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晏子使楚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3 05:06: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晏子使楚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通信、语音、图像、视频、航空航天、遥测遥感、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振动工程、通信雷达、水文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等领域[1-6]。《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一方面高度数学抽象,涉及的数学知识多,另一方面实践性强,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甚至软硬件设计调试能力,使得理论和实践结合难度大,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的难点。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包括学位差异化教学[1],电子题库的设计[2],网络课程的建设[3]和工程实例引入[4]等方面。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由于学时等因素限制,主讲教师不涉及实验,实验教师不进行理论依据分析。(2)实验和实践分离。实验多使用正弦信号等简单信号,对实际工程信号不能应变。(3)学生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调试经验不足。(4)该课程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课,学生面临考研或就业压力,时间精力投入不充分。

1.实验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我通过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学时安排和学生知识结构,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演示、案例分析、案例模仿创新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案例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辅助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理解,直观感受实验效果。

(2)以工程案例提炼的实验锻炼未来工程师。工科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实验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用于理论推导的正弦信号、指数信号等,而需以工程案例提炼实验,尽早揭开工程实践的面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潜能。由于工程问题考虑的因素较多,综合程度大,适当提炼后可以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模仿,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基于案例的实验教学方法

基于案例的实验教学方法包含案例设计、案例演示、案例分析和案例模仿创新四个过程。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难度适中且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提炼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的案例,案例设计的合理性将决定最终教学效果;其次在理论课上进行同步的实验演示,简单明了地表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再次在实验课上进行详细的案例剖析,在编程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完整的借鉴作用;最后由学生分散进行模仿创新,教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法,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性地找到解决方法。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基于案例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配合实施,表1给出了基于MATLAB的音频信号处理的案例教学方法。

表1音频信号处理的案例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案例式实验教学方法,设计了5个综合性的实验案例:

(1)音频信号:音频信号x(n)的采集、降采样、回声、数字电子琴、频谱分析、声效处理和滤波处理等;扩音器避免产生哨叫声的条件及系统设计方法。

(2)医学信号:MIT-BIH ECG数据库心电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工频干扰消除等。

(3)通信信号:数字调制信号仿真分析,包括AM,FM,PM调制等。

(4)振动信号:凯斯西储大学轴承数据中心滚动轴承振动信号故障特征提取和诊断。

(5)图像信号:图像信号的重采样、卷积、高斯低通滤波、梯度和水印处理等。

3.改革的具体实施及效果

在2011—2012年度的《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面向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改革试验。具体实施情况:我承担2个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案例式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同时承担另外2个班的实验教学,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实验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考核题为小型设计题,比如利用MATLAB设计滤波器,对所给信号中的高斯噪声和脉冲噪声进行滤波。问卷调查项包括:是否有助于理论学习、是否容易上手、能否激发兴趣、能否激发独立思考、是否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等多个方面。

从考核和调查结果看:从总体上讲,学生克服了不知从何下手的畏难心理,减少了抄袭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编程能力,增强了就业自信。这些实验既奠定了基础,又突出了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曹清华.《数字信号处理》在不同学位教育中的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10(47):150-151.

[2]李红莲等.《数字信号处理》电子习题库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57.

篇(2)

根据……要求,现就XXX单位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结合浑南振兴发展实践,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工作安排

(1)选好调研题目。9月X日前,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职责分工,确定调研题目,报主要负责人审定。

(2)制定调研方案。9月X日前,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调研安排方案,提出时间安排和地区选择建议,避免扎堆调研。

(3)搞好调查研究。根据调研安排方案,自行开展调研。调研要一竿子插到底......

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基层负担,不影响调研对象单位正常工作。

(4)形成调研报告。10月20日前,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注重用数据和事例说话,把问题找清楚,把症结分析透,形成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措施。

(5)交流调研成果。10月下旬,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班子成员逐一发言,交流调研成果。

(6)强化成果运用。注重运用调研成果,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转化成规章制度或具体办法措施。

(7)讲好专题党课。11月上旬.....

三、工作分工

篇(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进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听说读写四部分的教学内容缺一不可,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规律,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写作教学的初衷。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阐述,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助式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助式学案导学

自助式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强调的是血案导学中学生自的体现。和传统的“学案导学”相比,“自助式学案导学”的提法更为明确具体。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但是,在“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实质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自助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让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和学习过程中去。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自助式学案导学的优势分析

首先,自助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搜寻信息、整合信息的自学能力,设计的学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语文的学习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寻找答案,贴近生活,感知内心的波动,让他们从多种渠道搜寻信息,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语文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母语学习,是我国文化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语文时具备一定的基础。自助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这样,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积累,语文素养必然有质的提升。

最后,语文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语文学习真是永无止境的。自助式学案导学的优势正在于,它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这个时期应有的水平;更给学生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他们沿着这条轨道继续自己走下去,并在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丰富着这个动态的学案。

三、初中语文作文自助式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从纵向的时间顺序上看,初中语文作文自助式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学案编写,学案发放,学案落实,学案完善,学案反思五个环节。

1.学案编写

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相关要求,编写学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内涵,设定作文教学的目标;然后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培养为基础,编写难度适宜的教案;最后以教材为基础,整合资源,以某一种具体的作文题目为例,写出大致学案。

2.学案发放

教师写出学案之后,发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个学生,每组一份学案。

3.学案落实

学生根据学案,先进行审题,弄清楚作文题目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炼出作文题目的或者作文要求中的关键词,然后先这些关键词,补充在学案中。然后根据提炼出的关键词,学生根据自身的相关作文素材知识的储存,对学案中的关键词进行填充,比如,某段经历等、语言、感觉等。以话题作文“雨过天会晴”为例,在分析题目后,确定中心关键词就是“雨过天晴”。由“雨过天晴”这个词可以想到某件事儿、某个人、某一天、某个画面、某个苦难、某个选择等,提出作文的主旨,面对苦难,学会选择。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把挖掘到的立意角度写在学案上,制定的作文写作学案如下:

4.学案完善

篇(4)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案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功借箭?”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是众说纷纭。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有的学生回答仍然比较模糊:因为诸葛亮能掐会算,所以才能成功借来10万支箭。这时候老师可继续追问:诸葛亮都算到什么了?学生会继续思考回答:他算到周瑜要陷害他,绝对不会让他顺利造箭的。他还算到曹操小心谨慎,不敢出兵。老师可继续追问:除了算人,难道就没有算算别的?学生回答:他算了有利的地形,还算了大雾的天气。通过这一连串的追问,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这就是追问的效果,因为后面追问的和前面问题有很高的契合度,学生很自然就可以进行思维拓展,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让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二、针对追问,突出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时的追问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追问大多是即兴的,没有太多思考分析的余地,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所以说,课堂教学中的追问,应该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追问学生的目的不是要难为学生,而是在追问的过程中,问题越来越明晰,为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提供良好契机。教师运用追问方法时,要注意加强针对性。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追问思路走,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楚国为什么要让晏子走小门?学生答道:因为晏子个子比较矮,这是想侮辱晏子。教师追问:楚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回答:楚国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大国威严。教师继续追问:晏子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晏子说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教师又问一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不知所措。从教师的这一系列追问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问题的针对性差很多,不仅对学生的正常思维带来困扰,也让教师的教学思路发生了摇摆。“楚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追问已经偏离彰显晏子智慧的主题,自然也没有什么问的必要。最后那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更显得风马牛不相及,教学中需要弄清的是晏子的超人智慧,这和学生感受有什么关系?问题缺乏针对性,学生思维被打乱,难以形成完整问题体系。

三、启发追问,激活思维

篇(5)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66-1

南师大冯建军教授在“生命化教育”讲座中提到一个“懒人有懒福”的例子,意思是说教师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下的“偷懒”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对此,我深有同感。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教学的最终成果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在教学中,凡学生能够办的教师切莫包办,要学会“偷懒”。我们要让课堂真正变成“学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能够自我判断和调整,对学习内容能够根据自己的实情合理选择取舍,教师的责任主要是要充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最后,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引导转化上,“施教之路,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使泛读、细读、精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解决课本的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书本由厚变薄,由薄升厚,有效地达成学习的目标与要求。

二、合作探究,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教师不能包揽,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与他人分享中释疑解难,直至豁然开朗。在合作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对合作小组合理调配,使优、中、差搭配合理,并明确分工。其次,教师对疑难问题,要铺设台阶,分步解决,进行适当点拨,尤其要注意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从而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应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并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使有效地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巧踢皮球,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的、平等的,有些课堂的问题生成是教师在教案预设时不会也不可能预见到的。我们在课堂上不能排斥学生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敞开心扉,欢迎学生的质疑,在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的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为契机,把课堂上突发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记得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课堂上,我在引导所有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我并不觉得菲利普夫妇有何错,菲利普夫妇经历了足够的人生风霜,悲苦到了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地步,他们对世事的无常、人生的冷酷应该有着丰富的体验和认识,如果是我家有这样一个叔叔,我也会躲着他。话音一落,教室像炸开了锅,赞成的、观望的、反对的,各种心理状态都有。我话锋一转说: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如果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怎么做?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五分钟。我临门一脚,把球又“踢”回给了学生。当然,这种“踢”不是回避,而是把问题转化为资源,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方法上来讲,我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这比我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享受生成,让课堂流溢生命的动感

无处不在的生成资源是课堂最宝贵的财富。当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机智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探究的世界,享受生成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之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向文本纵深处发展、探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篇(7)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务实高效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我认为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课前准备充分,潜心研读文本

 

课前需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多。首先是掌握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储备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最后是教师潜心研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有时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并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正确解读文本然后超越文本,只有这样钻研教材,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要“钻进去”,走入文本,又要“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我想到了自己对于公开课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每当这时,我们都会用很长的时间去备课,查阅资料,教案总是改了又改,课堂语言总是斟酌再三,唯恐有一丝的瑕疵。如果每天平常的课堂我们能有这样一半的功夫去研读文本,相信自己的课堂也一定是高效而又务实的,也就不会有平时教学的“匆匆”了。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也往往不知不觉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仿佛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设计,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美感、充满智慧。向学生提出挑战性、激励性、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这便是学习型的新课堂,这便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把学生学习自主权真正地还给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大胆运用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灵活用方法,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因此,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晏子使楚》时,晏子受到的第一次侮辱,先指导朗读,反复揣摩人物语言,再练习做传话人跟楚王对话,再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与弦外之音。之后总结这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它两次受到的侮辱,学生热情很高,从交流中看的出,学习效果不错。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实践、体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8)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琢磨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基。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比较少;另一方面,农村孩子见识比较少,而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多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并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实际上,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多职,教的学科多,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所以会省略好多有用的内容,或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而电子教案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先熟悉钻研教材,也可以上网查阅其他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课件类型多、形式多、数量多、资料多,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自己的观点,有选择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备课中。

2.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课堂

现如今,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的基础差、农村的孩子没有受过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家长不能够正确辅导、课堂教学的难度偏高、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等,而这些因素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发挥和提高。所以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授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普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素养,通过多读文学作品丰富知识和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利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2.2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价值的课堂设计是教育教学的"主心骨",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备课时教师要态度认真,灵活设计教法,上课时教师要有力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积极推广大阅读――阅读是打开语文大门的金钥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能够伴随终身的有益行动。由于经济、文化和信息的相对落后,农村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外阅读量,还是在阅读能力方面都很薄弱,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积极推广大阅读来解决,措施有:(1)教学时在以篇章为主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加强识字,间接帮助学生清除在阅读中的识字障碍;(2)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极推荐一些学生喜欢的读物,例如故事集、童话故事、卡通读物等,这样既可以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

人们是通过感官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获取知识的,例如耳听、鼻嗅等。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眼、耳、脑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效率。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会对小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保持积极情绪,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

3.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挖掘新潜能。在课堂中教授新知识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言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20-02

作者简介:马苏明(197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活动单导学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用于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语文活动单,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语文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活动单”不同于教案,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而“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学生拿到“活动单”,能在“活动单”的指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感受学习,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

一、“活动单导学”设定学习过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语文”活动,要有语文味道,体现语文的规律。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把握要力求准确深刻;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 ,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目标性原则。就是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意图要明确,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展开。

(三)趣味性原则。活动要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我们都说,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果学生不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引起共鸣,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当然,“趣味性”必须服从于“学科性”和“目标性”,结合得好,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如在《晏子使楚》的活动单中,为了达成理解人物形象这一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表演课本剧的活动。小组要很好地完成此任务,必然会去研读文本,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受到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又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当然,如果在活动设计中不顾“学科性”和“目标性”,而一味求趣,必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四)自动性原则。学生看到活动单就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可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活动单不同于练习设计,它既要明确活动内容,更要为学生指明活动方式。活动方式的指点与提示要尽量具体可行,力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更有效的课堂学习技能。如《木兰诗》的活动3:小组合作,概括这首叙事诗各段的主要内容,以“木兰

___”句式概括各段内容并写在小黑板上,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最后一段除外)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在每一段的概括文字后用小括号标注“详”或“略”字出示小黑板,观察本组板书与其他小组板书有没有不同之处,如有,小组讨论后或自我订正,或讲述理由并帮别的小组订正。

二、“活动单导学”激起孩子们无限的潜能

(一)“活动单导学”使教师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置身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教师,好比正在蜕变的蝴蝶,只有破茧而出,才会有蜕变后的绚丽。在实践中,教师首先冲破观念、角色这张“茧”,把自己从“神坛”上请下来,不再成为绝对的权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打造优质高效的新课堂,实现“生命的狂欢”,教师也因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二)“活动单导学”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

(三)“活动单导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单的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就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出结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并成为一个探索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篇(10)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前四句。这几句话形象而生动的描述了冷锋过境时候的天气,“胡天”说明了地点是关外,“八月即飞雪”说明了西北的气候特征也就是降雪日期较早。后两句是传世名句运用比喻、夸张等说法我国冬季时的冷锋活动频繁,且多为快行冷锋,移动速度快的气候特点。反观高中地理课堂对于《冷锋》这一知识内容的讲解,虽然很到位,但是由于冷锋这是一个较为抽象难懂的现象,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很直观的看到,而运用了这四句话在地理教学的导入时,学生的兴趣不但一下被激发了,注意力被吸引了,对于冷锋的特征的掌握也到位了。再如词《送瘟神》里面的这两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词对仗工整,说明了地球自转的一个基本规律。地球半径是40000公里左右,折合八万里,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进行自转,也就是人们坐在原地就可以有着八万里的航程。地球绕太阳公转,人们即使在地球上亦能巡视宇宙里的无数星河,这是后半句的地理内涵。这两句如果在地理课堂中展示出,学生的第一反应必是对于诗词的正确性的质疑,如若教师能对其有个科学而权威的解释,学生在领略了我国诗词之科学美的同时,更会领略到地理学科的内在趣味性和生活性。这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述: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教学中注意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深入探讨知识的原动力,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告别沉闷低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在气候知识的讲解中不乏名句可供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隐含着农历四月平原地区的各种花已相继凋谢,而地处山上的寺庙中这时的花才刚盛开的气候知识。与此异曲同工的诗句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夏季风”。玉门关位于我国季风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当然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同样在地质地貌知识的讲解中也有很多经典之作。唐代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就是描写河流外力作用的,曾多次出现于考题中。该诗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转,致使河流一侧接受河流的侵蚀,而另一侧流速慢,接受河流的泥沙沉积。诗中的“古岸”受流水侵蚀而“崩欲尽”,而“桑落洲”接受泥沙沉积,以前虽是流水流经之地,经过长时间的泥沙沉积作用,已经变成能为人们居住了。再如讲云贵高原的地形和气候时,引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来突出云贵高原的地形和气候的根本特点。这样学生即使没有去过云贵高原当地,也能随着教师创设的诗词意境,自由想象,拓展了知识的视野,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再现地理景观,学习有亲切感的知识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仔细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即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和生活多联系,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唤醒学生的地理意识。学生逐步的仔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但做到“学有所成”更加做到“学有所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曾引用《晏子使楚》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句作为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的导入。作为初中语文课文的这两句,学生首先对于此不无亲切感,橘和枳有差异他们也知道,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学生未必全部能答准。这就引起了认知障碍,此时教学可以适时的引入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几个自然要素(地形、土壤、水分、气候等)进行解释。同样,在解释的同时也灌输了这节课的主干知识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古诗词的运用其实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效果可能更佳。有一位同学她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嘉陵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导入水循环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李白《将进酒》的这两句的导入已经司空见惯,见于各类教案,效果平平。但是经她这一改编,效果甚好。首先学生普遍知道黄河,但是对之即熟悉又陌生。而生活在重庆的学生,自小大多的生活和嘉陵江是息息相关的。改成了嘉陵江其最大的改进就是贴近了学生,增加了亲切感。人都有一种乡恋情结,如果能合理的讲述乡土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运用诗词教学对于课堂的导入,知识的理解,进行德育美育教育都大有益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精选诗词,在不做到诗词泛滥把地理课变成语文课的同时,也应该仔细考究诗词其真正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免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