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以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指导,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把农业的优良品种推荐给农民,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到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的要求,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和各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真正把农业良种加良法转变为农业生产力,有力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能够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生产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处理在萌芽中,减少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培训内容规模
粮油、蔬菜、果树、茶叶、水产、畜禽、蜜蜂、农机是我县主导农业产业和农业行业,结合我县的农业产业现状,将上述产业和行业作为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其中:粮油高产栽培技术、绿色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良种良法配套等内容16期800人次;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生产技术等内容12期共600人次;果树丰产栽培技术、果树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等内容12期共600人次;茶叶高产栽培技术、高档名优茶制作技术等内容12期共600人次;水产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种草养鱼技术等内容8期共400人次;畜禽养殖、防疫等内容16期共800人次;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等内容14期共700人次;上述产业开展技术指导4500人次。
四、培训资金的安排和使用
1、粮油培训6万元;2、蔬菜培训4.5万元;3、果树培训4.5万元;4、茶叶培训4.5万元;5、水产培训3万元;6、畜牧培训6万元;7、农机培训5万元;8、科技宣传1万元;9、教学设备的配置1.5万元;10、物化技术补贴3万元;合计39万元。
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技术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的编印,科技宣传,教学设备的配备添置,培训教师授课、农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补贴、物化技术补贴、用车燃料费等。
五、培训措施
1、加强领导和监督。为了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成立县农业技术服务领导小组。
2、广泛开展宣传,加大送科技下乡活动力度。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备耕期间,充分利用宣传车、标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农业技术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民心,同时,将派出6组农业技术队伍到镇(乡)集镇农贸市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发放优良杂交水稻种子、蔬菜种子500斤,农药、化肥0.5吨等物技结合的方式,促进农业发展。
3、确定服务重点对象。根据我县农业产业的现状和产业分布,从全县农业产业和行业中挑23个村、场或镇(乡、街道)中的一些种养大户,生产技术骨干,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农机手等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培训能起到传、帮、带示范推广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效果,推动产业的发展。
4、编写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为了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在课堂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全县农业技术力量,充分调查研究,结合我县当前实际和农民生产需要,编写《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技术》《果树丰产栽培技术》《茶叶丰产与加工技术》《实用水产养殖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蜜蜂饲养技术》《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知识》、《绿色植保手册》等实用技术手册和培训资料。
5、开展集中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根据各产业的生产特点和生产季节,以行政村为单位,及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培训,当前农民生产技术需要,同时开展现场跟踪指导服务,解决他们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边学边用边指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变为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0-0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体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溧阳市上黄镇连续多年实施部省稻麦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围绕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切实加强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点直接到人”,强化入户指导培训,示范辐射带动,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农民科技种田水平,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1 上黄镇农村现状
溧阳市上黄镇总人口3.63万人,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农村劳动力1.4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 533hm2,其中水田面积1 200hm2,种植方式以实行稻-麦(油菜)轮作为主。由于农村年轻力壮的人员外出务工,年龄稍大的文化素质低,农技知识较缺乏,凭老传统、老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存在着盲目施肥、用药现象,很难把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导致种田投入高,收益低,新型农业实用技术难以应用到位。为此,把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作为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措施,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2 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作用
2.1 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步伐 开展科技入户实现了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的直接对接,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了示范户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架起了科技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农户“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农户需求,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推广应用步伐,有利于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性措施。
2.2 是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当前,由于盲目施肥、用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生态污染、品质安全性差等问题突出。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可以推广应用先进的机械化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的问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3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科技入户工作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组织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服务,了解农民之所急、所盼、所想,把实用技术真正用到生产中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增进了农民的情感,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
2.4 提升了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 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员要想全面掌握生产技术,提高指导能力水平,不但应具备丰富的高产栽培理论,病虫防治、土肥、种子等相关综合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较好的沟通能力。技术指导员通过省、市、县举办的专项技术培训机会,及时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自身科技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开展科技入户指导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意识,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解决科技工作者与农户生产经营脱节的矛盾,锻炼了技术指导员的意志,提高了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
3 具体做法
3.1 遴选示范户,明确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 年初,通过上黄镇8个行政村分别择优遴选种植、园艺、农机科技示范户270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5~20户农户,对示范户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种植面积等信息登记造册,以方便指导员与农户进行及时沟通,并且根据示范户的需求,制订科技入户工作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在稻麦种植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
3.2 宣传发动,开展培训 按照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有关要求,制订切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施方案。在培训内容上,一是依据农业生产季节当前农事开展培训;二是对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等内容开展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按生产季节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中和分散培训,采用邀请专家授课,田头现场培训,组织实地观摩等形式,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0多期,参训800多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 000余份。
3.3 入户指导,增强效果 在农业生产各个关键环节,每个技术指导员按照工作职责,认真做好示范户前期播种、幼苗期管理、大田准备、科学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指导工作,全年入户天数达120d能上能下,确保农业生产的全程服务。做到关键时期主动入户,农户需求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到户,提高科技入户的满意度。
3.4 发放物化,推进入户工作开展 为充分调动示范户参与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的积极性,镇农业部门协调资金采购肥料、农药,及时发放物化补贴,同时做好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使示范户真正体会到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带来的实惠和效益。
4 主要成效
4.1 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 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上黄镇粮食持续增产增效,全年粮食单产超吨粮,名列全市第一。通过2014年入户指导、技术培训等优质的服务,使科技示范户掌握了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示范户的水稻单产平均达10 267.5kg/hm2,比普通农户的单产增加783kg/hm2,增产8.26%,增收2 345元/hm2。
一、遴选示范户,签定协议书
在区农业局指导下,对接相关村委遴选培育了10个具有较高化程度,较高养殖水平,乐于助人,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以礼诚信,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较好的农户为科技示户,每个科技示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我根据每个科技示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分户技术指导方案。认真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示户手册》并与示户签定了农业技术服务协议,与区农业局签订了技术指导员岗位责任书明确了技术指导员与示户的责任和权利,有效地为科技示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二、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加基层农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一年参加本区和市级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学习4次,学习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示户,构建了技术指导员—技术示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三、创新工作举措,实现生产效益
一是引导科技示范户先后进行了六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以朝鲜蓟的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培训内容。二是在朝鲜蓟育苗的关键时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科学指导。三是采取集中培训与田间分户现场指导科技示户相结合,利用进村入户把有关技术资料发放到示户手中,解答农民的种植技术难题,并及时向示户发放物化补贴。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指导的重点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某某,今年朝鲜蓟成苗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为高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对接的十个科技示范户,每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户以上,同时自身农业生产收入较上年度提升了10%。
1农户需求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我国不断颁布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技术指导原则,旨在加大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要求农业单位要深入到田间,对农民进行有关农业技术的指导工作。政府部门不光要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进行推广,更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宣传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地方基层农业机构和基层农产品销售单位也积极进行化肥、农药、种植方式、农产品收集方法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民充分认识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性,为我国农产品的连年增收奠定了基础[1]。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现,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农业技术不断进行更新,企业在对农业技术不断完善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旦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就会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农业技术的改变,并与农民的农作物生产方式直接进行对接,使得这些新农业技术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快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形成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根据我国近几年农业生产时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政府不断鼓励在同一地区的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交流,从而共同解决农业生产时出现的问题,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虽然我国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但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又回到了农村,并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把这些实践经验应用在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加快了我国走向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2]。
2农业技术推广的难点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在我国不断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下,我国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还没有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我国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与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匹配。
2.1农户投入能力有限
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与农业生产收益有关。当前我国实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延续20世纪的,没有对农业生产模式做出很大的变动,使得农业生产的主体呈现出单个的个体形式,即便是有新的农业技术,也很难对这些单独的生产个体进行改变,所以提高农户的投入能力,是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3]。
2.2农民文化水平与推广形式的不匹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时,要根据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进行推广,才能达到预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3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历史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现实性问题,更有因农民文化素养偏低造成的认识上的问题。
1、良种推广体系不健全
乡镇的农业生产体系仍然以农户自主生产为主,农技部门与农户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对接,农技部门对农民生产需求了解不细致,以上级下达的任务作为良种示范与推广的重点,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自主引进品种仍然是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于新品种以引进他人在生产中取得较好收效的为主,属于农户自留品种,品系纯正度下降,生产性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品种退化与淘汰高,良种示范与推广的计划不能有效的实施。
2、良种自身品系不健全
在农村生产中,由于受积温、地块、墒情、土壤、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良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骨干品种与替代品种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骨干品种单一与替代品种的缺乏也对品种的示范与推广起着制约的作用。由于多品种间种、同品种连种,造成了品种退化快,表现出了诸多的缺点,品种纯正度的下降也使生产效能下降。
3、良种生产技术不配套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只重视品种的新与特,没有把良种推广与配套生产技术同步进行推广,造成了在生产中生产性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相应的栽培试验力度不够,试验与实验次数少,生产技术规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良种最佳效益得不到充分挖掘。这样一来,致使良种在试验的第一环节上就存在的致命的问题,造成了在推广中得不到农民的认可,销路打不开,并且在小面积的推广中,由于大田中品种混杂、间种乱杂,使良种在应用中逐渐夭折。
4、育种与生产不配套
良种在应用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育种与生产不配套,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自繁自育现象,良种专业生产与大面积农业生产相混淆,品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品种间出现了杂交现象,降低了品种的纯正度,导致了良种的使用年限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乡镇农技部门专业从事良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深入一线少,专业学习少,应用培训少,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低。
二、做好良种推广工作的对策
适应目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需要,解决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依据其存在的体系、模式、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促进农业生产中良种的有效应用,使良种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载体。
l、建立健全良种推广工作体系
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要建立两个基本体系,一是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与乡镇农技部门有效对接体系,要解决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研院所的新品种能否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要依托当地的农技部门来进行实验与推广,使其得到农民的认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确认。二是乡镇农技部门与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体系,农技部门要能深入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农民的生产需要,积极引进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新品种、新良种,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农业生产技术流程、生产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使新品种与新技术间得到有效的统一。
2、建立品种推广专业化模式
一是要建立专业化良种示范推广基地,改变传统的一家一产生产模式,在农村中逐步建立品种专业村或是连片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的实验与筛选速度,扩大实验基地规模,应用配套生产技术流程,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方法,积极引进外地生产效益高的主推品种,加强宣传与引领力度,并且可以把一部分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种粮大户和种田明白人吸收到实验与推广队伍中来,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加快品种的推广速度。二是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培养,提高当地技术人员从事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能力与水平,并在一线生产中对一部分示范性农产进行培训指导,使良种推广与技术指导同步进行。
一、良种推广面临问题
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历史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现实性问题,更有因农民文化素养偏低造成的认识上的问题。
1、良种推广体系不健全
乡镇的农业生产体系仍然以农户自主生产为主,农技部门与农户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对接,农技部门对农民生产需求了解不细致,以上级下达的任务作为良种示范与推广的重点,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自主引进品种仍然是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于新品种以引进他人在生产中取得较好收效的为主,属于农户自留品种,品系纯正度下降,生产性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品种退化与淘汰高,良种示范与推广的计划不能有效的实施。
2、良种自身品系不健全
在农村生产中,由于受积温、地块、墒情、土壤、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良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骨干品种与替代品种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骨干品种单一与替代品种的缺乏也对品种的示范与推广起着制约的作用。由于多品种间种、同品种连种,造成了品种退化快,表现出了诸多的缺点,品种纯正度的下降也使生产效能下降。
3、良种生产技术不配套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只重视品种的新与特,没有把良种推广与配套生产技术同步进行推广,造成了在生产中生产性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相应的栽培试验力度不够,试验与实验次数少,生产技术规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良种最佳效益得不到充分挖掘。这样一来,致使良种在试验的第一环节上就存在的致命的问题,造成了在推广中得不到农民的认可,销路打不开,并且在小面积的推广中,由于大田中品种混杂、间种乱杂,使良种在应用中逐渐夭折。
4、育种与生产不配套
良种在应用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育种与生产不配套,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自繁自育现象,良种专业生产与大面积农业生产相混淆,品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品种间出现了杂交现象,降低了品种的纯正度,导致了良种的使用年限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乡镇农技部门专业从事良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深入一线少,专业学习少,应用培训少,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低。
二、做好良种推广工作的对策
适应目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需要,解决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依据其存在的体系、模式、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促进农业生产中良种的有效应用,使良种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载体。
1、建立健全良种推广工作体系
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要建立两个基本体系
(1)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与乡镇农技部门有效对接体系,要解决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研院所的新品种能否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要依托当地的农技部门来进行实验与推广,使其得到农民的认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确认。
(2)乡镇农技部门与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体系,农技部门要能深入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农民的生产需要,积极引进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新品种、新良种,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农业生产技术流程、生产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使新品种与新技术间得到有效的统一。
2、建立品种推广专业化模式
(1)要建立专业化良种示范推广基地,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在农村中逐步建立品种专业村或是连片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的实验与筛选速度,扩大实验基地规模,应用配套生产技术流程,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方法,积极引进外地生产效益高的主推品种,加强宣传与引领力度,把农村农业生产中的种粮大户带到实验与推广队伍中来,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加快品种的推广速度。
(2)聘请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培养,提高当地技术人员从事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能力与水平,并在一线生产中对一部分示范性农产进行培训指导,使良种推广与技术指导同步进行。
3、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素养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在人才的引进中选择专业对口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致力于农村工作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基层来工作,为技术工作增加新动力。
(2)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学习活动制度化,基层培训、基层锻炼、一线操作经常化,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素质,解决基层农技部门在技术指导、专业引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建立挂职学习与岗位目标奖罚制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把一部分年轻技术人员外派学习深造,使之逐步成为基层农技部门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奖罚措施,实行按贡献计奖罚,为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发挥技术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
(4)壮大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在良种推广工作中,还要依据区域特点,在每一个村屯培养出一至二名农民技术人员,为农民的良种生产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通过他们的示范性生产来起到引领作用。
为扎实做好当前抗旱促春管农民培训,按照农业部统一工作部署和要求,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迅速动员和组织全体系,发挥自身优势,迅速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为抗旱保苗和春季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与人才支撑,最大限度减小旱灾影响,为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央农广校近日要求各级农广校:
一、迅速行动,积极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冬麦受旱较严重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江苏、陕西、甘肃等省农广校,要紧急动员,落实责任,力求实效,加强对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的组织领导。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加强与农业行政和农技推广等部门的紧密配合,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确保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工作迅速全面展开,帮助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抗旱和科学生产。
二、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和服务针对性、实效性。旱情严重的北方冬麦区农广校要根据旱情和春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方案,要按照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的《2011年冬小麦抗旱促春管技术方案》要求,因时、因地、因苗、因墒开展好小麦抗旱和春管技术培训,要突出开展早浇返青水、早施返青肥、镇压提墒、促进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预防早春冻害等技术培训,增强抗旱和春管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他地区农广校,要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突出做好大、小春作物的育苗播种和田间管理、畜牧养殖、节本增效等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帮助农民依靠技术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
三、上下联动,充分发挥体系作用。农广校系统要协调配合,统一行动,继续按照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要求,及时组织专兼职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入户技术指导,利用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科技直通车、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把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的知识、技术、信息送到农民手中。近期,中央农广校将派出工作组,携带有关技术资料和光盘,与旱情严重省份的农广校一起,共同进村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系列活动。同时,为响应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有关部署,工作组将开展农民培训需求等情况调研,宣传推广抗旱减灾技术措施和国务院新出台的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协助和督促当地农广校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工作。
四、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光盘等媒体传播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技术。中央农广校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以及农广校卫星网、农广在线一农事网安排播出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科技节日。各地农广校也要以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为主线安排当地电台、电视台及农村村“大喇叭”广播的教学节目内容,重点安排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大春作物抗旱技术等内容:加大农业抗旱技术的电视、广播等教学节目开发力度:将各种农业音视频培训节目,通过各级学校拥有的互联网、卫星网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方便农民获得技术。要结合农民读书月活动,迅速选择一批适应当地需要的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光盘和图书送到农村,充实农民科技书屋或新建农民科技书屋。要根据实际编印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等,并及时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抗击灾害,夺取丰收。
自1989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至今,他一直在湖北省农业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90-1991年在鄂西山区进行二年扶贫锻炼,1992-1994年先后在老河口市张集镇和荆州江北农场下乡蹲点指导棉花生产,平时工作每年100天以上时间深入农村农户农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是棉农的知心朋友,深得广大棉农喜爱。
凭借着敢于创新的劲头和勤勉踏实的作风,羿国香实施棉花重大项目,夯实棉花发展基础。他先后主持了六个农业部丰收计划、多个中央预算内投资优质棉基地项目、棉花转基因产业化专项和省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通过抓项目建设,改善了基地棉花生产条件,提升了优质棉生产、棉花加工和棉种精加工生产能力,促进了技术配套和植棉科技水平提高,促进了转基因棉花产业化发展。
如何破解传统棉农靠天吃饭、增产缓慢的瓶颈,让农业科技造福于民,是羿国香始终在深深思索的问题。根据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他意识到抓关键技术成果推广,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具体工作中,他一是抓油茬棉早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出了油茬棉关键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路线,制定了油茬棉配套栽培技术标准,广泛开展油茬棉生产技术示范并认真组织推广,该项目获全国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二是抓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及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促进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湖北省的应用与推广,该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二等奖二项,教育部一等奖二项;三是抓农业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特别是棉田高产高效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该技术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二等奖一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一项。
2农业推广工作策略分析
2.1加强农业推广的财政力度
政府部门应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财政投入结构上,应坚持对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农业推广工作,须建立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投入机制,并适当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的手段上,须对推广工作中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应加强研究公益性范围内推广工作面向市场的能力问题。在资金投入的规模上,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中应坚持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保证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投入总量。
2.2加强推广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推广活动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在对农业推广经费进行分配以及推广项目经费审核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推广项目与国家农业政策的符合程度,还要考察项目申报审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在考察审核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同时,也须向项目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建议和意见的征集,内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必要性等,让农民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这样在沟通交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才能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位。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经费预算时,须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资金,尤其注意对推广工作一线人员进行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推广项目执行的进度,保证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时促进推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本刊讯:通化农业科学研究院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局着眼,发挥科研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获得了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受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好评。
这个院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去年10月,他们被认定为省级培训基地,根据培训基地的特点和条件,本着就近就地培训的原则,承担了柳河、辉南、梅河口、通化、抚松5个县(市)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在冬春两季开展科技大培训,常年组织专家下乡,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他们对区域农业发展、农技人员队伍和科技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师资力量,组成知识全面、层次较高的科技专家组,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他们将专家授课排成时间表,由省和本院16名知名专家分别讲授大豆高产技术、水稻优质生产技术、农田杂草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农民脱贫致富、资源开发、大棚蔬菜栽培和黄烟、五味子、人参等栽培技术,全方位、多层面满足了农业各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在他们的服务区域有500多人系统接受培训,成为农村科技传播的骨干力量。
在科技培训中,他们注重创新模式,追求最佳效果,努力达到事半功倍成效。他们将培训与考察交流结合起来,组织参训农村科技人员到农科院参观,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同各科研课题组建立联系,搞好科技产业链接。还对农资市场进行考察,了解市场需求与走势,搜集农村农业生产中各种急需解决问题470条,有的放矢逐步加以解决,攻克了一批生产技术难关。他们还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增强音像形象逼真生动效果。结合生产中问题,开展技术研讨活动到农科院现场实习,有效解决各种科技难题,提高了受训人员科技素质。去年发生洪水灾害后,许多县(市)农作物受灾,在灾后自救中,他们组成7个专家组,分别到辉南、通化、柳河等7个县(市)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运用科技抢救农作物,一线培训1500多人,对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灾后保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发放科技资料5万多份,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粮食减产程度,大多数农户在灾害之年仍然获得好收成。
该院还承担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他们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大力办好农业科技基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大面积受益。他们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先后在通化、柳河、辉南、梅河口等地建立7个科技基地,开展良种示范、水稻生产、新品种栽培等专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各专业基地都取得较好成果,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中低产田改项目等正在总结经验,逐步向各市县全面推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该院科技兴农取得可喜成果,全年开发水稻和玉米品种66个,有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种植对路新品种,有30万农户在科技兴农中受益。农科院创造效益1500万元,广大农民增收2.1亿元,实现了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2龙头企业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也是一些龙头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多数的龙头企业产品也很单一,深加工水平也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也不是很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也不够密切,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如果龙头能够很好的带动农民朋友致富,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资物品涨价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也是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检测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果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就会导致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因此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另外农资产品价格近年来也一直在增长,增长幅度也比较高,一旦农民朋友使用的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就给农民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负担,导致农民朋友在前期投入上就高于往年,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2.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惠农政策上不能含糊,一定要严格把关,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做好各项惠农政策和直补的发放工作,要认真研究和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农业技术部门要严格抓好备春耕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去抓生产,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服务,给他们吃上定心丸。在保证技术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责任管理,深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确保农民朋友满意,保证春耕工作有效开展。
2.2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稳定农资价格,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近年来有不少农民朋友抱怨说,农资价格上涨太快,上涨幅度也大,同时农资市场混乱,自己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于农资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不能让黑心商人侵害百姓的利益。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尤其是备春耕期间,监管部门更是要加大力度,各个部门之间也要有效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及乱要价格的坑农行为,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强化物价监管调控方面,就要涉及多个部门共同联手了,工商、物价、公安以及各个乡镇的政府都要参与调控工作,确保人们的利益不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