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风险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客观性凡是有经济运营和财务活动,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偏离预期目标,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高校也不例外。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
(二)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高校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而可以说,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在我国高校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也会影响高校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可能会威胁高校的收益,也可能意味着收益。
(三)不确定性由于影响高校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事先对高校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准确把握,即高校财务风险的大小事先难以准确预测。虽然说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但是,只要能够认识到发生财务风险必须的客观条件,就可能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也就存在避免风险损失,甚至谋取风险收益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一)高校负债风险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压力很大。在政府拨款增长不多的情况下,各高校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因此,从金融部门或社会借入适量资金,用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大大缓解高校办学压力。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合理组织资金与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从;自筹资金难以落实等等,高校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予以弥补,使得高校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剧增。高校负债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高校膨胀式的扩招。高校膨胀式的扩招势必带来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对改善科学科研条件、食堂条件、教学条件等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扩张本应需要增加更多财政投入,但事实上我国的财政投入并没有跟上高校扩张的速度,高校只能用举债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准入条件不严格,风险意识淡薄。部分银行对贷款用途不做实质性审查,对贷款对象的还款来源不作仔细分析,认为高校不会破产,由此对高校的贷款风险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助长了高校不计后果的多贷款甚至是乱贷款行为。
3、相关部门对高校贷款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由此导致高校在贷款的使用上随意性强、自主性大、自由度高,新校区、豪华教学楼等盲目建设风此起彼伏,造成许多高校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比例严重失衡,基建摊子铺得过大,教学、实验、生活、保障、资金比例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资金利用率极低。基建中讲排场、讲阔气、讲攀比之风日盛,超计划、超指标、超规模建设的现象非常突出。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因校办产业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答应学校将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向校办产业的其他单位投资,固然,这样可以令学校的闲置资产得以保值增值,高校的投资目标主要在校办产业。但假如高校不顾自身财力、物力,盲目对外投资,投资于无效益、重复的项目,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这就是高校存在的投资风险。此外,一些高校为了通过政府的教育教学评估、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教学设备、校舍等,而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容易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或闲置,导致极大的资金浪费。此外,高校这些投资项目主要依靠于银行贷款,而这些投资项目并未发挥应有效益,使高校形成新的不良负债,加重债务负担,引发投资风险。高校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事企不分在校办企业的运转机制中,学校虽然没有政府系统的企业管理体系,却具有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特征,而企业的法人意识淡薄,法人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法人责任没有真正落实;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也没有真正到位。一些学校更以财务集中的名义,将企业财务全部收到学校财务处管理,使校办企业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自主经营能力很差,使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企业难以发展。
2、不科学性一些高校为了通过政府的教育教学评估、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教学设备、校舍等,而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容易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或闲置,导致极大的资金浪费。此外,高校这些投资项目主要依靠于银行贷款,而这些投资项目并未发挥应有效益,使高校形成新的不良负债,加重债务负担,引发投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是指高校管理混乱导致财务管理失控而引发的财务风险。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学校与社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且数额增大,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不利于调配、整合资源和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高校财务预算没有将还贷本息资金纳入预算,平时日常经费预算执行不严,超预算超指标现象严重,使还贷无资金保证,产生贷款风险。
2、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资金流失严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环节,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致使高校在资金筹集、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出现了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收“红包”、吃“回扣”等现象,导致学校收入流失,财力分散,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潜在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控制举债规模,降低高校债务风险
1、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和意识。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及时转变理财观念。一是必须认真评估转型期高校出现的各种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二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效益性。三是要把握好支出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关系,使举债既不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又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2、提高贷款资金管理水平。贷款资金管理失控,会造成贷款资金流失。长期以来学校一直由财政拨款支持,资金无偿使用,要做到使用贷款资金时能真正谨慎节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种管理观念的惯性,会对贷款资金的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只有科学地用财,才能增财,才能取得更大效益。对负债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应树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具有强烈市场意识,讲究经营战略和策略。要树立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重视其利用效益。要充分注意市场的动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做到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良性循环。如果贷款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也就无法按计划还贷,在还款出现困难时,需要“贷新还旧”,造成负债积累,造成学校财经危机,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日常运行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可见,贷款能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运用负债资金时,我们必须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必须慎之又慎,用之有度。
(二)降低高校投资风险的措施
1、进行投资分析。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
2、进行风险评估。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以防范项目建设中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各院校必须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以维护学校的正常财经秩序,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顺利运行。高等院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全校的财经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采取强有力措施,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和纠正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
2、严格执行支出预算。支出项目要逐步细化分解到单位或个人,各支出项目授权审批标准,审批人对经费使用效果承担完全责任,财务部门对各项开支进行审核,保障其开支的合法性。高等院校应重视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对各成本项目应加强考核,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严禁虚列支出,控制不合理开支,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各学校可以通过辅助帐的形式试行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生均成本,以分析资源利用情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对非预算管理部门擅自规定学校某项业务经费支出的比例、开支项目和标准,学校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应当认真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银行帐户管理制度、银行对帐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风险防范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计信息质量分析制度等。对高等院校应规范招投标工作流程,财务、监察和审计部门应对学校各项招投标工作进行全过程参与和监督。高等院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学校对固定资产及其他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对财产盘亏、盘盈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有效使用。高等院校应提高财务工作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财务制度等,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财务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76-03
一、引言
近年来,受到宏观环境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浙江省众多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倒闭案例不断增多。实际上,这些倒闭的案例中,资金链断裂只是他们共同的表征,企业家能力和组织资源的衰竭才是导致经营失败的最终原因(杨轶清,2010)。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企业财务风险①时打破传统思维方式,转而关注企业战略决策和执行的主体,即实际控制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控制人不可能是同质的或完全理性的,他们对企业战略选择和实施的偏差很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因此,研究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如果不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的主导者——实际控制人,是不全面的,而且很有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产生错误。
二、文献回顾
姜付秀、张敏等(2009)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战略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陈传明、孙俊华(2008)研究了企业家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影响,认为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学术界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考察较少,更鲜有问及企业实际控制人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实际控制人性别
男性社交团体的参与程度高于女性,主要嵌入工作等公共领域(胡荣、胡康,2007),获得更多来源于社会的人脉资源和支持,从而在后危机时代中更好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而中国女性企业家在创新、进取等企业家精神上相对处于弱势,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更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男性实际控制人能更好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实际控制人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际控制人知识结构老化,变通能力降低,决策时倾向于依靠过去的经验,容易陷入机遇导向和经验型决策的泥淖,使得企业危机积聚,而年轻的实际控制人具有更强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Wiersema and Bantel,1992),更容易适应当今全球经济化下不断波动的市场环境,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企业实际控制人年龄与企业财务风险为正相关。
(三)实际控制人学历
浙商具有鲜明的草根性和低学历高效率的创业活动能力(杨轶清,2009),现今稳定发展的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大多都是白手起家,从“草根”发展来的(张仁寿,2006),有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学历高的实际控制人更容易实施战略变革以获取高收益(Wiersema and Bantel,1992),但也容易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学历与企业财务风险为正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区间为2007—2011年共5年,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色诺芬(CCER)数据库中选取数据。通过筛选,最终得到了585个样本,其中2007年78家,2008年88家,2009年100家,2010年142家,2011年177家。
(二)变量界定、选取与度量
1.财务风险
本文采用Z计分模型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Z计分模型的表示为:
Z=1.2X1+1.4X2+3.3X3+0.6X4+X5 (1)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当Z2.99时,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较小,处于安全状态;1.81≤Z≤2.99,代表企业处于预测的灰色区域内,其财务状况不稳定,潜在财务风险系数较大。
2.实际控制人及其背景特征
本文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实际控制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围绕实际控制人的年龄、性别、学历手工收集这些数据并进行实证研究。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状况、企业规模、行业、年度作为控制变量。以上所有变量的具体描述和定义见表1。
(三)模型建立
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了考察实际控制人背景异质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笔者建立模型:
五、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样本中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平均年龄为51岁;接近98%的实际控制人为男性;实际控制人学历众数为2,平均水平处于大专和本科之间。2007—2011年这5年的Z指数平均数是5.6165,表明在本研究区间内,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总体财务情况良好。在控制变量方面,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为35.78%,大概有28.21%的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兼任的。
表3是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通过Pearson和Spearman检验可以发现,实际控制人的年龄、学历与Z指数显著负相关。具体为实际控制人的年龄越大,Z指数越小,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实际控制人的学历越高,Z指数越小,企业财务风险越大。此外,性别与Z指数的相关性显著程度不高。笔者还发现,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0.5,这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模型(2)对浙江民营上市企业实际控制人特征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先将各个变量单独放进模型中,最后再将所有的测试变量加入模型,结果如表4。
表4中第(2)列数据显示,企业实际控制人性别与Z指数呈正相关,并结合第(5)列数据来看,相关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男性实际控制人能更好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假设1得到了验证。第(3)列数据显示,实际控制人年龄与Z指数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年龄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假设2得到验证。第(4)列数据显示,实际控制人的学历与Z指数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实际控制人的学历越低,Z指数越大,企业风险越小,假设3得到了支持。第(5)列将所有实际控制人异质性放入一个模型中进行检验,基本与前面的回归结果一致。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越大,Z指数越小,企业财务风险越大。行业与Z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浙江民营企业在制造业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情况与Z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证明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的企业财务风险更低。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浙江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年龄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拥有低学历的实际控制人并不代表其企业家禀赋低,相反其企业财务状况更稳定;男性实际控制人更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就浙江民营企业而言,年长的实际控制人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应加强经验管理培训和学习型团队建设,避免个人能力成为团队能力的短板和瓶颈;具有高学历的实际控制人应善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避免过度自信。
【参考文献】
[1] 陈传明,孙俊华. 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5):124-138.
[2]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3] 张仁寿,杨轶清. 浙商:成长背景、群体特征及其未来走向[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3-7.
二、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和研究开发的投入往往较高,但固定资产、生产能力、从业人数和销售额等主要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企业盈利不确定性大,面临较大风险;第三、企业组织结构尚不完善,信息披露要求低于主板市场,股票的抛售压力也大于主板市场。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主要为在我国深交所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确立有无PE参与的标准主要为公司上市公告书中所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中,是否有PE性质机构。为凸显PE参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采用对比研究为主要方式,样本选取如表1所示。将有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称为A样本,无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称为B样本。
结合表3中数据,分析可知:(1)PE参与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更强。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反映样本A均值和中值均高于样本B。PE在选择参与对象时,会自发选择盈利能力初始水平更高的企业,在提升企业主营业务规模的同时客观上会因为股本规模稀释了企业的每股收益.(2)PE参与的上市公司运营流动性强,但现金周转状况不佳。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样本A的存货周转率均值要远大于样本B的均值。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样本A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大大低于样本B,这说明PE参与下的上市公司现金周转能力不强。充分反映样本A企业在追求市场占有率和主营业务规模的同时承担了较大财务风险。(3)PE参与的上市公司的负债规模较大,偿债能力差,风险大。样本A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要比样本B多2.97个百分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均值也低于样本B。反映出PE的参与会带来上市公司负债规模增高,不确定性风险增加。(4)PE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不存在明显的积极影响。成长型指标上样本A与样本B无明显的差距。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PE参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以样本A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剔除无形资产占比指标,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其财务风险。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 and Bartlet检验,结果为0.511,大于0.5,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企业的总得分越高,表示企业的安全状态越好,潜在的风险程度越低;反之,得分越低,企业的安全状态越差,风险系数也越高。上图反映PE参与下的上市公司总得分大多在0线附近上下小幅浮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普遍存在。
得分最高的为吉峰农机。自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七次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农机产品购机国家补贴力度加大,形成利好。吉峰农机也大力实施扩张战略,通过“并购重组”与“新设整合”等方式,增大企业规模提升整体增长能力。在这一阶段,新增门店71家,发展经销商814家,形成以农机、农用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电四大业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营收较上年增长122.76%。
得分最低的为新宁物流。公司以电子元器件保税仓储为核心,并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采购与生产环节提供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主要包括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管理、配送方案设计与实施,及与之相关的货运、进出口通关等。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相对稳定,自上市以来募投项目整体建设进度低于预期。原定于2010年6月份达到使用状态项目,但截至去年9月末,投资进度仅为58.20%。公司整体募投项目建设进程缓慢,未能适时为公司主业扩张增添驱动。仓储业务毛利率的下滑和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盈利大幅降低。
四、结论
本文在对比分析有无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特征,构建了我国PE参与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处理和模型测算,得到相关企业风险状况排名。从研究角度而言,在有无PE参与的确定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只选取了用于评价上市公司的12个指标,指标的选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不能完全客观,后续研究中,将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一、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关于财务风险的界定,当前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Altman(1990)综合了学术界描述,更加科学地将财务风险界定为的四种情形: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深入了解财务风险的基石,是归纳总结财务风险的特征。笔者通过研究文献、结合企业案例,概括出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五大特征:全面性,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权衡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成因与内部成因。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它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的。这些因素有:市场变动;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
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它是企业的特有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在财务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二、财务危机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关于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从法制层面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国外研究学者常常把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国内研究学者则常常把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
二是从研究层面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学者定义中的经典表述来自于Ross(1999)从四个方面界定的财务危机: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资产净值小于净负债,资不抵债。
从实际情况上看,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更有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一般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者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本所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其中,“财务状况异常”指的是最近两年连续亏损,或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低于每股面值,或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其他异常状况”,指的是因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导致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基本终止,或公司面临赔偿金额可能超过其净资产的诉讼等。上市公司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自动进入所谓的ST板块。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包括“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特别处理”。对“退市风险警示”的处理措施: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其他特别处理”的处理措施: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二)财务危机的特征
前面讲到了财务风险的特征,反观财务危机的特征,却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有四大特征:第一,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第二,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也有相当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第三,多样性。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多样;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第四,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三)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财务危机的成因一直是学界的争议焦点,是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有可能单独恶化企业财务状况,更有可能在多种因素联动作用下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因素系统归类,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防范财务危机。
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是财务危机成因分析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划分为4个阶段:财务危机潜伏期(盲目扩张、无效市场营销、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分配不当、无视环境的重大变化);财务危机发作期(自有资本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过重、缺乏会计的预警作用、债务拖延支付);财务危机恶化期(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专心于财务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到期违约不能支付);财务危机实现期(资不抵债、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企业如有上述相应情况出现,就要查清具体原因,采取措施,尽快使企业摆脱财务危机。
三、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对企业而言可能产生损失,也有机会产生收益。而财务危机意味着企业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极大,如不及时补救,企业状况可能陷入不断恶化的深渊。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必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具有财务风险的企业不一定陷入了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朝不利方向发展的结果。企业若能在有效期间内采取化解措施,就能降低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危机;若企业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财务风险定义。财务风险是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无论是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财务实践中,很多企业往往由于管理不善而遭到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对于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发生的损失。对于财务风险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财产风险通常是指企业财产风险,即企业在其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当中,因为种种难以预料或者无法控制的困难因素,给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不确定性,因而使得财务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广义财务风险相对于的狭义财务风险认为,财务风险的表现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理财情况上的不确定性,它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失误、管理失策、组织不力等主观上原因造成的风险。(2)财务风险的基本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来源,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存货管理风险。其中投资风险又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按照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内部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内部环境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担保风险等。内部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和避免的风险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风险形成因素而发生的。另一种是间接财务风险,也就是外部风险,比如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按照财务风险的特性划分,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投资相关、与负债经营相关、与流动资产和投资者相关的一系列特征所对应。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现金筹资风险和收支筹资风险。现金筹资风险是指在企业特定的时间节点,资金流出数量超过资金流入数量,从而产生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财务风险。收支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抵支的情况之下出现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有效的避免其风险,必须要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和其产生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去有效措施,防治和化解财务风险。目前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客观性特征。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存在着实现预期目标、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两种可能性结果,这就表示无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财务风险是客观性存在的。(2)全面性特征。财务风险是存在于企业之中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且可以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体现出来。资金的筹集、运作、积累、分配等一些财务活动,都会产生相应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虽然可以在财务活动之前事先加以估测和控制,但是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内外因素不断变化,因此在事前并不能准确的控制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一般来讲,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并且成正比关系,如果投资风险存在较大风险,其投资取得的风险报酬也会越高。(5)激励性。由于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从而促使企业采取相应预防风险措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企业中产生财务风险是很正常的事情,导致产生风险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一般会有企业的外部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导致的原因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有以下方面原因:(1)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多变,而企业的管理系统不是十分完善,不能够较好的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又分为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虽然这些环境因素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预料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带来生机和发展的机会。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不怎么高等原因。会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2)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要知道财务风险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在企业中,只要存在财务工作和活动,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许多财务管理人员觉得只需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有风险,这是非常浅薄的意识。这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没有进行科学的决策造成失误。一个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危险,因此财务决策是否科学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是否有风险的重要前提。现在,许多的企业决策都是靠着主观臆想和以往的经验做判断。所以会导致决策的不科学性和失误的发生,紧接着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4)企业内部混乱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又一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如有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明、利益分配权责不明等现象,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率低下、资金流失、致使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治对策
在企业管理中,要想预防好,并且能够有效的化解其财务风险,这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措施:(1)仔细认真的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整体环境和一些变化的情况,巩固企业本身对财务管理一些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应对性。虽然从某个方面来说,企业的中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也没有办法对其进改变和影响。但不能代表企业就没有其他的措施。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对于那些不断会有所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和政策,应该要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敏锐的把握住变化发展的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然后指定相对应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的政策和防范。从而提高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来降低企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财务风险。(2)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在面对那些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必须设置一个高效率的财务管理部门,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强化财务的基本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加高效运行管理,避免企业在财务管理因不适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3)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需知晓,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要有着防患意识,不可掉以轻心。(4)应该加强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决策更加具有科学依据和水平,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财务风险。财务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这会直接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成败。为了更好的防治财务风险,企业因此要充分的考虑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进行计量计算方法和制定的合理的科学模型。对提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执行。
参 考 文 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现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企业必须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承担风险的直接责任,因此,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越加剧,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就越有必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1]。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不难理解,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然而,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并非易事,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在本文中,作者将给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人、财、物等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供求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等,使得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众多风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经营效益的降低,造成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的负偏差。
基于对企业财务风险本质的认识和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分析,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负偏差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四方面的状况来表征[3]: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盈利能力可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必须有充足的偿债能力,不然就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因此偿债能力也应成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周转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正常运转能力,因而也必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指标;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的经营状况,可以用来衡量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状况。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上述四方面状况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综合判断出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以及财务风险状态的严重程度。
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及发展潜力,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1.1盈利能力: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反映。
1.2偿债能力:即企业及时偿还各种债务、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来表征。
1.3周转能力:即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该指标用如下三个参数来反映: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4发展潜力:即企业经营绩效在未来的改善潜力和预期经济效益状况。该指标用销售增长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来反映。
将上述分析进行汇总,即可获得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企业财务风险的AHP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层次结构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值, 以此作为方案评价和选择的依据[4]。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基于AHP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2.1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2.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列出各层因素以上一层因素为准则进行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元素的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后打分获得;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中各元素的大小反映了下一层因素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2.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按下述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 =(?姿max-n)/(n-1)
式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姿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姿max=■?蒡■■(AW)■W■
式中,A和W分别是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查取随机性指标CR,并计算比值CI /CR,当CI /CR < 0.1时,便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达到了要求。
2.4综合重要度计算:将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权重,以底层次因素相对于次底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2.5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以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作为相对权重,对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
3.示例
现假定对于某一企业,其财务风险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专家打分得到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及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底层因素风险评价结果见表3,现用AHP法对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如下。
3.1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1,结果列于表1中;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21、W22、W23和W24,结果列于表2中。
3.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首先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姿max:
?姿max=
■■+■+■+■
=4.259
由此得
CI=(4.259-4)(4-1)=0.086
由n=4查表得CR=0.9,所以
CI /CR=0.086/0.9=0.095
因此,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对于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四个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它们的CI /CR值分别为0.0031、0.0002、0.0115和0,均小于0.1,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
3.3综合重要度计算
将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相对权重,以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底层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
3.4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
根据表3中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及表4中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可以汇总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R如下:
R=0.158×0.67+0.226×0.79+0.121
×0.77+0.112×0.65+0.092×0.48+0.055×0.32+0.040×0.81+0.026×0.69+0.119×0.59+0.041×0.16+0.010×0.25=0.642
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是0.642。
如果将风险评价指标[0.00,0.20]位于视为低风险,位于(0.20,0.40]视为较低风险,位于(0.40,0.60]视为较中等风险,位于(0.60,0.80]视为较高风险,位于(0.80,1]视为高风险,那么便可以做出“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判断。此外,由于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各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排序,这使得企业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时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本例中,尽管“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为0.79)尚低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风险水平(为0.81),但由于前者的综合重要度(为0.226)要远高于后者(为0.040),所以,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首先应采取措施降低“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
4.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者首先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三层次递阶结构模型,从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分解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多个具体指标;随后简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通过一个例子对本文的成果进行了说明,表明作者所给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受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根据历史信息资料和现有财务状况,编制财务预算,制定财务政策。但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经济活动的结果是未知的,从而导致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期望有偏差,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导致企业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是风险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它不仅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本领域的特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客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无处不在,是价值规律运行的客观存在, 人们无法将其轻易回避、简单消除,而只能尽量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应对。第二,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是可变的,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致使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难以确定。第三,系统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体现在公司方方面面的财务关系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从资金筹集到利润分配,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财务风险。第四,激励性。财务风险使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面对财务风险时,只要采取科学的预测机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监管,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盈利,提高企业资产安全性,增进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控制财务风险的意义
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不仅有助于预测市场及经济状况,为决策者制定完善的控制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对于改善财务状况、优化资本结构,以及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预测企业财务运行的规律
企业财务绩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财务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财务运行的规律性特征,预测推算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把握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
(二)有利于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规避风险
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在于,当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可以及早寻求对策,减少财务损失。通过查找企业所记录的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加以研究和学习,从中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以防止类似财务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指标
财务风险指标是基于广义的财务活动,从长远和动态的角度出发,设置敏感性财务指标并观察其变化,对企业潜在的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监测预报的财务分析方法。充分认识、全面了解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使用和局限性,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财务管理而言,不但要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财务信息,更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物风险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并且以会计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
第一,会计利润。会计利润指标是传统的用于计量公司业绩和价值的指标。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直接在损益表中加以披露。它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第二,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它是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从业主角度检验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投资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建立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体系、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的原则及程序、应收账款监控制度、拖欠账款处理办法和追账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迅速改善企业的信用管理状况,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目标。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进并不断强化金融监管,继续完善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努力完善我国的证券、期货、外汇市场以及其他短期资本市场,为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增强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工作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更应严格划定财务风险界限,让相关人员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要重视和员工的沟通,保持企业上下级别的信息畅通无误。加强企业员工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员工采取激励措施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和评估机制。
对财务会计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管,强化考核监管成效,审查监督控制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首先,做好内外协调监管,通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控制制度进行持续修订和完善,形成主动监管的控制体系。其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可以被及时准确地反映给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团队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应聘请专业的外部审计人员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达到对企业监管的目的。
(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涉及企业运营的许多方面,要从企业管理细则、操作规程等对企业进行严格督导。一方面,明确企业管理层的权限和职责,让内控布局到企业的各个层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对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将风险遏制在其发生前。另一方面,对利益相关方的道德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对各方案综合应用,考察投资资金的收益实现情况,预测收益风险程度,在整个财务框架体系内进行评估和制定企业的经营方案,就预测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妥善处理,将相关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降低已发生的财务损失
财务风险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及时措施加以处理,具体做法就是根据事先的财务安排,迅速地对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充分有效的经济补偿,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使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小化。防止风险干扰企业财务的正常活动,减少因突如其来的金融局势所造成的损失,避免破产。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 步淑段.分公司财务风险测控系统研究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问题在近些年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的频率越来越高,因而,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基本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企业财务风险的一般理论
1.1 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2 财务风险的种类及特征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类别,也分别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风险按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
1.2.1 投资风险
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
1.2.2 筹资风险
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这部分风险在企业筹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3 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产品是否实现销售,取决于资金的两个转变过程,一个是从成品资金转变为结算资金的过程,另一个是由结算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转变过程在时间和金额方面的不确定性,就被称为资金回收风险。
1.2.4 收益风险
指只会产生收益而不会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通常可以通过几种量化的手段来进行预测与分析。
财务风险的分类还有很多种,例如,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分为可控与非可控财务风险,按可能产生的结果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是,他们有着财务风险共有的几点特征:客观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几点特征是不同的且同时存在的,在不同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下带来的损失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对财务风险预测与分析显得极为重要。
2 财务预警系统的作用及健全
2.1 企业财务预警的一般概念
财务预警系统指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简单的讲,财务预警系统就是指对公司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一种系统,并且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完成。
2.2 财务预警系统的作用
相对于财务危机成本来说,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诊断工具,其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财务中的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就能越有效地防范和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它不断的通过对财务数据等信息的分析,预知财务风险,进而更好的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
2.3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2.3.1 加强信息的有效管理
大量的准确而及时的数据是有效财务预警系统的前提,因此需要抓住每个相关的财务风险信息。根据所考察财务目标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根据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建立一系列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机制。将财务风险信息转化为可以量化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整理出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数据在系统之间实现共享,保证信息使用者及时有效地筛选、分析所需的信息,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便及时向财务风险反应者及其潜在受害者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2.3.2 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预警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扳机点和预警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变动指标的临界点。预警指标是指用于早期测评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财务指标;一旦预警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应变计划要随之启动。当信息传递到风险分析组后,企业内部大量信息分析人员要用科学预警分析技术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并将结果迅速传递到危机处理小组。可见,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
2.3.3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和公司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
在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中,还需要管理当局参与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员参与的,可以说公司的每个部门、每项制度都与财务预警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确立了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之后,企业会对财务风险信号进行监测,例如库存积压,现金流减少,坏账准备增多等问题会与公司的各项制度相挂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公司的各项制度互为前提,互相影响,共同致力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尽可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收益。
2.3.4 树立牢固风险防范意识
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企业领导层要在思想上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对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的警惕,把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相结合起来,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而且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对于经营相对不稳定的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等于甚至小于净利润,此时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就不得不提高。
3 结论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在准确理解财务风险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和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破产的命运。总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才能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进而加强资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剑茹.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业者,2008-11.
[2]任海丽.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预警[J].经济师,2006(11).
[3]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1.被解释变量—财务风险。
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善的现状,我们选择用样本企业的Z-score指数①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本文所用的Z-score模型公式为:Z=1.2×营运资金/总资产+1.4×留存收益/总资产+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6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总资产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解释变量为公司治理和宏观调控。公司治理选取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和“三会”会议情况等4个方面共7个变量来考察其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根据当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情况,设置虚拟变量,宏观经济政策从紧取0,适中取1,适度宽松取2。此外,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对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产生影响的因素,选取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等三个控制变量。
(二)模型构建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方法,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市、沪市上市的房地产行业为原始样本,选取2003—2012年共10年为研究期间。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处理:一是剔除在2003年以前未上市的样本;二是剔除无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为零或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这些公司基本上处于资不抵债、重组等状态,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三是剔除财务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最后共获得127个样本,共1270个观测值。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按照阿尔特曼教授关于财务风险的临界判别值来划分,有超过一半的公司值小于1.4514(中位数),这些公司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财务危机较为严重。我国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Z值平均为1.88,处于财务风险状况的“灰色地带”①,说明我国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不是很好;最小值为-67.5664,最大值为35.1331,各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相差比较大。其二,股权集中度(HHI5),极值差距十分明显,最小值84.3335,最大值7997.79,这表示我国房地产公司股份分配方式各不相同,这与我国房地产企业股权分配方式的现状相符。其三,董事会规模大小方面,大部分公司董事会规模为9人。其四,在高管激励机制方面,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情况较差,超过一半的公司高管未持股,股份激励这种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作用在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受到重视。而在高管的薪酬上面,各个公司高管薪酬差距较大,三大高管薪酬总和的自然对数跨度从4.4594~7.4869之间,有部分公司高管薪酬很低,有的却很高。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财务风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并且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较小。另外还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进行了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诊断,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各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方差,所以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并不严重,限于篇幅没有报告相关系数检验和共线性诊断结果。
1.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回归分析。
本文以财务风险(Z)为被解释变量设置了4个模型,使用式(1)分别检验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以及“三会”会议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见下页表3。模型Ⅰ检验了股权特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HHI5)符号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提高股权集中度,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在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下,加大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利于集中决策,规避财务风险;股权制衡度(EBD)符号为负,说明房地产企业降低股权制衡度,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正向影响,但效果不显著;模型Ⅱ检验了董事会特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董事会规模(BDSIZE)符号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即扩大董事会规模,尤其是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将有利于降低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模型Ⅲ检验了高管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回归结果高管薪酬(SALARY)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即高管薪酬越高,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越小。模型Ⅳ检验了“三会”会议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每年召开股东大会会议次数(GTIME)方面,符号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召开次数越多,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越小;每年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DTIME)符号为正,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召开董事会次数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效果不显著;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JTIME)方面,符号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监事会成员行使监事权利,履行其职责情况越好,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水平。
2.宏观调控、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多元回归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以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企业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高管薪酬以及“三会”会议情况为解释变量,财务风险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对式(2)进行逐步回归,通过固定效应检验得到结果。宏观调控政策(MCP)符号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宏观调控政策与财务风险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使房地产企业不断扩张发展,单纯依靠土地和资金资源粗放型发展,几乎不计后果地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就会使很多企业无法适应,无法正常运营甚至破产;相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泡沫不断出现,政府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这些不断趋紧的调控政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房地产企业一般会选择谨慎投资,进行科学理性地投资,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宏观调控对“三会”会议情况与财务风险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财务风险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各企业全年召开三会情况即每年召开股东大会次数、每年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作为解释变量,对式(3)进行逐步回归,模型Ⅰ是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Ⅱ、Ⅲ和Ⅳ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宏观调控政策与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的交叉变量的检验结果,报告了样本公司宏观调控政策对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与财务风险关系的调节效应,即方程(3)的回归结果。模型I的检验结果显示,增加公司规模和成长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说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不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将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当加入宏观调控政策变量与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的交叉变量后,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性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模型Ⅱ的交互项系数为-0.0524,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宏观调控政策负向调节股东大会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即在宏观调控政策越紧,每年召开股东大会次数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力增强,增加召开股东大会次数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模型Ⅲ交互项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宏观调控政策对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没有显著调节效应,其原因可能是董事会成员以及其下设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作用不明显。模型Ⅳ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718,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宏观调控政策负向调节监事会会议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即宏观调控政策越紧,监事会会议次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越强,即每年召开监事会次数越多,越有利于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其原因可能是宏观调控政策从紧,监事会成员也加大对公司运营状况的监管,公司管理人员会选择谨慎投资,能有效减小公司财务风险。
2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或者不正确。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的发展建设不可能不存在财务风险。但是,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正确,他们片面地以为可以彻底清除企业中的财务风险;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正确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财务管理投资不科学,企业存在较大的风险;第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较高;第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很难满足不同环境喜爱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3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控制水平的措施
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管控水平要求企业从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的控制、担保风险的控制、债权债务充足风险的控制以及资产处置的风险控制等方面出发,不断强化煤炭企业风险管控水平。
3.1货币资金运营的风险管控措施
货币资金运用风险控制要求企业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强化结构性存款风险控制。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在明确结构性存款的意向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结构性存款的相关事项与有关部门汇报;煤炭企业还应该对结构性存款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力求形成精准度较高的评估报告;第二,煤炭企业还应该注重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风险业务风险控制。首先,煤炭企业相关部门应该确定运营资金的实际使用方向,将货币资金可能使用的项目上报;相关部门应该集合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调研报告;煤炭企业应该对承担事项进行分析和研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担保风险的管控措施
担保风险的管控是提高煤炭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一,煤炭企业应该及时申请担保的项目,并制定担保项目的限制条件;担保项目负责人必须满足借款和贷款的要求,无论是借款还是贷款都应该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要求;第二,煤炭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预测可能出现风险的项目,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第三,煤炭企业应该对担保单位的经营、担保业务和贷款状况进行审核;第四,煤炭企业的法律部门和相关岗位负责任人应该对担保项目的合同、对应的主合同等进行审核,为全面提高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控措施
首先,煤炭企业应该向财务风险控制部门提交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其次,财务风险管控部门应该对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估,制定评估报告,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最后,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控还要求煤炭企业准确记录所有的借款条款明细,并对该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水平。
3.4资产处置风险的管控措施
首先,煤炭企业应该向保管部门提出风险管控申请,表明申请的原因和后期处理意见,并上交审核文件;其次,煤炭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文件的审查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状况,还应该将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批;再次,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部门还应该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后期的决策依据;最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部门还应该履行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处置风险管控制度。
1引言
Leff(1978)将集团企业定义为“一组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上经营,在同一个行政的或经济的控制之下”,并且成员之间“是由个人之间的信任所联结,基于一个相似的个人的、道德的或者商业的背景”,集团内各企业之间由权益交叉持股或者连锁董事等方式进行联结,这种模式建立了内部的资本市场,可缓解外部市场的不完美及制度的缺失,还可共享集团的资源、声誉、技术等,具有明显优势,但集团企业产权关系复杂,财务决策主体层次较多,投资领域多元化,也带来了集团范围内财务风险管理的困境.日本八百半公司、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美国著名投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德隆系”的倒塌,充分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哪些特征?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又存在着哪些弊病?有效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2.1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2.1.1财务风险的一般性首先,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产生于公司的筹资活动,广义财务风险产生于公司运营过程中的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的各个环节,是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公司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公司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公司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例如,在筹资环节中,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会给企业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当企业因债务问题陷入财务困境,表现在企业债务负担较重,财务杠杆过大,存在债务担保、诉讼、仲裁等纠纷,现金流量紧张,甚至出现资金冻结、停产的情况.这一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也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高,无法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偿还债务的经营活动风险.其次,各财务风险之间具有传导性.总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路径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一是因政策环境变化、自身竞争力不足导致供求变化、成本变化而产生主营业务危机,造成存货滞销,营运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下降,现金流量不足,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下滑.二是因项目投资失误、借款过高产生本金和利息偿还压力、大股东占用资金等而造成现金流紧张,偿债能力下降,发展能力下降,营运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断裂等,可见企业各项财务风险之间具有传导性.2.1.2财务风险的特殊性一方面,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容易被放大.集团企业规模较大,组织层级较多,由于多数股权控制子公司股本倍数的放大作用,形成了各级控股子公司对下属经营实体的全部资本控制,而这种层层控制关系也同时放大了收益的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另一方面,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关联性.母子公司虽然是独立的法人主体,但是因控制关系的存在,两者并不独立.当集团内部的某个成员陷入财务困境时,往往会波及其他成员,如果集团内部的核心组织置之不理,很有可能会使整个集团企业信誉受损,引发日后融资难的困境.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不统一集团企业控制链条较长,随着层级的增加,不仅会出现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产权保护的动机具有衰减倾向,处于下级的子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采取有利于子公司收益最大化的行动,影响了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偏离母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2.2.2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部分、岗位、子公司等.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多数集团公司并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明确各个层级在其中的责任,或者虽然进行了制度上的规定,但是无法预测全部情况,且部分规定缺乏执行性,仍然存在着管理范围重叠或空白的情况.2.2.3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流于形式集团公司存在着专业化投资和多元化投资并存的现状,集团业务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本身的固有财务风险较高,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战略层面风险评估不足、分裂应对风险、将风险管理与日常业务分离开来的误区,无法有效地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2.2.4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保障措施不到位首先,集团企业的监督体制存在缺陷.部分子公司权力较大,财务人员和监督人员往往难以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在财务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中,难以将子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报告给母公司,导致母公司无法获得子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不能有效评估各子公司的投融资活动风险.其次,部分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撑和相关专业人才,使得企业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中存在瓶颈,集团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
3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3.1建立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总公司应该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于那些投资金额巨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投资项目由集团母公司负责,非战略性项目由下属投资公司负责.另外,总公司可采取财务人员或关键管理人员委派的模式,由总公司进行考核并管理,并开展不定期巡视工作,强化对子公司的监管.3.2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集团企业应根据集团的层级,将责任主体分解为目标层、管理层、部门基础层这三个层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应在对集团的宏观、围观环境进行SWOT分析后,结合企业的战略和使命高度,从企业财务风险承受的实际出发,制定整体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管理层应根据各自角色的定位建立系统,执行监督来确保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部门基础层属于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基本单位,应服从上级的命令,并及时进行报告.
3.3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这可借助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来实现,从集团企业的实践出发,还应建立专门针对集团特征的财务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财务困境的出现,也具有一系列的表征,可从反映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信息,建立预警模型,并配备相关的职能部门,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还应强化各责任主体对风险识别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监督结果的评估和报告是财务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一环,包括结果排序、报告结果、后续追踪这三个步骤,应确定与责任主体层级相对应的报告层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4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
仅仅依赖程序方法,无法保障集团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还应完善财务管理的保障体系,这包括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和提高监督技术这两个方面.审计部门作为集团风险管理部门之一,直接对母公司董事会负责,负责审计下属子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并组织开展各类风险管理监控项目,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审计机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把握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程度、集团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识别关键控制,并综合采用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这两种方法执行监督程序.集团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高度复杂精密的可移动设备和发达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多功能及时反馈和数据共享,取代之前很多的系统、职能部门和程序.依靠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及时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俊缇,王秀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9):96G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