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发展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9-02
一、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对辽宁省开原市的调查,发现我省的玉米生产在种植面积上存在局限性,空间比较狭小。
为了能够实现玉米产量的提升,我们往往会通过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等方法来提高玉米产量。
1.玉米品种增产潜力
自从建国之后,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品种前前后后进行了8次更新。在十五时期,玉米平均单产达到340.9公斤,比八五时期的玉米平均单产增加了37.5公斤。2004年到2006年期间,开原玉米平均单产在400公斤到450公斤之间,要想实现品种产量的增产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得知,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大面积亩产800kg是可以的,小面积上有1000kg之上的增产的能力。
2.玉米技术增产潜力
八五之后,由于在玉米种植上实行了地膜覆盖、规范化栽培等等技术,使得玉米种植更加的科技化,方便化,从而使得玉米产值相对于原来有着十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在以后的发展之中,一定要将相关的栽培技术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粮食的生产。就目前情况而言,玉米种植密度在3500左右,如果继续研究这项技术的话,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在每亩3500株的基础之上提高5000株左右的玉米,这样就可以使得粮食的总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我国的粮食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解决。
3.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
在我省的建设过程之中,由于地势以及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土地中低产地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并不像其他的省市一样拥有着很多的高产地。我省的主要粮食种植为玉米,因此我省的大部分土地上也种植着玉米,玉米对于我省的粮食经济来说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开始对于中低产田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耕地农田的性质,从根本上促进了玉米产量的增加。在进行了一定的土地升级和改造之后我市每亩地的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左右,对于我市的粮食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预防灾害增产潜力
自从2001年开始,玉米病虫害的增加速度就开始以着每年百分之十的比例开始增加,这种病虫害的发生也使得我市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下降,大约每年都造成了百分之十左右的损失。因此,我市对于如何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是十分可观的,我市可以通过对于病虫害的预测和科学的防范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手段,可以使得病虫害带来的影响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这样就可以提高我市玉米百分之五左右的收成,从而促进我省粮食产量,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辽宁省开原市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
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在农村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然后再使得协会和各个市场和农民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得协会发挥出一种有效的纽带和枢纽的作用。通过组织和市场与农民的联系可以有效的使得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使得协会、市场和农民这三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促进我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鼓励相关的能人和大户进行玉米产业的投资,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使得玉米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扩大和提高玉米产业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我市的发展。
1.提高生产,保证安全
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并且保证玉米收成的安全,我们需要根据以下两点来一步一步实施。
1.1将耐密型的品种进行推广
我市的玉米是以高杆的大穗稀植为主要的品种,这几年来,通过粮油高产创建多次进行了耐密型品种的展示,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展示,使得我市的玉米生产逐渐转向紧凑密植型品种的种植。由于地域不同,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地域种植的品种也不相同,主要在中熟和中晚熟的地区种植良玉88、良玉99、先玉335、铁研58等等耐密植性质的品种。
1.2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首先是要进行良种良法的配套。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来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种植。在西部平原可以选择抗病性强、抗倒、耐密以及生长期长的玉米品种,而在东部山区我们可以选择能够抗叶斑病以及对于干旱能够有极强的抗旱性的品种。
其次就是要将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进行集成。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来解决,分别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原茬播种秸秆覆盖的技术来集成玉米的播种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最后就是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培训时候需要按照三点来进行指导。第一点是要选择冬春季节农务活较为清闲的时候,将专业性的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指导。第二点是要以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为中心,做到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直接传授给人。第三点是要能够针对农务活来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让科学文化知识不高的农民能够听懂学会。
2.提高品质,加快建设
根据辽宁省开原市玉米生产上的具体的情况,我们可以建立起优质的玉米地区,选择优质品种,优化结构,将优质饲料玉米作为主要品种进行培养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用于淀粉工业的玉米进行大力的种植培养,提高玉米的品质。
3.培养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对于玉米的深入加工来仅仅局限在用于淀粉、酒精和饲料等方面,在这方面还能够有所开拓。所以根据这种情况下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培育出一些龙头企业,对玉米的深入加工以及产业化进行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可以包含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包含中小型企业等,范围广泛不受局限。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开原市的玉米产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玉米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促进我市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为我市的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一、浮梁茶产业概述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其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曾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唐宋时期,浮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千古名句,把唐代浮梁茶叶经营的盛况扬名于世。改革开放后,浮梁茶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按照“生产发展、品牌统一、资源共享、市场有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连续五年实施了整合资金支持茶业发展的措施,全县茶园基础、加工能力、品牌提升、市场拓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以“浮梁茶”证明商标为主品牌,企业产品商标为特色的双牌运行模式。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0.8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10.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3万亩,良种率达39.6%。茶农总户数1.5万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2012年总产量达到5162吨,同比增长20%,总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48.70%,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茶叶综合产值6.4亿元。现有各类茶叶企业6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茶叶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全县已注册企业产品商标38枚,注册证明商标1枚,等级地理保护标志2枚。浮梁县先后获得“中国红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茶产品先后获得“江西省名牌农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等称号。
二、浮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良种普及率低,竞争力不高
茶树品种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品质,进而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水平。2012年,浮梁县有茶园总面积10.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3万亩,良种率仅达39.6%。2012年浮梁茶叶总产5162吨,其中名优茶只有980吨,名优茶比重低,高端市场难以拓展,不利于产业长久的发展。
2.管理粗放,产业规模小
浮梁茶企中,生产规模小,主要生产模式为“茶农”、“茶厂+农户”,只有少数企业是“公司基地”的模式。“茶农”、“茶厂+农户”的生产模式,单元规模不大,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低下,不仅导致单产低,而且茶品质难以保证高优。生产规模的限制,致使大部分企业的年销售收入都不足500万元。
3.营销推广软弱,市场占有率低
首先缺乏统一的、有影响力、管理规范的茶叶销售市场。虽然在西湖、浮东、瑶里已经建立了三个产地交易市场,但是在县城、市区只有少数几家茶叶公司的销售门店,未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销售网店零散且互不沟通,难以形成销售大势。其次,“以产定销”,与市场相脱离。浮梁茶叶存在着“茶区生产、加工什么茶叶,就卖什么茶叶”的问题。在茶叶生产上存在着“重春茶,轻夏、秋茶”的现象,从而在销售上出现“单季生产,单季销售”的局面。再次,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不佳。“好茶在浮梁”,但是如没有宣传,再优质的茶如果没有知名度,无人知晓,销售状况肯定难以理想,更不可能成为名牌。另外,营销人员有700人,但是专门的营销人员少,学茶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影响力茶业的市场开拓力。
4.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是机械化水平不够。浮梁茶叶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存在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和茶农散户,他们的加工方式陈旧、加工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茶叶资源浪费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不足,精制加工企业只有3家。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据浮梁县茶业局提供的资料,全县现有茶技干部144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9人,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初级人才相对较多,高级人才奇缺的状况。技术的落后以及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茶叶科技含量低。
5.产业链互助互补性差
随着市场的发展,不仅各种茶产品迅速发展,如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袋泡茶等;其他各类饮料抢夺着市场,如矿泉水、可乐、果汁等。从浮梁茶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研究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环节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环节仍然薄弱,导致产品难以与市场对接。
三、促进浮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
茶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产业,有一定的弱质性,不仅需要稳定的财政投入,还需要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并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促进浮梁茶业的发展。要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茶业产业的发展,那么政府宏观调控则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成为推动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茶叶要实现产业化,要向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对一些前景较好、效益突出,有市场、守信用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
2.实施科技兴茶,提高经济效益
(1)目前,浮梁茶业深加工能力较弱,各类茶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各类消费者的要求。各茶企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进行茶叶深加工,开发茶叶的易饮和保健功能,研发各类茶饮料和茶保健品,有效解决中低档茶的销路问题,并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采摘、加工到包装销售各个环节,都要保证茶叶符合食品的生产要求,必须克服分散生产加工,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生产技术指导,以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2)全县当前茶叶人才的组成情况,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技术人员结构失调,而营销人员单纯在销售,缺乏市场分析能力。人才培养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从学校挑选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茶叶局、各茶企进行茶业管理,解决管理粗放、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二是返聘一些已经退休但是身体状况不错的老技术专家,指导生产,并帮扶年轻人进行茶叶生产加工;三是对现在从事茶叶工作的职工、技术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技能,解决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四是挑选茶叶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推广、茶产品的研发等,并推广普及新技术。五、引进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并对其进行茶叶知识的相关培训,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真正意义上的营销。
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
浮梁茶区域品牌经近几年的升级打造,在国内部分市场虽然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其旗下的产品市场开拓与占有能力,提升品牌的办法不多,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够,投入较少,联动机制尚弱,制约了“浮梁茶”品牌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浮梁茶品牌影响力,力争在全国百家区域公用品牌在市场价值评估中进入前列;二是通过报纸、广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以县茶叶协会、县整合资办和县农发办联合建设开通“浮梁茶”网推进浮梁茶品牌的宣传;三是在浮梁茶销区市场江苏常熟等国内地域及外国进行浮梁茶推介会,进一步扩大浮梁茶销售份额,四是启动《浮梁红茶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并且建立“浮梁茶质量体系档案资料”为宣传浮梁茶提供科学支撑。
4.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手段,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首先改造老化、低产茶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是茶园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引进无性系良种茶树,有利于实行茶业机械化,利于初制工艺规范化,有利于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其次,调整产品定位,将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目前,浮梁茶产品存在名优茶高端、奢侈化,大宗茶低端化的现象,导致无法满足茶产品消费市场各阶层消费群体的需求。尤其2013年以来,礼品茶市场销售不景气,受节约型社会风气的影响,更要突出大众消费,适应市场需求。浮梁茶应根据目前市场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调整茶产品的组成结构,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再次,要正确引领茶农、茶企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春、夏、秋三季采茶四季生产加工,延长生产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扩大规模,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浮梁茶叶生产存在着“重春茶,轻夏、秋茶”的现象,致使茶叶资源浪费,产品产出率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按照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特性,茶树年可采轮次均达4次。而且适时采摘是科学化刮泥茶园的基本要求。
二、福建动漫产业发展机制的SWOT分析
(一)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1.经济实力雄厚福建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有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的侨乡众多,有雄厚的民间资本,给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使动漫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全省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福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老君岩、湄洲岛妈祖文化、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郑成功、林则徐、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为福建省动漫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动漫设计师创作出富有特点又不失文化内涵的作品和产品有重要作用。3.基础设施完善福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国内一直位居前列,有先进的数字电视网络、IP宽带网,中国移动的“全国手机动漫游戏研发运营基地”也在该省设立。同时福建的交通发达,高铁、高速、港口、航空等均发展迅速,为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4.地理优势福建作为海西发展战略的主体,东接台湾,南承珠三角,北靠长三角。尤其是闽台之间隔不断的血肉亲情,使得福建在对台交往中有着先天优势,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两岸文化交往的重要基地。福建对于台湾动漫产业的承接互惠互利。这不仅从经济上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节省运费、沟通成本,更从感情上使得闽台交流更进一步,这将为两岸合作创新带来崭新局面。5.传统产业优势福建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轻纺工业较发达,生产加工类企业众多,如鞋类制造、玩具、文化用品、食品、服装饰品、工艺品等,福建拥有的这些产业优势,成为动漫游戏产业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的有力的产业配套。
(二)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劣势1.发展规模小当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和福州两市,且这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工的企业居多。即使有原创企业的存在,但是这些企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补助、电视台播出的收入为主,通过自主研发产品获取的收益较少。2.投融资渠道狭小动漫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以动画片为例,完成一部动画片大概需要投入百万或千万的资金,拍摄时长至少要一年以上,耗时耗力。即使完成拍摄,盈利也很少,甚至都收不回成本,给企业后续的制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投融资渠道有限,产业链断裂。
(三)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1.市场广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竞争在国家竞争力结构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动漫具有传播范围广、易于接受的特点,是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财富的需求,动漫产业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将会有很大的市场。2.政策利好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对福建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福建省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四)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威胁1.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一家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出了一个产品,但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盗用,这将严重挫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研发动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虽有发展,但仍不够完善,研发组织及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这将成为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力度还有待提升。2.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省动漫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北京、广东、上海等。除了要面对国内这些先进地区的竞争压力外,还要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尤其是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可见,地区竞争是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威胁。
三、推进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动漫产业投融资渠道福建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经历过承接外包、外加、代工等运营创收模式,盈利能力不足,难以积累足够的创新研发资金,严重制约新产品的开发。原创动画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所需技术力量和人才需求甚严。福建动漫产业要实现初级阶段的快速升级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就需要政府搭台牵线引导,促进多元资本介入,实现多渠道的融资,以期达到以资本为链接,让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动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跨行业、跨地区协同整合动漫产业资源,打造动漫产业链。
(二)完善动漫产业链动漫产业链包含前期创新研发、中期生产制作和后期营销推广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连贯发展才能实现完善的产业链。跨界整合是必由之路。整合行政、科研、企业、金融等多元资源,基于福建动漫产业现状,分析短板,在跨界中优势互补,寻求突破,打造新的、有序合理的、贯穿整个动漫产业链的生产流水线。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促进动漫产业稳固发展,提高动漫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被别人盗用,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打击企业职工的工作动力,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完善的动漫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是当务之急,福建应该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推出系列措施,将提升动漫企业和个人创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步进行。
(四)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地推动省内主要动漫基地的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两个基地的设施和服务。同时要加大对全省内有潜力发展动漫基地地区的政策、经济、技术等投入,要做好对各个基地的考察,做好规划,以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浪费投资。
(五)构建完善的原创动漫品牌产品为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必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的构建相互影响,品牌建设提高前期动画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扩大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构建,尤其是动漫衍生产品的营销,在回收前期动漫产品制作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以后建设品牌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鼓励动漫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培养人才,协同高校共同优化动漫专业的专业设置,促进高素质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培养。对高校而言,必须重新认知和明确动漫专业的正确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动漫专业的设置。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动漫产业“项目实战课程”。
收稿日期:2011-08-07
作者简介:谭兴荣(196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造林及林业产业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27-03
1 引言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重点县和凉山州林业资源大县。幅员面积4 527 000hm2。全县有林业用地313 187.6hm2,占幅员面积的69.29%,森林覆盖率52.1%,农民人均占有林地0.81hm2。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好会理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及现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一步培育、状大林业产业科学发展,有序发展,不仅是会理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也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环境意识呈现的从最初的保护现有资源上升到恢复生态系统,共建绿色和谐家园的迫切需要。
回顾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历程,道路崎岖曲折,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乡村林场,普遍开花,轰轰烈烈地盲目发展油橄榄、油茶等林油产业的失败,到近年来发展种植的蓖麻、蚕桑、印楝、小桐子、核桃、华山松、石榴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和按现代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运行的红豆杉、油橄榄等产业的兴衰得失中寻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近年来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的从弱到强,逐步壮大,以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发展的红豆杉、油橄榄产业基地的良好运行,以及引种成功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所展示的经济、生态效益,为会理县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从70年代初期盲目发展油茶、油橄榄的失败,及至90年代以来发展蓖麻、蚕桑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和近几年来发展的印楝、小桐子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中,可总结出一些引以为戒的教训。
2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林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林农增收的新途径
通过长期的探索,会理县林业产业的一些项目建设开始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到2009年全县已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面积5.29万hm2,其中石榴1.52万hm2、华山松1.33万hm2、核桃0.33万hm2、油橄榄346.7hm2、红豆杉336.7hm2、麻疯树1.60万hm2、印楝0.30万hm2、板栗120hm2、其它433.3hm2,成功引种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直干桉0.6万hm2。2009年全县林业干果产量达15.32万t,产值达6.7亿元,农民人均实现林业收入1 577元,占年收入的28.6%。使山区农民摆脱了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增加了收入,发展了经济。
2.2 石榴、华山松产业开始步入专业化、品牌化快车道
近几年来,会理县以“产业发展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加工工业化、果品商品化、商品品牌化、品牌效益化、营销网络化”的发展思路和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根据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突出重点,以项目为栽体,建立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县域中南部的鹿厂、通安、黎溪、红旗4个园区的24个乡(镇)为重点,强力打造会理石榴品牌;以县域东北部的太平、益门等园区的19个乡(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华山松产业。
(1)以县域中南部的鹿厂、通安、黎溪、红旗4个园区的24个乡(镇)为重点,种植石榴达1 945万余株,1.52万hm2。建成22个石榴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0.33万hm2酸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石榴母本园基地,22个石榴专业合作社;完成石榴品种资源库配套建设及占地8.67hm2的攀西地区最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石榴出口基地建设;建成果果果业公司石榴精深加工企业、石榴外包装、果袋生产等生产线。果品经农业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化验检测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并注册了“中国会理石榴”商标。2009年,全县石榴果品产量达20.611 7万t,产值达6.1亿元,远销北京、哈尔滨、广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以石榴产业为主骨架的石榴产业链建设在会理县已基本建成。
(2)以太平生态农业园区为核心,在全县19个乡(镇)发展华山松20万亩,并开始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管理。目前,华山松松籽年产量达330t,林农通过收售松籽年收入达1 320万元。2009年,太平生态农业园区华山松松籽注册了“太平源”商标,将该产区华山松籽加工为“开心松籽”和精装“原松松籽”升级销售,使会理县华山松产业的经营由销售原果的初级经营模式迈入了品牌化、专业化经营渠道。
2.3 油橄榄、红豆杉开启了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
在总结过去林业产业发展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会理县新兴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开启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林业产业运行模式。油橄榄产业以凉山丰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发展油橄榄产业基地346.7hm2,目前基地建设运行良好,部分基地已开始挂果投产,建设规模正科学有序迈进;红豆杉产业,以四川省会理县金M源红豆杉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发展红豆杉产业366.7hm2,项目产业基地建设运行高效,建设规模正科学化、合理化扩大。
2.4 核桃产业正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进
会理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具有特色优势,属云南漾濞核桃品系。据2007年会理县核桃资源调查资料,全县共有核桃约100万株,折合面积约0.26万hm2,其中挂果树约34万株,折合面积0.17万hm2。2008年以来,专业公司及农户依托林业等项目资金发展种植核桃基地0.11万hm2。近年来,随着核桃干果市场价格的提升,政府对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会理现有优质核桃品种资源得到一定开发,质优、壳薄、产量高的品种逐年得到推广嫁接,2009年,果品产量达960t,产值1 440万元,远销成都、昆明等城市,且供不应求,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优势。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发展种植核桃0.33万hm2,使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0.71万hm2。
3 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产业发展总量偏小,部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无论从数量和产量上均偏小,与林业资源大县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尚存足够的发展空间。全县有林业用地31.32万hm2,目前,仅有占全县林业用地10.42%的1.52万hm2石榴、1.33万hm2华山松、0.33万hm2核桃、346.7hm2油橄榄、366.7hm2红豆杉、0.10万hm2直干桉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但平均产量均偏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2003~2005年发展的3 011.78hm2印楝产业由于无收购业主和深加工企业,加之部分地区受海拔高度的限制不适宜发展,导致后期投入和管理跟不上,难以持续发展,面临淘汰的厄运;2007~2009年陆续在金沙江干热河谷规模种植小桐子1.6万hm2,但若中石油公司后续建设资金不及时跟上,收购业主和深加工企业不及时落实,形不成订单林业,则会严重影响该项产业的发展后劲,同样会步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
3.2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单调,绝大部分林农仅仅以生产和销售鲜果和初级产品为主,没有与林业产业发展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林业产业与林菌经营型、林药经营型、林禽经营型、林畜经营型及苗木、花卉等产业项目的综合发展相结合,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增加林业产业的总量和收入。订单林业经营模式仅在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中起步,尚待探索。
3.3 林业产业品种结构单一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尚驻足在石榴、华山松、核桃等主要乡土资源产业上,对于有特色的名、特、优、新品种尚待开发、引进。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会理县地处川西南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僻等山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于林区广大林农文化偏低,大部分林农对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种植技术、扶持方式、优惠政策、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存有“小富即安”和“家庭富业”的思想,认为发展林业产业周期长、难度大、不易见效,从而缺乏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的意识。
3.4 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
由于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科技推广范围小,服务能力弱。绝大部分林农尚处于单兵作战,自产自销的状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植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大,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5 重视不够,投入偏低
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建设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均显不足,仅仅依靠项目建设资金给予种苗等基本扶持,而未按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有序推进。
4 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1)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做强做大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充分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施科技下乡责任部门帮扶制。对现有的1.52万hm2石榴、1.33万hm2华山松、0.33万hm2核桃产业的建设发展,划片区落实产业化建设示范基地、落实业务技术部门帮扶责任制,开展技术研究,加大林农的科技培训力度。按照“责任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合作社+林农”或“村、合作社+责任技术部门+林农”的运作模式,实行产业建设规模化、技术指导专业化、组织培训集体化、经营投入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经营管理。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石榴、华山松、核桃产业建设快速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对于新建和拟建的产业项目,严格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标准起好步、开好局,宁缺勿滥。
(2)以新农村绿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充分依托县域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新村绿化建设全面展开的大好时机,合理开发荒山、荒坡、四旁地资源(河道、路道、房前屋后),大力发展速生扬、直干桉等速生丰产林,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做好四旁树林权证发放工作。对各农户种植、管护的四旁树,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机制,开启四旁林业资源自主经营运行模式,以快速发展会理县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打破林农长期以来形成的经营林业周期长,收益低的落后观念。形成以绿化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以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新农村绿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格局。
(3)稳步推进定单林业发展。以现有的油橄榄、红豆杉产业发展模式为基础,稳步推进“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其它林业产业项目实现优化建设。
(4)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引进名、特、优、新林果品种。在搞好乡土资源林业产业开发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小规模、试验性地引进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名、特、优、新林果品种,弥补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品种结构单一的不足。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小桐子、印楝新型能源林产业纵深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小桐子、印楝深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订单林业,全面推动印楝、小桐子产业的可持续续发展。
(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加林业产业附加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引导林农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推广以林菌、林药、林禽、林蓄及种苗花卉生产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以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实行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快速推进会理县林业产业的高速、有效发展。
(7)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县人民政府应把林业产业化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充分依托项目建设,吸引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体投资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体共同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格局。
5 结语
通过对会理县林业产业发展历程的探索研究可知,林业产业项目建设的兴衰成败,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发展林业产业需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依托乡土资源优势分区布局,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核心,走林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对大规模的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在确保项目建设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期推进建设规模,不可一哄而上;对于引种项目,必须开展引种驯化试验成功后,方可大规模发展,不可一开始就大量盲目种植。
林业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探索会理县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的最优模式和有效途径,不仅是会理新农村绿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志编委会.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志[R].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 谢开明.凉山州经济树木图志[R].成都:成都科技大学,2010.
本文阐明了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要遵循紧扣主题、全面系统、精简、敏感、可行的原则,认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成本投入指标来构成。其中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林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林业就业比重等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林业产业结构比例、林业产值增长率等指标;成本投入指标包括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占总资金投入比率、投入资金总额等指标。
一、福建林业产业概况
截止至2007年底,福建林业产业发展整体上呈现飞速发展的平稳态势,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福建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07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规模以上)329.81亿元,比增32.3%;累计完成销售产值310.68亿元,比增33.5%;产销率94.2%。6月份当月完成工业产值66.75亿元,比增33.5%;完成销售产值61.95亿元,比增31.4%;产销率92.81%。
2.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木材:2007年上半年全省木材生产完成241.4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49.22万立方米;木材销售完成268.5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66.33万立方米;木材库存41.6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8.65万立方米。
林工产品:2007年上半年全省人造板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累计完成(规模以上)246.38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3.5%;其中胶合板完成92.05万立方米,比增52.4%;纤维板完成77.27万立方米,比增10.39%;刨花板完成51.36万立方米,比增272.18%;人造板二次加工装饰板完成424.1万平方米,比减10.3%,产品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木制家具完成434.86万件,比增19.19%。纸浆完成18.67万吨,比减1.73%;机制纸及纸板完成115.78万吨,比增20.52%;木地板完成100.66万平方米,比增0.21%。
3.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2007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主要产品出口形势良好,全省累计完成出货值6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6月份当月出口值完成12.54亿元,比增14.9%。
但自2007年7月1日起,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其中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是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之一,这将对林产品出口企业将造成较大影响,下半年全省林产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4.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平稳
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林业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62亿元,同比增长33.1%;实现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44.6%;实现利税15.87亿元,同比增长39.2%。亏损企业亏损额1.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主要是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集体企业亏损额上升。
二、福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
综合考虑福建省的林业发展情况,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相关资料后,对林业产业政策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去评判较为合适,主要可以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来进行统筹考虑,具体评价指标情况可以按以下细分指标进行安排: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①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
②林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
③林业就业比重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①林业产业结构比例
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总产值
②林业产值增长率
林业产值增长率=(当年总产值-上年总产值)/上年总产值
③森林采伐量
3、成本投入指标
①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占总资金投入比率
②投入资金总额
三、福建林业发展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业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投入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林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只是辅助部分。如天然保林工程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林业建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发展和保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林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福建林业发展对策思考
1、要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为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替代产业、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替代产业的壮大,实现林业产业向非林产业转移。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放开小企业,大力调整林区资源利用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国有林区应当尽快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局面。可以鼓励林区林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野生动物养殖、生态旅游和花卉盆景种植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分流职工的转岗培训,促使下岗、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到林区外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便减少人类生活对森林的依赖,促进森林保。
3、要健全林业投融资政策。首先,确立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资林业法定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范围,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二,继续实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吸引低成本保险基金的介入、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第三,拓宽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渠道,广泛地向社会筹资,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补偿受损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国家公益林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第五,为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提供政策保障,必须制定林业优惠政策和林业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市场。
参考文献:
[1]杜钢建.降低行政成本与建立政策评价系统[J].人民论坛,2003,(7):29-31
1.1传统落后的林业观念束缚着人们对现代林业的认识。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与传统的林业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林业产业一直把林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为社会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产品物质,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存在着林木。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则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惟一具有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产业。我们要从“传统林业”的“木材利用”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生态利用”,逐渐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
1.2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
传统林业产业经营理念严重影响着现代林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当前全区林业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林产品生产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拳头产品没有,总体处于农户型、分散型经营状况。加工企业少,质量偏低,龙头企业没有。经济林培育科技转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鉴外地生产经验,产量、质量靠“天”因素较多。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导,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考虑的少,花卉苗木的发展依靠外地经营者种植和外运来。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单凭自己的经验来发展林业产业。
1.3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处在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的过度时期,势必将在体制、政策、法规上作重大调整,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业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区18个国有林场问题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场职工安置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不是一个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财政、社保等各部门,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只靠林业部门从中协调。
2、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以现代林业的理论为指导,转变传统林业轻生态、重经济的观念,重点抓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三维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机制。
现代林业的转轨发展阶段,特别在林业产业经营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实施增资增效为目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动农户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制度谋求共同发展。利用丰厚的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予以财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延长其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对于参与公益林建设的企业,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属投入荒山造林的贷款债务,政府应作公益事业投资解决;调动有经济实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达到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国营林场实施分区经营,分类经营,政府完善保障体系,交足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优先为林场职工创造再就业条件,为国有林场的发展创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林业经营机制。
2.2转变林业经营观念,积极开发生态经济产业。
从海原县林业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来看,二、三、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合理,但长远来看,这种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全林业产业中强项产业木加工行业,现有80%以上的木材为外调,全区现有的林木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林木资源将严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木加工的强项产业,因此,我们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
化提高一产,巩固加强二产,加速发展三产。在经济林的培育上,重视高标准、高质量的特产林、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优化,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定单林业”,消除林农不敢培育速生丰产林的心理顾虑。同时我们也要改变部门林业的观念,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林业”的新概念,使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林业的经营活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精品产品。
[4]张静.潼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长江师范学院,2010.
[5]张海迪,王巧方,刘绍琴.旅游气候对旅游发展影响探究[J].绿色科技,2016(7).
[6]杨秀翠.基于景区旅游系统视角的旅游危机防控管理系统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4(7).
[7]郑金芳,金惠新.秦皇岛市科技旅游产品发展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9).
[8]陈平平,黄清华,吴沁娴.刍议我国释放型旅游产品的现状:以广州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
[9]唐晓宏. 浅析旅游产品营销[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10]马勇,孙兴美.中国旅游产品海外形象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1-0079-06
北京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等重大任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北京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开展国际合作、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而且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全面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北京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态势
(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在加快。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初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玩具、电子装配等)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求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加工装配地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
(2)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加速移向中国。2005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共计603亿美元,吸收的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已经连续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是世界上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另据美国商会调查,87%的美国在华企业欲扩大投资,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3)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了以前那种仅仅以利用廉价资源、抢占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项目为目的的产业转移行为,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是对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投资;二是研究开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中国建立。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
(4)跨国公司在加强对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服务业领域的转移在加快。受我国固有的产业结构、开放政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共同影响,制造业一直是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制造业的外商投资在我国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60%。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电信、保险、证券、租赁、批发零售、旅游、专业服务等行业随之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2005年我国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2182个,占当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的27.7%;实际利用外资149.14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24.7%。这两项比值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2.5和1.5个百分点。尽管由于我国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各种竞争障碍仍然存在,影响了跨国公司对这些领域的实际投资,但总的来看,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对服务业的投资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和良好的预期。
2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为北京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目前,国际上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特别是市场相对饱和,已转入成本竞争的新阶段。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也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研究和试制阶段。因此,跨国公司一方面基于成本因素向中国转移IT产业;另一方面则基于全球战略发展需要,把一些以研发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到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一些企业通过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把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进来。如诺基亚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北京,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了“星网模式”,与其相配套的大型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国际产业转移为企业进入其全球供应链提供了机会。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跨国公司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会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主动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中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这些重大变化,为我国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北京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抓住机遇,成为跨国公司某种商品的全球采购来源地;一些配套企业也完全有可能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实施采购本地化策略所提供的市场空间;国内部分企业也可以借机将一些业务流程转移到海外,借此获取关键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最终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足,层次也比较低。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必须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同时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产业转移,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潜力产业。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进而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北京居国内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首位,凭借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落户中国的首选地之一。
二、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效应及存在问题
1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1987~2006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20.70亿美元,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
概括来讲,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如下特点:
(1)制造业吸引外资占较大比例,但呈下降趋势。1987~2006年,北京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92.7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8.9%,在各行业中居首位。但近年来,受首都功能定位的影响,制造业吸引外资呈下降趋势。2006年北京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0.6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8%;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23.3%,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服务业吸引外资速度加快,信息软件、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与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不同,北京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越来越大。2003-2006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从14.05亿美元增加到约3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南65.4%提高到76.4%,呈迅速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南3.28亿美元提高到7.20亿美元,增长了1.20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5.15亿美元提高到17.40亿美元,增长了2.38倍;批发零售业由0.69亿美元提高到2.40亿美元,增长了2.48倍。需要说明的是,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次于制造业,居各行业第二位,1987-2006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81.2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5.3%。
(3)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是向北京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外商投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1987~2005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的资金达90.88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33.0%;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资金分别为43.86亿美元和26.24亿美元,分别占15.9%和9.5%。近年来,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中德国和法国分别为2.49亿美元和0.95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26倍和6.31倍,这表明北京外商投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集聚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区域相对集中于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天竺空港工业区等,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05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外商实际投资达到46.76亿美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4.30亿美元,二者占同期北京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的25.8%。在国际产业转移集聚过程中,多数跨国公司将投资性公司或地区总部设在商务中心区内,而将生产制造基地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竺空港工业区等高科技制造业基地,研发机构设在中关村科技园区。
2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1)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北京产业结构出现了高度化的趋势,证券、保险、计算机等生产服务性行业发展势头良好。1990年以来,北京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见表1),国际产业转移无疑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催化作用。
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纷纷落户北京。截至2005年5月底,北京具有跨国公司部分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达到140家,占全国60%以上,居全国首位。目前,在北京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35家;《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85家企业在北京投资,其中7家在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293家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和代表处,上百家设立了研发机构。
(2)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63.4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8%),比上年增长26.3%,其中电子与信息、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设备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外资企业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3-2005年,外资企业占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61.9%提高到74.4%,呈快速增长势头。
(3)提高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地方出口额中占有较大比例,2003~2005年地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市地方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促进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的攀升。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以机电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出口比重逐渐上升。2003-2005年,机电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额由82.51亿美元增加到210.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9.0%提高到68.1%。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比重增加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3-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34.1l亿美元增加到129.1亿美元,占北京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2%提高到34.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要服从其全球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较高的商务成本不利于持续吸引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北京的商务成本在全国是最高的。北京的土地价格最高,综合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服务成本也是比较高的,交通问题令人堪忧,企业负担和政府行政成本偏高。尽管商务成本的上升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现代企业都比较注重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成本降低的空间是很小的,而能够使企业成本降低的只能是商务成本。商务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促使资本向商务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
(2)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表现为投资软环境和商务环境较差,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由于作为首都的特殊性,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政策的导向使得北京难以营造其他外地城市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样,尽管北京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总部的所在地,是我国金融业的管理调控中心;这里还聚集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等多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是我国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金融服务业还是略逊一筹。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将总部从北京转移出去,只留下政府关系部门的原因之一。
(3)企业生态环境欠佳,产业配套能力较低。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各地区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产业配套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第三投资环境,北京市产业配套能力低主要体现为缺乏产业链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一个企业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定会同其他企业发生联系,共同形成产业链。目前,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竞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三角洲发展最可贵的经验,就是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北京正逐步成为区域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营销中心和总部所在地。但产业链的缺乏却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使得北京许多研发成果只能在外地实现产业化,研发与生产不能有效互动。据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02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1000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唐以外的地区。如此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京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是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缺口和技术缺口。2006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49 505元,折合6210美元,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解决资本缺口已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所以必须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目前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有:
1 现代服务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业,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担保服务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商贸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建筑规划、工程设计、资信评估、市场推广等中介服务企业,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公司总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研发、采购、培训、财务等)总部、中国总部,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引进国外知名的行业协会、俱乐部,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新型服务业,包括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构建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集聚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2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这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规避外资产业再转移的风险,促使跨国公司在北京落地生根。
3 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引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是环境友好型的都市产业;并重视前瞻性产业如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引入。
4 重视吸引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重点是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推动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从价值链低端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产品延伸。
四、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北京产业发展的对策
1 设法降低商务成本,改善北京商务环境
为了实现北京新一轮发展目标,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增强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注入北京,必须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从根本上改善商务环境。应该加强对商务成本的监测与调控,抓紧制定北京市商务环境测评的综合指标体系,把政府服务效率、政策透明度、企业商务支付成本、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要求等要素列入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要提高法律、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把行政机关办理政务的依据、条件、程序、结果等直接置于公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增强管理的公开性和政策的透明度,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
2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完善产业基地,是承接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最重要条件。北京的产业基础好,园区经济发展特色较明显,这是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的一大优势。但要依托跨国公司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进而推动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还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配套能力。产业配套关键是拉长延伸产业链,既可以用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也可以用配套企业吸引龙头企业。招商引资要根据构筑产业链的要求,积极营造良性互动的配套环境。当本地企业还不具备直接为跨国公司龙头项目配套的能力时,可以通过“以外引外”的办法,依托产业链对外招商,这是迅速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水平的捷径。当前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更注重产业(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求发展产业集群。为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鼓励和推进集群化产业的形成,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使外来资本能够迅速“落地生根”,加快本土化进程。
通过创造良好的区域创业环境,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在物质基础完善的基础上,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使中小企业在研究开发、咨询、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服务;通过集群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
3 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针对北京现代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诸多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分割等体制,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改革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搞好服务业人才储备、创新吸纳方式等多种途径,真正形成吸引现代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北京的各种制度环境,使之与成本、市场优势相结合。要积极调整服务业的法律体系,使北京服务业法律与规范同国际惯例接轨,主动将服务业的建设纳入世界城市体系,推动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北京在服务业建设中的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
不断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程,鼓励交通运输及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加大引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探索发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企业并购、投资基金、证券基金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推动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增强发展总部经济意识。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抓紧制定适合北京特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加快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设,加大商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依据国际化大都市的惯例,加快北京多语种标识系统建设,增加多语种信息服务网络,营造多元化文化氛围;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北京的国际化程度,为国际知名企业总部入驻创造良好环境。
4 退出劣势产业,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腾出空间
调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产业逐步退出;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鼓励退出产业实行有序收缩和资本存量向高增长产业部门有效转移的政策措施,以腾出空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7-02
1 引言
邮轮旅游产业自诞生起,就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顺势而发,在短短几年之内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为世界邮轮旅游提供市场的尴尬境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调度,重要节点企业非常缺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减少邮轮港口和母港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区三大发展区域,立足天津、上海、三亚三大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邮轮港口,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目标,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既不能过度超前,又要保证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
2.2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应该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现实国情,循序渐进,选择适合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基本途径,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分步骤地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首先作为邮轮挂靠港,吸引国际邮轮停靠,争取入境客源;其次是加快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最后是加快邮轮母港建设的步伐,提升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打破界限,区域合作
邮轮旅游是规模经济,要打破地域界限,必须宏观把握我国邮轮旅游整体的发展布局,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最终达到“共赢”。 一方面,政府对国内各区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邮轮旅游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邮轮旅游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邮轮旅游区三大发展区域,通过三大^域间合作以及与内陆地区的联动,打通邮轮旅游产业链,构建运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邮轮公司加强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探索建立合资企业,汲取他们丰富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政企合作,创新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初始投资大、营运成本高以及回收期长等特点,单靠企业的力量和市场运作恐怕难以为继。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初期投资,企业投入经营。政府投资进行港口、码头的建设,建成后由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邮轮企业实行租赁补贴和税收优惠,从初期审批、中期建设和后期管理全面扶持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行业融合发展,开放市场吸引投资。
3 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对策
3.1 培育邮轮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企业
我国的邮轮旅游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比较缺乏,尤其是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当务之急是引进国际邮轮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初期由政府主导培育和构建一批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通过规范的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进行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后期随着产业的发展,实现邮轮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优胜劣汰打造行业中的重点和龙头企业。
3.2 建立健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极高,正如“木桶原理”,其产业链上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完善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邮轮公司可以通过与各供应商、商签订合同,以此来保障各节点企业服务的提供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另外,各节点企业还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与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3 重视邮轮旅游的市场培育
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走出去”,即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宣传力度,对国际主要客源国宣传中国形象。同时积极参与世界邮轮组织的活动,组团参加各种国际邮轮展,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请进来”,即邀请境内外旅游商、媒体参与体验国内邮轮旅游产品。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探索网上虚拟体验等多种趣味性方式,使广大民众“亲身体会”邮轮旅游的妙处,将邮轮旅游的概念普及到大众。
3.4 注重邮轮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开发
首先,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邮轮码头管理、邮轮旅游服务和邮轮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邮轮旅游专业,并与邮轮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建立和健全国内邮轮管理培训机制,联合高校以半脱产和脱产的形式开设专业培训班,为港口城市培训和输送邮轮从业管理人才。最后,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邮轮母港和邮轮城学习、考察,加快同国际邮轮管理标准与技术的接轨。
3.5 发展邮轮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邮轮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度假村”,通常配备有完善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因而在漫长的航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随之产生的各种污染会对环境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提倡绿色旅游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邮轮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配备先进的排污设施和装备,既要满足游客需求,又要注重海洋、港口以及码头环境的保护,实现我国邮轮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经济,2009(6):55~57.
[2]黎章春,丁 爽,赖昌贵.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9):175~177.
[3]刘黎黎.我国邮船经济发展及其母港建设对策[J].水运管理,2006,28(12):16~19.
[4]王柏玲,李晓蕙,李 琳.对当前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0(10):152~158.
[5]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以环渤海区域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6]吴质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略[J].才智,2010(21):287~288.
[7]杨 敏,陈 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96~97.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01-01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北部,隶属承德市,西部与北京市密云县接壤,地处燕山深处,素有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之称。食用菌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让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最终让农民富起来。
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到2015年底,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2.2亿袋,产量22万吨,产值15.4亿元。涉及全县23个乡镇,190多个行政村,8000多农户,栽培品种有滑子菇、香菇、双孢菇、杏鲍菇、平菇、黑木耳等。
1.2 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全县“四大产业基地”已初见成效,“六大菌棒生产厂”建设已成规模,主要品种以香菇、滑子菇为主,占全县生产总量的70%。
1.3 食用菌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千亩园区1个,百亩园区15个,园区总数达到70个。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农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2 当前问题
2.1 规模化、区域化水平低,基地分散,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尚不能进行提取真菌多糖,制成药剂胶囊和医药中间体等商品化深度开发利用,其用途仅限于食用,受到消费市场波动的风险仍然较大。
2.2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种植对柞木类木材消耗巨大,产生因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容量与批量外购木材的成本问题。
2.4 产业的整体科技含量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较慢。
3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投入促发展
3.1.1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吸引全社会资金投资于食用菌产业。加大对曼曼食用菌加工厂、承德金菇菌业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达产达效。
3.1.2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发展食用菌的重大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1.3积极发展薪炭林速生林。有序利用林木资源,大力发展薪炭林、速生林、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在保证全县林木资源稳定增加的同时又使菇木资源“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3.2 规划引领重约束
面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条件,以实现我县食用菌产业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规划的作用极其重要。因此,应尽快组织专家论证,科学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导和约束产业发展。把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一类生态农业县的总要求与承德县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全盘考虑,合理布局和发展这项富民产业。
3.3 多元服务做后盾
技术和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要素。对食用菌产业而言,在技术上难度并不高,突破制种和实现菌种多元化也基本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因此,应把解决菇农资金问题作为促进产业加速发展的重点。在这方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策并举,拓宽融资渠道。在政策资金争取上打捆立项,集约投放;协调银行加强小额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以农户自立服务社等为代表的民间互助金融组织的发展;全面推广农业保险,为菇农化解经营风险提供更多保障。此外,在菌棒原料、建棚原材料等生产物资和土地供应、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必要扶持。
3.4 对接京津延链条
加速下游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现代生物科技应用技术的承接、研发与转化运用,延伸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利用食用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特点开发保健品,借助其富含生物多糖等多种功能性物质优势开发休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仓储、包装、交易市场等相关物流设施建设步伐,注重采摘观光等后续开发,培育产业群体,促进产业集聚。加强菌渣等栽培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变“废”为“宝”。着眼长远,把开发、打造出一个响亮的品牌视为产业发展成型的重要支撑,以当前京津消费市场重点关注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概念为导向,在品牌建设和推广上提供全程服务。
3.5 强化示范撬金砖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主要动力,只有让广大农民看到实惠、靠利益驱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参与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就此而言,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让先富起来的菇农现身说法,采取组织参观、巡回报告、宣传典型等形式,靠典型算账、用事实说话,让农民动心并下决心种植;二是精确选择培养对象,把那些致富意愿强、接受能力快、综合素质好、示范潜质优的个体作为重点关注和培养对象,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人情社会优势,鼓励大户发展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带动更多群众学习技能,分享收益。积极探索龙头+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4 结论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生长环境,促其在承德县遍地生根、开花结果,更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进而实现兴农富民的根本目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承德县打造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基地。
参考文献
泸州市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 泸州市发展动漫文化产业的优势
1、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动漫创作素材丰富
泸州,古称江阳,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因江建城,以酒闻名,有酒城美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白酒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都是动漫创意的素材,具有强大的原创意义。
2、产业端倪初现,市场表现活跃
2007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动漫专业,并和北京麦雨红樱、启明星辰、捷石文化等动漫企业合作,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泸州,为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泸州市动漫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国内许多省市如火如荼的动漫产业发展相比,仍有许多差距。
1、缺乏原创动漫品牌和形象
泸州市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教师牵头开展了一些研究,创造了少数动漫品牌和动漫形象,但这些品牌和形象由于没有很好的政策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至今影响力较小。
2、缺乏创意型的高端动漫人才
泸州虽然有动漫专业,专业的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动漫教育资源上拥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到位,没有专业的动漫企业,致使大量优秀的动漫专业毕业生只能外流,向动漫产业发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广西、杭州等省市进去。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没有专业的动漫企业
经过市场调研,泸州现在没有专业的动漫企业,只有少数设计公司偶尔开发一些动画课件等作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师生成立了动漫工作室,建设了动漫基地,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设备简陋,创作经费短缺。动画片想要在电视台播出,必须经过各省级广电部门的审批立项,而想要申报这类动漫项目的企业注册资金至少需要300 万元以上,这使得泸州的动漫作品传播受到极大的制约。
4、政策扶持力度太低
目前泸州市政府并没有把动漫产业发展列入十大文化品牌发展行列中,所以对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完善的扶持力度。现在的政策扶植主要是对高校教师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上有微薄的研究经费资助。对于原创动漫作品既没有没有创业政策也没有奖励政策。
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动漫这根产业链条涵盖了非常广的产品类型,从物质到精神,涉及诸多行业和领域,例如音像出版物、文具、电子产品、图书期刊等,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相关市场,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要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跨行业的产品有效整合起来,就必须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调控。应当依托有关部门对动漫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协调和管理。让各个部门之间实行协作、并从技术、资金、土地、税收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动漫产业给予扶持,省市联动,形成统一规划,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视动漫产业价值
政府要加大对动漫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看到行业的发展前景,把动漫产业发展作为泸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该首先解决动漫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设立专门的动漫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鼓励优秀的原创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建立优秀的动漫素材库,建立完善动漫产业链发展需要的关键环节。
(三)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创造产业发展环境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我泸州市动漫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我们要意识到想要发展动漫文化产业,就要争取吸收民营、境外以及金融资本介入,而且要与国际动漫市场接轨,让商人、企业家和金融家参与,跨行业、跨地区地整合我市动漫产业资源,从而形成以资本为主线的动漫产业链。
(四)重视人才培养,储备创作精英
动漫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来支撑。政府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和留住这些动漫人才。鼓励校企合作,结合高校育人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进行人才培养、建立实训基地,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五)培育骨干企业,加快产业发展
可以在泸州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以及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企业发展,形成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漫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动漫产品的原创能力。培育有代表性、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泸州动漫产业发展壮大。
(六)开创具有酒城特色的动漫品牌
泸州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并被誉为“酒城”美称,打造自己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品牌对于城市形象的推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