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它有着更强大的优势:丰富的表现力,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自主式与支持协作式学习,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发了教育新的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纷至沓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视频、广播、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率。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二、心理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其教学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到双方的融合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优化、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更具吸引力。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内容的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运行的独立性等特点,辅助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扎实开展。
比如,PowerPoint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具有直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根据课堂需要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可以把学生无法领会的晦涩文字转化为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插入视频、音频文件,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有利于营造真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也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际应用,具体谈谈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以下三个环节如何做到有效融合。
(一)课前准备环节
“远离,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的种类及危害,认识到一定要远离,形成自我保护、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活状态单一、生活阅历较浅,对缺乏真实、直观的认识,也不了解的真实危害。所以,在学生还没有知识准备的前提下,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包括的种类、危害、吸毒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课件;上课前一天上报心理教师处汇总资料,课堂上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过程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的种类和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知识储备,上课时就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其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教学环节
“神奇的心理暗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感受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区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会摈弃消极暗示,合理利用积极暗示。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小品《卖拐》,这样的导入方式,一方面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视频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为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做好了铺垫。用观看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比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述效果要好,学生也更感兴趣。而这一过程只需要从网上下载一个视频,技术上并不复杂,且网络上此类资源很丰富,这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课堂导入环节的支持。
再比如“怎样增强记忆力”这节课,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记忆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记忆方法。导入时,运用PPT插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及时复习是帮助记忆的关键因素;进行体验活动时,用PPT展示需要记忆的内容,并且使用Flash制作的倒计时时钟用来计时。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在了解自己记忆能力的同时,能够顺利总结出记忆的规律,很好地实现了课堂预期,同时与本节课的主题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学习兴趣浓厚,其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三)心理测评环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和评价,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教师的针对性教育具有辅助作用。2010年,我校购买并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为学生心理测量工作带来了便利。“我的气质类型”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填写《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这节课需要学生到微机室,人手一台电脑,采用智为心理测试软件来操作,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支持作用得到直接体现。学生通过做《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能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同时还能看到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评报告,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软件中的量表都有配套的评价标准,这为科任教师提供了很大便利,使得各个评价环节都能得到优化。
通过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择其他的心理测试量表,从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测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心理测量做到经济、高效的同时,也便于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抓紧教学目标不偏移
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和音效上,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避免重点被多媒体的各种展示效果“喧宾夺主”,造成教学重点的模糊。
(二)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累加,而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虽然使用了众多技术手段,学生仍旧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切实起到帮助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三)克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更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视频资源,这些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了大量素材,这些生动形象的视频媒体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课上运用的优势,并总结了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最后归纳了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有效运用视频媒体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优势
网络视频媒体资源包括电影、电视剧、科普知识视频、学生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它们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视频媒体资源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有效的心理课,首先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之中。视频媒体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新颖的形式及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非常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视频媒体资源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创设情境,激感,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第三,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的保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有94%。我们知道,视频媒体资源是视、听的结合体,因此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视频媒体资源中所传递的心理健康知识。
三、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和实例
(一)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
1.导入部分
本部分是暖身环节,可以通过游戏、小故事、新闻报道、心理调查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主题部分
本部分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播放视频,播放视频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宜太长,二是视频播放的形式可以多样。随后由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在熟悉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问题。接着由学生分享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顺序是由对视频本身到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最后一个步骤是教师小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3.结束部分
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与感受。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实例
1.课例主题:
迈好眼前一小步
据高三部分班主任反映,班上不少学生在刚升入高三的时候,学习热情高,复习收获大,进步也快。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学生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但是却不见效果,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在与班主任的交谈中,这些学生深感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出现问题变笨了。其实,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短暂的停滞状态,在心理学上形象地称为“高原现象”,这是学习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高原期”,设计此次辅导。
2.教学方法:游戏法、视频故事法、分享讨论法
3.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本课采用游戏导入《雨点伴奏曲》,主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利用雨点联想到人生不只有晴天,也有阴雨天,适时引入本课辅导的主题——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2)主题部分
在主题部分,我们选择了视频故事《十字架的故事》(见上页)。这个视频长约分钟3分40秒。
视频故事简介: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向前行走。突然有个人停了下来,“上帝,这实在太沉重了,请允许我砍掉一些。”于是他把十字架砍去了一小节,背负着减负的十字架继续前行,虽稍微轻松,但前路漫漫,十字架的压力让人依然行走艰难。“哦,上帝,让我再砍去一点点吧,这样我的旅途就更轻松了。”“感谢上帝,这样轻松多了。”当别人都负重奋力艰难地前行时,他哼着欢快的歌谣,不费力走到了队伍的前头,并暗暗得意于自己的聪明举措。(视频播放到这个地方停顿,提问故事接下来会怎样继续)突然前方出现一个宽大的沟壑,眼看着无计可施。这时,后面赶上来的人用他们的十字架搭成了桥梁,顺利渡过。当他也尝试着效仿他们时,才发现他的十字架远远达不到对岸。当别人都已渐渐远行,他只能停在原地懊恼不已。“如果当初不偷懒,我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跨过这道沟的。”可是人生很多事情事发后再去后悔已经晚了……
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教师总结如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它也许是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的压力,也许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不愿背负压力,当人生出现沟坎时,我们将很难跨越。生命中很多东西看似承受会很痛苦,但是如果你面对了、扛过去了,也许就云开日出了。我们的人生高度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3)结束部分
学生分享感受: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观看的《十字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故事讲到我心坎里去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现在的学习心态。刚进入高三时,我的学习热情 非常高,但是接下来几次月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这些不理想的分数就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真的很想放弃和逃避,但是故事中人人都背负着十字架艰难前行,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其实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与我有着相似的心态,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的,我要勇敢面对现在暂时的挫折。感谢心理老师给我们分享这么励志的视频故事。
四、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选取的视频媒体资源应具有典型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首先要结合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视频。选择恰当的视频,一是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视频媒体资源,因为这样才容易围绕故事展开讨论,达到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视频媒体要尽量具有新颖性,因为学生对没有听过的故事会更有兴趣。最后,所选择的视频资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宜将不适合学生阶段观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给他们观造成负面影响。恰当的媒体资源来源于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有心人,收集相关的故事,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也可以自己拍摄或让学生拍摄。
(二)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媒体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要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还需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包括哪些呢?比如可以将视频放到关键点停下来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视频故事接下来可能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是对话视频故事,可以让学生采用配音的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来,体会故事角色的心理变化。总之,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视频资源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对视频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故事教学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如前所述,心理健康课中所选取的故事,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结合故事进行深入分享和讨论呢?首先,教师要深入地理解视频故事的内涵,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视频故事,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入分享和讨论故事。其次,教师在深入理解视频故事的基础上,要精心地、层层深入地设计好问题,像剥洋葱般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享讨论。当然,这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才会有所提高。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YQJK135)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出
为进一步做好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为自治区统筹规划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而作本调研。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于2016年10月16日至10月25日对全市47所中小学(中学18所,小学29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
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87%的中学配备了1-2名专职心理教师,100%的中小学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组织区内外的培训,目前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有203人。其中二级心理咨询师38人,三级心理咨询师165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为校编,少数学校使用北师大及其它版本教材。课程开设情况中学开课情况好于小学,初中开课情况好于高中。2014年以后随克拉玛依新一中模式的推广,近一半转型学校(4-5所)改为选修课或讲座。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我市所有中小学均建有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使用情况良好,小学使用情况一般。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领导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一名心理健康专业高级教师职称人员专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领导市教育工会主席专项抓心理健康工作。这些举措使得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在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基层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幅度提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1],市教育局工作要求是思政科,教师培训是市教育工会和继续教育中心、心理专项督导是督导室,日常具体工作是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多头管理,实际各部门都只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个方面,且大家都各做各的,没有信息互通和联席制度,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大大削弱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基层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各部门可能就都没注意到因此没管或想管管不了。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自治区建设平安新疆,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及克拉玛依打造平安、高品质城市和校园、克拉玛依能否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能否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幸福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的。即我市各区、直属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使用情况、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等。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
2013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部对全市47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提出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议。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每学年、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016年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纳入十三五教育规划。目前各中学基本成立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咨询中心。克拉玛依区各小学成立了以德育主任为组长,以心理教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为工作小组的机构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保障,搭建了平台。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2015年市教育局联合新疆教育学院、克拉玛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培训民汉心理咨询师共158名,获证书者124名。考试通过率达78.5%。目前各中小学参加区内外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总人数达到587人。
我市各中学大多数配备有1-2名专职心理教师,各小学配备1名兼职心理教师,学校还配备若干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体情况如下图表: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心理咨师队伍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培训总人数的绝对值创近年最高。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者,中学优于小学,三级证书获得者优于二级证书获得者;小学心理辅导员比例高于中学,小学心理辅导员多取得资格证书,中学心理辅导员多无证书,只是口头称号而已;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及其匮乏,中学专职教师占总培训人数的2.21%,小学为0.85%,中学情况稍好于小学;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优于中学,但多数中小学兼职教师身负多职,实际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屈指可数,工作一忙,事情一多,心理工作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从取证情况来看,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已经具有较专业的资格。
(三)心理课程开设及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用情况
我市中学共18所,其中完中9所,初中6所,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1所。有初中部的学校16所,开课学校有14所,未开课学校2所;有高中部的学校11所,开课学校4所,未开课学校7所。初中部学校开课情况好于高中部学校。8所学校使用校编教材,1所学校使用地区编教材,其余为北师大、华师大、人教版、乌鲁木齐地方课程各1所学校。开课年级1-3个年级不等。
我市小学共29所。开课学校有18所,未开课学校11所,白碱滩区4所均开课,准东中心2所小学利用每周班会、主题教育、报告、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情况比较好。13所学校有校编教材,2所学校使用北师大版、3所学校使用大百科全书版,1所学校使用开明出版社版本等。开课年级1-6个年级不等。
中学校编教材质量高于小学校编教材质量。
(四)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
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各功能室发展快,功能室种类较多,使用率高,但校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中学只有一个简陋的咨询室。中小学各类功能室总计126个。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的功能室多于小学;中小学各功能室中接待室、个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占比例较高;中学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明显优于小学。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
1.管理工作实现三级网络制度
2012年以来,我市教育局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以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为核心,各区教育局、直属单位为二级单位,各区中小学为三级单位的市、区(直属)、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负责国家和自治区文件的上传下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具体落实。
2.以培训为抓手,以教研为突破口
近三年,市教育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6次,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师取证培训4次,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培训12次。定期组织每月1-2次的中学专兼职心理教师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进步很快。2013年举办了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坛新秀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坛新秀称号,1名教师获教学比赛一等奖。2016年又成功举办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学能手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教师获优质课一等奖荣誉。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市教育局组织沙盘游戏治疗师成长系列沙盘制作活动,面向广大中小学师生的“5.25硬笔书法比赛”及“5.25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活动,中高考期间组织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中高考心理辅导巡讲活动,每学年开学初及结束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宣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生物教师、校医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极大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横向服务
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服务学生为主体,兼顾教师心理健康。通过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通过学科渗透及讲座、活动体验服务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专兼职心理教师、取得资格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参加资格证培训但尚未取证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等。我市南湖中学还成立了中学生健康人格讲师团,充分服务于校园师生。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办心理小报和板报、心理健康班会、心理情境剧比赛、心理漫画赛、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师生的心理健康理念。
5.重视家校、社区合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市教育局还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课堂,走进社区巡讲,与社会办学机构协作,与市文化馆、市卫计局、市妇联联合开展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收到良好效果。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问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心理健康工作指导与督导脱节。
1.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培训完成后,部分中小学校没有把培训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培训完了心理工作就完成了。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与前相比,没有改观。
2.由于年度预算资金缺乏或不到位,且没有专项资金,多数中小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室不达标。
3.由于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岗位编制问题,各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待遇(班主任津贴),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激励机制跟不上,导致专兼职心理教师没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
4.多数中小学校缺乏校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问题,草草了之。缺乏责任追查制度和意识。
5.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清楚,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岗位职责不清晰,学校管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长远规划。
6.自治区德育达标校评比、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验收,督导与心理专业人员没有同时参与。
7.高水平的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各功能室建成后,如何使用,使其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培训。个别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人数偏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1.政府支持建立地州、市、h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建市、区、校三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本区域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2.充分利用内地各省市援疆机遇,争取援疆省份对口支持各地州、市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健康专业角度加强工作指导与帮助。尽可能多的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观摩和交流机会,加速新疆本土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各地州、市县通过创建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规范各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专业、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4.随克拉玛依中小学教育转型后,全员心育的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强化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积极调动原则。判断一节高中数学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有多好,语言多么的精美,而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肯定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优秀举动,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乐学。
1.2 成功体验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1.3 和谐民主原则。和谐民主的氛围是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1.4 渗透灵活机动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1.1.1 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1.1.2 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2.2 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由于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确定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同学,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鼓励他自强,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质。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4 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在讲授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葫芦娃》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去体会七个娃娃身上的性格,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懂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进一步体会优秀文化的作用。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一首你认为对你的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歌曲,并在班上演唱给大家听。通过交流,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歌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在教学中做到的。因版面要求,其它例证不再赘述。
2、创造机会、适时鼓励、增强自信,营造学习氛围
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
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还有,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课前可留3分钟进行一个小型演讲,思想政治课课堂中首选的是“时政演讲”。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温习所学,锻炼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是不流畅的,观点是不成熟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很有效果的。特别是自信心的培养。现在我所任教的班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比以前强多了。3分钟的演讲既没有量化的学习任务,也没有知识掌握的硬性要求,学生的心理感受是轻松的,正是在宽容的情感,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之树、自信之苗才生长得更加茁壮。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段前奏,为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与培养自信心双赢的效果。
3、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含着躯体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一般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而心理健康至少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就具有积极的影响。
1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1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2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1.3体育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途径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当学生有疑问还需耐心指导,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很高,教师要让学生爱自己,信任自己。同时还要不吝啬赞美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等。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进入到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做到能够分享学生的哀愁与喜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也让他们感觉教师能懂得他们的感受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教师付出了,就一定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进步,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腼腆、胆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武术、体操等体育项目;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篮球、集体接力等体育项目;对于自负、逞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体育项目,比如健美操、跳高等体育项目;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比如跳绳、广播操等;对优柔寡断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对于急躁易怒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项目;对于遇事紧张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激烈的比赛,尤其是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
2.3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2.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体育竞赛,实践证明,体育竞赛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练习的兴趣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在竞赛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赛前练习,通过这样的赛前准备,学生就可以树立起取得胜利的共同目标,平时就能够认真联系并互相督促和帮助,促进良好学习分为的形成。在竞赛时,在一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会相互加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在运动中得到有效的克服,升华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丰富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培养起来,并使学生的机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与心态。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科学的快速发展,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理论,并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只有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协同渗透,才能将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发挥出来,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06-01
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核心素质。高中阶段是就业升学的分水岭,学校教育不只是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走向社会,从事工作。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而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呢?《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是一个心理健康、个性健全的教师,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金钱、权势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师待遇低,担子重,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师,由于历史学科在各科中的“尴尬地位”导致教师的心理落差更突出,历史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性格开朗、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涵养,不冲动、不浮躁,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不要把生活中的怨气和情绪带到学校,不要把工作中的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如果因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说某个学生太不像话了,就带着激动的个人情绪去上课,把握不好尺度,就很容易把气发泄在全班学生身上,让全班学生都成为你情绪的受害者,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使更多学生因为你的缘故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历史素材中丰富的历史事实,优秀杰出的历史人物,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比如前段时间听到一位班主任跟学生交谈的时候,学生透露出班上有几个本来和她关系不错的同学因为现在学习成绩不如她而孤立她了,这种现象在现在中学生中,特别是女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也许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恶劣影响。正好那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有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对于教材内容,学生能得出这样的认识,教学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可我并没有就此打住,顺势提出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这样应对,那么我们同学在应对自己学习中的竞争“对手”时又该如何呢?结果那堂课下课后我听到学生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位同学和“孤立”她的几位同学。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须的,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从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
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高中阶段的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缺陷比较突出:依赖性还很强,遇事容易冲动,固执而执拗,这对将来走向社会十分不利。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我们应该反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历史学科潜能,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亦要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必要环节,增强他们的健康心理意识。
比如有次期中考试,由于卷子难度较大,很多学生考试不理想,卷子发到手后,有个别学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趁着其他同学还在分发试卷的时间,我跟她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以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告诉她要坦然面对失败,争取下次成功。等试卷全发下去准备讲评时,我又发现许多同学看到平时比自己用功的人成绩比自己好不到哪儿去时有点儿幸灾乐祸,接下来的讲评也不好好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马上中止了讲评,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后明确表明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订正这些选择题,每个人把自己做错的题目的错误原因和正确思路写在错题集上。
总之,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 应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他们极易出现各类心理疾病,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成长为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环境下应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学术性和娱乐性较低,比较侧重于沟通和疏导,通过创造丰富的主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挑战,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另一种是体验式,由教师创建各种类型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某种心理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这两种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纯的讲授知识或是体验活动都无法让学生领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学生要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缺,无法专心投入;要么被热烈的活动氛围所吸引,忘记了活动的初衷,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体验式教学常常应用以下三种活动项目:
第一,角色扮演。即让学生来扮演某个小说或影视剧中的人物,按照所扮人物的为人处事方式来行事,使其切身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对彼此扮演的角色更加了解,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心理剧。这是让学生扮演特定心理活动下的某个角色,将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达到宣泄情感,消除压力的目的。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是学生分享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会将心中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的辨识出情绪的类型,掌握情绪的控制方法,从而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游戏辅导。游戏是很多学生热爱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刺激,使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引入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环节中,毫无防备的将心中的真实想法呈现出来,以便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获得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前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叙事接龙、头脑风暴、放松训练、时间拼盘等,用多样化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加易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三大部分、六大模块、九大专题,分别为导入篇、基础篇和提升篇,下面说明各个篇章的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导入篇,该篇只有一个模块即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以走进心理健康为专题,讲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可看作是整个课程开篇。重点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有个整体的认知。主要采用小组组合、相识接龙、问卷自测和情景体验。
第二部分,基础篇,设有发展个性、职业生涯辅导、学会学习三个模块,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四项专题。这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其正确地认知自己,积极地看待成长中的问题,以宽容、善良、开发地心态对待外界评价,不断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优化个性、健全人格。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角色扮演、职业探访、头脑风暴等。
第三部分,提升篇,设有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两个模块,专题有人际交往能力、挫折与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此部分内容是从大学生的现实实际出发,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合理管理时间。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爱在指尖、成长四部曲、情绪训练营、生存选择等。
三、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学会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并能够与其他学生友好和睦的相处,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应受到高职院校的积极推广和应用。
在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数学的“杨辉三角”内容,如能联想到南宋著名的数学家杨辉,不是轻描淡写地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清楚,而是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以学业综合评价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一切挫折,才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1.学业综合评价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2.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三、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
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主要是对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毅力,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四、以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如,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教师引导学生将本题变为求前30项的和应怎样解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给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立即投入到探索中去,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
生1:由结果Sn=3n2+n将n换为30得S30=2730
师:好!抓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是学习数列要体会的思想方法。
生2:设Sn=An2+Bn,则求得:A=3,B=1,所以S30=2730
师: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这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他方法求解?学生给出了解法。
生3:S10=a1+a2+…+a10
S20-S10=a11+a12+…+a20=S10+10d
S30-S20=a21+a22+…+a30=S20-S10+10d=S20-S10-S10
S30=3×(1220-310)=2730
师: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构思精巧,有的学生在其启发下,给出另一种解法。
生4:可证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
2(S20-S10)=S10+S30-S20
把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
师:好!此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否探讨出更一般的结论?此时学生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思考。
生5: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
师:棒极了!用这一方法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
学生的本性是积极的,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五、创设成功情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功情境,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心理,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前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改是以学习领域来决定体育与健康教学,又以体育与健康中的必修与选修来决定教学模块,模块又以学时与内容来决定教学过程,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完成后又以学分的形式来对学习者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查(考试)评价来完成教学管理。
首先要对教学模块按学期来划分,同时与学时相对应(体育与健康按18个学时1个学分),在设置模块时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来定,不能盲目地跟进和照搬别人的东西,按照本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的模块内容,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由于学生对运动兴趣爱好的不同,选修项目的不同,学习的人数也就不同,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可根据学生选择的选修项目将学生分两个组别(男、女)或四个技术、运动能力小组(A、B、C、D)来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两个性别小组教学是各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其优点为男生女生分开教学便于某些项目的传授和根据性别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利之处是学习者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不一,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一来一个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种方式来教,给教师增加了许多麻烦,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制约了运动能力强学生的求知需求。
按技术能力运动水平分组教学,是现在教学的趋势,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让学习者根据项目选择组别(男、女不限),能力强者到A组,次之到B组依次归类,组别出来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有选择的教学了。比如说按照教学模块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之一的“运球一急停―跳投”这三个动作要求一气呵成完,这足总的教学要求。要达到目标,各组的要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