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4 09:20: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应急管理相关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应急管理相关知识

篇(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发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会计以其特定的方法着重进行着知识资源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我认为管理会计已经不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将意味着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将随着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经济下管理对象的变化

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产品主要是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来完成的。管理会计对象重点放在对现金流动的控制上,并把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看作是最重要的会计报表。这种对现金流动的预测、控制与对策,具有很大的综合性,适应了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转向信息活动,产品也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转变;管理对象也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的管理,这将对传统的管理会计对象――表现实物资产的现金流动产生广泛的影响。首先,传统的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入和流出是一种稀缺资源的价值量反映,它们的“配比”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盈利水平,因而以此为依据提供的信息不符合企业决策的需求。其次,以现金流动为对象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难免有失偏颇。因为现金流出与流入总是存在时间上的差距,从现金流出到收回,间隔的时间越长,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占用量就越大,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更不利于考评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优劣。最后,在速度、创新和知识高度竞争以及技术驱动的知识环境下,限制企业增长和战略成功的稀缺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专业化的知识和专长,以及蕴藏在企业中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管理层次的设置、决策程序和部门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组织模式、管理策略进行构造,以适应知识条件下会计管理的需要。

三、知识经济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首先由于知识管理的采用,管理会计人员在标准成本的设计上能够同生产工人分享知识,得以采纳的建议,使得管理会计人员同实际生产人员进一步加强协作,在产品的生产阶段加强控制,一方面它使得生产人员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另一方面它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订定更切合实际的成本标准,满足更具进取性的要求。同时在改进管理会计人员的思想方面,如对现今的作业成本法(ABC)的推广,知识的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对各种作业成本库及成本动因有者更为清楚的认识,这对于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和推广有着积极意义。其次传统管理会计忽视了人力成本效益原则,如管理中所需各种信息的取得成本常被忽略,然而事实上,各方面的信息都要经过各环节加工才能成为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因而决策者应将信息获取的人力成本代价考虑进去。同时在传统管理会计条件下,对于间接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不当,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使成本信息失真。

四、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将进行一次大调整

在七十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如多种成本概念的提出,边际理论、增量理论、差量分析等。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集团创新的管理理念。这一崭新的管理理念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由于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战略模式等有效为密切的联系,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扎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将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地归纳、总结、整理和推广,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这也要求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有机结合。

经济网络化促使管理会计本身采用的方法受到挑战。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分配,一直以来,对制造费用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 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以做出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失误。另外 因特网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完美的信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因特网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新的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五、知识经济的知识化特征,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因而,迎接知识经济,人才是关键。管理会计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掌握丰富知识和先进科技的管理会计人才。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现代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种突破,它使得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从过去的仅负责收集、分析企业财务数据、向管理层提供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拓展到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向管理层提供全部信息的整体分析结论和决策建议。随着管理会计人员职能的扩展,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整体素质而言,新型管理会计人员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而且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并具有战略的眼光、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是一种具有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会计人才素质低和人才紧缺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也是过去制约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对管理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目前管理会计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锦洪.《新经济时代对管理会计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师》.2006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作用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接触最为频繁的就是护士了,因此,病人在住院期间要快速的恢复体质,护士的护理效率与质量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对医院的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主要的目的是合理利用现有的护士人力资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人才的浪费[2]。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选取70名护士,其中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较高,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选取70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中基础护士有20例,护师26例,主管护师24例。按学历和经验可以分为:高中10例,大专36例,本科24例。实验组35例护士年龄20-45岁,平均为(29.8±1.7)岁。对照组护士年龄19-46岁,平均(30.1±2.6)岁。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职称上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5例医护人员均以常规管理模式为主,与以往的工作模式没有区别,仍然采用轮班制度。实验组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构建层级管理模式

以职位的高低来组成培训队伍,每一队伍配有一名主管护师,以职位的层级来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和职位选拔。

1.2.2层级分工明确

为了避免出现工作安排不清楚的现象,确保医护人员对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认知,可以进行层级的分工。工作细分,能够避免产生护理工作出现脱节的情况。护士长作为护士部门中的管理员,对于整个护理构架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都要实行统一化的管理。

1.2.3排班模式

当前医院都是24小时工作制的,大部分的医院采取的都是轮班制度,没有考虑值班人员的精神状态。因此可以采取三班制的轮班制度,一天中安排三名医院工作者,这样医护人员在上班期间才不会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的现象,对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1.3观察标准

从我院选取的70例护士,在分成两组后,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后,让两组的护士护理的对象对自己进行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同时让两组护士对其所在组运用的管理模式进行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

1.4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对对照组护士的满意度为(78.2±2.4)分,护士对对照组常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69.6±9.5)分;患者对实验组护士的满意度为(92.2±6.5)分,护士对实验组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3.7±5.5)分,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护士对分层级管理模式满意度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当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对护士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护士管理模式中护士责任感较低,长久下去,患者与护士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实验组护士服务的满意度和护士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因此,目前分层级管理模式在医院护士工作中具有提高工作质量和护理质量的良好作用。综上所述,对护士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护理质量,因此,值得在护士工作管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江志强,刘斌,何贤禄.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行杂志,2010,51):29-34.

篇(3)

首先,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动作效率不高,出现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并且收集到得信息比较繁杂。通常情况下,人事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收集和传达的过程,还要及时的贴出痛楚和变更通知,如果信息过分繁杂和冗余,就会导致处理事情的效率不高。那些需要传达和处理的数据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相交织,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有用信息,这就会出现管理和使用信心的有效性不强。

其次,信息管理相对比较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提议。人事管理的信息处于大幅度增长的时期,需要数据的快速更新,否则,一些不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就会耽误管理者做军顶,原有的人事管理方式也不能适应现有形式的发展。信息管理体系不是特别完善,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传递速度不快,一旦存在误差,就会导致人事管理信息紊乱现象,这样就影响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1.人事部门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由于工作人员的变动较大,这就需要人事管理部门注重信息的变化,要及时的调节和维护,从而保证信息是不是真实可靠。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大对人事管理的重视度,要不断的加大人事管理的费用,保证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从而建构与企事业单位发展、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系统平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计算机信息的采集,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所以,为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以实际情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保证完备的信息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保障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及时提交数据,配合人事部门采集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提高人事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程度

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人员的档案管理,要加快人事管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建立完备的人事档案。把人员档案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输入信息库,从而实现人事管理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人员的数据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实现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进行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事管理数据库建设,保证各个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还可以在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库中加入一些信息材料,转变原有的工作模式。随着信息重要性的增强,信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企事业单位要不断进行信息建设,加快人事管理的数字化应用水平,运用相对先进的系统与网络技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事管理平台,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共享。要加大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的开发力度,提高相应资源的利用率。要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信息的最大效益,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

篇(4)

Roychowdhury(2006)首次将盈余管理用具体的模型表示成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将两者的定义与界限清晰地划分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既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熟练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和采取最适宜本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来掩盖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或是虚增企业收益(Dechow and Skinner,2000)。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式,报表上的现金流量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最终计算所得的账面会计利润与企业经营所得现金流量之间会产生巨大差值。真实活动盈余是通过现金流量表中三大活动,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现金流活动的相对占比、交易时间所属的会计期间来完成的。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操作较为简单,但造成的账面数值差距较大,容易被相关的监察部门所发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实际内容较多,操作较为繁琐,但不易被税务机关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察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将更深层次地危及企业(Mizikand Jacobson,2008;Mizik,2010)。进而可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渠道及程度,是目前公司人、股东、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等报表使用者所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争相研究的对象。虽然国外文献中也有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研究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市场。

在国内学者所撰写的文献中,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大致划分为两种,单一模型、多个不同的模型并行表示。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模型划分为三种:单一指标代替公司治理、多个指标同时作为衡量标准、多个指标综合成某一指数来表示公司治理。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是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单一指标来指代盈余管理,用多个指标一同表示公司治理,进而研究两者或者是再加上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雷、张杰(2009)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好,企业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黄世英、吴文芳、陈克兢(2014)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将越少,盈余质量也将会提升。但目前的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度,具体的作用机理。苏柯、杜金岷、张超林(2014)研究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达7.6%,高于经营现金流净额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5%。这些数据也说明了目前企业运用盈余管理修饰报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具?w的选择标准以及运用机制与程度,是目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来研究与解决的。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政府对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法规限制,也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据一些报表指标来判断具体的公司报表是否值得信赖与进一步投资。

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者能力、公司特征差异、公司治理态度等某一方面来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与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的文章还不多。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数个指标的角度来表示公司治理,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表示公司治理,力求更加准确与可靠。本文将公司治理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研究与应计盈余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质量的关联,从而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近年来,企业操纵盈余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仅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法。自国外学者Roychowdury(2006)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一分类至今,人们的注意力就从以往的仅仅注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变到注重两者,甚至于更注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经营现金流量表与企业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数值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运用隐蔽的方法,调节实际的应收、应付款项等的交易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最终分布结构,使年度会计报告截止日期的账面数值更为可观。

现有文献中,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关的文献方向有几种,分别是内部控制、避税、外部审计等方面。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2013)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会导致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更少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债务率等控制变量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薪酬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样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Blair(1995)研究认为,狭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监事以及者众多角色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治理机制。马忠(201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企业的所有者与者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公司盈利能力会下降,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将使企业盈余管理减少、盈余质量提高。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调控的可能性减小。

假设2:公司治理水平与真实管理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这些数据执行如下的筛选过程:(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会计科目的类别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被 ST、*ST 及S的公司,即特殊处理、退市警告、未完成股改的公司。(3)剔除2015年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由于2015年未披露重要指标或者指标数据披露不全面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为2 277个。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巨潮网。

(二)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的计量。通过阅读并借鉴陆正飞(2012)、蒋琰(2009)和 白重恩等(2005)等关于公司治理指数的文献,选取出适合本研究的公司治理指标,具体见表1。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指标为主成分,故只取前面四个指标。前四个指标的主成分累加占比总方差的58.84%。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是2.189、1.500、1.159、1.037。依照惯例,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稻葜校?将排列在先的命为第一主成分,在本文中即为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分析第一主成分可得出,10个变量 Topratio、Cstr2_10、Mana、State、Dual、Indratio、HB_share、Parent 、Boaedsize、Boardmeet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447、0.508、0.479、0.338、0.660、-0.237、0.166、-0.536、-0.763、-0.004。上述载荷系数大小与符号各不相同,从大小来看,在所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中,股权结构(Topratio、Cstr2_10)、公司性质(State)、高管激励(Mana)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较高,对最终指数的贡献较大。

2.盈余质量。

(1)应计盈余管理。经反复试验,琼斯模型中依据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模型的应计盈余更为贴近实际(Young,1999;Dechow et al.,1995)。因而,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具体模型如公式(1)。

CACCi,t/TAi,t-1=η0/TAi,t-1+η1(ΔSALESi,t

-ΔARi,t)/TAi,t-1+η2PPEi,t/TAi,t-1+ωi,t (1)

其中,DAi,t表示企业操控性应计盈余,数值上与模型(1)的回归残差ωi,t 相等;根据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出企业总应计盈余CACCi,t;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度变化额表示为ΔSALESi,t;企业期初总资产用TAi,t-1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用PPEi,t表示;企业应收账款变化额用ΔARi,t表示。

(2)真实盈余管理。借鉴 Roychowdhury(2006)的分类方式,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Mi,t)分为销售操控(EM_CFOi,t)、生产操控(EM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操控(EM_ EXPi,t)等三个类别。销售操控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给予折扣或者降低信用底线。生产操控是指通过不断增加产量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优点或者接近点,进而获得更低的单位固定成本,使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更低,进而计算出更大的利润额。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控制并减少企业的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等来降低费用账面额。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用公式(2)表示。

REMi,t=EM_PRODi,t-EM_CFOi,t-EM_EXPi,t (2)

其中,EM_PRODi,t、EM_CFOi,t和 EM_EXPi,t分别是模型(3)、(4)和(5)的回归残差。生产成本表示为PRODi,t;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示为CFOi,t;酌量性费用表示为DISEXPi,t;销售收入表示为SALESi,t;销售收入变化额表示为SALESi,t;期初资产总额表示为TAi,t?C1。

PROD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α4SALESi,t/TAi,t-1+ξi,t (3)

CFO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ξi,t (4)

DISEXP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1/TAi,t-1+ξi,t (5)

(三)模型设计

为了找出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关系,本文借鉴Cohen et al.(2011)和李增福等(2011)等学者的方法设定了如下模型:

ABDAi,t=β0+β1Gi,t+β2REMi,t+φCONTROLSi,t (6)

REMi,t=ρ0+ρ1Gi,t+μCONTROLSi,t(7)

公式(6)、(7)中,ABDAi,t表示操控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调节方向与数值无关,所以以绝对值表示。Gi,t表示公司治理水平,REMi,t为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模型(6)包括REMi,t,而模型(7)不包含 ABDAi,t,原因在于企业确定盈余管理的顺序是先真实活动后应计项目,所以前者影响后者,但应计项目盈余不影响真实活动盈余。模型(6)的估计系数β1表示公司治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为了使实证研究数据可信度高,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为控制变量(CONTROLSi,t):公司规模SIZEi,t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表示为ROAi,t,资产负债率用LEVi,t来表示。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极大值为4.2053、极小值为-15.5635,均值为-0.0047,说明不同企业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操纵性应计盈余的极大值为17.5666,极小值为0.0000,均值为0.4527,不同企业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同时也表明采用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企业比采用真实盈余的企业数量更多。公司治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139,极小值为-3.607,说明不同企业的治理水平有较大区别;均值为0.000,说明企业的治理水平目前处于无功无过状态,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引致操纵性应计盈余上升;真实盈余管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表明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模式会有所?戎兀?采用一种时,另一种的使用就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应计盈余负相关,企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也是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

模型一中,操纵性应计盈余与真实活动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在采用一种盈余管理的同时,会减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越完善,企业越不会采取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质量将越好。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面维护公司形象。企业盈利能力、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与商誉。

模型二是探究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说明企业在低负债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高负债时采取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不易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盈利能力低时采取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小,对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

五、研究结论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考察组织状态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组织状态由强健到肥胖再到强健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轨迹。这是令人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从组织演变中可以看出组织类型大致分为两种: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流程高效的强健型组织和机构臃肿、人员冗余、流程低效的肥胖型组织。首先,从对组织的影响因素来看,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组织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

因此,根据组织类型和所处的环境的组合,一个组织可能处于4种状态,组织在4种状态转变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转变一 强健的组织处于有利的环境。会表现强劲的状态。增长的客户加速组织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使组织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关注使组织资金充裕。

转变二 有利的环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成功也潜藏着危机,如员工的加薪幅度大于公司的生产力,办公室日渐奢侈。这样,强健的组织变得日益臃肿。一旦出现市场萎缩,组织很难维持原先的市场优势与成功。于是渐渐听不到客户的声音,组织变得摇摇欲坠。

转变三 这时,组织面临两个选择:死亡或者生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组织必须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工作习惯、文化、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转变四 组织经过市场的锤炼,总结出最好的管理策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经过痛苦的转型阶段后,组织从新变得强健起来。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演变现象,关键在于组织本身没有从系统结构层次来考虑问题,缺乏系统思考能力,基本上是一种面向环境的就事论事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被动的改变着组织结构。我们需要拨开复杂事件的迷雾,透视背后的简单结构。如何才能避免组织陷入“强健—肥胖—强健”的死循环状态呢?那就需要重塑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重塑的本质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二、影响组织结构重组:知识与权力匹配

在组织结构中,权力往往与其职位是分不开的。职位越高,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对组织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当信息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流动时,当合法行为只有通过权力部门授权的特定领域才能获得时,知识市场或者说创意市场流动性就被限制了,于是组织就会变得保守。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对知识的收集也变得简便,组织向扁平化发展。随着层级的减少,权力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而不是限制作用。

哈耶克(F·A·Hayek)首先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认为,某些与特定地点、时间和环境相关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方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最终的决策必须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并知道资源可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来做出,即采取权利分散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Jensen和Mecking(1992)进一步发展了哈耶克的思想。他们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他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保证有利于决策的知识与决策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在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较多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在这里,信息成本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进行知识传递引起的成本;而成本则是由决策授权的人具有与委托人自身利益相背离的目标而产生的,指的是在合作行为中,由于这种目标冲突所引起的成本(我们认为,在组织内部上下层决策者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相对于上层决策者而言,下层决策者就是人,上层决策者就是委托人)。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减少;而分权程度提高,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决策总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移到某一层次上,从而使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最小。

三、组织结构调整方向的建议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造财富的活动既不是为生产性使用配置资本,也不是配置劳动,现在价值来源于生产率和创新,两者都是知识的运用。知识应当是一项得到妥善管理的重要资源,对知识的管理应当如同管理生产资料、人力资源那样。特别是对那些使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更是经理人员关注的一项关键工作。学习型组织能在整个组织内有效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并且依据新的知识和见识来调整每个人的活动。

知识管理是关于如何组织和共享企业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指这样一种努力,即系统地发现,组织和运用企业的智力资本,培育持续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里,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拥有的信息经验、见解、关系、流程、创新、发现等的总和。

哈耶克说:哪个体制更有效,主要取决于在什么体系下,我们能更全面地利用存在的知识。反过来,这取决于在单一集中权威下,处理这些最初分散于许多不同个体中的,本应使用的知识,我们更有可能成功,还是把个体需要的额外知识传递给他们,以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计划与其他人配合好,我们更有我可能成功。对于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组织质量将直接体现在过程性、时间性、关系性方面的能力。

组织的过程质量 表现为组织的纵向结构被逐渐压扁,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再到扁平化矩阵结构。以及网络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结构,它是组织的过程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组织的时间质量 表现为组织决策方式的变化,存在3种基本决策方法,即独立的分散式决策由于通信需求的限制,无法充分感知外界的变化,难以实现即时响应,而集中式决策由于考虑了多方面的信息,相对于独立的分散式决策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但是,以牺牲决策的灵活性和实时性为代价。连接的分散式决策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运用而得到实现,为提高组织的时间质量创造了条件。

组织的关系质量 表现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的消除,最终实现无障碍、无界限。如果将制造企业比喻为一间房子。无界限就是要打破“三维障碍”。首先,是水平界限——墙将房子水平隔开,在企业中,它指的是职能之间、部门之间、产品线之间或地理位置之间的界限。应该将墙打倒,市场营销应该与产品、产品应该与设计结成紧密的关系并在一起工作。其次是垂直界限——天花板和地板将房子垂直分开,在企业中就表现在等级的分隔阻碍了开放的交流,应该打通天花板,实现和谐的上下关系。第三是外部界限——外部的围墙将房子和邻居分隔开。在企业中,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撑,要与顾客、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等其他人结成密切联系、充分交流,这就需要拆除围墙。

经过重塑企业组织结果,使其在形态上具有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分散化、实时化,多维关系紧密化、开放化等特点,而知识管理则是企业实现组织过程、时间以及关系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推动器,它通过确立终生学习机制,使组织实现可持续改善,在这种知识型组织中,大到整个企业、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个体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具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具有三维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固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也没有恒定的价值链,输入输出是在世界范围内动态展开的。同时,就像人类身体复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可以联系各部分细胞组织一样,知识型组织的互联结构为在组织不同的细胞之间传输血液——知识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型组织的学习机制作为造氧机、净化器为细胞以及整个组织的发育、成长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养料,最终使企业走上茁壮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M].三联书店.1999.

[2] 刘小平,马凌.企业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篇(6)

1水利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很多,一般归纳为偶然性原因和异常性原因两类。

偶然性原因是对工程质量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如取自同一合格批的混凝土,尽管每组(个)试块的强度值在一定范围内有微小差异。但不易控制和掌握,只能从整体上用方差、离散系数和保证率等综合性指标来判断整体的质量状况。偶然性原因一般是不可避免的,是不易识别和预防的(也可能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加以预防,但在经济上显然不合理),所以在工程质量控制工作中,一般部不考虑偶然性原因对工程质量波动影响。偶然性原因在质量标准中是通过规定保证率、离散系数、方差、允许偏差的范围来体现的。

异常性原因是那些人为可以避免的。凭借一定的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及现与消除的原因,如调查不充分,论证不彻底,导致项目选样次误;参数选择或计算错误,导致方案选样失误;材料、设备不合格。施工方法不合理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都可能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等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原因。异常性原因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起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它,充分分析它,设法消除它,使工程质量各项指标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异常性原因在工程质量上的表现是其结果导致某些质量指标偏离规定的标准。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实行间接管理。为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国家制定建筑法,规定了监督部门要按国家标准化协会制定的工程建设标准监督施工及验收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工程师制度。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主要采取由当地政府建设主要部门委托或授权,由国家认可的质量监督工程师组成的质量监督审查公司,代表政府对所有新建工程和涉及结构安全的改建工程的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在工程质量检查中,对工程材料的检测一般 由承包商负责送到国家认可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业主与承包商对工程材料、施工质量发生争议时由质量监督工程师委托国家认可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费用由承包商、业主或质量监督公司中的责任方负担。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 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严格执行水利建设程序

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文件,把好项目立项、报建、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任何项目上一阶段工作未完成,不得批准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严格工程设计审批制度,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坚决杜绝“三边”工程。严格按照单元、分部、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任何工程未经验收不得投人使用或进行下 一阶段施工。工程验收时必须有质量监督机构的评意见。

4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三制”

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即 “三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只有项 目法人切实负起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责任,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在进行招标投标时,要严把资质审查关;不仅要看投标单位的资质,更要着重其实际业绩。特别要重视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杜绝层层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分包商必须要满足相应资质要求。要加大对监理单位监管力度,切实改变少数项 目监理不到位的现象。

5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 目标

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 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 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 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 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

6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人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这样就避免了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措施不落实、人力物力不到位或因质量安全措施不完善而仓促开工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事先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它能将工程事故的苗头消火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的高标准施工。

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工程指挥部复验,经复验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负责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篇(7)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设计师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于设计师而言,在其设计行为过程中对设计的价值、设计的合理性、设计工作趣味等的个人价值追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分量比,就形成了个人的设计价值观,由于对设计行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设计师所处的角色差异,也就形成了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设计师个人的设计行为,甚至于整个设计业市场的良性生存与发展,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及其合理设计的理念等都与设计师设计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性,设计行为同时也是设计价值观的行为体现。

设计艺术之所以是一门实用艺术,是因为它以实用功能为本质目的而存在的,是为解决商业行为及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的。首先设计要面临的问题是解决客户的市场问题和提供市场策略,同时,设计定位于市场及受众的需求,最后这些需求都需要在设计产品上得到体现或解决,在这设计整个过程中,合理的设计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在市场环境下,客户的需求显而易见,就是要通过设计来达到商品的利润最大化,这种利润最大化所需要的设计行为具体体现:塑造品牌形象,或通过设计增加产品视觉美感,或通过设计加强消费者购买动机和需求等等。客户的设计价值观,是建立在设计所能带来的附加值价值和市场评价的基础上的。在此评价过程中,社会大众文化程度以及审美观的提升越高,对设计的重视程度就越高。那么群体在满足于事物基本需求的同时,就越注重设计和接受设计附加值。

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同时,也会随着社会阅历以及经济地位的转变而变化。在社会角色中,设计师也和芸芸众生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在寻找和实现着自我价值。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对设计的价值认可,具体的体现就是设计的市场价格。同时,合理的谁及也是设计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二、品牌价值的现实生存状态

对消费者而言,产品本身只要能满足需要就可以了。但用什么样的价格来购买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消费者在购买时,最在意的是心里层面的东西。很多企业谈到销量,一年生产几百万件,每年销掉多少万件。但如果问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印象有多少,我们发现这些品牌在消费者脑海里如过眼云烟一样,或者像是天上的流星,消费者仅仅是知道而已,而并不是了解该品牌的精神和产品主打。 第二,企业追求更多的回报,但是现在的矛盾在哪里?人工成本在上涨,经营成本在上涨,但企业又不能无休止地调整零售价格。如果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品牌就没有生存价值了。利润空间越来越微薄,生存机会在哪里?未来能够支撑一个品牌生存的理由只有一个――价值。你的价值有多少?你的价值消费者认不认同?很多企业比较关注产品的价值,用了多少成本,加工费是多少,工厂有多少工人,工厂多么现代化。这些固定资产真的有价值吗?

三、设计市场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如果脱离艺术层面创作后,其本身是一种有责任和目的的有偿服务行为。它与业主之间还是一种被雇佣的商业关系。这种服务性的设计行为是以满足业主的商业需求或解决设计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创作,并最后主要以设计报酬的形式来体现设计劳动价值。在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诸多因素中,设计价格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设计的价格回报是设计师生存、发展以及自身劳动价值的重要体现。

目前,设计行业存在着缺乏行业自律,恶性低价竞争,导致设计师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泛滥,这种低价竞争的起因往往是由于生存危机而失去了正确的设计价值观。设计市场的廉价竞争,往往导致降低设计要求,产生大量快速重复低要求的设计品,并直接影响到市场整体审美水平的低下。缺乏设计师市场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影响着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有设计师从业的市场经验,设计任务的技术难度,及其设计市场需求关系,设计任务的影响面,设计的可复制性等等。但设计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也有着设计行为本身的特性因素。

1.首先是设计价值评价的不确定性设计成功往往是依附于整体商业行为之中的,设计价值要在商业行为的运作之中或最后成功后才得以体现。商业行为的最后成功与否具有诸多的相关因素,所以设计本身的成功及其价值的体现有着太多的不自主性和制约性。如商业行为的资本状况、管理及营销的能力等等,这些看似设计行为以外的商业行为能力,都直接影响着设计行为的最终价值实现。

2.设计行为往往是针对性、量身定制的因其独特性,它的行为后果没有准确可针对的成果价值参照。而设计行为价值的最终体现往往是不可预估的。每次的设计后果因机遇、市场等因素变化,结果也不相同。而设计师对这种后果价值的估量往往来自于案例的操作经验以及对市场的定位准确度。

3.设计行为是非时间工作量所能等比计算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思维性的劳动,同时又带有设计成功的偶然性和积累性。工作价值就不能完全以工作时间来量化。设计师的创意和思维需要有生活阅历、经验来厚积。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价值需要有共同价值观的认可。

四、设计行为的隐性责任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行为除了它的商业价值功能体现之外,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以及在设计行为中还应具有社会的责任因素。这种隐性的责任来自于对美的形式的创造和传播,对社会大众审美和大众时尚消费具有引导性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做到适度合理的利用设计资源,节约社会资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和良好的设计行为是设计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下,设计真正体现其价值的重要保障之一。

同样设计除了它的商业属性,产生市场的设计价值以外,还因设计所具有的形式美创造以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而成为一种非商业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段。很多设计师从设计趣味和设计的交流中体验着创作带来的快乐,他们不追求商业的丰厚回报,而通过设计来表现自我的精神理念和艺术追求。所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讲,设计还具有自我实现和审美满足的功能属性。这也是设计行为之所以是艺术创作行为之一的原因吧。

篇(8)

1.设计师价值取向的复杂性

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具有商业和个人的双重属性,由此设计师价值观的形成是受各方面影响的。就色彩而言,颜色好看不好看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颜色是以系统存在,由此我想到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否该摒弃自己的风格偏好,而应该以业主和实际环境的需要任意驾驭各种风格形式?因为再好的设计,即便是赢得认可也会被不符合业主或环境而不被采纳。设计能力的体现应该是如何在大前提下能够照顾现场条件的种种利弊,并将业主的理想付诸实践,好的设计师应该是充分消化现场条件的人。然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可避免,你不由得在某一时期有着特殊的爱好追求。贝聿铭对现代主义的执着在他的每一个不同场地条件中都贴上了贝氏标签,很多东西跟他的民族性有关,即使被称作环境建筑大师的仙田满的作品也都有着他鲜明的个性。设计师的价值观是隐含在血液里的,操作得好才不至于影响到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现实中迎合甲方低级趣味的是也是常见的,这个时候设计师的价值观就得抛到一边,俗到极致也是需要水平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设计价值观。

2.设计师价值观对设计的影响

2.1 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

一个好的设计师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与价值观,他的作品有很深层的内涵。以建筑为例,建筑师如何让作品有表现力,这主要源于设计师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解读。以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的作品为例。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对材料的认识“在我眼中它并不仅仅是种建筑材料,它代表了一种境界,也代表了我的建筑观,我认为从来不是在设计一个房子,而是在建造一个世界”。那么我们再来看他的作品,当我们看到这个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和感和建筑所呈现的内敛而淡然的气质,其次才会去慢慢品味他的这种建筑材,也就是说我们首先体验到的是材料的这种表现力,这就是设计师的成功之处。

建筑师如何让材料最终富有表现力,我认为有三点:构型力、承载力、表现力。首先构型力,所有的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构型语言。石材:雄壮、威严;木材:柔和,有生命以及材料的纹理等,具有可塑性。我认为王澍在选择这种废弃材料的时候,首先是考虑到其可塑性,其次是其本身的这种机理效果。当建筑师将这种材料不再仅仅视为材料而作为符号出现时,这种材料的承载力便体现出来,以其历史性地域性的文化积淀通过它来构型,使建筑不再是纯粹的空间形式。承载力,指的是这种材料所蕴含的文化性、历史性,再看他使用的这种材料,有着当地的地域特色同时又具备历史的延续性。给一个新生的现代建筑附上这种材料,顿时使它有了百年历史的寿命,不显老气反而新颖,这就是建筑师对型与质的把握,体现的是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结合,这种新旧的对比所呈现的建筑生命力便是表现力。在王澍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与品质——特定文化及其区域的归属感,建筑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生态性传承。他的价值观源于他对生活,历史,文化等多层次的思考,这种设设计作品最终影响到的是对设计史的反思,从而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个人价值。

2.2迎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观

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其产品及销售、设计都是为此目的而服务的。在设计公司呆久了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设计上有所成就是很困难的,市场不允许,环境不允许,公司不能创造条件。设计走到这不知道向什么方向走了,不知是该追求精神还是形式,因为作品背后还没有价值观,没有一种根本思想的东西。设计师们也更多是追求怎么样被客户接受,而不是怎么样和客户达到共鸣。

设计要有思想,要有很真实的东西,这个真实的东西就是共鸣及对人的尊重。作品没有固定的风格,尽量简约和生活化。从形状去看一个设计,只能看到这个作品的视觉特点,但关键的是我们要看背后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他很多的痕迹,在建筑设计中越是简约、简单的东西,用空间划分,用建筑设计,用建筑师的概念做空间规划,越能使这个空间看起来很特别。

3.合理价值观的产生及影响

存在即为合理,这里的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道理,而是他存在的原因,或者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他存在的理由。这里,“合理”并不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合乎人之常理、人之常情,亦不指事物或现象符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只是道出事物、现象存在必有导致它们存在客观现实的理由,而这理由相对于“存在”来说是合理的。同时造成这样的设计行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的合理价值观便应在一个“度”的范围内,无规矩不成方圆。

合理的价值观,来源于一个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每个设计师的作品都是自己思想的表达,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设计师想法没有经过任何包装,怎么想就怎么表达出来。设计要有思想,要有很真实的东西,这个真实的东西就是共鸣及对人的尊重。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不一样了,更多是来源于感觉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住的房子,这个房子能够给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比你要住多大的房子更重要。人的本质本来就这样,当你能够细细地体味生活,就能够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美,从生活中可以得知设计师只要专业和职业,做好产品,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任了。我觉得社会责任并不是某种形式,需要个人去理解,比如怎么样做事情,怎么做好事情,设计师做好作品和项目是最大的责任。有了这种生活感悟真正的设计作品便应运而生。

一个设计师的合理价值观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也不能盲目模仿,设计作品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必须依托于现实,设计的实现需要灵感的花火,且需要依托于现实的物质,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形成设计师的价值观,产生满足市场和审美及实现设计师个人价值的作品。生活的阅历是设计师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有了生活的阅历就有了日积月累的经验,视野开阔,一个设计师慢慢成长并走向成熟,随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设计师首先要考虑设计产品的宜人性,毕竟一切设计都应该为人,一人为目的,这里的人是使用者而不是设计师,设计应该关怀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以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体现对人的本质的关怀,设计人员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要在这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同时设计师的设计业必须考虑到产品的易用性和可承受性,也就是市场的需求性。在这些基础上设计师尽可能的做到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度强调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容易走进“人类自我中心”的观念。总之一个合理的价值观即要针对多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设计师还应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进行衡量和取舍,实现人,物,环境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合理的价值观,产生好的设计。(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prestressed pipe pile hammer blow into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in bridge pile foundation and other basic engineering get more extensive use, it is the foundation soil with wider range, easy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s. In this paper, the prestressed pipe pile in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quality defec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reference for similar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Bridges, prestressed pipe pil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1.1施工准备

1.1.1材料

1)预应力管桩的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明。

2)接桩用的焊条牌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明。一般宜使用J422焊条。

3)钢板或角钢的材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质量保证书或检验报告。宜采用低炭钢。

1.1.2作业条件

1)应有工程地质资料、桩基施工平面图、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

2)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应测定完毕,并通过检查,办理了复核签证手续。

3)已排除架空障碍物,在建筑物旧址或杂填土区施工时,应预先进行钎探,清除桩位置的旧基础、石块和废铁等障碍物。

4)施工场地附近的建筑物或构造物,如有振动要求和影响使用安全时,打桩前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

5)场地已碾压平整,其表土承载力满足要求,保证桩机在移动时稳定、垂直。雨季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

6)根据轴线放好桩位线,用短木桩或短钢筋打好定位桩,并用摆灰作出标志,以便于施打。

7)正式施工前,必须先打试验桩(不少于2根),以确定桩长和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1.2操作工艺

桩夹应平稳地夹设在打桩部位,用钢缆固定,装好打桩机。

桩机就位。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垂直、稳定,确保在施工中不倾斜和移动。

起吊预制桩。先系好吊桩的钢丝及索具,然后用索具捆绑在桩上端约50cm处,开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插入土中。插桩必须铅直,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在桩顶扣好桩帽后,即可解去索具。桩帽与桩桩周边应留5-10cm的间隙,在锤与桩帽、桩帽与桩顶之间应设置采用麻袋、纸皮或木砧等材料制成的弹性衬垫。锤击压缩后的厚度以120-150mm为宜。

稳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轻轻锤击一二下,桩入土一定深度后,再使桩垂直、稳定。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吊线锤纵横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锤或经纬仪横双向校正。

桩入土前,应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

打桩。打桩宜垂锤低击,锤重根据地质条件、桩的类型、土的密实程度、单桩轴向承载力及施工条件选择。

打桩顺序确定原则:①根据桩的密集度,打桩顺序可采取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施打,或从中间向四周施打,或从一侧向另一侧施打;②根据基础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施打算;③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施打;④根据桩位与原有建筑物的距离,宜先近后远施打。

接桩。①在桩长度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焊接接桩。焊接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密焊牢。一般采取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焊接应连续、饱满。接桩方法和要求按设计规定执行。②接桩一般在距离地面1m左右进行。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量不得大于1%桩长。③接桩处焊缝应自然冷却10-15min后再打入土中,对外露铁件,应刷防腐漆。

送桩。‘送桩(工具)’的中心应与桩身吻合计;送桩深度一般不超过2m。

当桩的打入深度和贯入度达到设计师要求时,应根据地质资料核对桩尖入土深处的情况。一般要求最后3次10锤的平均贯入度不大于设计规定,且3次10锤的贯入度不能递增。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收锤,移动桩机。

打桩时应做好施工记录。当下沉接近设计标高和贯入度要求时,应在一定落锤高度下,以每落锤10击为一阵击阶段,测量其贯入度登记入表。

1.3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控制项目:①钢筋砼预制桩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②桩的贯入度、桩的接头节点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质量缺陷成因与对策

2.1桩身断裂

1)现象:桩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且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2)原因:①桩节的细长比和打桩时桩的自由长度过大,产生较大纵向挠曲和振动,而沉入中遇到较硬土层;②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后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③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④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通过移架来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⑤2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2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⑥桩的硷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中产生裂纹或断裂。3)预防措施:①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并检查桩构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每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40。②稳桩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2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理应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③堆放、吊运桩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④适当减小桩锤落距或降低锤击频率。

2.2桩顶碎裂

1)现象:沉桩中,桩顶硷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

2)原因:①设计时没有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机具等因素,硅设计强度偏低,或桩顶钢筋网密度不足,主筋距桩顶面距离过小。②预制桩时,硷配合比不当,施工控制不严,振捣不密实等。③硅养护时间短或养护措施不当,在冲击荷载作用下,桩顶容易碎裂。④桩顶面不平整,锤击偏心,即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锤与桩面不垂直,桩顶保护层过厚。⑤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桩沉入时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面局部受集中应力而碎裂。⑥沉桩时,桩顶未加衬垫,或衬垫已损坏但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接承受冲击荷载。⑦锤重选择不当,桩锤小,桩顶受打击次数过多,桩顶硷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而打碎;桩锤大,打击力过大,桩顶硅承受不了过大的打击力,也会发生碎裂。

3)预防措施:①选用合格的预应力管桩。②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尺寸及形状。合理选择桩锤。③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检查桩顶有无凹凸情况、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桩尖是否偏斜,符合规范要求的桩方可使用。④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替打木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处理后方能施工。⑤稳桩要垂直,桩顶要加衬垫,并及时更换失效或不符合要求的衬垫。

2.3沉桩达不到要求

1)现象:桩设计时,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另一种控制标准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2)原因:①探测点不够或勘察资料不准,对工程地质情况了解不透彻,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硷强度。②勘察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硅块等)下施工时,可能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③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得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会出现沉不下的现象。④桩锤选择不当,使桩沉不到或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⑤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使桩不能继续打入。⑥打桩间歇时间过长,摩阻力增大。

3)预防措施:①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打桩顺序。②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③遇到障碍或硬土层时,用钻孔机钻透后再复打。

2.4桩顶位移

1)现象: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

2)原因:①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②2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2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③桩数较多,土壤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沉桩时土被挤至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被浮起。④在软土地基中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沉桩引起孔隙水压力而把相邻的桩挤向一侧或浮起。

3)预防措施:①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并检查桩构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40。②在稳桩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2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理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③采取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④沉桩期间不得同时开挖基坑,需待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视土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

2.5接桩处松脱开裂

1)现象:接桩处经锤击后,出现松脱开裂现象。

2)原因:①连接处表面没有清理,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②连接件不平,有较大空隙,没有焊牢;③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或有夹渣;④2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

3)预防措施:①接桩前清理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保证连接部件清洁;②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③接桩时,2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预埋件焊接应平整、无开裂,如有开裂,应采取补救措施。

3.施工注意事项

3.1安全技术措施

1)打桩施工前,应对临近的建筑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施工时随时进行观测。

2)机械司机在施工操作时,必须听从指挥,不得随意离开岗位。应经常检查机械的运转情况,发生异常立即检查处理。

3)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7%方可起吊,达到100%方可运输和打桩。

4)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没有提出吊点要求,若桩长在16m内,可用一个吊点起吊,吊点位置在距离桩端。0.29桩长处;桩长在16m以上时,须设2个吊点,吊点在距离桩两端头0.21桩长处;桩长大于25m时,应另设计吊点位置。

5)桩的堆放应符合规范要求.

3.2施工现场保护与处理

1)妥善保护好桩基的轴线和标高的控制桩,不得碰撞和振动,以免引起位移。

2)送桩留下的桩孔,应及时回填密实。

3)打桩完毕的基坑开挖,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土体挤压引起位移和倾斜,甚至断裂。

4.结语

预应力管桩锤击打入施工方法在桥梁桩基等基础工程中得到较广泛使用,其适用地基土质范围较广,易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本文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常见质量缺陷的分析与处理,可供同类桩基施工借鉴。

篇(10)

    传统媒体是市场营销最有利的工具。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四大传统媒体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面对即将临近的 2 1世纪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科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把人类推向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急速膨胀 ,使得营销广告媒体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著名的媒体专家 Nicholas Negroponte认为 ,我们现在处在从模拟到数字媒体的转变中 ,而这种转变将会触发一场质的变革。新媒体 (即国际互联网媒体、联机媒体现在都被人们统称为新媒体 )集报刊、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身 ,汇全球各种媒体信息于一网 ,正在推动和掀起一场以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传播媒体革命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从信息时代这个新视角出发 ,可以看到新媒体对市场营销的影响有弊也有利。

 1 .新媒体改变了市场营销的传播性质

新媒体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利用新闻信息、企业信息和广告信息 ,但却不能自主地对用户灌输 ,企业组织也无法将大量过滤后的信息再“硬塞”给受众者。因为用户作为“网民”(netizens)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络上接收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对一些信息可以弃之不理 ,也可以自由加以修改 ,提供反馈意见 ,还可以自行制作自己的新闻和针锋相对的广告并输回于网上。因此 ,媒体从可控转向了不可控。在这场变革中 ,人们会在新媒体中自行寻找自己所需 ,并创造自己的媒体。

 2 .新媒体扩大了对商品品牌的宣传

在新媒体环境中 ,每一位品牌迷都可以成为某一商品品牌的宣传者 ,都可通过网络宣扬该品牌的好处 ,并影响其他消费者。现在各企业在做商品广告时 ,一般均采用聘用“大众代言人”(如受资助的体育、文艺明星或各类名人 )的媒体方式 ,这种变化使原来纵向的观念引导过程转变成为横向的观念传播过程 ,这样既增加了品牌的可信度 ,又给整个传播过程带来了一种凯恩乘数效应 (Keynesian multiplier effect) ,使得每个品牌“传播”周期都会给品牌带来更多的商誉。

 3 .新媒体开创了全球商务电子化

随着通信技术 ,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 ,时空的界限被逐渐打破 ,人类生活的地球越来越像“地球村”。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作为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 ,以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本日益扩大的跨国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浪潮正汹涌而来。 1 999年 7月2 2日因特网协会年会报告说 ,世界上 2 50个国家中有2 40个提供因特网上网服务 ,约有一亿多人使用因特网 ,2 0 0 0年用户人数将达到 3~ 1 0亿人。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极大地改变了商业运行环境 ,在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同时 ,更把全球商业带进“电子商务”时代。 1 997年在电子商务的主渠道因特网上实现的全球贸易金额接近 2 50亿美元。有人估计 ,到 2 0 0 0年 ,电子商务将成为因特网应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成倍地增长 ,将高达 2 50 0亿美元。

一、信息网络时代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的新动向

面对上述新媒体对市场营销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我国迎接加入 WTO的前夕 ,入关后企业营销将如何运作 ?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贸易的大市场 ?在市场营销网络层的建设上 ,资金的投入、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训练、自主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 ,都向我国企业提出了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日益深入 ,信息及经济域日益扩大 ,并形成了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促进现代化进程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国外的企业界 ,Internet技术 (即全球互联网络 )在市场营销领域应用极为普及。建构在大量信息基础之上的营销机构 ,使得许多本来技术装备领先的企业如虎添翼。据美国 1 998年的一项研究调查发现 :已有上千家与旅游经营有关的企业使用 Internet网和世界广域网(www,World Wide Web) ,并将其作为有效的管理和营销工具。日本 NEC公司的销售部人员也因使用便携式计算机进行联络 ,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深有感触 :使用新的营销方式 ,减少了奔波 ,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也使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地把握销售势态 ,快速做出决策。

进入 9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这个历史潮流的象征。在这个大趋势下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或信息社会、国家信息化 )计划 ,加快信息化建设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据因特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1 996年底因特网上用户有 1 0万 ,到 1 998年 6月 ,上网计算机为 54. 2万台 ,用户数达 1 1 7. 5万 ,网民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增加了 1 0倍 ,因特网在国内各个领域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贡献 ,不是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 ,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政府规划并引导适合市场机制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建设 ,主要一是连接销售、金融机构、生产企业、物流和运输业的高性能流通信息网络 ;二是建设高质量的行业供求信息网络 ,并通过先进的网络系统使每一个生产和流通企业都能得到这些信息。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从无到有 ,从传统的营销观念到现代的营销理念 ;从单项营销策略、谋划研究到营销战略决策的整合 ,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 :其一 ,目前我国经济信息网、深圳金网等都已开通 ,但网络研究人员仍很难找到与企业的接口 ,主要原因是企业使用极少 ,许多科研成果由于没有上网而被束之高阁 ;其二 ,信息网络在企业得不到实际应用部门的积极响应 ,利用率极低 ,致使网上信息容量得不到扩充 ;其三 ,现有信息不能发挥对企业的支持效应 ;其四 ,营销队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第一 ,企业领导层和决策者的观念或信息技术素养不足 ,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我

们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距离在加大 ,不是由于我们产品的落后 ,而是由于我们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及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不畅。当务之急是必须唤起领导层和决策者的信息觉悟 ,增强其紧迫感 ,以积极推进信息新技术建设。

第二 ,企业的营销管理人才缺乏 ,素质不高。

企业缺乏现代的技术装备 ,市场营销人员缺乏现代的营销技能和手段 ,他们虽然具有吃苦精神和一定的推销经历 ,为企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但面对信息万变的市场就显得软弱无力了。因此 ,加强企业营销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充实营销管理队伍中的技术力量 ,尤其是高级营销管理人员中的技术力量 ;另一方面应对现有营销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 ,把“终身培训”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三 ,企业用于信息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企业中用于信息开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信息部门往往规模很小 ,投资很少 ,信息化成效不高。必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落后的营销模式和手段 ,就必须逐步加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这是企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三、利用高新技术 ,提高我国市场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市场营销是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顾客通过市场营销来评价企业 ,市场营销对于企业的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现代新媒体对企业市场营销来说有弊有利 ,精明的市场营销人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并在跨世纪之交研究和利用高新技术 ,扩大视野 ,分析环境 ,抓住机遇 ,开拓市场。

 (一 )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基础工作和设施建设

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落后的营销模式和手段 ,就必须让企业高层领导者提高信息意识 ,并以加强企业市场营销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强营销机构、营销网络、营销队伍等基础建设。从近期看 ,配置各种设备 ,投资会明显增加 ,但从创造企业效率、效能和成本优势的长远利益来看 ,投资肯定会取得更大的回报。

 (二 )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实现市场营销决策整合

面对全球经济、市场日趋国际化的竞争格局 ,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应尽快而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企业市场营销体系要不断发展完善 ,制定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营销战略。通过连锁经营、专卖经营、总经销、总等营销形式 ,形成功能完备的营销网络体系。新时代的营销必须是整合的、系统的管理 ,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 ,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将企业的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四个方面的策略进行最佳组合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和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大、中企业要设立市场研究开发部门 ,发挥其决策支持、营销策划和市场信息中心的作用 ,促进企业营销总体战略的策划和实施。有效地组织是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 ,决策组织的整合化是有效组织的基本内容。企业应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 ,合理安排开发新产品 ,发挥协同作战的综合作用。这就要求市场营销要制定新产品为主的策略 ,加上强有力的电子媒体网络的推广组合 ,抢先导入市场 ,使企业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不断寻找新的全球合作伙伴。

 (三 )建立现代高科技和高素质营销队伍

新时代需要具有现代营销素质的人才、现代的技术装备和现代的营销技能和手段。企业应不断地增强营销人员的信息意识 ,同时不断充实高层次的技术力量 ,并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 ,使每个营销人员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 ,在接收顾客信息的过程中 ,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顾客最新的产品信息 ,并不断为顾客勾画新的蓝图 ,提高营销活动的效能。

 (四 )采用高新技术 ,实施信息网络营销

信息网络营销与传统有形市场有很多不同。交易的内容由信息流取代物流、货币流 :交易的场景由电子屏幕取代面对面交流 ;交易的基础设施由电脑、网络通讯技术取代了实际场景 ;在信息化的空间 ,消费者了解产品、购买和发货的方式也改变了。造成影响市场营销效果的因素增多 ,信息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大重要“战略资源”。市场营销赖以生存的法宝是 :

 1、迅速获取市场信息 ,并迅速作出决策 ;

 2、善于适应外部环境不可控因素的变化 ,灵活地调整内部可控因素 ;

 3、将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随时调整适销对路的营销计划。

因此 ,利用高新技术可以不断加大市场预测、市场研究与经济评估力度 ,不断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逐步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五 )利用信息反馈 ,实施动态的营销管理

高新技术的发展 ,使营销者获取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更便利和快捷。所以 ,企业可根据需要和可能 ,分析研究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决定自己的产落后。品结构、性能和价格 ,自由选择广告宣传手段。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要从发出信号开始 ,在及时与主动上实施创新。从信息流动的观点看 ,顾客永远是信息的起点和终点 ,企业首先应根据顾客的需求信息 ,分析监测 ,及时把握市场趋势和需求特点 ,进行生产加工 ,厂家再将产品信息传播给顾客 ,获取顾客对产品是否满意的反馈信息 ,以有效实施动态的营销管理。

 (六 )依托信息网络不断获取竞争对手信息 ,确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

竞争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应树立明确的竞争观念 ,敢于和善于参与竞争 ,并争取在竞争中夺取胜利。过去 ,我们把品牌看作是商标 ,考虑的是知识产权问题 ;今后我们应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知名度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象征。因此 ,企业在竞争中要注意利用高新技术为自己定位。随着 IT的应用和普及 ,企业的市场决策功能 ,确切地说是营销功能越来越被推向竞争的最前沿 ,成为企业间角逐的热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将集中体现在对市场的准确和快速的反应上。

篇(11)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当前依靠现代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结合项目质量管理的领先经验,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建立面向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突出关键影响因素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

1.1 人的因素

人是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理论、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有责任感,是否积极主动,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水平。操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等,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1. 2 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质量检查验收和试验; 使用质量有认证的材料,以确保材料质量。

1.3 方法因素

方法包含了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不按标准和规范施工,不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

1.4 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是工程实施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有影响。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者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各因素,制定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效能,才能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1.5 环境的因素

环境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声、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而且复杂多变,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2.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基层工作者主要为农民工,无可否认这必然使得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并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很可能会由于农民工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埋下质量安全隐患。据调查,目前建筑工程的管理层人才相对不足,并且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如人才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高校及研究所。建筑行业主力军素质的普遍低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分配趋势将制约建筑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将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关键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但是在进行现场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某个关键环节进行重点质量控制,并设置质量控制关键点。质量控制重点的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关键点进行分析和提炼。

3.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控制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尤其以预控为主,如要能很好的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预控,在施工项目开工之前就应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统筹合理的安排,主要表现在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施工方案的编制上。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整个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作为文件的核心内容,施工组织设计强调建立和健全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措施,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施工合同和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做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是保证施工方案实施的保障和手段,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3.2工程项目的控制与协调

工程项目控制是指管理者为实现项目目标,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及项目受控后的动态效应,不断改变项目控制状态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综合管理过程。工程项目控制并非在项目实施阶段才开始,而是在项目酝酿、目标设计阶段即已开始。显而易见,控制措施愈早做出,损失愈小,成效愈大,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但遗憾的是那时对项目的技术要求、实施方法等各方面的目标尚未明确,控制依据不足,因此人们常常疏于项目前期的控制,这对于项目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强调,控制工作不应仅限于实施阶段,而是从项目前期就应开始,直至项目目标实现。

工程项目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为实现项目建设的目标,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各方(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必须在系统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成本和安全,对项目的实施状态进行周密的、全面的监控。

3.3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所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人们对工程项目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识别、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的工作过程。近年来,人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阶段、各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1)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首先是体现在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上。在项目目标设计阶段,就应对影响重大的风险进行预测,寻求目标实现的风险和可能的困难。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风险的分析必须细化,进一步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同时必须研究各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2)对全部风险的管理。在每一阶段进行风险管理都要罗列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不能有遗漏和疏忽。

3)全方位的管理。对风险要分析它对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对整个项目、对项目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采用的对策措施也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合同、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办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文档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全过程。

4)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在组织上全面落实风险控制责任,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项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

4.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可以为施工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通过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从而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建立面向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的、突出关键影响因素的管理模式,将会对建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