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季节变换、细菌感染等,儿童、体弱者、老年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度劳累者。在校园内,因为人员密集等因素,校园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很有可能使患上呼吸道疾病的学生增多,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且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为了有效对校园内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并进行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些年来,校园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学校人员密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组实验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为研究阶段,选取我市一所中学初一至初三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下半年为实验阶段。在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上半年并未对学生进行有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的传授,也没有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防控;2012年下半年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知识教育,有效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1.2方法
1.2.1完善校医配备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卫生室,按校园人数500:1比例来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工作人员。此外,学校还配备一些兼职或专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教育和人事部门也重视学校校医的配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完善各项配备措施,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卫生工作系统,提高了学校卫生的工作水准[2]。
1.2.2完善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起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治网络系统,健全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基本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师生体检,完善了个人卫生与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同时,积极有效的施行常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与早治疗,阻断呼吸道疾病的一切传播途径,预防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3]。
1.2.3加强对传染者的管理及时发现患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学生,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染源,这是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播的一项主要措施。学校对学生进行日晨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当及时上报。
1.2.4提高健康教育的功效、发挥主动的防病作用学校一方面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配备健康教育的器材,结合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拟订学校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并且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1.3观察指标对比实验阶段和对照阶段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与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看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4]。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其中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5]。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阶段的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且实验阶段,学生对于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学生对于疾病的防控意识低的话,很有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明显降低疾病传播率和传播速度[6]。
学校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比如配备完善的教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疾病防控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学校对其加强相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知识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可以使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548-548.
[2]李汉琳,肖才文,范捷,等.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86-788.
[3]邵荣标,王海燕,陈国清,等.轻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排毒情况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46-947.
社区暴发调查是对某一社区或集体单位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发生许多例同一种疾病时所进行的调查。暴发涉及人数较多,病例常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一般是由同一传染源经由相同传播途径引起。及时查清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达到有效控制疫情的目的。
适用范围和条件
暴发多发生于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霍乱或副霍乱等,食物中毒及化学物质中毒也很常见,由于多数暴发在调查开始时尚未搞清病种、病因和暴发原因,故其调查思路及方法步骤也适合任何一种原因未明疾病的现场调查。
调查步骤
赴现场调查前需对此次暴发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做一般了解,并根据获得的初步信息查阅有关文献或请教专家,对疾病性质和暴发原因做出初步判断,确定调查组成员,配备相应的检验仪器赶赴现场。具体步骤如下。
核实诊断,验证暴发对于初步报告所提出的诊断仍需根据病史、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再次进行核实,对一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也要提出需要补充的资料,以保证迅速地做出正确诊断。同时,根据现场掌握的病情资料,排除无关或错误的信息,判断是否能确定为暴发疫情,判断暴发的严重程度。由于流行病学是从群体上描述疾病的特征,其推论的结果较单个病人的诊断更为重要。
初步调查,弄清暴发的确切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在确定暴发之后,应迅速弄清本次暴发开始的时间,发生过程,查明暴发病例的确切数目,按年龄、性别、职业及特殊暴露史等分别计算人群中的发病率。同时进行疾病暴发时间、地区和主要的人群特征的描述,从而推测可能的暴发原因(如传染源、传播途径等),并据此形成假设,比如是肝炎暴发还是伤寒暴发等。
对所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该种疾病 首先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或化验指标,确定此次暴发的病例定义。按此标准逐一核对,调查所得到的病例不符合此标准者排除。
确定被查出的病例是否是该次暴发的病例 因为在此次暴发之前社区或单位可能有少数该种病人存在,在此次暴发时其他社区或单位可能也存在少数这类病人,这些病人可能被误诊作为本次暴发的病例。一般可将从发病开始异常升高起,到恢复至原有水平止的一段时间作为暴发期间,在这期间内的病例作为该次暴发的病例。同样也可划定暴发的地区范围。
收集其他必要的资料 为了能计算这次暴发中新发病例的发病率(罹患率)并进行分析,有时要查清和病人相关的人群基数,如和病人在同一宿舍居住人数、在同一食堂用餐人数等,必要时按性别、年龄,分别统计。还要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疾病,以及过去的一般发病率,以便将本次暴发和以往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对比,对流行强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还应对比在暴发前一段时间里(一般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发病与不发病的人或单位在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方面有什么异同之处。
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对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要核对在调查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完整,对于不完整的资料要设法补查、补填,确实无法补足或有错误而无法纠正的资料要剔除。然后按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和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再作以下分析。
分析流行特征:①时间分布:按发病日期绘制出不同组别的流行曲线(按小时、日、月、年来计算),在一次短时间暴发时,常按每天或3天、5天分别来分析。分析潜伏期短的病,组距时间要短,潜伏期长的病,则组距可以长些;②地点分布:按病例家庭、工作或学习地址分别绘制出地区分布,并按时间动态观察病例分布的规律,从中可判断出传播途径及传播速度;③人群分布:按年龄、性别、职业、工种、工龄、预防接种史、居住年限、民族等特点,计算出不同组别的发病率。
分析传播方式:①共同因素的传播:暴发为一次暴露时,受感染的人是同次暴露于某个共同传染或暴露因素,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发病高峰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的日期前后。暴发为持续暴露时,人们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或暴露因素,发病日期持续较久,发病时间曲线表现为有多个高峰;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暴发,多表现为当地多发,呈家庭内续发。②其他传播方式:如经过昆虫媒介传播、动物宿主传播等,对其传播特点和资料分析可见流行曲线开始缓慢上升,有一些不规则的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曲线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
分析暴发的原因:这是分析的主要目的。一般是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从中可推断出传染源及主要传播因素。暴发原因的分析中还应尽量运用对比的方法。如在食物中毒暴发时,对比吃与未吃某种食物者的发病情况,可以较容易地初步分析出该食物是否为引起暴发的原因。
尽快采取可能的措施,控制暴发由于暴发的病例比较集中,而且往往有共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不及时控制,则新病例会不断发生。因此,需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尽快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以防止疫情扩大。如隔离治疗病人、病家消毒、杀虫、接触者登记和管理、卫生宣传、停售可疑食物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采取措施时应包括采集现场标本(如食物、水样等),否则错过时机不利于查清暴发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或暴发的基本情况较明确时,不必等初步调查结束就应先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暴发。
进一步深入调查,验证假设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可采取专门拟定的调查表或调查提纲,对全部病例(有时也包括受到病因暴露而未发病的人群)采取访问、现场观察(下转第6版)(上接第14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病程、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住、饮食、生活情况,近期社交情况等。调查内容一方面是初步调查内容的补充。同时要收集当地既往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如人口、地理、生态、气象、社会、民族等资料,同时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可按时间、地区和人群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并计算所需的各种疾病的指标,再次确定或修正初步调查所描述的暴况。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检验有关暴发原因的假设。
传染病的暴发常由某种共同因素引起,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其流行病学特点也不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进行暴发调查并确定传播途径和推断传染源。
食源传播疾病的特点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暴发,病人无食用某种被污染的食物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常为突发,潜伏期短,病情重;停食该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很快平息,但仍要注意病人的隔离,防止人-人的继续传播;其暴发曲线与水型暴发十分相似。
水源传播疾病的特点 包括经饮水传播和疫水传播两种途径。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其病例分布往往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各年龄均可发病;饮水量多者罹患率高;暴发曲线呈尖耸的高峰状,高峰距水源污染时间和该传染病的潜伏期一致;对水源采取措施后暴发很快平息。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且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特点;大量新迁移至疫区的易感人群易发生暴发。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特点 传染病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一般说来传播迅速广泛,短时间内发病率可升至很高;常在冬春季发生;儿童的罹患率高;与居住条件、交通、人群聚集交往有明显关系。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特点 此类传染病暴发常与节肢动物孳生条件和繁殖季节等因素相关联,故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暴雨后蚊虫增多导致疟疾暴发;冬天不能勤洗澡换衣,集体生活人群中易引起斑疹伤寒暴发。
制订或补充控制措施、评估控制措施效果在初步防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暴发发生的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落实,以便控制疫情。在实施防疫措施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如不再发生新病例,可认为调查分析和防治措施正确。否则,还应再深入调查分析,重新修订控制措施。
暴发调查结论与报告根据全部调查材料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观察,对暴发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措施评价及经验教训做出结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处理
下面以社区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处理为例进行介绍。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经空气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以冬春季节多见,是托幼园所、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和社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疫情接报
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登记表逐项填写疫情记录,内容包括病人个人信息、就诊时间和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单位及报告人姓名、单位、报告时间等。同时立即报告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单位。
社区公共卫生人员调查前应急处理箱、快速检验箱内的物品是否齐全,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初步核实诊断
到达现场后,调查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核实,如果是集体发热疫情首先作流感快速检验,排除流感;调查人员向接诊大夫或校医了解可疑病例情况,对病例登记内容进行摘抄,核实诊断结果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根据调查资料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并进行分析,检验有关呼吸道疾病暴发的假设是否正确。一般来说,呼吸道疾病传播迅速广泛,短时间内发病率可升至很高,常在冬春季发生,儿童的罹患率高。
采取的措施
疫情波及的场所要开窗通风,湿式扫除,重点部位如学生教室、宿舍、厕所、食堂、走廊,工地的宿舍、食堂等进行消毒。所有住宿人员卧具晾晒清洗,门把手和床头进行擦拭消毒。
对所有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如流脑、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接种工作应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最好在3天内完成,有的疾病可以预防性服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应每天到现场巡视,对全体人群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不接收或转出人员,减少或禁止组织大型聚会活动。
所有病例和疑似病例要离开发病单位就医,病人必须隔离,并持单位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如果是住宿生,则至少病例所在宿舍要停宿,如果病例涉及到的宿舍多,则考虑所涉及到的宿舍都停宿或全部停宿,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无病例出现可复宿。
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材料,宣传防病知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
学校进一步加强晨午检工作,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教职员工或学生,要及时报告校医,同时要劝其就医。
在最后1例病例发病后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新病例,可判定为疫情结束。疫情结束3天内上报结案报告。
现场处理要求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霜期短,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这些自然条件给我市鸡呼吸道疾病的控制带来了一个不利的环境,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我市的鸡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投资100万元的养鸡企业就有10多家。随着鸡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的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有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秋冬寒冷季节,呼吸道疾病频频肆虐,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目前呼吸道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养殖效益的一类重要疾病,可导致蛋鸡、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各日龄鸡伴随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肉鸡面临着较高的死亡率,部分养殖户损失巨大。为此本人就我市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情况综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非典型新城疫
主要见于一些山地养鸡的专业户,他们一般养殖规模较小,设施简陋,接种过鸡新城疫疫苗但抗体水平不高或不均衡,雏鸡有新城疫母源抗体以及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其发病数约占我市鸡呼吸道疾病发病数的45%左右。
从病例的实际情况看,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鸡群日龄多在30日龄、80日龄或200日龄左右。商品肉鸡一般发生在第2次免疫前后。发病率有时会最高可达85%,死亡率15%~80%,多呈散发,传播较慢。
1.临床症状
常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发出“咕噜”声;部分病鸡排出黄绿色粪便,常有零星死亡;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部分病程长的鸡表现出歪头、扭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鸡群精神状况不佳,生长发育迟滞。
2.病理变化
多数病死鸡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肉鸡常见喉头粘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部分病鸡腺胃和十二脂肠粘膜有出血点;也有部分病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脑膜和脑组织充血。蛋鸡病变主要为喉头、气管充血、出血,且粘液增多;少量病鸡腺胃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
3.预防与防治措施
3.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合格疫苗,规范操作:将灭活苗和活苗免疫有效的结合起来,尤其是在雏鸡和开产前。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存在,对活苗免疫可能产生干扰,而母源抗体对灭活苗的干扰不是很严重,此时要选用灭活苗点眼滴鼻等黏膜免疫,做好基础免疫。开产后可用活苗免疫,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免疫间隔。按照疫苗使用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在免疫前后最好添加抗应激药物。并要严格控制其他疾病,尤其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
3.2做好环境和鸡舍的消毒和卫生:要制定一套消毒制度,鸡舍一般一周带鸡消毒一次,鸡舍环境一般一月消毒一次,并要严格执行。并做好防鸟措施。
3.3选好鸡群
选择优质的鸡苗,减少垂直传播的机会,并且母源抗体水平均匀,便于建立好的基础免疫。选择好的饲料,提供全价营养,提高抵抗力,并可以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和免疫水平均匀度。适当的进行鸡群保健,在鸡群应激强时可以使用多维等抗应激药物拌料。
3.4治疗
发生非典型新城疫之后,首先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一般使用IV或者clone-30饮水免疫,并使用抗应激药物,提高鸡体抵抗力。然后要适当的投一些抗生素,防治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病等继发病的发生。对于一些曾经感染过法氏囊的鸡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可以考虑使用卵黄抗体治疗。对于死亡病例要采取无害化处理,不能随处乱扔。并要加强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粒子浓度。
二、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鸡都可发病,但以雏鸡最为严重,有时中鸡和产蛋鸡也可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此外鸡群拥挤、通风不良、缺乏营养等因素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1.症状
常见于40日龄以内的小鸡。鸡群突然发病,出现张口呼吸、咳嗽、食欲逐渐减少、羽毛松乱、怕冷、常打堆。
2.病理变化
鼻腔有黏稠分泌物、气管出血、气管内有粘液或黄白色干酪样阻塞物,肺水肿或出血。
3.预防与治疗措施
3.1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由于冠状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媒介物的传播作用也不重要。故鸡场的消毒、鸡舍的合理间隔、防止感染鸡进入鸡群、采用“全进全出”和批量空置场舍的饲养制度,对预防本病有效。
3.2免疫接种:一般可在4~10日龄用H120疫苗滴鼻免疫。25~30日龄用H52疫苗滴鼻或饮水,以后每2~3个月用H52疫苗饮水1次。蛋鸡开产前肌注呼吸道型、肾病变型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在使用活的弱毒疫苗时,为了避免传支病毒疫苗对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干扰,应先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至少隔7天再进行本病疫苗免疫。
3.1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但提高育雏室温度,防止受寒,降低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注意通风,添加抗菌药物及增加维生素用量,在饮水中添加4%的红糖或0.75%的柠檬酸钾,可降低病死率。
对于肾型传支发病鸡群,使用肾型传支疫苗紧急接种,配合使用肾脏解毒药,添加抗菌药物,可降低死亡率,并能阻止疾病的流行。
三、传染性喉气管炎
本病是由疱疹病毒导致的呼吸道疾病,主要侵害成年鸡、传播迅速。目前在全国都有发生,其存在较明显的地区流行性。
1.临床症状
病禽呼吸困难,常呈现头颈上伸的张口呼吸姿势,呼吸时有罗音,咳嗽,严重者会咳出血性黏液。
2.病理变化
剖检、症状轻者,可见喉头、气管黏膜水肿、微红;严重者,喉头和气管黏膜出血、坏死,上面覆有纤维性干酪样假膜,气管内有血性渗出物。
3.预防与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严格病鸡隔离、鸡舍带鸡消毒等措施是预防本病的流行的有效方法。
3.2新购进鸡群可放入少数易感鸡混合饲养,观察2周认为易感鸡不发病,此时方可与原来鸡合群。药物仅是对症疗法,可使呼吸困难的症状缓解。
3.3免疫接种: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对30日龄的鸡按1头份剂量进行滴眼或滴鼻。
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29-01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类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1发生症状
2004年湘西地区某县市发生了禽流感感染家禽的现象,病禽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异常。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食量减少,消瘦;母鸡产蛋量下降;由轻到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鸭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上述症状或单一出现或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疾病暴发后,有些病禽症状不明显时就已死亡。
2病原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H16共16种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通常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 2 种亚型造成禽流感暴发或流行。
3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鸡、鸭,特别是感染了H5N1病毒的鸡,目前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即通过易感禽与感染禽直接接触,还可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分泌物传播,但通常以消化道为主,而通过空气传播虽然不像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突出,但亦不容忽视。
候鸟迁徙导致疫情蔓延。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区。武陵山区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0~16.9℃,1月平均气温4.6~5.2℃,7月平均气温27~28℃,年降雨量1 300~1 600mm,无霜期260~280d。气候温和,牧草资源丰富,毛竹灌木生长繁茂,形成了以乔、灌、草为主要特征的山区生态植被,这种天然的生态植被非常适宜候鸟生存,因此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得候鸟成为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4防治方法
饲养管理和营养是控制禽流感的前提,也是疫苗免疫的基础。抓好禽类检疫力度和监测力度,对已发禽流感及时采取扑灭措施。避免与水禽或鸟类同场饲养。水禽和鸟类对某些禽流感毒株有较强的抵抗力,可长期带毒和排毒,在禽流感病毒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养殖场要避免与水禽或鸟类同场饲养。建议使用单一疫苗。禽流感多价苗是指用多个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制备的疫苗。从理论上讲免疫范围广,但实际上不实用于我国现状,一个地区一般只有1个血清亚型流行,极少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亚型毒株同时感染流行,因此用单一的疫苗效果就很好。禽流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的措施。禽流感出现100多年来,人类还没有掌握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但从禽流感传播情况看,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范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禽体抵抗力;提高疫苗、药物的使用;对禽流感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封锁、隔离、严格的扑杀、强制免疫,并做好消毒工作,把禽流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体会
随着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案例日益增加,在人群中出现新型流感的流行极有可能发生,因此人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积极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只要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控制措施就可以使人类减少或避免受到感染。譬如强健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有效措施。
给禽类注射疫苗被认为是防控禽流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最新研究表明,疫苗也可能导致禽流感病毒发生新的变异,这种方法就像“定时炸弹”,有可能加大禽流感病毒在人类传播的危险。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般情况下,注射疫苗的方法确实能防止禽类感染禽流感,但问题是接种疫苗尤其是流感疫苗,并非百分之百有效。在预防大多数动物不受感染的情况下,仍会有少量病毒在动物体内繁殖,并继续在动物之间传播。这种“藏在暗处”的病毒非常不易监测,它能在未接种疫苗的动物中很快流行,或者一旦疫苗有效期结束,这些病毒残余又将引发新一轮的疫情,而且病毒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异。
6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费恩阁.动物传染病学[M].长春:吉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27-02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体经过人体的咽腔、鼻腔、支气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热传染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具有较大威胁的传染病类型。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也在非典后做出相应的隔离防护标准,使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随着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不能放弃。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传染特点,及其有效临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 感染源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传播途径 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较为广泛,且不易治疗,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隔离 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 追踪接触者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带菌患者用药治疗 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 保护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 环境处理 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与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关系密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将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72-1
此病亦称为猪支原体肺炎及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所有养猪国家均有此病流行,本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乳猪的感染大都由接触患有本病之母猪所致。被感染的乳猪在断乳时再传播其他猪只。密集饲养可促进其传播。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因此有更多的猪群在不被发觉之下受感染,致使本病常存于猪群中。本病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但能造成生长障碍及降低换肉率。换句话说,将延长猪只上市的饲养期。
猪肺炎气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3种主要病原体之一(另两种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在猪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检出率约为19%。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中,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病原菌只感染猪;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粘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实变);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1 猪气喘病概念及流行特点
1.1 猪气喘病概念
是由猪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气喘,多在起卧、采食时发生,剖检肺的心叶及尖叶呈肉样或虾样病变。
1.2 猪气喘病流行特点
无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交替时。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猪易感性高。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传染源。霉形体存在于猪肺部及鼻液中,通过咳嗽经气流传播。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好,可促使本病流行。
2 猪气喘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
潜伏期11-16天,最短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1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体温无大变化。病初采食正常,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加剧,严重时张口喘气,后期皮毛粗乱,消瘦、体温升高、抵抗力降低,多并发肺疫衰竭死亡。剖检初期死亡的病例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出现混合性支气管炎病变。中后期病变呈肉变或虾肉样变。
2.2 诊断
(1)依据临床咳喘症状,及剖检病猪肺部呈肉样或虾肉样变,即可诊断此病。
(2)与肺疫及猪肺丝虫的鉴别诊断:猪肺疫多散发或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程短(1-2天)。主要病变是败血症变化或纤维素肺炎。猪肺丝虫引起猪咳嗽,主要是支气管炎病变,切开病变可见肺丝虫。
3 猪气喘病危害
(1)由于猪气喘病有病程长、难治疗特点,进而会给养猪户带来高死亡率,高治疗成本的严重危害。
(2)猪气喘病一旦传入猪群,如防治不合理,会造成此病在猪群中缠绵不断,严重影响猪只生长发育,浪费饲料,增加饲养户的饲养成本。
4 猪气喘病的防治
4.1 必须坚持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
未发病地区和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引进猪只严格检疫和隔离、做好猪只预防和接种工作是防控本病的基础。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的猪气喘病活疫苗能有效控制猪气喘病。
4.2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兽医卫生工作,猪舍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圈舍温湿度要适宜,密度要合量,饲料要优质全价,要注意清洁卫生,定期消毒。这样做,就能降低猪气喘病发生概率。
4.3 定期在猪料中添加药物,如泰头菌素,支原净能有效地控制此病流行
一般疾病高发季节,每月投放2-3次,每次5-7天,用量以药物说明书为准。
4.4 发病猪只治疗办法
4.4.1 肌注 用四川恒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产的咳喘高效制剂,每日1次,每公斤体重0.15毫升,连用3-5天。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8-02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学生正处于计免相关疾病高发年龄段有关。为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对合肥市2000-2007年各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合肥市以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疫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合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共12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110起,占91.67%;发病人数3 175例,男、女生比例为1.27∶1;无死亡病例。110起传染病疫情有86起是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麻疹17起,占15.45%;风疹44起,占40.00%;流行性腮腺炎17起,占15.45%;流脑2起,占1.82%;流感1起,占0.91%;感染性腹泻4起,占3.64%;非典1起,占0.91%;水痘24起,占21.82%。见表1。
2.2 分布特征 各类学校均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主要发生在小学,共73起,占66.36%,其余为中学22起,中专职业学校10起,大学3起,幼儿园2起。合肥市3县4区均有传染病疫情,肥东县最多为21起,其次是蜀山区18起,肥西县17起,包河区16起,长丰县和庐阳区各14起,瑶海区10起。
时间主要分布在4月和5月,分别为22起和21起;3月17起,主要因为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2,6,12月各11起,1月6起,11月4起,9,10月各3起;8月1起,为大学生军训期间发生的感染性腹泻疫情;7月份因放假无疫情;8-11月疫情较少,可能与肠道传染病较少有关。见图1。
2.3 传播途径 110起爆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106起,占96.36%),其余均为肠道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流动人口增多 近年来,合肥市各类学校不断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爆发疫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农村的在校学生和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对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进行各类疫苗的免疫强化,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关键。
3.1.2 环境与学生生理特点相互作用 (1)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学/中专和幼儿园。可能与该年龄段中小学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2)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丙类、乙类传染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发热多见,提示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主要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3)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3-5月较多,占54.55%,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96.36%),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以肠道传播为主[1]不同。因此,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3-5月(春季)呼吸道传染病[2]。
3.2 建议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均应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及各项措施的落实[3-4]。(2)加强学校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均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加强其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校医和保健教师真正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加强学校卫生的专业建设和人员配备[5-6]。(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免疫强化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创造健康卫生的校园环境。(4)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如学校对校舍、食堂、饮用水等硬件设施和卫生设施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在学生中如何组织开展和科学实施易发、高发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发热等症状的监测等。(5)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身免疫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林玫,龚健,李翠云,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7-968.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874.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再加上不良的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猪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喘气病是本病的导火索,它的存在使蓝耳病等病毒以及防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粘膜系统;
5.2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猪流感病毒破坏粘膜纤毛系统,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6.1饲养管理措施
6.1.1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的清洗消毒;
6.1.2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饲养密度适宜,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风,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尽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寒降温。尤其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2628℃,第二周25℃左右,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1.7设病猪隔离栏,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6.1.8加强消毒等措施。特别是把握好产房的彻底消毒和母猪进产房时的体表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母仔传播途径。
6.2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在养猪的过程中,呼吸道综合症的易发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猪有应激因素如断奶、母猪分娩、天气变化、注射疫苗等发生前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
6.3.1母猪产前、产后7-10天,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一方面最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中国防控战役打响
MERS是2012年9月发现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毒首现于沙特阿拉伯,继而在中东其他国家及欧洲等地区蔓延。进入今年5月份,韩国也报告了病例,并引发进一步传播。
就在韩国MERS疫情面临严峻挑战时,一韩国籍男子在全家人都出现疑似MERS情况下入境中国,将MERS带入广东省,继而于惠州市发病。至此,一场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战役正式打响!惠州市医护人员抽签进入ICU特护这名患者。未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梯队先上战场,已婚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二梯队。与此同时,广东省加强密切接触者的搜寻和隔离观察,成立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专家组。组长由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抗击非典第一功臣”钟南山院士担任。
在此期间,网上流言四起。北京市疾控中心信息表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发生输入性病例的风险是存在的。国家卫计委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提高敏感性,做好中东呼吸综合征医疗救治准备。还特别强调,广东周边省份及各相关口岸城市要制定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紧急处置预案。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门诊设置与管理,要仔细询问发热或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面对MERS,中国严阵以待,但与中国为邻的韩国形势却不容乐观。疫情持续扩散,由MERS引发的恐慌也冲击着整个韩国社会。
MERS与SARS哪个更凶险
MERS与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SARS两个病毒是“近亲”,同属冠状病毒。两种病毒导致的临床症状也非常相似,比如发热、咳嗽、气短,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另外,再加上科研人员目前对MERS病毒如何产生、如何传播等病理学知识尚不掌握,且还没有特效药和疫苗,所以当我国出现输入性病例后,“新SARS”要重来的恐慌也悄然弥漫。
那么,MERS与SARS有何异同?究竟哪一个更凶险?
本刊医学顾问、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卞修武告诉记者,两种病毒导致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SARS防控工作中被证实有效的一般防护措施,在应对MERS时同样有效,比如隔离病人,隔离密切接触者,把传染源控制起来。不过,两种病毒虽有相似 ,但在传播途径、病毒毒性、治疗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大区别。
首先,与SARS相比,MERS的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现在已经明确SARS可能来源于蝙蝠,通过果子狸传到人,据目前研究看,MERS病毒可能也来源于蝙蝠,但传播宿主可能是中东地区的单峰骆驼。此外有资料显示,MERS病毒的致死性更强,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
据悉MERS的致死率约为40%,当年SARS致死率为10%,后来发生的H1N1致死率为0.07%,从这些数据来看,致死率最高的是MERS。
虽然致死率高于SARS,但世界卫生组织之前认为MERS的传播能力不如SARS,流行强度稍低。MERS首发病例出现在2012年3月到4月,3年多时间病例也只有1000多例。尽管今年4月以来报告病例突然增加,但除了医院内感染的病例外,大多数仍为散发。
随着韩国该病例持续增加, 也有专家担心该病毒可能会在发生变异后传染性大幅加强,并酿成类似SARS疫情的全球公共卫生恐慌事件。世卫组织也指出,韩国是继沙特之后另一个疫情大爆发的国家,疫情甚至扩散到第三国并出现三次感染。
对此,钟南山表示,“MERS传播途径有点类似SARS,主要通过喷嚏、唾液等途径传染,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不充分。从当前韩国疫情看,MERS有没有发生变异还不确定,但出现被传染者又传染给其他人的情况就要警惕,说明有扩散可能。可以确定其传染性,不能掉以轻心。不过,MERS在中国还没有具备非常强的人传人能力,因此公众没有必要太过恐慌。”
如何预防和应对MERS
由于MERS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了解该病基本知识,做好预防自然是关键。
MERS潜伏期为2~14天,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可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胸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病例以腹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重症患者往往开始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但在一周内快速进展为重症肺炎,伴有呼吸衰竭、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减少等。
《人人健康》根据国内疾控专家和本刊医学顾问的建议,发出以下防控提示:
1. 与面对非典一样,医疗机构是防控重点,必须加强警惕。
2. 糖尿病、肾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和免疫受损者属于MERS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病症的高危人员,应当避免与动物产生密切接触,尤其是骆驼,或者吃尚未煮熟的肉类。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
4.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
5.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
6.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病期间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他人时应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纸巾妥善弃置;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后应彻底洗手。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7-01
近些年来,随着多种因素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影响,其发病率也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流感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及发病迅速、传染性高的特点,且已经成为突发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各个医院的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0日在我县医院治疗的480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观察组为2010年-2012年发病的266例患者,其中男133例,占50%,女133例,占50%,年龄3-79岁,平均年龄(56.7±5.0)岁;对照组为2009年发医病的214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占51.9%,女103例,占48.1%,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7.0±6.0)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2.1 预防措施。①接种疫苗:目前控制与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接种疫苗,接种对象为15岁以下的儿童,以此来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某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我国计划内的疫苗种类很多如风疹、流感、麻疹等,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以达到预防的目的。②药物预防:目前很多药物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能够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等;异烟肼可以预防结核杆菌等。这类药物作为临床预防药物目前应用较少。若医护人员或家属,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给予一定的预防性药物,以避免感染的发生。③做好消毒工作: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致病菌对含氯的消毒剂的耐受性不好,极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感染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选用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定时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效果[3]。
1.2.2 管理方法。①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达到对感染病患者的管理,如《传染病的预检和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使各项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使各项制度有效落实。②重者分类管理。患者的症状、发病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够统一管理,因此,应将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现象,诊断后,应立即分诊,注意后期的预防与治疗;对于不同原因的肺炎患者,应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了解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经骨干医生讨论后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向疾控中心报告,等待后期的处理;对于流感样的患者也应及时观察,注意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疾病的发展。③加强感染科室建设。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者应由感染科室主要负责,传染科室要明确的分区和专用通道,通风设施良好,同时要求传染病科室医护人员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如流行病学、常见的传染病感染疾病治疗等,达到知识多元化的目的。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发病人数有所降低,如2010年肺结核的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45.88%,2011年较2009年下降49.26%,2012年较2009年下降52.27%;观察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发病人数得到很好地额控制,猩红热的发病人数也逐年下降且趋于稳定,各年份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
3 结论
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会波及很多人群,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1]。做好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如合理使用消毒剂、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等,能达到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综上所述,对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能后控制感染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一、垂直传播是母亲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是纵向传播
1.经胎盘传播是指产前被感染的怀孕猪,通过胎盘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胎儿的传播方式。比如猪瘟、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等,都可以经胎盘传播。
2.经产道传播是指存在于怀孕动物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的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比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
二、水平传播是指动物群体之间或动物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通过传染源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传播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较少,当猪发病或携带病原体时,可通过、舔咬的方式传染给对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狂犬病。如猪患口蹄疫时,病猪的水泡液中含有大量的口蹄疫病毒,如果别的猪舔或拱到病猪的水泡时,该猪就会被染上口蹄疫,这种传播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由于传播受到限制, 因而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造成大的伤害与损失。
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人易感动物的方式。在猪的许多传染病中如猪瘟、猪丹毒、口蹄疫等,既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1.空气传播
主要是病猪在咳嗽、喷嚏和呼吸时,可以引起感染。这类疾病有猪气喘病、猪肺疫、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某些在外界生存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从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排出,或从处理不当的尸体上散布在地面和环境中,干燥后随灰尘一道飘扬于空气中,当易感猪吸入后可受感染。把病原体和分泌物从呼吸道中喷射出来,形成飞沫,在空气中飘移,当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到带有病原体的飞沫而发病,这种传播方式是空气传播。另一方面,当飞沫的水分蒸发后,就形成了由细菌、病毒以及飞沫中的干物质组成的飞沫核,易感动物接触到飞沫核而被感染,这种传播方式也叫空气传播。所有的呼吸道疾病均可通过飞沫传播,而只有少数病能通过尘埃传播,如结核病、炭疽病、丹毒可通过尘埃传播。
2.经土壤传播
随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动物尸体中的病原体进人土壤,从而土壤被污染,而易感动物如果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就可能会被感染。如炭疽杆菌病、破伤风、猪丹毒都可可形成抵抗力很强的芽胞; 在土壤中生存较长的时间。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对于能通过污染土壤而传播的传染病,要特别注意这类病畜的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落入土壤,以免形成永久性的疫源地,其后患无穷。但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都采用水泥地面进行圈养,所以现在这种传播方式非常少见。
3.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对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途径的传染病有重要意义,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易感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饲草和水源,而被感染的传播方式。如猪瘟、口蹄疫、仔猪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等多种传染病均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4.经物品用具传播
如果医疗器械或其他物品被污染,而易感动物接触到了这些被污染的物品,也能被感染。比如注射针头、体温计等与病猪接触密切的物品,,没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再给易感猪注射,可引起人为的传播,易感猪就极易被感染。在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教训颇为深刻。
5.经活的媒介传播
活的媒介包括人类、蚊、蝇、野生动物、鼠等。日本乙型脑炎的传播,主要就是经活的媒介传播,如蚊、蝇叮咬患病的动物后,再去叮咬易感动物,就会使易感动物发病。老鼠可将伪狂犬病毒传播给易感动物,人虽不能得猪瘟,但人可将猪瘟病毒机械性地传播给易感动物。具体讲,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6.节肢昆虫
包括蚊、蝇、蝶、蚊等。通过这些昆虫传播疾病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炎热的夏季,蚊子孳生,也是猪乙型脑炎、猪丹毒等疾病的流行高峰期,因为这些疾病可以通过蚊子的刺螫传播。家蝇虽不吸血,但活动于猪群与排泄物、病死尸体和饲料之间,可机械性地携带和传播病原。由于这些昆虫都能飞翔,不易控制,能将疾病传到较远的地区。
7.野生动物和其他畜禽
可以感染多种动物的共患病,如伪狂犬病、李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这些疾病也可传染给猪。有些猪病是由于机械性的携带病原而引起流行的,如猪瘟、猪口蹄疫等病,其中以鼠的危害最大。此外狗、猫及各种飞鸟、家禽也易进入猪场,可能传播弓形虫病、猪囊尾蝴病等。因此,要求猪场内禁止狗、猫、家禽等动物入内,重视灭鼠,避免飞鸟飞进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