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不同的国家对具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其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英国类似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国际上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文件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简称IASC框架,而美国则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对财务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的研究,依此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并提供相对一致的概念基础,同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并发展新会计准则。按照美国FASB的描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主要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公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现代企业经常涉及到的交易、事项和其他经济活动。我国的基本准则,名义上不是概念框架,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起指导作用,也可视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雏形。但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概念框架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多需改进之处。本文从中美两国概念框架体系的重点几个项目进行比较,希望对我国概念框架的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加速实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
二、中美财务会计重点项目比较
(1)法律地位的比较。美国FASB颁布的CF的法律地位同国际IASB的CF类似,属于不成文法系,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此结构并不是一份会计准则,它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揭示问题确定标准,其内容不能取代任何具体的会计准则,如遇抵触情况应以会计准则为准。而我国属于成文法系的国家,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企业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编报财务报告而不能背离,也就是说具有法律效力。(2)结构体系的比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共同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质量特征(美国称为信息质量特征)、要素定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及财务报告等。美国SFACs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目标(起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性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而中国的基本准则包括十一章: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3)财务报表目标的比较。世界各国目标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决策有用观,有的注重受托责任观,并以决策有用观为主流。美国SFACs表示决策有用观置于首位,受托责任观于次要,并指出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中的一部分或中心部分,财务报告应该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还包括传递信息的其他手段。目标是向现在和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并区分一般目标(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具体目标(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关于企业资源的权利及变动情况有利)。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我国目标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借鉴国际上的做法,我国应该具体明确财务目标,并将其作为制定的起点。(4)对于基本假设的异同。在美国概念公告中并没有专门此方面的假设,但在公告上下文中渗透了会计假设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目标为起点制定的概念框架。在中国的基本准则中提出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五项,也就是比较详细具体。但是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四大假设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应该对此进行修订。(5)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FASB在SFAC NO.2中对财务信息的质量划分了明确的层次结构,其主要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关性与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有可比性、中立性和重要性等。在之后的公告中又涉及稳健主义和审慎性。并对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这包括效益和成本的平衡问题。我国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个特征: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这其中并没有排序,都是围绕“决策有用观”的目标做出的,但缺乏层次性。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中没有涉及成本和收益的平衡问题,也没有对各个特征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做出说明。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否则将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6)财务报表会计要素的比较。“中美CF”会计要素设置的理念相同,都是未来经济利益观。美国SFAC No.6中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分类和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美国F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成十大类: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涉及权益的要素较多,这充分体现美国十分维护业益。中国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同样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两国对收入和费用的界定是一致的。我国提出了利润的概念,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而会计要素中并没有利得和损失,也就是要素不完整,应该扩展为八个,尽管他间接包含在利润中,但这仍是我国准则中的一个不足。(7)会计要素的确认。“中美CF”的会计确认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美国FASB在SFAC NO.5中,为确认设定了四项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一项经济事项必须同时符合上述四条基本确认标准才能予以确认,且要符合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才可确认,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中国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确认”分为六章,每章细分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列报三个部分。我国首先考虑的是形式,其次是实质,且把要素定义与确认结合讨论。这一创新点有利于理解要素定义与确认的联系。(8)会计要素的计量。美国CF中有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首先使用)、现行成本、现行价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其中公允价值这一要素是在公告修订之后加入的,但仍主张使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使用受一定成都的限制。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三、总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SFACs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基本会计准则起着概念框架的作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因此我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概念框架理论,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发展的现状,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善我国的会计体系。早日制定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才能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许艳.中外财务报表概念框架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0(11下)
[2]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J].厦门大学学报.2006(4)
[3]陈洁,龚光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国际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0(7下)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cial Acconunting,CF)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三个文件中。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三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联的基本概念联结起来的凝固体系,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2. 西方会计学界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动因
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各国会计学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为什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浓厚兴趣呢?7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订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学会以及一些着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和约束会计实务。究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环境形势和会计实务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呈现“滞胀”状态,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国际税收、外币折算等重大会计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强烈批评。
这样,在大批财务会计准则出台后,当人们发现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不一致或出现分歧时,才感到有必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研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因此,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便为纠正会计实务中的不足和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3. 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就西方会计学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事得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提出的名为“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ANDIMPLICATIDNSOF CONCEPTUAL FRAMEWORKPROJECT)的研究计划中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4.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
限性,据以作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
在我国,尽管基本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相似,但不得将其等同看待。因为:
首先,从中西方会计准则体系比较来看,美、英等国,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独立于会计准则进行公布的,只不过各国对概念框架的称呼不一样,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次,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表现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如,在我国非盈利性组织会计通常运用现金制,而《准则》明文规定一般企业必须采用应计制。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暴露了《准则》适用性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准则》目前存在着会计科目表达抽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完整等问题,因而,尚不能用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那么,究竟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准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准则》的出路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一论”。即将《准则》认同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之进行适当修改。(2)“并存论”,即在对《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这样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本前提概念、《准则》、具体会计准则。(3)“替代论”。即取消《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不同的观点将导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效果。笔者赞同和主张第三种作法。因为:(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可以避免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阐述不多、有些原则空泛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摆脱因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而不断修改的局面。而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可以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2)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可以避免《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重复问题。如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与计量,在具体会计准则的要素中必然要涉及。(3)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之后,也就不存在所谓《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而是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4)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可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理解。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基本原则
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国际化并不排除国家化。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考虑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6)继承性原则。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引论
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
目前,我国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不是建立在一个规范的基础上,并给会计的国际协调带来障碍。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及作用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 务 会 计 概 念 框 架最早出现于1976年 12 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不同的国家、组织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较流行的是 FASB 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评估和修订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 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
(2)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3)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三、中国特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烙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1)法律地位的中国特色;(2)制定机构的中国特色。
(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的中国特色
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不一样,各国的CF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
在美国,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不是美国的GAAP, 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是一个理论基础,游离现行法律体系外。
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特别强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位,明确指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可见,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具体准则制定起统驭作用,属于准则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概念框架法律地位制度最优形式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会计准则概念依从性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对概念框架的遵从主要通过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来保证,法律地位越高,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一致性程度也越高。因此,将概念框架定位于会计准则体系组成部分的制度安排在指导和评估会计准则方面所获得的制度收益要大于将概念框架作为指导性规范的制度安排所获得的制度收益。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机构的中国特色
究竟由政府还是由企业来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财务概念框架的性质。确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时,先要明确其性质。理论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通过它的制定可以向社会各界表明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理论化。显然这种理论体系,由研究会计理论的专家组成的专门队伍制定要比政府制定更能胜任。
(2)民间职业团体的力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会计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权威的民间团体,这些民间团体具有承担制定会计准则的重任。然而与美国相比,在我国不具备美国那么强大的会计民间团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会计职业团体没有单独制定准则的经验,不过是参与准则的制定而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自然也不可效仿美国的做法,而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四、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之处
通过与国外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比,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有一些缺陷。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未划分层次
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且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或主次或类别。”而我国新的基本准则在第二章中虽然提出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并未对其分类分层。这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会计计量缺乏实质内容
新的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说明新的基本准则虽然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具体准则和会计处理中如何恰当运用各种计量属性给出指导意见。
(三)财务信息列报未对披露作详细规定
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所必须包含的内容。我国吸取了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构建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新的基本准则中,保证了我国现阶段的概念框架的完整性。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得到的,报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属于披露的范围。确认和披露都是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但是作为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的基本准则对披露的关注还不够,并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
五、发展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一)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
我国现阶段构建概念框架选择“两步走”的形式转换策略,而非一步到位,其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国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二)加深公众对基本准则的理解
虽然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会计法规的形式存在,但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学术界仍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和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来缓解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内在冲突。比如,在新的基本准则后,发行相应的“应用指南”和“基本准则讲解”,为每一个对会计特别是对基本准则感兴趣的人士讲述基本准则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念。此外,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学术和职业组织也可以印发有关“基本准则修订的背景、重点及其理论说明”的单行本,让会计职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新的基本准则的实质性目标,发挥其充当概念框架的积极作用。
(三)重视修订的动态化
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当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够实现第二步转换――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F436 文献标识码:A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1 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常被看成是“制定准则的准则”,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概念框架能够帮助准则制定机构发展今后的会计准则和复议现有的会计准则,促使准则制定机构保持有关准则文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减少或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1.2 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订就有了方向。否则,会计准则的制订势必招致各个利益集团的批评、乃至指责会计准则的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宗旨。
1.3 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内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一般情况下,具体的会计准则用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与操作,概念框架不解决实务问题的直接依据,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于其具有的前瞻性,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提供参考,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4 节约准则的制订成本及其实施的交易费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存在,为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概念基础,使得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惯性”,可促使形成内在逻辑严谨的会计准则体系,节约准则的制订成本,避免因“救火式”的准则制订方式走“弯路”而引起不必要的成本制订支出。
1.5 有助于增强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存在“,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那些非专业人士,通过学习概括性强、粗线条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更充分、更全面地理解财务报表传递的信息,更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济决策。
2 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我国至今尚未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具体的概念,但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已有所体现。特别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新基本准则主要从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财务报告等六方面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3 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新基本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被视为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项阶段性成果。但是其也存在不足之处:(1)对会计计量的规定缺乏实质内容,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比如新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的基本准则提出了5种计量属性,但是并没有明确每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对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缺乏规范,将导致在有关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对于计量属性的选用出现一定的随意性。(2)财务信息的列报中未对披露作详细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得到的,报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属于披露的范围。确认和披露都是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但是作为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的基本准则对披露的关注还不够,并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此外,关于报表的编列方式、编制依据及合并报表的定义、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等问题在修订后的准则中没有涉及。虽然会有具体报表准则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但是财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的最重要部分,以上问题应该在基本准则中进行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
4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4.1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完善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第二,立场中立原则。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原则,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第三,相对稳定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第四,国际化原则。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结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
4.2 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我国现阶段构建概念框架选择“两步走”的形式转换策略,而非一步到位,其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国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4.3 重视修订的动态化。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当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够实现第二步转换--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
参考文献
1.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其不偏向和屈从于任何一方利益集团,使通过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的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
2.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
3.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基于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4.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
会计原则可划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三个层次,并对各项原则进行主次排序,对其如何应用加以详细说明,并可考虑在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中补充成本效益原则,按国际惯例将现有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5.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此外,对各要素的外延可以例证的形式作适当的延伸,以其前瞻性为准则制定和规范新的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指导。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6.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这种报告模式,主要基于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会计报表部分,应增加和细化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内容;对企业合并、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重大事项应重点详细披露;在财务状况说明书部分,应适当、谨慎地增加财务预测的内容。
7.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根据资本的财务概念,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购买力,即企业净资产,只有当期末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时,才算赚得利润;根据资本的实物概念,资本如同营运能力,只有当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超过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时,才算赚得利润。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则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继承性原则
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三者应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应具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会计基本假设,考虑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应由财务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作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方面应努力借鉴国外已经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协调和趋同,另一方面又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会计环境,保留或创造了特色。
1.前言
主要说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背景、性质与地位等内容。
2.财务报表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既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条主线,它对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做出了规定,并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3.会计假设
尽管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没有专门针对会计假设的论述, 但这并不表明由环境产生的客观假设就不存在,基本假设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但在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应如何表述基本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学者曾经探讨过建立“会计目标”和 “会计假设”双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模式。
4.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应当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重要性、各种质量特征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权衡、有什么限制条件等。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探讨很难在简明的作为部门规章的基本准则中完成。
5.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的数量和种类并借鉴国际惯例来确定这些要素。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是采用“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来定义这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承认“全面收益”等。
6.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技术流程, 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确定会计确认的标准和程序, 并对会计计量基础、计量模式的选择做出规定。
7.报告主体
应明确“报告主体”的概念不仅包括营利性主体,还包括其他的非营利性主体。另外,报告主体还应当是一个“经济聚合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也可以是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报告主体的聚合体。在确定报告主体的范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采用“所有者观”还是“实体观”,并对控制及共同控制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8.财务报告的列报与披露
该部分应明确财务报告的边界、财务报告的体系构成以及如何进行列报与披露等。尽管现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较少关注列报与披露部分, 但此部分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9.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不仅应考虑制定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还应考虑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1]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80年,FASB在其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概念框架的定义作了以下修改: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它能导致前后一贯的准则。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与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以便有助于协助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有效运行,这一概念框架将能为公众利益服务。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报告中的各项问题,而不过是要求指出方向,用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二次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定义将概念框架定位为章程;后一定义将概念框架定位为理论体系。同时,指出它不仅是属于财务会计的,也属于财务报告。
英国ASB在其《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也对概念框架定义进行了如下界定: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确立了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评价会计准则,以及为关心准则制定程序的其他人士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
此外,会计学界许多学者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过解释。如高德弗雷等人认为:概念框架可以看成是一种会计理论结构,在其最高的理论层次,它描述了财务报告的范围和目的;在其最基本的概念层次,它确定了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等)以及会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在其较低的操作层次,它涉及对基本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和规则,以及在财务报表中需要显示的信息和种类等。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结构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内外利害关系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这一信息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以此作为投资决策与信贷决策的依据;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层要以会计信息来证实自己履行资产受托经管的责任;三是国家财政、税收等机构作为执行宏观调控与利益分享的依据。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它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它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三方利益的协调所需。那么,网络经济时代是否仍然存在这三者的利益,将成为讨论这一问题的起点。
1.互联网对经济的冲击
有经济学家建议现在的经济应称为的经济,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它变得更加透明与暴露,它排除了厂商和顾客之间的中间商,减少了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减少了进入障碍(主要针对互联网服务商而言),小公司能从外界更便宜地购入服务。
互联网减少了成本,增加了竞争,强化了价格机制的作用。它促使现实的经济更像是教科书中所说的那种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无进入障碍的完全竞争形式。通过增强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的流动,互联网使得市场更有效率,并且使得资源被配置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新”经济最显著的效果就是使得“旧”经济更有效率。
2.在网络经济对税收体系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全球税收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存在的缺陷也暴露无疑。有人惊呼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征税工作将比以前更难。互联网代表了无国界,有一种“无处不在又无法触摸”的感觉。正是互联网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也是互联网将可能严重影响目前的税收体制,使政府难以获得足够的税收以提供满足居民所需的公共服务。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降临之际,税收部门也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另一烦恼即“税收竞争”。针对一些国家采取低税率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和业务的做法,欧盟最近表示税收竞争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收入并将在今后几年内反映出来,对此应予“宣战”。而互联网具有增加税收竞争的潜力,轻击鼠标就可以使跨国公司轻而易举地将其业务转向低税收地区。今后许多公司都会像默克的新闻媒体公司那样,自1987年以来在英国获利14亿英镑却不交一便士的公司税。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在网络经济时代,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监督管理者,企业仍然要依法纳税。而互联网经济不仅未能给政府在税收上带来直接的利益,相反却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更加便利地从网上取得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强制性约束将会逐步下降,而自我约束机制将会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一旦成为公共商品,其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
三、财务会计框架制订的建议
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人呈现多元化、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外部利益集团的瞬息万变给未来投资者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而唯一不变的正是最终的利益获得者,企业本身。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目前,它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纷纷建立起各自的概念框架体系。而我国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只具备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部分功能,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然相距甚远,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因此,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环境的要求,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断了解,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日益重视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框架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构建出来。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由财务会计目标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会计基本准则是否等同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财经部会计司(2007)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在其会计准则制定中,通常都制定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既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有关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本文试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和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下文合称“中美CF”)进行比较研究。
二、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
(一)制定方式的比较“中美CF”制定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给会计准则建设提供理论指南,为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概念依据,并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会计实务的理论性发展起指导作用。“中美CF”内容体系不同。为了克服不同机构不同时期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相互矛盾、首尾不能相顾的现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至2000年共发表了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FAC NO.1“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SFACNO.6“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中SFAC NO.6取代了SFAC NO.3,实际有六份。中国只有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而且篇幅不到美国SFACs的六分之一。美国SFACs对各条款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中国基本准则只罗列各条款,没有展开理论阐述。美国SFACs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基本准则是理论应用,两者的理论层次存在差异。“中美CF”作用的范围不同。美国1939年开始公布财务会计准则,多年后才开始制定SFACs。SFACs只能对此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正起指导作用,不可能对溯及过去。中国先制定基本准则,后制定具体准则。中国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准则,用来指导所有的具体准则的制定,也是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会计处理依据,对本国具体准则作用的范围明显比美国SFACs大。“中美CF”法律效力不同。1980年,美国FASB明确主张概念框架不涉及具体的会计准则,也就是说SFACs不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不具有约束力。“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的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我国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处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下,不仅实现不了其制定初衷,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监督部门的认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处在第一层次,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力。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比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都兼用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两种观点,但侧重点不同。美国SFACs把决策有用放在首位。SFAC NO.1“财务报告的目标”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它分解为三个具体目标:一是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SFACNO.1把受托责任放在较低的位置。SFAC 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明确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表明FASB将财务报告目标从传统的“经管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性”,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基本准则更强调受托责任。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见,中国财务会计报告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项目标,并且受托责任排在决策有用的前面。因为中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管理阶层通过财务报告向投资人(所有者)报告资源运用和经营的受托责任,是委托关系中人应尽的义务。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具体指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的传递。“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主张相同,都主张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真实与公允兼具。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而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期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则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不偏不倚性和可验证性。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不同。SFAC NO.2建立了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质量特征构成的体系来判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
先,提出总体质量的要求――决策有用性。接着,提出一些次要质量,如可比性(包括一致性)等。然后,提出对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与可理解性。最后,提出确认的起点要求即重要性(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特征)。SFACNO.2以阶梯形式层次分明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展现于使用者面前。这种表述方式在其他概念公告中十分罕见。中国基本准则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形成体系,彼此之间更多地表现为平行并列的关系,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部分内容不同。美国SFACs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不偏不倚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中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提到这些特征,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
(四)会计要素的比较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美国SFACs的“企业财务报表要素”和中国的“会计要素”二个概念的内涵是同一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具有可比性。“中美CF”会计要素蕴涵的理念相同,都是未来经济利益观。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分类和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一把业益划分成权益、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三个要素,这种分类能够把本期业益变化的原因清晰地分类反映出来,揭示投资者本期培养资本和利润分配金额以及由生产经营引起的业益变动额。二把全面收益单独列为一个要素,从而可以把资产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作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可以反映前期调整对本期净收益产生的影响。三对资产的定义有重要突破,把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创造性地用未来的经济利益作为资产的本质来定义资产。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视为一系列未来经济利益的支付义务和属于所有者的剩余。中国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如第20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借鉴了SFAC No.6关于资产的定义。“中美CF”会计要素的形式大同小异。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第一次提出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定义,刻画其特征。SFAC No.6继续认可。中国基本准则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中美CF”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四个要素相同。涉及权益的要素,美国SFACs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中国基本准则只有所有者权益一个,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美国利得、损失是二个独立要素,中国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这些差异主要因为“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多一个全面收益要素,中国多一个利润要素。这与中国会计的传统惯例有关。“中美CF”会计要素都没有涉及会计记录的处理方法。美国SFACs只论述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对日常记录使用的账户体系的要素撇开不谈,不涉及会计记录。会计科目由企业自行设计并进行账务处理。我国以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加以规定,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融为一体。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准则体系的正文由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把156个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
(五)会计确认的比较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并列人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包括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述一个项目,并将其数额列入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之内。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中美CF”会计确认的基础相同,都是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会计计量、报告的基础。“中美CF”会计确认的方法不同。美国SFACs主要根据总的标准“确认”。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首次对会计确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首次提出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项目应否按报表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并进行了界定:可定义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具有相关并充分可靠的可计量属性;相关性是指项目的有关信息应能够在使用者的决策中导致差别;可靠性是指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一项经济事项必须同时符合上述四条基本确认标准才能予以确认。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个项目,应当证明这项确认的预期效益会大于提供和使用该信息的费用。而且,如果一个项目是不重要的,则可以不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中国基本准则是分会计要素进行具体“确认”。中国基本准则共11章50条,对6个会计要素分别安排一章,每章分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列报三个部分。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表达形式上,美国SFACs把确认和计量结合在一起讨论,而中国基本准则把要素定义与确认相结合。中国的这一创新更便于理解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有机联系。
(六)会计计量的比较会。会计计量是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中美CF”会计计量的基础相同,都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美cF”有四种计量属性相同。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五个计量模式(分子为计量属性,分母为计量单位或尺度):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名义货币单位(即名义美元,下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现行市场价格,名义货币单位、可实现的净值/名义货币单位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贴现值)/名义货币单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中美CF”前四种计量属性是相同的。“中美cF”“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同。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会计计量部分,主要讨论了现值与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组成部分。指出应用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主要为了捕捉“公允价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随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所采用的不同折现率而变化所以它不是一项计量属性,而是在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之后的一种摊销方法。SFAC NO.7在列举的五种计量属性中,没有用公允价值
取代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中国基本准则适度、谨慎、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中美CF”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不同。美国SFACs不倾向于采用哪一属性,主张根据计量对象的特点和相关性与可靠性选用五种计量属性中的任何一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七)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产生
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各国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间的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而编制、评估会计准则的基础就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这样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之间的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国经济交流。那么,各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呢?我们通过几个国家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进行阐述。
(一)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述
1.美国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76年,美国FASB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在《概念框架研究计划的范围与影响》中列为专业术语。FASB将概念框架描述为相互关联的目标与相关概念共同构成的逻辑一致的一种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可以将财务会计的性质、局限性及作用进行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等。
2. I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89年4月,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批准,IASB在当年7月《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构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该框架认为,财务报表可以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等。
3.英国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9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征求意见稿中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英国财务会计的概念。为了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由其内容的相关性及可靠性、表达的可比性来进行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同时定义了报表的7项要素,即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损失、利得、派给业主款及业主投资。
4.澳大利亚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87年,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相继公布了多份征求意见稿之后,最终确定了一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框架认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在编制和评价稀有资源配置决策时所提供的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该框架与其他国家框架描述的主要不同为,报告主体是其首先考虑的,而不是财务报告的目标。
(二)IASB与FASB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缘由
1. 现有概念框架提出时间较早,已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从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了解来看,大多数提出的时间都比较早,基本为20年前所提出和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据及目的均按照当时的财务相关研究成果和准则编制者的基本思想进行。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制定依据和目的都已经发生了改变。IASB与FASB认为,现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修订,以适应现今市场发展步伐。
2. 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很重要的,是指引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21世纪初发生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舞弊案例,促使FASB和IASB一致认同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即将以规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向以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转变。
3. 会计国际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提示我们需要对会计语言进行规范和统一,因此,会计的国际化也逐步产生。IASB的改组成功,进一步确定了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会计准则走向全球统一的必然结果和归宿是标准化,而建立标准化的全球会计准则的基础就是能够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概念框架。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启动
从2002年IASB和FASB联合启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开始,逐渐意识到,如果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准则上的趋同,必须先要完成概念框架的一致。因此,IASB和FASB将联合制定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该项目应能达到的目标作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并在2004年4月开始进行联合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讨论工作,并于10月,正式将其纳入到趋同项目。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初期发展及成果展示
2004年10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正式列入IASB和FASB联合研究项目,其主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且内在一致的通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此框架是IASB和FASB达成以原则为基础建立准则的目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未来准则的必要条件,可以引导财务报告向信贷、投资及类似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既定的目标,IASB和FASB通过分析,将建立联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内部初步讨论阶段、向外界初步讨论稿阶段、向外界征求意见稿阶段和最终定稿阶段。同时还根据主题分为了八个大项,即目标与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和确认、计量、报告主体、列报与披露、框架的目的和在GAAP中的层次和地位、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其它问题。
2010年9月,初步完成“目标与质量特征”的研究工作,正式了成果,即《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也是整个项目定稿最早的文件。对于“要素和确认”项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08年7月29日完成的,在联合会议上,提出了资产和负债具体定义的暂时性结论。2008年11月,IASB提出了要素的广义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流量为主导和以价值为主导两类要素。
2007年11月,通过会议对“计量”的讨论,最终将“历史投入价值、历史脱手价值、现时投入价值、经修正的历史价值、现时脱手价值、现时均衡价值、未来投入价值、使用价值、未来脱手价值”作为备选计量基础。
2010年2月,关于“报告主体”的研究成果以“报告主体征求意见稿”的形式。2008年10月,关于“列报与披露”的研究工作结束,并了《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
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在2010年后期暂停,直至2012年,但前期概念框架所提出观点,对于实际操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IASB和FASB联合概念框架项目暂停两年后,IASB在2012年重新启动了该项目,但由IASB独立进行,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讨,在2013年7月,正式《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主要将前期研究尚未涵盖的主题进行重点关注和研究。
2014年1月,FASB重新启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项目,并将已完成“披露框架”的成果计入。2014年3月,FASB 在“披露”讨论稿的基础上再次了“财务报表附注征求意见稿”,此文稿中,重点对报表附注披露的边界和目的进行了讨论,披露报表附注的最终目的是“细化和解释报表提供的文字和数字信息”,边界受到“相关性”、“成本”的制约。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最新发展及成果展示
2015年11月,IASB新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基本完成,IASB期望在2016年完成概念框架最终稿。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计目标、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债务与生效合同、会计计量、财务报表要素、损益表要素。
1.关于会计目标
IASB在第一章节中对一般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局限性,报告主体的权益、经济资源的信息及变动。
2.会计主体
IASB在第三章节中对财务报告主体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报告主体的含义、财务报表的合并方法、决策人、信息使用人、投资者所必需的其他类型的财务报表。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IASB在第二章节中对有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其成本约束。
4.债务与生效合同
IASB在第四章节中对债务与生效合同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债务和履约合同在某一期间内可完成的相关确认标准,交易价格的计量标准,以及限制合同亏损数额的评估范围,亏损合同的认定等。
5. 会计计量
IASB在第六章节中对会计计量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明确的计量定义、计量与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间的关系;以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为基础,以及计量基础的合理选择。
6. 财务报表要素
IASB在第五章节中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了描述,主要内容涵盖要素定义、资本保全、现金流量要素、所有者权益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所有者权益变动等定义,而其中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内容包括确认定义、与成本约束、确认与相关性、后果及方法。
7. 损益表要素
IASB在第七章节中对损益表要素进行了描述,主要内容涵盖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收益和费用等,在“其他综合收益”项列入支出和收入以外的损失和利润,权益的定义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分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是一项意义深刻且重大的工程,可以为各国未来编制会计准则提供科学指导的工程,但整个概念框架构建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学者进行专业的理论讨论,这项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也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构建过程中去,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必要的建议,为后续我国相关概念框架的构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永平,蔡宇欣,李伟. 试评IASB、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趋同性[J].论坛,2016(19).
[2]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3] 任永平,王琴.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会计之友,2013(3).
[4] 汪祥耀,史开瑕.从CI 到 OCI及分类列报:IASB 与 FASB财务业绩报告规范的改革进展与最新成果述评[J].财经论丛,2013(6).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的是由一系列能够说明财务会计并能为财务会计应用的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能够用以评估现有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解决现有会计准则未涉及的新会计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会计概念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C),英国将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加拿大称为财务报表概念(FSC),澳大利亚称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AC),虽然各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名称并不一致,但内容却基本相同。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研究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通过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分析,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提供相应的借鉴。
二、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分析
该部分主要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目标、财务报表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确认标准、计量五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见表1。
三、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点及解释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概念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成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直接面对全球各国的国内会计准则。其财务报表的目标既考虑了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作用,也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其质量特征除可靠性和相关性外,还增加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与其他CF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IASC框架在目标之后增加了基础假定项目,即持续经营和应计划两条假定。
(二)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
一、引言
自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研究,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概念框架,FASB在第二号概念结构的前言中给出界定: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指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可见,FASB构建CF的出发点是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那么,两者的相关程度决定了概念框架的理论地位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本文将从美国概念框架的产生背景来分析其CF的作用及与会计准则的相关程度,再从我国的特殊环境来看两者的相关性,以期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所启示。
二、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偏离——基于CF的首要作用
(一)美国CF的产生背景。
美国会计职业界长期面临着政府管制的压力。1907年的信贷危机,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1923-1933年的经济危机,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为例,SEC具有法律授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有权管理上市公司所必须提交的各项财务报表资料,这对于会计职业界而言是一个面临着“失业”或失去“垄断租金”的威胁。为说服SEC不要过多干涉会计职业界的活动,最有效的“借口”仍然是理论,一种会计不应由政府管制的理论,或者说,政府过紧的约束与管制会损害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在SEC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力转授给会计职业界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38年起正式着手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同年第一个制定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但它所发表的代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准则文献〈会计研究公报〉并不是在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不过是对不同会计惯例的比较和筛选。〈会计研究公报〉的制定缺乏理论,这一缺陷终于成为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的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协会特别成立了会计研究部,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会计研究部在其发表的第1、3号研究公报中,分别探讨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力图强调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以“假设—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由于会计假设的研究受形成多少条假设以及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严密等弊端的限制,加之会计研究部所提倡的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一系列模式,都与现行会计原则相去甚远,以假设为起点的概念框架,非但未能为现行会计原则制定的有效性起到辩解的“借口”,反而可用来批评现行会计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1962年美国政府干预“投资贷项”会计准则制定事件发生后,会计准则制定受政府干预的频率越来越多,不少国会议员等政治家被游说参与到准则制定的讨论中。当时学术界也普遍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显然,如果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威机构就不应该是民间的,政府权利机构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而只有会计准则是技术性的,由民间机构制定才是恰当的。此时,会计职业界深感会计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宣传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理论性,才可以为民间继续保留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提供有效的“借口”。7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了会计准则研究的新一轮。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强调会计准则民间化、职业化,以会计选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证会计学派也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著名的实证会计学者瓦兹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1979年)一书中应用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供给与需求,将会计理论视为一项特殊商品,从供给与需求双方加以分析。按他们的分析,之所以有人需要会计理论,就在于它能充当辩解的“借口”,特别是在像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民主政治和管制社会里,任何行动都要有“正当”的理由或借口。因此,会计理论应当具有其“辩解”功能,可用于各种政府对会计的管制与会计职业界反管制活动中的借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研究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出现,有效填补了这一辩解借口的“空缺”。
(二)美国CF的作用。
FASB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信息质量、要素、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核心,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一框架,可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表明,会计准则有着其内在的科学性,制定会计准则需要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既然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政府部门显然不胜任这项工作,只有会计专家们组成的专门队伍,才能较科学地制定会计准则。有了这种辩解的“借口”,直到今天,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仍然由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民间机构保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充当辩解“借口”的作用,其次才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认为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三)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
FASB顺应潮流,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指望它能用来充当反会计管制的“借口”并且直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评判现有准则是否合理,解决准则制定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了CF,会计职业界的首要目的已经达到了。不过,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却往往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应用具有“经济后果”,即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准则并不都按照概念结构的要求来制定。例如,养老金准则、递延所得税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补偿性认股权准则都是在概念结构公告正式之后制定的。尽管FASB期望以概念框架来指导这些准则的制定,但无一例外的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遇到来自多方的“游说”和干预,最后所成文的准则与概念结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偏离。特别是补偿性认股权准则的制定,历时十余年,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认股权,遭到了企业的抵制,参议员、众议员、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纷纷向FASB施压,甚至连克林顿总统都为此写信干预。最后,在1996年公布的准则中,FASB不得不将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披露,要求在表外揭示认股权信息。这些会计准则都保留了多种会计选择,有些还向实务和强势集团妥协,因此,它们与概念结构是不一致的。可以说,美国CF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弱相关性,概念框架理论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但会计准则由于其“经济后果”性必然会与概念框架发生一定的偏离。对待这个问题,准则制定者们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只要遵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定能形成一套内在一致、完整且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即便在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他们也倾向于回避这一问题,更强调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目标——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我国会计环境下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及其启示
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问题,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吗?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主体,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这是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考虑的中国国情。在我国,会计准则属于行政规章,为了使会计准则能较好地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兼顾国家宏观调控和搞好微观经济的需要,由财政部领导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包括建立CF),具体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可以解决CF与会计准则偏离的问题。美国的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即使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制定者有可能抵制不了各方的游说,最终导致CF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弱相关性。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不必获得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强相关性,这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不是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性的内在原因。“经济后果”是会计所固有的特征,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如果准则的制定权不具备权威性,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可见,会计准则制定权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影响两者相关性的内在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没有照搬国外的民间组织模式,在保证制定权的权威性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制定过程,既提高了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做到监督实施。这种准则制定模式在我国必将长期实施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葛家澍、刘峰.1999.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玉廷.2004.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研究,3
刘小年,吴联生.2004.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会计研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