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7 09:55: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44-01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21世纪培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保障。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依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谈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创设情境,激发数学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情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空间,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思维活跃的同时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由于低年级抽象概括能力比较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我没有直接引入课题,而是在课的开始播放生日快乐歌给学生听,组织学生随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然后提问你过过生日吗?说说你是如何过的?有谁参加且为你祝福?紧接着播放大象过生日的场景,告诉学生:“大象今天也来过生日了,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家来了多少大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问:“看了这幅画,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又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明显,这样导入妙趣横生,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迸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

二 直观操作,发展思维

低年级数学学习与直观操作是分不开的。利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直观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数的分与合时,我组织学生先摆小棒。“9根小棒分成两堆,如何分呢?”组织小组合作,学生兴趣很浓,讨论激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容易获得知识,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有效训练,培养学生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活动中不断培养的。因此,我在计算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抓计算正确率的同时,狠抓做题速度训练,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速算练习。如快速口算,“对口令”师生互说乘法口诀,开展运算比赛,限时对一定题量进行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四 有效合作,培养思维能力

愉悦宽松的思维氛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讨论、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创新的机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 加强说意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具有条理性、层次分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的表述,语言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必须较好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解答方法和思考过程,逐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篇(2)

1.重视运用教、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手段,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若课堂中出现质疑问题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重点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试着去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形成积极活跃的质疑探究氛围。此外,教师需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疑"可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保护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4.积极评价,提高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征,教学中,我多采用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对班上的优等生,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给他们吃偏碗饭,增加知识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个别辅导;对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篇(3)

1.1 在认知过程中掌握比较思维方法。小学生习惯于直观比较。在学习新知识初期,引导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具体材料,讨论发现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抽象本质作准备。

例如:教授乘法的概念时,设计师生互动:学生通过摆小棒活动,建立几个几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用小棒摆3个小正方形,并得出加法算式4+4+4=1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从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意义,说明3个4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4×3=12表示。通过两种算式的对照比较,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了乘法,最后再引导出抽象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思维能力自然地增强了。

1.2 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会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乘法口诀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我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地横看、竖看、顺阶梯等多方面观察比较,然后再让学习小组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孩子们不仅找出了乘法口诀表所具有的相同点、不同点,还找出了排列规律。

1.3 在掌握系统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在系统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后,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①同学们做花,每张纸做6朵花,5张纸一共做多少朵花?②同学们做花,每张纸做6朵花,做30朵花要用几张纸?③同学们做花,5张纸做了30朵,平均每张纸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们观察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观察比较①、②,②、③题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基本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不同点是每份数、份数、总数在不同的应用题中发生着已知和未知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

2 注意培养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等。”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分析是把一个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是从未知到已知,它是逆向思维。综合是将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它是从已知到未知,是顺向思维。因此,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知识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和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通过直观材料的展示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材中编排的例2、例4是两种不同的除法类型。例2是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例4是把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2个。我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目睹具体分的过程。前者是每次都拿2个放一盘,后者是先拿3个,每盘放1个,再拿3个,每盘放1个,这样每盘放2个,每盘放的同样多。这是两种不同的分法,实际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除法应用题。学生通过多次实物、模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再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 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1 抓住思路,培养条理性。思维是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前后一贯的。我注意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去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做到思维条理化。

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想出计算结果的。计算2+4=( )思维顺序是2和4组成6,所以2+4=6;6-4=( ),思维顺序是因为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4=2,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就会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流畅。

3.2 抓住规律,培养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就能使学生思维简化、敏捷。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观察十几减9,差就比被减数个位多1;十几减8,差就比被减数个位多2……以此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就能压缩思维过程,迅速计算。又如:100以内的一些连加、连减运算,可以通过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28+21+32”可以先把能凑成整十的两个数相加;“92-28-42”可以先减个位数相同的数,也可以把连续减去的两个数先加起来。

篇(4)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思维特点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但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结论的记忆,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限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对此,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数学思维能力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定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从学生现有认知出发。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中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放到具体事物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将数学和具体事物联系到一起,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扩展。如低年级识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记数字形状,笔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1像小棒,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这样将数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赋予数字一定形态,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探究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这个事物的研究中。小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易地克服种种困难,并将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使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和故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简单加减法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小游戏,游戏中笔者在每个纸板上写了简单的加减法,一个小组学生作为一辆火车,火车开到了就要回答问题,答对了才能开走,答错了就要停下来,修理好才能开走。这样在游戏中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

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教师,完全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将正确的思考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

四、合理设置障碍和疑问,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机,合理设置学习障碍,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置一个提高能力的环节,并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但是难度要适中,学生可以通过发挥创造新思维进行对比、推导的方式,得出最终结论。如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题目:6×1,6×2,6×3,6×4,6×5,6×6。学生纷纷投入探索中,学生通过对比和推理,根据5的口诀,最终得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的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教学条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火花,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5)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在此,谈谈我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趣味性元素,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是进行所有智力方面工作的依据。”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其思维意识也变得非常活跃,学习成效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各种趣味性元素,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拼拼搭搭”活动课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教材中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搭建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间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要以引导者、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在拼搭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立体图形的不同特征,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现行教材中类似的课题活动有很多,都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趣味性元素,并融入自己的创意,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二、合理设置障碍和疑问,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全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变式题”的时候,为了让优等生吃得更饱,让中等生吃得更好,让后进生吃得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增设“发展”环节,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对比、类比、推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并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方法,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发展”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8×1,8×2,8×3,8×4,8×5,8×6,8×7,8×8等几道题,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对比、类比以及推理过程,最终得出了8的乘法口诀,这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制订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使学生充满兴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点击鼠标在屏幕上分别出现数字娃娃“0”“1”“2”“3”“4”“5”“6”“7”“8”“9”,然后数字“9”跳出来说:“我最大,我是你们的老大”,这时,“0”和“1”都纷纷表示不平,它们说:“如果我们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趁机进行引导:“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字是几吗?”这种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为发展学生思维奠定基础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因此,他们的思维大都与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各种学具和教具,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概括出正确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动手拼摆学具,从“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手脑并用,初步建立了对“余数”的认知概念,而且为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通过实践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秋燕.略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08).

[2]王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3]洪阿丽.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海峡科学,2011(03).

篇(6)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儿童好奇心强,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其求知的欲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能够激发兴趣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如:数一数、摆一摆、试一试,剪、拼、贴、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欲望。

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应注重动手操作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更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9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最多,。”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如:三角板、五角星、书本等,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利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对不熟练的再让好学生辅导一下。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更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在教学画角时,我也同样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还有的画了个图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探讨摸索,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应注重语言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过程,这样坚持下去,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词汇有限,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要有恒心,要坚持循序渐进。首先用词要准确,如一“棵”树,一“朵”花,单位名称不能乱用。其次,语句要完整,如“谁比谁多”等等。我们要用完整的句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最后表述要连贯、有条理。如教“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我没有停留练习,紧接着说:“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谁想起来是最最棒的。”于是,学生们都又开始积极地思考。一会儿,有个同学说:“我从十里取出四给五就变成了九……九减九等于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话说得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鼓励道:“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用九减五等于四,再用十减四等于六。”“先用十减四,再用五减五,十减四等于六。”……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4让学生自己学会思维

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往往能够说出,也能机械地运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虽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但应该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观擦、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教师要把知识与方法一起教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会思维方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启示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7)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篇(8)

二、运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建立正确的概念,为发展学生思维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着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数量关系逆思考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应用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题中条件之间建立多种不同联系的能力和从问题出发推向多种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因为在生活阅历与经验上都不丰富,对外界的认知相对较少,而小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接受度与记忆度又都相对较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对直观的教学方式,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对知识接受时的外在表象,对从直观的事物获取感性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从而达到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教材应用丰富的插图,多使用教具与学具,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例如给学生每人发放不同形状的学具,然后说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学具一共有四十个,拿到圆形的同学们站起来,然后带领大家数出数目,之后再让拿着正方形的同学站起来,数出数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深入其中的情景,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使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教具、学具、色彩鲜明的图片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对课题的注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应用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题多变”:(1)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3)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4)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通过这样的题型变换,逐步深入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这是另外一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能力上有所区别,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优等生对知识的需要,又要稳固中等生的基础,并且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首先在数学教学中要保证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可以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进行变形题的教学,在课后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布置拓展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当天所学的课程之后,布置一道扩展性思考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在学习成果上也会有一定的创新和提高。

篇(9)

[教学案例]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第六单元“11~20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这一内容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有时要考虑加1,有时又要减1,有时不需要加1也不需要减1,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一次在复习试题中出现了一道关于孩子捉迷藏的练习题:

玩捉迷藏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人?

练习反馈时大部分同学起初都是用5+3=8(人),可能由于老师的点拨,有些同学后来才加上1。

针对练习情况,本课教学计划是着重复习这一内容。上课开始,我创设情境: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好吗?孩子们一听到玩游戏,兴奋得不得了,个个跳起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我激励学生:比比哪个同学坐得最好,我就请他来玩“捉迷藏”。这话一出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端端正正地坐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看向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孩子们,然后随机请了5个孩子上来玩游戏。

在我的有意安排下,当捉着3个孩子时,我宣布游戏结束,并让玩捉迷藏的那几个孩子分别站在讲台上,然后问同学们:“刚才玩捉迷藏的孩子一共有几个?”

还没等指名回答,我就听见台下同学叽叽喳喳说“5个”,也听到几个同学轻声说“4个”。于是我就故意指名说“4个”的同学发言。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3+1=4。

这位学生一回答,其他同学就在叫:“不对,不对,是5个。”我又请同学说说,你怎么知道是5个。

生:讲台上一共站着5个同学。

师:那他为什么说只有4个呢?

生:还有捉迷藏的那个同学没算上,应该是3+1+1=5。

师:哦,同学们,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生:对。

师:指头算式前面的1问,这个1表示什么?(生:没捉到的)后面的1表示什么?(生:捉迷藏的那个同学)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如果遇到这种类似捉迷藏的题目大家知道怎么想了吗?像这种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想清楚到底要不要加1。

紧接着,我出示另一道题:一排一共有18棵树,从左往右数第7棵和从右往左数第6棵树之间有( )棵树。

学生一看到这题,有的在思考着,但还没有动笔,也有几个很快就画起了圆圈。

见到很多同学不知如何是好时,我就启发学生,如果不知道怎么想,就请同学们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这样一提醒,同学们很快在纸上画起圆圈来,找到答案。

之后,我故意问同学们:“像这样画圆圈麻烦不麻烦,有没有不需要画圆圈就能很快算出是5棵的方法呢?

还没等我说完,好几个学生就积极举起手,跃跃欲试。

生1:18-7-6=5(棵)

师:刚才举手的同学都是这样想的吗?

有几个同学同意,可有一个学生说,我是用18-13=5,我及时肯定这位孩子,口算能力好,一看题就知道7+6=13,直接用18-13=5,很棒。

于是,根据画的示意图讲解,使学生明白一共18棵数,减掉左边的7棵,再减掉右边的6棵,就得出之间的5棵。

在示意图的基础上,孩子们大部分理解了,画图的方法也掌握了,但抽象计算的方法似乎还是一知半解。

为了加深孩子对这类生活问题的应用,我又出示了一道题:小动物排队,从前往后数,小猴排在第3,小熊排在第9,小猴和小熊之间有( )只小动物。

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习惯性地画起了自己喜欢的小圆圈,很快得出答案。而偏偏有一位学生(可以说是班上的数学小王子)坐在那儿有些苦闷,别人都得出答案了,他还愁眉苦脸。于是,我问:你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他说:你这题没告诉总数。(原来如此啊,我说他怎么不举手呢。)

对于他的质疑,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做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好孩子。

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同样是排队问题,怎么有的告诉要总数,有的不要告诉总数呢?

为了解答他的这一疑惑,我引导大家观察这两道题,比较数第几的方向。得出结论:前面一道题,两个第几,一个是从左往右数,一个是从右往左数,所以要告诉总数,而后面这一道题:两个第几都是从前往后数,所以不知道总数也能算,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要列式计算,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9-3-1=5,因为9只小动物还包括小猴,所以算他们之间的小动物就还要减1。

师:你说得真好,把想法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像这样的生活问题,真是千变万化,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哦,想想到底是加1还是减1。如果实在有困难,我们就可以画图帮助解决。

[教学反思]

一、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孩子认知特别和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在教学时,我喜欢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这节课我虽然向学生介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但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领会、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提出或对或错或难或易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接受,其他学生也要正确对待,而且还要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当学生遇到有问题说不出或说不明时,教师应给予点拨,让学生先考虑清楚,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总之,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篇(10)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27只小鸡,9只大鸡,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27只是一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相同与异同的地方。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2.引导学生说思路。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3.说列式。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有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篇(11)

一、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不但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的能力。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的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以次来使他们获得语言经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直接感知周围事物,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中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大蒜、蚕豆。破气球剪破后,可在里面种上大蒜,种上蚕豆等,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细细的芽”。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三、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要使他们爱说必须从兴趣出发,若应用外部压力使孩子被动说话,往往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引起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对事物感兴趣,围绕问题自发地说。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问,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有说有想,达到真正乐趣感和知识感。兴趣带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认识能力提高。通过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获得发展这一普通规律,充分发挥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了强烈的说话和知识欲望,为孩子会说话奠定了基础。

四、语言教育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