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绿色建筑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3 09:46: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绿色建筑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绿色建筑的概念

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now building people's lif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o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is also now people more attention but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has some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Shape design; The conceptual design; Green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概念与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均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2.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虽然从前文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效益,但这毕竟是针对长远效益来说的。而实际上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这些缺点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如此盲目的追求“高、精、尖”的建筑,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本身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过程复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国外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都显得差强人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建立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基础上,是我国目前唯一受到官方认可的评价工作,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标准评价工作的空白。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相关的激励措施,使得开发商在选择节能形式时顾虑重重,利益双方不能就节能效益的评价达成共识,使得上述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体型设计

篇(2)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50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而开发、利用节能建材,打造绿色建筑是促进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求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的需求。它强调资源能源的低消耗、高效利用率以及有节制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定义,绿色建筑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建筑使用,涵盖了建筑的整个周期。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充分的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水系与植被等;其次在建筑的选址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物的形态、布局、朝向等,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与自然气候;同时建筑的风貌还要尽量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例如保持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等,从而为当地的居民营造出舒适、愉悦的居住环境。

绿色建筑关注建筑节能与建材的使用,为此在建设绿色建筑的每个环节要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与能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将建筑融于自然,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绿色建筑度的认识误区

(1)绿化率高就是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对于绿化面积有着严格的规定,较之传统的建筑可以给人以更为贴近自然的感觉。但是绿化面积只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水、光、环境、声等因素。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刚兴起,许多人错误的一位绿化面膏就是绿色建筑。

(2)智能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是专家所持有的错误认识,因为他们以为智能建筑必然的达到了各方面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上与绿色建筑相近。但是智能建筑也只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实现方法。

(3)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就是节能建筑,但是不能简单的说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将绿色建筑定义为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与环保建筑的综合体。

(4)绿色建筑就是高成本建筑与高价建筑。绿色建筑强调建材的循环使用与利用本地资源,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的投入,为此并非是高成本建筑。

(5)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绿色建筑提倡使用最为简单的技术以及最小的环境代价,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6)绿色建筑只能是新建筑。其实通过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也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

此外还有人认为绿色建筑只是政府的事,与广大的居民无关,其实这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3.绿色建筑的特征

3.1和谐

绿色建筑的和谐的特点是为了消除或者尽量的减小建筑在建造、使用预计拆除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消耗、影响降至最低,强调体系的和谐、关系的和谐以及系统的和谐。

3.2节约

绿色建筑是在当今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于是在然的要提倡节约能源,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3.3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的建造要根据符合生态系统安全、客观而健康的讯在为依据,建设符合人文特征、高效利用土地以及建设适宜空间、科学选址的规。

3.4高效

绿色建筑是人类的居住场所,从其建造、使用、 维护到拆除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同时要通过使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的功效。

3.6舒适

舒适性作为与能源消耗以及资源的使用的矛盾体,很难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性不是以无限制的消耗资源与能源来达到的,而要通过满足人类的舒适需求为条件,通过建筑经验与科学技术的探索,达到满足建筑舒适性的要求。

3.7人文性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与体现方式,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都是没有人文色彩的,不仅没有了特色与特质,同时也丧失了地域优势。

3.8经济性

绿色建筑的使用、建造与维护技术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其高技术、高投入的极致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科学技术的水平,但是通过适宜的技术与地方化的建材或者地域性的建造经验同样可以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途径。总之唯技术论与唯高投资论都不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可以通过适宜的成本、消费以及投资建设绿色建筑。

4.建筑的实现

4.1节能门窗应用

门窗与建筑的护结构以及箱体、屋面相比,其隔热性或者保温性都比较低下。同时门窗又是冷风流入的主要通道,因此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能、提高舒适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在门窗的缝隙粘结橡胶条、使用单框的双玻璃或者采用一玻一膜结构窗,以改善门窗的保温性能。

4.2墙体设计

建筑物的外墙作为建筑内外之间的屏障,对于内部小空间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主要从材料以及墙体的结构设计入手,其目的是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以达到保湿与隔热的目的。传统的建筑保温是通过加厚墙体,这种方法具有蓄热能力强、热工性能稳定、在持续供暖的条件下热损小的优势,同时对于间歇性供暖的房间也具有很好的空气稳定性。但是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于建筑物自重的要求,通过加厚墙体进行节能保温已经不再适用。而具有自重轻、占据面积小的新型环保材料被逐渐的广泛的应用。目前建筑的节能墙体设计主要集中于构法以及材料的选择上。主流构法为复合墙体,例如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保温复合外墙以及内保温复合外墙。

4.3屋面构造设计

屋面作为接受太阳辐射面积最大的建筑面,并且受照射的时间较长,因此是节能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面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到屋面的厚度、重量、保温层对防水的要求等因素。采用先进的倒置式屋面,由于屋面结构不接受太阳的直射,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屋面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平改坡或者屋面绿化以及蓄水屋面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屋面节能效果。

4.4太阳能新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节能意义尤为的重要。而太阳能这一清洁环保、可再生、无处不在的能源更是节能的首选。太阳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无论在商业的性价比还是在技术上的集热效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达到与住宅完美的结合,实现一体化,并且在安装的形式、寿命以及与建筑物的协调方面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

5.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节能,更加的关注绿色建材以及环保的效益。特别是在能源紧张、人口基数大的中国,加大环保、节能建筑的开发与普及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任务。总之要加快发展节能材料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利用,让绿色环保的观念以及设施深入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为此,我国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方方面面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希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快速平稳的发展。构建学校绿色建筑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构建绿色建筑能够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安全的、健康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学习。另外,构建学校绿色建筑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更好的进行。要想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校绿色建筑,需要加强绿色建筑的设计环节,有效的结合绿色概念和抗震安全准则的相关内容,从而设计出最佳的绿色建筑,保证绿色建筑安全、环保、节能等特点。

一、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建筑、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最大限度的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从建筑建设、建筑使用、建筑回收期间都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危害,并最大限度的做到节约资源,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的选择环保材料、施工设备尽可能的避免污染环境、施工工具尽量降低使用低耗能的等等,从而实现无论在建筑建设、建筑使用、建筑回收任何一个期间,都要以生态平衡、资源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等发展思想为主。

二、基于绿色概念的学校建筑设计

学校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构建学校绿色建筑对于环境教育和呼吁环保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时以“绿色概念”为中心,促使学校绿色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绿色概念这一目标。基于绿色概念的学校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1.自然采光设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对自然光进行利用,达到节能绿色的设计目标,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学校建设区域的实际采光情况,将教学楼主体设置为长轴式的长条形体量,同时还可在侧窗上部设置反光板,充分利用自然光(注:反光板应当设置于眼睛高度以上,避免光线过强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设置反光板进行采光的依据在于:直射日光可通过顶棚放射至室内,光线折射至室内天花板,进而漫射至室内远窗。以此种方式,能够使内墙空间照度水平显著提高,提高室内光线分布的均匀性。以此种方式,还可利用辐射热量,提高室内环境温度,降低冬季低温气候下的采暖负荷;而在夏季高温气候下,可遮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热量,控制制冷负荷水平。

2.自然通风设计

学校建筑内部人员密集,因而保障室内通风条件的可靠同样是绿色概念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自然通风设计的方式,除可有效排出教学楼室内废弃,引入外部新鲜、洁净空气以外,还可显著控制机械通风设备以及空调制冷能耗量。举例来说,对于盛行东南向风的建筑区域而言,可以在东南向适当位置形成自然通风的豁口,将自然风引入相邻建筑中间区域,达到提高通风水平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开窗位置的选择上,应当特别考量上气窗、下气窗对应换气的功能,而开窗访问的选择还需要尽量与夏季季风方向配合,避免冬季季风贯入教学楼内。

3.气候缓冲区设计

气候的缓冲与控制同样是影响学校建筑使用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学校建筑主体东西两端的房间为楼梯间和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因此,可以在东西两端外侧设置了阳台和防晒墙,有效防止建筑物的东西日晒,此项措施成为热缓冲策略中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连廓部分的少量东西房间,东西两则设垂直和水平综合型深遮阳板,且西侧有宽阔的走廓,遮挡日晒,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不但如此,通过设置半围合庭园空间的方式,不仅具有景观和休闲、交流的功能,同时可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提高学校建筑整体利用价值。

三、基于抗震安全准则的学校建筑设计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其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最大限度的做好的抗震工作。在设计学校绿色建筑过程中,加强抗震性能的设计,促使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抗震功能,及时不能够避免建筑倒塌,还能够为师生创造逃跑时间,避免生命受到地震的威胁。要想设计学校绿色建筑红增加抗震性能,就需要按照安全准则进行具体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的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基于抗震安全准则学校建筑具体设计内容是:

1.明确学校建筑抗震要求,按照建筑要求进行设计

在学校中建设绿色建筑,就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建筑的抗震功能也要适用于学校,才能够发挥抗震功能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进行学校绿色建筑抗震功能设计前,需要结合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学校的抗震特点,提出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合理的学校建筑抗震要求,促使学校绿色建筑抗震功能设计在抗震要求的约束下进行的,从而保证学校绿色建筑的抗震功能即适用于学校又符合抗震安全准则。

2.根据不同的地震带,合理的划分学校建筑抗震标准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其对学校的破坏较大,能够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尽量降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在构建学校绿色建筑工程中的设计环节中需要加强抗震功能实用性的设计,从而保证学校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要想提高绿色建筑抗震功能的强度,需要明确学校建筑抗震标准。学校建筑抗震标准的制定是根据不同地震带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在制定合理的学校建筑抗震标准后,评估学校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抗震功能程度,如若学校绿色建筑抵抗当地地震的效果不佳,对学校绿色建筑的抗震功能进行优化设计,直到达到标准。因此,根据不同的地震带,合理的划分学校建筑抗震标准对于提高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抗震功能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近几年学校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其能够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安全的、健康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学习,还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良好习惯。建设学校绿色建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设计。如何能够设计出最佳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基于绿色建筑概念和抗震安全准则进行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有利于建设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校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宝箴.创造幽美的育人环境探索教学楼建筑的新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03)

[2]邹卫,张曦晖,滕凌.交流、创意空间的创造――由教学楼设计引起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3(03).

[3]张立刚.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广告绿色化发展分析[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轨道交通的概念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轨道交通更是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是绿色轨道交通的重要内容。绿色轨道交通主要从功能上的结合和空间层次上的结合来体现其绿色的特点:

1、功能上的结合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由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轨道交通是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其它功能区域部分相联系,通过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改变各功能区的联结方式,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以达到能源清洁、资源高效、经济发展,增加各功能区的亲密度和社会活力。

2、空间上的结合

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地面交通组织之间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相结合。不同的规划部门要统一规划思想,在同样的规划指导思想下,把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

图1绿色轨道交通空间结合关系示意图

绿色轨道交通的建立,将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自然与生态系统融为一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

在“绿色轨道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规划必须注重轨道交通与综合运输、土地使用模式、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考虑建设的可实施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自然地质、人文历史、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轨道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三、绿色概念在轨道交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某市轨道交通5号线设计前期,设计秉承“绿色轨道交通”理念,从城市规划角度着手,深入进各个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在每个细节上努力更“绿色”。该市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共设18座车站,在满足功能、乘客和工作人员基本舒适度的情况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规模节省投资

1)车站建设规模根据控制期客流量进行确定。标准车站站厅层净高4.8m,站台层净高4.55m,车站顶板覆土3m;各层层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能为乘客提供一个高度舒适的空间环境,没有造成车站层高的浪费;车站顶板覆土的厚度满足绝大部分城市管线敷设的深度要求,做到了地铁与管线的和谐共存,并没有一味的加大车站埋深,控制了车站投资;

2)车站附属工程如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设置充分考虑车站周边环境并通过多方案进行比较,尽量减少附属规模和对建筑物的拆迁。

2、减少环境影响

1)尽可能保护当地文物、自然水系等,规避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段,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保护地下资源;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

2)地下车站综合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规划建筑)、地下管线(规划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到综合平衡,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的影响;

3)地面车站建筑的设计要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措施;采用降噪措施,降低车站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节约用地,同时控制车站体量以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4)车站风亭、冷却塔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车站风亭及冷却塔设计必须应满足以下要求:

风亭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布置;

风亭布置在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远离住宅、学校;排风口不面向建筑,风亭进、排、活塞风口距邻近建筑物门窗直线距离必须满足环评要求;对于建成区,在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设置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区的噪声限值;位于2类区和1类区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相应区域噪声限值;对于规划区或远郊地区,风亭与建筑物的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

地面风亭有条件时与地面建筑合建,不同风亭的风口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与合建建筑的门窗距离不小于10m;

单建组合风亭进风、排风、活塞风口之间的水平或垂直净距不小于5m,并严格控制风亭体量和高度,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和环评要求;

单建低矮风亭,风井底部设排水设施,风口最低高度满足防淹要求,且不得低于1m,开口处设置有安全防护装置。低风井之间满足下列最小净距要求: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10m,活塞风井之间、排风井与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5m;进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3m,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10m;

当高风亭设于路边时,风口底距地面的高度不小于2m。

3、确定合理的车站、出入口位置吸引客流

1)车站总平面设计应满足控制期客流量和运营管理需求,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公交规划等控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置车站,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优先考虑跨路口设置,当站址周边有控制性因素不能跨路口设置时,必须考虑车站的过街功能。

2)车站总平面设计结合道路和建筑的布局与规划,合理布置通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的统一建设。

3)车站总平面设计应考虑与铁路、公路、公交等各类交通工具换乘的方便,应使换乘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4)车站出入口应靠近地面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及社会停车场,实现与地面交通的无缝或短距离接驳;

5)在城区有条件的车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或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实现车站和人员的合理换乘。

6)地面车站、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日照的间距要求,避免过多遮挡周边建筑,以保证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平面功能合理

车站规模根据控制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车站站厅、站台布置功能合理,并做到了以下几点:

1)站厅、站台设计客流组织合理,减少交叉干扰,方便乘客进、出站,各部位的运营设施通过能力与客流相匹配,紧急状态下能保证迅速疏散客流;

2)车站站台设站台门,保证乘客安全;

3)车站公共区设广告、ATM机、广播、通信等设施,方便乘客出行需求。

4)车站公共区、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各部分空间,分区明确,合理组合,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5)车站设公共卫生间和工作人员卫生间。公共卫生间设于车站站台层公共区,工作人员卫生间设于站厅层设备管理用房区。

5、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

1)从站台至出入口设地面盲人导向带,并与车站外城市道路的盲人导向系统连通;

2)每个车站均有一个出入口设无障碍设施从地面直达车站站厅层,同时从站厅到站台也设置有无障碍电梯;

3)自动检票机附近设置宽通道检票机,方便残疾人轮椅及大件行李通行;

4)公共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6、垂直交通

1)楼扶梯设计要求:

车站出入口至站厅以及站厅至站台均设有楼梯,以便在自动扶梯检修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使用,并满足紧急状态下乘客疏散需要;

当车站设备管理区分为上下层时,应有一部上下联系及火灾时作为消防及疏散的楼梯,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

公共区楼梯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倾斜角度宜为26°34′。

自动扶梯的设计按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确定,自动扶梯在站台和站厅层的布置尽可能的均匀;

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超过6m时,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9m时,上、下行均设置自动扶梯;

站厅与站台间设上、下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12m时,应设置2台上行,1台下行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倾斜角采用30°,有效净宽不小于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上、下水平梯级分别不少于4块、3块,上下平台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客流,自动扶梯采用公共交通型重载扶梯。

2)垂直电梯设计要求:

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设置一台直通站厅的无障碍电梯;

车站公共区付费区内至少设一部电梯,运行于站台付费区和站厅付费区之间。

7、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本工程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

站点地下空间和上方空间的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站点区位、客流、周边商业开发潜力、市民出行及购物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对车站站内空间、车站配线空间、周边地下空间和地上物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一条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号线综合开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利用车站配线上部空间进行开发

图2 地铁车站配线区上方商业开发实景图

2)车站周边发展模式

车站位于城市道路下,通过出入口、天桥、地道等与道路两侧物业结合。也可与物业、广场等整合为同一建筑群,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图3 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开发模式

3)上盖物业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产权明晰,建设简单,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容易实现。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使上盖物业具有极佳的可达性,交通极为便利,相对于周边物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开发逐步成为各个城市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

轨道交通作为百年工程影响深远,但目前国内以“工程型”为主的轨道交通研究较多,“规划型”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前期研究概念的把控,将绿色的概念贯穿整条线的设计,有助于推动轨道交通事业向着更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

[2]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篇(5)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业建筑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设施。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优化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环保和节能,这是建筑理念时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l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1)环保:全方位考虑建筑设计要素,寻求建设设计和投入最佳平衡点,降低污染,保护环境,这是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工业建筑设计人员要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理念,做好前期勘测、调研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材料、结构、外观因素入手,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实现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节能:在建筑能耗逐年上升,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减少建筑能耗势在必行。建筑节能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它是一个系统的技术集成。提高地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材料利用和推广工作,综合考虑能暖、水电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采用多方位技术手段,是提高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3)无害: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协调。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保证室内空气流畅、清新,温度、湿度适当,为居住着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严禁使用有害的装修和粉刷材料,那些有害的木材、石灰、油漆材料都要经过专门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后再投入使用。绿色建筑还要积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设计取暖、供热装置,减少因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危害。

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工艺及环境优化要求。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工业建筑设计要求除了要满足特定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还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和人员使用满意度数。因此,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理念要保证建筑的工艺、结构、性能都满足国家规定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积极利用已有条件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宣,加强现有材料的运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眼光和发展理念来进行建筑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次序、相互联系和生产特点,将气体排放量大、噪音大的部门安排到合理的位置。

(2)高效发展要求。绿色建筑要重视能源的节省,也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需求。绿色建筑设计应进了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智能化设计水平,广泛利用电子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进行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为企业发展、建筑扩建和改建留下空间。为了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绿色设计要合理选用建筑工艺材料,选择施工方便、耐火耐蚀、抗震能力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进行特种作业生产建筑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火、防潮、防腐措施。

(3)生产化境安全可靠需求。工业建筑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运营的重要场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一定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建筑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如纺织车间采光条件不好,会降低生产效率。自然通风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能提高建筑的健康活力和舒适度,有益人们身心健康。

(4)各类用房布置合理。工业建筑的主要用途是工业生产,但是工业建筑内部也有生活用房、行政管理用房和生产管理用房之分。如厕所、淋浴室、餐厅、操场、存衣间都属于生活用房的范畴。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种类的用房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各类用房布局。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建筑布局:线性空间布局方案是形成动态、开放园区的常用手法,如带状绿化带、道路景观设计、生产区发展轴形排列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动力供应、废水处理提供了集中处理保障。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要适应企业工业发展的要求,建筑空间要有极强的包容性,功能使用上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为建筑灵活、适用扩展提供保障。

(2)绿色建筑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应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在设计和建设环节,有目的、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建筑设计人员加快工艺改造和新型材料利用力度,运用先进的节能、排污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在绿色理念的引导喜爱,设计单位要积极探索工艺改造新道路,精简原始工艺,采用节能降耗的建筑工艺,利用绿色材料,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

(3)工业建筑单位的设计: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工业建筑表面积与工业建筑体积比,尽量缩小这一比值,可以减少建筑热耗,减少体型凸凹变化,为绿色设计的理念得到展现和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4)工业建筑外墙设计。工业建筑外墙不但要满足自然采光、通风要求,还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业建筑首先要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如使用隔热性能好的隔热砖和保温性能好的稻草板,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隔温效果。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镀膜窗户,可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

(5)智能、排污设计:工业建筑设计既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还要重视新型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真正实现经济方便的目的。如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工业建筑根据湿度、温度和风力情况自行进行空调调节和开关。而针对工业企业生产繁忙、排污压力大等特点设计的自动化除污系统,可以提高有害气体的输送能力和污水排放处理能力,既有效避免了污水汇聚产生的污染,还提高了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和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沿着高标准、低能耗、低污染的道路持续发展。

4绿色设计方案的管理

工业建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完成需离不开各单位的有效合作。①设计单位接收建筑方案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方案实施优化管理,确保建筑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工程设计人员要树立绿色设计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程设计;②设计单位要按照工业建筑设计要求对生产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勘测收集数据,完善辅助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建立自动化数据管理模式,为工程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监理单位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审核,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各单位只有明确自己在这一复杂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努力完善决策思维、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绿色设计的目标。’

5结束语

工业生产是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绿色设计理念弥补了工业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缺陷,使工业建筑变得更加美观、实用。绿色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设计师要正视绿色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这一理念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博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

篇(6)

绿色建筑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应运而生的,主要特征是节能、环保、节水、节电和节省建筑材料。诚然,很多人都把绿色建筑与建筑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绿色建筑更多是一种未来建筑的发展样式,是一种科学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生态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建筑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思想的升华。总体来看,研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来说,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存在相当的偏差,集中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本质诉求没有充分得以传播,绿色建筑的实现路径和形式没有得到科学的推广。同时,很多建筑企业和单位虽然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普及存在误读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建筑概念,也可以归类为生态建筑和自然建筑的范畴。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版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于大自然、美好环境与和谐生态的需求,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状况下建筑升级的必要性。无论是生产类建筑,亦或是生活用的建筑,都具有固定的样式和外观。传统的建筑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般都是方方正正、严密紧实的,而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功能,根据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生态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忽略建筑的外在形式。当前,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存在误读,错误的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这是亟需破解的。

1.2 绿色建筑的推广区域存在差异

以我国为例,南北方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和设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由于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暖、供暖设施的设计、开发;南方往往因为气候条件而注重防潮、通风设施的设计。这就是地域不同带来的绿色建筑推广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同时,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或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严重的误区。真正的优化级别的绿色建筑,并非只能在城市中推广,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适用。例如,我国很多传统农村地区的建筑样式,都是绿色建筑的雏形和范例,体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基本绿色诉求。最为典型包括大草原的蒙古包、福建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等。这充分的证明,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地域关系不大,凡是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建筑样式,都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

1.3 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是否与建筑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一致,这是很大的问题。当前的建筑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很多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为利益而严重牺牲建筑质量,往往打着绿色建筑的名号,但是建筑物跟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相差甚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由于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认定、审查与评价的机制、体系。要知道,只有符合认定标准的绿色建材,才能发挥出建筑物节能减排、包含环境的基本功效,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的诉求。同时,绿色建筑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职责全在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这其实也是错误的思维。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是全社会的责任,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必须区分清楚。

2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导

前面已经提到,绿色建筑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绿色建筑的概念、形式和实体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但是,绿色建筑具备的优势,与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比较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将绿色建筑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样式,其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的基本诉求。

2.2 绿色建筑将根据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虽然现在很多建筑都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很难真正满足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加符合低碳环境、节约能源和生态平衡的要求,更加体现“绿色”的概念。比如,随着绿化配置技术、绿色环保材料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准也必然得以提高。

2.3 绿色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诸多的经济利益与之密切相关。就未来的趋势看,绿色建筑引发的建筑市场变革是指日可待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绿色建筑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必将为建筑市场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可以断言,绿色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光明的,绿色建筑带来的产业回报也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2]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建筑范例,对这两种建筑系统进行简单比较研究,试图能给同行有所启发。

一、生态建筑

(一)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真正意义的生态住宅,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二)范例。

绿色区域福特汽车经销站(Green Zone Ford Dealership),瑞典乌默尔。位于瑞典北部乌默尔市的“绿色区域”福特汽车经销站并不算大,主体建筑只包括一座汽车展厅、一家麦当劳和一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加油站。然而,它却是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生态建筑技术的最具创意的实例之一。太阳能集热器的“绿色区域”提供主要的能源,此外,连接建筑各部分的特殊地热调节系统可以综合调节建筑物间的温度,比如将麦当劳餐厅厨房中的多余热量给汽车展厅加热。废水循环和再生系统的使用将对市政供水的需求减少了90%,使雨水和湖水都成了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绿色植被覆盖屋顶的做法不仅有利于美观,还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和促进通风散热的作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绿色区域”有望在将来成为可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建筑范本。

国会大厦(The Reichstag),德国柏林。福斯特将自己的大师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新的大厦能耗和运转费用降到了最低,而且还能作为地区的发电装置向邻近建筑物供电。被视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顶不仅有助于采光,还是电能和热能的主要来源、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技术的使用,还使整个大厦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4%。

这些都是有关生态建筑的经典例子,它们是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的典范,使建筑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

(一)概念。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通俗一点说,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其实,绿色住宅是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应用、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是以住宅的物质、技术层面为依托的精神层面,绝不是几块绿地、几簇花丛、一池碧水所能全部代表的。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绿色建筑包含社会及文化意识,同时可改善楼宇使用者的生活质素及工作环境。科罗拉多洛基山研究院所用的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较简洁,即:“把社会及环境目标与房地产设计以及符合财务原则的方式相结合的绿色开发区。”

(二)范例。

目前,世界上多以美国的“奥杜本”大楼为绿色建筑的经典,这座大楼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可以节约36%的燃料和68%的电力,同时拥有自设的废物循环系统,将办公过程中废弃物的80%加以回收利用,为世界各国建筑的“绿色理论”提供了实际的样本。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是北京首座绿色建筑,也是我国较早的绿色建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南、北两个中庭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西立面设置遮阳隔墙,南立面设置遮阳隔板,室内设置较大的休息厅,将植物引入改善景观环境等。

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办公楼从外表看与普遍写字楼并无区别,但它的墙壁是由麦秸秆压制并经过高科技加工而成,其坚固性并不次于普通木结构房屋,其它板系由废玻璃制成,办公桌用废旧报纸与黄豆渣制成。最具特色的是其外墙缠满爬山虎等多种蔓生植物,这不仅使办公室显得美丽清爽,并且能调节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有益身心健康。

这些绿色建筑不仅减少基本使用费用及营运成本,而且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身体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因而,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

篇(8)

前言:

在固有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并没有阐述整体建筑物以及各主要构件的设计寿命,只是笼统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用不正确的理念来进行大致的论述,已经完全不符合建筑工程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就缺乏与建筑物设计寿命相当的设计技术上的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面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安排。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建筑的概念呈现出遍地开花、深入人心的状态,有关于相关绿色建筑设计的话题不仅被专业人士关注,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所津津乐道;基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何在全寿命周期的思想指导下,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密切的结合起来、将建筑的附件打造成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共同体、确实做好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传统的建筑设计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内涵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导致现有许多建筑物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使用性能较差、使用寿命短等等,一方面不仅使得建筑物本身不能够正常的使用,建筑物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造成建筑物的养护费用成本、维修成本急剧增加。这些问题给后期运营和管理带来了负面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耗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毫无质疑的需要贯彻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从全寿命周期的宏观概念上看,其是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建筑物产品寿命历程的所有环节,将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因素加以细致的考虑,从而得出给予相关建筑物管理阶段性的规划和优化措施的一种理论。而从全寿命周期的微观概念来说,其是指设计建筑物产品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对所有相关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以及回收处置全过程的一种策划与安排。

2.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

人们在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设计的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有的设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灵感和实际的工作经验进行建筑的设计,这种传统的设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面临着用经验和灵感匮乏无法解决面临问题的时候,往往就得不到有效的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设计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是指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能够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环境条件、资源来进行相关的建筑物产品的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功能、尊重技术系统之上而产生的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基础之上。

3.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3.1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框架

无论什么样的事物都具有创新,而建筑设计创新并不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启发式的创新制度,建筑设计创新所关注是如何将思想的内涵和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当中,与凭借灵感实际的工作经验相比较,更有系统性、效率性,也就是说在设计当中能够规范建筑设计所包容的思维,有效的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相应的建筑设计的结果,达到建筑设计放心的目的;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本质而言,它具有创新性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一定的条件处理好最终目的、设计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条件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建筑物因素、 环境因素得到重新梳理、重新排列组合而达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当中,针对于建筑设计创新能够在对象的描述、建模、探讨等各个方面形成突破,并且能够遵循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理念,而使得创新思维在整个建筑物生存过程当中逐渐的清晰起来,继而构成完美的建筑创新设计的结果。

3.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流程

目前常说的“绿色”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思维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涵盖了绿色思维先期发散扩展、思维后期收敛这样的发散思维模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思维发散与收敛相互并不矛盾,利用绿色思维将所有的建筑设计的全寿命的概念进行可能性的包容,经过一定的条件筛选进行收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发散―收敛”的的“ 绿色” 思维进行单向的筛选,不断的进行完善工作,这样既符合建筑设计绿色思维,也能够体现建筑设计全寿命周期的特征。在实际运用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思维模式的时候,建筑设计创新收敛的工作注重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性的原则;针对于目的性的原则非常好理解,我们必须要在处理建筑设计所遭受的问题时,必须要明确建筑设计的初衷目标,切不可离开原始的目标一味的追求创新;二是创新性的原则:创新原则必须要满足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创新思维为基础控制建筑设计的效果。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必须方便和能够实现,一味的寻求无限的创新性是不可取的。除上述的三个原则之外,还要必须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的原则,原则内容包括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建筑的生态性、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适应性等等其他,用这些原则来不断的进行成立和收敛工作。

3.3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思维包容

创新与思维素来孪生姐妹,有着天生的必然联系。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是两种思维的包容。全寿命周期是带有人为的行为特质,有意识的或者“故意”将思维通过非常理性的方向去发展,打破了常规性的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正面的问题。全寿命周期与绿色建筑设计创新能够产生极大的相关利益,往往能从全寿命周期当中得到绿色建筑设计的新领域的扩展,能够取得比较大的创新思维和效果。我们要对全寿命周期这一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不能全盘的肯定也不能全部的抛弃原有的设计最基本理念,而恰恰相反关键在于把握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规律约束的情况下,控制好全寿命周期的力度和深度,一味的考虑全寿命周期有可能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差、创新性不足强,我们一定要根据事实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考证全寿命周期与绿色概念的合理性,这样才有可能将绿色思维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之内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从概念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相反却呈现相互制约的关系;全寿命周期是在目前人们热衷于追求绿色建筑设计创新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强调在绿色建筑设计创新时需要与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以及回收处置全过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作用,使得绿色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成为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规划建筑设计的一种基础,避免因绿色建筑创新所带来的盲目性,增加了建筑使用效率和功能扩展,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high-energy, high-pollut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and popularize the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China.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status;issue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能源生产的速度,导致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目前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目前存量建筑已达400亿㎡,且每年已新建20亿㎡的速度增长,建筑使用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由此可见,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节能压力。绿色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由国外引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中国的绿色建筑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2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理念是建筑绿色化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将生态建筑、共生建筑、可持续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统称为绿色建筑。

2.1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定义强调了四大方面:一是全寿命周期,这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时间范畴,而不是简单的建设过程,绿色建筑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强调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而建筑业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必须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不能忽略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建筑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同时不能牺牲建筑的功能;四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建筑的着眼点是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2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开展建筑节能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回应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动员,通过并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都强调了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提出了建设绿色住区的设想。199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 年的《北京》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准则。

进入21世纪后,绿色建筑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继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顺利。

3中国绿色建筑的特点

篇(10)

1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发展背景

1.1 发展趋向

我国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率可由30%增至60%,每年增长率可达1%,即使按人均15平方米计,也需每年新建居房两亿平方米左右。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认真研究我国住房建设,使其不仅满足方便、舒适,同时也满足生态、环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是十分重要的。

1.2 “智能化”的背景

一方面,因为我国居住小区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但同时,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的要求,且要求较高的通信与物业服务、较高的娱乐和消费需要以及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倾向;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

1.3 “绿色文化”的要求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继之而来的绿色文化的兴起,则是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对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建筑体系正是国际建筑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筑师们对国际上“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

2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

首先要阐明的是:“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智能化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同时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应是符合绿色理念要求,是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住宅小区”。

2.1 智能化小区

合格的居住小区条件一般是:

1)小区住宅建筑物的质量,即其建筑规划功能和机构情况;

2)小区内部交通和小区与城市和外界交通网连接的便捷性;

3)小区内部和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内外绿化布局和人文环境的情况。

对于智能居住小区,则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上述居住条件的合格的居住小区。然后,并能在智能化功能方面满足以下的技术条件:

1)小区住户具备家庭布线;

2)小区有网管中心,通过此中心,物业部门可以对小区内的居民各户进行网上服务,建立小区局域网构架;

3)小区居民可方便地实现与外界的通讯;

4)对小区设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智能居住小区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得到小区住宅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并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充分集成、利用和协调起来。

2.2 绿色建筑

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群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目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应施加限制。

绿色建筑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绿色建筑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原则。同时,绿色建筑应走节俭、节能、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发展道路。

因此,评价绿色建筑应按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1)绿色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此外,在建筑物超过使用年限以后,其建筑材料应该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

3)绿色建筑应做无废无污或无废少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合理的立体绿化,有益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效益;

5)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运转耗和物耗,提高自养水平。

根据以上的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五项原则:

(1)节约能源,减少建筑耗能;

(2)设计结合气候,通过建筑形式和构件来改变室内外环境;

(3)能源、材料的循环;

(4)尊重用户,体现使用者的愿望;

(5)尊重基地环境,体现地方文化。

2.3 智能化小区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智能”与“绿化”是用科技手段实现的,它通过包括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技术来实现上述“绿色文化”的目的。“绿色文化”和“智能化”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的统一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的智能居住小区对“绿色建筑”已有所要求,但“绿色”与“智能”还只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而在这里,应强调的是:

1)无论是“绿色化”,还是“智能化”都应是面向功能的设计,即要做到功能的实现不应是设备的堆积;

2)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

3)“绿色”和“智能”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

3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

3.1 当前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

纵观当前大多数已建成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可以看到,现有的智能小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小区内部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

3.2 绿色智能住宅小区的系统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与一般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的不同点是:

1)强调了节省能耗问题;

2)强调了生态与环保问题;

3)强调建设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可全面地保留。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所有的案例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理念中都过分强调了“智能化”,而对“绿色化”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提出,也只是浅层次的“绿色化”,如绿化面积,公共灯具的管理等。而许多富有“绿色”理念的技术被所有人所忽视,其中不乏那些简单、低成本却卓有成效的设备,以及可以很好的和"智能化"理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这些在具体工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

1)智能化方向由设备集成商导向其直接后果是智能理解为设备的堆积;

2)规划设计者缺乏“绿色”理念、用户缺乏“绿色”要求。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如果小区的设计者还没有深层次的“绿色”的理念,仅仅把“绿色”理解为“绿化面积”和“小区景观”,那么“绿色”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程度。

篇(11)

1 概述

建筑从最初只是用于遮阳避雨和防风御寒的场所,发展到具有艺术性和多功能性的建筑,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和今天的智能建筑,这都是时代赋予建筑的烙印,也是不同时代科技水平的反映,并且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更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智能建筑也将采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特性让智能建筑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各国、各行业和研究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有对智能建筑的不同定义。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即智能建筑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工程领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与充实。

绿色建筑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都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其他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绿色建筑是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智能建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用智能系统控制建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与自然结合的建筑自控,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智能化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节约能源、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正向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国内有时把智能建筑定义成弱电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其实智能建筑就是一个实现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而要完成绿色建筑的总目标,必须要依靠以智能建筑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建筑设备等楼宇控制的相关技术。没有相关的支撑技术,绿色建筑的许多功能就实现不了。从这个意义来看,智能建筑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面,同时具有与人和自然高度和谐、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是更注重经济效益、安全、环保和人文关怀的、并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技术的绿色建筑。

2 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1 智能建筑是以绿色为目的、方向和总纲。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绿色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纲。这就要求在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的概念,必须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并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力。

2.2 智能是绿色建筑的手段、措施和技术。智能是为了帮助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以达到节约、环保、生态的要求。例如可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可以实现对气、水、声、光环境的有效调控;可以对各类污染物进行智能化检测与报警;可以对火灾、安全进行技术防范;同时,可以提供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给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要达到的目标,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是对现代建筑两个不同方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应该将智能与绿色和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在安全舒适、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的追求。从长期发展来看,既可以满足以人为本,解决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需要,又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了传统建筑的建设。应该把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只有坚持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才可能真正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革命的创新,在建筑中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更高新的后工业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技术等,特别是应该将多种智能、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新型能源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建筑—智能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喻李葵. 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唐红.基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