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公共管理时期的政府机构以及行政人员面对传统公共行政中行政人员狭隘的追求效率至上、缺乏灵活性、机械的服从上级命令并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等保守的特点试图进性一次转型来改变这种消极的状态,在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人格价值取向有了重新的定位,以更好的指导工作完成任务。这一时期的行政人员更多地被塑造为具有“经济人”特征的形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指向下行政人格转型后的特征进行分析:
1、企业家的人格
新公共管理理论把行政人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具有的人格赋予了企业家的人格特点。而企业家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是理性经济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的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对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了,而却并不在乎其效果如何。具有企业家特点的政府以及行政人员也在不断地寻求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政府以及行政人员则认为业绩指标提供了测量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用来表明各级政府部门在争取达到目标上做得如何。对于结果或业绩的看重,会使得行政人员越来越把精力和目标放在这一方面,其行政人格也受其影响作为价值取向去判断事物、指导工作。新公共管理理论还认为,“政府应具有一种‘投资’观点,应把利润动机引进为公众服务的活动中,变管理为企业家,学会以花钱来省钱,为回报而投资”。[1]在美国的政府中,有上千万的人受过训练的花钱者,但几乎没有人受过赚钱的训练。加之受到抗税运动和财政危机的影响,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越来越努力寻求非税收的收入并衡量其投资的回报。
2、有限的责任感
新公共管理对于行政责任方面也受到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他们对责任的理解和评估也像传统公共行政那样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约束。但是,他们也有一些重要方面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的责任观。如在新公共管理中,他们是建立在假设传统的官僚机构和组织效率低下的基础上的,传统官僚机构和组织测量的是他们投入的多少,而不是测量的结果。在传统官僚组织中,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因为官僚制政府不测量结果,所以它很少收获成果’。导致政府失败的不是对成果—例如,街道的清洁度或儿童获得的知识—的控制,而是对投入—例如,资金和人员—的控制”。[2]所以奥斯本和盖布勒针对于传统官僚体制的弊端提出应该像企业模式那样,要注重结果。因为在私营企业看来,他们之所以重视结果是因为如果企业的关键数值变成了负数就意味着他们是属于负盈利的,就会面临停业的危险。公共部门和机构如果不出成果或者成果不大的话也不可能停业和被取消经营的,所以他们建议把绩效评估作为来测评企业的利润一样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行政人员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所以这时候责任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不再是对过程投入的责任,而是在于满足出成果、出效率的绩效标准。
其次,新公共管理的观点认为“公众被重新视为由各自都以一种服务于其自身利益的方式行事的个体顾客组成的市场”。[3]在这样的观点中,对于政府以及行政人员来说,他们只是对那些能够积极主动与他们进行对话表达对公共服务有迫切需求意愿的顾客负责,而不是对所有公民以及公共利益负责。同时在对顾客负责的基础上,政府以及行政人员通过与他们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顾客进行筛选与区分,依据他们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公共服务所涉及到的范围分为了主次顾客,并有意识的去辨别应当先提供给谁,以达到提供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这时的政府责任就在于他们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依据顾客对需求不同要求、喜好以及对之前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与否进行工作的调整,这也是政府以及行政人员在对其角色和责任进行的一种新的定位,即改变了以为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 以及行政人员高不可攀、冷漠以及冰冷的形象,改变了对公众漠不关心缺乏公共责任感的态度,努力塑造具有亲和力和责任感的服务者的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官民关系,并逐渐影响着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以及责任观。
新公共管理对行政人员的人格要求,打破了传统公共行政中要求行政人员只对行政组织、上级以及本岗位负责而不需要考虑他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与后果也不需要考虑公众的意志的责任感。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人员倡导的新的责任观开始把责任的焦点转移到公众身上,虽然这种责任感在今天看来是有限的,它局限于他们所应负责的“顾客”,但是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中所认同的责任感来说显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的转变在于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鼓励更多的私营企业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管理过程中公共服务只能有政府部门来提供的局面,把公众看作是顾客,为顾客提供回应性的服务,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服务和改进服务质量,使顾客能够充分地了解并且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哪种服务,这时行政人员在责任追求方面也是事先签订了合同,通过合同化的管理保证了责任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行政人员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
3、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
新公共管理则继续发展了对高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和挑战、信息化以及摆脱低效率、高财政支出的局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实质也是一场力图实现社会公平与追求效率和谐发展的政府改革的运动。由于之前的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对经济和效率的追求,新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将效益原则加入到价值追求当中,这其中的内涵不仅包括了对社会与公民投入更多的资本,而且还意味着政府所进行的行政活动从本质上以及追求上是对公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也要求行政人员把效益也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求行政人员坚持“顾客至上的原则”,要多倾听顾客的意见,这是对社会效率到达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机构及其行政人员对效率的追求不同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对效率的崇拜。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政府和行政人员必须能够对迅速变化的社会问题做出及时反应,使政府和行政人员能够办事高效、反应灵敏,这是对效率这一价值追求的回应。另一方面,面对高失业率的局面,大量的贫困人口需要救济,这也需要行政人员要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公众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日益强烈,公众们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要求行政人员对社会公平的维护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摘要]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制订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与调整,合理地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企业的管理功能,分析企业管理流程的特征,以了解企业管理流程于管理功能的现实意义,提高企业对管理流程的认识。
[
关键词 ]管理功能;企业管理流程;特征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72
1前言
业务流程重组(BPR)最早是由美国提出,这一观念是一种全盛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企业的经营流程为改造对象,围绕着客户的需求以及满意度来对业务流程进行最根本的再思考以及再设计,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水平上的飞跃,建立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经营成本、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改善。这一利理论的提出是企业管理流程最好的诠释,对于流程的设计是实现管理功能最好的手段,有利于将企业管理规范化。
2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功能
2.1企业管理系统构成
企业的管理系统包含了企业管理的大部分职能,包括计划、实施、组织、调整和监督等功能,并以模块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及时、完整和准确的经营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参考,因为企业管理系统经由若干个功能组成,以整体的形式分工个功能的工作职责,有一定的结构组织,所以企业管理系统无论是从稳定上,还是从层次、适应程度上都存在优势,而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功能,其自身也含有企业管理系统的特征优势[1]。
2.2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功能
“功能”一词主要是指方法在事情中发挥的有效作用,而管理功能便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为了达到约束管理企业的目的而发挥的管理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于企业的管理功能进行了不断的划分和完善,但是不管是“管理划分三功能”还是“管理划分七功能”等,其相似之处都在于都包含了企业的活动的经营规划、组织领导、对企业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等。这些管理的功能在实际中,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将管理功能转化为追求企业管理目标实现而形成的管理行为。
3企业管理流程于管理功能的影响
3.1管理熵对企业管理功能的影响
管理熵是指企业的管理方法在封闭空间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总会出现管理力度逐渐减退的现象,反映了企业的管理的效率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降低。因为在企业的管理活动开展当中,所涉及的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还经受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力度的强弱反映了企业管理职能的强弱,因此,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失去效力,使得风险纷纷爆发,在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管理产生的影响达到一定的值,则企业就难以应对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管理的效率逐渐减退。这一理论的提出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学术界,诠释了企业管理流程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来反映,然而如果管理流程无法克服管理熵的影响,就会使得企业的管理力度逐渐削弱,最终导致企业处混乱当中,企业的管理功能无法实现,所以企业管理的流程设计的合理程度影响着管理功能的实现[2]。
3.2企业管理流程对企业管理系统的调控作用
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由许多功能组成,其工作的开展就如同计算机的工作运转,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资源就像计算机本身含有的设备,而企业的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的可操作界面,通过企业管理系统让各种设备运转起来,那么同理,从各个软件和硬件在开始运行到停止结束这一阶段就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模拟出一套企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值。
设A为企业的系统管理中各个模块“输入”的变量值,B为企业的经营成果输出信息,C和D为并非管理系统转化的生产机制,即生产产品过程,X为节企业管理系统的动力机制,Y为资源创造的过程,t为时间,则在企业系统中每一个变量的示意图见图1。
根据上面的示意图,企业系统的模块变量的关系如下:
由上述示意图和关系可知,企业管理流程一直影响着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过程,并对管理系统中的模块变量以及中间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在最初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当中,企业管理流程要求在材料入库之前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审核监督,确保材料的优质选择以及生产产品的质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管理流程则对产品的制作进度以及调控,保证生产产品高质高量的完成。在生产产品开始投入市场之前也必须经由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质量检测,避免劣质的生产产品投入市场后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流程调控着企业管理系统的运行,进一步的调控管理功能的发展[3]。
4企业管理流程的特征
管理流程是一系列的管理工作相互配合所完成的,其特征的反映往往是通过企业管理功能的不断运作中所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企业管理流程的特征,了解管理流程的内容,有利于管理功能的实现。
4.1系统性
企业的管理流程最明显的特征是整体性和层次性。从管理流程的层次性来看,因为企业管理流程是一个环节接替另一个环节,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如图1的企业管理系统的各模块变量就反映了管理流程的各级分工,而且管理流程在产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一直监督着其过程可能出现的差错以及风险,并及时纠正,使得管理的每一个模块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挥管理功能的主观能动性。从管理流程的整体性来看,整体性则要求从全局出发,协调每一个管理模块的相互配合,并非只关注于单个管理模块,而且因为企业都会为自身的发展制定目标,每一个模块都会自动自发的朝着目标前进,这无形中就使得层次性朝着整体性靠拢,有利于实现管理功能的实施。企业管理流程的层次性与整体性互为因果,反映了管理流程的系统性[4]。
4.2关联性
根据图1可知企业流程管理除了与企业的各种资源调控密不可分,还与其他非管理流程互相关联,因为如果说企业的各项资源和非管理流程是人体的器官和骨骼,那么企业的流程管理则是调整血液的运行,贯穿各模块的工作将他们联系起来,促进各个方面之间的配合,让企业得以正常运转,发挥企业的管理功能。这种将每一个环节连接起来,推动模块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管理流程的关联性。
4.3过程性
企业的管理流程将每一个模块的开展都进行了规划,让其遵守特定的顺序进行工作,因为企业管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性活动,每一个阶段发挥特定的管理职能才能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实现。在企业管理流程的过程性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循环性和传递性。假设1为等待解决的管理业务;假设2为正在解决的管理业务;假设3为已经解决的管理业务。其中A、B代表业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流程中从等待解决转变成已经解决的效应;C1代表新的管理业务处于等待阶段的比值;C2为在解决完业务之后出现的问题,明显地,这问题将会使管理业务重新回到等待解决阶段;D1代表了企业不经常出现甚至不用经过流程处理的问题所占比值;D2代表因为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领导批复等使得管理业务长时间处于正在解决阶段的比值;D3代表已经高效处理完的管理业务所占比值;P(t)代表在t的时间内业务管理的规模大小;Q(t)代表在两个时间间隔当中业务管理规模的变化(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可知,A在处理业务当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出轻重缓急,但是一旦业务管理业务过分堆积在等待解决的阶段,就使得A必须加快处理进度,加大了正在处理阶段的业务规模,这是A的正方向效应,同时,如果正在处理的业务过多也会提高A的业务处理效率,反映了P(t)对于A的反方向效应。因此根据两种不同方向的效应,设计出由AP1(t)P2(t)从业务管理的等待阶段过渡到正在处理阶段的整体运行机制,因为已经解决管理业务的第三阶段属于定值,不会对强两个阶段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暂时忽略不计,在C2中管理业务重新由完成转变为等待解决阶段,通过C2的模型来反映,设计C2P1(t)P2(t)从业务管理的解决阶段过渡到完成阶段的整体运行机制,则:
其中,BP2(t)代表了在业务完成之后有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使得业务处理阶段重新由完成转变成等待阶段,(C1—D1)P1(t)表示管理业务在等待阶段需要经由管理流程处理的增加量。
根据计算流程可知,在实际运营中,企业经常会出现循环处理管理文件的情况,比如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员工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生产部门对于生产产品的定期检测等,都使得处理阶段不断重复。企业管理流程的过程处理好,才能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5结论
企业的管理流程关系着企业的管理功能发展,如果管理流程出现问题,则容易使得企业的管理陷入混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管理流程的设计,重视企业管理流程对管理功能的影响,发挥职能,对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发挥调控能力,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纠正。同时认识到企业管理流程的特征才能更好地运用流程的管理,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出色只有牢牢把关管理流程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功能,完成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一.企业管理系统功能分析和载体设计的理论研究[J].价值工程,2014,8(6):124-125.
[2]李学栋.管理业务流程设计方法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20-121.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公路的工程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就使得公路施工管理中面对的问题因素比较多,因此如何加强公路施工管理,完善管理方式,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的高效率,近年来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公路施工管理的定义
对于公路施工管理的内涵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分别是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从广义的角度看公路施工管理主要指全面管理施工的全过程,包括从施工准备到最后验收阶段。具体的管理方式有经济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从狭义的角度看,公路施工管理仅仅是指公路施工中的生产作业管理。
二、公路施工的影响因素简析
1、人为因素。施工人员自身技术能力和素质的高低不同,设备的准备情况和流动性不同,因而易造成施工质量的波动;外加由于如存在设计计算失误、选用了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机械设备调配延误、材料质量参差不齐、仪器仪表失灵等都会对施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 自然因素。公路工程建设主要以露天为主,直接受到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影响。贵州地区尤其以山地及河流,还有长时期降水影响为最重,是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主要因素,施工中若对这些方面考虑的工作措施不力,将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工程整体造价增加。
3、 准备环节。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阶段和设计成果三个方面。首先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一决策阶段是确定项目取舍的关键,是确定质量目标与水平的依据。一方面其充分反映着业主对质量的要求与意愿,另一方面要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个控制目标的最优组合。其次项目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最后设计成果一方面决定着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依据。
4、 施工环节。注意大量的施工细节。例如在公路施工中有大量隐蔽工程部位,若不及时进行工序交接间的质量检查,如果出现后道工序将覆盖前道工序情况,将有可能将前道工序的不合格误判为合格。质量检查时不能解体、拆卸进行,对局部的质量问题也不能采取更换零件的方式解决。
5、 工程验收管理。每一次项目工程完工后,如监理部门不能将情况实时总结报告,及时的将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予以分析总结教训,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工程的项目进展和后期的该项目段公路使用的长期管理。
三、相应合理对策
1、早期工作准备
⑴设计质量监督与审查。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工程的整体效果。优秀的设计方案作为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在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准备阶段对设计图纸及施工图预算都需要认真进行审查,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图纸评定,提出审核意见,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其次,必须选择有丰富经验,及具有相当资质水平和设计能力的专业队伍成为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
⑵材料质量的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审核工程所用材料的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对各种现场配制的材料(如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等)的配合比应预先提出试配要求,经测试鉴定合格方可使用。并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⑶施工及管理人员配备。 总结以往施工经验,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支优良的施工队伍是工程项目质量保证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招投标方式选择一支思想正、业务硬、素质高的施工队伍。同期还需要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工程现代化科学合理施工的需要。同时拥有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使用,以充分合理调配工作人员,指导现场工作。
2、 施工环节管理
⑴ 设施布局合理,施工安全为己任。施工现场准备的材料物品、设备的存放必须详细分类,做好防潮、防雨、防晒、防火等措施,管理看守人员及时跟进,以保证施工物资及时调配。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经常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杜绝伤亡事故。施工现场需有专人负责交通安全,指挥车辆,设立明显的交通标志(警告、指示、指路、禁行标志等);在路上施工的,还必须按照交通部(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置标志。
⑵ 安全施工为首,强化责任意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制原则,推行安全系统工程以提高安全管理层次,使安全施工一开始便从生产系统全局出发,对施工各个阶段全面规划。其次,公路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再三强调相关人员在经过了一系列安全知识教育的培训后能够尽可能做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之后确保安全技术教育普及、惠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位一线的施工人员。第三,提前制定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尽一切可能消除掉人为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辨别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和隐患,制定出全面、有效、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⑶ 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对施工过程所涉及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道程序都严格规范,严格管理,按规操作。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实施项目监理制,确保工程在高水平上运行。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和监理工作力度,严格执法尺度,坚持按规范办事,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做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丝不苟。明确质量控制程序,正确掌握现场质量控制办法和质量缺陷处理方式。施工方做好原始记录,记录资料必须及时、齐全、真实、准确,其中隐蔽工程有照片存档。
⑷严格把握施工进度。对于施工中的季度、月作业的计划部分还有施工每阶段所需的原材料、机械使用情况的计划都必须要服从公路施工的整体进度计划要求。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进度计划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直接反应了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施工项目部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施工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去实施,既体现了施工方的合同意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施工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所以需要有合理的对策对一些计划外情况进行处理,例如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产生过大偏差时,现场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该路段的实际情况,对计划的细节部分进行合理调整,以安全、快速、高效的推进施工段的工程进度。
3、 做好工程验收管理。建立与工程项目配套的“业主负责、企业自检、社会监理”的质量保证体系;交工验收主要应检查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和监理工作情况,提出工程质量等级建议;竣工验收主要应全面考核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工程质量等级;编制工程竣工文件、图表、资料,并装订成册,整理好竣工资料,交由各个部门存档。编制工程竣工文件、图表、资料,并装订成册,整理好竣工资料,交由各个部门存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论人、财、物都是重要的资源,缺一不可,并且也只有当工作人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到位,公路施工使用的钱财与资源被得到合理充分利用时,才能保证公路施工建设高效率、低耗能及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分包策划是为后期施工阶段工作全面展开提供基础的有力保障,如何做好分包策划、分包策划包含哪些内容、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是分包策划的关键。
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工期比较特殊,要求在枯水水期尽早开工,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可靠的分包策划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经验。一般水利水电工程分包策划与项目整体前期策划时间同步,大型项目从接到中标书开始二个月以内完成,中小型项目从接到中标书开始一个月以内完成。
做分包策划首先考虑的是主要内容及关键因素对后期施工的影响,一般分包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标数量、分包范围、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工期计划、工程量和边界条件等;项目分包方式(主要分劳务分包、包工包料工序分包、包工包料切块分包三种分包方式);计划工期和计划招标时间安排、发包方式(邀请招标、邀请议标或指令性分包)、分包项目招标文件文本、分包招标评标规定、拟候选分包商清单、分包合同文本等;根据拟定的分包方式,以工程项目中标价为基础测算整个工程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测算分包成本,制定分包项目的预控单价(包括分包标底价),列出分包项目工程量计价清单,制定分包项目主材控制指标;拟定与分包项目管理相对应的我方分包现场管控措施;拟定分包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配套措施;拟定分包管理风险源,分析分包成本盈亏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关键因素有:与业主合同中约定以0#图纸为依据重新调整工程量清单的基础设施项目,应以0#图纸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对于临时工程,在策划中应以合同约定为前提,以投标费用为控制基础,采取限额设计、优化设计、总价包干设计等多种方式,对临建项目单价成本进行详细分析,降低分包施工成本,降低临建项目成本。即便临建项目费用可能有突破,也应在项目前期经济分析中,考虑弥补来源,平衡和调整主体分包价格,争取整体盈利。不得超越合同范围自行增加临建工程项目;严格控制施工项目超合同、超规模的进行施工。
二、变更和索赔策划
变更索赔策划是企业合同项目二次经营的重点,应建立在与业主合同约定的基础上,针对行业特点和规定开展工作,变更索赔策划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作。加强变更索赔过程控制,建立变更控制流程,促进施工项目变更索赔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提高变更索赔实现效果,提高项目盈利水平。
1.成立变更索赔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变更索赔工作日常牵头工作,并制定变更索赔控制流程。
2.策划各阶段的变更索赔工作
(1)投标阶段:在合同评审的基础上,建立采用对比和综合分析方法寻求最佳施工组织方案及报价,寻找项目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完成项目中标后的技术商务交底,为施工项目变更索赔策划提供线索。
(2)前期阶段:根据投标阶段项目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分析、项目前期策划方案,结合项目施工本文转自dylw.net条件、合同履约条件、现场物价情况、地质情况等因素,搜集各种索赔线索,制定变更索赔项目策划方案,在前期策划工作中一并考虑。
(3)施工阶段:根据项目前期阶段制定的变更索赔项目策划方案,制定《施工项目变更索赔拟报项目工作计划表》,对拟报项目做出工作部署,规定逐项工作责任人、格式、要求。同时对已报出的变更索赔项目制定《变更索赔已申报项目跟踪一览表》,逐项跟踪落实。
(4)项目完工阶段:继续变更索赔已申报项目跟踪落实;为完工结算准备好变更索赔已审批项目的立项依据、原始资料和审批资料;对所提供变更索赔已审批项目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自审自查、纠偏补正,配合做好外审取证工作。
(5)变更索赔各阶段工作:投标阶段寻找项目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分析→制定变更索赔项目策划方案→制定变更索赔拟报项目工作计划→提交变更索赔意向通知→准备索赔资料→提交索赔文件→制定变更索赔已申报项目跟踪表→谈判协商和索赔跟踪→获批结算→资料归档。
3.合同变更索赔的原则
(1)合同的变更内容应根据合同条款确定。
(2)合同变更的报批流程必须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
(3)合同的变更据合同商定的定额、取费标准或按照合同有关原则提出合同变更费用。
4.变更索赔项目实施要求
在没有立项依据、没有预控方案的情况下,不得将变更项目列入施工计划、不得进入施工环节、不得采取垫资方式进行施工、不得挪用合同内项目资源进行施工、不得采取“背靠背”条款的分包合同交由分包商进行施工。
三、结束语
分包策划和变更索赔策划是后期施工阶段控制的关键所在,做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前期分包策划和变更索赔策划,是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保证,更是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的基础,同时也将为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4
引 言
目前的社会形势,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对森林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有效加强林政管理工作,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林政管理属于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包含林业理发在内的国家对森林资源继续管理,另一方面则林政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涉及到的所有的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资源配置、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
1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
1.1 森林资源管理
针对目前已经开发的森林资源和未进行过开发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统计、规划与保护,同时针对目前的新形势做出资源更新管理的方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针对基础性工作例如档案管理、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完善。
1.2 林地林权管理
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定可用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如果遇到资源开发与经营活动中出现纠纷的现象林政管理部门需要介入加以调解,有效维护业内秩序,充分保证林业资源的利用适度性。同时需要依法开展林权审核、使用等相关工作,做好记录。
1.3 林业法规管理
在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进行调整,有效完善我国在林业方面的法律体系。同时需要加强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控制法律法规的宣传,针对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需要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1.4 采伐管理
林政管理部门在了解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划拨工作。林政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采伐额度,针对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的工作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参与到管理与监督中。检查是否根据相关要求做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
1.5 林业行政处罚
依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1.6 木材的相关管理
真正做到贯彻落实国家在木材方面的管理。针对木材运输、经营加工需要做到参与并监督。甚至可以参与到对木材的经营加工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中来。
2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特征
2.1 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也在发生改变。不管是在哪种大环境下,林政管理工作必须结果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的森林资源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才是真正发挥出管理的意义。
目前林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以下:做好宣传我国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工作,或者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拟定出符合目前形势下的林政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在保证林政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的同时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真正做到贯彻落实我国制定的凭证采伐、采伐限额、经营加工等制度,针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做到联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审批流程进行林地的征用、占用;进一步提高林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出人为在林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2 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特征
2.2.1 复杂性
由于林业工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林政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从实际工作中而言,林政管理工作需要林政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生态育林知识、林业科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等。这就需要林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2.2.2 广泛性
林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任务,想要有效开展林政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只要是与林业管理、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做到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区域性较为明显的地区则需要结合外部环境与内在环境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2.2.3 强制性
林政管理工作是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执行。针对出现违反我国林业法律法规的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制裁与处罚。
3 提高我国林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3.1 提高法制宣传效果
作为一个林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制意识,从思想觉悟水平方面达到一个与国家同等的高度。需要做好对林区周边百姓的法制宣传工作,向其宣传国家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战略,提高百姓的法制意识水平。加强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国家需要加强对林政管理工作的经济投入。
3.2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出现乱占林地、违法砍伐的需要做到严惩。针对农民出现的不良行为在林政管理工作人员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充分发出出其强制性特征,针对出现无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需要进行严惩。与此同时,林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完善的保护制度的同时需要提高管理质量。针对占用林地的行为,林政管理工作人在进行文件审批等相关工作时需要做到严格把关。另外林政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责任,不能够知法犯法,不能够做出追求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4 结 语
狭义而言,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和谐。广义而言,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的林业发展,属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林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基础上做好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提高公众林业保护意识做起,在加强宣传工作的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真正提高我国林政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市政工程主要是指市政府出于城市规划或者是保护文物的目的而对城市进行施工建设的一种政府。市政工程施工的复杂和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市政工程施工的难度,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述了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然后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
二、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
1、市政工程施工场所不固定
市政工程施工场所不固定是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特点。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市政工程既包括了高中作业,也包括了地面作业。就地域而言,市政工程包括了市区内部的作业,也包括了市郊空旷地区的作业。因此,市场工程施工场所的不固定性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考虑施工地区的特点。
2、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是市政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市政工程的施工都是露天作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天气变化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以及安全。加之交通等各方面的问题,会导致市政施工环境的复杂,因此,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3、市政工程高处施工难度大
市政工程高处施工难度大是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笔者这里提到的市政工程高处施工主要是指高架、桥梁等方面施工,这样的市政项目是施工的过程中,不仅是高空作业,而且一般其两侧都存在车辆。因此,施工难度较大,若不谨慎操作,很容易引起事故。
三、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点
1、完善安全组织规制
所有工程施工项目必须编制施工安全组织设计,并在完成设计之后制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安全质量计划目标、安全管理规则,实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此外,还必须关注安全机制的责任制度。规范地建立各类安全合同文本,建立安全制度出台前的审核工作。
2、确定安全施工责任制
确定安全施工责任制应根据每个施工项目的目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配备规定数量的专职安全管理员。特别要注意对项目经理的安全责任制控制,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控制其对承担的工程安全施工的直接领导责任。另外,还应该建立项目部安监部门,其职责应该包括负责制订工程项目安全工作与经济挂钩的实施细则,直接控制使用安全奖金,严肃查处事故和违章违纪行为,对安全工作实行重奖重罚。负责审查工程分包单位的安全资质。贯彻落实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监督承发包项目有关安全文明施工与经济挂钩办法的实施。
3、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市政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技术保证就是要在对施工要求与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事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的技术保证措施,以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杜绝重大安全意外事故和伤亡事故,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在贯彻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要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 安全设施、防护装置实施应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并实行验收制度; 加强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对于大型体或大面积、结构复杂的重点工程,除在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总体措施外,还应编制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制定有关安全方面的防护要求。
4、深入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其目的一是提高领导和职工安全保护的意识、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提高和普及安全技术知识,使职工正规操作,提高技术水平,了解不安全因素发生的规律,具备消除各种事故的本领,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首先在职工培训时进行安全教育,并且通过考试提高知晓率,从源头上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技能。其中应突出新工人的强化教育,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准许其进入操作岗位。对电气、起重、电焊、机械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准许上岗操作。其次是通过现场宣讲、制作展板、发放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进行教育,以及通过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造成高压态势,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对生产安全的警觉度,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5、加大安全督查力度
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放在首位,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深入细致地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酿成事故。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坚决制止,严肃处理。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要理直气壮履行职责,有效监管,常抓不懈。要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抓在手上,毫不动摇地放在心上,始终如一地落到实处。要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严管态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责任体系。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靠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上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自查整改,列出隐患,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到人,存在重大隐患的要立即停工整改。
6、实行奖惩制度
(1)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生产同其它的生产工作相同,都要通过计划、设置、组织、执行、检查等一系列的步骤,所以市政工程在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设置、有组织,还要有执行、有检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检查”。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常规的安全检查、特殊的安全检查、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工序复杂、施工工具性能低、施工人员素质差等问题,所以要强化对施工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以确保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施工场所中所存在的隐患。
(2)市政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切实的实施奖惩制度,通过奖励勤劳者,惩罚慵懒者来加大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奖励那些在优化劳动环境与防治工伤事故和员工危险方面做出优越成绩的单位。同时,对于在规避安全事故隐患、消除重大安全危险等方面做出良好成果的单位也要进行奖励。对于那些出现安全事故后,不去找自身原因,而去推卸责任的单位要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市政工程施工安全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市政工程时,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规范施工,统筹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是首当其冲的,作为管理者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把安全生产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的装修、安装阶段的施工特征
近几年来,通过多项高层建筑施工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高层建筑的装修、安装施工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般地说,装修、安装施工工期占用比重较大。据施工过的若干典型工程统计:如某大厦,地下3层,地上25层,内部装修档次高,其总工期为470d,其中基础占70d,结构占150d,装修占250d。后期工期为前期的1.14倍。该工程的装修、安装工期都是从结构封顶计算的。实际上在结构施工阶段就己插入装修、安装工程的施工,所以说装修、安装阶段的工期大大超过基础、主体。
(2)后期工程的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许多工程实例,都毫无例外地存在“四多”现象。就投入的工种而言,是主体施工工种的2倍-4倍,而人数也在3倍以上,这些都给装修、安装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
(3)参加施工的单位多,而且不属一个系统,所有制性质不一。前些年工程承包单位多是工种大而全,力量雄厚,可以总包经营。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专业化经营,专业分工很细,各施工队伍通过各种渠道承担任务。一个工程有几家或十余家大小不同的单位同时投入施工,其施工管理就要求有高度统一的计划性、权威性和组织性,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4)各工种交叉多,相互制约,一个环节考虑不周或处理欠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环节或更多的环节,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
针对高层建筑装修、安装工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笔者把近年来多项高层建筑装修、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方法和重点做一小结。
2.高层建筑的装修、安装施工的管理措施
(1)要建立一个有权威的、反应快捷、效率高的协调机构。由多工种、多专业单位来共同施工,如果不善于组织协调,势必现场混乱,难收工程实效。协调机构视具体情况设置,如系工程总承包,由总包项目部承担,如有若干项目是由业主发包的,可联合业主方、监理方和总包方(项目部)共同组成。协调机构要定期开会,有议有决,严肃认真。各施工单位互创条件,为了共同的目标—按时竣工,协同作战。
(2)遵守科学的施工程序。对于高层建筑装修工程,为防止空间立体交叉流水作业过程中,互相干扰和污染,宜从上而下实施施工。在装修阶段,先外墙批灰后室内精装修。而室内精装修,先上一层后下一层、先湿作业后干作业、先里间后外间、先天花再墙面后地面。室内装修在逐层批灰、预埋水电线管并填塞孔洞与缝隙以后,从最顶层逐渐向下施工。同一层室内,宜先天花及墙面刮双飞粉,再墙面及地面铺贴磁砖;先阳台铺防滑砖、卫生间铺贴瓷片和防滑砖,再客厅和饭厅地面铺地砖(或木地板),最后走廊及电梯厅铺地砖。在屋面防水层或上一层的泥水作业基本完成后,再进行下一屋室内干作业:先铺贴瓷片、防滑砖及地砖等泥水作业,再吊顶、刷涂料、安门窗扇及装玻璃、油漆及木地板擦蜡。应重视原材料的采购和验收工作,选用较好的装饰材料,对合格材料也选分等级并用于不同施工部位。坚持先定“色样”,先做“样板”,先组织操作示范,然后组织全面施工,做到有条不紊地施工。
(3)讲究基体质量。各种贴面装饰材料对基体的质量要求严格,但目前采用的木夹板或钢模板做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给下一工序的抹灰层与基体(混凝土)的结合牢固性造成问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拉毛”作业。目前普遍采用“甩浆法拉毛”工艺,具体做法是,先将混凝士墙体表面洗刷干净,再用清水沟洗一遍,并定期用清水向混凝土面喷洒,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达到基本不吸水的程度,随后再用重量比为l:1的水泥细砂、掺107胶(10%用水量)的稀糊状砂浆,向墙面均匀撒甩,然后喷雾养护2d。在这期间不能使墙面发白,有日照的墙面及遇天气干燥时,宜在傍晚拉毛。批灰抹面、铺贴面层等湿作业前,基体应处理干净并预先喷水湿润,以防止粘结不牢、空鼓等缺陷。而对防水层、油漆层、木地板、天花吊顶和玻璃工程等干作业,应在周围环境较干燥和基层面充分干燥后才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并防止成品受污染。
(4)应先选色和做样板问。在确定设计要求的色相后,进行试配色,随后做出实物样板,要使样板色与实际大面积的色彩基本保持一致,在建筑物外部做到层次分明,施工中不咬色,不污染,同种颜色上下左右均匀一致。高层建筑标准层多,房间数量多,特别是内装修标准高的房间,应组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先做样板间(或样板层),经鉴定符合要求后,才以此标准进行大面积施工。
一、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进公路工程圆满完成
公路工程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施工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管理,只有注重施工管理的作用,才能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减少失误,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进而促进公路工程的圆满完成。众所周知,一个项目的完成结果与其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的一些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明显认识不足,也引发了一些较大的问题。如因施工管理不善,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出现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因此,良好的施工管理工作对于公路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施工企业管理能力
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对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具有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企业积极实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企业不断积累管理统筹的经验,促使企业对整个工程有宏观的把握,这样可以逐渐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十分有裨益的。若企业忽视道路工程建设中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对其采取随意性的态度,那么久而久之,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如今公路作为城市之间连接的主要载体,其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在人们物质水平不断丰富的今天,许多人选择驾车出行,对于公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上减少因道路施工而给居民带来的各方面负面影响,并且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路,方便人们的出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但会对我国的交通将作出非常积极的贡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二、公路施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当前,我国公路施工形势多种多样,在管理过程中就会很复杂,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超期完成和豆腐渣工程现象,给公路施工过程造成许多资源上的浪费,更重要的一点是影响公路的施工质量,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地区正常的交通和运输。可以说,工程项目要想顺利的完成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但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却造成了资源并未真正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因为公司建设涉及部门工种较多,各部门工种之间协调配合不力,工程塌陷和返工现象频繁出现。劣质公路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不但会对承包商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声誉产生不良影响,也对政府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结果的产生,就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相关公路施工管理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而全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缺乏质量和安全的教育
公路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日常也没有培训的指导,对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差,专业水平也是高低不齐,更有的是临时队伍,凭经验和习惯在进行施工,这些情况在每一个施工队伍中都会出现,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公路的施工质量。
(四)技术人员缺乏责任心
在公路整个施工过程中,相关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质管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再好的监督没有制度保障也无济于事。特别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一些施工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缺少必要的培训和管理,人浮于事、一岗多人、有力不尽等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施工人员责任意识差、职业道德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使工作效率极低,影响了施工进度,难以使工程顺利进行,以上现象的发生,都是人的问题,所以说,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加上良好的培训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时间,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五)无严谨的成本管理措施
在整个公路施工过程中,可以说成本管理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严谨的成本管理,就会严重影响公路建设项目质量,但在具体公路施工管理中,承包商想的却是尽量通过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压低成本,造成公路使用期限缩短、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种等问题。
(六)设备管理松散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设备问题频出,事故不断的出现。管理设备的人员缺少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在设备安装时会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给公路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留下隐患。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不能有效掌握设备维修和保养方法,严重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设备上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陈旧落后的设备应付使用,对企业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七)缺少必要的维护
公路管理是长期的工作,它是动态的,常规的。可以说公路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从公路施工到使用的过程,交付使用,管理过程也就结束了。所以说,在公路还没有交付使用或者建设尚未终止时,是需要有人专门给予定期维护管理的,但现实情况却是,维护、管理在工期即将完结的一段真空期,多家单位相互推脱,在公路最需要保养维护的时期,没有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影响了公路寿命。
三、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因为公路是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方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控制好施工质量。这样一来,在开展公路施工管理时,必须将质量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事实上,加强公路施工管理,其本质就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施工管理原则,对于保障人们生活,维系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坚持预防为主
为避免施工后期出现问题,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强预防工作。这样,能够在公路施工出现问题时,使问题及时得到处理或者防止问题出现。强调预防为主的施工管理理念,能够保证各项施工任务得到落实,增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公路工程施工理念
公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开展民生工作的一项基础设施。为使公路能够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按照预期目标完工,整个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严格把关每一个施工环节,依据相关的施工规范办事。由此可以分析出,公路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最终是通过施工人员完成的。因此,在开展整个公路施工管理工作时,要以人为核心,尽量发挥出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创造力,以改进公路施工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地完成公路建设目标。
(三)强化对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必须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以及进度,加大管理的力度。所以,在进行施工管理之前,可以先完成公路施工前的勘测计划,设计人员可以参考一些有关的资料再进行方案编写。通过多次的对比,尽量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选择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高效的路线方案;至于公路施工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则需发挥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在反复商讨过后及时做出预防措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使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有规律地进行;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强调合作。这些措施都能够增强施工管理力度,更好地为公路建设服务。
(四)创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机制
为确保及时处理好影响公路质量的不良因素,最佳途径是建立起一个完成的公路施工管理系统,这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公路施工管理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项措施能够有效地保证施工工程监理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落实。为公路施工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必须将公路施工建设分为几个不同的施工阶段,使得公路建设的效益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五)加强公路施工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力度
①原材料是由专门的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将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源头来进行充分的重视,因此,需要大力提升公路施工人员原材料购买素养,保证施工材料的鉴定水平,确保公路工程施工原材料质量。②公路工程采购部门需要对多个采购路径展开全面的登记,开展综合性对比,对原材料供应好的单位,进行优先选购。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公路工程施工采购部门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定期登记考察,关注其信誉度和原材料的质量是否存在下降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原材料的采购计划与选取空间。
结语
总之,对于目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企业要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多方面积极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这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公路施工体系的完善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国富.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182.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日益增加,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城市道路新建、改建以及扩建项目都在不断增加,业主作为施工项目中责任主体之一,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作用以及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各种交通、供水、供暖、通信等市政工程的建设为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了物质基础。鉴于此,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特点
市政桥梁工程项目是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建设标志,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尤其自己的施工管理特点,那么下面我简单对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桥梁工程项目繁多、功能多样化,其施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桥梁工程通常建设周期较长,尤其是一些大型桥梁工程,一般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够完成建设。施工周期一旦过长,就很难保持人员结构的稳定,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施工管理难度。
(三)每一项桥梁工程,其地理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具有唯一性。
(四)由于桥梁施工参建人员也多为技术水平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这些施工人员经常更换施工场所,或者是在同一时间内多处作业,一旦工程竣工就会解散,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
(五)桥梁工程属于露天作业,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恶劣的自然气候会对工程正常施工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工程施工被中断。
二、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
(一)造价管理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所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监督与调节,从而将工程造价总额控制在合理的目标范围以内。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包含人力、材料与机械设备使用等费用。根据施工合同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要求,以合理管理人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租赁等费用。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优化市政桥梁工程施工工序,积极采用提高效率与降低造价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减少因返工而导致的人工与材料等浪费。
(二)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要按照施工合同所约定的进度与工期要求来实现工程施工预期目标。工程进度管理应当贯穿于全部施工环节中,尤其是施工进度的计划制定与实施环节中。其次,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工期控制要求,并设立专门进度管理机构与人员,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工程进度管理各环节责任,编制科学的进度管理流程表,以充分确保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开展。
(三)安全管理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即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时所进行的安全施工等控制活动,从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明确好安全施工的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科学规范进行。对此,市政桥梁工程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等措施,确保安全和施工同步进行,并且把安全管理理念深入到所有施工环节中,以保障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质量管理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工程今后的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并且关系着工程使用者的财产人身安全,因此,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成为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工程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与系统,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目标。同时,应当完善施工材料的采购与内部质量检测工作,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确保工程质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三、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市政桥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有效地管理,下面本文针对上述提到的施工管理特点以及难点,提出有效地施工管理措施来加强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完善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这是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有效实施施工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各个施工项目、施工阶段以及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施工管理体系的规章制度,对项目整个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内容进行有效地管理,在项目施工之前,也要做好对招投标的管理,明确承诺事项,确保招投标过程的合理公正,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暗箱操作,那么整个的施工质量就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和保证。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桥梁施工应加大参建人员培训力度,主要是从人员质量意识及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两方面进行培养
1、质量意识培养
做到以工程质量标准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参建人员质量第一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从而为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2、技术水平培养
主要从质量规划、质量识别、质量检测、施工管理能力以及施工生产技术水平方面进行培养,另外,不仅应加强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的培养,还应注重对人员工作作风的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是确保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不论是质量意识培养还是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培养,都旨在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从而保证桥梁工程质量。
(三)加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控
加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控,不仅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还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企业效益。在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合同签订后,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施工设计图纸,经审定合格后上报批准。进行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时,工程的各参与方均应指派代表到场共同进行审核。做好技术交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技术交底必须确保施工人员充分领会到图纸所示意图,否则就应多次进行技术交底,直至完全领会图纸意图。
(四)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那么就需要专门的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整个过程的施工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引导以及指导施工工作的开展,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整个市政桥梁工程可以结合建造特点和区域环境因素制定出适合的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方案,确保整个项目工程施工的高效率,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建筑材料、施工设备以及工程项目相关的人员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分类,将信息,加强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互相之间的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除了这些以外,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相应的安全监督控制,从而促进市政桥梁工程的安全建造。
(五)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
首先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保证措施。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施工单位应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并保证人员配置的数量确保工程高峰期能够有充足的劳动力投入施工,最后保证工程能顺利完成;其次是设备保证措施。一般来说道桥梁工程的建筑流程比较繁琐,需要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协助作业,现场施工也必须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把各种机械及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所以,要定期维护保养机械设备,并配置足够数量,技术先进且工种齐全的修理队伍,制定并严格执行奖罚制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再次,就是确保工程必须材料的供应,一般来说道桥梁工程施工地段的交通不便利,材料供应能力有限,能否顺利及时的把材料运到施工地成为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阶段。针对以上情况,物资供应部门应严格调查材料的质量情况和施工地的运输能力,提前编制不同施工阶段对材料的需求计划,并要求生产商或供应商签订一份长期的供货协议,保证材料供应适应工程进度的需要。最后,就是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管力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优化施工设计,节约投资和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结语
桥梁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是在逐年增加,这种增加一方面给建设部门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给各参建方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建设十分安全可靠的桥梁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市政建设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充分结合工程实际状况,做好桥梁施工管理工作,从而为桥梁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该项工作贯穿在企业的发展始终,对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具有协调作用,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的出长足发展。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需求比较高,因此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做好人员的考核工作,从而有效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
1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即管理、服务和协调,工作的主干内容在于管理,而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协调,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内容在于服务。事实上,服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质。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认真和细致,帮助领导分担繁重的行政工作内容,促使领导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的发展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设计,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从而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还会选聘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工作,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极大的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行政工作管理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行政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实质,对企业的一些管理上的流程和程序尽量简化,企业的其它部门比较看重的是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行政管理部门注重的是时效性,做好服务工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和简化企业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地方,包括管理制度、流程和行驶等,促使更加的合理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而灵活性,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在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相关制度和程度的创新和删减,促使企业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比较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因此工作压力和难度就会比较大,以至于造成领导的工作任务没有及时的完成,这样一来,企业其他部门就会出现反感和排斥的情绪。还有就是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全面的掌握行政管理工作业务,促使日常的管理工作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造成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低下的情况。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需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而使工作职能得到较好的转变,有利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得服务。
2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考核
我们认为,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素质考评也必须采取先分后合,综合形成被考核者的考核总分的方法。为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考核必须侧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这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也就是把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计划管理的原则一是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二是周密、完备的原则;三是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四是“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于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这是极为重要的。
3改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对策
首先,明晰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考核目的。对行政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之前,企业应先让其明晰自己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予以清晰的界定和说明,用绩效考核来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从而使绩效考核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其次,合理运用考核结果,进行绩效改进。成功的绩效考核一定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对于绩效考核的结果,企业可将其用于对员工的薪酬调整、职位变动等,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培训需求确定和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结束语综上所述,企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企业完善考核机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顾建玲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余元春.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及体会[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个人自利型盈余管理(以下简称“自利型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动机的机会主义特征明显。自利型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特征。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是由报酬契约开始的,这缘于国外资本市场发达、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理人的报酬与盈余的相关性高。此外,由于经理人报酬反映了经理人在经理人市场的价格,体现了经理人的个人价值,因此,上市公司经理人利益最大化主要指报酬最大化,即实证会计研究所提出的奖金计划假设。
我国上市公司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单是个人货币收入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经理人而言,个人利益不只是报酬性收益,职位升迁、个人在职时的力等在个人利益中占有重要位置,有时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是决定性的。由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理人能力的大小,为了扩大个人影响力、增加职位升迁的机会,经理人也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总之,无论在国外还是在我国,自利型盈余管理均有明显的机会主义特征。
2.行为方式的契约相关性高。自利型盈余管理与契约相关,经营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契约的复杂程度的影响。在经营者的报酬只根据当期报告的净收益确定这种简单的报酬契约下,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也相对简单,即通过操纵应计项目和会计政策,实现当期报酬最大化。增加契约中决定报酬的因素能增加盈余管理的复杂程度。通常,经营者的报酬由工资、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构成。其中,工资属于无风险报酬,后三者属于风险报酬,具有激励作用。如果契约中增加了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则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也会加大。隐性契约如经营者的变动等也会对盈余管理的复杂程度造成影响。报酬契约的复杂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还体现在,通常对经营者的考核指标都不会是单一的会计盈余指标,其他指标的加入同样会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形变得复杂。报酬契约的复杂引发的盈余管理的复杂会导致利益的不均衡,最终会侵蚀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缓解冲突、降低成本的作用,与目标不符。
3.后果的不可预见性。如果委托人在订立契约时充分预见到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对该行为的结果有可靠的估计,则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这种行为后果不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契约的有效性;如果人进行盈余管理而委托人事前并未考虑到这种影响,则盈余管理的后果会影响到报酬契约的有效性,使股东的利益受损。最坏的结果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人进行盈余管理时对盈余管理手段加以滥用,盈余管理的程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果,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
二、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在制度有效的情况下,个人自利心理主要引发趋向于利己结果的管理行为,组织目标实现的动力来源于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制度、规则存在明显的缺陷时,盈余管理的主体利用制度、规则的漏洞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以下简称“制度型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制度诱因。
1.目的明确。与自利型盈余管理和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相比,制度型盈余管理的目的较为明确,即根据制度的规定,运用会计或其他方法,达到制度规定的会计盈余指标,取得制度规定的资源。
2.会计人员的参与程度高。一般而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会计程序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企业管理当局手中。会计人员是盈余管理的参与者,不构成盈余管理的主体。尤其在我国,涉及盈余管理时,决策机构往往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而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财务负责人不是董事会成员。对于自利型盈余管理,由于其结果涉及利益的分配,会计人员的参与程度很低。相对而言,在制度型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参与程度较高。原因在于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规定的重心在相关会计盈余指标上,如配股政策中净资产收益率的规定。由于会计指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这一类型的盈余管理中,会大量运用到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并且为了符合制度对会计盈余指标的要求,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对于相对复杂的会计方法的运用,如果没有会计人员参与其中,制度型盈余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3.经济后果明显。制度型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是明显的。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制度型盈余管理主体在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实施后均能达到其预期目的,即满足制度对会计盈余指标的要求,并在通过监管部门审核后取得证券市场中的资源。相反,如果情况较好的上市公司未进行盈余管理而未得到取得这种资源的资格,就会造成证券市场资源配置错位的经济后果。三、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一般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个中性的概念。但如果对盈余管理进行模式上的划分后,可以发现:自利型盈余管理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形成不利于相关利益人的行为结果,这种行为由于动机的“不纯洁”而具有欺骗性,会引起相关利益人的警觉和抵制;制度型盈余管理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而导致实施盈余管理会证券市场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不同的是,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以下简称“组织型盈余管理”),由于其动机是价值最大化,因而其行为过程必然伴随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组织型盈余管理手段的选择上,不会仅依靠选择而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经营决策的变化、交易的选择、交易时点的选择都是组织型盈余管理的手段。当然,由于组织型盈余管理本身涉及对会计盈余的控制和管理,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灵活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待组织型盈余管理,有助于从更深层次认识组织型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