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网络教育现状及分类
网络教育早已不是新鲜事,却依旧是教育界不可忽视的潮流,网络教育资源作为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公认的有效教育过程。当今社会,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各类职业院校或者本科高等学校,还是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网络教育的辐射。网络教学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方便、快捷、冲破时空局限等优势吸引了不同环境、不同要求的人逐步融入进来。学习者们根据自身的需求轻松地在互联网上敲入关键字,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及相关资源便瞬间呈现在屏幕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答案,或者预习扩展新知识,或者复习补充查缺补漏,或者与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学习者、教师、专家沟通与交流,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摄取知识,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与此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构建者或设计机构除了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外,对于设计教学资源的教师也完全可以自己搭建合理科学的网络教育平台,高效整合特色网络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能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到访问者的需求,不断更新、构建更有吸引力、更科学的网络教育资源框架,全面提升自己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和设计构建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当下,面对不同学习层次和年龄,提供给学习者的网络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层出不穷,但看似非常丰富的网络教育大潮中却隐藏着种种危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同样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研究的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目前完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并不完善,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应用型转型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教育平台及资源建设等相关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问卷并进行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向本院学生下发并收回有效答卷309份。
(二)数据归纳与分析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我们针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数据显示,这次参加问卷调查的计算机类、电气类等理工科学生约占98%,而文史类大学生参加比例仅占2%左右。而对于其他问题,我们从答案中提取了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关于学生对网络教育的认知度调查
约有84%的学生了解网络平台,7.4%的学生非常了解,而余下8.1%并不了解;而309人当中有78.64%使用过网络教学视频或平台,21.36%没有使用;经常使用的比例占14.56%,只使用过几次的占75.08%,根本没使用过的占10.36%。由上述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教育平台或资源的时候,一部分人虽然听过、见过,却没有深入地使用过。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对于网络教育的真谛不了解,最多只能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于网络教育教学的了解程度可能仅限于“网络教育就是网络上存在的一些谋利的网络软件或者网络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查找作业或者试题的答案”,“而所谓的网络教育资源就是这些平台上呈现或者说罗列在一起的文稿、PPT、图片、声音、视频等”。对于网络教育,学生们只看到了最表层的现状,对这种高效的教育过程的精髓基本不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说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构建有什么要求或者憧憬。
(四)本科学生接触网络教育的途径调查
对于了解和接触网络教学的途径,有60%的学生是自主通过网络搜索感兴趣的网络教学资源,28%的学生通过校内教师的提供和推荐,8%的学生依靠查询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库,而剩下4%的学生则是相信有经验的同学的推荐而接触网络学习,而从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上可以看出76%的人对网上教学资源感觉基本满意。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和学校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有价值或者吸引人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多,学生在校内接触的网课或者网课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种情况给教师和学校提出诸多课题:什么样的网络教学平台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需要的?什么样的网络教育资源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框架才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本科学生对网络教育接受程度的调查
有69%的学生喜欢网络教育;89.64%的学生觉得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对网络教育过程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60%~62%的大学生接受并喜欢在课堂或者课外利用网络教学。这说明本科院校的学生们对于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还是非常期待的。
(六)关于本科学生对网络资源期待度的调查
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网络教育技术、网络信息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相互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备课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精选一些与当前学习有关的化学资源网址及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学习《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课时,教师可先在网络上搜索与酸雨、煤、石油、天然气、乙醇等有关的网站,并对酸雨、煤、石油、天然气、乙醇等有关的信息(包括课件等视频素材)进行整合,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或课后登录这些网站,搜集与酸雨、煤、石油、天然气、乙醇等有关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资料库,或进行笔记。由此,教师的备课也从传统的“写教案”变为“做教案”,教师建立自己的电子教案库,准备充分的资源材料,以应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探究需要。
2.教学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借助网络技术教学,创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平台,教师、学生、教材、网络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要注意,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其中,教师的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化学的材料或课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就必须从“吃透教材”转变为“吃透课程标准”“熟悉网络资源”,才能把握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化学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还是学习者发展创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相结合,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尽可能优化,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优化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扩展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知识,并对所收集的知识进行分析、鉴别,还可以反复研究疑惑的内容,反复观察化学视频材料,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传统的课堂难以实现的。
4.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让网络成为一个大课堂,在网络上拓展化学学习的空间,超越时空、身份、地位等障碍,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交流更为顺畅和自由,学生既可以与教师、同学一起研究化学知识,也可以与校外同学、教师甚至是相关化学专家共同探讨、解决化学问题。借助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扩展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将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
5.教学的检测、反馈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教学的检测、反馈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的效果。教师通过网络设计相应的单元检测试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快速地反应在教学检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直接给教师反馈意见,可以署名或匿名,提意见更加直接、自由和真实,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这样教师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对中学化学教学的作用
1.让教与学的形式更多样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适时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一是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进行基本原理和概念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把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放大、定格,再动画合成播放出来,效果当不言而喻;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信息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例如,氧气的用途,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其氧化性、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都可以集中表现出来,能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利用网络搜索,可以把生产生活中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境展示出来,如绿色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可以向学生表达更丰富的信息,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三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借助已学的知识和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2.扩展了化学课堂的时空
网络走入课堂,课堂搭载网络。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扩展了化学课堂的时空范围,从广泛意义上讲,化学课堂不仅仅是45分钟,只要连接网络,化学课堂就可以是随时的;化学课堂也不仅仅是80平方米的教室,只要网络连接到的地方,都可以是化学课堂;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50~60人,只要能参与网络,都可以是教师与学生。
3.丰富了化学课程的内涵
网络中建立的各种专业化学博客群组,发表的化学教学影像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检测评价试题等素材,以及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的相关教学网站中的化学教学资源等,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尽可能优化了化学课程的内容,丰富了化学课程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应注意的事项
1.容易干扰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网络世界无奇不有,对于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缺少监督与有效指导,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登录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网站,或趁机玩网络游戏及听流行歌曲,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如果对这些行为不进行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2.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比如药品的取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过程,这些都得通过实实在在的练习,学生才有可能掌握,过多地依赖网络,会影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对于实验科学是不利的。网络教学的种种资源都是人为设计的,因而很难把众多的预见设计其中,而设计出来的“意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外”了,例如,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学生就发现各种意外,如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白烟产生,气体变成粉红色,水变成紫红色,加热时发出爆鸣声,收集不到气体等意外现象,可以说不同的操作也许就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而这在网络系统中就很难办到。
3.不利于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与人的合作意识和方式,而网络教学往往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过程中,收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实验,一边观察现象,一边记录现象,就需要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但网络教学就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
4.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判断
一、学校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现状分析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网络资源平台
多媒体环境是中等技术水平的(如电脑加投影、电视,投影加公共机房),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在不断地完善,技术不断增强,于2002年装配了多媒体网络教室,2003年装配了远程教育资源接收平台,接收下载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资源有效运用
这些年来,学校举行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教育资源课堂应用的活动,鼓励学科教师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在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方面教师撰写了大量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课件制作并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奖励。80%以上的教师能自制课件,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中、高年段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农村家庭的电脑也越来越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学生发展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1.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1)用图片再现情境。图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网络中众多的视频和图片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尤其是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更需要创设这样的情境。
(2)用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用视频体会情境。①化静为动,生动悟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②化文为图,巧解难点。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未克。如果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氛围,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资源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将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科学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为他们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更让他们在获取的信息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3.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1)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识字教学。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网络教育资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
(2)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品词品句,深化学生阅读情感。
(3)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由此我们可根据动画编“课本剧”,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习作教学。①指导观察,培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网络教育资源创设的直观、生动、形象的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②网络查寻,启发迁移。网络中有大量的习作例文以及名家名句,这些习作例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这样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积累词语,能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③网络评析,总结提高。网络教育环境中的作文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面积的评议和修改作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发现问题可以与学生通过耳机直接对话,也可以在其习作上修改。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又能达到个别指导的效果。
总之,网络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借助网络,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改革时要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丰富,推陈出新,实现交互式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04-04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课程的建设和运用也呈现百花争鸣之势。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线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出现,使得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终身行为。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主体,其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目前虽然已经开发出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库,但无论是精品课程、微课等,还是其他多种形式存在的课程建设。由于缺乏构建标准,海量的课程资源业已形成“资源孤岛”。因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必须取决于两点:一是构成课程的各要素本身,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二是课程诸多要素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用户之间顺利实现互动和共享。[1]因此,目前国内“优质”的教学课程资源并不是完备的优质资源。
自2008年MOOCs的提出至今,这一全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广泛认可。但国内学者主要是对“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对在线课程资源有效性等进行了研究。而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课程整合的技术角度探讨:一是,教师如何才能把格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构建成可共享的基本单元;二是,如何把可共享的基本单元聚合成具有跨平台功能的课程。从而使得网络教学课程资源能够具备可互操作、共享性和模块性,这是消除“资源孤岛”的利器。
SCORM标准规范
SCORM(可共享的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美国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通过“教材重复使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来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促成在各学习平台间流通自如。具备SCORM标准的学习课程内容对象具有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等特性,使得教学资源具备统一的标准,通用性强,共享度高。1999年SCORM规范的最初版本出台;2000年SCORM1.0版本问世;2009年SCORM2004 4th?Edition。
1.SCORM是什么
SCORM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运行时环境”,是教育软件系统的USB接口。SCORM不仅仅是一个标准,对于开发人员,它提供了一定的开发方向和开发解决方案。对于教学设计人员,它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它提供了信息采集的手段;SCORM对于开发而言,只是提供了一些API支持,对课程开发过程没有任何的规定,只能说所开发的成果符合SCORM标准;SCORM标准并不是质量标准,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只能说是一种有利于迁移或者资源重用等特点,与知识内容的质量和表现形式,甚至教学设计没有关系,并不能说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就是好课程。
2.SCORM的主要组成及特点
SCORM2004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标准规范[2]:内容聚合模型(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CAM)、运行时环境(Run-Time Environment,RTE)和序列与导航(Sequencing and Navigation,SN)(如图1)。CAM从课件内容的组织角度来考虑,如何定义一个标准化的内容模型;RTE从课件(CourseWare)与学习管理系统平台(Learning Manage System,LMS)之间如何交互的角度定义学习过程的行为规范;SN从排序和导航的角度定义SCO(可共享内容对象,Shareable Content Object)课件的业务逻辑关系。
(1)SCORM内容聚合模型(CAM)[3]
内容聚合模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公共的方法,把学习资源组合成学习内容。它还定义了如何确认和描述学习内容,怎么整合成一个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学习内容如何在LMS和内容知识库这样的系统之间共享和迁移。CAM由素材(Assets)、可共享内容对象(SCOs)以及内容组织(Content Organization)组成。
学习内容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基本素材(Assets),又称为微单元。这些素材是呈现在网络客户端的文字、图片、声音等数据。一个基本素材可以用 Meta-data来描述,并通过这些数据来在线搜索,从而增强其可重用的机会。将基本元素绑定到Meta-data的机制称为内容打包。
可共享内容对象(SCO)是一个或多个基本素材的集合,它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可微单元,利用 SCORM运行时环境与LMS进行通讯。为了可以重用,SCO并不依赖于学习内容,而仅是其本身。比如,一个 SCO可以用在不同的学习体验中来执行不同的课件。另外,一个或者多个SCO可以整合成更加高端的教学和培训单元,来执行更高端的学习对象。SCO被认为是小型的单元,所以跨课件的重用是可能的。SCORM对SCO的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制。在设计编写期间,内容开发者根据学习内容的信息数量和其可重用的水平来决定SCO的大小。
内容聚合(Content Aggregation)是用来将学习资源聚合到教学单元的内容结构。一个内容聚合可以通过内容聚合Meta-data在线上搜索并发现,从而加强其可重用的机会。
(2)SCORM运行时环境[4]
SCORM的目的是学习内容资源可以在不同的LMSs中重复使用和具有互操作性,使得各种SCORM课程可以跨平台。RTE提供了相应的机制,使得上述目标成为可能。RTE提供了公共的方法启动学习资源、公共的机制使学习资源和LMS进行通信、有预定义的语言和词汇形成这种交流的基础。实时运行环境有三个方面:运行或启动(Launch)、应用编程接口(API)和数据模型(Data Model),其构成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运行的资源包括微单元和SCO对象;API提供了LMS与SCO通信的接口方法,使用API可以开始、结束、获取、存储数据等动作;数据模型是进行SCO和LMS之间通信的数据封装的一种模型,描述了在SCO与LMS之间传送信息数据的模型,如SCO的跟踪信息,SCO的完成状态、一次测试的成绩等数据。在学习者会话中,LMS必须维护来自SCO数据模型的状态信息。而SCO需要利用这些预先定义的信息,以便在不同的LMS中重复使用。LMS可访问的最小学习对象单元是SCO,微单元不能与LMS之间交换数据。
(3)SCORM序列和导航[5]
SCORM序列和导航(SN)描述了符合SCORM的内容是如何通过一些学习者发起的或系统发起的学习导航时间排序的。内容的分支和流程可以用预先确定的一些活动来描述,尤其是在设计时定义。SCORM SN也描述了符合SCORM的LMS是如何根据一些学习者发起的或系统发起的导航事件和它们对运行事件环境的影响来解释排序规则。
符合该标准的网络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适合他学习的内容;②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教材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上流通操作;③可持续性(Durability)――计算机软硬件升级或重构时,可以尽量不重新修改应用程序或教材而重新使用;④可重用性(Reusability)――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内容或学习对象可以重复使用,并可以选择迁移学习记录。
3.SCORM课件结构
一个SCORM课件可包含任何资源文件,只需这些资源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组织。SCORM课件一般以ZIP包的形式被提供,其包中包含了课件所需的图片、动画等资源。ZIP包根目录下的imsmanifest.xml文件――清单文件,它详细描述了该课件中的资源组织结构。一个清单文件包含了该课件的所有信息,其中元数据节点定义了描述该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组织节点中包含了课件的一条学习路线及该路线上的具体课程,而具体的课程元素节点则定义了课程的具体属性,如课程类型、时长限制、前置课程、总分数(针对考试)等。常见的清单文件结构以xml文件表示。
SCORM课程建设平台架构
笔者设计和开发的基于SCORM标准的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生成系统和LMS系统。SCORM课程生成系统目前主要使用的Reload Editor软件工具。基于SCORM标准的课程资源整合平台架构的逻辑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SCORM的LMS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设计该平台遵循的基本原则是4W1H原则(Who、When、Where、How、What)。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按系统用户角色进行分类,包括管理员角色子系统模块、所有使用系统用户注册模块和学员子系统模块三部分。其总体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
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为:①所有用户均需要注册后并通过验证后,方可使用平台功能。②管理员用户在系统中可以把各种格式的课程资源制作成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包,并上传SCORM课件压缩包,然后系统能自解压课程包,并将章节解析到数据库功能供学员进行学习;可以查看各个课件被观看的总时间、总人数、课件平均得分等统计信息,用于评估课件的质量;管理员进行注册用户的验证和权限分配。③注册学员用户在系统中可以列出学员注册过的课程列表;记录学习记录(进度),下次播放时从记录处开始;学习过程中提供记事本功能,学员可以针对课程记录自己的心得,并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笔记;鉴于课件与学员的互动性要求,对于带测试题目的课件,要求记住用户测试后的得分并通过得分判断当前章节是否为通过状态;学员可以查看自己针对各个课件的学习状态、学习记录以及观看时间等信息;学员可针对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打分。
结语
SCORM仅是一个标准规范,它与课程资源的优劣无关。作为教师,应努力抓住机遇,提高自己,设计和开发符合SCORM标准的教学资源构建平台及基于SCORM的教育资源学习平台,构建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晓清.技术联姻教育:edX网络课程的创建、运行与挑战[J].江苏高教,2014(2):77-80.
[2]赵栋栋,张新明.在线学习技术标准的新发展与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7):43-44.
[3]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ADL),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2004 4th Edition 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CAM)Version 1.1[S].2009.
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一、强化读书活动,增强文学积累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认为,现在的初中生在语文阅读积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在文学积累方面更为明显,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显得较为干涩,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前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关。应试教育导向造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时间、空间明显不足,语文优美的阅读教学变成了大卸八块的知识点强化记忆,读写活动基本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现状无法造就学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也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并专门进行了研究,通过强强化读写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文学积累。首先,笔者针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座谈与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便于制定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其次,笔者指导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安排,在阅读量上面,主要以每学期100万字为标准,进行详细测算,指导学生将阅读计划安排到每一个月,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周,确保整个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另外,笔者还积极为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造条件,要求学生自己创办小小图书馆,将自己认为具有价值的刊物书籍暂存到图书馆之中,专人负责,在班级进行轮流阅读,定期轮换,并结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从学校图书室进行调阅图书。经过几年来的训练实践活动,笔者发现,通过这样增加阅读量的方式,学生心中的字词语句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在实际运用方面也更加灵活与丰富,为文学写作能力的提高积蓄了后劲。
二、开展说写活动,增强表述能力
说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试验之中,将说与写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说”的方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挥口头小作文的作用,二是组织各种专门活动。口头小作文训练是笔者在几年的语文读写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好的经验,通过学生的专门口头小作文训练,可以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学期之初,笔者就专门针对学期语文课外活动安排,拟定口头小作文训练计划,分解到每一周,实行“每周一题”,事先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事先准备活动。每一节语文早读课的前五分钟都是专门训练时间,每一名学生都进行顺序回答,每人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各节早读课上循环进行,表述的内容主要立足于细节描写,如校园的早晨、我的妈妈、生活中的趣事等,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简要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在“写”的方面,笔者主要通过改革课程等方式开展。在充分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经验,以及征得学校主管领导同意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了适当创新,每天挤出20分钟的时间,设立一节小课,专门用于写作训练。在写作小课的运用方面,要有两个用途,首先是增加学生的写作量,其次是开展点评与启发。每周的五节写作小课中,一般四节用于锻炼学生的片段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针对选定类型题目进行现场描写,提高写作量,这样的量经过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等积累下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每周安排一节小可专门对学生的上周训练情况开展总结,进行一些要点的点拨,或者选取范文进行点评,发挥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
三、开展竞赛活动,增强竞争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竞赛是一种成效非常显著的教学辅助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只要能够有效结合教学实际与内容安排,就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竞赛的促进作用,如教学诗词单元之后,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竞赛活动,以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激情,这样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延伸到文学常识记忆、阅读专项分析等方面教学之中,通过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竞赛活动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寻找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的紧迫感。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通过评比、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良好平台,让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在其中得到展现,如定期举办优秀作文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将学生中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便于在全班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另外,竞赛活动还被笔者有效运用到后进生帮扶工作之中,将语文学习后进生进行单独编组,将处于相近水平的学生编成学习竞赛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竞争氛围,保护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运用竞赛这一辅助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调动班级各个层面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效果非常明显。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素材积累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深有感触,学生的作文学习成效低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直观的实践感知。因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接触面较小,对于许多事物没有直观感知,写起作文来不是胡编乱造就是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表情达意效果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将图像、视频、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电教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与渲染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边演示动画边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新课。三幅动画依次演示:山坡上小草慢慢地钻出了地面,山坡变绿了;小河边柳树吐出了一粒粒新芽,柳树渐渐被绿色渲染……配着欢快的歌曲,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春天优美的意境中。
二、运用网络技术,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思想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技术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核舟记》时,无论教师用多么准确生动的语言对核舟的状貌加以描述,学生对核舟的印象还是模糊的。如果课前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核舟图片,配合课文内容,按空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展示给学生,画面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那么,核舟的布局自然就清晰明朗了。很多学生看了图片以后才知道,核舟原来是一枚立体镂空的工艺品。核舟精巧的造型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雕刻艺人的高超技术也不言自明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也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易于突破靠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在分析“看电影事件”时,就播放了课文插图“鲁迅愤然退出教室”的场面。这样图文对照,让学生去想象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感情,获取“象外之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源。
再如学习《出师表》时,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课文内容,学生恐怕很难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出示互联网上搜集的相关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历史事件的原委,学生学习《出师表》时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一片忠心了,也能理解杜甫诗中所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了。
四、灵活运用幻灯片,增加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我们的教学因为有了网络资源平台的辅助,使课堂较好地实现了声、色、形、态的大融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很多原来需要抄写和板书的内容可以使用投影出示,原来只是单一听觉传授的信息,现在可以将他们变化成视觉和听觉并重的传输方式,课堂教学的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就有了更好的保证。
如在教《故乡》一课时,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学生能够把精力放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和对文本的理解上。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时,教师以幻灯片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板书快了好几倍,教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前后变化的原因。这既增加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合作学习,拓展探究课文
创建教育强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中心学校班班安装电子白板,其他学校校校建起远教站点,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不再是奢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既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师资水平、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要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重建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以当前学习为着眼点转变为以人的终身学习为着眼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用全新的育人理念,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过程。
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能有效地将繁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业务素质。近年来,本人坚持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边创新,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数学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之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将远教资源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服务于教师个人成长和数学教学工作。
一、汲取资源,自强素质
远程教育资源中“课程改革”“教师资源”“教师发展”等栏目相当于专家指导平台,既能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帮助我们正确分析、处理教材,及时解答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归纳、整理、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又能引导教师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避免在教材面前徘徊,被教材体系及各种问题所困扰。帮助教师学会新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提升践行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的信心;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引领教师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开放教学内容,对课程、教材、学习方式、互动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构建新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资源,进行备课
前几年,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远教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既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数学知识。同时,平台上还有丰富的辅助资料,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他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所以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远教平台是每位数学教师备课时选择资料和方法的首选。
三、选择资源,辅助教学
在实践运用中,许多教师看到了别人用起资源来教学效果相当好,于是把平台中的所有新鲜资源,不管是否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不管是不是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一股脑儿地往要上的课里放,认为越多越好,有时甚至上成了信息技术课,结果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反而更糟。通过实践,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处处以学生眼前的学情和发展为目标来使用课件,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宁可舍去,也不滥用它来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要精选细节和资料,舍去与学生生活无关的部分,选择深浅适度、难易适中的内容进行使用,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所以在运用中教师必须凭借图片动画的内容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以此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实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技能;它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领域进行整体设计和研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整合。与本课程同时开设的还有《思想品德》课,同样是一门综合性的中学生必修课,亦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进行内容的逻辑整合。
综上所述,这两门学科本身都存在自身的整合,自成体系,但同时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合格人才。《思想品德》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律和国情教育,这一内容正与《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的宗旨,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一致,更何况《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整合了《思想品德》的诸多内容。如何考虑这两门不能互相替代又密切相连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两者教学的衔接和互补,也是我们把握课程性质的一个特定要求。《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和学科地位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两者之间教材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科学性。
(二)基于对当前教学现状的思考
自200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杭州市推行《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中考合科考试的改革模式,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合科考试中,在命题的把握上往往以一题来考察两科,或以两科贯穿于一个大题的做法来检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中考合考的现实下,本身彼此知识内容的整合度已经比较高,并且成为一种教学评价趋势。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之间实施跨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比比皆是,同时担负两门课的教学,对彼此教材的内容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自主调控性。基于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教学的经验性和自主性,为两门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操作环境。
(三)基于对教材内容和编排的困惑
就教材资源来看,尽管《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本编写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由于《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因而各自教材在一些内容编排、设计和探究的问题方面难免会有一些重合、相似之处。以我们所用的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历史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走进社会”中阐释扮演好社会舞台中的角色,遵守社会生活的规则,这与七下《思想品德》教材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内容相近;《历史与社会》教材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与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内容有重叠之处;《历史与社会》教材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七上《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内容雷同。但是,这两门课程却作用于同一的客体――学生,这样重复性的或雷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应该的。而对于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而言,如果按目前的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会出现内容相似,梯度不强,给教师正确合理地把握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从而使课堂重复和低效,不符合课程目标的主旨和学生的优化发展。当前新课标以“模块――专题”的特点突出了各主题内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也为教材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在不违背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整合各个模块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和完整。
二、整合设计
(一)整合目标
完善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整合,从而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课堂实效,更全面、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
(二)整合策略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进行整合。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标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实现的程度标志着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所以,要认真研读、对比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首先实施知识结构层面的合理整合策略,即内容相近,说法不同,两者权衡取其一;观点相同,视角不同,两者合一求完美。其次是期望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合理整合。
(三)整合模块
根据目前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跨学科教学中教材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七年级为切入口,将繁复较多的《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内容整合于《思想品德》中,在整合中实现教学的高效,在整合中突出教学的重点。
整合模块如下:
1.《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与《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整合。
2.《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与《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整合。
3.《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与《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走进社会”整合。
(四)整合范例
以《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整合进《思想品德》七上的第七课“品味生活”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整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两者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部分内容重合性高。《思想品德》七上的第七课“品味生活”旨在启发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培养和发展健康、丰富的情趣,从而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全面健康地成长。《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旨在促成学生形成渴求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意识,感受大众传媒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理解艺术和文明的关系,理解理想和文明生活的关系,追求真善美。两者突出的是健康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但也有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方法,后者强调的是情感,这反而使得跨学科教学下主题模块整合后意义更大,视野更全面。
2.整合的思路和框架。
■
(五)整合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材资源整合与开发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要合理安排《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整合教学上的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另外,在学习课时进度的安排上和教学结构的编排上要符合教与学的原理。
2.科学性原则。基于跨学科教学的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的整合要符合科学知识原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传授知识的教材资源,必须内容正确、目标明确。所以,在整合教材资源时必须做到:教材资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是真实的;教材资源所论证的原理和定义必须准确;教材资源所包含的文本、地图、图片等要符合科学原理。
3.综合性原则。基于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应融合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力求做到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
4.时代性原则。这是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特征之一。在教材资源的整合中引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内容和观点,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前社会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发展状况紧密联系。
三、反思
(一)教材整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首先,须加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教材整合也有着方向性、指导性甚至是法规性的教学依据,如《课程标准》,教师对这些教学指导性意见作技术整合、对应检索、梳理排查,把握主题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注重生成,以适当的问题和资料为纽带,改变整合的“无序”状况。其次,要善于研究学生。教材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学生情况。所教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认知程度,对教材的了解情况,对学科的兴趣等,这些都决定着怎样去整合教材,因此,在组织教学前研究学生情况也是一个关键。
(二)对整合教材后的教学实践有待完善
在整合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只是适度、适量、适时地归拢合并,整合同类,优化重组,多维并轨,识路循真,但毕竟是做了一部分调整。如何对整合后的教材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施教,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打磨、完善,反思总结,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76-01
一、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社会条件性资源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如果学生生活圈仅仅是学校和家里,什么事都不闻不问的,对于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只知道书本上的内容,其它社会资源什么也不知道?因此教师应充分的挖掘社会资源。让校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社会条件性资源包括科技宫、展览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场大专院校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参观,并对面包的制作过程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学生参加电热孵化基地,使学生了解在孵化过程中,熏蒸室、孵化室、洗涤室中所涉及的相关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物理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使学生在各种场合,各种社会环境下,学生们都应该很快的适应,养成学生们的自立性,多元化。
(二)社会生活资源
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里哪些用电器用两孔插座,哪些用电器用三孔插座,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等一系列与生活有联系的物理电学问题,用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隐性发展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老师们就应该是课程教学的创造者和执行者,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样的话,对其教师们的自身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在创造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把隐性的资源应该具体开发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真正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所应该拥有的,下面几点就是在教学资源应该准备的:
(一) 注重开发学生中的隐形资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经验和兴趣恰到好处的来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思考并探讨情境中所蕴含的物理问题。由于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为什么,在这些为什么中引入要讲的新课。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而这一过程又开发利用了学生思维差异这一教学资源。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不仅要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因此可以说学生中的隐形资源是应该被开发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方案是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通常会记忆的牢固化,学生们应该做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这样动手的实践能力会使学生们思想得到真正的提升,得到真正的锻炼。由学生自主来完成。从而做到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亲身体会这一宝贵的隐形资源。
(二) 注重开发教师中的隐形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学与资源,教师首先要时刻想着教师是学生尊重,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是学生最大的财富。因此就要不断的使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使教师们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在我们生活中大量的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废弃物品等都可以成为教学所用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台照相机、一个遥控器、一把剪刀,一双筷子,一盏灯等都可以成为教学所用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如果教师能够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实验中的作用,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如: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等。对于初中物理电学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家里电表为什么安装在楼道里而不安装在你家卧室里呢?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里哪些用电器用两孔插座,哪些用电器用三孔插座,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等一系列与生活有联系的物理电学问题,用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科室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在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教师们的积极自我学习的能力,更加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教师们的自我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应用是对学生们最大的帮助。与其说学生们的创造力的开发还是说教师的自我修炼,都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开发与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要完成的课题和项目,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我们要共同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要领导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三、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让实验室成为一个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联系实际的实践场所。
(二)文字教学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极其不平衡。课堂学习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来正确树立学生们的科学价值观等。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资源
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那么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完全可以在网络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或解决。
下面是我6A Unit7 At Christmas的教案设计。光盘上的老师是主讲老师,笔者是现场老师。
现场老师课前播放英语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点评:(上课前,播放了跟本节课内容相贴切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这首flas歌曲,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实轻松自在的环境,用美好的音乐旋律,逼真的flas,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光盘上的主讲老师:Hello ,boys and girls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Unit7 At Christmas ,When is Christmas?
学生试说: 25th of December.
主讲老师:在圣诞节这天Jim一家在哪?Where were Jim’s family?
Listen and answer 听前言答题。
1.Where were Jim’s family?
2.What did they do after lunch? 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 now .
1.They were in his grandparents’house.
(现场老师讲解名词所有格grandparents’)
2.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现场老师拎出短语:under the Christmas tree和Christmas tree)
主讲老师: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礼物,好吗? Guess
(创设活动情景,学生试着猜礼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
主讲老师:学习新单词,Look,what’s this? Oh,It’s a teapot.
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形,模仿老师发音。(学生跟着老师读)
现场老师讲解合成词,也叫复合词.
比如:tea+pot=teapot,cal+cula+tor=calculator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
点评:(老师通过增加合成词的讲解和分解单词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减轻学生记单词的困难。)
What’s this present? oh,是一块滑板skateboard 请同学们跟我读(学生跟读, 现场老师讲解skate+board=skateboard)Look,what’s this? oh ,it’s a wallet.
Please read after me.(学生跟读单词)
(点评:这一段通过多媒体出示图、词,图文并茂教授单词,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在这种视、听、说的环境中,学生对单词的感知,记忆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主讲老师: Whose wallet is this?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听录音。
1.Whose wallet is it?
2.Who is it from ?
3.Does he like the colour?(同学们听录音。)
Do you understand now?让我们听听下份礼物是谁的?听课文答题。
1.Whose present is it ?It’s Grandpa’s.
(现场老师讲解名词所有格。)
2.What does Grandma like?She likes drinking tea.
(现场老师讲解喜欢做某事like doing sth)
Let’s listen(同学们听录音。)
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 now?
Let’s listen,Jim的礼物是什么?听课文答题。
1.What are Jim’s presents?
2.Who are they from?(学生答题)
Jim还有其他礼物吗?
1.Are the presents Jim’s ,too?
No,They’re Mum and Dad’s, They’re theirs.
2.What are the presents? A watch and a hairdryer.
(现场老师讲解合成词: hair +dryer=hairdryer)
下面请同学们完整听一遍录音,完成书后P55连线。
同学们请打开书,讨论并完成书后练习。老师指导纠正,核对答案。
点评:(呈现全篇文章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书后练习,提高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灵活运用的能力。)
(调整光盘上关于名词性物主代词的讲解和练习,留作下节课任务去完成。)
跟读课文。
读一读知识卡片:西方人怎样送礼物
现场教师指导学生写卡片:学生写完后,贴在自己准备的礼物上,有茶壶、皮夹子、吹风机、滑板、计算器,然后将礼物集中在老师的礼物袋中,让一位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学生送礼物:Hey!hey! Merry Christmas ahd Happy New Year!Here’s a present for you!
T:Who is this present from ?
Santa Clause :Look, It’s from …
这两个学生都上台,接受礼物的同学当众拆开礼物,教师在旁边提示说:oh, it’s a …,How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
圣诞老人将礼物分给五个学生,由这五个学生接替圣诞老人的任务,给大家送礼物。礼物送完后,大家齐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点评:(本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送礼物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单词,而且让学生知道了西方国家送礼物的习惯做法,渗透了西方的文化风俗,实际运用了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会用学到的知识去交流应用。)
1前言
教学资源共享指不同的主体对于存在于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同享有、享受或使用,主要包括教学人力资源共享、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等。教高[2012]4号文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1]。刘延东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动力......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2]。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还远没有达到普及或熟练应用的程度,高职院校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3]。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方面交互性不强、低水平复制、特色不明显、缺乏有效资源管理等缺点”[4]。现代职业教育要“网络信息化”,体现学习者“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和“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考虑因素[5]。本文立足高等职业院校现状,从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出发,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同参与主体的三种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QQ远程授课互动模式、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此三种模式可以同时并用也可以单独进行,能够解决职业院校不同参与主体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有效进行资源共享。
2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2.1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指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视频资源等途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虽然我国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和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不少高校已经初步具备校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功能的综合性网络学习平台并投入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或服务平台也是一种易于操作、受众面广的资源共享模式。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主办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各品牌院校所开发的精品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详细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授课视频等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区域不同所引起的教学资源限制,也可用来解决一些小专业或新增专业的教学资源受限问题。
2.2QQ授课互动模式
新版的QQ6.0拥有强大的可视通讯功能,可以通过群视频为多达200人进行PPT或视频远程授课,并可同时进行多人的现场互动问答。画中画功能更使教师如在现场,把教师和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QQ6.0,不同地域的双方可以轻易完成人力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共享,比起企业耗资巨大的远程会议设备,该模式简约灵活,非常适合于不同院校和校企之间远程授课、远程讲座和远程实训指导。
2.3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
不少职业院校都拥有自主学习教学软件,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实训及自主学习软件”,自主学习实操性强,且多设有等级过关测试,可以在人机互动中“做中学,学中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说实践教学中可以设定不同目标,有益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中的课程衔接;一些小语种专业(例如日语、韩语)也通过该软件另修一门外语。自主学习软件“体验”“个性化学习”特色适合于中高职对接院校的课程衔接,也可以在不同专业之间资源共享。
3共享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3.1共享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的获取仅靠专业教师传统授课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在麦可思(Mycos)2013年英语类高职高专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有效的口头沟通交流能力”被企业认为是大学生理解交流中最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调查中,此项能力反而最差(占82%,远低于最高项“理解性阅读“98%);与此类似,在管理能力各项能力要求中,企业认为应该最重要“谈判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也在调查中显示最差。
3.2共享模式在不同院校合作中的应用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国家教育部积极鼓励各区域要“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6]。本课题组在探寻中高职一体化合作途径过程中,尝试将QQ远程授课互动模式和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模式运用于中高职对接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也同样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3.2.1实现不同院校师资共享,优势互补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中高职课程应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中职过程有高职的基础课程,高职课程设置也以提高中职核心课程能力为基点。对于一些基础类课程,例如商务专业中职阶段的基础英语课程,可以通过QQ授课互动模式由师资力量较强的高职院校完成,避免了中职院校外语师资力量不足,也使中高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自然衔接。
3.2.2凸显职业性,减轻教学管理负担QQ授课互动模式不仅适用于中高职对接中的师资共享,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可以有效节约教学资源,使继续教育学员足不出户便能完成课程任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部分在职行业人士,该群体属于继续教育学习群体,特点是到校少,学习时间少,多数课程只能在企业完成。QQ授课互动模式下,专业教师只需要和学生约定具体时间,届时通过QQ播放视频和自由交流即可完成课程任务。该模式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酒店或商务企业在职员工非常灵活有效,也大大减轻了教学管理负担。
3.2.3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院校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在中高职对接过程中,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共享也应列入重要合作内容,例如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软件,中高职一体化听说实践教学可以资源共享,中职院校英语专业完成0-2级(也可用来替代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高职院校完成3-6级。在目前职业院校资源缺乏,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共享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办学成本并提高内涵建设。
4存在问题及建议
上述的三种模式针对多数办学条件一般的院校简单易行,可以作为常规的授课模式在校企之间或不同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在师资资源上,不同院校或校企之间需要适时调整共享时间,不易于常规教学管理;在课程资源上,多数院校师生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意识还比较薄弱,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外的精品课程知晓度很低,大部分教师对全国知名的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比较陌生;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力的版权保护措施等[7];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软件的权限也会给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微课的制作版权也是问题之一。但是,在职业院校“职业性”“开放性”大背景下,此三种共享模式为职业教育体系中中高职课程衔接、继续教育远程教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合作途径,也为不同高等院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教高[2012]4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3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3]商业平,赵金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1):18-21.
[4]刘昭斌等.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及实施[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6).
[5]教职成[2012]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