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循环经济实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极大程度地减轻了资源供给压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1.2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减少生产生成,从而保证产出最大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在产出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较大。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低投入,同时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资源能够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尽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4有利于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污染少、效益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议
2.1不断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极大程度地减轻了资源供给压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1.2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减少生产生成,从而保证产出最大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在产出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较大。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低投入,同时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资源能够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尽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4有利于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污染少、效益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议
2.1不断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不过分依靠资源来寻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增长,并且要能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让经济系统能够与整个生态系统相融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并且要求在经济增长中综合利用资源,让经济能够融合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中,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能量流动方式的,其目的是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低污染、零排放,以此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人们能够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人类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是要有新的经济观,不能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只有在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同时,循环经济要形成新的价值观,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考虑到自然的修复能力,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不断促进自然的和谐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工业中,人们的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这使得自然的负荷越来越重,因此必须要形成新的生产观,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废弃物的再利用原则,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保证生态的平衡。
二、我国旅游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旅游经济在体制上是不完善的,无法做到资源的高效运用,典型特征就是低投入、高利润。旅游景点一般是以国家垄断的方式进行保护的,这就导致了旅游市场的封闭性,阻碍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加上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由于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个部门合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存在经费投入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区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很小,导致设施配套不完善,景区主要的道路和绿化工作不到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高效运作。旅游开发部门也缺乏长远的目光,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再加上旅游相关部门缺乏创新理念,旅游产品都是以往的主题和方案,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致游客的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行业信誉受损,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三、创新旅游经济管理的思路
旅游行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与当地资源、环境、人文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旅游经济要实现系统观创新,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站在整体的角度来打造品牌景区,有效促进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融合,加强旅游行业的规划和融合,以系统为原则,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要实现经济观的创新,就要优化旅游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保证游客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体验,在不危害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最合理的经济利益,在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旅游经济管理还要实现环境伦理观的创新,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宣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视域下要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系统。同时还要实现好生产观念的创新,节约生产,促进绿色生产,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帮助游客实现消费观念的创新,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减少消费上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旅游企业是产品形成和资源消耗的关键所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构建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鼓励当地旅游产业控制好旅游设施的规模,禁止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减少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能源消耗,倡导展开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旅游经济管理需要重视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再利用,这也是旅游业内部分工的结果,同时旅游业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废弃物再利用资源优化企业,保证旅游业的上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能够得到相应的延伸,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我们要构建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人们爱护环境,建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变成全人类的责任。
作者:孟昱龙 霍婧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有一个“3R”原则需要遵循,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它所要求的并不只是资源的简单循环利用,它最根本的目标是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并要求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资源开发计划及保护措施,并尽可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尽量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2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
旅游经济管理涉及财政、物价、交通等许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许多方面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引、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旅游行业内存在主管部门职能不明确、行权薄弱、执行力差、执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旅游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旅游环境的有效改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也间接降低了旅游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效率。
2.2旅游经费投入不合理,旅游基本设施的落后
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我国对旅游管理方面及各项设施的投入不合理,导致旅游设施的不全与落后,造成旅游经济管理许多方面的无意义重复与滞后,许多天然优良旅游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和闲置,旅游设施不配套与景区环境和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协调,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迟滞,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旅游经济开发,以致经济与环境的恶性此消彼长,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2.3缺乏长远的旅游经济发展眼光,地区旅游开发不合理
很多旅游景点对资源只开发、不保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基于经济利益,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破坏与减少,可再利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滞后。比如,在某些地区旅游景区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以牺牲生态和谐系统为代价,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景区环境失调,影响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是极度不科学的,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2.4缺乏创新理念,旅游产品陈旧无特色
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产品供需错位,缺乏新颖的旅游资源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游客需求无法满足,激烈竞争下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某些景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而盲目投资导致旅游资源与产品的重复低水平建设与恶性的市场价格竞争,使行业信誉严重受损,自然与社会难以和谐共处,这完全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3循环经济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3.1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趋势与要求。
3.2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遏制资源浪费与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相当严重,更有旅游景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闲置旅游资源的现象存在。循环经济“3R”原则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比如在旅游景区内尽可能多置分类垃圾箱,在回收垃圾并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游客因找不到垃圾桶而随地乱扔垃圾的问题。再比如,用过的废水可通过自置净化系统再处理再用来绿化景区等,这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污水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3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确保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循环利用资源,并合理的再处理利用垃圾废弃物,这在无形之中就为旅游经济节省了资金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益于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增强了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与发展力,这同时也提高了旅游的经济效益,确保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循环经济模式适用于旅游经济管理的措施与对策要扭转现在旅游经济扭曲而无序的发展模式,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于实际,实现旅游经济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适当的措施与良好的对策是确保循环经济模式顺利被执行的前提条件。
4.1加强技术支持
循环经济在旅游景区的贯彻执行少不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运用环保技术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景区绿化用水、卫生用水等。此外,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保证管理措施的有力实施,如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幅度调动,在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开发、配置、保护等复杂环节等。
4.2建立健全教育宣传与经济奖惩机制
一种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良好的宣传与鼓动。通过教育与宣传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流程与方法,灌输人们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身体力行打造和谐生态自然。具体方法,比如可以在旅游景区做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标识牌,在景区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场表演等,以让游客与管理人员引起重视,打造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品牌。另外,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则可以保证教育宣传的效果与落实,这主要是针对景区旅游经济的人员管理问题。
4.3系统整合旅游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开发旅游经济的政策
旅游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地区环境与文化资源差异。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宏观调控,并因各地区环境资源与文化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发展,才能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及其所依存的环境与文化条件进行长远规划和综合高效利用。
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提出的建立节约型、低碳型社会,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的增长,基本特征是“两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人类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通过对自然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它要求对污染和废物产生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凋统一。
3R原则构成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Reuse),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利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
二、超循环理论概述
西德生物学家M·艾根于1971年提出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循环包括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
超循环的运行效率和偶合力——“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有“外部催化剂”和“内部催化剂”。“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并且循环耦合力强。
超循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超循环中至少包含一个“催化循环”,即要有“内催化剂”(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催化的循环。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因为“催化循环”是超循环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在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超循环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二是整合功能。超循环能够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容易形成共生的结合体,具有整合功能。三是非线。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机理
1、传统经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枯竭,而且打破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和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
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传统经济模式,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开发、掠夺和消耗。据统计,全球一年要消耗30多亿吨石油、40多亿吨煤炭,如果按此速度消耗下去,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仅够用50年左右,煤炭只够开采200年左右。而且导致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三废”排放到环境中去。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排放90多亿吨垃圾、5000多亿吨污水、18亿吨二氧化碳和近亿吨二氧化硫等。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譬如,打破了大自然中的碳循环、水循环、硫循环和氧循环等诸多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酸雨成灾、土壤退化、农牧业减产;植被破坏,沙漠扩大,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同时肆虐人类等环境问题。
3.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循环使用
此建议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中的再循环原则,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使土地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以多用途使用,也就是使其可以循环使用。在土地进行下一用途的使用时,要查看土地的质量问题,根据土地质量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用途,比如耕地在质量达不到种植标准要求后,可用作质量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建设用地。从根本上讲,土地的可循环利用的前提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所以城市应该将商业区,居民居住区与工业区,还有农业区的用地结构合理安排好。
4结束语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省了用地成本的增加,还保护了环境,相关人员要遵循三个原则,对城市土地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城市土地使用合理、有效。
最近几年,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各级水利部门坚持转轨变型、加强经营管理、追求经济效益,成功转变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战略。但要想促进水利经济的良吐循环,还有很多问题函待解决,值得深人讨论和探究。
一、水利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利经济体系已经与水资源状况不符,水利经济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利工程自身在过去长期存在轻管重建的现象,经济收人很少,经济意识淡薄,加上水利产业的回报率非常高,水管单位很少补偿自己,而是将大部分效益都给了社会,自身包袱沉重,导致水利经济迟迟无法实现良吐循环;二是水利经济的发展缺乏特色,价格收费体系、法制体系、服务体系等的不完善,导致水利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缺乏支撑,而缺乏市场机制更是阻碍水利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因素;三是没能正确认识水利综合经营的重要作用,没能针对综合经营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且水利职工待遇问题的解决不力,导致人员缺乏水利综合经营的积极性,制约水利经济实现良吐循环。
二、新时期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途径
(一)增强经济意识,徒进水管单位发展
水管单位为促进自身发展,需积极转变传统轻管重建的观念,不断增强经济意识,这是建立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1j[。一是改变水利工程设计缺乏正规经济评价的状况,注重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经济分析和评价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严格依据国家规范要求来进行,由专业的经济评估人员负责落实经济分析和评价,没有正规经济评价的水利工程设计文件将不能参与审查。在水利工程的经济分析评价环节,不仅要落实经济分析工作,还要评价财务、研究执行方案,为水管单位今后开展水利经营提供法律依据。二是改变轻配套、重主体的状态,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需对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进行共同的运用,把配套与主体作为有机的整体,搞好规划与设计,并保持同步施工,确保能全面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三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善建立水管单位经济目标责任制,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增强改革意识与经济意识,打破以往花钱就找国家要的不良习惯,从而促进水管单位自身的有序发展,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二)建设三大体系,指导水利经济发展
推进建设三大体系是建立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是建设价格收费体系,也就是科学制定价格,规范各项收费。水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需要价格杠杆的调节,有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供水目前已经形成卖方市场,对改革水价极为不利,新的价格收费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它能使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实现以水养水、以库养库、以堤养堤,从而实现良吐循环。如充分利用各个供水区域需要水资源的时间差来开发需水市场,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建设法制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在水资源行政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水利经济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等方式落实水法律、水法规的普及工作,为水利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建设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服务意识。现行机构设置大多都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前提的,偏重于专业技术,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对营造建立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的软环境不利,需严格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为发展水利经济服务的意识,通过宏观调控以及市场机制的合理运用来指导水利经济取得良吐循环发展。
(三)加强综合经管,实现水利经济循环
水利综合经营的加强不仅是水利部门减少政府负担、社会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立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的必要辅助措施。一是对水利综合经营在发展水利经济中具备的重要作用应有正确的认识。水利队伍内部应积极认识至日提高建立水利经济良心循环机制与提高水利综合经营之间的关系,由上而下注重多种经营,有机结合水利综合经营的开展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同时,各级领导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强综合经营,才能使水利工程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良吐循环。这就需要水利部门摆正副业与主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扶持水管单位加强综合经营,还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护,从而扩大再生产投资。二是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为水利综合经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各级部门不仅要积极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还要坚持完善制定优惠政策,如对既有的多种经营项目可适当延长综合经营的免税期限,尚未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应给予低息贷款、减税免税等扶持,为综合经营提供条件。三是及时解决好水利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将他们加强水利综合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水利工程大多都地处农村,不仅单位分散,且制约条件很多,基层水利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促进水利经济良吐循环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可从医疗、子女人学、子女就业等方面人手,各级水利职工要一视同仁,为建立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结束语
水利经济良吐循环机制的建立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水利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水管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增强经济意识,国家也应注重建设价格收费、法制、服务三大体系,并积极加强综合经营,以促进水利经济真正实现良吐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天峻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所在。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天峻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畜产品资源,近年来,天峻立足于构筑“黑色煤炭业、绿色畜牧业”的产业目标体系,逐步走出了畜牧业经济占主导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正向工业化初始阶段迈进。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已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源于天峻的布哈河是青海湖的主要入湖水源,素有“青海湖水塔”之称,是全省的重点的生态涵养区之一。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使生态得到修复,经济发展也才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轨道。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天峻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对于天峻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使牧业更多地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求得较快较稳的发展,而且可以在牧业产业化、牧民知识化,牧区城镇化等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更好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好地落实以工促牧、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天峻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基础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牧区水、电、路建设滞后,铁路、天木公路运力运能不足,县内公路通过程度浅,电网、通信网络覆盖面不广且保障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状况不能承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新牧区建设的需要。
第二,体制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领域的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体制机制创新跟不上形势要求,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第三,结构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工业经济高度依赖煤炭采掘业,资源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煤炭资源、畜产品资源加工程度和层次都比较低,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资源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地勘工作滞后,接续资源保障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五,协调发展的压力增大,突出表现为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大、牧区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
(一)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一要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牧措施为保障,以加强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调整牧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快牧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坚持以确保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建立促进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国家支持、工业反哺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支牧措施,既要挖掘牧业内部潜力,又要发展非牧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引导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牧民就业增收渠道。三要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牧业、牧区、牧民”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乡村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加快牧区定居点建设,促进牧区人口由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建设转变,完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设施,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倡导健康文明风尚,逐步改变牧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现状,改善牧区整体面貌。四要强化对牧业的社会化服务,切实加强牧民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大力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牧民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要认真研究,落实措施,扩大主导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培植龙头企业,强化牧业协会职能,进一步推进牧业产业化。
1 三废的处理需从全球的平衡来考虑
环境的恶化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发展的,因此在考虑环境治理时,首先面对的是三废处理,即废气、废水及废渣的处理。人们长期认为三废主要来自于工业,但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农药、化肥、复合饲料的大量使用,城市三废和农业、养殖业的三废大幅增加,三废不再是仅由工业产生。三废处理目前不外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路不外是固化堆存、分离排放、稀释排放和综合利用。堆存的废渣产生的污染是惊人的。固体堆放量最大的是尾矿坝,攀枝花的尾矿使金沙江下游都受到污染,某放射矿提取后废渣的储渣坝由于浸漏和溢流使周围稻田疯长而颗粒无收,加拿大堆放后的废轮胎将水源污染等,不乏其例。
城市垃圾的堆埋,占用大量土地,对水、气的污染也同样严重。青岛去机场的海滨路由于垃圾堆放,使人们长时间行进在臭气中。城市垃圾的堆埋和燃烧都产生大量的CO2、CO和CH4气体,甚至包括SOx、NOx、CO2的排放已成为严重的污染,国际能源机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CO2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美国占23.7%,中国占13.16%,俄罗斯占7%,日本占5.2%,甲烷气给全球气候带来极大影响,温室效应除对人类有直接影响外,还会带来水灾、火灾损失。
2 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2.1 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应用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并在为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而专门设计的生化反应器中,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微生物细胞以及简单形式的无机物。根据微生物在废水所处的状态或存在的形式,废水生物处理可分为悬浮生长法和附着生长法两大类。其中活性污泥法是典型悬浮生长工艺,而生物膜法则是目前典型的附着生长法。活性污泥法是处理城市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它能从污水中去除溶解的和胶体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固体和其他一些物质。无机盐类(磷和氮的化合物)也能部分地被去除。类似的工业废水也可用活性污泥法处理。自1912年开始至今,活性污泥法的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为了提高溶解氧的浓度和利用率,采用了渐减曝气、纯氧曝气和深井曝气;在混合特征方面,改传统的推流式为完全混合式、粉末活性炭法、混凝剂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AB法、SBR法、分建式吸附再生工艺等;在进水方面,改一点进水为多点、逐点和中间进水;为除氮除磷采用A/O法和A/A/O法等。
2.2 废气的生物治理技术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然而,随着有机合成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进入大气的有机化合物越来越多,这类物质往往带有恶臭,不仅对感官有刺激作用,而且不少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毒性,从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废气的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这一特点,把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少害甚至无害的物质。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转化。同常规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相比,生物技术具有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易于管理等优点,尤其在处理低浓度(小于3mg/L)、生物降解性好的有机废气时更显其优越性。根据微生物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可将处理方法分为生物吸收法和生物过滤法两类。生物吸收法即微生物及营养物配料存在于液体中,气体中的有机物通过与悬浮液接触后转移至液体中而被微生物降解。生物过滤法则是微生物附着生长于固体介质(填料)上,废气通过由介质构成的固定床层时被吸附或吸收,最终被微生物降解。
生物吸收装置主要包括吸收器和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生物悬浮液自吸收器顶部喷淋而下,废气从吸收器底部通入,与水逆流接触,污染物被生物悬浮液吸收后由吸收器顶部排出。污染了的水从吸收器底部流出,进入生物反应器经微生物再生后循环使用。被吸收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氧化作用,最终被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悬液除去。生物吸收法处理废气,其去除效率除了与污泥的MLSS浓度、pH值、溶解氧等因素有关,还与污泥的驯化与否、营养盐的投加量及投加时间有关。生物吸收法用来处理含胺、酚和乙醛等污染物的气体,可达到高于95%的去除率。
2.3 固体废弃物的生物治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存在的物质。固体废弃物的生物治理技术,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的作用,通过生物转化,将固体废物中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腐殖质肥料、沼气或其他化学转化产品,如饲料蛋白、乙醇或糖类,从而达到固体废弃物无害化的一种处理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机固体废物中的轻有机组分,因此处理之前,应尽可能对固体废物做预处理,使其中的轻组分富集起来,以利于集中处理。这一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回收利用最后产品,达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该方法主要包括堆肥化及填埋技术等。堆肥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固体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分解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腐殖质的微生物过程。适用于堆肥化处理的废物主要有城市垃圾、粪便、城市及某些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农林废物等。现代化的堆肥工艺,特别是城市垃圾堆肥工艺大多是好氧堆肥,即以好氧菌为主对废物进行氧化、吸收与分解。而在厌氧堆肥系统中,空气与发酵原料隔绝,堆制温度低,成品肥中氮素保留较多,但堆制周期长,且异味强烈,分解不够充分。
填埋技术是将固体废弃物铺成一定厚度的薄层,加以压实,并覆盖土壤。向大型化发展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既是处理效率有保证、经济合理、技术可靠,又是适合环境要求的处理方法。填埋场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生物反应器,它是通过有目的的控制手段强化微生物过程从而加速垃圾中易降解和中等易降解有机组分转化和稳定的一种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方式。
3 总结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炸式增长、交通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
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 蔚 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