往轮船提供物资和休整服务;位于波斯湾与东亚(中国、日本)石油运输线上,战略位置重要;该岛距印度半岛距离近,与陆地联系比较便利。

(2)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3)位于恒河平原,是黄麻产区,为麻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政府政策支持;临近海洋,海运便利;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口多,市场广阔;世界品牌优势与该区域生产低成本相结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7.(1)湖岸线下降(向湖心靠近),湖岸线变短。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区域人口增长快,灌溉面积增大,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蒸发更旺盛。

篇(4)

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图表)排除次要干扰因素(与解题无关的物理信息),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条件和定理、定

律,列方程求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模型,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从而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对物理情境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缺乏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

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

例1.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的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4 Pa,心跳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多少?

方法指导:心脏挤压输送血液,这种情景下功和功率的计算与以往力学中功和功率的计算很不一样,力和位移都不像常规题那么清晰。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后,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然后才能运用物理规律求解。这里设想心脏跳动压送血液类似于圆柱形气缸中气体等压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的模型,(压缩机模型)且血管横截面积为S,平均血压为p,则平均压力F=pS,心脏每压送一次,血液的位移为L,对于一次跳动,由功率定义得:

总结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合适的物理模型,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熟悉典型实际问题的特征,二是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根据该题结果,还可求得心脏每天消耗的能量大致为E=W=Pt=1.4×3.6×103×24 J=9.7×104 J。正常情况下,身材越高大,心脏每次挤压输送血液的量越大,心脏消耗能量也越多,故心脏负担越重。

例2.若近似的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均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求:月球绕地球转一周所用的时间T。

总结反思:解有关天体物理的题,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直观化、代码化。它能使各种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列方程求解。

当然,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只要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物理情境的教学和画草图习惯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会促进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7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篇(6)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新课程标准能否切实得到遵照实施,以及该标准的各项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广大历史教师能否在实践中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关系时要做到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我们过去常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却不约而同地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加大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充分显示其表演天赋,或发表长篇演说,或进行慷慨陈词。而学生则在老师的陈词、演说中木然地听、机械地记,没有主动权,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了教学中可怜的配角。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错位而成的“以师为本”现象,久而久之成为了教师中约定俗成的观念。“师本”既不关注学生的全体,更谈不上对个体学生的关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将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将其演变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显然,“师本”观念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而言为害甚大,光是在教学当中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就足以扼杀他们学习的欲望和乐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学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而且历史教学目标也是要通过历史教学最后落实到学生上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我们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更要下大力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习惯个性对学习的影响,他们可自主选择接受内容、接受方法和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在教学中切实树立这样的“以生为本”的“生本”观念,要做到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

其次,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做到教本与学本并重。过去总提教学相长,但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教成为关注热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人们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总认为教师在讲台上努力地讲课,有如此认真的教师,学生是可以学得好的,这就是教本。但事实却不尽然。是什么造成教师认真教而学生还是学不好的结果呢?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等于是有了教的此岸,希望能到达学的彼岸,但缺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桥梁连通,就很难到达彼岸。因此,关键在于桥梁。这个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对待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调节他们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兴致、注意力)、指导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他们的思维习惯、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动手反应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效果(能否学好)的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这样一来良好的精神状态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不再是枯燥、不再是被动。教师教得怎么样归根结底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切实树立这样的学本观念,做到教本和学本并重,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

二、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以下两点

篇(7)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0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历史教学课堂这件事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对于教学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使得学生对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有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著。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引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高科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现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直观历史现象感受的缺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替代了以往干枯的理论讲述。以往的单纯讲解理论的高中历史教学,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历史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对高中历史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因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减负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有所删减,学生了解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增加了难度,给教师的相关教学、学生的理解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电视或者电影录像等手段,将高中历史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历史现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直观的对历史现象的了解下对高中历史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各种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一般历史现象的学习中,这种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存在的意义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所在,而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归类好的历史事件要点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信息产生直观的图片记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然后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历史场景进行模拟。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康有为与顽固派之间的论战,可以让学生以实际论战的形式模拟历史上的情景,加上多媒体的背景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相关的场景中,对于将来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深入很多。在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相关的声像、图片、影像,加深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的记忆。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本文阐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课堂信息容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操,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理解和相关的道德修养,优化高中的历史教学。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来设置出让学生感觉到悦耳舒心的情景,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提高。比如在讲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早期的诸如地道战或者地雷战相关的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兴趣,再加上巧妙地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活跃课堂的气氛,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当中。

其次,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高中历史课程的考试内容也变得灵活多变,这样的情况使得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一定的改革,才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课程得到了全面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更多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对于相关的高中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不同学生的意见都展现在所有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经验。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对于加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信息含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手段得到变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学生头脑中的高中历史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有一个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对于学生将来的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最后,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引进高中历史课堂,让多媒体的独有的声像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历史事件最接近的场景,再现历史中曾经的场面,增强情景的真实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在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加强学生相关的高中历史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3 结束语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0

导学案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编写教学目标、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导学案侧重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目前,如何将导学案有效地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设计并编写导学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导学案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导学案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这是应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我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纲要来设计导学内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不应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要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综合分析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等,设计综合的导学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设计编写,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者,设计的导学内容要遵循学生在学习的主置,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借助导学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例如讲授《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的导学案就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编写。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八国历史的资料,融入导学案的编写中,在课堂上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拓宽视野延伸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内容里,教师在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及延伸,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以“”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编写学习心得,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了解我国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以此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明白:一方面,日本侵华很残酷;另一方面,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开展教学,既能教会学生进行思考,又能提高学生思维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

三、创设问题情境,塑造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思考问题。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质疑,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去证实问题的正确与否,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的内容中对学生提一些问题:“和港澳问题两者间的性质是否相同?”“我国恢复了港澳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和平统一两岸才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教师通过创建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历史资料、分析我国国情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篇(9)

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行,要求从应试教育逐步改革为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仍然是教育教学的“第一指挥棒”,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笔者从事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多年,下面就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提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重大意义

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那么,到底学习历史课有何重要意义呢?我想用十二个字来回答,那就是“明了过去,以史为鉴,明正现实”。

“明了过去”,就是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知识目标的范畴。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和我们国家的历史,还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学习历史,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我国在世界史上的真正地位。

“以史为鉴”就是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以史为鉴”,就是告诫后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胡作非为。

所谓“明正现实”即指用历史的传统美德来匡正人们的言行,塑造人们的精神,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面面鲜活的精神旗帜。我们站在历史的明镜前,审视自己的灵魂,可以匡正、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上三者的关系,“明了过去”是正视自己的开始,“以史为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明正现实”则塑造者国人的精神,其实最后一点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而在现阶段,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几乎“一切为了高考成绩”。即只是为了“明了过去”,“以史为鉴”和“明正现实”根本顾不上。当然这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息息相关,这完全是在高考利益驱动下的教学,一味最求高考成绩是其根本目的。很显然,“高考成绩好”,教师可以优先评职评优晋级,拿一些高考奖金;领导可以拿业绩,进而攀升;学生则可以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可谓“处处开花放彩”,何乐而不为之。但是,这样的教学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学生只是明了历史,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缺失。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要应对高考,教师必须用较快的速度将所授内容讲完,以便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总复习和模拟考试。因此,许多历史教师采取了“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即“勾勾,背背,练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将所谓的重点用笔在书上勾一勾,然后记一记,再找练习题练一练,对内容简单解释甚至一带而过。这样,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练习题又不大会做,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直至不学习高中历史。

显然,这种教育教学是失败的,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法、项目教学法、归纳总结法、质疑法等。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对重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对难点内容要做出恰当地解释。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享受学习高中历史的乐趣。这样,可以“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三、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爱家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甚至缺失,一些学生在骨子里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做任何事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当谈及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问题时,显得不以为然,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学生长大之后只为自己的私利,不能为社会谋福利,甚至会步入歧途。

在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如果历史教师广范地搜集历史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当我们学习屈原和文天祥等伟大的历史人物时,我们会为之强烈的爱国热情而感动流泪;当我们学习了岳飞和郑成功时,会为之收复失地而感慨。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的历史,激发高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详细明确以下历史事件:

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

1.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1)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2)中国对实行了长期管辖。(3)中外地图标绘属于中国。

2.日本窃取

(1)日本密谋窃取。(2)随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

3.美日对私相授受非法无效。

(1)“二战”后归还中国。(2)美国非法将纳入托管范围。(3)美日私相授受“施政权”。

4.日本主张毫无依据

篇(10)

目前的高中教材为“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然而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古代希腊历史均为高中历史必修I世界史部分的开篇内容。以笔者使用的人民版教材为例,该教材将古代希腊历史放在必修I的专题六,与古代罗马历史放在同一专题中。该册书的前五个专题均为中国史的内容,因此专题六为世界史的开篇。相对于其它部分的世界史,世界古代史对于学生而言显得格外陌生。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世界古代史非常陌生,古希腊古罗马在他们的思维中基本是个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古代希腊历史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地位却非常高。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滥觞,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持续了大约650年。地理位置在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一些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古代希腊诸城邦,特别是雅典,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将古希腊历史分成了两课。第1课是“古代希腊”,课文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蔚蓝色的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第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三,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公民素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第2课是“卓尔不群的雅典”,课文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第二,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第三,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篇(11)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历史学科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这就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磨砺学生思维等方式和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依然守着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教学。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为了更好的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势必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和改变教学策略。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国内在历史教学方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方面、初高中历史内容衔接方面、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等。随着2010年四川省新课程改革在省内的全方位开展,在新课标以及各类指导意见后,如何实施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程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焦点,更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立足一线教学,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就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探索和研究。

一、民族地区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就对中国通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在高中阶段把握专题史;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多是侧重在教师教书本知识的方法。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则较为忽视,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受到教师的关注,因为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象而直观的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有限性,导致了很多地区仍然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我们民族落后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教育不扎实,历史学习方法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多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将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这就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中考对于历史学科的忽视,使得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甚至信心逐渐丧失,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业。

(四)因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家长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他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良好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严重影响学习进度。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历史教学高效发展

(一)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特别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必要对初中历史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摒弃学生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教师“一言堂”教授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改变以往教师自问自答的模式,采取对开放式解答问题的方法,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大家讨论,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

(二)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学生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现在我们应积极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背景,让学生从真正的历史中吸取知识,感悟人生,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使用分析法、综合、概述法等方法来阅读教材,以加强学生对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姿多彩。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增强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开展起来,这样才能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将历史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电脑等教学设备不足,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所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教师也要注意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比如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在教学中,老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共同商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