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8 10:46: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

篇(1)

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迈入信息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竞争需要的发展模式。实施战略知识管理不仅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战略知识管理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

(一)战略知识管理理论。所谓战略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具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并通过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对战略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1]。现阶段国际管理学家对战略知识管理理论一般存在两种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为了兼顾企业及其全体员工的利益,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以及员工的个人目标战略相匹配;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战略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革新的战略,主要通过对新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实现。

(二)信息构建理论。随着近年来企业信息资源迅速增长,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企业信息系统各层面资源进行整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战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战略知识的创造与应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以及信息技术营造良性的知识共享环境。信息构建理论主要在于对组织内外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的利用与管理,对于构建基于战略知识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具有必要性。

(三)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的资源差异会直接导致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性,换言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价值资源的质量。资源是企业向社会提供相应服务或产品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同时也是企业创造自身利益的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企业应当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鉴别与保护,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

(四)核心竞争理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单一资源的表现,而是知识、技术、管理文化等综合能力的组合。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其他资源进行支撑,并具有长期性的演化能力。现阶段战略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质上讲是一个以人的智能为主导,再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人机结合管理系统,是辅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战略资源管理的信息平台[3]。

(一)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首先应当明确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目标以及实际功能定位。在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科学创建以及合理配置。在建立战略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兼顾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仅应当注重对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共享,还应当重视对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呈现,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潜在联系,进而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

(二)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战略知识关系系统运行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应当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并优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4]。有效性的战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层的合理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激励员工接受并适应企业知识管理文化。可以积极开办培训讲座与员工培训,并将员工的薪资与战略知识管理相挂钩,提升房地产企业员工对战略知识管理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推进企业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通过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可以对战略知识信息管理过程不断进行优化,并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不断对信息管理文件进行修订与改善。

(三)构建相应的战略知识信息库。为了保证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构建相应的规划交流平台与战略知识信息库。战略知识信息库中主要对显性知识进行储存,在构建战略知识信息库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战略知识的遴选进行严格把关,应当定期对知识信息库内的知识进行清理,对陈旧性的内容应当及时进行更新,保障企业战略知识的有效性,对战略知识规划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当基于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构建规划交流平台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知识库检索与连接功能,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交流与转换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

(四)优化战略知识管理团队。战略知识管理系统从构建环节、运行环节到维护环节都需要一个专业性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因此基于知识管理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应当对战略知识管理团队进行优化,全面分析战略知识管理团队的结构构成,并对相关战略知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审核,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5]。

首先,应当设置协调管理小组。协调管理者不归属于某一特定部门,在战略知识管理过程中他们可以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并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搭建桥梁。通常来讲,协调管理小组的学习能力较之一般战略知识管理人员更强,可以有效地对战略知识进行理解与补充,并对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出创造性意见。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设置协调管理小组,并积极安排协调管理小组出外学习,从而培养其专业素养,推动企业战略知识管理系统工作的开展。

其次,应当聘请相应的技术权威。为了有效地优化战略知识管理团队,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聘请相应的技术权威,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并对房地产开发决策进行专业性的审核。同时,可以加强各个项目公司间相应技术权威的沟通与交流,实现集团专家资源的共享,从而弥补房地产开发企业子公司人才匮乏的状况。

最后,应当加强信息技术部门建设。战略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因此为了对战略知识管理团队进行优化,应当重视信息技术在战略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技术部门的建设,不仅应当要求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还应当要求其深入理解各部门用户的需求,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需求进行正确表达的基础上,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结论:

总而言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是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进行全局规划的战略指导,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存在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处于快速扩展的发展时期,为了有效地防范管理风险,构建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2014秋集中A班学员)

参考文献:

[1] 查国平.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

[2] 吴世豹.SGT集团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篇(2)

1种植方法

1.1整地

通常选用水平沟、穴状和鱼鳞坑整地。在杂草较少的弃耕地、新采伐迹地,较稀灌木的立地条件上,运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老采伐迹地、荒山,杂草和灌木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可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或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

1.2种植密度

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最佳,采用2×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在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上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最佳,株行距2×3m。

1.3施肥

1.3.1施肥对树高的影响。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与对照相比还没达到明显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显著推动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树高生长、地径的影响在当年尚无明显不同。从第2年开始至第4年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明显或明显不同。

1.3.2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明显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不同虽不非常明显,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

1.3.3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无明显不同。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苗高生长量和地径差异不明显。

2苗期管理

一年生播种苗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出苗期、幼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硬化期(生长后期),对其经营与管理要按照各时段的主要特点来进行。

2.1出苗期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种壳脱落为出苗期,大概15天左右。此时段幼苗顶着种壳出土,主根持续往下延伸,幼苗自己无法制造营养物质,主要凭借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这个时段的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控制。应用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浇水,进而常常维持床面湿润,推动地表增温,来确保种子幼苗出土及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推动种子尽早出土。随着苗木生长需要,应该渐渐增加光照时间,遮阴时间通常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等苗木适应后再渐渐拿掉覆盖物。如温度较高时,就应运用喷灌降温等方法,来掌控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此外因为幼苗出土常顶着种壳,易受鸟害,要运用防范方法。

2.2幼苗期(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是幼苗出齐至速生期到来之前的这一阶段。即从幼苗出土后,到抽出新梢、长出侧根、出现第二轮真叶。此阶段幼苗发育生长较慢,根茎幼嫩航性较弱,此阶段的重点是保苗。所以,这个时期的管理关键是适量灌溉,调节好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第一时间松土除草,控制幼苗受病虫、高温日灼的为害。应勤浇水降温,提供幼苗生长的合适温度,浇水应适量适时,运用多次少量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墒情来确定幼苗是否缺水,它的标准是苗根维持在湿土层内,床面能稍见干,土壤含水量以15~20%最佳;在地表温度达到35℃时,幼嫩苗茎会发生日灼,应使用细眼喷壶浇水,少浇勤浇,以求降温,每天2~3次,控制日灼出现。在幼苗缺肥时应少量追施氮肥,推动苗木抽出新梢。在幼苗长出侧根,抽出新梢后,可适当“蹲苗”来推动苗木根部生长,提升苗木抗逆性。对于此时期的病虫害,应及时治疗、提前预防。在苗木长出第二轮针叶后,此时已构成第二轮侧根,要以除草要尽早、除小,松土不可过深的原则来进行除草松土工作,来疏松土壤,打破地表土壤中毛细管,调解湿、温度,推动幼苗生长。

2.3速生期

篇(3)

(1)实行质量矿长负责制。矿长对煤炭质量全面负责,分管副矿长、职能部门、生产单位,按其煤质责任制履行职责。

(2)质量目标控制管理。各矿要制定煤质计划,并将之分解到质量构成的各个环节,按计划进行控制。

(3)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煤质管理系统化涉及到设计、生产、运输、筛选、销售的各个环节,质量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4)严格检查与控制。各矿要不定期进行煤质抽样分析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控制筛选条件。

(5)定期考核与通报处罚相结合的考核手段。根据计划指标分月份考核,依据奖罚办法严格考核。同时,对煤质责任没有落实的单位和个人以通报方式进行处罚。

(6)完善质量反馈渠道。生产过程的质量由煤质科及煤质管理领导小组以各种通报、质量检查五日报、销售月报形式构成质量回馈系统。

2、建立成本与质量的经营考核机制

建立质量与成本的经营考核机制,在机制上完全与市场对接,依据市场的需要,把煤炭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作为考核指标,变目前的内部成本、质量考核为完全与市场对接的成本、质量经营考核,促使原煤生产单位在生产源头想着销售终端,切实把煤质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范畴,与收入切实挂钩,从而促进煤质的提高。

3、加强生产过程的煤质管理

(1)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意识教育活动,提高井下一线职工煤炭品质意识,使职工充分认识到提高煤炭质量的重要性。

(2)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煤质管理措施,要求每个采面必须严格执行“三拣”制度。

(3)为消除生产过程中影响煤质的隐患,设计部门认真分析井下地质数据,根据煤质变化和化验结果及时调整工作面。

(4)加强顶板支护,防止冒顶和窜矸。

(5)采煤工作面遇到薄煤带时,做到煤、矸石分离,把矸石翻到采空区,掘进工作面严格执行分装、分运。采掘工作面保证水路畅通,做到煤、水分离,杜绝大矸石上运输线。

(6)矿煤质科根据煤层可采情况,并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科学下达采掘区队质量计划。煤质科人员按采样国标要求,定期对各个采掘工作面进行采样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严格考核。

4、加强筛选过程煤质管理

(1)严把筛选拣矸石关,上井煤要全部经过筛选。

(2)加强对影响筛选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过程的管理,严把选煤关,根据客户要求的质量,制定出筛选煤粒度等内控质量指标,严格按照用户要求标准生产,在筛选加工过程中,做到“三勤”,即对质量控制点勤检查、对检查结果勤回馈和对操作工艺勤调整。

(3)制定煤炭质量奖罚制度,加强对洗选过程煤炭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煤质管理人员定期对洗选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进行抽查,依据化验结果,对选煤厂进行质量考核。

5、加强储装运过程煤质管理

煤电公司市场部下设质检站,质检站在各矿设质检分站,质检分站人员严格按照公司煤炭产品质量标准对各矿商品煤质量、装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查。

(1)对不合格产品要求重新加工,对不能重新加工的要单独堆放,未经分站许可,严禁擅自装车,否则矿方必须采取处理措施。

(2)加强装车计量工作,维护好计量设备。汽车衡和轨道衡必须按规定进行周期性检定,以确保装车计量准确,减少由于计量问题而产生的煤质纠纷。

(3)矿方对进矿的空车必须清理,不经清理的空车不准装车,运输途中要防止出现漏失现象。另外,严格控制出口煤杂物含量。

(4)装车过程中,严格按品种质量要求装车,严禁混装。

(5)质检站下设的巡回检查组负责对分站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且不定期对外运商品煤进行抽样检查,以确保外运商品煤质量。

(6)制定关于外运商品煤质量的奖罚制度,加大对各矿外运商品煤质量的考核力度。

6、强化采制化管理

(1)各矿外运的所有商品煤样的采样、制样和化验工作,全部由市场部质检站负责,对水、灰、硫超标的矿井要及时调整。市场部要加强对采制化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对未按国家标准和要求进行采制化的人员要给予处罚,甚至开除。(2)推广使用机械化采制样设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采制样工作质量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

(3)各矿采掘工作面煤层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引起的煤质变化,要及时向质检站汇报,立即采样化验,以便研究对应措施。

(4)为了提高采制化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质检站要组织采制化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制定采制化岗位责任制和奖罚制度。所有专业人员都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商品煤质量检测标准,确保化验结果准确、可靠;煤质监督小组要对商品煤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及跟踪检查。

7、提升服务质量

篇(4)

在得知我们没有到现场观赛后,他希望我们以后如果再有机会一定要到现场去,感受那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氛围:“我到水立方去给郭晶晶加油了,拿着中国国旗!”

郭晶晶和中国花样游泳队,是东芝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墙上挂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横轴,一个中国古代指南针――司南的仿制品静静地定在条几上。电脑、电视、空调,东芝在以产品融入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在吸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以“地球内企业”为基本出发点的东芝,在进入中国大陆36年后,其一直贯彻的CSR经营方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此,我们采访了田中孝明先生。

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是开展CSR活动的基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他们的信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利益相关方永远是第一位的

《WTO经济导刊》:感谢东芝(中国)为我们送达了2008年CSR报告书。结合我们对贵公司前两年的报告的了解,感觉东芝在报告中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方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而且每一次新的报告,在针对性上都有进步。

田中孝明:利益相关方特别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开展CSR活动的基础。每次编制CSR报告,我们都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坚持三个原则,即:把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在的内容上坚持重要性、完整性、对应性。以确保利益相关方对公司CSR活动有更清晰的了解。

像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因此,虽然2008年度报告时间段截止到3月31日,但我们在报告书中专门做了一个特集,把这次活动特别加进去了。

(边说边翻到报告的第47页)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它,全面地了解我们在其间对于地震灾区所做支援工作。

《WTO经济导刊》:利益相关方对东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啊。公司是如何看待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方呢?

田中孝明: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东芝工作。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不管是我们的顾客还是我们的员工,基本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来对待。

可能有些企业更重视股东和投资人的看法,但是为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更要考虑和回应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为在这个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问题,这个投资不可能很完整的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企业不可能长远、健康地发展。

《WTO经济导刊》:东芝提出CSR是“企业的基础”,如何理解?

田中孝明: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跟我有什么关系?可能只考虑企业发展基本层面的东西。发展之后,考虑跟企业相关的,不光是企业的员工,他们跟社会还有关系。同时这并不是一个暂时存在的问题,因为它不可能今天存在了明天就不考虑了。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发展需要面对的,我们在考虑发展的时候,就要非常注意这些问题。

另外,比如说随着企业发展,跟它相关的产业也在扩展,我们在经营过程中就需要取得这些相关产业各方面的信任。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势。(语言的不通,使得田中先生经常借助手势进行表达,循循善诱的神情很像一个老教授在给学生答疑解惑)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跟环境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关注要在整个流程中实施。

两途径、两措施实现环境展望目标

《WTO经济导刊》:报告推出了《环境展望2050》特集,看出公司对环境是特别的重视。在这方面东芝主要做哪些工作?

田中孝明:东芝集团为2050年前实现“与地球和谐共生的人类丰富的生活”的目标,制定了这个展望。它是在实现《环境展望2010》目标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从企业最开始的采购,到后来的生产、开发、物流、销售、循环利用整个一系列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现在单纯从生产厂家讲控制排放、考虑环境肯定不够的,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

所以,这个展望为我们设计了两个途径和两个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以提供能源的稳定供应并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即“能源”作为途径之一;而将既可获得丰富价值又可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环保产品”作为另一个途径。在此基础上,以降低经营全过程的环境负荷,即“环保过程”,和与利益相关方就环境问题共同采取行动的“环保行动”作为两方面的措施。

《WTO经济导刊》:能举个例子吗?

田中孝明:《京都议定书》将LED(发光二极管――编者注)照明灯具的普及作为实现削减温室气体目标的一个具体对策,并对其设定了技术开发目标,即:能源消费量控制在白炽灯的1/5以下,价格差控制在3.8倍以内。

东芝集团的高效LED DOWNLIGHT“E-CORE60”是照明界第一个达到上述设定目标值的产品。与白炽灯相比,其电能消耗大约为其1/7,而使用寿命可达4万小时,是兼顾了环保性和经济性的产品。这个产品获得了日本第18届节能大奖“节能中心会长奖”等多项奖项。

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慈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做企业就是做社会

《WTO经济导刊》:日本企业相对比较低调,您如何看待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铁公鸡排行榜”?

田中孝明:(哈哈大笑)都知道这个事情的。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慈善。

日本企业是相对低调些。日本过去的房子大多都是木结构的,所以经常发生火灾。如果哪家被烧了,邻里都会帮助他重建,大家都是很自然地做这样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日本企业的慈善文化。所以企业提供援助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情,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做大肆的宣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东芝立即在5月13日发表了捐款声明,之后全中国69家集团企业一直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对灾区恢复重建实施援助。

《WTO经济导刊》:东芝为中国大陆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教育的支持,与贵集团主营业务的结合点在哪里?

田中孝明:对基础教育的捐赠,是因为我们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社会的未来――孩子们的教育支援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对大学的捐赠,是因为东芝是一个生产经营企业,对于生产企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而人在技术上的贡献是最大的。所以,人才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考虑,下一代人才对于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这是支持教育和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结合点。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学会主动守法并学习和适应之。

守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

《WTO经济导刊》:东芝公司在中国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实施CSR?

田中孝明:我们在中国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也有很多大的客户。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

比如说我们在做整个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就将我们的标准通过厂商或供应商予以贯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标准和厂家的标准需要一个沟通的过程。

所以,我们还会对厂家进行视察,看我们的标准和理念等是不是得到扎实的落实。我们会采取一些评估方式来检验他们执行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42-02

1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

1. 1 企业资金的筹集

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现代企业主要表现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公司。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具体的出资人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当中,企业的运行完全是按照企业成立时所设立的章程、约定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这样的经营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具体经营者可以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合理的安排与运用资金。

(1)企业资本金筹集到位。资本金:一般由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其他资金组成,其载体必须是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等。

(2)生产过程中资金的筹集。在企业的正常生产中,资本金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来筹措资金,而筹措资金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借、贷款或鼓励职工参股。

1. 2 建筑施工企业其他自有资金的管理

(1)建筑施工企业其他自有资金主要有: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的利润;折旧费用;应付账款中内部债务项目的沉淀等。

(2)资本公积的来源:接受的投资数超过资本份额的部分,公司资产评估增值及接受捐赠资产的拨入,资金及应付账款项目沉淀债务转入的资金等。

(3)盈余公积的来源:公司获得的利润,通过合法分配的方式转入的部分资金。

(4)未分配利润:是税后利润分配留作期后处理的企业净收益部分资金。

(5)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的利润:资金来源,国家都有严格的规定,其运用也有明确的政策要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可以用于转增公司的资本金,但转增后的余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金的25%;若企业出现亏损时:可以运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进行弥补。

(6)未分配利润还可以按公司章程的规定,向公司股东分配红利。

(7)折旧费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是企业的专项资金之一。其表现形式:可能是货币资金等其他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必须是财税部门认可的符合施工企业生产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8)应付账款中内部债务项目的沉淀等,是指应付职工福利费,应付教育经费,应付工会经费,应付住公积金,应付劳动保险费等科目的余额,是企业的内部债务。常常由于内部职工不知情,外部不相关,形成了企业的沉淀资金,这类资金在企业资金总额仍然占一定比例。某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用这部分资金添置了施工机械、设备,增加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在经营中疏于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使得这部分资金被企业的不良行为所侵蚀。如某市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改制前,账面拥有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300多万元。但到了该企业清算时,只剩了一组阿拉伯数字形态的不良资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沉淀资金管理,也必须做到:加强核算,严格控制,确保安全。

1. 3 企业资金的投资管理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除了具有满足自身经营活动的资金外,还有了一部分相对剩余的资金,如将这部分相对剩余的资金用到一定的投资项目或将能获得比起自身更高的利润。合法、合理的投资活动也是企业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投资项目也是企业主营活动外获得财富的最有效方式。有效的资金投资运作,常常可以为企业赢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如资金数额控制不好或投资项目选择错误,也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首先,投资前一定要考察该项目是否违反国家的相关政策,如有违反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坚决不参与该项目的投资;其次,投资的规模与方式要与企业自身的财力相适应,不要盲目投入过多的资金;再次,投出的成本与收益要便于计量与控制;最后,当企业急需资金时,其投资可以随时转让变成现金而又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1. 4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产管理

企业资金的主要载体是公司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企业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安全与否关系到企业的长久发展与资金的增值。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做到:合法、有序、规范。如固定资产折旧,必须按财政、税务部门核定的方法进行折旧;资产的评估必须按合法的方式评估与确认,做到客观、公正、计价准确,手续完备。资产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制度,专人负责,准确核算,定期清查、考核,保证资产的安全、有效,其功能能满足施工生产经营需要。

1. 5 强化债权管理,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储备物资和市场扩张需要向供货单位预支出订货款、准予购货单位赊购产成品、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后业主拖欠工程款是经常发生的、也是占用施工企业流动资金很多的,这些业务的存在,形成了施工企业的债权。如果疏于管理,可能产生坏账或造成企业资金的损失。加强控制、堵塞漏洞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

为了使企业的资金不受损失,在产生交易行为时必须合法、规范、债权的确认要手续完备、计算准确,定期按合同清收,责任到人,落实奖、赔责任制。如遇债务人破产或消亡,要及时办理手续转为流动资产损失,确保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可信,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1. 6 加强利润管理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也是评价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参与企业资金分配的价值基础。企业经营过程中利润的管理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是协调企业生产的主线,体现在成本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收入管理、财产管理、结算管理、资金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利润因素都必须精心策划、测算、控制、监督,确保利润份额的形成与实现。

1. 7 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无所不在。风险种类主要有:经营风险、财务安全风险等。经营风险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流出或企业损失。如来自外部的诉讼失败,或来自内部的工作人员舞弊,都会给企业资金造成损失。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新课题,也是不可逾越的难题。虽然有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经济秩序和利益,但来自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敢于以身试法的不法分子还是存在的。因此,风险管理的课题已成为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风险管理不得不纳入资金管理的范畴。

2 财务管理的方法

2. 1 计划控制

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容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解,按工程项目、按序时、时间、阶段制订、落实到生产单位与管理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磋商,联系实际和行业平均水平来确定,制订出基本计划与竞争性指标,做到:头脑里有目标,操作时求质量。

2. 2 机构监督

将施工生产、计划、供应、会计、审计等部门分设,从服务生产的全局出发,适用各种专门的方法对计划的制订、实施、实现进行核算、验证、监督,保证财务目标实现并进行审计确认,正确反映财务成果和经验教训,并适时调整与修正资金管理计划。

2. 3 定期检查

第一,按自然工程进度检查资金管理计划收入与支出的完成程度;第二,定时间、分阶段、按进度检查资金管理计划收入与支出的完成状况。

2. 4 公众测评

对产品的实现,销售实现工程结算收入的实现,在自身检查核算准确的基础上,聘请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或其他中介机构对财务成果进行测评、验证,发现问题与偏差,及时纠正、调整,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

财务目标考核,是财务目标实现的检测,有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等多种方式。财务目标是建立在产品实现前提之下的。没有产品的实现,那考核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从工程承包筹划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是个较长的时期区间,工程交付后工程保修期满,质量无返修问题,保修金(建工程造价2%~5%),结算收妥又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区间(1~2年),施工单位的工程款结算时间跨度之长是显而易见的。从承包筹划到收回最后一笔工程款,这么长的期间内,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是可想而知的。财务考核必须细化,分部项目、分阶段、分工种,而财务兑现的时间必须与财务款项收入的时间相互对称,否则也会出现结算差错,也会引起削减企业收益。因此,财务考核,对于施工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合法的承包方式,才能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

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基础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相互关联。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一定要依靠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遵守《公司法》和经济规律,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强管理,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和实现资产增值,实现公司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建筑工程与普通工程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对于人力资源和材料、能源以及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也相对较长。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同时也关系着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最为直接的反映,需要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施工中涉及的生产因素众多,变化迅速,同时施工期限较长,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尚且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企业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是一个应用广泛的管理科学,要求企业实施“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面管理及多样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特点

(1)全过程管理

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坚持以预防为主,企业管理人员要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对于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更加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工程设计到施工过程,以及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施工项目的总体质量。

(2)全面管理

指企业所属各个部门都要重视质量管理,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职尽责地进行质量管理,调动包括施工技术、生产、材料、机械、质量检测等部门,共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

(3)全员参与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并不单单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所有人员的责任,质量的保证及改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员工要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时刻关注工程质量,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从自身做起,确保工程的质量。

(4)多样性管理

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施工指数,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缩短工期,没有按照设计要求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从而导致工程施工不合理,为工程项目埋下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后期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进度缓慢,投资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其次,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得产生的内部监督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难以实现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思想狭隘,对建筑行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然后,基层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巨大。优秀的施工队伍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如果施工人员自身而对素质低下,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工程管理人员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地安排和调配,也可能给工程留下巨大的隐患。

最后,建筑材料不合格。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材料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建造出合格的工程。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材料的验收,还要对提供材料的制造商进行相关认证,这也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甚至确保施工项目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

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分项工程和整体工程通常都是多人共同进行,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出现事故,责任的承担没有针对性。这就造成一部分施工人员变得懒散,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责任制度,将工程进行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加强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其责任感,是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要对工程的相关设计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发现违背设计和勘察标准的人员,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加强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要选用质量可靠的施工原材料,从原材方面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施工工程中,还要随时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期限,不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对于土建工程而言,其涉及的原材料相对简单,主要有钢筋、水泥、砂、石子等。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采用专业手段对这些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认合格后才能应用在工程施工中,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

结语: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激励性管制的目的与意义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委托理论、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发展,管制经济学家将激励理论、博弈论以及机制设计理论引入到传统的管制理论中,建立激励性管制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日本著名的管制经济学家植草益(1992)认为,所谓激励管制(Incentive Regulation)就是在保持原有管制结构的条件下,激励企业提高内部效率,也就是给予受管制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我国学者张昕竹(2000)把具有不同激励强度的成本补偿机制称之为激励管制。即激励管制理论是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成本与垄断租金之间的协调问题,在保证充分供给的前提下,设计一种机制,以激励受管制企业以最低成本实现管制目标。目前,理论上提出的激励性管制方法主要有:价格上限、收入上限、标尺竞争、特许投标、目标激励、浮动折算法、合同目录法,以及部分成本矫正法等等,其中一些已经在各国的电力管制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要了解激励性管制的目的与意义,有必要先认清传统服务成本管制模式的不足。服务成本管制,即能补偿受管制企业运营成本,并能给其总资产带来合理回报率的一种费率管制。美国是实行服务成本管制的主要代表国家,采取的管制方法是投资收益管制,其模型为:

式中,R(p,q)为企业收入函数,它取决于产品价格p和数量q,C为企业的生产成本,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收益率,RB为投资收益率基数(rate base),即企业的资本投资总额。投资收益率管制试图使企业通过C收回其运营成本,并通过设定公平合理的S使其资本获得合理的收益,从而在社会福利和企业利益之间达到均衡。

从模型可知,投资收益率对C和RB的确定需要管制者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信息和专业运营知识相当了解。而企业和管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总比管制者具有更全面的企业运营成本和需求,以及降低成本的投资和努力程度方面的信息优势,往往可通过提高C和RB来增加收益。而管制者通常很难得到真正的相关信息,并且即使获得相关信息也需要付出相当的成本。

由于企业的各项运营成本都能够得到回收,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或减少的风险或利益都由消费者承担和享有,因此投资收益率管制缺乏对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激励,造成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的“X-无效率”。同时,管制者与电力企业的目标也有差异。管制者通过投资收益率管制,在使电力企业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水平前提下制定最佳的电价,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电力企业却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一定会像管制者所希望的那样选择具有最高效率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导致过度投资,即A-J效应。

因此激励性管制被用来解决传统服务成本管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引导电力企业的行为,促使其有动机提高投资效率和运营效率,并使消费者能从中获益,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激励性管制方法在各国的应用

价格上限和标尺竞争是世界各国电力产业普遍采用的管制方法。

(一)价格上限管制

1983年由Littlechild提出的价格上限管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管制,被认为是替资收益率管制的有效方法。价格上限管制取代服务成本管制的根本差别在于:风险和利益均由企业来承担和享受。

价格上限管制事先限定一个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各个企业不能超过的平均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自由调整价格。管制者则按照通货膨胀(RPI)和预期技术进步率(X-factor)来每年调整价格上限。其模型如以下公式所示:

式中,Pt为管制者指定的当期价格水平;Pt-1为上一期的价格水平;RPI为零售价格指数,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X为效率因素,代表预期技术进步率;Z为外生影响因素。因此,价格上限管制习惯上被称为(RPI-X)管制。价格上限管制在英国电力产业管制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有些电力公司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与英国不同,美国通常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年通胀率指标。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电力产业目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价格上限管制中,一定管制周期内价格的上涨或下调幅度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能够保留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同时,价格管制限制了企业的利润率,从而促使企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可避免投资收益率管制下投资过度的情况。相对传统的服务成本管制而言,价格上限管制一方面能使被管制企业的价格及其收入不再与其成本密切关联,实行价格上限促使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价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管制者对企业详细运营信息的依赖,通过对价格和收入的控制使企业有动机运用自有知识来提高配置效率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标尺竞争

Shleifer(1985)提出的标尺竞争理论通过不同地区垄断企业间的间接竞争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效率。即假定某一基础设施产业有A、B两个地区性企业垄断经营,这两个地区的成本和需求等状况十分类似,在一定时期内,A能够制定的最高价格水平取决于B的实际成本水平,这样A的价格与B的实际成本相联系,从而促使A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标尺竞争的意义在于,为管制机构提供了被管制企业的真实成本信息。其模型如公式所示:

式中,被管制企业有n家同类型企业,Pi为企业i的管制价格,ai为企业i的成本,Ci为其在管制价格中所占的权重,Cj为同类型企业的成本,fj为同类型企业j的成本所占的权重。如果ai为0时,为完全标尺竞争,企业的管制价格完全取决于其他同类型企业的成本。

在标尺竞争管制条件下,由于价格取决于其他企业的成本,企业要获得较多的利润,就必须使自己的成本水平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则必须高于其他企业的平均努力程度,这样就能促使企业竞争性地提高运营绩效。标尺竞争通过将被管制企业与同类企业的绩效进行比较,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管制者对被管制企业在信息方面的依赖。

标尺竞争理论在应用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标尺竞争模型假定所有同类型企业都是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下经营的,而现实中的同类企业之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对此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可以观察的环境特征,运用回归分析的计量方法过滤掉部分企业环境的差异因素,从而有效克服这一问题。二是标尺竞争更适用于绩效水平相近的企业。当同类企业间的经营水平差异很大时,标尺竞争对不同效率企业的影响差异很大。无效率企业能比其他企业更容易通过提高效率来获得利润。这样就削弱了标尺竞争的激励作用。

(三)绩效标杆

对于企业间存在的绩效差异,可以引入绩效标杆(Benchmarking)来解决其在标尺竞争管制初期对激励效果的影响。因此绩效标杆可以看作是标尺竞争理论的实际应用,被定义为被管制企业实际测量的绩效与一个参照基准之间的比较。一个严格的绩效标杆可以揭示所有同类型被管制企业的相对效率,管制者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效率参照点来缩小企业间的效率差异。

绩效标杆最明显的特点是将激励建立在比较相对绩效的基础之上,通过奖励那些比参照绩效具有更好绩效的企业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对于参照绩效的选择,管制者可以选择绩效最好的领先企业作为基准,即前沿标杆;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的绩效(如平均值)作为基准,即均值标杆。智利采用了一种以“模型”公司(Model Company)为标杆的激励方法。智利国家能源委员会根据国内电力公司的分布密度设计了五种典型条件下的模型公司。管制机构根据模型公司的效率制定价格。效率高于模型公司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低效率的企业则会亏损。智利确定模型公司的步骤及分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收集和验证实际公司的信息;定义高效率公司及其组织结构;确定成本以及分配;确定输配电附加价值和管制期间的调节指数以及特殊情况的处理。

三、对我国电力产业的启示

随着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我国电力产业改革走向了横纵双向拆分的改革模式,即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在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五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在电网方面,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经历这次改革,我国电力产业在生产环节打破了垄断的格局,引入竞争机制。但在输配电领域,形成了寡头垄断局面,即南北两家国家级电网在两大区域形成各自垄断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输配电环节进行价格监管成为电力产业的重点问题。根据世界各国电力产业改革经验,我国电力输配电环节的管制采用激励性管制模式是不容置疑的,但在设计激励性管制模式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输配电环节管制的目标

发达国家的电力改革是在发电装机能量充足或过剩、电力输送能力大大富裕的情况下进行的。英国的发电装机为7000万千瓦,是实际最高负荷的两倍多,10年不装机和不建电网也不会缺电和输电受阻。而我国电力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探索中进行的,发电容量不足,电网脆弱,用电水平很低。人均装机容量仅为0.2kw,人均年用电量仅为918kh,大体是世界平均值的1/3,是发达国家的1/7-1/10。近三年来,夏季电力短缺严重影响了居民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我国输配电环节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促进输配电企业进行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大电网的负荷能力,解决缺电以及供电质量问题。

(二)激励性模式的选择

价格上限和标尺竞争的管制模式是世界各国电力产业普遍采用的模式。从各国实施管制政策的效果看,价格上限管制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标尺竞争管制模式则能促进电网的建设。根据我国电力产业的实际情况,选用的管制模式应该能够促进电力投资,缩短投资回收期,促进电网的建设。根据这一原则,标尺竞争管制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利用高效率企业的成本信息确定终端消费价格,可以促进不同的电网公司提高成本效率,加强电网建设以及加速技术创新。我国的电力改革将电网分为两大部分10个地区,为实行标尺竞争管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指标的设计

管制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取决于管制指标的构造。目前世界上通常采用两种指标模式:一是以英国、美国电力产业为代表的零售价格指标;二是以智利、巴西等国家为代表的标尺指标。由于标尺指标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国更倾向于标尺指标,我国电力产业亟待解决电网建设和电网安全问题,在设计管制模式指标时,采用标尺指标的方法确定效率指数更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植草益著;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张昕竹,让・拉丰,安・易斯塔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成本之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每个企业也都在根据自身条件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如何有效的实施企业的成本管理,确保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现代企业急需解决的课题。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差距较大,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现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制约财务成本管理的发展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就是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总结,以此来评价,大部分是对财务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核算工作也是对历史数据的总结,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的量化研究及考核提供依据。从而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的核算水平一直都未达到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得财务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不充分,直接制约了财务成本管理的发展。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考核制度看似很严密,如果要执行起来就要增加大量人力物力,否则就存在成本目标管理不到位,或者目标考核机制不能贯彻执行。

3.成本控制缺乏动态管理

成本控制没有与成本发生同步,往往在成本发生后才控制,不能对成本目标实施积极的动态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潜能,达不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二、完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1.提高各项目部会计核算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各项目部的核算工作

为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一定要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各项目部的施工条件比较艰苦,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及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等方法,提高核算人员的素质以及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使得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爱岗敬业,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财经法规,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绝对禁止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并能使得各项制度能够贯彻执行

制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记录好人员出勤情况,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建筑材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外购材料要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每天要统计完成的工程量。最好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统计部门一定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按照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统计产量资料;物资供应部门在月末摊销材料时,应按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的材料;生产部门月末应按划分的责任单位及财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3.公司总部要加大对项目部财务检查力度,并经常规范核算员核算工作

总体来讲,公司总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项目部核算员要高,所以公司总部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项目部检查核算人员的核算工作,以督促他们及时、准确地搜集。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各项指标。上级部门应在制定和下达所属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做到所下达的指标切合实际,使各项目部经努力可以完成。

4.建立系统的成本分析机制

核算人员应按月按类别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应该安排专人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异,将各项差异及时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从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

项目经理部还要做到施工前对项目成本有预测和计划,成本控制目标要层层分解,并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强化全员经济意识定期召开成本管理分析会。

篇(9)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有效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运行,由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的企业战略经营决策,在遵循国家财政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推动企业各项业务工作和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围绕战略经营总体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中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确保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全面保证的基本管理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将风险管理理念、措施和手段有效应用于企业各项战略决策、投资融资决策和内部审计等经营全过程中,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就我国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体制来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是由领导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在两方面管理工作中担任相应的角色和行使相应职责,并且全面渗透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一系列行为中,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合理的基础保证。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就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当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资金结构、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等已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企业资金运用、人员安排等方面严重失控现象,这样造成了企业无从发展和面临崩溃的事实。严格管理企业,不断加强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要求

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在运营发展中的实际状况,为企业领导者制定正确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借鉴资料。然而企业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颇为繁多,再加上其他各方面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于企业制定正确决策形成了一定误导。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严格监督和管理企业会计人员所进行的各项财务工作,实现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三)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基本保证

一个企业由诸多不同部门共同组成,企业的整体运营是环环相扣的,依托于各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性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风险便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较大影响,最终使企业的整体运行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对于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将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利于企业外部监管的顺利实现

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利于企业综合管理的顺利开展,也是财政、审计和监管部门等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基本需要。监管部门对于企业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通过严格遵循政策、法规、制度和授权等规范资产运营行为,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调整经济结构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化方法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容,强化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突出重点问题,针对基础事项、高风险领域或薄弱环节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内部控制出现缺陷和纰漏。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和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进一步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财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内外部环境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能科学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全面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以推动企业各项具体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强化内部控制职能,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职能机构

应不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使其与企业总体管理目标能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分为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以及信息技术控制等。内部控制体系能全面激发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并能对所有员工的经济行为起到一定制约作用,企业应以董事长为核心,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为辅助,全部担负起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同时风险管理应该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相关责任。例如,一些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结构,一般都是以董事会为核心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工作,提倡全员积极参与,以保证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做好内部控制的考核与检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对于内部控制职能实施监督和检查,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合理性及实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估,形成严格、完备的书面报告,上报上级做出有效处理。建立合规的考核制、问责制和奖惩制,切实处理内部控制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并追究不同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在实践过程中,较多管理层只注重实际成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具体执行的过程,为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企业领导者应将人员配备和制度运行有效结合,制定内部控制具体实施计划,并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范围。制定政策时,应加强风险管理监督机制与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有效结合,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监督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同绩效、加薪和升职挂钩,保证风险管理健康运行。

(四)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制约

内部牵制主要指在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当某部门或某个人不能独立完成责任范围内的业务工作时,需要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引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以顺利地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并且相关部门要对已完成工作实施严格检查。内部牵制制度不仅能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制约,还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严格制约。实施内部牵制制度,应采取工作轮换制,基于岗位性质的差异性,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必须具有特定的侧重点,每位员工必须清楚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的轮换次数,及时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合理解决,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牵制效果。

(五)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管理提上议事日程

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增强企业风险自动预警的灵敏性,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信息沟通流程和渠道,逐渐完善和落实重要、重大事项请示制度。各企业都要全面强化财务风险请示报告意识,重要、重大事项必须及时上报,防止出现虚报、谎报、隐瞒不报、或事后再报的现象,凡是由于报告不及时和不准确形成的风险问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将风险管理提上议事日程中去。

四、结语

总之,在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才能有效规避、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各项工作能健康有序开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刑利锋.探讨企业风险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20): 75

篇(10)

房地产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能够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通过全面预算的构建和完善,企业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公司进行整合,包括对资金的使用,信息的掌握,业务的熟知度上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能够有效地规避企业风险。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等等。所有企业都想防患于未然,首先就得建立一个相当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为公司提供重要的载体。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预测企业未来发生的状况及经营情况,所以在面临各种风险时全面预算及管理机制就能够提供给企业可靠地数据和比较完整的预算结果。这就使得企业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规避风险,预测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能够加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方是能够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只有不断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的管理,对各项预算进行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能够尽快实现战略目标。

能够促进房地产企业分工化管理。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越来越趋近于成熟,企业间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加强管理。不仅仅是要就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更要着重于企业品牌的建设。为了能够更好全面的发展,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能从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各部门、各管理阶层分工协作、发挥作用的工具。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及编制

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或一个既定期间内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它包括业务预、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

业务预算。业务预算能够放映反应企业基本业务活动,它因不同的业务类而异,业务预算是为供、产、销及管理活动所编制的,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这些预算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企业收入与费用构成情况。且业务预算以公司经营预算目标为基础,分析用户需求、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状况,对年度各业务进行预测,从而编制业务收入预算。业务预算是公司的基础,以此来分析用户需求、资费标准、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情况,对预算年度各业务的用户数量等进行预测,并以此为起点编制业务收入预算。

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内容。财务预算是整个预算制度成功的关键,有助于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财务预算是反映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预算,如反映现金收支活动的现金预算;反映销售收入的销售预算;反映成本、费用支出的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反映资本支出活动的资本预算等。综合预算是反映财务活动总体情况的预算,如反映财务状况的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财务成果的预计损益表。上述各种预算间存在下列关系:销售预算是各种预算的编制起点,它构成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现金预算和资本预算的编制基础;现金预算是销售预算、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和资本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的汇总;预算损益表要根据销售预算、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现金预算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要根据期初资产负债表和销售、生产费用、资本等预算编制,预计财务状况表则主要根据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编制。

资本预算。又称建设性预算或投资预算,是指企业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报酬而做出的资本支出计划。它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预算,其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其收入主要是债务收入。资本预算是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资金量大、周期长、风险大、时效性强。

全面预算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实施应重点抓住的几个环节

全面预算的几个重点环节主要包括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本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监控分析、预算调整、预算考核。全面预算中的@几个环节不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测的良好基础。简单举例说明:

篇(11)

一、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房地管理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到期不再续发。

1.不在经营场所(售楼处)的显著位置张贴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或不向购房者出示有关用地和施工手续证明的;

2.商品房预售时,采取各种方式诱使购房者订立合同,造成商品房销售纠纷的;

3.不参照市房地局印制、市工商局监制的商品房预售、出售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或修改示范合同规定的主要条款,使购房者处于不利地位的;

4.延期交房、交房不符合交付条件或者交付房屋的面积、内装修等与合同约定的不相符合,又不承担违约责任的或拖延承担违约责任的;

5.不办理或延期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的;

6.售楼广告、样板房不实误导购房者签约的。

二、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房地管理部门应降低其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停止其办理新开项目的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到期后不再续发。

1.无证预售或借用其他企业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与购房者订立合同,收取定金的;

2.以同一标的重复销售或擅自销售已抵押商品房的;

3.销售的房屋质量低劣,严重损害购房者利益的;

4.不按规定申办开发用地建房手续,又不及时补办相关手续,导致购房者不能在房屋交付之日起90天内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

5.不具备房屋交付使用条件擅自交房的;

6.不按规定设立商品房维修基金、落实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房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