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发展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8 10:46: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发展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84-1

1 石道河自然概况

石道河地处辉南县东北部,位于北纬42°31′18 ″-42°42′58″和东经126°23′34″-126°44′39″之间。东南与靖宇县接壤,东北与桦甸市一山之隔,北与磐石市相接。东西极点距离28.5公里,南北极点距离21.5公里。石道河镇座落在龙岗山脉的老岭西麓,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山。最高海拔1 132.9米,最低海拔338米。全镇幅员面积338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耕地9万亩。石道河镇是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可持续发展百强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进出长白山的重要门户。交通通讯便利,省级桦辉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总面积2.4万公顷。石道河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1℃,年积温2400℃-2900℃,年均降水762毫米,年平均光照2598小时,无霜期105-135天。

2 石道河新农村绿化的特点

石道河依山傍水,所属四方顶是辉南县最高峰,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兴起给石道河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发展的机遇。为了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省、市、县、镇均加大了对景区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尤其是沿途各乡镇,将在景区的带动下抢抓机遇,发展各自特色的经济产业。充分利用好过往游客带动的旅游需求和强大的广告效应。同时打好石道河生态特色牌,带动农民打好发展基础。也给新农村环境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道河土层深厚,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村址大都选择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由于房屋建筑间距较大,透风与采光条件较好,因而,与城市市区相比,农村绿化具有更适应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石道河属欠发达地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尽管今年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打造了吉林省野山参之乡等特色品牌。但大部分农村并不富裕,且存在着严重的乡村间的不平衡。能够用于村庄绿化的资金相对较少,农民难以接受高成本的绿化。因此,新农村绿化应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切忌盲目仿效城市绿化模式。

各地村风民俗存在差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特别是在指导村庄绿化时,应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否则农民不乐意接受。如有的农民不愿意正对大门栽树,房前忌讳栽植松柏树木等。

绿化期望值与城市不同,与城市美化绿化相比农民对绿化效果的期望不仅仅是村庄的绿化美化,同时还希望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3 新农村绿化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留利用原地树木,新造补缺

现阶段,农村“四旁”的绿化已很有成效,新农村绿化主要应以填补林中空地和空缺为主,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原有树木,不能能轻易砍除。切忌将城市草坪、色块的绿化模式应用到新农村绿化建设中来,要切实依据农村特点与实际,走有农村特色的绿化道路。

3.2 选择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

农村现有的乡土树种经多年的栽培,具有绿量大、寿命长、有姿色、抗病虫、易管理等优点,并且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具备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不仅能观叶观果,招引昆虫、鸟类,同时还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乡土树种作为新农村绿化的主体。而外来树种由于花钱太多,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所以引进时要特别慎重。

3.3 农民投劳为主,政府适当资助为辅

新农村绿化过程中,植树涉及到所植树木的归属和利用问题,因此要稳定落实,“坚持谁的地盘谁绿化”和“谁造谁有”的原则。鼓励与动员农户,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以村民义务植树的形式,投劳投资,进行栽植和管护。根据不同村庄实际,采用农民出工整地栽植,政府出苗或补助部分苗木经费等形式。

4 绿化植物的选择

乔灌木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最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易受冻害、热灼,耐盐碱,病虫害较少,栽植成活率高,管理成本低,绿化效果好,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在石道河可选择的落叶乔木树种有五角枫,九角枫、白榆、旱柳、爆马丁香、黄檗、楸树、椴树、123苹果、梨树、李子树、山楂树等,灌木有樱桃、榆叶梅、忍冬、卫矛、金叶榆、紫叶李、丁香等。

花卉及地被植物的选择:花卉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宿根花卉,自播能力强的当年花卉及管理粗放的野生花卉。如马莲、野生百合、千屈菜、芍药、萱草、串红、百日草、孔雀草等。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各类经济作物和蔬菜也可以运用到当中来,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如草莓、红叶甜菜、羽衣甘蓝、紫甘蓝、白菜、胡萝卜、地环等。它们可以与花卉混栽也可单栽,要求疏密得当,栽植收割统一。

篇(2)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篇(3)

2 石道河新农村绿化的特点

石道河依山傍水,所属四方顶是辉南县最高峰,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兴起给石道河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发展的机遇。为了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省、市、县、镇均加大了对景区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尤其是沿途各乡镇,将在景区的带动下抢抓机遇,发展各自特色的经济产业。充分利用好过往游客带动的旅游需求和强大的广告效应。同时打好石道河生态特色牌,带动农民打好发展基础。也给新农村环境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道河土层深厚,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村址大都选择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由于房屋建筑间距较大,透风与采光条件较好,因而,与城市市区相比,农村绿化具有更适应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石道河属欠发达地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尽管今年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打造了吉林省野山参之乡等特色品牌。但大部分农村并不富裕,且存在着严重的乡村间的不平衡。能够用于村庄绿化的资金相对较少,农民难以接受高成本的绿化。因此,新农村绿化应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切忌盲目仿效城市绿化模式。

各地村风民俗存在差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特别是在指导村庄绿化时,应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否则农民不乐意接受。如有的农民不愿意正对大门栽树,房前忌讳栽植松柏树木等。

绿化期望值与城市不同,与城市美化绿化相比农民对绿化效果的期望不仅仅是村庄的绿化美化,同时还希望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3 新农村绿化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留利用原地树木,新造补缺

现阶段,农村“四旁”的绿化已很有成效,新农村绿化主要应以填补林中空地和空缺为主,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原有树木,不能能轻易砍除。切忌将城市草坪、色块的绿化模式应用到新农村绿化建设中来,要切实依据农村特点与实际,走有农村特色的绿化道路。

3.2 选择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

农村现有的乡土树种经多年的栽培,具有绿量大、寿命长、有姿色、抗病虫、易管理等优点,并且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具备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不仅能观叶观果,招引昆虫、鸟类,同时还有较显着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乡土树种作为新农村绿化的主体。而外来树种由于花钱太多,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所以引进时要特别慎重。

3.3 农民投劳为主,政府适当资助为辅

新农村绿化过程中,植树涉及到所植树木的归属和利用问题,因此要稳定落实,“坚持谁的地盘谁绿化”和“谁造谁有”的原则。鼓励与动员农户,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以村民义务植树的形式,投劳投资,进行栽植和管护。根据不同村庄实际,采用农民出工整地栽植,政府出苗或补助部分苗木经费等形式。

4 绿化植物的选择

乔灌木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最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易受冻害、热灼,耐盐碱,病虫害较少,栽植成活率高,管理成本低,绿化效果好,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在石道河可选择的落叶乔木树种有五角枫,九角枫、白榆、旱柳、爆马丁香、黄檗、楸树、椴树、123苹果、梨树、李子树、>!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篇(5)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1)农村水污染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农村水域包括:河流、溪流、水库、堰塘、渠、农田等具有排水、蓄水功能的载体。农村水域面积宽广,多为农业、家畜、生活用水,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牲畜以及农作物的情况。农村水污染,是指在发展城乡经济过程中向水体排入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容量,使农村地域水体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体系统造成的污染。 

(2)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2012年,全国农村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89.5亿吨。有报道表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畜禽养殖场大量废弃物、食物残渣以及清洁饲养圈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池塘、农田、溪流中。再通过农业灌溉排到农田,导致污染面不断扩大,而且很难监测,以至于昔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发臭。许多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开办养殖场,但由于没有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为了方便取水将养殖场建在河流的上游或者临近水库地势较高的地方,导致牲畜粪便直接排到河流和水库中,造成水质严重污染。除了企业排污、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以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包装盒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收及处理,随处乱扔。有的直接扔在河里顺水而流,还有的扔在野外,由于大雨导致山洪带到河流,以至于现在随处可见漂满生活垃圾的河流。这些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第一,面源污染。由于农村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因此,排放面宽广难以有效控制。相对于城市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城市建筑规划合理,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较高。因此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治理效果明显。 

第二,环保意识低。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在追求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重视科学生产就容易忽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确保粮食增收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污染的恶化。虽然有的村民意识到了农药和化肥的危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农业用水来源于水库等蓄水区,利用污染水源进行农业灌溉同样无法避免农田水污染。 

我国水污染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关于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只针对点源污染的控制作用,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的排放口,例如城市对于污水的排放实行统一排放,能够控制排放点。但是我国农村呈面源排放,没有固定的排放口。因此对农村污染问题的解决用处不大,有的学者认为面对大部分水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农村的小型作坊污染的监督和控制太高,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不适合现在农村的具体情况,因为笔者认为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牲畜粪便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才是导致难以监督和控制,成本太高,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因为我国农村农民居住分散,排放面广,环保意识不高导致各种困难,反而对于乡镇企业等来说控制和监测相对较为容易。 

针对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降低以往传统农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身体的伤害,还可以保证生产出来有安全保障的粮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以科学的方法发展农业,在治理农村水污染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根据调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地区,水环境的质量较好,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笔者的家乡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仅给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还成立里专门的农业生产指导办公室,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 

篇(6)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55-02

水资源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基础资源品类,在保障人类正常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农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经济构成,国家政府一直心系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视,完善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治水目标,同时也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1 农村安全饮水现状

近年来,农村不仅发展经济作物,在水产养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水质出现问题会影响农民的收入,造成经济损失。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当大,但这些投入相对于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被用于水利设施方面的资金有限,农村水利设施基本靠着改革开放前的设施进行基本运作。在水利设施上投入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发展。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全国还有部分农民在饮水方面仍未符合安全标准。

(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严重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稳步提升。如今,农村人口的衣食住行和用电、交通等方面均已得到高水平提升和完善,但关系着农民日常生活质量的家庭生活用水的改善速度却十分缓慢,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自来水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农村依然没有强有力的利好政策扶持。直到现在,虽然很多农村已经建立了自来水工程,但工程建设在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行政机关管理方面一直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对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造成影响,直接造成工程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3)运行费用缺乏保障。

目前,不少农村已建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但是其运行费用却极度缺乏,收缴上的水费根本无法维持工程运行,就连基础的维修以及更新改造也难以进行。这一点限制了农村供水质量的改善,也阻碍了农村供水的经济效益。

2 农村安全饮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作为关系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生活用水的质量和饮水工程的水平能作为判定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标杆,而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落后于当前饮水水平,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加速发展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社会的大问题,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饮水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部分农村关于生态移民工作的进展,已经对很多新农村式完成了移民安置工作,其中移民安置村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电、饮水、交通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对农民移民群体的安全饮水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 提高饮水安全采取的措施

为了克服农村饮用水氟超标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打深井,该方法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打深井是解决饮水安全的权宜之计。

(1)工程措施。

第一,加强饮用水工程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饮用水项目从规划到建设的整个环节,不仅要充分保证水源的安全性,而且要结合供水地区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对工程做出评估与调整。无论项目大小,应该按照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审批和验收制度。

第二,积极建立集中式供水项目,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使用集中式供水方式。

(2)非工程措施。

首先,水源保护应与水处理相结合,特别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源附近禁止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逐步预防和减少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让人们喝干净的水。

其次,监督管理措施。重建轻管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确保持续有效利用水利工程,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从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监管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功能,但也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方向

4.1 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

饮水安全,与芸芸众生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在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有特别详实的对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规划:其一,统筹兼顾,分步骤执行。率先解决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饮水重疾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部分区域饮水资源短缺问题。其二,规模化发展,重视实效性。资源好的区域要进行大范围集中供水,资源差的区域可以使用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的方式。其三,与防治结合,保障水资源的品质。对水源地严加保护,防止水域被污染,建立和完善水质检测与和监督管理制度。其四,建管齐发,推动节约用水工程展开。设置和完善区级供水技术的服务系统。积极建设用水人群全程参与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节水政策并实施解决方案,推动节水化进程。

4.2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方式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应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进行统一管理。之前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供水是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的,其建设和运行都是分割开来的,尚未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因此,需要加快推动水务管理一体化进程,要求所有市级以下自来水公司统一划归区水务局管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直接参与,真正实现建管一条龙,从水源头管到水龙头,用城市供水管理的思想来管理农村供水,将一个村庄当作一个城市社区来管理,把一个农户当作一个城市居民家庭管理,不仅将自来水公司的先进技术设备、优秀的经营管理等优势酣畅淋漓地发挥出来,又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彻底缓解建后管理、运行维护等遇到的困难。

4.3 做好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

认真搞好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需要在积极宣传、定期拜访、责任、严肃处理这几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农村水利设施分布广,分销渠道众多。所以,需要将每一个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分片、分段管理,责任分工明确,每个区段的工作彻底落实落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不断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便于适应农村水利设施所面临的新局面,走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的新型道路。

5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性能显著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整合推广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工程设计、建设上必须注意细节,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让其发挥好的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的进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效益,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经营理念,良好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篇(7)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篇(8)

一、民间信贷的概述

民间借贷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二、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

由于上述所提到的民间信贷覆盖地域广、形式更为多元化、手续较为简单、贷款额度较大等特点,加之银行金融体系在农村的网点本身不是特别完善,因而,这是民间信贷在农村蓬勃发展而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民间信贷在农村的现状如何?是否仅仅通过民间信贷农村的借贷机制就足以完善化,因此,我们走访了金华、舟山、宁波等多个地点,对民间信贷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

(一)面向的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大

由于受到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影响,农户和一些中小型的信贷机构的资金需求量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从舟山市菜园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53个农户中,其中63.1%的农户曾经通过邮政储蓄、“缘字”等多种形式通过民间信贷贷款;14家夜排档、海鲜馆、船商等中小型企业,其中高达87.6%的经营者在创业初期、生产扩建以及运营危机时向一些信贷机构贷款。可见,农村的借贷需求也是比较广,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

(二)借贷利率高,商业风险大

不比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机制,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在借贷利率方面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相比,利率相对较高。宁波市鄞州横街镇芝岭村一家邮政储蓄的工作人员曾女士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借贷利率为15.6%/年。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走访了宁波建设银行,他们的贷款利率为6.3%/年。相比之下,民间信贷的利率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大约3倍。这对于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农村的农户和中小型的创业者而言,不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同时,曾女士也向我们反映在借贷过程中,由于资不抵债,坏账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三)信贷缺乏保障机制,资不抵债时有发生

由于民间信贷多为自发行为,也缺乏明文的法律保障机制,民间信贷很大程度上都是维系在“缘”字之上。然而,维系在“亲缘”“地缘”“业缘”之上的民间信贷本身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对借方而言,缺少有力的法律保障,很多借款人可能碍于情面、颜面,不会以“借条”的形式作为凭证,此外,拥有借据的借款人也可能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法证实其成为有效的法律传票,而对贷方而言,也可能迫于借方金额的限制以及个人传统观念的约束,不便于大额的借贷。在这种情况下,资不抵债、坏账的状况时有发生。

(四)借贷风险大,非法集资走俏

在我们走访芝岭村的农户过程中,张大爷向我们透露,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缘”字维系的民间信贷也经常出现,虽然借款金额不是很大,然而由于缺乏借款的凭证,收款情况不容乐观。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金华市武义县上江村,很多农户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及自身的家庭资产变现能力差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以“缘”维系的民间信贷,更有甚者,选择了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形式,上江村的书记告诉我们,由于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无从借贷,这样的非法渠道虽然需要蒙受很大的风险、贷款偿还金额也非常巨大,但很多人还是会铤而走险。前段时间热火朝天的吴英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在借贷风险方面,民间信贷急需规范化。

三、民间信贷的未来走向

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的保证和制度规范的指引,探其发展的路径也是磕碰跌撞,历经了不少阻碍。近来发生的较为轰动的吴英案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或者个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然而却仍然费劲心思筹集大量资金,这无论是对个人价值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都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挑战。借着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和一些专业化的意见,想为农村借贷提供一个适时有效且险性相对较低的生存环境。

(一)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

在农村,由于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加之信贷机构的不普及,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非常有必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和商户的借贷都基于“缘”字之上,而源于“缘”字的信贷本身就上述论述的理由对借贷双方而言就有很多不适,因此,成立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纷争。农户以及中小型的信贷机构可以不受到人为因素和价值观念的限制,外加小额信贷机构的制度规范化,通过机构借贷,满足生活或生产迫切的资金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篇(9)

为营造农村和谐供用电环境,不断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关标准,华北电网公司关于做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要求和意见,结合河北省霸州市农村实际情况,霸州市供电局提出“超前、全面、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的,以“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企业理念,加速霸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

一、以超前意识,为未来十年霸州市新农村建设铺路。

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即供电可靠性强,电能质量优良,供用电关系和谐,电力负荷均衡。超前意识要求供电企业要根据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经济产业的性质,提前预判未来电力负荷的中心及总体负荷要求。

霸州市经济基础较好,农副业生产、工商业较为发达,对供电质量要求相对高于周边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市,且工业发展相对集中于东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选取以经济发展重心为电力负荷中心,以点及面的规划方向。中西部以小康型村庄产业为主导,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尚不宽裕,公共设施和环境面貌较差,对供电环境要求较低,采取供电能力满足需要,供电基本安全可靠,电能质量符合标准,服务水平较高,供用关系和谐有序,满足新农村5―8年经济发展需求。

二、三期农网改造后存在的问题。

霸州市农网经过三期建设,大大改善了35kV变电站站点匮乏、部分变电站单电源供电、10kV配电网薄弱的问题,提高了负荷供给能力,提高了地区供电可靠性,改善了电压质量。但农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35kV变电站存在着负荷不均的问题。虽然各个35kV变电站容载比都比较高,但仍存在个别变电站容量不足、主变负载率非常低的问题,需要通过对配电网的进一步改造来均衡负荷。第二,部分35kV变电站设备运行年限较长,设备老化严重,影响了变电站的可靠运行。第三,部分供电线路过长,线型过低,线路损耗较大,过负荷严重。目前霸州市农网仍存在部分线路损耗较大,末端电压质量偏低,线路负荷分配不合理,线路负载过重等情况。2010年5月霸州市供电负荷已超过60%,个别线路以超负荷80%。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10kV架空线路负荷趋于饱和,供电裕度很低,互倒互带能力非常差。由于部分线路为长线路,挂接用户较多,一旦发生故障,将损失大量电能,并且事故处理复杂,不能保证及时恢复供电。

第四,农村低压配网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农村低压线路大部分采用裸导线,未实现绝缘化,10kV开关绝大部分仍是油开关。农村居民计量表计大部分使用铁箱,运行环境差,接地线缺失严重,漏电问题突出。部分城乡综合变压器存在过负荷问题r水利台区以下低压资产长期未进行改造,设备老化,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第五,农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虽然农网用电量持续高增长,但是农村用电量的增长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然很难与农网建设投入资金相匹配。农网收益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资金紧张局面。

长期以来,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电力设施及其市政建筑等外电源,一直是由用户负责投资,电力部门组织建设。由于产权关系不清,供电企业无法提取折旧费,没有10kV配网维修及改造资金来源,使得配网的更新改造不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三、新农村电气化发展方向。

(一)推进新农村电力基础建设

完善农村110kV、35kV变电站建设,调整负荷的供用平衡,提高配电网线路的供电裕度和绝缘化程度,改善新农村低压村网线路及配变台区的综合容量,加大对0.4kV以下接户工程的投资,确保以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农网发展需要长效机制

农电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调控和投入。以往农网改造以国家控制招投标采购,以地方政府协助来推进完善农网改造。国家应继续坚持一、二、三期农网改造所形成的投资机制,保持对农网投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电力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电力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确保农村电网能够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用电需要。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节能工作

农村电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变压器经济运行、单三相混合配电方式、节能型变压器等节能技术和设备在农村电网的应用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但投资和电量收益却无法匹配。需求侧管理在终端用电领域有巨大的节电潜力,供电企业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可以通过负荷管理、分时电价政策等管理手段缓解电力紧缺矛盾。节电项目投入和售电量减少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建立激励机制和专项资金,给予供电企业合理的经济补偿,为节能工作的开展注入动力。

(四)促进推动能源替代

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气、以电代薪,促进提高电力在农村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实现电力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时,由政

(五)制定落后地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扶贫政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不应只针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落后城乡也应该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针对贫困乡镇建设资金少的问题,政府应给予支持,积极促进贫困地区用电环境的改善。

(六)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机制

作为供电服务行业,搞好优质、高效的电力服务,尤其是“95598”客服中心等窗口单位,充分发挥抢报修管理系统的独特优势,通过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及高效快捷的服务质量,积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完善克服系统与调度系统的信息链接,尝试语音转换功能,不断加强坐席人员的素质培养,举办流动红旗等比赛,督促业务人员综合素质,服务功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用电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电力服务行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刻把握电网内在规律、市场规律以及企业发展规律,推进企业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基础建设和体制创新,弘扬供电行业精神,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努力打造绿色、高效、节能供电环境,为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艺术教育将纳入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考依据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此《意见》到2015年艺术教育或将被当作学校考核和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评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从艺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学生参与程度、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指出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四项:1、量化各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重点工作。2、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3、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意见》在师资问题上也做出了明确说明,要求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4、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指出了农村的教育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农村音乐教育在这一形式下要积极面对,尽快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二、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就我区而言,有22所学校(中学所,小学所),共有音乐教师18名,其中大来中学、望江联校没有音乐教师,有些学校只配备一名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开满音乐课时,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教师的学校也无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音乐对人的一生影响及其重要,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课是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多数农村的学校,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音乐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综合能力差,教师的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甚至只唱流行歌曲,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完成教育大纲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区的音乐教师只有三分之二达到了学历要求,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学器乐的,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不称职为合格音乐教师,因此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大重视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篇(11)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83-02

一、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巨头,银行也越来越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与艰辛。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59年直至“”结束,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后,农村信用社逐渐走上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的“官办”轨道,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199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此次体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农业银行也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一直贯彻着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宗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的。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各地都发展的很好,在各地农村都设立了网点,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优势分析

1.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人缘比较优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凭借着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将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能有效遏制资金大规模外流,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其次,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产、中小企业接触频繁,长期以来培植了一大批客户,与农村、农户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农村信用社本身主要由民营中小企业控股,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民营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是当地人士,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所有这些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2.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比较优势

和大型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以区县或乡镇为单位法人,管理层次较少,委托链条较短,不容易出现恶性问题,从而有条件构建起既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又能有效制衡、各负其责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在经营区域内拥有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要识别、规避和控制贷款风险,必须对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前景有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后能否通过产品升级实现新一波成长要有精确的分析预测,否则就会形成严重的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基于决策快捷、传递迅速的机制,兼具对中小企业掌握软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在对社区内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

3.农村信用社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效率优势

大银行规模庞大,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在需要发生信贷业务关系时,无需再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就能对客户需求具有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从而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

三、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人员结构性矛盾影响监管效能提高。目前基层监管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近几年来,基层监管机构新进员工仅占职工总数的0.1%,人力资源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限制了个人监管能力的发挥。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

2.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未开办外币存贷业务,中间业务也仅限于代收代付。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3.客户拓展与维护意识不强,缺乏激励机制

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客户成文的管理办法。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调研地的农民、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等进行了调查,获得的资料。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业务创新意识、营销技巧。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同时,当前微少营销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提出客户拓展与维护的考核奖惩,不能充分调动各支行、分理处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4.人缘优势突出,优质客户资源不足

长期以来扎根农村,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缘亲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但面对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信社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比重极低。也由于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后起之秀,必然采取“非常”手段,吸纳部分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黄金客户。即使有贷款业务的客户大多数基本账户也不在农信社,大部分存款及结算业务仍在其他银行办理。也是因为,银监部门对农信社单户授信监管比例的规定,严重束缚了对大客户业务的开展。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农信社一手扶植起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资金支持而无奈流向国有银行的令人痛心的现象。

5.历史包袱重,涉政不良贷款比较多

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形成的大量的不良贷款形成。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四、我国农村信用社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改革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农村信用社要将政府对农信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内容等实质性政策,广泛深入的宣传给广大群众,尤其是自己内部职工,使他们对信用社改革做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知道这次改革是政府下了很大力度,不是延续过去的老路,是从根本意义上的创新改革。农信社的改革之路将会越做越宽。

2.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排除风险隐患

信贷资产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运作的最主要来源,只有把好信贷这一关,农村信用社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信用社现在已认识到这一点,逐步加大贷款质量的提高,加大审贷力度,根据当地经济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经济环境,利用国家加快扶持农业的政策,充分利用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资产组合,开展贷款营销策略,加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降低信用社金融风险。

4.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农信社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业务操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金融环境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金融产品,农信社将来的发展前景才会广大。同时就是加大中间业务的开展,我们要积极调动农信社员工普遍的金融创新意识。积极开办保险、证券、买卖债券、汇票贴现、个人理财、外汇、担保业务等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只有在不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针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拓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优化经营结构,提高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这是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基础电子设备建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双伦.关于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探讨[J].经济要参.2010年(23).

[2] 郑锋.农村合作银行银行的转型升级之路[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12)

[3] 林力、李慧慧.流程改革--风险管理的突破口[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