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管控的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基金资助
一、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多重风险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已经发生了变化。房地产企业具有项目开发周期长、政策影响大、业务涉及范围广、组织结构多样化和业务流程柔性大等特点。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实际面临的风险包括:宏观经济波动性风险、金融政策风险、土地政策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建筑材料供给价格风险、购买能力风险、行业竞争风险等。而目前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众多风险因素在新形势下最终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总风险。
(一)外部风险
1、政策性风险
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国家政策(如政府的土地供给政策、地价政策、税费政策、住房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不同形式的经济损失或机会从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风险。
2、市场供求风险
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收期长,房地产商品市场的供求调整比较迟钝。当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时,房地产商品持有者往往不愿意在较低价格售出或租出它们。房地产定价和买卖并不公开进行,这就使得房地产商品的市场机制作用缺失,房地产商品交易的价格并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也不能调节房地产市供求到均衡的状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至10%之间为合理区,说明商品房供求平衡;空置率在10%至20%之问为危险区,房地产商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力度;空置率在20%以上则为商品房重积压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当然房地产市场供求也取决于购买者的心理预期和有效购买能力。
3、金融风险
房地产对资金额的要求很高,这是因为土地的获取、工程施工到房屋销售环节等,耗资都是非常巨大的。在中国,房地产业资金筹措主要依靠银行,这就使得银行要承受大量的金融风险。主要指包括银行贷款政策变动风险、信用风险等。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动,如信贷额度大小、信用条件松紧、信贷政策倾向性的变动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流管理。随着目前国家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出台,国内房地产企业开发“门槛”提高、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都会因此面临赚取利润的机会或亏损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影响而使房地产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如房地产管理者个人知识结构欠缺、对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实践经验不足,而带来的主观上预测错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资本流失。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内部风险是经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投资决策风险
由于房地产开发涉及的资本金金额大、开发周期长,通过决策所导致的结果来验证当初决策正确与否具有滞后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对各开发环节所做的决策风险性极高。
2、项目管理风险
是指由于房地产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对房地产企业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所谓管理不善主要包括:决策者不能胜任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所在岗位;未处理好各种合同关系;违章或违法等。
3、财务风险
通常投资负债比率越大,财务风险就越高。如项目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以按月或按年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或房地产商不能从资金市场或其他机构获得投资所需资金,出现资金链紧绷甚至断裂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即应当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二、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冷静地预测房地产的潜在风险
纵观国际上历次与房地产有关的危机,都具有房地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等共同特征。当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无法通过各地居民收入上升、城市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基础因素来解释,也并非由房产出租收益作支撑,那么房价上涨的趋势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如果房地产商不能冷静预测这种潜在风险、及时调整房价促进销售和调整土地储备量,而是一味跟风逐利,就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乃至房地产危机的爆发。
(二)缺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都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临时就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某项活动的风险控制管理活动授权给某部门或人员,这种缺乏固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情形必然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范围受到局限,风险管理意识不能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深入到各个方面,风险管理经验、资料无法积累和传递。
(三)缺乏对宏观经济变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研读
房地产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链之一,受全国乃至世界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国家的土地供给政策、地价政策、税费政策等,均会对房地产投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给房地产商也会带来风险。房地产企业如不能及时识别和控制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法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必将给企业带来诸多困境,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
(四)风险管理非系统性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虽然积极引入风险管理办法,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等,但是风险管理仍然没有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未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保证;风险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工程施工的某些方面,涵盖面较窄,而风险是在企业决策、生产、销售、财务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的,因此必然存在着风险管理漏洞;风险控制方法单一或缺乏灵活性。
三、房地产企业基于风险管控的业务流程优化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风险管理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在对待风险进行管理时应把握关键控制点这是风险管理的积极态度,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不出现系统性偏差;最终风险管理需要必须的手段,内控体系建立与不断完善是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房地产企业如何系统地防范和管理风险?房地产企业要将风险管理要融入业务管理之中,思考设计管理――管什么? 现场管理――管什么?成本管理――管什么?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一)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容分析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到底有哪些。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说法,或许就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原因很简单,没有两家完全一样的房地产企业,企业不同,架构不同,业务流程就可能不一样,但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却是相近的。主要是买地――建房――卖房,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主营业务不断细分,把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划分为核心流程和支持流程。核心流程是指房地产企业那些特别重要的流程,决定着企业的独特性或竞争能力的流程。如投资决策分析流程、开发建设流程、营销服务流程及物业管理流程等,其他流程是对经营提供基本支持所需要的,称为支持流程,如采购、融资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流程。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企业各种流程作为基本的控制单元。企业架构仅仅反映出企业组织形式,它不能体现出企业内部业务工作的流动情况以及顾客(市场)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一个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企业流程应该表达出企业各种主要流程的运作及相互作用方式。
房地产企业前期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投资分析。必要时引进外包公司进行前期策划,招商、营销进行市场论证,技术管理部进行工程论证,财务部门进行投资预算论证,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项目立项。
在建房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管理平台的建设。包括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对外包公司和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和管理。
在售房过程中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建设。包括策划、营销和招商的运作管理;客户的信息管理,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提高满意度。
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包括应付/实付、应收/实收、现金流的管理。
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全面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包括法务管理和审计管理。
■
(二)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目标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目标是各部门在调整后的组织结构框架下能迅速开展工作;公司能够建立起核心管理团队;充分考虑公司各个部门的接口; 在业务开发全程贯穿客户的需求,明确业务定位; 加强各个部门在前期规划设计环节的作用; 有效衔接规划设计环节与施工建造环节以及销售、招商、物业等环节; 有效的管理规划设计、监理、招商等外包环节; 部门之间责权清晰,迅速明确问题的责任人使得问题得到高效解决;激励员工要有主动性和敢于承担责任。
■
(三)房地产项目各阶段流程改进优化的控制点
1、市场策划阶段
市场策划阶段是整个项目开发的最关键阶段,很大程度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前期的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投资分析。必要时引进外包公司进行前期策划,招商、营销进行市场论证,房屋建设团队进行工程论证,财务部门进行投资预算论证,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项目立项。结合各部门对投资进行的评估意见,集团高层再进行最终的投资决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2、方案设计阶段
在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前要先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明确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并提前考虑后续的装修设计方案。
3、项目施工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协调能力,包含有《招投标流程》、《设计变更流程》、《甲供材料采购流程》、《甲定乙供材料采购流程》、《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物业接管验收流程》。
4、销售、招商与服务阶段
企划部是衔接营销招商与施工环节协同配合的关键;本阶段流程优化有《策划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本阶段流程优化包含:《销售管理流程》、《招商管理流程》、《租金收缴流程》、《退铺管理流程》等。
5、全程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控制是实现全程项目管理的关键;为了使决策更加充分科学,有效降低风险,所有招投标项目要在项目开始前三个月开始立项。本过程流程优化包含有《合同管理流程》、《付款控制流程》。立项申请到合同审批之间要留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比较重大事件至少要提前三个月)来分析论证,如果出现人为因素导致的很紧急而没有时间进行充分论证的合同签订,经办人及其部门领导将要承担为此风险带来的损失。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注意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系统运作效率。面对各种可能引起的多种风险因素,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通过精简各种环节,建设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资金流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爱敏,张惠玲.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方案研究――以A公司核心业务流程方案设计为例[J].中国商贸.2011
[2]杨磊.试论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0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事项发生的不确定性,危险和机会并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风险控制,就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所采取的,针对企业在实现其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而制定和实施的,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要,长远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需要。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已经由起初的认识风险、重视风险管理逐步转入到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不可能一直处于无风险的环境中,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以求得生存与发展。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现行的内控体系逐步地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和完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
ERP管理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不再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职能部门运行。一个完整的ERP系统亦即是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制作、分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的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
ERP管理系统的采购系统实际是由采购管理和应付账款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同时,采购作业与存货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采购业务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货管理的质量。图1为采购系统与其他相关子系统的数据关系。
无论对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采购环节都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开始,采购成本的高低对企业最终的利润有直接影响。因而采购子系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信息正常流动、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以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ERP中,采购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是从生产部门的物资需要出发、对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进行规划的一系列活动,图2即为ERP下采购/付款业务的一般流程。
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首先是根据采购计划提出请购,经审核后,按照ERP系统设定的请购价格录入请购单并生成采购订单,之后根据订单内容对供应商发来的货物进行数量上的点收和质量上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的物资入库,反之进行退货处理。流程的具体描述为:
(一)请购
首先由仓库管理部门提出订货要求,然后根据其要求编制请购单,再对请购单进行审批。审批过程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认可过程,也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控制过程。为了验证该业务中库存商品的种类、规格的正确性以及请购商品数量的可接受性,ERP系统通常设有库存管理模块,对库存商品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编制采购订单
采购部门在收到请购单后,对经过审批的请购单发出采购订单。对每张采购订单采购部门应确定最佳供应来源。对大额、重要采购项目应采用竞价方式确定供应商,以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性和成本的低廉。
(三)验收商品
验收部门代表企业接收供应商发运来的商品,应当逐一比较所收商品与采购订单的要求是否相符,并编制收货报告。
(四)储存已验收的商品
单独设立存放商品的存储区,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在ERP系统中预设定期盘点提醒模块,同时,应由不同的部门来履行对已经到期商品的盘点工作。
(五)对采购发票的处理
通过采购入库单与采购发票的比较,把采购入库业务与采购发票业务联系在一起,也把物流与资金流联系在一起,即“采购结算”。
(六)对付款业务的处理
通过采购发票与付款单的核销,更新与供应商的往来账,同时把采购发票业务与采购付款业务联系在一起,生成记账凭证转总账系统。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的ERP采购流程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采购与付款业务对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可靠和资产安全完整性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管理层把风险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企业在采购与付款循环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制定相关措施并加以可靠实施,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由于风险分为可控风险与非可控风险,因而企业应当(也只能)对可控风险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确保将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以下主要从采购业务流程风险和采购技术架构风险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采购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
基于ERP中的采购流程,不同环节主要有如下几种风险:
1.订购物资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前期研究、信息的反馈、资金供应等会影响采购计划。在此情况下,企业可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作为经济订货量(EOQ)等传统系统的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存货水平检测系统来监控存货水平。对大宗采购必须做各种采购数量对成本影响的成本分析。
(2)货物订购不正常或者超过一定金额时需要说明理由。为避免员工出于个人利益而订购物资,可授权签字或加强审批,并可要求详细说明订购该物资的目的。
2.选择了并不适当的供应商的风险。此时企业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建立并强化利益冲突政策,明确利益冲突行为以及参与这些行为的后果。实际上,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已经通过实践并在此环节建立了较好的规范制度。
(2)建立供应商可信度及产品质量标准。企业首先应对供货商的生产能力水平、产品质量、可用性、按期交货率等建立评价指标,然后利用采购管理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选择最佳评价方法,最后结合上两步中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选择确定最佳供应商。在实践中,有部分企业为自己建立了“首选供应商名单”以供选择。
(3)可以与选定的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信誉好、安全可靠的物流承运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4)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对包括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与本企业合作的历史记录在内的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及时更新。
3.存货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验收商品时验收了未订购或者不合格的物资或者存货被偷窃、毁损等。此时可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严格对比收货单与已审批的采购订单。文档匹配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例如应当严格比对已收到的货物是否有对应的采购订单。
(2)确认收货前要仔细检查,验收人员要明确掌握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必要时抽取样本来验证商品是否满足标准。
(3)为采购的商品购买保险。这是对万一发生损害的物资所做的财物补偿。
(4)对存货和授权、保管与使用功能进行分离。职责分离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程序,资产的实物保管、使用授权、日常记录工作应当分离。
(5)建立内部审计部门。SOX法案对公司中建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详细说明。
(6)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存货。例如使用存货条形码技术或者为存货建立射频识别(RFID)标签,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FID的应用,其通过RFID标签、射频扫描仪等设备分类遥感从而获取数据。在这种技术下,企业可以全程追踪存货从收货部门到仓库的全部过程。
(7)规范存货编码。存货编码是ERP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是保证系统有条不紊运行的首要条件。在ERP物流系统中,所有存货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都是通过对存货的编码来实现的,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识别和检索存货的首要途径就是存货的编码。
4.付款审批的风险。在此环节企业可采取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1)在签发支票前应当严格核对相关文档(包括采购订单、收货单以及发票)。当三种单据俱全并各自匹配时,表明采购订单上的货物已收到,此时可按发票显示金额付款。
(2)合理确认付款期限以获得折扣。企业可以利用软件等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在现金折扣期满前付款。
(3)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实际上在线支付不仅使付款流程更有效率,它更是对付款实施的强大的内部控制。
(二)采购技术架构方面的风险
ERP系统的使用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高度集成的功能和系统使用户无论在企业的哪个角落都能获得访问系统并有可能控制或改变账套的业务参数。其网络应用结构可以便捷地实现各个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信息的即时传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实时反映运营状况。但是,显然ERP下采购环节的高度集成性和分布式的系统技术结构同样会为企业带来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1.ERP系统下的采购功能模块使得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此外,ERP系统还应具有扩展功能设计。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产过程不同、自身的供应链不同,所以实际选用的ERP系统并不相同。而且各个企业对ERP的应用程度也不相同,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要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尤其是对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做详细了解,才能找到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和操作功能的切入点,以保证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复杂的ERP系统使得采购系统控制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造成采购系统审计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不同的企业因其性质不同、业务规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应当界定风险控制的内容或要素,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应对策略。风险管理过程只有在将风险意识、风险计量以及风险控制战略全面整合起来时才能有效。本文所提到的供应链的采购环节,其风险控制的影响将体现在生产过程、模式识别、质量控制、风险分析等环节中,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意义深远。因此,企业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下,树立风险意识,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常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基于A企业集团实施ERP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69-72.
[2] 王振武.基于ERP环境的采购业务流程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7(11):53-54.
[3] 孙月红.探析企业实施ERP项目成败的因由[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71.
1概述
我们可以将合同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的前期调研、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订合同文本、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正式签署合同、将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处理纠纷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
2合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手段
合同管理风险包含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当中,所以分析合同管理风险,可以从合同管理流程入手。我们将合同风险分为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和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2.1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准备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尽职调查风险、谈判风险、合同文本风险、审核风险等。
合同调查风险是指在合同调查过程中对被调查对象做出不当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资质、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给予不当评价的风险。要控制这类风险,主要是提高合同管理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如调查是否已办理油田准入证;调查合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等,重要交易合同和诉讼、担保等或有事项,环境保护、税务、劳动关系状况;建立合同对象的信用档案等。
合同谈判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合同标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技术标准、价款或酬金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的主要类型及其承担方式、争议的解决方法和地点等涉及合同内容和条款的核心部分,乃至关键细节等的忽略或做出了不当的让步,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的风险;对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之事项的忽略。控制合同谈判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小组,如要求谈判小组中应当有谈判经验丰富的技术、财会、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还应当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合同的相关工作;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小组及时总结谈判过程中的得失,研究确定下一步谈判的策略等,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并做好保密工作。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表述不当,可能导致重大误解;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国家产业政策等。控制这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合同审核制度。
合同审核风险是指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的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合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划分合同起草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责任;制定合同审核操作指南;建立合同审核工作底稿;实施合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2.2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
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签署阶段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正式签署风险等。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是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
采油院合同专用章实行集中管理,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保管与使用。建立合同专用章使用登记台账,如实记录登记盖章时间、合同名称、对方名称、标的额、经办人、盖章人等内容。合同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当面签订;采取恰当措施,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篡改,如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使用纸质合同书、加盖骑缝章,防止对方单方面改动合同文书等。
2.3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合同变更或转让风险、合同终止风险、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等。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即本企业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控制违约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签约前认真调查对方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情况,尽量只与具有良好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的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违约责任;要求对方为履行合同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对方有违约的可能或违约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等。
采油院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结算环节,监督检查环节包括合同管理部门对将要到期的合同督促经办单位按期履行,对部分不能按期履行的合同查清原因,进行整改。在验收结算环节方面,合同履行完毕,经办单位及时验收,对复杂合同和重大的合同组织有关部门参加验收,经办单位持合同履行结算报告单到合同部门签署意见后再到财务部门办理结算。
合同终结风险是指在办理合同终止手续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办理相关的手续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指定专人对合同终止手续进行复核等。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是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未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合同纠纷和拟采取的对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的扩大和发展;未与对方有效协商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或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未得到授权批准;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的证据,导致本企业在纠纷处置过程中处于举证不力的地位;未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纠纷的处置办法;明确各类人员在合同纠纷处置中的责任等。采油院2012年全年在合同管理中未发生一起法律纠纷案件。
2.4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即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执行情况评价的风险等。
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归档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丢失或泄密;合同被滥用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实施合同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等。
采油院经营管理部通过生产经营监督系统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等情况,实行合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向法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74页)
律事务处定期报送合同统计分析情况,做到信息准确,内容完整。
3 结论
集团总部通常具有两个职能―
司令部: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总部还肩负培育和巩固竞争优势,为新业务创造新能力的职能,控制各项战略资源,敦促下属单位执行总部决策。必要时,总部还需要亲自推动关键项目;对下属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单位负责人的尽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服务部:这要求总部利用协同效应整合下属单位的价值链,搭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平台。在信息整合方面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内在潜力,分享可供借鉴的管理方法、经验和案例;通过品牌组合管理来提升整体的品牌资产、创建品牌优势;
对于大型集团型企业而言,无论是管控的职能还是服务的职能,都需要信息化进行支撑。职能管控信息化建设应该按照GRC(管控、风险、监督)的方法论进行构建。以外部监管要求为参照,以战略为目标,以绩效为导向,以流程为基础,风险驱动、合规遵从。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我们来分析结合GRC体系思路的职能管控的信息化之路。
案例一: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型企业在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上的举措
该集团型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涉足多个行业领域,已建立起雄厚的产业基础,产业地位和发展能力提升很快。集团核心业务涉足十几个多元化业务,并在几个行业中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该企业的集团化管控,主要是依托于全集团统一的综合管控平台,从上到下进行贯通,实现了如下目标―
固化企业制度流程,搭建流程体系
实现流程的一体化、标准化,落实业务规范管控
搭建知识分享体系,推动知识分享
宣贯流程管理理念,构建流程管理文化
虽然整体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集团总部,各利润中心/业务中心有着不同管控需求:
集团总部对下属利润中心/业务中心采取战略管控,所以在职能管控上更多地体现为指令的上传下达,包含公文管理、三重一大管理以及核心的管控流程。有的管控要求仅仅落实到利润中心/业务中心,有的管控要求需要落实到业务单元,实现“横到边,纵到底”。
各利润中心/业务中心对下属业务单元采用的是运营管控,除了行政指令的互通,还需要与利润中心/业务中心业务特色相关的流程的管控,例如地产业务板块,其运营管控流程包括采购请款流程,合同评审流程、资金调度流程等。
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的搭建,在GRC体系架构下实现了如下成果:
战略支撑:通过信息系统形成对集团化管控的洞察能力,实现了战略到执行的关联,通过流程管控落地;
业务合规: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行业化管理和业务规范模板,并在流程体系中固化,规则清晰;
风险管理:信息化支持精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风险管理的集团化视图,有效控制风险;
绩效清晰:通过信息化手段贯彻管控体系,业务和管理数据真实、透明;用数据作分析、做决策,无论是过程绩效还是结果绩效都可观、可控;
流程中心:通过建立上下贯穿,横向协同的流程体系信息化落地,真正能将企业的职能管控诉求落到实处;
案例总结:
该企业的集团总部采取的战略管控,聚焦在相关行政指令的上传下达上,流程管控信息化的建设的范围不宜扩大,其重点是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模板,控制到位,对于重要的管控点,需要贯穿到底;
对于下属利润中心/业务中心,具有板块和行业属性,管控粒度需要进一步细化,不仅仅是办公职能的管控,还会涉及到项目、投资、采购、销售等运营层面的职能管控,信息化建设范围将覆盖更多的管理职能,同时需要对照企业的战略、制度、风险以及内控要求。
案例二:单一产业的集团型企业在运营管控上的举措
该企业是单一产业的集团化企业,是对主营产品的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等为一体供应商。发展目标是:发挥核心业务企业的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不断巩固、扩大市场份额,继续做优做强核心业务,不断提高集团公司资本运营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是单一产业,所以每一个职能部门基本都有垂直管控的需求,而且由于下属单位业务类似,所以不存在太多的个性化。
1、面向财务管理职能的全集团资金费用垂直管控
首先以财务管控举例,集团总部的财务管控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支付的端到端管控。通过集成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ERP以及信息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资金支付申请、资金支付审批、费用预算控制、资金支付和财务处理的集团资金支付管理全过程电子化,完成集团资金支付业务流程闭环管理。
第一步:业务梳理。横向梳理相关职能,纵向梳理各层级单位。包含如下内容:
集团审批流程和权限节点分析与规划;
集团支付明细项目分析与规划;
各类支付审批表单分析与初步设计;
费用预算控制策略与预算系统集成分析;
费用预算控制策略与ERP系统集成分析;
财务记账与ERP(财务模块)集成分析;
支付系统与资金系统集成分析;
税金支付、发票校验与税务系统集成分析。
第二步:总体设计和实施。集团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全面实现端到端的管控,资金支付从创建到支付整个链条在集团上下都是统一的,不存在其它的系统入口,更不存在线下单据。
2、面向法务管理职能的全集团合同法务垂直管控
在合同签订前,交易对家信息统一梳理和管理,对交易记录和履约评价、黑名单/灰名单、纠纷争议提醒、关联方等进行数据管理和提醒。建立合同范本的上报、维护、使用的管理闭环。对于合同的分类,从集团总部到下属单位进行统一的搜集和梳理,形成了17个一级类别,73个二级类别,170个三级类别,并将一致属性和差异属性进行标注和管理。
在合同签订中,对公司的合同审批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包括公司内部审批、上报上级单位审批以及上报上级单位审核。并对打印、签字、用印、签署进行关键控制点的管控。
整个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全集团的合同风险管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交易对家的风险控制:
黑名单:禁止与之签约;例外情况下签约,需经严格的审批;.被确认为黑名单后,管理范围外的其他单位查询和使用时可收到黑名单的提示。
灰名单:;合同管理过程进行风险提示
发生纠纷争议的对家:合同管理过程进行风险提示;
2)前置事项的风险控制:合同订立前置的事项审批控制
3)合同履行的风险控制
计划到期提前提醒
超期提醒
人工提醒:履行异常的合同,有管理权限的部门可做相应的风险提醒
案例总结:
集团型企业的每一个职能管控都可以建立独立的管控体系,按照GRC的体系架构进行搭建:在企业的核心战略指导下,以流程为核心,控制资金、法律等风险,满足企业的内控要求,并将全面预算管理、合同法务管理等绩效指标清晰展示。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电费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费业务量逐年增加,这给电费风险问题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电费风险管控体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解决企业中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确保电费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本文首先对电费风险问题及电费管控体系进行阐述,然后探讨电费管控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1 电费风险管控系统评价流程与功能架构
1.1 电费风险的评价流程
对于电费风险管理来说,正确的进行风险识别是一大前提,在电费风险问题中,主要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检查表及流程图等方法。其中数据分析法,主要是对电费业务中记录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不当的支票数据,分析出业务中存在的倒账、应收问题等。而检查表法则是利用风险检查表的建立来以表审核,这种检查方法主要在企业内部执行,除了部门自身检查外,还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正确的识别相关风险。对于流程图法,指的是运用流程图来分析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判断所用环节的漏洞,找出风险的来源。
1.2 电费风险管控系统
电费风险管理控制系统是供电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电费业务进行管控的有效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将业务内容进行管控,利用电费营销的信息数据来完成业务管理。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了解电价调整信息,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决策依据,确保了电费管控质量。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2 探讨电费风险管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电费风险管控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2台HP ProLiant DL388p服务器,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为服务器平台,.net framework 4为运行框架,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R2,以C/S架构模式进行开发。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电费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建立电费风险管控体系,实现电费过程的实时控制,促进供电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1 现场抄表工作流程
抄表工作执行前,需要提前做好月抄表计划,然后交由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抄表人员按照规定进行现场抄表工作。抄表过程中,需使用指定的抄表器,提高自动化抄表管控力度,并做好数据信息的整体工作,确保数据无误。
2.2 抄表复核工作流程
抄表复核人员需要对原始抄表数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则进行发行流程,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数据信息存在不符,则根据错误问题交由抄表人员核对,直至审核通过。
2.3 电费审核发行工作流程
抄表审核成功后,需要进行电费审核发行流程,交由核算人员对抄表数据再次审核确认,如果存在异常情况则交给相关部门处理,确认无误后进行电费催收。
2.4 电费催收及收费工作流程
进入电费催收阶段后,抄表人员要按照规定填写《发单记录》,然后交给用户签字确认。在发行约一周的时间,需要做好现场催收及电话催收工作,超过一周的要及时了解用户情况,按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在电费收费过程中,收费人员要做好费用缴纳记录,填写《清点记录表》,并交给指定的人员签字确认。为了避免收费风险,一定要禁止电费走收,加强预收管理,杜绝一张支票交多户电费的问题发生。
3 总结
完善电费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是防范风险问题的重要举措,以往单一的电费风险管控模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电费风险受到了电费安全风险、业扩管理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难等因素的影响,其控制难度逐渐提高。要确保供电企业的电费风险管控质量,我们要加强用电资质的检查力度、仔细审核用电项目细节,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电价调整,对用户采取正确的催缴手段,确保用户及时缴纳电费。
参考文献
[1]勾艳云.电费风险管控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东北电力技术,2013(07).
[2]刘玉文.县供电企业电费风险管控措施探究[J].农村电工,2012(12).
[3]吴思泉.全过程管理在基层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36).
作者简介
1 概述
供电企业生产作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现场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作业任务量大、繁重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一旦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身伤亡。2007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相继推出颁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和《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希望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等手段,指导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推动安全生产从“事中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避免由于设备、环境及违章所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
2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具体执行过程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风险管理辨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动态控制手段缺乏等问题,难以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风险管控成果难以应用到现场作业。(2)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缺乏可量化、科学的标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存在不足。(3)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难以充分利用生产计划、设备台帐、缺陷等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及人员安全信息,实现智能化风险管控。(4)风险管控牵涉到众多流程、众多部门及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工作量大,难以跟踪和统计分析。
3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方法具体方案
主要包括多维风险评估标准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编制了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标准》、《变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倒闸操作风险评估标准》、《输电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配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电缆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并基于包括生产计划、设备台帐、设备缺陷、风险事件在内的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和典型作业评估库,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评估过程,实现控制措施卡智能动态生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管理,并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科学准确辨识,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
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包括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模型,编制了可量化的各专业《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标准》,并结合安全人员信息库、生产装备库,为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提供智能化辅助支持。
基于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现场作业全景风险管控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员: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等。
(2)全专业: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专业,包括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等,并且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风险控制各个阶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模型和智能化辅助支持。
(3)全过程: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与安全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作业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作业过程中风险控制和作业后总结和反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4)多维:本发明平台建立了多维的风险评估和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模型,实现更为科学、准确的风险管控。
4 应用意义
提供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智能化平台,实现全员(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全过程(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专业(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多维(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真正将风险管控融合到实际的安全生产,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贯彻找到切实的落脚点。
建立完善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智能化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发现班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实现对生产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监控和事后监察,使生产管控更加规范和精细化,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5 结束语
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方法,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多维度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实现智能动态控制卡生成,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库管理,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辨识并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数据库,实现作业班组风险智能化匹配控制,从而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落实提供新的手段和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企业要提升财务风险管控效果,首先应确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管理思想,并从财务基础管理、ERP管理系统、风险产生源头、业务过程管控、强化财务监督等各方面开展系统化工作,全面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一、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夯实财务风险管控基础
ERP管理的广泛使用在形成高效率业务集成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往往忽视了财务职能在企业管控中所发挥的效能和作用,弱化了财务部门在风险管控过程中的地位,忽略了财务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我国财政部于1996年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予以规范,明确了企业财务机构职能和会计业务程序。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会计业务严谨的程序为:提交业务凭证审核业务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记录账簿稽查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编制财务报告。从上述程序中,我们不难看出,“两审一查”(即审核业务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稽查会计科目)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行ERP管理后,企业通常过于依赖信息集成,而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简化为:提交业务凭证生成记账凭证系统自动记账自动生成报表编制财务报告。由此可见,简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虽然大大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却忽视了“两审一查”的财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相应增加了财务操作风险。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ERP管理系统未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以致财务机构人员无法履行职能;二是财务机构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未认真履行财务职能。因此,企业实行ERP管理,仍然首先要从财务基础管理抓起,提高管理意识,细化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标准,强化基础管理,夯实财务风险管理基石。
二、优化与再造管理流程,提高ERP管理效果
流程是ERP管理的灵魂,ERP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RP管理流程的严谨性。在我国,先有ERP管理的盛行,然后才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流程再造和流程管理理论,而在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他们在为提高工作效率而实行管理模式变革时,以更为先进的流程管理替代了效率低下的职能制管理,进而通过IT技术应用来实现ERP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这种流程管理理论相对ERP管理实践的滞后性实际上限制了ERP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企业实行ERP管理时,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导还是以IT技术为主方向,曾一度让众多企业难以取舍。但是,哈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明确指出,在没有将流程理顺的条件下应用IT技术,就是将企业引入歧途。由此可见,论证和优化流程应是企业实施ERP管理前的必要步骤,是提升ERP管理效果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必要措施。
在流程优化过程中,重点是分析确认重要关键控制环节或节点。企业要充分运用精细化流程管理思想:抓住业务管理核心,管好财务风险管理关键环节,密切监控易错环节,放松一般次要环节,简化忽略无关紧要环节。具体来说就是:舍弃冗余无用环节,以提高流程运行效率;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关键环节,以提升流程控制效果;构建兼具控制与效率的流程管理体系,以提升ERP管理效果并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三、提升财务管理标准,提高流程运行质量
ERP管理效果需要严谨的流程体系来保证,而流程体系运行效果则需要高规格的流程管理标准来保障,尤其是流程关键控制环节或节点的控制标准越高,流程的运行质量就越好,ERP管控效果就越高。在这个流程管理标准中,既要包括业务管理标准,又要包括财务管理标准。
有效控制ERP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就需要企业为流程体系配置较高的财务管理标准,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等规定有效地融合到流程管理标准中,并在流程运行过程中执行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对流程体系的各个关键控制环节或控制节点制定细化和具体化的管理标准,提高流程体系控制效能,把各项财务工作做精、做细、做活、做实,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前移财务管控关口,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源头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其有利的一面,必然存在其不利的一面。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既要承认它的优点,又要客观地接受其缺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有效地控制风险。
实行ERP管理,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有效集成目标,同时也因高度集成弱化了过程性管控,掩盖和加大了企业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同时,由于ERP管理内在逻辑性很强,受业务源头牵制,如果在源头出现问题,则后续一系列连贯动作包括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结果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并被ERP系统所掩藏。因而,将财务管控关口前移到业务最前端,从风险源头实施有效管控,将成为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将财务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到业务计划、预算以及业务发起等源头,通过审查业务计划和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业务发起的真实性进行把控,从源头落实财务管控职能,降低财务风险。
五、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确保业务执行合法、合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10-02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是,在安全稽查过程中发现的屡禁不止的违章行为表明,在“电网、作业、班组”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安全风险隐患,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标准化、精益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安全发展的基础仍然不够扎实。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通过生产MIS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临时变动大,未能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欠缺。
(2)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到岗到位计划,只能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判断,依据较单一,同时也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作业现场点多面广,检修技改任务繁重。然而,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人员不可能对全部现场进行督导和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得到监控。
(4)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较薄弱,用工机制较多,人员安全意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违章难以根除。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的分析,仅停留于某个周期内是否存在违章、是否受到过处分和班组的安全活动开展情况上,不能充分发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评估人只要通过选择评估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分和风险等级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在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通过对班组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实现了检修计划的闭环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管理创新推动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1 系统功能
1.1 风险评估库
风险评估库包括电网风险评估库、变电检修风险评估库、线路检修风险评估库、操作风险评估库、班组风险评估库等。每个风险评估库包括评价因素、评估项目、评估要素三个层次,风险评估库的设置遵循最大风险法则。风险等级用星级表示,从一星到五星,以分值衡量,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在系统中,可对各风险评估库的星级评定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也可设置各个星级的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管理要求,以便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时,根据评估的星级生成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要求。对评估项目,可设置相关信息供风险评估时参考,可显示的信息包括设备台帐信息、缺陷和隐患、检修相关信息等。对评估要素,可设置自动判断的条件,这些条件来源于设备台帐、缺陷、隐患和检修相关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系统将对评估要素进行自动判断。电网风险评估库内容如(表1)所示。
1.2 作业项目风险评估
在进行作业项目风险评估之前,生产班组需要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为提高生产班组作业风险辨识的针对性,系统在生产班组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前,提供以下辅助:(1)根据作业设备从设备环境风险库中搜索与该作业相关的风险事件。(2)根据作业班组从班组风险库中搜索相关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3)根据作业内容从风险辨识范本库中搜索相关的风险辨识范本。(4)班组可根据类别等关键字搜索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
班组导出打印所有相关的作业风险,进行现场踏勘,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中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评估风险等级。对于风险事件,其风险等级直接来自作业安全库LEC评估的结果,对于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和根据风险辨识范本辨识的动态风险,生产班组需要进行PR评估。工区或班组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对每项评估项目进行打分或者选择评估选项,系统自动根据评分规则计算作业项目的评估分和风险等级。同时,系统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提供以下支持:(1)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库中的评估判据,对评估项目的得分进行自动计算或自动选择评估选项,如自动查找与作业项目相关的风险事件并计算得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可对风险事件库进行搜索,选择相关的风险事件,系统根据计分规则计算得分。(2)显示关联信息供评估人参考,如设备台帐、检修计划、班组及人员等相关信息。(3)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生产控制措施卡,指导作业班组的现场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必须将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完成闭环。
风险评估界面如图1所示。
1.3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系统基于作业班组及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实现作业班组、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实现作业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可量化的指标,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和生成控制措施卡提供辅助支持。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界面如图2所示:
1.4 查询统计
通过系统,各部门可方便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辨识范本、作业项目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查询。同时,系统基于多维在线分析技术,实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作业项目风险的全面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现。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系统实现了组件化设计理念,采用浏览器+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结构,显示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拥有完备的安全控制结构和通用的数据访问结构,运行稳定,性能较高,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2 流程引擎
为保证系统流程稳定、高效的流转,本系统实现了符合WFMC标准的通用工作流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的定义、驱动、监控的集中管理:(1)流程引擎支持图形化实现复杂业务逻辑,提供图形化流程组织结构,支持各种角色、关系、相对关系等功能,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2)系统管理器提供各种异常管理功能,比如重新激活停滞流程,重新指派,提供各种协同功能,支持流程动态功能,比如客户端支持指派、重新提交流程等:(3)工作流平台提供多层次的流程监控功能,流程参与人员、管理员可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监控流程的状态和进度。(4)管理员可方便对地流程异常进行监控、干预。(5)高度可扩展及集成能力,支持图形化配置即可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支持包括客户端定制、表单定制、集成第三方系统等接口,流程规则、表单、步骤条件等均可调用XML、Web services等。
3 系统应用情况
经过1年的研究和开发,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在2012年10月开始在上虞市供电局上线运行,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和风险事件库,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结合PMS生产计划,实现生产任务和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的匹配和优化;构建了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与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的充分结合,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结果对安全生产管理和现场作业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上虞市供电局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为电网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提供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支持,实现科学、实时、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同时PMS生产计划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不断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企业集团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布署,组建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资产、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投资及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随着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集团管控运行框架,已成为各大企业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集团总部的职能,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协调、高效运营内外部资源,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是集团管控建设的核心目标。
虽然对集团管控的模式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但“集团管控三分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战价值。集团管控三分法按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将集团管控模式分为 “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
而在上述三种管控模式中,“战略管控型”是统分结合型的集团管控模式,一方面,它要求下属企业遵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金资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运营不作过多控制。“战略管控型”在集团管控模式中具备代表性意义。
一、集团财务管控的内容与重大意义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财务管控是实现集团管控最主要的手段,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
建立高效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由于采用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一般在业务的多元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方面程度较高,集团总部较难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而主要通过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来支撑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此时,集团财务管控更加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财务管控,建立对下属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动态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成果以及风险的掌握,避免下属企业成为集团中经营管理的盲区,打破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为集团统一管理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集团的规范经营。
2.可以深入了解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集团总部掌握下属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确保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符合集团总体的发展战略,避免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失控。
3.动态掌握下属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程度,可以灵活调剂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发挥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内部资源的利用率。
4.可以进一步掌握下属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因素,有利于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提高集团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控制经营风险,提升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5.可以建立起下属企业的各类经营信息的数据库,为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岗位责任评价等等提供了基础。
总之,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有利于强化集团的竞争能力,有利于集团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二、集团财务管控体系的建立
如何建立起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的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认为,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应该围绕财务管控的具体内容来建设,如此,既能够保证整体管控框架明确、条理清晰,也可以避免陷入到集团财务管理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中去,同时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财务管控体系在管理实践中的推行、实施。因此,我们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集团的财务管控体系。
1.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
集团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操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梳理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审批流程。
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工作业务内容完整、科目使用规范、核算口径一致,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会计操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类会计活动的操作规范化,有利于防错查弊、规范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给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制度依据,有利于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厘清岗位职责,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流程设置,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加强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与年度经营计划结合起来。
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计划性,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各自的责权利,有利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3.资金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重点,在于实行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运用较多的有“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几种。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内部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下属企业超过限额的资金支付、下属企业的银行开户、下属企业的资金收入以及下属企业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由集团总部统一办理和审批。
下属企业主要负责资金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开展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工作等;同时,为保证下属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的需要,集团总部应该给予下属企业一定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4.资产管理
企业集团资产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制订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明确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的审批权限。
(2)应统一制订明确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原则,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规范资产管理的要求,明确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出入库、盘点、授权审批、账龄分析等内控制度,加强资产的保管和维护,实现资产运行的安全、高效。
(3)落实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4)应强化财产保险意识,落实相关资产的投保工作。
5.投融资管理
企业集团的投融资管理分为投资管理和融资管理,而融资管理又可分为日常经营融资管理和项目融资管理。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在投资管理与项目融资管理方面,应采取集权模式,即投资决策权、项目融资决策权由集团总部拥有,下属企业在上述两方面不拥有决策权力。而集团财务部门在上述两方面工作中,应主要承担财务专业方面的管控职责,协助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落实相关工作。
而日常经营融资方面,应由集团总部制订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由下属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相关制度和流程,经集团总部审批后,具体负责本企业的日常融资工作。
6.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由于经营规模、业务的复杂性均超出一般的单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集团上下均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深入的风险点分析,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企业集团需要重点关注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汇率风险等。
三、集团财务管控实施的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如果企业集团不具备一定的实施环境,很难成功建立起集团化的财务管控体系。管控体系的实施,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财务部门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让集团财务管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彻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2.企业集团要拥有较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集团总部可以有效实现对下属企业的信息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的集中管理,从而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应建立有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演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集团作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企业集团的管理实践来看,我国企业集团的集团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加强集团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年1月.
作者简介:戴礼良(1963-),男,安徽淮北人,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工程师;葛成龙(1976-),男,安徽淮北人,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政工师。(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58-02
为持续深化廉政风险管理工作,淮北万里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展公司”)党总支从2011年起,以转变意识为先导,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持续改进监控手段,强化岗位风险预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责任环绕”的立体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企业平安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提升了发展公司廉政风险管控水平。
一、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建设背景
1.依法治企,廉洁从业的迫切需要
上级对依法从严治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制度越来越规范,发展公司必须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符合上级精神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2.公司树立形象的迫切需要
随着三集五大的结束,作为集体企业,从名称“发展公司”就能够感觉到,相关业务都是围绕公司的业务开展的,其工作人员的形象,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所以公司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发展公司建立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
3.关爱员工的迫切需要
对员工的关爱,不仅仅要建立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体现,让员工实现干事干净,就需要建立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通过体系确保员工的经济平安。
二、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1.内涵
以转变意识为先导,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持续改进监控手段,强化岗位风险预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责任环绕”的立体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企业平安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提升了发展公司廉政风险管控水平。
2.特征
特征一:点上用力,便于操作。“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责任环绕”,从岗位的点上,逐步突破,形成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到立体的格局,便于具体操作。
特征二:建立立体管理思想,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摆脱了过去廉政教育重教育、偏上层的局面,避免造成对人不对事的局面,通过对岗位的廉政管控,实现了对岗不对人,更利于企业和谐管理。
特征三:建立关键岗位廉洁从业风险信息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建立风险信息库,为以后的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逐步规范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促进了企业规范管理,对不利于风险防控的同岗位业务,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形成内部的制约体系。
特征三:理清一种关系,就是流程比制度更重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制定如何处罚腐败行为的制度规章,而忽视探索防范腐败发生的流程。其实,流程比制度更重要。制度是针对把事情做错如何处罚(结果),而流程是指导和保证监督如何把事情做对(过程)。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结果。制度是一种约束行为方式的抽象行政手段,相当于修筑堤坝;而程序是一种办事逻辑指导的具体技术手段,相当于疏理河道。
特征四:健全一套机制,实现业务联控。要保证各层面长治久安,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障,将反腐倡廉融入日常管理和常态运作之中,让人在这种机制下不能干坏事,即使有那种“贼”心,也没那种机会。通过运用系统的观念,建立系统的监控体系,实现了业务的联动,为考评员工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以关键岗位管控为核心的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融入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员工廉洁从业风险意识
将廉洁从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育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多措并举,常抓不懈,积极倡导“依法治企、廉洁从业”、“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观念,将立体风险管控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具体工作过程中。
一是开展多层面培育廉洁意识。公司层面领导班子向员工公布风险承诺,身体力行推动风险管理;各部门制定风险规约和梳理岗位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开展“廉洁文化进岗位”活动,组织岗位风险大讨论,撰写“依法治企、廉洁从业”听后感;编写关键岗位廉洁风险说明书,发放廉洁风险提示卡、告知书等,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上讲台讲党史上廉课,组织员工到“清风苑”参观学习,面对面算帐守廉等举措,培育廉洁意识。
二是引导关键岗位员工转变意识。如在现场风险评估诊断活动中,邀请关键岗位员工参加,采取推进式讨论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关键岗位员工正确认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动参与到风险辨识、分析和预控工作中,避免了风险管理“空谈”现象,相关意识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灌输。
2.完善组织体系,打通便于关键岗位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原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各单位的岗位风险监控职责,强化关键岗位风险的管控,初步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廉政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聘请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组建了风险评估专家组和联络员,形成遍及发展公司各领域的风险管理网络。在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以及风险解决方案的制定中,关键岗位员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现了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开展,为公司廉政风险管理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学风险评估,有的放矢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
一是采取分层、立体的全面风险评估模式,实行岗位动态自评、单位综合评估、发展公司风险评估组现场诊断和指导相结合。基层单位认真执行风险报告制度,开展动态风险自评,及时上报风险变化情况报告30余次;坚持每半年一次全面评估;定期组织专家现场诊断评估,累计开展活动11次。
二是以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全面开展基于岗位和流程的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价工作。组织关键岗位人员深入细致梳理业务流程,认真辨识业务流程、管理环节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逐步完善岗位廉政风险清单和关键控制环节目录。先后完成岗位风险梳理分析,开展了重点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评估,初步形成关键性监控指标。对照标准,发展公司排查出岗位廉政风险8个,其中重大岗位风险1个,分别为重大决策风险类别的投资风险和改制风险,岗位风险类别的履职风险和商业贿赂风险,业务廉政风险类别的从业人员责任意识风险,违法违纪风险类别的废旧物资处理和干私活风险,行风建设风险类别的业扩工程风险,从业人员责任意识风险由于发生可能性大被排查为重大风险。逐步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修订了《关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电力安装工程分包队伍管理办法》、《万里电力规划设计院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初步形成廉政风险立体预防体系。
三是算清岗位廉政风险账。从自律和履职方面,从“两个维度、五个方面”入手,挖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强化评估结果应用,给相关岗位人员算清经济账,算明亲情帐,算透人生帐。通过评估风险等级和分布,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风险,分系统召开风险防范和控制分析会11次,制定了《电力安装工程分包队伍管理办法》,控制了工程发包中的廉政风险。此外,工程公司实行了“党风、廉政从业风险告知制”,对工程废旧电缆回收从源头管控,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4.完善关键岗位廉洁从业风险信息管理,为风险预防控制提供信息保障
一是在深入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完善风险信息库。建立统一的廉洁从业风险分类框架,继而对风险逐步细分,明晰完善风险分布、风险描述和预防控制措施等,不断将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等过程经验进行知识累积,为风险管理有效持续推进奠定信息基础。
二是在公司风险信息完善的基础上,将关键岗位风险和防范控制措施,通过编制岗位风险说明书、廉洁守则和廉洁从业承诺等形式加以固化,明晰了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预防控制职责,充分发挥风险信息对关键岗位日常风险防控的提示提醒和指导作用。
5.强化内部控制改进和日常风险监控,持续改进关键岗位风险预防控制能力
一是采取自上而下模式,分系统逐级进行风险处置,以规范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关键岗位风险的内部控制改进。如在工程施工管理中,主要针对“工程发包、工程材料发放”等关键岗位风险,对照公司《关于“干私活”的处理规定》,修订完善岗位工作标准和制度,有效降低了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岗位风险。
二是以“一岗双责”为抓手,督促业务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风险监控职责,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针对目前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有效控制的业务环节,通过指标监控、过程抽查以及考核等措施强化风险监控。
三是将制度建设作为风险预控的根本措施,坚持实施规章制度全周期管理,强化系统风险防范能力。实行业务部门与监督部门审查会签机制、制度执行督察机制和制度评估改进机制,将风险防控要求融入管理制度,嵌入管理流程,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在推进规章制度体系质量持续改进的同时,系统提高公司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公司正在逐步完善的经营结算统一平台,就可以有效规避岗位风险。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沿
供电公司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改进了以往以计划为主要流程的风险管控模式,去掉了复杂的计划管理步骤,直接以PMS作业项目为导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点,将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实现对电网和作业风险初评、评定、复评和后评估全面的信息化支持。系统基于风险评估数据库,为科学、准确、有效的风险评估提供辅助,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实现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执行的过程可控、在控、能控,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和思路,全面推进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精益化,切实提升了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安全生产风险具体体现
(1)生产计划主要通过生产MIS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临时变动大,未能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欠缺。
(2)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到岗到位计划,只能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判断,依据较单一,同时也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作业现场点多面广,检修技改任务繁重。然而,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人员不可能对全部现场进行督导和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得到监控。
(4)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较薄弱,用工机制较多,人员安全意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违章难以根除。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的分析,仅停留于某个周期内是否存在违章、是否受到过处分和班组的安全活动开展情况上,不能充分发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供电公司建立了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评估人只要通过选择评估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分和风险等级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在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通过对班组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实现了检修计划的闭环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管理创新推动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三、 系统功能
1.1 风险评估库
风险评估库包括电网风险评估库、变电检修风险评估库、线路检修风险评估库、操作风险评估库、班组风险评估库等。每个风险评估库包括评价因素、评估项目、评估要素三个层次,风险评估库的设置遵循最大风险法则。风险等级用星级表示,从一星到五星,以分值衡量,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在系统中,可对各风险评估库的星级评定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也可设置各个星级的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管理要求,以便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时,根据评估的星级生成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要求。对评估项目,可设置相关信息供风险评估时参考,可显示的信息包括设备台帐信息、缺陷和隐患、检修相关信息等。对评估要素,可设置自动判断的条件,这些条件来源于设备台帐、缺陷、隐患和检修相关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系统将对评估要素进行自动判断。
1.2 作业项目风险评估
在进行作业项目风险评估之前,生产班组需要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为提高生产班组作业风险辨识的针对性,系统在生产班组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前,提供以下辅助:(1)根据作业设备从设备环境风险库中搜索与该作业相关的风险事件。(2)根据作业班组从班组风险库中搜索相关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3)根据作业内容从风险辨识范本库中搜索相关的风险辨识范本。(4)班组可根据类别等关键字搜索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
班组导出打印所有相关的作业风险,进行现场踏勘,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中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评估风险等级。对于风险事件,其风险等级直接来自作业安全库LEC评估的结果,对于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和根据风险辨识范本辨识的动态风险,生产班组需要进行PR评估。工区或班组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对每项评估项目进行打分或者选择评估选项,系统自动根据评分规则计算作业项目的评估分和风险等级。同时,系统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提供以下支持:(1)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库中的评估判据,对评估项目的得分进行自动计算或自动选择评估选项,如自动查找与作业项目相关的风险事件并计算得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可对风险事件库进行搜索,选择相关的风险事件,系统根据计分规则计算得分。(2)显示关联信息供评估人参考,如设备台帐、检修计划、班组及人员等相关信息。(3)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生产控制措施卡,指导作业班组的现场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必须将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完成闭环。
1.3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系统基于作业班组及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实现作业班组、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实现作业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可量化的指标,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和生成控制措施卡提供辅助支持。
1.4 查询统计
通过系统,各部门可方便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辨识范本、作业项目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查询。同时,系统基于多维在线分析技术,实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作业项目风险的全面统计分析。
2、系统呈现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系统实现了组件化设计理念,采用浏览器+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结构,显示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拥有完备的安全控制结构和通用的数据访问结构,运行稳定,性能较高,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2 流程引擎
为保证系统流程稳定、高效的流转,本系统实现了符合WFMC标准的通用工作流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的定义、驱动、监控的集中管理:(1)流程引擎支持图形化实现复杂业务逻辑,提供图形化流程组织结构,支持各种角色、关系、相对关系等功能,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2)系统管理器提供各种异常管理功能,比如重新激活停滞流程,重新指派,提供各种协同功能,支持流程动态功能,比如客户端支持指派、重新提交流程等:(3)工作流平台提供多层次的流程监控功能,流程参与人员、管理员可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监控流程的状态和进度。(4)管理员可方便对地流程异常进行监控、干预。(5)高度可扩展及集成能力,支持图形化配置即可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支持包括客户端定制、表单定制、集成第三方系统等接口,流程规则、表单、步骤条件等均可调用XML、Web services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为电网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提供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支持,实现科学、实时、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同时PMS生产计划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不断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