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硬件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7 09:55: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硬件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硬件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篇(2)

一、选择实用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教材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成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近几年高职高专版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以程序设计为主,学生学到了一门编程语言,并未涉及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毕业后在单位很难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我们可以选择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和软件公司共同编写实践教学教材,辅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手工模拟实习资料,并不断完善用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实现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安装金蝶专业版V10.0、用友U8V10.0

由于我们实验室安装的用友教学版U872,而目前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已经采用用友U10.0的版本,很多学校也已经升级到U8V10.0,而我们实验室的计算机已使用多年,也近报废状态,安装用友U8V10.0已不现实,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只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进行安装。用友U8V10.0对笔记本电脑的安装环境要求比较高,对安装操作系统及关键补丁有要求,安装前需要手工安装基础环境补丁和缺省组件,安装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电脑问题、系统问题、软件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下载安装学习资料,要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及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一边给学生们施加压力,一边表扬与鼓励,一个月时间,80%的同学成功安装上用友U8V10.0。一次又一次的动手安装,遇到卡壳、系统崩溃等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安装成功后会使学生自信心倍增,喜悦的心情是溢于言表,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他们也体验到成功背后的努力。

鼓励学生安装金蝶专业版V10.0,方便学生连续做账套。安装金蝶专业版V10.0比安装用友U8V10.0容易。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安装教学用软件,弥补了我们教学设备落后的不足,保证了我们教学正常进行,大大节约了每次上下课引入引出账套花费的时间。

三、掌握EXCEL操作和使用,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技能

使用Excel电子表格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包括应用Excel制作固定资产卡片,打印工资发放条,制作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进行存货分析,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且可通过设置工作簿的打开权限,对工作表中的数据或工作簿的结构进行加密保护,防止别人查看或更改数据。

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手工模拟实习资料作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资料,涉及表格的全部用Excel操作,通过实际业务的核算,使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熟悉会计操作技能及工作环境,仿佛置身于实际财务部门一样,掌握整个会计流程,清晰直观地了解会计工作的全貌。通过这种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会计电算化强化训练,比较两种会计操作手段的结果,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为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只有在实验室亲自操作时,才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应要求学生学会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定期归纳总结,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选用当前^流行的一种或两种财务软件,比如金蝶、用友等,理论课着重讲述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各个功能模块的特点,了解电算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上机实践课教师则给学生一套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从建立帐套――完成初始化――日常帐务处理――期末处理――生成会计报表的全过程,熟练掌握软件提供的各种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结合起来,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看屏幕提示信息的含义,鼓励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寻求正确的答案。在经过自己查阅资料、尝试操作等努力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倡同学互相讨论找寻答案。通过讨论和实际动手敲键盘,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这也是模拟财务工作环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协作精神,对于以后工作非常有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易错的点讲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实践中,由于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会计软件,很可能会出现“教过就会,没教过就不会”的情况,通过两三个会计软件的操作,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去会领悟不同会计软件操作的相同之处,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另外,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环境。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应保证硬件资源够用及充足,能满足学习需要,有供学生学习使用的软件,突出仿真性,并及时更新,模拟会计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使学生能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连续进行完整的业务操作,这将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总之,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控制、处理、成像、分析、存储等,为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诊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同时也为在医疗设备维修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个人在维修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医疗设备维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子设备,各种性能优良、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层出不穷,对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计算机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分析、计算机存储等,为实现这些目的,计算机必须拥有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它具有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进程管理。目前医疗设备大多采用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则由各生产厂商根据所需功能自行开发。硬件主要由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显示器、应用接口板、光驱、软驱、电源、打印机等部分组成。计算机开机过程大致如下:接通电源后, CPU开始对内部电路及外部设备进行自检,并将一些计算机硬件参数和软件版本快速在荧屏上显示,一切顺利的话, CPU开始把操作系统调入内存,之后进入视窗主画面或应用程序主画面。

   软件问题引起的故障现象一般较少,一旦出现有时很难处理。我们对此问题一般是采用重装软件的方法或请厂商技术人员来处理。例一:我院一台进口动态心电机,在使用过程中能正常进入应用程序,调用所存储的数据,输入新病人的信息,但不能对新病人数据进行输入采样分析。经与厂商联系后,严格按照步骤将备用光盘上软件重新输入,故障消失,恢复正常使用。例二:我院一台国产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是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对实体肿瘤进行非侵入性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该设备集声学、机械学、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工程和超声成像技术等为一体,结构庞大,性能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时常出现在主控台设定水囊水位或水温,设定新值后又恢复到原来值,而在水处理机房控制面板设定则正常。将问题反馈到厂商,不久厂商派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把软件升级,问题得到解决。

   硬件问题计算机硬件部分较多,由于产品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环境的好坏等因素,使得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和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才能在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尽快排除。以下是本人在维修过程中碰到的较为典型的事例。例一:一台脑电图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按动任何键无反应。打开机箱检查,由于已使用较长时间,灰尘较多,拔下插板逐个进行清理,用橡皮擦拭接口部分,清理完后重新安装开机,故障消失,至今无死机现象。估计是使用时间较长,插板接口处形成氧化膜,阻滞信号传输,引起死机现象。例二:一台彩色多谱勒(脑彩超),开机后无任何反应(指示灯亮),显示器也不亮,打开机箱,发现主板上CPU散热风扇转动正常,但似乎没有开机时正常的自检动作,初步怀疑CPU或主板工作不正常。将主板拔下擦拭清理,安装试机,故障依旧。测试电源供电是否正常,发现没有供给主板的3•3V电压,拔下所有电源插头开机(AT电源可这样测试)。

篇(4)

以下是笔者对实验部分的主要教学活动及安排情况:

1、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了以下药品、仪器和用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pH试纸、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2、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用已提供的仪器、药品等先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证明:(1)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2)详细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3)思考和预设好实验操作过程的各种细节(3)总结、归纳最佳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方案,并开始做实验,老师巡视并参与交流讨论。20分钟左右后,各组选代表上讲台将本组情况总结、汇报。

教师将各组的汇报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小组1、将NaOH溶液(滴加了几滴酚酞试液)逐滴加入到稀盐酸中,不断振荡。开始时红色很快消失,当滴加到一定时间时,红色不消失,继续滴加,颜色不变。说明滴加的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当颜色由无色刚变为红色时,说明溶液中的HCl与滴加的NaOH完全反应,且NaOH略有剩余。颜色变化明显。

小组2、将稀盐酸溶液逐滴加入到KOH溶液(滴加了几滴石蕊试液)中,不断振荡。现象变化为:蓝色紫色红色。紫色时说明稀盐酸与KOH刚好完全反应,但颜色变化不太明显。

小组3、将KOH溶液(滴加了几滴石蕊试液)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不断振荡。现象变化为:开始时,蓝色不断消失,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紫色蓝色。当颜色由蓝色刚变为紫色时,说明稀硫酸与滴加的K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但颜色变化不太明显。

小组4、将稀盐酸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溶液(滴加了几滴酚酞试液)中,不断振荡。现象变化为:红色变浅无色。刚好无色时,说明稀盐酸与NaOH刚好反应完,颜变化明显。

小组5、将稀盐酸溶液(滴加了几滴石蕊试液)逐滴加入到KOH溶液中,不断振荡。现象变化为:红色不断消失紫色红色。刚好紫色时,说明稀盐酸与KOH刚好反应完,颜变化不明显。

篇(5)

关键词 :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融通”;措施

在当今社会中,会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且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更高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两个方面,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而培养模式的主要构造元素有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因此,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应加强课程改革,合理应用“课证融通”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会计人才。

一、“课证融通”模式内容

“课证融通”模式指的是在会计具体教学中融入会计资格证证书考试。在具体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中,在电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结合国家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知识、素质、技能的标准,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选取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等,确保课程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在此情况下,结合课程专业教学与行业专业证书获取,以技术含量高、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代替课程考核。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练,拥有实际的会计职业能力。例如,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大一学习中,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设置基础会计、财经法律与会计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并根据每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单项实训,如原始凭证审核、账簿登记等实训。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即具备会计专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又具有真正的会计专业技能,学生就业率大大提高。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的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让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提出要求,需要会计人才掌握先进的会计技能、具备操作信息设备的能力,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仍以培养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熟悉计算机、管理知识为目的,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工作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进而造成学生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在电算化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院校没有准确把握课程形式,侧重于财务软件操作教育,忽视理论知识的全面培养,或注重理论知识教育,缺乏实践培训,使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

(二)教学模式单一,电算化课程开展不合理

在目前的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多采用课程讲解的单一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过程强调理论知识,学生也习惯于听、背、考模式,忽视实践环节,理论学习无目的性,没有与实践操作相联系,忽视校内外实践。在具体的电算化课程开展方面,教学存在缺乏前期基础性课程教育、课时量不足、课程教材不适用、教学时间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学中,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课、上机课,总课程量需要在两部分间合理分配,而在整个会计课程安排中,《会计电算化》课时量较少,这样教师就无法全面开展上机课,学生的财务处理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

三、“课证融通”模式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中具体应用

(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调整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满足学生考试的基础上,将会计工作岗位需求作为教学导向,整合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会计岗位工作。例如,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上传至校园网内,建设网上课程,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电子教案、学习专业知识,并为学生最新的财务软件系统,让学生进行实际财务核算练习。同时,将erp 理论注入学生理念中,拓展会计查询、领导、决策、管理等功能,在课程中融入管理信息等边缘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视野,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最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为指导,选择、编制最符合社会要求的教材,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引入实际案例,丰富教材内容,以此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教学方法

将“课证融通”模式应用于会计专业教育中,需要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为途径。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目标下,教师可根据职业资格证考试设计的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目的,全面整个整理资源、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整体设计课程,满足课程需求,提高课程效率。例如,在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考试要求中,要求学生具备财务会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财务能力的考核,在具体教学中,灵活利用演示法、自主式网络学习法、理论实践融合法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如设定具体的企业情况,让学生开展市场调研,进行成本计算、市场营销等。

(三)加强校内实训模拟训练

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教育,在校内建设实训室,并完善实训室设备,在具体实训中,按照类别将会计专业技能分为若干技能单元,将每个技术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在校内实训室内创设企业工作情景,开展项目引导式实训教学。例如,将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划分为报表编制、凭证处理、期末清查、期初清账等项目,根据各项对应的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实训教学。如账簿处理项目的工作任务有对账、错账更正、编制科目汇总表等,涉及的学习领域有会计记账基础、账簿分类、审核等,根据此情况根据某一企业具体情况,创设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学习情境,使学生现在会计实训室内独立完成填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的任务。

四、结束语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开展“课证融通”模式教学,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重生,周萍萍,程锦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4-76.

篇(6)

我国中小企业的ERP系统的特征有两点:1.数据关系纷繁复杂,从系统的组成结构来说,其涉及到大量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提供货币信息,也提供非货币信息,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相关性。2.对财务决策的支持和推动。传统财务管理软件能提供简单的财务决策,但这一服务局限性强,无法运用到决策的全过程中。ERP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集成化,集中化信息处理有利于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全面预测决策面临的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ERP系统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我们必须看到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状况。目前,ERP人才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高端层级ERP人才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中间层级ERP人才能对ERP系统实现顾问管理,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底层ERP人才也就是普通ERP人才,其懂得熟练使用和维护ERP系统。当前,ERP人才紧缺,大多数ERP人才聚集在软件公司,而中小企业的ERP人才严重匮乏。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其人才缺口也将不断增加。ERP管理理念代表着先进的管理方法,它必然与中小企业的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矛盾,而中小企业的管理本身就存在较多问题,这给ERP系统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进而带来ERP人才的频繁变动,造成人才流失。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的ERP人才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

2基于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滞后表现在:第一,缺乏整体意识。会计电算化只是ERP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因此,只有在ERP整体系统中看待会计电算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其在ERP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经常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开展教学活动,其与企业的ERP系统的联系断裂开来。第二,会计职能模糊。当前形势下,企业会计职能不仅是核算和反映,还有监督和管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方能将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完美结合起来。而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核算,轻管理,不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ERP人才。

2.2师资力量不雄厚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ERP人才的关键,而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经验少,多数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会计电算化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其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管理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不满足这一条件。

2.3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必须开展大量实训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各种事务的处理方法。但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缺乏系统规划,无法与企业的ERP系统操作结合起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低,无法顺利上手,满足不了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3面向中小企业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中小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笔者对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实践措施:

3.1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教学目标定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和扩展层次,培养不同水平的ERP人才,适应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为:通过全面传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熟练操作一些简单的财务软件,懂得软件的维护管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免出现完全不懂情况。扩展层次的具体目标为: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操作为基础,重点讲授系统的操作、日常维护管理,讲授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开发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财务系统时能自主摸索其工作机理、功能等。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则可以安排财务软件的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比、实训教学等。通过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

3.2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实训条件不佳、没有专用实训机房、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毕业生的操作能力低,不适应中心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刀阔斧的开展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与时俱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考核模式,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定性考核、定量考核等方式结合起来;将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证书等考试方式结合起来。学校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提高职业技能,更清醒把握学习方向。在改善实训条件上,应积极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岗位有机连接起来,通过职业定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并在深入学习ERP系统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理解企业价值链条的运作,真正意义上理解ERP,而不是将其仅作为一个财务软件系统。

3.3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观念要伴随着ERP系统的广泛应用而转变。首先,将会计电算化置于

ERP系统中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懂得如何将这种作用发挥出来。其次,将会计电算化与其他学科和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起来,正确认识会计的核算、反映、管理、监督职能,重点阐述监督和管理职能,将会计电算化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既重视核算,又重视管理。

3.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受训氛围,使其主动接受职场训练,在职场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市场行情,将职场实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外聘兼职教师,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级ERP人才到学校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师,开展丰富的实训教学。另外,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认识到职业态度、意识、道德、行为、技能、情感、社交等对学生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ERP人才。

高职院校为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主动到企业挂职,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企业实践机会,让教师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的额英语情况,了解市场行情,了解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并将了解到的东西融入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去,培养更多适应中心企业的ERP人才。主讲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既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各项经济业务。

3.5教学模式改革

篇(7)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23-02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技术基础指软件技术基础和硬件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语言、通信和网络原理,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指本专业常用软、硬件的应用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中,硬件基础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还是工业控制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硬件支持非常了解。由于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在硬件课程的设置、教学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多数学生的硬件能力都比较差,基本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对此本文对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和方法。

1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硬件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太快,教材知识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其次是实验条件差,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无法锻炼实践能力,学习困难较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导致当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方面的偏离: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包括社会各类计算机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

(2) 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硬件课程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设备投资大,通常每门课程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和相应辅助设备,且对实验室辅导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多数高校在硬件课程及实验条件建设方面都明显不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过少,而且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造成学生硬件动手能力普遍低下,其创造力无法得到训练,这导致了计算机硬件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足。其中的客观原因是学校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没有条件开展自主创新性实践活动;而其中的主观原因是实践能力在考试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小,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指导能力也有限。另外,部分理论教学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

(3) 在教材方面的欠缺:一般教材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且教材知识相对落后,许多客观条件原因限制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一,计算机硬件发展太快,真正能反映当今世界微机领域新技术的微机原理教材太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几乎没有。其二,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讲述起来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可视性和直观性差,致使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学习起来不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由于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难度非常大,许多教师偏向于讲述旧的知识。其三,新知识的过快更新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4) 课程教学系统性方面的不完整:课程教学系统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各相关课程以及教材之间的分工与衔接不够规范。其一,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其二,在硬件课程之间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其三,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其四,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突出。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健全。

根据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加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提高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2提高硬件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2.1提高认识

计算机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统一,计算机工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以硬件为基础执行程序的过程,所有硬件的工作都是软件驱动的结果,而计算机的优良性能是通过复杂的硬件系统结构换取的。只有对软件的载体――硬件、硬件组成、硬件的工作原理理解才能对软件是怎样依附于硬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飞跃的认识,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各硬件课程开设时,应首先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当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建立起与软件之间的联系。同时介绍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应必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硬件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门课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在开设各门硬件课程时,可开设相关课程的专题讲座及相关的学术报告,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加大实践能力在考试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以促进学生对硬件实践的重视。从而改变大学课堂上“重软轻硬”的现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一个IT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2正确处理内容先进性与教学适用性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保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并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适时跟踪学科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首先作为课程教学,应尽量选用能反映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能体现出知识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计算机硬件教材,重点要突出基本原理思想和基本方法技术的阐述,以使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硬件知识。其次又要重视其实用性的一面,尽量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上流行技术、流行产品、流行工具的距离,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硬件、软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来独立获取、掌握新知识、跟踪计算机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的能力。使课程的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固有规律、学科的内涵及联系,以及人的认知规律。可以通过在系列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来解决。

2.3 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硬件和软件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学到较系统的先进硬件知识。因此,首先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注意知识点的重叠和互补,以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其次要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教学之间的勾通,对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适当的穿插。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利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的实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课程中,联系“操作系统”课程中I/O管理、内存管理、CPU调度等知识,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解决好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计算机硬件技术内涵丰富,学时少和内容多、要求高将是一个一直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一要靠系列课程内外体系的整体优化,找到一种相对来说能动态跟上计算机硬件发展步伐的教学和教材新模式;二要靠课程各教学环节功能的统一运筹、合理调动和多种教学方法模式的科学设计、统筹配合;三要靠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现代化。

2.4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才能满足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必须增加对硬件实践设备的投资,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一些实验设施,尽可能建设一些与本校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还要改变现有的硬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增加教学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创新类和设计类的实践环节,并开设硬件综合设计的课程。

3结束语

对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对推进课堂教学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娟,郑彦,王绍橡. 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

[2] 钟乐海,王朝斌,唐新国.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篇(9)

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已逐渐转变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软件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教学却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缺乏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硬件方向的基本能力。即,计算机教育上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1计算机硬件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向的核心和普通知识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门课程中: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相互之间内容衔接较多、重复之处也比较多,而某些知识点缺乏前导、造成断层。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划定,而不是以计算机系统的整个体系结构为主线,造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实现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完整体系,使知识的连贯性变差;而且计算机硬件技术,例如:处理器技术、存储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和变化,这些变化很难及时地反映到计算机硬件相关教材和实验设备上,因此难以体现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教材之间的关联。由此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上课缺乏激情的情况[1]。

因此,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硬件技术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是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硬件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真正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课程群。课程群方法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各门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有效的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体系的进程如图1所示。

其优势在于以下3个方面:

1) 内容具有科学性。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便于组织教学。

2) 实验室高效利用。课程群使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大型的跨课程综合型实验,不仅在使用人次上,更重要的是在每次使用的效率上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 教学具有可控性。课程群所有课程的教与学透明度提高,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减少,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可控性[2]。

3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群的构建主要针对我校2010级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构建以下3个方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综合型实验与课程设计设置和课程群内容的更新[3]。

3.1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

课程群的建立包括确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在课程群设置中,以学科方向和模块为核心,同时与专业培养计划相适应。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打破单一授课的限制,使不同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根据课程群设置凝聚一起,集中对各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与组织进行系统地规划,避免重复和脱节现象。例如:可以考虑把汇编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结合,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也可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3门课程全部联系起来,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全部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4]。

3.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综合型实验建设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群建设中,不是以单一的课程为单位设计实验,而是按照整个课程群来设计一体化的实验环境与实验内容。可以将汇编语言方向、微机接口方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灵活运用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团队精神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设置了8255、8253等实验,同样在计算机接口实验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因此,可以考虑整合这部分内容,利用几个接口芯片开发一个小系统,不仅使同学学习了相关接口芯片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芯片在系统中的应用,建立整机概念等。

3.3课程群内容更新建设

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课程群内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到每一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让学生要尽可能学习掌握同当前主流技术发展方向联系比较紧密的新技术(如Pentium 的超标量流水线、分离的指令Cache 与数据Cache、指令分支预测技术、Itanium 的EPIC 核心技术),以及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趋势(如未来处理器技术, 现代网络环境对硬件技术的要求, 64 位微处理器技术)等。

4结语

本方案已经通过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打破以往独立课程设置方式,初步确立计算机硬件的课程群设置,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设置的方案。该方案如果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必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变当前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硬件能力偏差的现状,提高其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强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建宇. 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 福建电脑,2007(5):188-189.

[2] 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等.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 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3] 王让定,钱江波,石守东,等. CC2005的计算机学科硬件与结构课程群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8):137-138.

[4] 刘全利,黄贤英,杨宏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8(4):9-10.

Discuss on the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 Group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ZHANG Xi-hai, YU Xiao, WU Ya-chun, WEI Xiao-li

篇(10)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硬件系列实验课程主要从逻辑和应用两个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硬件抽象理论的同时,通過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直观地验证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培养学生在应用技能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计算机硬件系列实验课程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1 问题分析

当前,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上“重软轻硬”。不少学生认为硬件实验课程只是验证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对学习软件知识,进行软件开发没有帮助;或者认为硬件实验完成的多少无碍大局,因此在硬件实验课程上缺乏主动性。

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当今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而硬件理论和实验教材均稍显落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没有融入到实验课程中。

3)实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由于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包含了众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课程之间不仅存在前后衔接的层次关系,而且存在着相互渗透的交叉关系,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之间和课程知识点之间内容衔接比较紧密。但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独立授课,過分强调某一门课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忽略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整体优化,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有些课程的先修课并未放到培养计划中,造成前导知识断层,致使学生的硬件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实验技能不全面,无形中给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制造了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创新性实验认识不足。计算机硬件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通過基础类实验验证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这一最低要求上,还要通過综合类实验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系统设计,更需要拓展视野,完成一些开创性的设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素养。

5)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高。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为限制性集中管理,学生进行集体实验,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实验需求,实验设备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硬件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限制了学生完成硬件实验的能力,降低了实验兴趣。

6)缺乏科学的实验、实训成绩评价方法。计算机硬件实验、实训成绩過度依靠教师现场观察进行打分,导致实验指导教师工作量繁重,实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统一评价标准,降低了考核成绩的公正和客观性。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改革创新性的建议,但多倾向于从某一侧面解决问题。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统筹规划,兼顾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实践模式和评价方法各个方面。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开发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子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日益普遍,尤其是ARM、SoC、SOPC等技术的出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融合日益显著和成熟,加强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建设、硬件课程体系新的实验平台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2 融合各门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配合对应的计算机硬件理论课程,忽略了各实验课程间的融合性,而且课程内的各个实验之间的融合也不够紧密,而技术的发展需要软硬结合、软件硬化或交融。硬件实验课程教学任务不但要学生了解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维护技术,能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部件及应用系统的设计;结合软件知识,能够设计计算机应用系统。尤其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日益普及,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要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因此,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群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建设。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授课、讨论、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使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按照培养方案,对课程群内各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形成包含基础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标*的课程为核心课程)。修订教学大纲,协调各门课程的内容,避免同一内容在多门课程重复讲授;适当引入新概念、新技术;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容侧重和无缝衔接。

在基础层,讲授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设计方法,能够设计一般的数字逻辑部件及简单的数字系统。在系统层,让学生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和设计方法,能够再现和设计简单指令系统、CPU和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在应用层,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应用软件)设计方法,能够设计实际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3 建设共享和开放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

当前,计算机硬件实验主要通過集体实验来完成。由教师布置,学生准备,在固定时间集中到实验室完成,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种途径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实验需求。

此外,一些实验室采用分散预约和集体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過网络进入实验网站进行预约,提前准备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的“静态”(实验项目、原理、内容、设备等)部分后,再到实验室开始做实验;在实验過程中完成实验报告的“动态”(实验调试過程、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部分。这种方式较为灵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效率,但在实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不能解决供需矛盾。

近年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教学和虚拟实验已经成为业内研究的一个热点。虚拟教学可模拟进行演示、探索、游戏。利用简易型虚拟现实技术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物理、社会)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体验和观测的环境。虚拟实验室概念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William Wolf于1989年首先提出的,它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环境,致力于构筑一个综合不同工具和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的集成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实验员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世界上分布的各种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及人力等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将有效缓解很多院校在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普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而且开展网上虚拟实验教学能够突破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随地上网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 改革创新计算机硬件实验和实训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原理的有关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即先通過教师演示,然后学生再现计算机硬件各个器件的工作。目前的计算机硬件实验仪器生产厂商多提供这种封闭性实验仪器,虽然利于教学,但是仅支持基础类实验,实验内容固定,实验目的单一,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验证性基础类实验的问题,综合类实验也纳入到了计算机硬件实验模式中。这类实验需要综合多个知识点,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一般作为考试型或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安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考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进行规划、设计、组织以及调试运行的能力;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开放实验的选题项目,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

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本科教育始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基础。在有条件的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鼓励本科生及早进入研究领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创新成为实践环节的更高要求,其实现途径成为实验模式研究的新课题。

5 建立完善科学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成绩评价机制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過程中,实验成绩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在教学实验中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学生在教学实验中的潜能是从事实践教学的高校教师所探讨的课题。

计算机硬件实验成绩的评价不同于软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设备进行考核,其考核形式包括单项实验验收式、实验报告验收式、综合实验考试式等,考核教师的工作量巨大。考核過程中,成绩的评定人为因素较严重,過分依赖于考核教师。另外,实验考核中也存在抄袭现象,仅仅通過实验报告形式考核欠科学公正。因此,计算机硬件实验成绩的考核需要规范化、量化。

为了减轻考核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来分等级衡量。等级制成为首选的评定方法。但该评价标准较为模糊,而评价学生实验成绩的因素是多元的,并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通常难以定量衡量。如果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如仅给出一个成绩,很难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也就难以对其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

指标制则对等级制进一步细化,将考核指标化,如表1所示。

篇(11)

2005年,ACM(美国计算机机械协会)和IEEE/CS(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联合提交了CC2005,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将计算学科分为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技术(IT)、信息系统(IS)等5个专业学科,并针对本科生的教育,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给出相应的参考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2]。课题组以此为蓝本,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1)电子技术;(2)数字逻辑;(3)汇编语言;(4)计算机组成原理;(5)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1)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技术;(2)计算机系统结构;(3)多核程序设计;(4)嵌入式程序设计。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现,硬件系列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知识中物理结构及体系结构的完整知识模块。从教学角度上看,需要从全局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安排,而在体系内部,可以按照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更深程度的细化和分类,并逐一整合。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明确各门课程之间在教学上的协调,又保证了硬件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为例。在运算器基本原理部分涉及“数字逻辑”课程中所讲授的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在存储系统部分涉及“操作系统”的虚拟存储器的知识;在指令系统部分涉及“汇编语言”的知识;在控制器部分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关于流水线的知识;在I/O系统部分涉及“微机原理与接口”的中断技术的知识。如果不将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落实到知识点的整合和重组,任课教师就无法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学生也不能真正从整体的层次上把握系统的构建和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法、原则。课题组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以课题梯队为核心,重组了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梯队教师的集体研讨,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及课程实践内容进行定位,对相互重叠、重复、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之后,基本做到了课程之间的无缝衔接,即前导知识无断层,同时也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形成了一套衔接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能力

围绕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课题组系统地整理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内在联系,从实验结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控制应用的要求,设计出阶段性、模块化、系统化、递进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课题组采用EDA技术,就计算机专业硬件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EDA技术的优势,改革现有实验方式,结合QuartusⅡ软件,利用VHDL语言和VerilogHDL语言,除完成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之外,还支持FP-GA设计(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辑门阵列),使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极大程度地减小了软件系统对硬件系统扩展性的制约,减少了软件系统对硬件系统的依赖,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平台支持,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