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网络教学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交网络(SNS)起源于美国,在短短的几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最早的社交网络是诞生在美国哈弗校园中的FACEBOOK,它的出现迅速取代了BBS论坛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站,并不断的引领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几年后在网络时代的快速推动下中国的社交网络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早的QQ空间到博客、微博的大热。随着社交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影响的增强,使我们对社交网络越来越关注并成为高校和教育者研究的新课题。
1.社交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社交网络是一种个性化的交往方式,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都会成为大学生追逐的时尚,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腾讯微博、人人网、新浪微博、QQ及QQ空间等。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1.1人际交往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属性”因此,进行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技能。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校园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需要人际的维系和人脉的拓展,因而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当前完善的社交网络系统不同以往的那些虚假的、脆弱的网络,它具有真实可靠、便捷快速、成本低廉等特性。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输入真实的姓名和信息搜索好友,这种真实快捷的社交网络为人际的维系和拓展提供了新途径。
1.2阅读和收集信息
传统的信息和资料收集多从书本上得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用网络查阅和收集材料成为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资料使更多的好友得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料的快速传递和资料的修改完善。新时代的社交网络比以往的社交网络更具互动性,通过网友的互动会使原有的资料更加的丰实或会用更生动的网络语言加以描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参与、传播、评论、转发有利于共同认知和价值观的树立。
1.3娱乐活动
社交网络中信息、参与评论的开放性、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成为大学生广泛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广大的用户可以在网络中有趣的文字图片,也可以分享好友们的有趣信息。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使用网络的动机的调查,80%的学生使用它是为了娱乐消遣,因此,娱乐消遣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动机,通过社交网络的参与使得身心得到愉悦,由于社交网络的有趣性和娱乐性会吸引大学生们不断的使用它。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
2.1社交网络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1)社交网络的实名制,有利于大学生的真实情感的宣泄。由于社交网络的参与是实名制,所以在社交中的交往具有真实可靠性,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向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不顺心的事通过网络社交的方式得到释放能够有效的释放自己的压力。同时实名制的网络也满足了其社交的需要。重要是它在使用的过程对健全人格起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2)社交网络利于自身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里,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以致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代沟和沟通障碍。于是他们通过社交网络作为工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自己的想法,通过网络的虚拟社交达到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建立。在这样的社交圈子里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熟人圈子,这种线上的朋友圈的交往也是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他们通过网络的互动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展示自己的才华,赢得尊重和认同。
(3)社交网络缓解了现实交往的情感冲突。当今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性格的内向安静使他们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与周围人交流,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与人交流,因为我们在网络上的交往不用顾忌你的表情、声音、容貌,你只需要用文字尽情的去表达你的想法。这样的交往避免了在现实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尴尬或观念上的冲突。
2.2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障碍
(1)个性化的过度张扬。社交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它为我们才华的展示、情感的宣泄、人际的拓展提供了场所。但与此同时它也为大学生们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网络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会使大学生丧失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会出现对错误信息的盲从,对价值观的认识偏差,在错误的个性化文化的影响下我行我素,甚至是在社交过程中触及到法律和道德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2)现实交往中的交往障碍和能力的退化。由于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生活方式,以致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上的交往,用于逃避现实或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每天宅在宿舍或家里在网上而不愿意与周围的亲友交流。长期的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交往中出现各种不适,甚至是交往能力的退化。这是社交网络给大学生行动能力带来的弊端。
(3)使用社交网络成瘾 大学生使用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社交网络中的各种游戏、评论、言论、视频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络的交往和打游戏的娱乐中。在生活和工作中消极冷漠甚至是出现心理的疾病,网络的依赖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2.社交网络在高校应用中的若干建议
2.1高校科学引导社交网络的应用
随着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社交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份报告对全国400多所高校进行调查显示;33%的高校已建有网上虚拟社区,还有23%的高校还在开发中,这些社区的建立主要用于师生间的生活和学术的交流,网络平台的应用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也使教师从传统的忙于教学中稍加解脱。因此,建议高校科学的应用网络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
2.2利用社交网络创造教育价值
社交网络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下的高校是网络盛行的新时代。传统的教育过于单一、呆板,而网络做为一种开展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它通过信息的发送、阅读、评论等方式加强了师生、朋友、同学、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社交网络通过声音、图像、图片等多样的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的丰富有趣易于被大学生们接受。
2.3建立心理疏导方面的虚拟网络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不断的增强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近些年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辅导日益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如何更好的开展这一工作成为辅导员们的难题。如今社交网络在大学生和高校中广泛应用,高校中的德育工作者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开展班级内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以班级的虚拟社区以便同学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宣泄。
【参考文献】
[1]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杜峰.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园网现象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3.
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加入了学习的队伍中。这部分学习者队伍庞大,且学历层次复杂,能力结构差异大,传统的培训不能因材施教。而由于移动课件的个性化特征,完全个性化的终端,支持功能强大的个人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真正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这些学习者不像在校学生那样拥有集中的学习时间,他们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多。因此,只能利用分散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在等车、做家务或休息时进行学习。从客观方面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手机用户众多,这些都加速了移动课件于网络教育的应用。手机支持MP3、MP4等格式都能播放移动课件。这样就可以实施移动教学,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轻松面对面”。
从主观方面来说,社会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也适合于移动课件模式,这些学习者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集中学习的时间比较少,需要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进行移动课件的工具一般都是手机、电脑等。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公平的学习权利,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为边远山区带来新的希望,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注入鲜活动力。考虑到这些地方因为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师资配合存在差异,学习者不能进入学校进行直观的学习。而当今手机成为一种通用产品,一般手机支持MP3、MP4的格式都支持移动课件的学习。移动课件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课件符合了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移动课件的开发和设计,也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进,可加速网络教育资源 的优化、整合。
移动课件设计的原则
移动课件是学生利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移动课件在设计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特征,要注重知识的重构性。在制作移动课件前,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在设计移动课件时候,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移动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学习效率性。因而在制作移动课件的知识内容时候,要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者进行考虑。教学资源分析,确定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所要插入的PPT、图片和flash等素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学习者分析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时间有效果性、认知特征、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等。还有就是网络教育支持的各种媒体。对于计算机的配置和智能手机等,采集和制作媒体时,要采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我们一般采用WMA和MP4。使用的图片格式采用GPEG或者是GIF等格式。这些都影响制作移动课件的设计与。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教育教学原理和开发技术,并且还要根据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及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开发。移动课件的设计内容要符合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的特点,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候,设计的手法和策略要适当。要考虑到课件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活性,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要明确移动课件的制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做成教学材料的说明书。移动学习课件不是教材搬家,要注意图片、PPT、和动画等教学资源的优势,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移动课件的教学资源处理
(一)媒体元素选择处理策略
在制作移动课件的过程中,初始视频课件源的视频质量一定要合乎要求,质量源要清晰,视频的音质要清晰不要有其他杂音的干扰。移动课件视频源满足的基础上,相应的PPT课件的字体最好设置成黑体,黑体在后期渲染成移动课件后,在移动设备上的显示才会更加清晰。为了增强移动课件的鲜活性,我们在加入教学资源时,除了加PPT内容外,还会选择一些图片和视频片段插入其中,图片的内容要大致符合PPT的内容,视频片段的选取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喧宾夺主。PPT内容加入的时间一般在3秒至1分钟,其出现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显示出教师的形象,给学习者以视觉的转换,增强学习的兴趣。PPT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移动课件内容,不能仅是课件内容的简单展示,而是要结合移动课件内容,有选择性地采用PPT。使PPT内容和课件内容保持一致。图片一般选择GPEG、GIF等格式,图片的分辨率和采集的视频源分辨率保持一致性,这样既考虑到移动课件的质量,又考虑到了学习者学习的终端设备要求的特点。当然对flas的选择也是有所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动画都适合插入课件中,同样要把移动课件的内容结合起来,鲜活地展示移动课件,促进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二)技术处理策略
1.文字、视频的结合。目前手机支持的图片文件格式主要有bmp、jpg、gif等位图文件,这三类文件中,由于gif格式的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下载速度快,还增加了渐显方式等优点,因此在移动课件中用这种文件格式处理我们需要的图片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由于移动课程是通过手机、电脑等学习终端呈现的,学习终端在数据处理能力、内存容量、接收速度、屏幕尺寸等方面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并且学习者极易出现学习倦怠。因此,面向移动教育的技能培训课设计与传统培训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不尽相同。结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的呈现规律和应用特点,针对不同的移动教育内容,设计有效的媒体呈现形式,如基本概念或事实的教学内容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真实场景重现的教学内容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形象化、过程化的知识要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等。
2.学习单元。由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屏幕比较小,一般采用纵向穿插的方式制作课件。移动学习中的任何“学习单元”都可以应用移动学习资源模型进行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规划,为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标准和模型。移动课件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移动设备显示屏一般较小,因此要求导航和菜单明了。移动课件资源的信息内容承载量要小而精。移动课件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很强,对学习内容的获取是随机的,所以在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时候,要运用学习单元的思想。移动课件资源的构建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化特点。移动课件学都是在年轻人当中展开,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时候,移动课件的制作要考虑到学习氛围的创设,学习者一般是在分散的、移动的、嘈杂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最要,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3.视频信息。通常情况下,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是AVI文件,这种文件的特点是分辨率比较高,兼容性比较好,许多媒体播放器都能够支持。但是这种文件格式制作的视频文件太大,手机等手持设备无法运行。目前的手机普遍能够识别并播放的视频文件是MP4文件格式,因此,课件中的视频应该先用相应软件进行格式转换才能够使用。为了提高移动课件的音频、视频质量,我们在录制课件时,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一般的AVI格式虽说质量比较高,但是其分辨高,考虑到移动课件的终端学习设备是手机较为普遍,我们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减少视频从AVI格式转换成WMV之间的视频质量影响。WMV音频格式为WINDOWSMEDIAVIDEO9,属性为32KBPS,32KHZ。视频画面尺寸为320×240,帧率为15,关键帧间隔为8秒,码率为93K。按照一节课40分钟来算,一般视频大小为25KB左右。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要保证视频质量的完整性,以免修改视频,减少视频的清晰度和音质的影响,从而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增大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4.素材。在WMV格式的视频基础上,视频插入PPT、图片、动画等素材,插入的每一张PPT的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地在PPT和教师形象之间进行交替,给学习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对插入其他的图片也有所限制,图片的分辨率和视频的分辨率应当相匹配。在编辑移动课件的第一步就应在属性下拉菜单中,选择320×240,和视频源相匹配。对插入其中的动画,应当和所讲内容相适应,动画、图片等这些只是作为移动课件的辅助学习资源。
5.移动课件格式。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课件的选择格式是画面尺寸是多媒体320×240,帧率为29.970(NTSC),可变码率为768000,平均为512000。包含音频,取向频率为48000,码率为128000。参数设置完成后,就进行相应的编辑,编辑移动课件时,要做到PPT内容和教师的音频、视频相同步。编辑移动课件的软件有CoolEditPro、VEGASPRO等软件。一般我们采用VEGASPRO软件进行移动课件编辑,在编辑完成,只需按照所设置的参数渲染即可。当然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最好相应一节课程的PPT、图片和动画,WMV视频放在一个文件夹,保证素材在编辑过程中的完整性,以免在渲染移动课件时,出现移动课件素材的丢失。渲染后的移动课件大小一般为80KB左右,最后压缩为RAR格式为60KB左右。上传到服务器里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1.高校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社交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高校学生最常用的包括腾讯QQ、人人网、开心网等。一项有关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高校学生中,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占到94%,只有不到6%的学生很少或者不使用社交网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与网络社交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社交必然会成为今后人们社交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网络社交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意性。网络社交的兴起,信息不受限制,从而网络的信息更自由、不确定性增强,就更加难以辨别,特别是很多低俗、偏激的信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而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遇事不能冷静客观处理,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网络的信息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2008年的家乐福事件,合肥某高校学生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信息,号召本校学生去家乐福示威抵制,数百学生聚集在商场,场面一度失控,在警方的参与调解下此事才得到平息。这就看出了,网络社交对学生间信息传播有着很大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将原本不认识的学生聚集起来,而且网络社交很容易聚集起相同立场的学生,参与到抗议、示威活动中去。由此看出,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们应公平公正地看待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还带来了很多机遇。网络社交可以看成是正常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扩展,虚拟性、隐藏性并不明显,网络社交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共同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实现“面对面交流”,这对高校实现民主管理有着很大帮助,有助于实现平等师生关系;而且网络社交可以让很多通知及时传达,这对提高效率有着重大帮助。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网络社交给目前工作提出的挑战。网络社交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虽然打破了以往学生工作的封闭性等,但对学生工作者来说,其中包含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无疑要根据时展来调整工作方向,例如对重大事件进行合理引导,杜绝“家乐福事件”的发生。
二、调研分析报告
我们对合肥大学城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实证研究来发现问题,利用社会心理学有关原理,分层次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等方法找出各类影响因素,作为以后工作的一个数据参考。
1.调研理论基础
此次调研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专业、消费、生源地、学业成绩等因素作为客观评价标准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不同类型群体对网络社交的不同体验上,采用的是假设检验的均值检验进行定性分析,在量化不同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程度上,采用的是SPSS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
2.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网络社交的时间、频率;网络社交的目的、影响;网络社交的频率、时间;网络社交的依赖性、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通过发放500份问卷,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回收问卷472份,有效率94.4%,其中本科生71%,硕士生23%,博士生6%,男生女生人数大致持平,理工专业学生41%,文史专业59%,由于篇幅原因,调研问卷在此不再列出。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到接近60%,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是为了与朋友保持联系,然后是获取信息;在网络社交的主要活动,最多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与朋友聊天;根据个体间差异检验表明:理工专业学生更习惯网络社交,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倾向网络社交。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到结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网络社交使用的差异,这就导致针对不同学生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面提出几点工作改进对策,希望对以后的学生工作有所帮助。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表明,网络社交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再结合网络社交的其他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技术平台,融入学生群体
网络社交的强势出现,是信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随之调整,首先,要建立先进的管理平台,我们应打破传统工作的封闭性,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模式建立,使用最新的平台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其次,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研究,及时把握动向,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改变以往工作方式,积极融入学生网络社交圈,通过网络与学生及时交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特别是对那些重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要特别注意。
2.细化学生工作,因材施教
前文调研表明,网络社交中存在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强学生工作的细化。首先,基于学生个体化的差异,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上述调研也表明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社交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认识到我们要更加注重传统的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动态投入更多的注意,线上工作、线下关怀并重。
3.注重高校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在这点,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社交的课程或者讲座,发挥教学上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技巧,可以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筛选辨别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网络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冷静沉着的判断,不会被他人左右。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提出的网络热点问题解决研究,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应考虑到。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社交网络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从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心理、行为出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是学生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论文摘要: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为当今信息时代中产生的新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介绍了信息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基本概念,提出了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转贴于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一、演讲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英语演讲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生思辨能力、知识面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都需要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仅有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等。同时,对“英语演讲教学”进行检索,也只有十来篇相关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语类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说等相关教学论文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等。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开设问题简述如下。
(一)课程时间少
整体而言,英语演讲课程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分支,该课程一学期有且仅有32个学时,一般设计为一周2节,共计16周,课程时间短,且课程内容多。英语演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师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演讲环境,且不能兼顾知识的普及。
(二)教材难度高
《TheArtofSpeech》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通识教材,更为誉为中国高校演讲教学的“红皮书”,针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TheArtofSpeech》教材的教学过于集中,且难度大,因此在短短的16周内,教师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差异性太大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强,且学习动机和个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中,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往往都能够“展现英姿”,获得教师好评,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光不能听懂教师的教学要求,反而在英语演讲课程中收获不了知识。以上问题直接干扰着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经验,针对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借助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其能够结合网络课程和线下课程优势,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成果。
三、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英语的演讲教学提出以下教学设计重点。
(一)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教师在设计英语演讲课程时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课程和学生制定一定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去体现自己的演讲能力,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二)明确教学原则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上,建议英语演讲课程多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英语远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担任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都能够围绕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明确一下教学原则。首先,生本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个性,注重其全面综合发展。其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供一些有效地学习手段和策略,让其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特色。最后,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学习舞台,让其拥有更多地实践机会。
(三)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演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能力。建议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备演讲的课题,包括对演讲内容的分析,课题题材资料的准备,学生活动的预设,以及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其次,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分析学生在演讲课程的肢体语言和演讲能力,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启发式教学,建议教师采用不同的演讲教学技巧,对学生讲解英语演讲知识和重点,并为学生做出特色化的示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借助网络教学、课堂面授等教学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特色,以实现创新化教学目标。首先,建议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好的交流环境。借助微信群、校园公开网页等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以此让其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乐趣。建议教师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在授课之前,为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一些学习材料。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面授方面,建议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教学课堂的特征,针对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借助大量的练习和展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设置时候,多为学生提供线下课程实践机会,以此来优化其教学质量和任务。
(五)考评分析
由于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议教师采取“实践教学+综合评估”的考评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演讲课程的评分对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该项课程的必要性,在选修课程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措辞措句过分深究,应当以引导性为重,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随着网络化教学的不断推广,高中数学教学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然而,现阶段对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研究比较少,并且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的探索。
一、高中数学教学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
1.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的适应性原则
目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地域、学科、学生和教师的诸多不同,因此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发挥独特的地域、学科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高中数学教学。
2.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的针对性原则
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的针对性,就是指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利用不同的网络课程资源。一般来说,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每一种网络课程资源对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不同的课程教学也需要利用不同的网络资源。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
3.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包括很多方面,有时间的经济性、投入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就是指,充分利用当前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网络资源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更好的教学资源或者是教学条件,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投入的经济性就是指,教师在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所需要的开支。目前的网络资源基本上都是有偿的,一般的网站资源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网络课程资源,就需要购买,然而这是很多教师所无法承受的。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一些免费的或者是花费比较少的网络资源。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和途径
1.教师构建自己的网络课程资源库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各种现有的教学软件,但是在运用现有软件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发和构建教师自己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这种资源库既可以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又可以建立在网络上。这种教学资源库在内容上,可以是教师本人的原创,也可以是复制、引用他人的资源,还可以是在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视频、课件、习题和教案等。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自己的资源库中挑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2.用好学科网站
学科网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随时在学科网站上进行搜索,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而且同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所使用,所以利用价值较高。比如在中学数学信息网中,包含了大量的高中教学资料,如教学视频、教学案、试卷资源等,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并且在这个信息网中,不仅有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留言区,供学生和教师留言讨论。所以,教师可以经常运用这些网站里的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大量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目前网络中的搜索引擎有很多种,如百度引擎、360引擎、狗狗引擎、谷歌引擎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对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搜索、下载。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这些搜索引擎中,为学生查找一些关于函数的图形,二次函数、抛物线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而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几点建议
1.将教学的内容与网络网络资源相结合
网络课程资源不是自发地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网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把教学目标同网络课程资源及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2.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信息
当前信息比较发达,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并且不断变化,收集、分类、运用信息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能力。虽然网络信息十分丰富,但其中也有精华与糟粕,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网络资源的能力,并且教师还应当教育学生要抵御不良的网络诱惑。
3.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的关系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等多种优势。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缺点。如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无法真正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方式比较机械,不够灵活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学需要的条件比较简单,只需要粉笔和黑板就可以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记笔记,去思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只有将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拓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高中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利用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所以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探索。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31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21-0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nline Lear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AO Chen, PAN Yan-shu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and laws of online learning of graduate studnets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UCM);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irections of guidance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grade 2014 in BUCM were set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channels, time frequency, main contents for online learning,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cognitive degree of MOOCs.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write dow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new learning mode of combining MOOCs and classroom learning. Results In this survey, 92.16% of graduate students had the exper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41.18% of the students did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the campus network; 47.06% of students kept “once a week” frequency of online learning; 54.90% of students learnt through the network mainly used to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66.27% of students thought online learning had a certain learning harvest; 49.41% of students thought complicated network information brought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MOOCs cognitive survey, 43.92% of students did not understand MOOCs completely; 66.27% of students wanted to try MOOCs as a new study mode; 30.98% of students thought the hours of MOOCs should accounts for a quarter of the total class hours. Conclusion Most graduate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 in online learning, have certain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have expectations for MOOCs teaching.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MOOCs; online learn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利用网络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XJY14049)
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体现出多结构、多层次的特性[1]。研究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困惑,以及相应的优势和不足,也越来越多被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简称“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MOOCs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其沿袭了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开放共享知识的理念,成功高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是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突破性创新[2]。这种在线课程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在线实现,形成一种“在做中学”的模式[3]。
为全面系统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研究生网络学习现状及学生对MOOCs这一新型学习模式的认知程度,我们自主设计了“研究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本校在读研究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问卷共设计10道问题,其中客观性答题9道,主观性答题1道。在客观性答题中,从网络学习经验、网络学习渠道、网络学习时间频率、网络学习主要内容、网络学习收获、网络学习的不足、对MOOCs的了解程度、是否希望将MOOCs运用于教学过程、MOOCs教学模式的学时比例9类问题进行调查;主观性答题请学生写下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建立MOOCs教学与课堂教学混合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共累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4%。问卷回收后,对客观性答题的答题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观性答题通过分类汇总归纳出共性问题、建议及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网络学习情况见表1。
2.1 网络学习经验、学习渠道及时间频率
从表1可看出,大部分研究生具有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经验。由于校园网建设的推进,多种网络数字资源已集成在校园网络中,如国内外各类文献数据库、优秀课程共享资源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超过40%选择通过校园网络来学习,体现出校园网络的便利。同时,视频资源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其内容展现形式优于单纯的文本或音频形式,因此更受青睐,成为多数研究生愿意主动选择的网络资源类型。
在网络学习频次上,近半数参与调查的学生保持每周1次的频率,这可能与授课计划的教学周规律有关。研究生根据1周的课堂讲授内容和学习心得,利用网络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扩充和提升。
2.2 网络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和存在的不足
表1显示,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内容主体依然围绕课堂所学进行深入和延伸,超过60%认为有一定的学习收获,说明网络学习对于研究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复杂性、甄别时的混乱性以及环境的易受干扰等因素成为影响研究生更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主要原因。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研究生创建更加纯净的网络空间和更加专注的学习氛围。
2.3 对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认知程度
问卷共设计了3个与MOOCs相关的问题,包括知晓程度、对MOOCs运用于教学的期望程度,以及MOOCs模式占整体教学的学时比例。结果显示,MOOCs作为一项新鲜事物,目前还未被广泛熟知,学生们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既抱有期望,又存在疑惑。大多数学生仍然希望这一模式仅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因而赋予这一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少。
2.4 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看法
我们问卷的最后设计了成开放性主观答题,请学生写下对于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建立MOOCs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混合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意见和建议。累计收到各类观点、意见和建议共计135条,归纳如下。
2.4.1 对网络学习的理解 大多数研究生都表达了对网络学习优势的共识,包括资源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表现形式的生动趣味性等。
2.4.2 对于网络学习的意见 主要集中于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及教师的引导作用上,包括网速过慢以致无法流畅观看视频和下载资料、部分网络资源质量不高、网络资源繁杂及缺乏教师引导不易掌握要点等。
2.4.3 对网络学习及相关教学的建议 ①普及MOOCs知识,试听相关课程;②把握好MOOCs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例;③提供最全面最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④建立网络学习的反馈和互动平台;⑤教师应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3 讨论
此次调研,我们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延伸探索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网络学习现状,对研究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存在的不足有了全面认识,并对今后的改进方向有了初步的设想。同时,我们将MOOCs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学生的脑海中,唤起他们对于这一新鲜事物的兴趣和期待,促使其了解、尝试和接受MOOCs。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和学习方法,MOOCs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显著优点[4]。未来的教育必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形式、多资源的教育。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模式给传统学习带来了巨大冲击。学习将由传统的静态、封闭、稳定的组织形式转化为生成、动态、具有丰富联系的人、知识、资源共同构成的社会认知网络[5]。中医院校研究生作为科研和临床的生力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尤为重要。优质的网络资源可以为研究生搭建起具有开放性、前沿性、综合性、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平台,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中医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31-35.
[2]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67-75.
[3] 董玲玲.“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3(23):145.
[4]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26-02
0 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 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 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 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 教学过程监控
2.1 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 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 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 网上学习效率
3.1 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 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 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 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 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