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处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9 10:36: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处

篇(1)

一、举一反三法

顾名思义,举一反三法就是从一件事情中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举一反三法就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每当学生碰到与之前做过的题目相类似的题目,就能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解题,举一反三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在环环相扣的思路下,解答出问题的答案。从思考问题、联系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出答案,正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理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的这种性质。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解法。

三、无中生有法

无中生有法就是将数学问题中不存在的转化成我们想要的,使得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例题:足球赛门票每张15元,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2成,请问门票每张降价多少元?

解:设原有观众1000人

现在的收入就是15×1000×(1+0.2)=18000(元)

现在每张门票18000÷1500=12(元)

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解题方法。比如:视而不见法、移花接木法、望图生义法、构造法等。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在数学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爱上数学。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逻辑思维在学生的提高学习成绩和数学的学习效率以及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依赖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的指导,配合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成绩的提高,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只有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致力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篇(2)

(一)逻辑思维能力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关系比较密切,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数学等学科比较容易。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会比较清晰,不但关注事物现象,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比较深入的看法,其思考方式也会变得比较严密。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掌握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开展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逻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 <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2)指导学生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函数时,可将函数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产生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例如:求函数y=sinx+x∈(0,π)的最小值。老师:令sinx=t,y=t+≥2=4,y=sinx+,的最小值为4。老师这样做对吗?

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步骤上忽视了范围0

老师: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乙:只加上范围也不行,应注上等号成立的条件t=即t=2与0

(三)利用一题多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直线y=kx与圆C:x2+y2-6x-4y+10=0 相交于两个不同点A、B。当k取不同实数时,求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P(x,y),圆心 C(3,2)。由题意知为直角三角形 OAC。OC2=PC2+OP2,即(x-3)2-(y-2)2+x2+y2=32+22 整理得: x2+y2-3x-2y=0,AB中点P的轨迹方程为 x2+y2-3x-2y=0(在圆C内的部分)。

解法二:设P(x,y),圆心C(3,2),由题意知CPOP ,整理得: x2+y2-3x-2y=0 (在圆C内的部分)。KCP・K=-1即=1

点评:此两种解法充分利用了圆中的垂径定理这一性质的挖掘。

解法三:设A(x1,y1),B(x1,y1),P(x,y)则2x= x1+x2 ,2y= y1+y2

有:(x12+y12)-6x1-4y1+10=0(x22+y22)-6x2-4y2+10=0

①-②得:(x12-x22)+(y12-y22 )-6(x1-x2)-4(y1-y2 )=0

即:2x(x1-x2)+2y(y12-y22 )-6(x1-x2)-4(y1-y2 )=0

又 x1≠x2

=-K

又y=kx

x2+y2-3x-2y=0,即(在圆C内的部分)。

点评:此种解法充分展现出中点弦问题中的“点差法”的广泛应用。

一题多解,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

中学数学教材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篇(3)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于一身的学科,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复杂的计算和繁琐的换算要有很强的应对能力,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于我们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直观教学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异常明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清楚而全面的认识到概念和逻辑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非常关键,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激发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和繁琐的换算时的自信心,从而取得在数学学习上的长足进步。

一、直观教学的必要性阐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正从具象思维向着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并不能够完全地适应数学逻辑思维对于其思维连贯性、严谨性以及科学性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就造成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还是要建立在一定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例如,几何的学习,初中阶段几何课程中的图形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图形,但是要让学生脱离实际而在脑海中构设出图形也有点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直观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阐述

在实施直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视频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和视频,对于复杂的逻辑关系也能够通过Flas的方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在脱离这些辅助方式的情况下自行的达到数学学习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效地引入直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极为关键,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之下,学生会逐渐地将自己的思维能力全面地提高起来,进而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篇(4)

1动能定理知识中的逻辑关系梳理

动能定理上承动能概念以及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其中动力学知识(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为主)构成了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而动能及能量概念在初中已有涉猎,但不涉核心,在高中阶段建立的动能概念尤其是能量概念,其已经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衔接在了一起,使得在知识体系上第一次明确地将功与能联系在了一起.动能定理则是建立在这一联系之上,将学生对功与能的关系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同时我们也应当发现,在此前研究得出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为动能定理的得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推理动能定理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成型,因此可以充当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些关系又不是显性的,换句话说不是学生一眼所能看出来的,而推理动能定理所需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是自然出现的,因此在动能定理出现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指引,而指引的重要方式就是问题的设计与适时提出.

2动能定理教学中的逻辑能力培养

在动能定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两个关系需要明确培养.

一是情境创设中的逻辑关系.无论具体的情境如何,其总离不开让学生思考动能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比如说有老师设计扔出篮球与铅球让学生去接,通过让学生比较接球的感受来判断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逻辑关系存在于接球感受(实质上是动能的大小)与影响因素之间,ΔEk与W之间是什么关系成为下一步探究的主题.

二是探究中的逻辑关系.这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其中包括两个主要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能及其变化如何定量描述?第二个问题是动能的变化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做功之间是什么定量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推理:其一,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其动能的变化决定于哪个物理量的变化(答案:速度)?其二,速度的变化用哪个物理量来衡量(答案:加速度)?其三,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其加速度决定于什么(答案:合外力)?当顺利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乘热打铁:合外力正是与功相关的一个物理量!――如果注意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如果说刚才进行的是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逻辑推理的话,那更为精确的从定量角度进行的逻辑推进可以顺势进行: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又因为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2t-v20=2as,变形后可得a=v2t-v202s,代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表达式,即可得F合=m(v2t-v202s),将右边分母上的s移至左边即可得F合s=m(v2t-v202),此时继续引导学生去研究等号左边的F合s,即可发现其即为“功”,那是什么力做的功呢?由下标可知为合外力做的功!

此时遇到的问题在于学生对等号右边认识,首先要将其变形成12mv2t-12mv20,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这是相同形式但不同状态的两个物理量的差!那这是什么物理量呢?一般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直接反应出来,即使说出动能概念的,也往往说不清理由.这个时候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等号的左边是功,那右边就应当是功或者能(因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从形式上来看显然不是功,那只可能是能!又可以发现其中每一个因式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因此此能应当是动能!也因此,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就浮出出来!

篇(5)

二、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经典的案例,在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逻辑学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能力都是来自于长期的习惯,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案例,培养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当病人到医院就诊后,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严重了,后来经过了辅助检测手段,发现病症诊断错误,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逻辑学中的推演形式。设定逻辑学中的条件和结果,使用逻辑学的判断推理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除了经典的临床案例,我们还可以使用论文教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做论文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论据论点的论述都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优秀的论文更加的体现出这一点,我们可以用非常优秀的论文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前期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模仿优秀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然后让学生针对某一有争议的案例,自己写论文,对有争议的案例,培养批判思维的效果就更加明显,考察学生能否对案例的概念明确,逻辑是否清晰。

利用诡辩实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诡辩的逻辑错误一般难以发现,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利用诡辩让学生去主动的分析和发现,充分的利用学到的逻辑知识,识别并理解诡辩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提高辨别诡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大量的练习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例如辩证法既然确认了事物的两面性,那么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也是具备两面性的,因此,抽烟除了坏处也必然有一定的好处,这就是典型的诡辩,首先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并且这种诡辩,事物的两面性不是单纯的指事物的好坏,而是其对立性,即事物内部必然是存在着对立和矛盾的两面性,并不是简单的两面性,抽烟的对立性不仅仅是归结为是好还是坏,这就是对身体有严重危害的抽烟问题的诡辩,抽烟是现代医学已经反复证实的对身体有着严重的危害作用。

总而言之,医学生在对诡辩的分析和批判中,能很好的提高对逻辑知识的运用,只有采取正确的逻辑学教学方式,就能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识诡辩过程更加是一个认识真理的过程。

篇(6)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给材料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性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成分不断增加。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理性材料日益积累,构成思维的素材,成为构建相应的数学认识模式的知识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构建四则运算系列的模式,掌握几何形体知识的结构大都需要丰富的材料。总的是遵循具体形象——形象抽象—逻辑抽象的规律,并带有某种创造性的萌芽。

三、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篇(7)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我们们教师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达成共识 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大家成共识,才能去做好这件工作。

2.加强备课 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简单来说,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在历史思维活动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研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考试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里我以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为例展开。

历史小论文的考查及写作恰恰是以上这些历史思维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以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22题第(2)问为例,小论文题目是: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这样的开放性试题让很多学生无的放矢、无从下手,其实它是有方向引领的。

第一个步骤是审题,读懂、读透题干,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历史思维能力去解析,主题是时代、史家和历史认识的修正,史料来源是题目所给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线索是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的发展变化。

第二个步骤是明确自己的观点,观点的核心是时代、史家和历史认识修正三者之间的关系,此时历史灵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发挥强大的功能了,根据三则材料明确:历史认识的修正要注意时代和史家;同时,时代制约史家和史家的认识;时代的发展又推动史家和历史认识的发展和修正,史家对历史认识的修正也推动时代的发展。进而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一个步骤是综合运用各项历史思维能力,用历史性的语言表述出来:

“时代制约着史家及其历史认识,同时时代的发展也推动史家及其历史认识的修正;史家对其历史认识的修正也推动时代的进步。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例如,1940年萧公权由于看到关于康有为的史料有限,并受到当时革命史观的影响,认为康有为是假维新、假民主,是反对革命的,不能代表历史的进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的丰富,摆脱革命史观的影响以及萧公权自身的努力研究,修正了自己的历史认识,认识到康有为在其时代背景下以保皇为手段推行君主立宪,以孔子为旗号推行思想维新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认识一定程度上促进的人们的思想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恩格斯也认为,历史事件要放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不能脱离时代,时代制约和推动着我们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时代、史家和历史认识的修正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解答的过程中,在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历史形象思维能力或者简化为基础知识的运用,让我们对这些史料产生了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不会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主要体现为历史辩证法,让我们对主题的解析有了方向,而且能把握这个方向是双向的,同时解决小论文整体的逻辑论述,达到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历史灵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此时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在完成了以上工作之后,历史情感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升,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各种细化的能力并不能简单匹配为笔者以上的论述,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篇(9)

一、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初中各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特点是不同的,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概念定义、思维判断、和经验推理等方面。而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的经验性质从初一到初三逐渐减弱。首先从发展速度来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是从按概念、抽象、推理这个基本顺序来发展的。

抽象逻辑思维的经验是指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过程具有联系性、支柱性、把握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支柱性指的是初中生对概念的思考分类首先必须对有关的概念内容和类型具有可想象能力。联系性指的是初中生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具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把握性指的是初中生对于概念的相关支撑事物具有认识的充分把握能力。转化性指的是初中生将正确认识事物的推理过程中将推理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初中数学课本改变题目条件,探索新的结论

例1、北师大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80页习题8.2第2题:在ABC中,∠ABC=50°,∠BAC=70°,BD平分∠ABC,AP平分∠BAC,BD与AE相交于点E,求∠APC的度数。

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抽象思维能力,可将题目条件改为:

(一)其他条件不变,将具体条件改为,将∠ABC+∠BAC=120°,求∠BAC

(二)其他条件不变,将∠ABC+∠BAC=120°改为∠C=80°,求∠BEC

(三)其他条件不变,求∠PAC与∠PCD的关系。

通过以上方法的变换,题目的条件得到变化,结论也必将发生变化。根据三角形三角和度数为,以及角平分线的基本原理,通过题目具体已知条件理论,等的相关变化,题目的结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变通、拓展,学生的发散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类似的反复练习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初中数学课本变换数学题目类型,探究类似结论

拓式1、四边行与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构成的模型

四边形ABCD中,P是∠BAC与∠ABC的角平分线AP与CP的交点,求∠ABD与∠APD是什么关系。

拓式2、梯形与两条对角线构成的模型

梯形ABCD中,AE是∠BAC的角平分线,B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BE与∠ADE是什么关系。

通过不同的数学理论引出数学课本题型的变换,以此种变换方式应用到数学课本命题中,使得数学题型变得丰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四、初中数学课本总结数学习题类型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6章总复习题第15题,如图1为测得电塔高度BD,在A处用高1.5米的测角仪器测AC的仰角为55°,再向塔方向前进130米,又测得塔顶端B的仰角为40°,求电视塔的高度BD。

这道数学题知道有5种解法,本质是计算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线段长度,可以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抽象如图,两直角三角形有公共边,抓住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可以算出限度BD的长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初中数学和中考数学中有很广泛的运用。

通过数学题目解题思路的归纳有利于初中学生抽象归纳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初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法的归纳总结。

五、关于灵活变换条件

一部分结论与条件互换,通过题目一部分条件与结论的互换,提高题目命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1、在梯形ABCD中,AB平行于CD,CP垂直于AB,E是AD的中点,求证AB+CD=BD.

在梯形ABCD中,AB平行于CD,E是AD的中点,求证CP垂直于AB.

在梯形ABCD中,AB 平行于CD,CP垂直于AB,求证,E是AD的中点。

2、 线段AB 交于点P,点O是∠BAC和∠D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P与∠B关系,求证:[∠P=■(∠B+∠C)]

线段AD、BC交于点O,连接AB并延长至E,连接AB并延长至P,AF、CE,分别是∠ACE与∠ADE的平分线,且交于一点P,用∠A、∠D的代数式表示∠E

这些条件灵活变换的例子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说明作用,灵活变换的好处是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命题,不言而喻,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变式设计要有一定的把握性,教学必须做到变式既要变得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表现在变式数量不要无限化,如果把一个数学习题的变式做到无限扩大,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这种行为是没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因为变式的有限性,变式的内容要为学生服务,变式的内容应该尽量合理,因为这有这样才能使得变式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六、结束语

初中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把培养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中,而更好地学会初中数学课本习题的变式与运用,是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熟悉运用初中数学课本习题命题变式规律,可以很好地进行初中数学课本习题命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篇(10)

G633.6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后反映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基本方法,比如对比、分析、总结、演绎等,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知识,从而能够获得对数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并非总是在解答问题,但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却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得明白,但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总是纰漏百出,困难重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障碍。障碍产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于教师教学的疏忽,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1.教学模式单一固定

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模式普遍一致,也就是每个初中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流程类似,由于个人想法不同,只存在较为细微的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单一,其教学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教课的方式,大部分都采取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即使老师会在其中增加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但依然是基于这一模式进行的稍微改进,效果并不明显,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变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并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反作用力。

2.教师对于教学方向的确定存在错误倾向

老师在数学教学上,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成绩和班级平均分数,教学和考试的内容紧密相连,而很少出现课外的内容,从而,比较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所考内容则为相应的复习内容,教师课中讲授的内容则为所学内容,对教师讲的内容难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此产生怀疑,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任何好处,没有做好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1.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只有教师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束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营造愉悦的氛围,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开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原有联系展开联想,探索新组合,产生新思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新思路新方法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训练式教学法

逻辑思维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复习课的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课需要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复习训练环节需要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通过引导学生纵向梳理数学知识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方式串联分散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教要采用层次化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强化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一,正确分析题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密度。在数学解题当中,解题之前的全面分析十分关键,只有弄懂题意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善于观察,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很多数学题目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善于观察题目的结构来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或者知识变通来提高解题效果。第三,养成爱思考的正确习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和拓展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在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研究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

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合作或集体参与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朝多方向延伸,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创造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解题方法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固定,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避免思维固化。2.结果开放,同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3.思路开放,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当今教育的突破口。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天然的优势。要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创设相应的开放型、发现型等教学模式;培养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11)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在课程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有明确规定,虽然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就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许多小学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