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谈谈生命的起源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3 09:46: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谈谈生命的起源

篇(1)

故事时间精确到2039年,人们前往外太空寻找生命起源的线索。影片的开头相当吸引人,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洞穴壁画上发现了“天外来客”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外星生物来自一颗遥远的卫星,但并非遥不可及,韦兰工业价值一万亿美元的航天器就可以到达。

影片给人以调查研究的感觉,剧情层层推进,就像一本有分量的推理小说。这种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现,事实上,航天器的内部设计、发射画面、休眠的机组成员、体育锻炼系统等都难免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

渐渐地,其它元素开始起作用,《神奇旅程》《罗斯玛丽的婴儿》,包括《异形》中很多似曾相识的画面不断出现。17位“普罗米修斯”的队员登上了看似毫无生命迹象的卫星。没花多长时间,队员的数量开始减少。

伊丽莎白·肖和她的科学家男朋友查理不停地争论,把这趟星际之旅的意义说得再明白不过。伊丽莎白·肖自始至终戴着她心爱的十字架,希望能够找到证据证明创世主的存在,而查理深信他们所找到的证据不过是再一次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准确性。不过,他们的争论很快被外星人的突然出现打断,这些外星人的袭击,甚至让这些队员中的某些人怀孕。

篇(2)

一、常见的名词偏误

名词是汉语中的一个大类,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有许多学者对于留学生学习名词学习方面的偏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在其学习名词的过程中的偏误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名词的单双音节同义名词的使用偏误

如:(1)在我国家,我们没有心脏病的治疗。

(2)我们同学们却不少:四十多从十一个国来的同学。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双音节名词“国家”和单音节名词“国”的用法产生了偏误

2 对汉语名词中的时间词的使用偏误

如:(3)她每天学习四点。

(4)我们上午八小时上课。

这两个例句中,对于“点”和“小时”的使用发生了偏误。(3)句是说学习占用的时间,应该改为“小时”,而(4)句是要说在什么时间上课,应该改为“点”。留学生在对此类的时间名词的使用上常常区分不清,容易发生偏误。

3 对方位词的使用偏误

如:(5)现在我在北京里学习汉语。

(6)她把那张画儿挂在屋子的墙里了。

(5)句对于方位词“里”的具体使用不清楚,不知道在具体的地理名词后面不能再用方位词“里”。(6)句中对于“里”与“上”的区分也未能完全掌握。

4 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使用的偏误

如:(7)我来中国已经好几月了。

(8)我会说两个语言,英语和汉语。

(9)我的国家没有四个季,只有夏季和秋季。

(10)我家除了我还有两位人,爸爸和妈妈。

5 普通名词误用

如:(11)她今年二十年,我二十一年。

(12)结婚以后他们很恩情。

6 词尾“们”使用不当

如:(13)三个女孩子们把鲜花送给代表了。

(14)我们的老师们是中国人。

留学生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以上的各类偏误。从偏误产生的表象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是从偏误的性质来分,这些偏误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辨析不清。(2)语用意义不清,即不能正确地掌握名词的使用环境。(3)搭配用法不明。(4)语法结构不清晰。(5)诃法区分不清。(6)词语的色彩区分不清。(7)语序把握不准。

二、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际的迁移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在对具体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所拥有的思维、文化和逻辑能力会使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推理和类比。这是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不够精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解释及没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没有很好的工具书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刘春梅(2006)在她分析《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中曾提到:“做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几种比较权威的、常用的语文学习词典。在《现汉》、《8000词》和《新华词典》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释义模式,常常是N单和N双一者为另一者的释语,或N单和N双的释语基本相同,词条所举用例有限或没有,《8000词》的英语翻译与教材情况基本相同,N单和N双常常使用相同的英语词汇翻译,像‘分钟’、‘点钟’这样的常用词,《现汉》中竟没有收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无数次翻阅这些工具书,也很难从有限的词条用例中发现N单和N双的差别。”

对于现有词典的名词的释义方式。曾有学者做过探讨。符淮青(1996)在他的《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详细探讨了“名物词的释义”:“名物词,指动物、植物、矿物、器械、日用器具、用品等等的名称,以及其他众多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名称,它们是名词。定义式的释义(种=种差+类)是解释这类词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释义不同,表达上的变化,定义式释义在运用中有各种变式。”许德楠(1984)在其《名词特点与汉语辞书编纂》中谈到:“一部汉语语词词典所收词条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辞书对名词多从语义上加以解释,而较少谈及它们的词法的、句法的特点以及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道娟(2001)曾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动词、名词、形容词同一义项释义对比研究》中,详细地考察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释义模式的变化,提出了另外两种名词的释义模式,即比喻式释义和语词式释义。所谓比喻式释义即在对名词的定义式释义的基础上指出其比喻义,如“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而所谓的语词式释义是只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释义,如“基点:中心,重点”。而符淮青(1996)在其《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曾指出:“词由比喻产生的表名物词的意义,‘比喻’二字表示现义和原义的联系,其余词语仍可归如上面分出的各种类型的释义中的第三种释义。”而其所谓的第三种释义是“‘种差+类’组成偏正词组的定义式释义。这种方式有时添上列举被释词表示的事物的个体或各个品种的内容”。所以,归根结底,比喻式释义仍然是定义式释义的一种。因此,目前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主要采用了定义式释义和同义对释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传统词典常用的两种定义方式。目前词典所用的这些释义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它们的“循环论证性”(王馥芳,200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名词中的具体问题曾做过探讨,如邱立坤(2007)曾对《单音节名词的释义模式和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作过探讨。

三、名词的多维释义

篇(3)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根据建设部2003《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建筑废弃物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弃物。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及“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我国政府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同时也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1]。

目前我国各地的建筑废物的处理方式还是以填埋和堆放为主。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城市中仅有5%将建筑垃圾作为资源再利用,而且实际再生利用量与建筑废弃物产生的总量相比,还不足1%[2]。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可以分析一种或几种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找出该过程中各个步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研究对象

经统计,2005年我国建筑废物总量至少达到21000万吨,而其中废弃混凝土总量高达10000万吨,约占建筑废物总量的50%。而如此多的废弃混凝土,其中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运往乡村或郊外,采用露天堆放或者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3]。因为产生量大,而且一旦处理不适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各国对于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都在加强。

2、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的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1前提条件

首先我对本研究的前提条件做出如下假设:

(1)假定对废弃混凝土的破碎处理使用的是颚式破碎机。

(2)本研究的功能单位确定为1m3再生骨料替代率为50%的再生混凝土。

(3)假设所有的原材料的运输都使用5t柴油汽车,运输距离为5km,水泥成品的运输距离为30km[4]。

(4)假设生产一吨水泥需要1.3t石灰石,0.3t黏土,0.05t石膏,并且忽略废渣废料的再生利用[6]。

(5)忽略其他生产设备以及建筑设施等造成的环境影响。

(6)本研究中的清单数据主要来自于其他学者的文献数据。

2.2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再生骨料替代率为50%的混凝土,1m³该目标的应用配合比如表2.1所示。

图2.1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过程图

表2.1再生混凝土应用配合比

3、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的清单分析

3.1生命周期评价的清单分析要使用到的公用系统的环境数据

表3.1中的电力生产的污染物是根据我国的发电能耗平均值0.424kg标煤/kWh,折合成热值24244kJ燃煤计算而来,以20%来计算原煤灰,以原煤固定碳含量的50%来计算CO2的产生量,以相应的平均排放因子来计算出各个系统的NOX及SO2的产生量。以所有原材料的开采消耗相同的电力计算,同时忽略其他污染物的影响。

表3.1公用系统环境数据 单位:kg

表3.2 硅酸盐水泥寿命周期过程的环境影响基础数据 单位:kg

混凝土制造/m3 2

3.2生产再生骨料的清单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得到数据:再生骨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电能为13.75kWh/t。通过表3.1我们看出,每生产1m³的再生混凝土,需要消耗再生骨料518,因此每生产1m³的再生混凝土,需要在再生骨料这个环节消耗的电能为0.518×13.75=7.12kWh。

3.3再生混凝土生产过程的清单分析

根据前提(2)和前提(3)中的假设,再由表2.1可知本研究使用的原材料即天然骨料天然石子和砂的质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以下数据。如表3.3所示。

表3.3所需天然骨料的环境影响数据

3.4混合需使用的水泥生产的清单分析

根据前提(4)中的假设。再利用表3.2计算出生产一吨水泥时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数据,如表3.4所示。

由表2.1可知,生产1m3的再生混凝土需要400kg水泥,通过上表3.4可以计算出400kg水泥产生的环境影响数据。如表3.5。

综合以上所有数据,可以计算出生产1m3再生混凝土的各种环境影响数据,如表3.6。

表 3.4生产一吨水泥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数据

表 3.5 400kg水泥的环境应影响数据

表 3.6本研究混凝土再生利用的清单分析

4、分析总结

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通过收集数据和计算对混凝土的资源化再利用过程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排放物为SO2、CO2、氮氧化物以及烃类。其中CO2的排放量为356.835kg,占据总量的90%以上,所以CO2是最主要的排放物。而CO2的排放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总体来说,要减少该方法的环境影响,要改进科学工艺,减少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的理念。

(2)混凝土资源化再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主要影响类型为全球变暖、酸化、富营养化以及光化学烟雾。

(3)整个过程中消耗最多的能源是电力和煤。

(4)环境负荷总量为0.064,其中全球变暖的环境负荷为0.034,占据总量的53.125%,所以全球变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篇(4)

新疆,中国西北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新疆大开发的前提是生态,资源是重点。新疆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遍布天山南北,预计储量2.19万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其中资源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主要煤田有准东(7300亿吨)、吐哈(7000亿吨)、伊犁(6260亿吨)、库拜(1370亿吨)煤田,这四大煤田煤炭资源占全疆总量95%以上。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应积极在近期内尽快将新疆煤炭的发展由满足自治区内部需求为主转到建设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的轨道上来,逐步发展成未来全国的重要综合能源基地。

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问题,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凸显,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路径如何选择?自治区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新疆的煤炭资源坚决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生态补偿这一机制的出现,使得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为解决我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难题,增强开发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使得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在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煤炭矿山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

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1.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及特点性质及存在的主要关键问题及原因

具体什么是生态补偿?各个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作者认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指调整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补偿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全面性。在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都应当有所体现。

(2)灵活性。由于地域差异及其他原因,即便是对待同样的问题,也应当认同生态补偿给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必追求统一的生态补偿模式。

(3)长期性。生态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关注当心利益,应当看到长期生态补偿带给我们的综合效益。

1.2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

在对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解的过程中,作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第一、生态补偿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补偿,我们在对它进行补偿时应当什么时候补偿,以及补偿的终止点在哪里?

第二、生态补偿包括对人的经济补偿,其中关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以及补偿额度等问题,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均是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所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即是健全完善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生命周期理论

2.1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概括的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2.2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当前新疆的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正在有条不紊的加紧建立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

首先、新疆的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开采力度逐渐增大,尤其是在煤炭资源大开发初期,加紧建立一个合理、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

其次、新疆所处的生态环境极其特殊,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的建立关键一点是具有灵活性,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建立适应新疆发展的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最后、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及补偿实践等方面虽有很多经验借鉴,但是运用在新疆范围,只有创新出更多的高效的生态补偿模式,才能丰富完善我国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从而提高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效率。

而矿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最小单位,在此我们假设矿区从勘探、开采直至结束回到自然的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实践中,矿区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给予不同的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煤炭资源的储存量,任何一个煤矿矿区都会经历成长、壮年、和衰老三个阶段。在生态补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矿区所处的开发阶段,选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整个矿区存在的时间轴上,将关于矿区的生态补偿分为五个阶段:即建矿期、开采初期(成长期)、开采中期(壮年期)、开采末期(衰老期)、关闭期的生态补偿。

3、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的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3.1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文献参考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将适用于新疆的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的原则确立为以下四点:

3.1.1基本原则

篇(5)

史实决定着史料的选取范围,课堂教学中研读的所有史料,都必须依托于史实。史实还是史感的发源地,一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源于史实。因此,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史实教学过程应注意:

1.客观史实要点化,造就高效课堂。可以编制学案,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边翻书,边完成史实的梳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要点化加以记忆。

2.优化记忆方法,提高本课知识的记忆效率。如在本课中可以尝试:记忆基本史实可以归纳为八个人物七方面成果,还可以实行比较记忆方法:抓住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与研究方法的两条主线为研究群体和研究个体。

二、学会研读史料、运用史料,提升学生能力

史料的教学过程即研读史料,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它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且主体地位。过程分为理解史料、运用史料提出和解决问题等两个环节,史料的研读有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泛读史料是增强趣味性的,带着学生读一下即可。课堂主要是精读,要选最重要的史料,精读史料,运用史料理解学习内容,得出新的历史认识,进而拓宽历史视野,感悟做人的原则和生活态度,提升学生境界。

三、注意历史感悟、培养史感,提升境界

篇(6)

下面我们试就课本内容按章节作些简要分析,也谈谈复习时要注意的问题,供考生参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一章是讲基础知识的,是为后面的学习内容作准备的,共有两部分:

“生命的物质基础”一节的内容,包括有机物中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无机物中的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都是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我们都应了解。但复习重点应该放在蛋白质这个部分(核酸也是重要的,但在后面还要谈到)。要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氨基酸是怎样组成蛋白质的?它们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不仅概念要清楚,而且要能灵活运用。又如,一个概念是“蛋白质是多肽化合物”,另一个概念是“多肽是具有链状结构的肽链”,能不能因此得出“肽链就是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有一条或几条肽链,肽链还要按照不同形式进一步折叠和盘曲后,才形成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另外,在“物质基础”这一节中的概念很多,复习时要认真仔细,要善于捕捉其中的关键。例如,课文在蛋白质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这个通式可以知道,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这里强调了“至少”二字。因为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有的是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有的是含有一个氨基两个羧基,有的是含有两个氨基一个羧基。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形成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错误概念。

“生命的结构基础”一节的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殖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细胞核和后一部分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都要着重复习。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既要理解局部特点,又要注意整体观念。在细胞的繁殖中,要注意有丝分裂是个连续过程,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人为地把它分为几个时期。还要注意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目前对细胞质的变化所知甚少,因此,是以核变化为主来阐述有丝分裂过程的。此外,还有个识图画图的问题,对现成的图要会认。例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未注明各部名称的图上,应能辨认出各部画的都是什么。又如,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课本上是按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顺序绘制的插图,但观察实物时,各相邻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很不一致。因此,如果给一个在显微镜下的真实图象,你应能注出各个细胞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对学过的知识,应该会画。例如,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要通过练习能准确地画出一个表示出它们主要结构的简图来。还有,对“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操作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

“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一章,是全书的中心环节,其中又要特别注意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问题。

“新陈代谢”一节内容相当庞杂,从生物的能源、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到光合作用、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新陈代谢与酶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研究之后,即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样一条线索,从不同角度阐述新陈代谢这一问题。“新陈代谢”部分,以ATP与ADP的相互转变与能量的变化为

关键所在。因为能量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而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又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就象煤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必须转换成电能后,才能用于电灯照明一样。因此,葡萄糖氧化释放的能,被ADP捕捉储藏在ATP最后一个高能磷酸键里,就是个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另外,酶的特性也应该清楚,这是由于在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需要酶的参与的缘故。

“遗传和变异”一节特别要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例如,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成分及其空间结构,碱基配对原则,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一些关键性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弄懂。对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及其之间的关系、遗传规律的实质及其应用、核遗传与质遗传在遗传中的表现,也应该弄清楚,并学会应用。至于变异的原因,特别是变异的意义及其应用也需要掌握。

“关于生命的起源”一章,是介绍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知识,我们学习这一章应该对生命起源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生物学研究的现代成就和展望”一章,是介绍一些常识性的生物学情况,以打开我们的眼界。我们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概要了解就可以了。

篇(7)

(1)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驱车行驶在项城到贾岭的乡间小路上,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雪花物,一大片一大片,鹅毛大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2)车窗前铺上了厚厚一层,不觉诧异,空气,似乎快要冻结的杨絮中的样子,我以为是游走在画笔之下,竟然有了些许兴致,几个文友下车漫步起来……街上赶毛驴的大爷,带白羊肚手巾的妈妈,穿红戴绿的天真少女,青春健壮的小伙子穿行在这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荫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地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婚纱……

(3)可怜杨柳多情絮,飞入寻常百姓家……

(4)后来,文学老师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杨絮这种特殊的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个小精灵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思念、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的美梦,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落到地上,小精灵被风托起来打着转,风儿咯咯地笑着,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一会儿让它们跳个舞,一会儿让它们转个圈,玩累了……很快,它与天空中无数白色精灵拥抱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银白色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乡下世界才变得如此诗情画意,充满着活力,充满勃勃生机。

(7)随行文友都忘情地仰望着杨絮,她们缓缓升空,像一群白色的小天使,带给人们欢乐,带给大地生机;像一片淡淡的云彩,为天真的孩子带来无限的假想。我陷入沉思,因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为大地付出所感动。我仿佛听见有一种天籁般的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土地,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装扮下一个春天,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对新生命的承诺。但是成千上万飞扬的杨絮大军中,也许只有很少的种子能够落到大地妈妈的怀抱,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无法蔚然成荫,甚至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坚守生命,在春季末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杨絮日夜兼程地飘送生命的种子,像温情脉脉的母亲,这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飞扬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无私地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里?

(9)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10)无论我们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还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大自然生命给予的感悟,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1)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12)敬畏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阅读试题】

1. 阅读文章第(1)节,请概括杨絮的特点。

2. 说说第(2)节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3. 结合全文,指出第(4)小节作者被震撼的原因是什么?

4. 分别说说你对第(5)节中加点词“欣喜”和“景仰”的理解。

5. 赏析画线句子的妙处。

6. 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敬畏生命。

参考答案:

1. 纤维状,一大片一大片,绵薄柔软。

2. 描写人们对杨絮的飘落泰然处之的样子,是为下文作者得知杨絮以这种方式播种生命、延续永恒后,从而悟出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做铺垫(衬托)。

3. 是因为杨絮为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永存,依靠风力日夜兼程地飘落生命的种子,而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的纯洁和质朴的品质,以及所展示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而震撼。

篇(8)

爸爸,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读过“床前明月光”,是否忘却了我们唱过的“常回家看看”,可有珍藏女儿5岁时为您精心绘制的“锦绣河山”?

岁月沧桑,时光流淌。女儿大了,您也老了。爸爸,女儿向你许诺,数年后,顶会为您打下一场盛世流年。

爸爸,是否记得,16年前的你,穷困潦倒,和妈妈一直挤在一间算不上房子的小房子里厮守。

后来,妈妈生下了我。

为了不让我过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你开始去外面闯荡:最开始的时候,你一天做的四份工,一天只吃两顿饭;而我,每天都在享受着你买的成箱成箱的零食,穿着一柜子的漂亮衣服,玩着成堆成堆的玩具……

篇(9)

以提质减负夯实学业基础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成为我们的理想目标。因此,学校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可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

学校加强评价的科学性,要求教师布置作业必须坚持“精选、批改、讲评”原则,课内外作业设计要斟酌推敲,有目的地布置作业、有效地批改作业、及时地反馈与矫正作业,不得布置简单重复性和惩罚性的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控量提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以戏曲教育提升艺术素养

评剧是我国的第二大剧种,在京津冀一带流行。学校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把评剧定为学校的艺术特色,通过开展评剧教育,把小学音乐教育与戏曲艺术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形成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每节音乐课都要进行5-10分钟的评剧教学。学校还成立京西北戍边评剧团,每周安排一天时间,邀请中国评剧院一线演员给学生上顶级专业课,让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特色,感受评剧的艺术魅力,受到民族艺术的感染。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民族艺术――评剧进校园对于弘扬民族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生命教育促进完整发展

生命教育不仅在于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重视在各个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科学、体育、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自然与科学,介绍生命的起源和构成;体育与健康,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会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讲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各学科教师凭借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以体质测评提升身体素质

学校重点落实“一标两率、一升两降”,即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控制近视率和肥胖率;认真落实两操、大课间跑步活动和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

以生态教育唤醒环保意识

篇(10)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他们心灵流动的乐意,更加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与知识的成果,让营造出的教学环境成为供学生学习的殿堂。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蘊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

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篇(11)

生物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初中生物学教学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过程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世界的观点,甚至比给学生一些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生物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渗透生命的物质观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细胞能分裂与分化、生长和繁殖,并能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的传递,其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和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让学生感受细胞的客观存在,渗透生命的物质观。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从结构上看,DNA分子就像螺旋的楼梯。它由两条长长的相互盘绕的链组成,构成了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有许多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的不同性状,这些片段叫基因,它并非神秘不可测的(因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绘制)。告诉学生由于DNA分子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正是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多样性,从而使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否定了上帝创造人的“神创论”“特创论”等唯心主义观点,有力地树立了生命的物质观。

二、渗透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例如:利用课堂上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示,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观察染色体的大致变化,尝试让学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明确告知学生染色体的运动、变化正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

结合“人的生殖和发育”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人的生长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从受精卵开始,经无数次的分裂和分化等生理活动,逐渐发育成一个胎儿,胎儿成熟后从母体分娩成婴儿,经历生长发育几个重要时期后进入成年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和自身内部进行物质变化、能量转化)。告诉学生个体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实际上就是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要引导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三、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学习“人体概述”一节内容时,我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它是全面认识人体组成,体验人体是统一整体的基础,积极渗透普遍联系的观点。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器官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只有在完整的人体中,这些器官的活动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各个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人在跑步运动时,呼吸加深、频率加快、心跳加快、血循环加速,说明了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均参与活动,同时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积极参与调节,体现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密切配合,协调活动。

结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观察沙漠中的仙人掌图片,讨论它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如何适应干旱环境?以确认生物在环境中生活必须适应环境。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而它钻穴和取食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不仅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这样,既树立了生态学观点,又渗透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以后,将植物的两个生理功能的实质作对比。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呼吸作用则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需要能量,离不开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提供的,所需氧气也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自然界中的很多生命现象都充满对立统一,遗传和变异同样如此:没有遗传生物不能将性状传给后代,同样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可遗传的变异的积累产生新物种,才能促使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这对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指导自己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渗透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以后,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需要必要条件和外界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和巩固,如:(1)将大米或煮熟的种子播种到地里,为什么不能萌发?(2)农民买了一批小麦种子,播种后发现出苗率很低,试分析原因?通过对问题探讨明确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能否遗传,认识生物变异的类型,同样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得出明确的认识:如果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则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如果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则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是内因,环境是变化的外因和条件,从而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六、渗透物质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生命的诞生”一节内容时,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在原始地球环境条件下,大气中的各种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由有机小分子再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形成多分子体系,经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始生命。让学生懂得生命在地球上的诞生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构建了生命的“化学进化论”的观点,同时也积极渗透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