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地工程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02: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地工程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地工程管理

篇(1)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土地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各方面利益。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关系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长治久安及利益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把土地整理的后续工作融合到城市建设中,使城市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样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篇(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就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

1、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土地整治工程所遵循的设计标准是2000年颁布的一项制度,即《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年代久远的政策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需求,而且这项政策标准很显然缺乏对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的考量,如果全国范畴内的项目均按照这项标准来进行的话,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专家论证会流与形式 土地整治项目在设立之前都会有交通、水、林、农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把关,其目的就是确定项目的可操作性,并提出具体建议,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论证的形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3、片面追求项目资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要求,申报单位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申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申报单位过分看重项目资金,而忽略的技术原则,这就造成了胡乱增加资金,增加开销的恶劣现象。

4、项目评估不规范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急需做出调整和改变。其次,不规范的评估操作流程,甚至会出现部分地区连项目的评估操作流程的细则都没有的情况。然后,不健全的评估机构,部分地区不仅没有建立健全评估机构,甚至都没有相关的评审制度。

5、项目申报时间长、程序多 土地整治项目从开始申报到开始动工,前前后后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物价、政策等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甚至能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动工都是个未知数。

6、规划设计报告内容不科学、不客观 规划设计报告中涉及到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当下环境中,多数是语焉不详,交代不清,针对一些专业的问题,例如有关技术经济问题,缺乏详细的论述和透彻的研究分析,这种不理性的规划设计报告实际上是不具备可实施性的。

(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其意义和目的的充分认知,存在较大的功利性,即便是确定进行土地整治之后,地方基层组织和政府缺乏对其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管理,如果不能保证管理手段和依据的规范性,那么其数量和质量就难以保障,随着而来的就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土地整治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

在现阶段,从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人员,其基本的业务和技能尚不熟练,实际上这项岗位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胜任的,这需要懂得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保障土地整治项目顺利进行下去,但是现在专业的技术队伍尚未建立起来。

(四)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性较差

这是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把控力度不够,在监督管理办法和项目资金拨付上,其规章制度没有及时的制定完善起来,导致“断层”现象频繁的出现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二、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建议

1、强化项目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项目决策贯穿始终,因此,项目决策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尤其是涉及到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项目选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严格、科学、民主的决策,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主要导向。

2、强化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和执行 科学而严密的检测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项目实施检测包括对社会影响、财务进度、工程进度、采购进度的检测;其他必要检测包括对安全、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检测。因此,建立监测点,增加工作人员实地检查的频次,定期进行项目进度报告,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项目的财务情况,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都要客观的反映,如实的记录。

3、强化项目建设的公开性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公开的采购程序和招标程度来确定劳务、物资和建设工程。采购内容可以分为咨询服务采购、土建工程采购和货物采购;采购方法可以分为非招标采购和招标采购。只有将项目建设的公开性不断的强化,才能够确保合理有效的使用项目资金。

4、强化项目资金“报审批用”的管理 项目资金在使用上并不是无偿的,在确保一定的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的节约开支,防范风险。基于这种情况,专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就急需建立起来,严格遵守相关的“报审批用”的流程和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除此之外,财务的手续和流程也要加强规范,确保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运作情况应该如实上报,接受上级部分的正常检查和监督。5、强化组织机构建设 在土地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土地整治组织机构部门,其部门组长、副组长以及成员的任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职责。除此之外,技术开发小组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地方电力局、环保局、农业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国土局各抽调1名人员即可,这些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员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结语

土地整治在我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需要社会、政府、施工单位等多方努力,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进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相信只要互相督促,通力合作,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会逐一解决的。

篇(3)

中图分类号:TU71;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71-01

引言

社会的发展,推动土地项目工程整治步伐。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规模相对比较大,涉及环节相对比较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工程检测体制,增加施工工程的公开性,从而才能在一定促进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顺利完工。

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工作准备不充分

第一,未构建出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规范。目前,我们国家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所遵循是2000年颁布的土地整治制度,由于其年代已经久远,不能与时展要求相互适应,这项政策在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第二,土地整治论证会过于形式化。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前,通常会有来自于农、林、水以及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严格把关,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治专家论证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过度看重项目资金。根据我们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资金申报必须要从土地整治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出发点,并且在土地整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资金申报。然而,在实际的土地整治资金申报过程中,大多数申报单位内部存在着对项目资金过度看重的情况,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则给予一定的忽略,从而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盲目增加整治资金,造成资金浪费现象出现。

1.2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中缺乏科学性管理

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土地整治的目的以及意义未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并且在土地整治方案确定后,相关政府管理部分对方案的可行性未能进行有效的论证。同时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也未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造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得不到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在土地项目工程整治过程中,还存在着投机取巧以及偷工减料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制约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顺利进行。

1.3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低

从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现状上看,普遍存在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低的现象。由于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环节相对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土地、农业、林业以及水利等相关的技术型人才,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整个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然而,大多数土地整治施工企业未能建立专业的施工队伍就进行工程施工,在施工初期出现的诸多的问题,将会给整个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性问题。

2.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解决措施

2.1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

土地整治项目决策始终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始终,因此,土地整治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此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前期做好项目评估、项目选定以及可行性分析等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在科学以及民族的基本原则下,运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整个土地整治施工工程质量水平。

2.2 加强土地整治工程检测评价体系建设

在土地整治工程施工整治过程中,建立起严密而科学的监测评价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土地整治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材料采购进度检测、施工工程进度检测、财务进度检测以及社会影响检测等方面内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检测内容包括施工环境检测、土壤检测、水资源检测以及安全性检测方面内容。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国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点,从而增加施工人员的实地检测次数以及定期的土地整治进度进行跟踪以及检测,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整治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2.3 增加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公开性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以工程实际情况为主要出发点,并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三项基本原则对工程招标以及施工材料采购程序对工程物质、劳务进行有效的确定。在工程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土地整治工程采购内容主要包括货物采购、土建工程采购以及咨询服务采购三个方面内容,对此,采购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招标采购以及非招标采购两种。只有在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公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施工项目资金使用用途的合理性。

2.4 提高工程项目资金合理性

在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资金并不是无偿使用,在资金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施工工程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开资,预防风险。基于此,土地整治施工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部门,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守财务“申报批用“制度以及流程,确保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资金能够专款专用。此外,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遵守财务流程以及手续,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工程项目资金能够在一定程度得到合理的贯彻以及落实,同时施工工程运作情况以及使用情况定期如实上报,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以及检查。

2.5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组织机构建设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土地管理部门的有效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组织管理机构,并且机构内的各负责人必须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同时,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小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从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农业局、环保局以及电力局等部门各抽调一名人员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这些这些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土地整治目工程才能在高质量以及高质量状态下完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土地整治施工工程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施工任务,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遵循以施工工程实际情况下为主要出发点的前提下,必须要政府、社会以及施工单位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土地施工整治,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严格进行监督以及检查,只有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从而才能有效的解决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琳琳.浅谈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目标及质量提升管理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

[2] 赵琳琳.浅谈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目标及质量提升管理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

篇(4)

施工招标是建设单位由设计管理向施工管理转换的中转站。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是建设工程交易市场活动的操作性文件,集团公司要组织专业团队结合拟建工程特点及工程建设环境,认真审核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管理要求。施工招标文件应就标段的划分、拦标价、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程承包方式、施工单位资信和项目班子成员的要求等做到详尽描述,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避免一些排除潜在中标者的特殊性评分标准。越细的评分标准越能体现出专业化管理水平,越能够克服人为感性打分的因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评标委员会通过对施工单位投标的响应能力来判断和选择拟中标施工单位,实现对工期、质量、造价、安全目标的初期控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流于形式的招标评审会给后续的子分公司工程管理增加难度。风井场地进场道路和场区土方工程是首先要做的施工内容,可以选择总承包方式或专业承包方式。对于含有边坡支护的土方工程来讲,采取总承包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至于出现土方开挖与支护两个不同专业施工队伍空间交叉施工带来的施工安全隐患。而且,挡土墙与回填区土方工程、回填区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处理同步施工,减少了土方临时支护的工程费用和基础土方二次开挖费用。对于工程岩土地质勘探不清楚、设计公司出具施工技术方案的挡墙护坡工程,可以按概算金额列入工程量其他项目清单中的暂列金额内,将挡墙护坡工程归入场区土方工程内打包招标,评标时评审其技术标。

1.2拦标价

拦标价是招标公告中要显示的内容。拦标价采用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编制。不同的施工方案资源投入,会编制出不同的工程造价,这就给拦标价的合理确定带来了难度。土方工程采用人工或机械作业方式,其两者工程造价相差很大,即便是机械作业,作业机械组织方式的不同,其工程预算造价也会有很大不同。在缺乏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前提下,通常普通土开挖工作量按人工与机械1∶9来分别计算;普通土和坚土按照履带式挖掘机开挖与自卸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施工方式;石方按照凿岩机开挖或爆破,挖掘机挖渣、自卸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施工方式;风井土石方倒运距离界定在1km之内来编制拦标价。依据工程土方的坚硬程度和开挖难易程度,清单规范将土方工程量归结为两大类:土方和石方。土方与石方的分界从其开挖方式来判别,对于需要凿岩机或爆破开挖的工程,我们归类为石方工程,其他归类为土方工程。结合平场土方调配方案,列出回填方清单项目和弃方清单项目,来分类计量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这里的回填方是指需要分层夯实的填方地段,弃方则是不需要夯实的自然填方地段。

2施工与计量

2.1施工社会环境

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的社会环境是买方市场,建设单位能够在建筑市场完成公开竞价交易。风井场地建设资源受当地社会资源的制约,目前表现在因场地远离交易市场形成的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当地民风的不开化形成的地方建筑材料的垄断经营,以及因风井建设带来的土地征用、地下水破坏、环境污染对当地乡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与乡民之间的利益纠葛等,都对风井正常的建设带来了阻挠。因村民阻挠而产生的窝工、机械租赁费增加成为工程造价上升的主要因素,成为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首要考虑的内容。构建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工程建设单位首先要做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与当地乡镇、村级政府,利益相关的村民积极协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多争取当地乡民的支持。

2.2工程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的土方调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土方调配包含平场土方调配和各建筑基坑之间的开挖与回填土方调配。整个场区施工规划如果考虑不周全,会造成土方多次装运费用的发生,增加工程造价。有的建设单位规定各单位工程基坑之间的土方调配运费只能计取在挖方综合单价内,回填土综合单价不得含运输费用,回填土源由建设单位统一无偿调配。土方工程是一项隐蔽性工程,有时因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欠缺或者资料不实,使事后集团公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子分公司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者实行24h动态化跟踪管理服务,及时纠偏,及时补位,从索赔和现场签证管理着手,构建工程建设信息共享资源,在规则、有序的建设管理环境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实现造价主动控制和超前控制。

2.3工程计量

工程计价体系从定额计价过渡到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也从注重施工结算管理转到建设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管理,以期优化整合生产要素资源,提高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工程利润的获取途径已经从过去的应用定额政策技巧向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推进。投标时,各投标单位结合现场勘查,自行决定土方的开挖运输方式和运距,依据招标文件清单工程量来报价。土方工程综合单价与工程量相匹配的,工程量越大,竞争报价时,综合单价就会有降低的趋势;相反,土方工程量越少,其综合单价就会调高,以弥补一次性投入的机械、人员等费用。最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约定:当工程量变化幅度超过15%时要调整单价,这种单价的调整并不是全部量的单价调整,只是针对超过(或减少)15%部分的单价进行调整,相应地调整与之关联的措施费用。在采用不平衡报价时,施工方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因素。工程测量手段的先进性确保了工程计量的准确性,Arcview软件,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南方Cass7.0软件产生DEM并进行土方工程量的计算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在做好土质的分类判别后,采用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DEM法来计算工程量。DEM法适用于所有场地,且精度较高,方格网法只适用于平坦场地,断面法适用于特别复杂的狭长带状地形场地。工程结算中不能纠结于土石比例的系数确定,土石比例的系数确定只是用来预算工程造价,而不是用于工程结算。工程结算中的土石方工程量应是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由实际发生的土石方工程量可以计算出土石比例系数,但它不是工程结算的依据。

篇(5)

当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在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加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可以说项目施工与土地整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各方面指导土地整理,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全方位管理,将土地管理对项目中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一发展前提下,对土地管理的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我国现行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剖析

首先,在时展的进程中,土地管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整体形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后续的发展环节中,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并且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因此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工程项目管理对国家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这方面看来,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改变,将会严重阻碍今后的发展之路。造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力,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临时组建的管理部门,不具有正规性,这一临时部门充当起对土地进行设计以及整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适用于较小的工程项目中,并且使用技术单一的工程,在我国发展建设的初期,这一管理部门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工程项目呈现大规模的发展趋势,如果依然沿用这一临时性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整理,无疑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众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比较健全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这以方式的出现是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并且在工程项目的发包开始,就体现出了系统的管理思想,在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具有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对于项目的管理者来说,还是对项目的投资方来说,都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传统模式中无法达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仅能局限在中小规模的项目中,并不能实现大规模项目的发展。

2传统承发包模式的局限性

2.1建设周期问题

传统的项目管理在周期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传统工程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首先是对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行设计,然后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实施监理工作,准备好必要的施工材料,最后再进行设备的招标,通过上述的施工程序,通常情况下需要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完成工程的施工,并且不能有效的保障投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果众多的工程都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施工,那么项目的投资者就会面临逐渐减少的趋势。

2.2设计变更问题

在设计的变更环节,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适应工程发展的要求,并且在现代化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正朝着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工艺,就无法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在复杂的工程设计的前提下,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只能依靠不断的探索与改良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更加容易改变设计方案,从而为施工造成相应的难度,不能顺利的完成施工任务。

3优化我国现行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建议

为使我国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够与时展需要相适应,国内有关专家和学者正在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在国际工程项目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少先进的模式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例如DBB模式、CM模式、DB模式、Partnering模式等都是在国际上应用较广、效果显著的项目管理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在选择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技术、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项目进度要求、项目资金状况、项目业主的管理经验、当地建筑市场的情况、当地建筑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土地整理工作方面同样也具有独到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主要是以大型的、复杂的、可变性因素多的、工期要求紧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居多,传统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与具有这样特点的土地整理项目是很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与此特点相一致的项目管理模式,以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确保质量的目的。首先,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加剧了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对土地整理的工期也更为严格。DBB模式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设计一招标一建造的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工程项目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之后才能移交给业主,项目周期比较长;而CM模式的突出优点便是缩短建设工期,即设计一部分,招标一部分,施工一部分,实现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从而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其次,在土地整理中很多项目是新型的、可变因素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DB模式是不宜被采用的,因为新型项目的结构形式选择和处理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论对设计者还是施工者都可以缺乏这方面经验,如采用DB总承包方式,风险太大,也不符合业主的利益;土地整理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大时,仅有一个初步设计一般还不能完全确定工程项目的内容,因此是不宜采用DB模式。最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还不适合采用以相互信任、资源共享为基础的Partnering模式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

综上所述,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就要从土地的整理入手,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以及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工程管理的目标,同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必然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性作用。

作者:杨飞雪 单位:泰来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篇(6)

《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包括“三主三辅”6条线,其中1号线是中心城区东西向骨干线,也是轨道交通线网中连接主城区与正定新区的骨干线。1号线分期建设,一期工程由中国中铁以BT模式投资建设,总长度23.9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0座(其中中国中铁投资建设19座),21个区间,设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一处,控制中心一座,主变电站两座;工程开工日期为2013年7月1日,竣工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建设总工期54个月。石家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简图见图1。

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线19座车站已经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累计完成13个车站的主体结构封顶,除05标人民广场站全盖挖车站外,剩余5个倒边或半盖挖车站主体结构完成过半;全线14段盾构区间中,有3段区间实现双线洞通、有6段区间单线贯通;全线11段暗挖区间均已进入正线初期护护施工,其中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贯通、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完成95%以上、有7段区间进行二次衬砌施工;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均已展开主体结构施工。目前,全线土建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可提前1个月实现洞通里程碑工期目标。

2土建工程进度管理要点

自2013年1月进场以来,秉着超前策划、合理组织、科学施工,全线土建施工进度可控。通过2年来对本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的实践总结,BT模式下土建工程进度管理应注重以下要点。

2.1合理确定里程碑工期目标及工期技术参数

1)里程碑工期的确定。依据合同工期,借鉴其他城市地铁施工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与轨道公司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里程碑工期,据此来控制洞通、轨通、电通、车通等主要项目的开完工时间。石家庄地铁1号线里程碑工期目标见表1。2)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综合进度技术指标,结合本项目各施工单位综合施工能力,就地铁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交通疏解、管线改迁、围护结构、车站主体、区间、轨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机电设备采购及安装和调试等重要施工项目制定合理的平均工期进度基本技术参数,作为工期进度技术参数依据。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工期进度技术参数见表2。

2.2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推动站点按期开工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般位于繁华闹市区下方,前期工程难度较大,根据其他城市的实施经验,通车运营时间是政府确保的。为了避免前期工程工作占用过多时间,而导致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及后续工作工期紧张,必须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前期工程虽然一般由业主主责[6],但指挥部和各施工单位必须积极主动推动各项工作,要坚持“以围促迁、以围促干”的工作思路,贯彻“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替政府与业主着想”的工作理念,按照“分区围挡、分区开工,全线分期分批开工”的工作原则制定各站点的围挡、开工计划,并刚性考核,在促进解决前期工程工作的同时,顺利展开主体工程的施工。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线完成了43个站点围挡和39个站点开工,分别占全线43个站点的100%和91%,实现了“当年进场、当年签订合同、当年全线围挡开工”的良好开局。

2.3坚持“五保”思路,全面推进主体工程建设

坚持“通过前期工程保车站、通过车站保盾构、通过盾构保洞通、通过洞通保三通、通过三通保履约”的“五保”总体思路,有序组织现场施工生产。根据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编排各站点节点工期,本项目多数盾构区间处于洞通工期关键线路上。为此,开工后立即抢抓车站端头井结构施工进度,确保按期提供盾构下井、吊出条件。目前,全线均按期或提前完成盾构的始发和接收,有效减小了洞通工期压力。同时,暗挖法施工安全风险较大,进度指标相对较低,必须高度重视暗挖竖井的及早围挡与开工,以降低工期风险[7]。

2.4紧抓关键线路站点管控,狠抓短板单位管理

关键线路站点的施工进度直接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严管严控。对于02标长城桥站暗挖段及长和暗挖区间、05标人民广场站盖挖施工、09标留火2号竖井等4个站点,坚持每周召开现场办公会,加强对关键线路标段施工资源配置、现场施工管理的检查,确保各主要节点受控。根据“木桶效应”[8],短板单位施工能力制约全线整体施工进展情况,一旦管理不当,极有可能由非关键线路站点转变为关键线路站点,甚至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对于短板单位,要加强指导与帮扶,通过技术培训、对标学习、上级公司工作组驻场指导、专业咨询监管等多种方式,强化过程管控,严格落实执行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切实提升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目前,通过有效管控,全线关键线路站点工期虽然紧张,但基本受控;短板单位现场组织管理及施工进度均有所提高,全线整体施工水平提升明显。

2.5坚持过程预警、严格节点目标、专项考核和劳动竞赛考核

强化过程控制,坚持周计划监控,月度预警约谈,对计划完成较差的标段通过现场专题会查找原因并解决问题。每月根据各标段实物指标完成情况,结合全线洞通工期及标段工期,对土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与计划工期逐月进行动态分析,为工期预警提供依据,指导下一步生产,月工期动态分析示例。根据里程碑工期目标,细化制定各年度关键节点和重要节点目标(其中关键节点简称A类节点,是指对全线里程碑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期节点;重要节点简称B类节点,是指仅对标段工期产生影响而未对全线里程碑工期造成影响的工期节点)。每月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下达一般节点(简称C类节点)目标以确保A和B类节点目标的实现;为保证盾构、矿山法区间洞通工期受控,根据盾构、矿山法工筹及现场施工进度,每月下达盾构掘进和矿山法二衬施工进度专项考核指标,并逐月对A,B,C类节点及对盾构掘进、矿山法二次衬砌等指标进行专项考核。通过周生产例会、过程预警会、月生产会、季度计划会及专题会等各种会议制度,加大对各标段节点、计划管控力度,并保证目标一致、信息畅通,通过例会解决全线共性问题,专题会解决个性问题,现场办公会解决重难点问题,以推动全线施工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同时为充分调动各施工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组织开展劳动竞赛考核活动,并严格每月检查、每季考核、刚性考核兑现,形成力保工期,争先创优的良好施工氛围。

2.6按照“洞通为本,三通咬合,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各项工作

“洞通”之前受前期工程、设计方案稳定等工作影响较大,施工安全风险最大,工期不确定因素最多,只有采取强有力措施,且只有实现了全线洞通,后续的轨通、电通等才有保证。在抢抓洞通的同时,要超前谋划,及早启动站后工程的前期策划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根据里程碑工期以及各专业的特点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并与轨道公司多次沟通,已经完成了常规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系统设备以及铺轨工程的专项策划和站后工程总体策划工作,明确了站后各专业节点目标,站后工程材料、设备的招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图纸提供明确了时间表,为2015年站后专业施工的顺利进行及“三通”目标的圆满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7优化技术方案保履约

首先编制全线总体策划,据此编制全线指导性施组,各标段项目部依据指导性施组编制各标段的实施性施组、专项方案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并按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同时为确保洞通工期,按照全线总体策划,针对矿山法、盾构施工又编制了盾构区间专项方案策划、矿山法区间专项策划,进一步细化区间施工组织安排,对盾构的到场、始发、掘进、转场,对矿山法开挖初期支护工作面、二次衬砌台车数量及进场、二次衬砌施工等方面做了详细部署。目前全线矿山法、盾构区间均能够按照策划有序组织施工,施工进度正常,工期可控,满足了预期。

2.8强化安全保履约

生产安全是保证现场施工进度的基础,必须深化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控。要紧紧抓住不同施工阶段安全卡控重点,聚焦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专项检查,短板单位重点检查,日常检查常态化,查隐患,补漏洞。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针对性开展重要部位场合应急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管理能力。针对重大风险工程,要进行分级管理,编制专项方案,制定应对措施,进行专家论证,为重大风险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技术准备,同时实行挂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实施销项管理。目前,全线一期主体工程20个一级风险源,10个一级风险源已经顺利通过或完成;除石南盾构区间下穿石德铁路外,其余9个一级风险源正在进行施工,2个柱洞法施工车站安全可控。2.9对接设计保履约坚持按照“三个方案一体化,三个方案循环优化”的原则,不断“深入设计,稳定设计”,加强与业主及设计单位的协调、沟通,避免设计工作滞后对施工造成影响。在图纸供应方面,要根据施工进展情况编制及时施工需图计划,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建立对接机制,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设计供图工作,确保图纸供应满足施工需要。

2.10物资供应保履约

为保证物资供应及时,本项目实行集中统一与专业化采购管理相结合的采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股份公司集中采购平台优势、指挥部集中管理优势、中铁物贸专业服务优势,对工程需用的钢材、水泥等物资采用战略集中采购、厂家直供的采购供应模式,对商混、防水材料等市场充分竞争的物资采取集中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对盾构管片、柴油等特种物资进行集中采购供应,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做好节前及重污染天气影响下的物资存储、运输、供应的应急预案,确保物资供应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篇(7)

一、市、县(市)区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已经预留的机动地,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5%的部分,其承包经营权属于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不得用于承包给新增人口;已经发包给新增人口或其他无承包经营权人的应当收回,分包给具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短期内难以收回的,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自今年4月1日起,发包方应将发包收益分配给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三、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发包方依法收回的土地,应当用于承包给新增人口。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新增人口土地承包方案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考虑承包期内人口变动情况,合理确定发包间隔期限和新增人口得到的土地份额,发包间隔期一般为3年以上为宜;人多地少不便分包的,可以采取动账不动地的方式予以解决。承包方案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四、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新生儿,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的农业户口人员,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收养且户口已经迁入本村的子女,符合国家移民政策到本村落户的农业户口人员,其他将户口迁移至本村居住,能够承担相应义务和交纳公共积累,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业户口人员,属于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增人口。新增人口承包的土地份额不得超过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所获得的份额,承包期为二轮承包的剩余期限。如果本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第三条规定的四种土地时,上述新增人口不能实现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除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新生儿外,其他新增人口如果在原居住地已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在现居住地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户口迁移至本村居住的,迁入时与村委会就承包土地问题有书面协议的应按照协议执行。

五、保护婚迁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在现居住地开展延包工作之后迁入的,如果原籍已落实完二轮承包的,不得收回其承包地;如果原籍未落实二轮承包,并且在现居住地未获得承包地(现居住地尚未统一解决新增人口土地承包问题或无地可解决)的,原籍在落实二轮承包时对其承包经营权予以保留。

六、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30年承包合同必须按户签订,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按户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于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承包方可申请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必须使用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颁发的旧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收回作废,重新颁发,并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颁发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需费用由各级政府承担。

在重新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过程中,要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和该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的延包方案认真进行核实,对于原来多户使用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必须分开登记和发放,但不得借机调整承包地。婚迁人口在新居住地已取得承包地的要进行家庭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七、发包方以其他方式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后,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申请书时应附有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和参加人员名单复印件,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农户可以书面委托发包方流转其承包地,委托要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载明事项、权限、期间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发包方接受农户委托后,要依法,不得超越农户授权。

八、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系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合同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等相关资料一律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及时公布流转供求信息,提供流转合同业务指导和服务。

鼓励依法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受承包方或第三方委托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项。

九、发包方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一)非法收回、调整承包地的;

(二)非法预留机动地或者超过法定比例预留的机动地未按照《实施办法》规定调整的;

(三)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的;

(四)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未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或者不公示承包方案的;

(五)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六)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

(七)未按期报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

(八)扣留或者擅自更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

篇(8)

引言

地铁施工一般都在城市中心且较为繁华的地段,由于其周边的建筑较密集,地下市政管线错综复杂以及地下一些不明的构筑物都会大大增加施工的难度,使地铁施工中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多,而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是全线地铁施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其施工的质量对整个地铁施工的质量以及建设的效益有直接影响。

1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风险分析

1.1地铁车站基坑设计

地铁车站的基坑设计过程中,有关人员对基坑的荷载计算不准确、锚固设计存在误差等均会使施工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出现安全问题,使地铁施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乘客的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进行地铁车站基坑的设计过程中,如果基坑设计未进行全面考虑导致所设计的防水方案不合理、地铁设计人员的资质不达标、或者没有根据南昌施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技术论证,就确定了基坑设计施工方案等,均会使地铁基坑施工出现安全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地铁施工质量。此外,地铁基坑施工的排水方案不合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施工管理方面不严等也会加大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的安全风险加性。同时,若施工有关人员在不经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同意的情况下自行更改设计、基坑施工人员的经验不足等会使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增大,影响地铁车站施工安全。

1.2地铁车站结构工程施工

一般来说,地铁车站的土建结构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到地铁车站工程施工安全,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板等,都属于土建工程结构施工。所以说地铁车站的结构工程施工中的风险也是车站土建工程施工风险中的重要部分。在土建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所用的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会对这一过程中的施工产生影响,从而使土建结构工程施工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若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天气情况或气候条件较恶劣,比如冰冻、大风大雨、火灾、地震等,均会使施工风险大大增加。另外,若钢筋设置不合理或者钢筋的结构不合理、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测量精确度不准、施工方法不合理以及模板的强度和刚度达不到施工要求等,均会增加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的风险,从而影响地铁车站的施工质量和效益。

2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2.1优化设计地铁车站的基坑工程

在进行基坑工程施工中要考虑支护结构变形问题、其他护体的变形问题、土体的强度以及土体稳定性问题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应确保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所以,基坑工程是地铁施工中一项非常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在设计时就应根据施工地的地质情况制定出多种设计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性、经济性的施工分析,从而选择出最佳的1个或几个方案,之后再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经济效益、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减少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同时,还需选择并应用较合理的支护结构。支护结构选择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并分析地铁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同时考虑基坑施工的技术要求及特点、造价成本、排水要求、环境因素以及支护结构的应用范围等情况,针对基坑施工中的风险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或防范措施,以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另外,在施工中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加强对施工中风险的监测,借助它来指导各个环节的施工,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风险,进而使施工质量的得到保障。有效监测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检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基坑施工各个环节的施工作业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关单位必须引起重视。

2.2预防地铁车站纵向变形的对策

地铁车站发生纵向变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干缩以及温差等造成的,导致地铁车站产生横向裂缝以及纵向内应力。针对变形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变形原因来采取应对措施,除设置横向缝以释放结构弯曲拉应力,减少干裂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做好防止车站顶板混凝土开裂及渗漏的问题,以及控制车站地板挠曲变形与剪切变形问题,比如采用诱导缝代替施工缝方法,从而减少纵向变形问题出现。此外,还可在进行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加强养护工作,进行基坑开挖施工时,必须对深基坑的开挖作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开挖的既定顺序进行作业,以确保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降低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

3结语

在整个地铁施工管理过程中,地铁车站的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在地铁车站土建施工中运用各种手段积极探索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以保证地铁建设顺利进行。

篇(9)

Abstract] land planning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construction, is directly to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important deployment. Our planning period to coordinate land us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ecurity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 land coordin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处于土地推进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和建立节约资源型社会的背景,改变城市土地粗放开发经营的模式是当务之急。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则是解决我国当前地供应不足矛盾及建设用地需求土的重要任务与基本途径。

二、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基本涵义

所谓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要以土地利用的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为前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也必须在协调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问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四、协调管理不当造成的问题

协调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重要地位,管理不当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管理都会有所牵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技术方面

现代建筑拥有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安装质量也需要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同样也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要求和特定位置空间,而且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等合理需求。如果不能全面充分考虑技术上的要求,尤其是对某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在工程质量方面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台设备或每一条条管线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很少有完全相同的,这就容易导致各专业之间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增加了技术协调工作的难度。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革新,新产品也会不断出现,如果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也会给施工进度和质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建筑行业现行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着分包的现象,但分包单位难做在工作范围做到十分明确的界定。实际上,各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其他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带来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由此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五、施工的协调和控制

在施工中,除了要多加注意以上会造成质量不过关的因素以外,还要对管

桩和基坑的施工进行协调和控制,因为这也是对工程质量构成影响的重要原因。

下面,笔者以一实际工程为例,对施工的协调和控制进行分析。

1、工程的基本情况

该工程的建筑总面积约为三十万平方米,建筑的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第

一层是地下室,地上是小高层的住宅楼。该建筑的基础修建在软土地质的地区,

在基础设计上,管桩的锤击直径为 500 毫米。基坑的长大约为四百米,宽大约为两百米,开挖的深度大约六米,开挖的土方量大约为四十万立方米,其中,基底的回填大约是八万立方米。基坑的支护形式是二级放坡与水泥搅拌的重力式挡墙,部分区域的基底被动区的加固是用水泥土搅拌桩,而且水泥土搅拌桩还有止水的作用。建筑修建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明确标识出:工程场地的范围内没有揭示明显的不良地质现象,不过,场地范围内有深厚的淤泥质土层与淤泥层,该工程在软土地基施工的范围内。

2、施工工序控制

确定基坑开挖的方案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保证基坑的开挖不会对周围的建筑设施造成安全事故。根据该工程的情况,结合多方的论证,最后确定的施工工序是:土方的开挖和搅拌桩的支护同时进行施工,从基坑的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挖。基坑周边预留二十米宽的土体,确保施工的安全与搅拌桩支护的质量,等到搅拌桩支护满足设计的标准再对预留的土体开挖。回填基坑与支护的结构满足设计的要求后再对管桩进行锤击,沉桩的方式为由中间向四周扩散打,中间部位反复捶打。被动的土体内工程桩的施工要采用内引孔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上面的工序,使基坑和管桩施工二者之间得以协调控制,从而控制了桩基础的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

3、基坑支护的施工重点

在对基坑的支护结构进行施工的时候,首先要控制搅拌桩的施工速度,避免漏桩,然后要结合设计的地质报告与现场实际情况,对桩的长度适当调整,保证基桩的稳定和有效,最后还要设置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基的稳定,避免基坑变形,建立基坑支护的应急预案。

4、土方挖运控制

对于基坑面积大这一特点,施工人员应当采用“中心岛盆式”机械开挖,并在开挖时逐步回填七十厘米厚的砖渣和碎石,以此加快工程的进度。在开挖前,工作人员应当对地表水进行清理与排干,并且制定相关的降排水预案和处理的措施。明确且优化土方的挖运路线,合理降低与消除施工机械在行驶和无序停放方面带给地面的挤土影响。在基坑的边缘设置两级放坡,且在它的表面层喷砂浆,而基坑边的留土宽度与边坡高度,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和规范去执行,当搅拌桩的强度达到文件的要求后,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坑边预留土方的挖运时间。在开挖土方时,要采用分层、分块和跳挖的方式开挖承台的土方,以便承台的施工,分散且释放土体的应力。此外,控制基坑边的荷载也很重要,边坡的周围绝对不能放有临时的土方。

5、锤击沉桩的控制

控制土方的挖运和沉桩的施打速度是锤击沉桩的施工重点。按照施工的工序来看,沉桩的施工要在土方挖运的后面进行,所以,在我们对土方进行挖运的时候,其路线不能过于接近沉桩的现场。由于软土地质的特点,沉桩后的土体容易受到扰动,而且很难在短时间里恢复,并会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这种压力不能迅速消散。因此,在施工中我们要特别对沉桩的速度与桩机之间的间距进行严格的限制。打桩收锤后,施工人员要立即对桩顶的标高进行测量并记录,以便定期的复测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对周期的建筑是否出现异常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沉降和开裂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六、结语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围绕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现在的施工目标,完善规划基础建设,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问责制,能为我国的建设施工提供更好的准则。

【参考文献】

篇(10)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在逐渐的增多,但是在水利工程快速发展的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水利工程的专用的地基还不是非常的多,这样就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施工。利用基础的技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水利工程的地基建设的问题,但是水利工程针对地基的建设也是有很多的要求的,其中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地基的防渗方面的处理工作。

1 水利工程施工中土坝软土地基的处理背景

我国兴建水利工程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水文条件比较好或者是地质条件优越的地段在早期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就已经被充分的开发,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建设,发展到现今阶段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就更大,而现有的水利工程是无法达到这样一种要求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建设。但是鉴于上文所述状况,现今环境条件下的水利工程开发建设更多的时候就需要在水文或者是地质条件不好的基面上来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良地基,不良地基指的是地基本身存在着天然性的缺陷,使得这样一种地基本身不适合与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当水利工程必须要在这样一种地基上进行建设时,就必须要在建设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使其各方面的标准都达到要求以后才能够开展后续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不良地基会对水利工程造成不良影响: ①一般情况下,不良地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是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或者是沉降量过大; ②基础自身的渗透量过大或者是坡降超过稳定安全系数的话也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建设; ③地质条件不足导致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过小; ④地基内的无黏性粉细砂层可能会因为振动而产生液化并最终造成构筑物的失稳。

土坝本身对于基础的要求特别高,属挡水建筑物; 土石坝建设的核心在与挡水、稳定、防渗。土坝以其自身建设投资省、施工过程简便易行以及取材方便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到了水利水电工程当中,但即便是这样,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是要先对地基进行安全稳定处理后再进行建设,以免在后续的工程中给总体的水利工程建设留下不利的安全隐患。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下针对于水利工程中土坝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措施展开分析和说明。

2 软土地基的特性

软土地基就是指一些强度比较低且压缩性比较差的软弱土层。软土地基有 4 种基本特性: ①黏粉粒的含量相对而言比较高,在此基础上天然含水率也比较大,因此在实际的地基环境下通常都是以流塑的状态存在,空隙率比较大且干容重小; ②软土地基的渗透性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 ③软土地基具有较高的塑性和压缩性,灵敏度比较高但是固结系数小; ④软土地基的强度通常都是非常低的。

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软土地基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因此结合软土地基自身的特点以及水利工程施工的工程要求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①软土地基强度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会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软土地基的抗剪应力不足以承受整个土坝时,就会使得整个的地基发生较为严重的坍塌和失稳; ②软土地基的沉降性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这是因为当软土地基在上部荷载或者是外部载荷的作用下会发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这对于土坝地基的稳定性无疑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大规模不均匀沉降发生时,甚至会导致水利工程基面破裂的状况发生,这样一种状况对于水利工程构筑物而言基本上就是致命的,不仅会导致通道凹陷、沉降缝拉宽、基面漏水等,还有可能使得整个土坝基面变缓而引起较为严重的积水状况,这对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疑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3 软基土坝的基础处理

3. 1 基础处理设计

软基段土坝基础中所夹淤泥质的黏土范围一般比较广且埋藏深度较大,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如果想将其全部挖出的话无疑在工程量以及资金的投入上有着较大的不足,且会很大程度的延长工期,除此之外,在某些实际的施工现场也有可能本身就没有可以堆放挖除物的位置,因此,才需要给出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来,在这里要提出的就是以砂井排水固结为主表层淤泥清除为辅的处理方案。

3. 2 基础处理结果

在上述基础处理实验完成以后,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来对整个土坝进行三期的钻探取样检测试验,这样 3 个检测试验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准确有效的定点位置,从前往后依次是砂井施工完成以后、坝体填筑至一定高程以后以及坝体填筑至新的给定高程以后。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检测手段,主要是包括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经过施工实践发现,经上述设计处理以后,采用砂井排水固结法对于软基的处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再者就是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软土的性质。

3. 3 软土处理的计算

坝基的总体沉降量实际上就等于单向压缩分层的总和,这样一个总和在计算的过程中有具体的计算公式来对其进行确定。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沉降达到稳定所需要的实际时间是非常长的,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有必要给出填土过程中拟定加荷的过程曲线,这主要是希望能够对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一个量化的认识和把握。一般情况下,坝轴线位置的基地随着地基的固结能够达到的最大沉降量保持在1. 4 m 左右。除此之外,还在计算的过程中得出以下 3 个方面的结论: ①软基地段的填土过程完成以后,其地基沉降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坝基沉降过程和填土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在每级进行加载的时候,沉降曲线比较陡的话,这一级的荷载在结束以后就会逐渐的趋近于平缓,趋近于平缓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就会随着基土固结的性状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固结系数大则固结的时间会比较短,而固结系数小的话则固结的时间反而会比较长; ③计算结果基本上与实际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这种参数计算和确定的方法是能够较好地反应出土基的实际状况的。

4 施工期间土坝软基段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处理

4. 1 裂缝的形成原因

在对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至少需要经过两个最为基本的步骤: ①要进行钻探取样检测,在检测的结果中发现,采用砂井排水固结法对于软基的处理无疑是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和效果的,但是软土本身则还是处于流塑状态的; ②电测探法的检测,也就是在试验的过程中采用三级电测深剖面法来检查该裂缝的走向。

4. 2 裂缝的处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154-02

工程底图的档案管理是一项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的工作,作为记录各工程设计原则、过程、经验的文字或图纸档案,工程底图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开展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结合目前的管理现状进行适当的改进。笔者将简要地分析底图管理的具体实施举措,为相关工作者提供

借鉴。

1 工程底图管理重要性分析

1.1 工程底图特点的决定性

工程底图的形成是在各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由施工各环节经验和实际情况的具体记录形成的图纸。这一图纸产生于现场施工环境下,其文字或图形内容都反映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与当时建筑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性,施工人员能够结合工程底图开展后期的维护等工程

建设。

电力设计底图是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存档文字档案或图形档案,对该设计底图进行管理十分必要。其一,电力设计底图是产生于电力工程中的,是电力工程优秀经验的总结以及先进理念的体现;其二,电力设计底图在电力施工中的作用较大。设计人员可根据已有的底图解决设计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底图应用模式,确保底图的安全。

工程底图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既为施工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设计进度提供了保障,其利用价值是值得工程建设者肯定的。

我国在建工程多,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迅猛,电力工程底图也相对较多和庞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工程底图的管理,确保其利用的时效性和价值。做好工程底图管理也是各大企业和机构能力的体现。

1.2 工程底图管理工作的实用性

工程底图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工程底图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设计团队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充分结合档案管理知识并根据底图特点开展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进行对工程底图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加强工程底图的管理有利于相关单位工程设计的开展。电力工程底图大部分都为图纸档案,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施工设计图参考,方便了设计人员对设计图纸的改进工作的进行,从而确保电力施工的质量。

第二,做好工程底图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底图不仅是一份工程设计图,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借鉴图,对其进行管理有利于后期工程设计理念的充实和完善,从而推动我国的工程建设。

2 做好工程底图管理,提高利用效益

工程底图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工作人员结合工程底图的特点以及管理工作的现状开展工作,保障管理工作的到位,从而提高工程底图的利用效益。

2.1 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型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项目建设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程底图管理工作的任务量,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展工程底图管理需要工作人员结合社会的发展,积极地采用新技术和新型管理理念。

新技术必须符合底图管理安全性能的要求,保障存档档案的防火防潮;而新型管理理念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进行灵活的创新,从之前固定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根据底图重要性的不同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案的形式,并且积极为底图应用做好数据和业务准备,方便其后期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工程底图管理部门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加快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程底图整理工作的耗时,提高底图利用率,更加能够确保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与合理,确保底图利用的规范。首先,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的工程底图查询平台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强大这两项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其次,工作人员要积极地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与维护,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管理理念,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是社会发展对工程底图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管理工作人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动态,对已有的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摒弃旧式管理模式的不合理,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并集合机构内部工程底图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新管理理念适合该管理工作。依据工程底图重要性的高低合理地安排管理时间和管理人员,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成本开支。

2.2 做好底图管理工作的基本安全防护

工程底图的管理与一般性的档案管理不尽相同。工程底图的纸张都是硫酸纸,其特性要求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归档、编号,放置在专业底图柜内。管理人员在进行归档管理时,要确保编号的有效性,并且进行顺序排放,方便设计人员的利用。另外,工程底图大多都是孤本,不具备复制性,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减少丢失或损坏现象。

底图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为严格。

第一,档案管理部门要对部门人员进行系统的底图管理工作流程和内容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同时,制定责任制,确保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力度,并且安排工作人员对底图管理的流程进行监管,确保工作的落实。

第二,工程底图的管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工程底图的安全防护。工程底图的管理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方面,对工程底图的存放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确保存放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做好防潮、防火等工作,积极地完善相关设备的购进制度,加强工程底图的管理力度。

2.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培训

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工程底图管理与一般性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区别,以电力工程底图为例,该档案内容的承载形式大多以图纸为主,文字内容较少,同时其专业性较高,对其进行管理就需要有了解电力工程知识的工作人员对这些电力设计底图进行分类存档,按电力工程门类的不同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底图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重视,了解工程底图的重要性。档案馆需要结合不同工程底图的特点来选择管理人员,确保各管理人员对其所负责的项目内容有较充分的了解,进而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二,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工程底图的特殊性确保自身工作的质量。底图管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做好档案的分类、登记等工作,还需要确保该档案的安全,为其后期的使用建立专业的数据记录。工作人员需要将工程底图管理工作做细致的划分,按工作内容量的大小合理安排工作时长,同时,管理的落实要根据基本的工作流程进行,减少工作失误。

3 结语

工程底图管理工作是目前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重点管理的工作,做好工程底图管理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工程建设理论的完善,同时,对各大项目的施工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加强管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管理技术的革新,也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只有这两者相结合,工程底图的利用效益才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绯.做好工程底图档案管理——以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底图档案管理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