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翻译问题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它与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它的影响与制约。“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先生曾经这样说。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译者要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而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确实难以理解的。因此,如果译者脱离了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就会导致失误,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从实例入手,阐明文化差异对准确理解英汉翻译的影响,并加以分析。
1. She is the apple of discord.
初译:她是不和谐的苹果。
改译:无论她到哪里都会引起争端。
分析:the apple of discord源于希腊神话:女神Eris未被邀请参加 Theits 和 Peleus的婚礼,于是她在婚礼上投掷金苹果而引起争端并导致特洛伊战争。后来人们用the apple of discord表示给人带来争端的人或事。
2. Well,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A correspondent has discovered that we are planning a merger with the Z Company.
初译:真糟糕,猫从口袋里钻出来了。我们打算与Z公司和平的计划已经被一个记者探听到了。
改译:真糟糕,秘密已经泄露了。我们打算与Z公司和平的计划已经被一个记者探听到了。
分析: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 这一习语源于古代,当时在农村市场上,人们有把小猪装入布袋出售的习惯。为了欺骗买主,一些刁钻的农民常将猫装入布袋假冒小猪,可这个不听话的家伙却钻了出来,露了馅儿,买卖因此告吹。
3.I am yellow.
初译:我是黄色的。
改译: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请不要来吓唬我。
分析:在英语中,英语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和报纸以外,还常用作俗语,表示懦弱的,卑怯的。
4.He blows hot and cold.
初译:他忽冷忽热。
改译:他朝三暮四。
分析: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A esop ’s Fables) 大意是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了路,山神领他回自己的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呵气, 说是取暖。到小屋后,他端着山神给的一碗热粥又吹气,说是想把粥吹凉。山神说“you b low ho t and co ld with the same breath (你嘴里既吹热又吹凉), 你走吧。”后来这一成语表示反复无常。
5.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初译: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改译: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分析: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旧教后,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所以“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当然就要遵守规则,“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
上述实例所含的习语,或出自历史典故,或来自于文学典籍,或源于社会习俗,或起于民间传说,无一不负载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的积淀,由此可窥知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不可割裂。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翻译中文化的传达程度,就必须考虑好三个因素: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人们常把翻译艺术比作“带着镣铐跳舞”,以强调翻译所受的文化束缚,同时也体现出翻译工作者战胜束缚、创造优美艺术的高明。翻译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掌握更多的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大量阅读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可以追求词句层面上的等值或拘泥于字面含义,而真正做到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总之,只有在考虑双方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的流畅传达,摆脱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干扰和束缚,真正地做好翻译。
参考文献:
汉藏两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民族文化、社会认知与语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藏文化都需要加强交流与理解,这不仅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两族信任,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需要站在文化差异的视角下对汉藏翻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认识其局限,探究具体解决措施。
一.汉藏文化差异的原因
1.生活环境的不同
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看待同一事物的观点与认知,也使人形成不同的价值文化体系。汉藏两族长期生长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思想文化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如同藏族人民很难理解汉族无节制的食用生猛海鲜,伤害生灵的做法,汉族人也很难理解和认可藏族人民每天单一的饮食结构。不仅如此,其文化差异还在服装、语言、地名等上有所体现。
2.的不同
宗教作为人类生存发展殊的意识形态,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理念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相较于藏族人民几乎全体信奉佛教,汉族人民的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同时加上宗教在藏族文化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汉族对一些藏族同胞的行为与理念很难真正的理解。
3.自然哲学的结果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自然哲学,这就像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间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族的发源地在肥沃宽广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其地理条件极为优越,通过辛勤的耕作获得的生活资料,使其有着较为稳定的生活条件。但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带,这一地区气候恶劣,山峦连绵起伏,其水文、植被、土壤条件较差,加上海拔较高,交通极为不便。藏族人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难理解汉族人民对建立稳定和谐社会的期望。
二.文化差异视域下汉藏翻译的局限
1.可译性限度遭到限制
语言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而产生,同时受到文化的制约。通过翻译破除两种语言间差异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很大的困难,就是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能会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但是将其放在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中去表达其含义就极有可能发生偏差。加上藏语中佛经占很大的比重,但汉族中只有一小部分信奉佛教,这就使得藏语的可译性限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制约。
2.语言内涵翻译比较困难
不同的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修饰方式增强语气。但是这也就使得语言的内涵翻译起来较为困难。在汉语中有一句俗语叫“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在汉语语境中这主要表示美好事物与丑恶事物放在一起将显得极为不协调。但是在藏语中,牛粪不仅不是代表丑恶的事物,相反,作为重要的家庭燃料,牛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象征着家庭的富裕程度。藏语人民从自身的语言文化出发很难理解汉语中一些词语和一些句子的真正含义。同时,汉语中很多词语、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或是从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演变而来,比如“草船借箭”、“烽火戏诸侯”、“叶公好龙”等,如果缺少对汉族历史背景的了解,那么对文字内涵的理解自然也无从谈起。
三.处理汉藏翻译中各种差异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29-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1.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对词意的影响
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有大量多义词的出现,由于不熟悉其文化,就难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这样就产生了理解的障碍。许多文章就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与外延,以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Black Coffee一词,从字面上看,是“黑咖啡”,其实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这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的错误理解。教师在讲课时,就有必要作相应的解释,也可扩大类似结构的比较,如“black sugar”,在汉语中又应理解为“红糖”而不是“黑糖”等等。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对充满文化内涵的词的理解,不是局限于它的“字面”意义。
2.文化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句子
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心理预测,为进一步理解后文所给信息材料打下基础,扫除理解句子的障碍。如有这样一个句子“They werecarrying sandwiches and wine in paper bags, dreaming of golden beaches and sea tides as 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 vanished behind them.”学生只有了解了美国纽约和佛罗里达州的气候及地理位置,才不会对“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感到困惑,从而体会到他们“dreaming of golden beaches and sea ties”时的欢快心情,这就为理解后文作了铺垫。
3.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往往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对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
二、文化知识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导入
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导入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②与背景知识相关的文化;③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在导入的过程中,应该对两种文化做些相关的对比,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其主要表现在:
1.语构文化
指词汇、词组、句子及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构造同民族的心理――思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
2.语义文化
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及词语褒贬义不同;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习俗和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等。
3.语用文化
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则,即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联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如: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辞、告别语、褒奖和辞让、忌讳与委婉等。
三、将文化知识的融入贯穿于外语教学中
1.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
如报刊、杂志、电影等,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中既要抓语言形式的教学,也不可忽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外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或文化背景,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 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45-02
翻译并不只是向其他语种人群传达表浅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互通与交流,翻译工作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转换,更深层次的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间的互相认识。在对非本土语言的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对该地域的文化、语言、情感、习俗、宗教等均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不使原著中的情感意义表达丢失。该文主要就中西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背景下,文化作品中的情感流失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具体体现探析
中西两地因为地域差异的关系,其文化背景差异甚大,其具体体现包括肤色、语种、生活习惯、文学差异等等。在语种方面,中西方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所采用的词汇、语言顺序、语法等差异大有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可对一项作品采用直译的方式,否则所表达出的意思必然会大相径庭,造成文化笑话。更有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对对方传统文化造成误解,从而给两方交流造成障碍,不利于双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开展。该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1)科学文化。西方国家在科学研究上面所花费的精力要远远大于我国,进而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亦为世界之首。相比于我国,他们在科学文化的探索上更加的勇于创新,敢于表达个人观念,与传统理念相驳,由此更加能推动西方科学文化的前进与发展。而反观我国,更加注重的是尊重前人的成绩,甚至是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思想,从而将我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更多的放在对前人思想的总结与延续上面,缺少了新的探索,因而中西两地的科学文化差异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差距甚大。(2)民g习俗。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中西两方的民间习俗差异非常之大,具体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从饮食上来看,中国美食更注重作料烹饪,以味重、味多为特点,而西方国家口味却较为单一,且两方的食物味道与特色亦有较大的差别。(3)艺术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艺术差异十分的明显,我国的传统艺术一般是以委婉、古典著称,这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性有关,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却是更加的奔放与自由。(4)宗教差异。宗教差异是民族差异中最为显著的一点,科学、民俗、艺术最终会随着地域距离的淡化而形成互通,而宗教是数千年来的一种民族信仰,而且从近几年的传播与接受度来看,这些信仰正在逐渐的远离人们的生活。我国的主要宗教有佛教与道教,西方则主要信仰基督教,以耶稣上帝为尊。
2 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体现
受到上述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差异影响,在对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常会因此而产生局限,导致翻译后的作品与原著意思出现了误差,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在翻译作品中的情感意义方面,常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误导。就中西方文化情感而言,在进行翻译时,如果只从我国的文化角度出发对西方文化作品进行翻译表达,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原著所呈现的情感会因信息的误导失去其准确性。因而在进行语种翻译时,深刻的了解每一句话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是翻译工作必须要探析的重点。如西方文化作品中常会出现一句“hand writing on the wall”,从字面上直译所得出来中文表达意思为“在墙上写字。”而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解读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句所表达的真正意义是指“即将到来的严重灾难。”其中涉及到了西方国家的一项著名典故,即巴比伦王伯宴会。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其他国家人群,有一件非常经典的小故事。我国人说“方便”包含着许多的意思,而对于刚开始学习中文的国际友人,常会因这一个词而出现一些误解,从而引发笑谈。
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若翻译人员对两方的语言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错误的翻译便会出现。机械式的语言直译并不能将原著作品中的情感意义表达出来,造成文化情感上的缺失,失去原著韵味。在现如今较广泛使用的英语当中,有一个受到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影响而出现的短语“Achilles’ hell”,翻译为“致命弱点”,另有“black sheep”,翻译为“道德缺失的人”。这些翻译都是结合了当地的文化与情感所翻译出来的简单词汇,若是从字面上来直译,必然会引起诸多的误会,致使词不达意,无法让我国读者了解到原句中的真正内涵与情感意义。而将我国的古代文学进行西方语种翻译,要想体现出其中的智慧与韵味则更加困难,需要翻译者投入更多精力。
受到现代社会发展下地域性差异的逐渐缩小,中西方的许多文化已经互相传播,且彼此接受度较好。饮食差异正慢慢变小,而在语言方面,我国的常用问候语用在西方国家却会成为不礼貌的打探隐私的行为,尽管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有所增进,但是民间的这些传统习俗却很难改变,我们所能做到的便是入乡随俗与相互尊重。东西方之美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是当地人们思想与生活差异的具体体现,含蓄的东方之美与热情的西方之美发生碰撞,所体现出来的却是文化互通的结果。所以,艺术无国界,地域差异间的互通更能表现出更多的艺术风格。因而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时的情感流失会越来越少。另外于方面,要想实现融合却较为困难,但是这种随着千年历史一直被延颂至今的宗教文化并不会真正消失,但是一个个体的人不可能同时信仰两种不同的宗教。
3 结语
在对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首先必须要求翻译者对两种语言地区的本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只有真正理解到了两地的文化内涵,在进行作品翻译时,才能将另一个地区文化通过语种翻译变换成为能被本土文化、本语种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形式及内涵。然而,从目前的翻译界所出作品来看,亦会有许多的文化作品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原著作品中的部分内涵被丢失,尤其是文化情感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凌.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色彩词命名的服装品牌翻译[J].山东纺织经济,2015(6):42-44.
[2] 力提甫・托乎提.从文化差异看语言间的异同――以英语、汉语和维吾尔语疑问结构构成对比研究为例[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5(2):5-14.
[3] 李家元.从文化差异看四大名著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J].读与写,2013,10(2):16-18.
[DOI]10.13939/ki.zgsc.2015.01.143
社会发展为人类实践提供了日渐广阔的空间,人类社会实践方式也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各类实践在不同层面均涉及文化这一范畴,不论是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其中文学创作作为反映社会现实、抽象人类规律的实践方式之一,牵涉跨文化交流这一目下时势所趋。因而文化差异也就必然成为文学翻译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1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定义
有关文化(Culture)这一概念的定义分歧与争端早已结束,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信仰与规范集合(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1]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则是跨社会形态、模式的信仰与规范集合的不同。文学创作作为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活动势必背负其烙印,反映其特定信仰与规范集合;因而导致文化差异,这一相对异质文化形态接受者形成的解读障碍。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则是跨语言体系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往往是语际(interlingual),而非语内(intralingual)概念。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是不同文化的镜像;语际翻译是不同语言体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势必面临文化差异的处理。
2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的关联
文化差异不以政治意义国家疆域为划分标准与界限。虽然政治这一往往涉及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对文化活动有不容忽视的操控能量,其影响时常见诸翻译活动;文学创作,这一社会图景的写实手段,更难离政治。但政治意义的国家疆域却并不形成文化差异划分的唯一量度与界限。因为从文化角度出发所探讨共享一套信仰与规范的社会,是不以国家疆域界限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概念。因而文化概念的不同社会是与不同国家既相交又分离的共核概念(Common Core)组合。即,一个文化概念的社会形态可以跨越国界,一个政治意义上独立的国家也可涵盖多个不同文化社会形态。是以文化差异不一定平行于国家疆域的变化而变化。正如霍奇森所指出的那样:“将文明视为一个不连续的区域性存在的思想是毫无疑义的。”[3]文化与文明的不可分割性,使其也体现同样特性:跨地域连续性。但尽管在保持其连续性同时,文化也呈现地域差异。在同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如此,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亦复如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例,在宗教源起之初,基督教是以犹太教为蓝本的。因而其教义与犹太教颇有渊源。独立之后,其信众的单一性也使宗教文化折射出单一性。但随着基督教在世界的广为流布与接受,其宗教文化也日渐丰足与多元起来。迄今为止,基督教已分化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分支、105余派”。[4]此时,人们已经完全遗忘了犹太教对基督教文化的肇始作用。而基督教本身的发展,在拜犹太教所赐同时,这种多元与其流布接受过程中的地域人文情态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以形成基督教遍布世界的众多流派与相应文化活动。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作家自然会流露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差异。如霍桑的《红字》,作品通篇贯穿基督教赎罪意识;而萨尔曼・拉什迪的《撒旦诗篇》则试图抹杀对穆斯林及其文化与宗教的认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被宗教界人士斥为歪曲,但文学作品及改编电影备受非教派人士追捧。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对跨文化背景文本的接受差异不失有趣的文化现象。同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核对不同受众引发的接受反映可能截然不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本成功与失败。所以文化差异意识对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不可或缺,而后者正是上乘文学翻译的前提。因而文学翻译中应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译者应考虑接受读者的文化语境,意识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意味着在译介新文化,同时在接受文化中重构包括社会、经济及语言等层面的源文化。文化差异作为文学翻译,这一时常跨越文化背景进行译介活动的重要又不可回避的层面,本身也是文化现象之一;而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也同属文化活动领域,二者均被文化研究所囊括。所以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是呈双向、同质交织运动状态的手段与目的、客体与本体关系。
3 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文学作品在翻译学中被定义为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涉及地道或习惯表达,如俚语、歇后语、问候语等;习俗或常规如节日、婚丧嫁娶、礼仪等;历史渊源如朝代更替、政纲演进、人物交迭等;上述仅为文化差异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之万一,但不论它的体现形式怎样,译者译介行为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将以不同程度改写源文本(因而有了译本比较研究这一翻译实践研究模式),因为接受文本(Receptor/Receiving Texts)中无可避免会出现以忠实(Fidelity)为前提对源文本的增删。而改写程度大小则视译者手段运用而定,或译者译介意图而定。接受文本或意在引介异域文化或实现重构后在目标文化中对源文本的接受。前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异域情态(Exoticism)及独有特征(Realia),通常会采纳音译、异化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引致阻抗(Resistancy/Resistance)现象,异域文化负荷有可能会丰富或动摇目标文化系统。后者着眼于在目标文化系统中重构源文本,词汇替换、归化等手段会是选择的对象,从而产生冗余(Redundancy)现象;使目标文化多样化,巩固其系统。此外,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还常涉及建构性翻译常规(Constitutive Translation Conventions)、折射(Refraction)、预先规范(Preliminary)等。译者对源文本的处理策略将不仅使接受文化读者能接触源文本,左右其对源文本的接受;也能对源文本所根植的接受文化(Receptor /Receiving Culture)多元系统(Polysystem)构成操控作用,从而对目标文化体系构成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书信表达为例:信末文言体“顺祝/颂教/商祺!”现代汉语体“祝安!”“安好!”等在很多情况下无差别地被译为“Best wishes to you.”反映出东西文化尚礼与尚简生活态度的文化差异。又如《前赤壁赋》开篇中最后一行后半阕“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富含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底蕴。A.C.Graham在译文中处理为“hovering above as though we had left the world of men behind us and risen as immortals on newly sprouted wings.”其中“world of men”、“immortals”是典型基督教文化符标。两个截然不同体系中的文化概念在此交会,这恐怕是苏轼始料未及的。再有译界佳话:张谷若先生对“David Copperfield”中顺口溜的翻译。“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儿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翻译实践中此类神来之笔不胜枚举,策略多样,无一例外体现译者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中文化差异的作用与体会。进而展现译者意识形态与作者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文学翻译对接受文化而言是一个改写源文本但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异质文化特征的过程,而这一异质文化特征与接受文化背景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它可能与接受文化背景有同源关系。通过这种译介手段从异域文化汲取养分,可视为接受文化充实自身的途径之一。通过文学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客观建构,也可驳斥如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国等这类对异质文化的曲解与误读,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建立更畅通的文化间理解与交流。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Yang Xiaojing
【Abstract】Regarding our country students, reading is obtains the richest cultural knowledge the most reliable origin.Full use reading, guides the student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 absorption cultur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sensitive enhanc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In brief, in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must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difference consciousness,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good grasping and utilization English.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Consciousness
在英语教学中,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文化差异并懂得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出一些例子,以便能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打招呼:在我国,熟人、朋友见面时打招呼有许多方式,如对方在走动之中,可以说“到哪儿去?”“出去?”“上班去?”“上学校去?”如果在吃饭时间的前后可以问“吃饭了吗?”“吃了吧?”如果对方在工作,可以说“忙什么哪?”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些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真正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语或寒暄话了。例如在英语中“Where are you going?”是询问对方到哪里去,这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如果滥用,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涉他或她的私事。
(2)致谢:在我国,一般来说亲属、朋友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感觉到被当作外人看待。在图书馆借还书,在公共汽车上买车票,在商店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通常都不说“谢谢”。但是在西方,Thank you,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整天挂在嘴边。即使是妻子给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
——Here’s your tea. ———Thanks, dear.
在图书馆借还书办完手续要对管理员说“Thank you”;买车票、买东西、在饭馆吃饭、在酒馆喝酒,服务员、售票员为你做事之后,都要说一声“Thank you”,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表示谦虚: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到宾馆里,还要说“我们这儿条件很差,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饭”、“敝人”、“寒舍”和“拙作(见)”等等。在西方一般不会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在别人称赞时,常以“Thank you”表示感谢;在别人表示欢迎时,可以点头示意,但自己不会鼓掌。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是不相同的。
(4)接受礼物:朋友亲戚送礼,一般我们总是要先推辞,在对方坚持一会以后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之后一般不会当面打开,以免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英美人与我们的习惯恰恰相反,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感激,在许多场合,常常会把礼物打开并当面称赞一番。但如果收到的礼物是酒或巧克力之类,也就不必再说什么话了。
宗教差别是仅次于语言差异的重要文化现象,众所周知,世界一共分为三大教派,每一教派的信仰者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清规戒律,在平时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产品经销者要明确这些差别,善于利用当地的宗教特点进行产品销售。
(二)审美喜好的差异
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背景和经历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就好比中国人喜欢荷花,认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而日本人却认为荷花带有不详的征兆。因此,在国际角度上看,各产品营销企业要谨慎看待不同国家的审美喜好。根据经销地人们的爱好特点打造图形、标识、色彩、数字等等,从而减小文化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三)饮食差异
饮食差异是国际角度文化区别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人讲究健康饮食,而欧美国家大多讲究速食主义,有些国家甚至认为饮食与人们的吉凶有关系。所以,产品经销商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减少不必要的隐患。
二、从国际角度谈文化差异对产品营销的影响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在国际角度下,语言、宗教、饮食、色彩、价值观、数字等文化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下面就以这些差异为依据,简单谈谈其对产品营销产生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的实质又是不断满足购买者的需要,一个人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他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观念,从而对产品销售数额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各式各样,看待商品的眼光也千差万别。因此,购买者的消费需求自然会随着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产品经销商一定要准确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满足他们的审美特点,迎合他们的情感诉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文化差异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产品设计是商品能否经销畅通的第一个环节,产品设计要满足购买者的需求,才能提高商品购买数额。产品设计不是盲目的行为,经销商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热销,就一定要将眼光放在国际角度,根据经销地点的不同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习惯的产品,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习惯特点。例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就瞄准了我国的文化习俗,在新年来临之际推出了12生肖包装的产品,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
(三)文化差异对产品宣传策略的影响
产品宣传策略是商品销售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宣传方法能够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产品宣传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广泛,产品的包装、形式、颜色、广告、标签等都属于宣传的范畴,一个经销广泛的产品一定具有深入人心的形象,符合购买者的文化习俗。例如,《百年润发》洗发水就主打中国市场,在宣传中启用了中国知名演员,并将我国的古典京剧融入其中,在当时的年代实现了产品的热销。
(四)文化差异对产品定价的影响
产品定价,顾名思义就是指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以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货币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在产品的价格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在欧洲国家卖几百欧元的商品,在内陆地区可能无人问津。所以,产品经销商在商品定价之初就要做好市场调研,结合购买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定价。
三、产品营销商应对文化差异的主要对策
(一)实施本土化策略
所谓的本土化策略就是指产品经销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产品的设计方针、营销手段、定价数额以及宣传策略等等。企业要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全面调查市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国际化角度入手,实现产品与当地的接轨,满足消费者的实际诉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有效的应对市场竞争。
(二)开展跨文化培训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坚持开展跨文化培训,是站在国际视角,实现产品有效销售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提升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培训,加深人们对产品的理解,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锻炼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力,从而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文化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为交际”应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教学大纲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了交际性。中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或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同时,大纲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为此,在编写教材、日常教学时应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大纲首次将文化因素纳入教学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交际与文化这两层关系。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交际文化”。诸如问候、介绍、致谢、道歉、打电话、语言困难、常见标志和说明等功能意念项目,共40余条,穿插安排在各册中。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这些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时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对交际能力很重要。
高考英语NMET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逐年加大语言综和运用的比重,强调语言测试的交际性原则: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会文化能力。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文化知识的要求,考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二、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得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但是实践交际却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国学生在听到赞扬他英语说得好时,可能会产生下面对话:
---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 Why? Don't you think so?
--- No, 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答:Thank you.
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差异在具体交际中的某些表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 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 tierce person )、“狡诈、虚伪的人”(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 the old dragon 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 ,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 “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y old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 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任何使用,极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用的得体性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词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刺耳,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a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 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 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其他象课本上出现率较高的had better, excuse me等,学生在使用时也常常使用的不得体,比如下列对话:
Student: --- You’d better explain it to me again. I don’t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eacher: --- Of course, I can.
Teacher: --- Excuse me, could you fetch me some chalk?
Student: --- I am glad to.
禁忌语 在初二册 Unit 10. Lesson 39. John’s day 中有这样一句话:He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to the twelfth floor. 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climb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 on foot. John住在第十五层,为什么他只乘座电梯到十二层呢?原来他在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初一册16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老妇人: How old are you? 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Ah, it’s a secret. 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秘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汉文化差异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 某些句型表示方面,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 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 you think so? 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n’t she lovely? 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n’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n’t it? --- Yes, isn’t it?
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rascal hit his face. 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 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 slap sb. in the face; hit sb. on the nose; lead sb. by the arm.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写信时,学生还有一个屡纠不改的错误,就是在写信结束时随手写下写信的日期。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的间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同样重要,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呢?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因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都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1.对学生听说的影响。听说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或通过通信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只有说而没有听的交流过程是不可想象的。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其对英语听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听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祝你一帆风顺。”一般应译为“Have a nice trip”。如果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表达。
2.对学生阅读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理解错误。如下面这段话“A great deal can be learned about France by watching a Franch family at its meals or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y attending a baseball game, or about Britain by an hour in the galler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question time.”从文字看,这段话并不难,但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多,这给理解文章带来了很大困难。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中的question time。
3.对学生写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差异而造成的。
4.对学生翻译的影响。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即使像汉语和英语这样十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翻译中大多可以拿来使用。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通的。并不是处处都可以照搬的。如,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
二、应用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
1.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从教学的角度看,文化是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应用英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平时,可以通过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只有熟悉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把英语教“活”。
2.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初学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利用自己懂的语言形象地记忆英语,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故意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感受真实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加强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克服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方面的困难,更好地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李琦.中西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