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急救的基本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3 10:10: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急救的基本知识

篇(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社保基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损失,所以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对社保基金进行风险鉴别就是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我国社保基金主要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

1.系统性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首先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不可抗拒的系统性风险,这主要是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作用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市场上各种股票都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它无法通过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和多元化组合投资予以消除。全球金融动荡给股票市场带来了系统性风险,直接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此时股票市场整体大幅下挫,社保基金投资的头寸必然会发生损失。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股指期货这样的对冲机制,在这种系统性风险下,无法通过社保基金的运作管理或选择股票的投资组合来避免风险,这时也许只有不参与才能避免风险损失。

2.流动性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更高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反映在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上面。全球金融动荡仍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生时,股票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下挫,此时社保基金抛售证券可能会有部分证券无人购买,使交易无法实现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是在社保基金转让证券时交易所带的风险。

3.贬值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更有可能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资产贬值风险,这主要是由利率变动所导致的,反映在社保基金的债券投资上。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说,全球金融动荡往往发生在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末期,此时市场活跃,投资旺盛,泡沫也慢慢产生和积累,风险也在积聚。同时经济的扩张将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3%,则可能加息。加息就给社保基金持有的债券带来了资产贬值风险。

4.偿付能力风险

全球金融动荡给社保基金投资带来了更大的偿付能力风险压力。金融动荡使得社保基金投资出现大额损失,这就使得社保基金的当期收入和历年的滚存收入之和,有可能出现不足以支付当期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偿付能力风险。我国2007年社保基金取得了创纪录的投资收益是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引发偿付能力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社保基金投资比例的强制性规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度量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β系数法

资产管理行业已经为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以及绩效考核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大多数的指标都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assetpri-cingmodel)为基础的。CAPM把资产的预期回报E(Rp)定义为无风险利率、平均市场回报以及资产同市场的相关性三要素的函数。资产与市场(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E(Rp)=Rf+β([(RM)-Rf],(3.1)其中:β=Cov(Ri,Rm)/Var(Rm)。式中,E(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E(RM)表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证券或投资组合同系统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单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价的和。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涵义是:在一个有效市场里,投资者所持有的投资组合如果是有效分散的,那么除了无法消除市场整体的系统风险之外,该投资组合应该对冲了所有其他风险。此时,投资者只需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同样,传统上常用来评价投资绩效与风险的指标,只能以风险已经被充分分散了的市场条件作为参照。β系数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被提出来的,它是衡量某一资产(主要是证券)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证券市场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个体股票的基本走势,但不同股票的具体反应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变动程度不同,即各种证券所受市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β系数就是这样一个计量个别证券随着市场移动趋势的指标,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衡量某种证券的收益率对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的敏感程度或反应程度的指标。β等于证券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的协方差和市场回报率的方差之比。计算公式为:β=Cov(X,Y)/D(X)(3.2)其中,X一市场的平均收益;Y一证券的投资收益。从公式(3.2)看到,证券的收益率Y与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X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组合收益率x的方差,就得到该种证券的β系数值。由于市场组合只有系统性风险,因此,若某一证券的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相同;若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高于市场组合;若β<l,说明其系统性风险低于市场组合。接下来考虑不是一个单一的证券而是一个投资组合的情况。因为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来消除,所以投资组合的β系数可以直接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投资组合的β系数就是组合中所有个体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可以用下式表示:β=ΣβiWi(3.3)其中β表示投资组合的β系数,屈表示组合中第i种证券的β系数,Wi表示该证券在组合中的权重,它的权数就是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市场价值除以整个投资组合的总市场价值。因此,系数既可以作为单一证券,也可以作为投资组合风险的有效估计,此时它的意义是投资组合收益率相对于整个市场收益率的变异程度。结合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社保基金入市持股的情况,西北大学的研究组选取了社保基金2008年3季度公布的入市投资持股市值前十位的股票作为样本,以刚刚介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β系数法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社保基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β系数为0.4354。β系数远小于市场平均水平1,说明2008年3季度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远低于我国A股市场的同期水平,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是合理的、低风险的,因此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同时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只比市场平均收益率略高一点,并且两者都是亏损的状态,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下股票市场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它使得股票投资几乎不可避免的发生损失,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损失的大小。

2.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析

首先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在经济环境健康时几乎不会出现,除非发生了突发性地针对股票标的公司的特殊事件使得其股票大幅下挫至跌停板,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此时社保基金不存在无法变现的流动性风险。而金融动荡甚至发生金融危机时,这种股票大幅下跌无人购买的情况却时常发生,这个时候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压力骤增。其次社保基金投资债券的贬值风险在两种金融市场环境下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由于在经济环境健康时国家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同样可能采取加息这样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只是从经济循环周期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发生的时期往往会伴随着通胀和加息情况的发生,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债券的贬值风险在金融动荡中发生时有可能会有所增加。最后金融动荡下社保基金投资的偿付能力风险确是实实在在的大幅增长了。社保基金的偿付能力是直接和它本身的规模以及投资回报率挂钩的,在金融动荡时随着投资收益的大幅缩水甚至亏损的产生,必然导致偿付能力的下降,亏损的程度越大其偿付能力风险越严重。综上所述,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均显著增加了,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科学、安全的投资策略将会给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营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三、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针对我国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社保基金在运营管理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管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基金结余有购买国债权利的前提下,很多省市的基金只采用了银行存款的经营方式。如此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投资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了,下面将重点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针对社保基金结余持续增加的问题应从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支出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不能因为暂时的结余增加就减弱筹集的力度,应当看到,结余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缴纳社保费用的人群目前还没有支出的需求。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那时也将会是社保基金支出的一个高峰,现阶段结余的增加不能真实反映未来的情况。因此未雨绸缪的做好社保基金的筹集和保值增值工作是社保基金的一个核心任务,也就是说应当继续加强社保基金筹集的力度和保值增值运营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社保基金支出,可以扩展其层次和规模,例如推广至广大的农村居民以及下岗失业人群这些原先可能不在社保基金范畴的人群,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往往最需要社会保障。社保基金惠及更多的人群也平衡了结余,使其更加合理有效的运行。

(2)对于企业拖欠缴费现象必须从立法和监管上进一步加强力度实行总体控制,否则放任这一情况的蔓延将会对社保基金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致命的打击。相关行政部门应先通过明确的立法规定企业为员工上缴相应的社会保险金并强制其执行,同时加大监管的力度和广度,对逃避责任的企业要坚决惩处。只有强化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才能从跟不上解决这一问题。

(3)对于支付环节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教育、监管和法律惩罚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加以改善。对于社保基金的合法使用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概念,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违规使用的可能,所以加强普及社保基金相关知识是社保基金管理的首要任务。社保基金的自身监管更要加强,往往发生重大违规违法事件的地方都是社保基金管理部门中有着相应权利的集体或个人,只有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自身的自我监督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发现出现违法和违规事件后,一定要严厉惩处绝不姑息,增加其违规成本。综上所述,社保基金目前自身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将可能引起风险的问题,基金结余规模连年增加,支出较少,使用效率低;企业拖欠缴费现象严重,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基金支付环节问题百出,挪用盗用情况屡有发生。应将加大筹集力度和深层次扩展支出范围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支出高峰;从立法和监管上进一步加强力度实行总体控制,保证企业的及时上缴;采取教育、监管和法律惩罚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加以改善支付环节现状。

2.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社保基金的风险控制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社保基金巨额的损失,和我国社保基金成立运营时间尚短,缺乏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2004年我国股市的下跌令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比上年略有下降,并且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但这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2008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就要求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制定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利用这些对策从容应对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及接下来更长时间的资本市场考验。

(1)研判大势,从整体上回避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有着突发性,但它逐渐深化的过程确是渐变的,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认识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机会。当对大势有了清晰准确的判断之后,社保基金应当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资产管理和仓位控制策略,做到有效主动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社保基金的强制性投资比例,这个比例在经济环境健康时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风险控制的力度就稍显偏弱,因为其规定的风险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明显偏高。这点我们可以从2003年到2008年的社保基金股市投资收益数据中得到印证。为了加强增值能力,2003年到2007年,我国社保基金逐渐增加了其投资组合结构中的高风险项目比例,其中2006年,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50%都来自股票市场,社保基金投资资金总量的34%都是股票投资。2007年、008年股票投资的比例都与2006年基本持平,接近社保基金40%的股票持仓上限,2007年获得收益1453.5亿元,而2008年亏损393.72亿元。从这组数据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危机时一定不能配置过高的风险资产,其带来的亏损风险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笔者建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制定专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强制性规定,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严格限制社保基金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上限,例如限制比例上限不超过10%,这一标准应当明显区别于正常经济环境下的40%,只有制定这样更加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强制性规定,才能从制度上加强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除了制度上总体控制外,社保基金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管理运营方面要做到审时度势,安全灵活的操作方式。由于在系统性风险下风险性资产发生亏损的概率要远大于取得收益的概率,因此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初期应当及时对风险资产进行减持甚至清仓,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巨额风险,不能一味的强调长线投资的理念,明确的风险来袭时及时止盈和止损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我国社保基金在2007年做的不错,从二季度开始逐季减仓,重仓持有的股票由年初的200多只减少到了年底的75只,锁定了大部分利润。金融危机的中期往往是危机朝纵深发展的阶段,也是危机最有杀伤力风险释放最猛烈的的阶段。这一时期股票市场往往处在个股普跌的加速下跌阶段,社保基金决不应贸然对其进行投资。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中期阶段,然而我国社保基金却在这一时期开始建仓并持续加仓,事实证明这一行为是武断、冒失的,不符合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原则。更理性的做法应当是继续耐心等待,等到了金融危机的后期,当风险经过较长时间的释放,风险资产经过大幅下跌产生了一定的安全边际时,在分批逐步建仓。此时社保基金可以考虑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和合理的仓位控制进行投资,虽然有可能产生短暂的浮亏,但当危机过后一般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金融危机的末期和经济复苏的初期往往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就给判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保基金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认真研判来发现经济周期的拐点,从宏观上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做到投资的有的放矢。

(2)分散投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马克维茨提出的均值一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可以保证有效的分散部分非系统性的外部风险。分散性投资是保证社保基金投资安全性和合理收益性的最有效的工具。在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组合方面,除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采取强制性规定而进行的基金资金投向之外,社保基金的管理者会从市场和其自身情况出发,合理选取投资组合,从而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社保基金除了出于流动性要求配置一定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积极配置其它多种资产,除了我国股票市场外,还可以参与开发资本市场具有潜力的金融衍生品投资,如信托产品、优质理财产品等,未来股指期货开通之后社保基金也应积极参与,它是被国外资本市场实践证明了的,对股票市场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能起到良好作用的优秀金融衍生工具。社保基金还应加强海外投资,这也是社保基金多元化投资的需要。2009年8月份开始,A股市场经历了一波调整,市场上绝大多数股票表现低迷尤其是大盘权重股表现更是弱于大盘,这一调整持续到了2010年初。然而同期美股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势,纳斯达克指数从9400点稳步攀升并越过了10000点大关。这充分说明可以将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整体进行配置,分散投资,分散风险。总之投资渠道越多,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便越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3)运用以CAPM、VAR为代表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篇(2)

从本质上说,智力资本并非新事物,因为组织中的员工能力、结构体系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与智力资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历来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作为这些因素交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智力资本,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迅猛发展,智力资本所涵盖的内容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日渐明晰,智力资本价值的表现更为明显,以至于有必要把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现代组织,尤其是知识型组织的知识创新、传递、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从而对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智力资本包含的内容

Diznkowsik认为智力资本的内涵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人力资本指组织内成员的知识、教育程度、职业认证、工作评估等。结构资本指组织内的智力财产以及基础建设资产,包含专利、版权、经营机密、商标等。关系资本指与顾客互动和交易关系,如品牌、顾客忠诚度、组织名称等。智力资本领域研究学者对智力资本构成的理解不同,但整体上看来主要还是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者的构成为研究主线。

三、智力资本的计量

智力资本会计是以“智力与财富合作”为基本前提的,智力与财富越来越呈现出共享剩余收益索取权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会计上应该将智力资产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将智力资本确认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智力都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和资本,它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智力资本的所有权虽然属于它的所有者,但在职工受聘任职期间,应该构成企业财产权的一部分,具有智力资本使用权。其次,智力资本是能够准确计量的。可以采用包括按现行市场评估价值计量和按未来价值计量的方法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最后,智力资本能为企业带来现实的或未来的经济利益,否则就不能视为智力资本。对于智力资本的计量评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导航仪模型

1991年,瑞典SkandiaAFS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本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

(1)财务关注:Skandia导航仪首先关注企业各项活动的财务结果。有些人仅仅将其视为企业的收入,但是,我们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应该将其视为其他关注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股东对于企业的期望――股东利润和企业增长。

(2)顾客关注:顾客关注是衡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了顾客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新顾客的销售额是多少?与现有顾客比较情况如何?顾客的忠诚度如何?顾客关注代表的是一种自外而内审视企业的视角。

(3)流程关注:它包括对一系列的流程问题作出回答,例如,怎样处理客户支持系统?企业运作是否高效?企业运作方法是否正确?内部关注的重要性在于内部流程和企业的结构资本紧密相关。

(4)更新和发展关注: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断更新,持续发展。

(5)人力资源关注:人力资源既是组织的核心也是组织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通过Skandia导航仪,员工知识创造的过程形象可见,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对于他们工作的环境、流程亦感到满意。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产生满意的顾客,才能提高企业的销售和回报,才能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并揭示智力资本的战略和长远影响。

2.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账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 Word 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四、智力资本的披露

1. 智力资本因素的信息披露现状

广义的智力资本几乎为无形资产的代名词,而且大多为不能明确认定的无形资产。现行财务报表对智力资本的披露为以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展示。

(1)现行对无形资产的定义

所谓无形资产,乃指无形体存在的营业用资产,如专利权、商誉等。其具有的特性如下:无实体存在,不能触摸;有排他专用权;具未来经济效益;供营业使用;效益年限超过一年。

(2)现行对无形资产的认定与计量

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向外购买的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成本予以入账。自行发展的无形资产,其属不能明确辨认者,如商誉,不得入账;其属能明确辨认者,如专利权,仅可将申请登记的费用作为专利权成本,研究发展费用则应作为当期费用。”

(3)现行对无形资产的摊销的规定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8月第17号意见书(ABPopiinnoNo.17,Intangible Assets)认为所有无形资产的价值均有消失的一天,商誉亦不能永远存在。因此“所有无形资产的账载成本,均应以有系统的方法,在预期受益期间加以摊销,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0年。”

2. 对智力资本因素的信息披露建议

(1)规范外部量化信息的披露

提供核心指标作为同业中每家公司共同参考的依据建立统一标准的智力资本年报,须规范外部量化信息的披露。而对于各公司的不同状况,提供内部管理者决策的管理报表,必须参考内部量化信息及质化信息,但这类信息部分涉及公司机密,在年报中的信息披露量非常少。

(2)有关年报中对智力资本披露方式的建议

①规范会计原则与标准

期望会计准则能修正而将无形资产资本化,将无形资产真正视为一种资产,而且是一种可以持续长期持有,持续创造公司价值的资产。而不是因无法明确判断而将无形资产于当期就费用化或于短期内予以摊销,甚而因保守稳健原则而忽略它,并不予记载。

②补充性报表的自愿披露原则

篇(3)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92-02

Required basic quality for head nurse research

Xiang Kelan Peng Cuixiang Fan Ping Wang Qingli

【Abstract】To explore the head nurse to become a qualified, must have the basic quality. The basic quality of a head nurse at the role of thi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gradually develop and form. Should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cohesion,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full of self-confidence, setting an example, win people by virtue, people-oriented, know the human to make good use of, good management, good innovation, and good communication. Work in clinical,should do lots of trial and error, summary, analysis, improve the basic quality of nur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departments to fully play its role and exert its function in the work.

【Key words】head nurse; Basic quality; improve; application

人的素质来源于父母和祖先遗传的禀质,出生后不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养和熏陶。每个人的独特素质,都处在遗传、环境、教育、学习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1]。护士长的素质亦是如此。是在护士长这个特定角色环境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特有素质。本文旨在讨论护士长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及怎样培育和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将自身素质表现在科室管理工作中。

1 护士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护士长是最基础的管理者,在病房和其他护理单元的护理工作中是具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2]。所以护士长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质量。一个合理的护士长必须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对科室进行科学管理。

1.1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凝聚力:护士长要富有人格魅力,而且与她们同甘苦、共患难,亲如姐妹,同时护士长还应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保持良好状态,以自身的影响力来团结大家,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1.2 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对护士长的本身素质及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高[2],作为一名护士长,要精通本专业护理知识,护士长还应是科室学科带头人,管理方面的能手。

1.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充满自信心:在处理护患、医护、护护工作中千头万绪,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护士长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受到挫折时要坚强,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1.4 率先垂范,以德服人:护士长应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有奉献精神,处事公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要做到。

1.5 以人为本,知人善用:护士长必须胸怀坦荡,待人诚恳,善于发现护士的优点和长处,知人善用 ,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1.6 善于管理、善于创新:护士长要注重素质培养,包括自身素质和全员素质的提高。只有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将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提高。其次,护士长在管理中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鼓舞士气,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护士长要善于用制度和标准管人。要做到常督促、勤落实,及时总结、及时兑现奖惩办法并从中及时发现新的值得推广的东西,这样才能提高护理工作水平,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1.7 善于沟通、善于交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兄弟科室、辅助科室、后勤供应、器械维修等系统的关系,使各方面均处于良性运转状态,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和提高护士长自身素质,锻炼提高协调工作能力

2.1 学好护理管理理论和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层面:护理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可分为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护理教育管理三部分,护士长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学习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更要学习与协调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随着医院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劳务费分配成为医护关系的一个敏感点,有些医生认为:护理人员创造的经济价值低,理应享受低劳务费。但事实上,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护共同劳动的结果。护理人员所创造的价值不在于肌注、输液所得的注射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对医嘱的处理和药房的司药有查对和监督职责,下对病人执行治疗、观察病情、实施全身心护理,遇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并积极抢救。这些又等于多少价值呢?因此,护士长必须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论证,找出使医护双方都接受的比例,协调好科室的医护关系。

2.2 培养预见力:护士长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预见力,以便在问题未完全暴露前,就预见到事态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决策,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把矛盾和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如:对某些大手术后的病人,预见到有发生出血的可能,因而制定出一系列措施: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记录其出量等,以防术后出血的发生及发生后应急的处理。在管理方面,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 要善于观察和预测,特别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时准确掌握每个护士和病人思想、行为的具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不协调现象的原因、性质、范围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3 加强心理修养,培养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能、情感、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护士长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护士长应重视心理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意志来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能力的相信,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的精神,是护士长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培养稳定的情绪.人既有理性、理智的一面,也有受情绪影响的时候。护士长不仅担任工作中的“十大”角色模式,也担任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等多种社会角色,事业和家庭的重任,使护士长们承受很大的压力。故而要求护士长在进入工作状态时,要善于激发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使自己进入愉快而冷静的角色中,以稳定良好的情绪感染周围的人。尤其是对护士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不要抓住某个弱点借题发挥,或拿护士当出气筒。那样就会造成负面效应,无法获得护士的信任和尊重,也无法协调好“护护”间的关系。

2.4 严以律己。古人曰:“正人先正己”。护士长应品德上为人师表,业务上自强不息,率先垂范。如:要求护士工作中不怕脏和累,自己就要吃苦在前;要求护士提高业务素质,自己就要刻苦学习;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己就要一丝不苟等。这样说话办事才有说服力,开展工作才能叫的灵,调的动,才能产生强大的非权力性影响。

2.5 培养提高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协调主体从事有效活动的内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具体的协调活动中则表现为外显性。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其协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在知识激增、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护士长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复杂性、责任性迅速增长,“经验式的管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护理活动要求。护士长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协调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表达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向护理部或院部汇报工作,还是向下属护士布置任务或做思想工作,都需要把自己的意图、想法表达出来;同样,要使协调对象理解、接受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就应该把自己的正确观点清楚的描述。医院是个社会化的活动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随机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护士长在协调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反馈,随机应变,灵活处置。护士长要立足于全面和整体,充分协调好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关系,把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理顺,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3 护士长基本素质在科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1 业务管理

3.1.1 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护士业务水平:①经常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以拓宽知识面。②采取考试、考核、以老带新的方法。③对不同年资护士,进行不同的培训。毕业 1- 3年的,打好三基基本功,巩固在校所学知识,以融会贯通。毕业 4-5年的,缺什么,补什么,以自学为主,组织讲座、参加学术活动等。毕业 5年以上的,除自学为主外,还应压重担,选送深造等。

3.1.2 重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护理管理应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根本。做法:着眼于各要素质量,以统筹全局;具体抓环节质量,以落实标准;重视终末质量,以进行质量的反馈控制。反馈内容包括:工作的态度、效率、质量和积极性;护理结果对病人的影响怎样等。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护士,肯定成绩,表扬优秀,对差的提出纠正方案,以改进护理工作,达到提高质量之目的。

3.1.3 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计划:根据护理部及科内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本病房的具体计划并确保实施。制订时注意:①从实际出发,群策群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②不轻易改变或废止,可随情况变化作必要的修改。③计划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方法、程序、注意事项,使执行者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3.2 行政管理

3.2.1 作风民主,宽宏待人,增加凝聚力:古今许多名人、格言提到宽宏待人、作风民主的重要性等。民主是要广泛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以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宽宏是在一定质、量、度范围内,不怕她们工作和生活中有缺点和错误,而是捕捉有利时机进行启示、诱导、教育。护士长如能宽宏待人、作风民主,就给护士产生安全感,大家不必担心“穿小鞋”、“抓辫子”,心情舒畅,有利团结,增加凝聚力。动辄整人,导致“恐整病”,人人自危,有话不敢说,不说不等于无话可说,而是转入地下,造成一股“地下洪流”,不知何时爆发出来,这是非常失策和危险的。

3.2.2 树立公平和公正:公平和公正来源于无私,来源于正直,护士们常说:“不怕事不公,只怕心不平”,作为护士长,切不可戴有色眼镜,厚此薄彼,这样最容易引起护士与护士,护士与护士长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裂痕越大,其离心力越大。护理管理工作势必受到影响和衰减。

3.2.3 注意批评方式,以正面教育为主:众多护士中,性格各一思想认识水平也不同,对接受护士长批评时所反映出来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护士长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护士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轻”(不直接影响治疗护理效果)的问题,如做完操作物品归位不整齐,抄写表格字迹不够工整等,护士长可以开展一些小竞赛,通过评比提高护士素质,这类问题不必在交班会上点名批评,但对做的好的同志可在会上点名表扬。对“重”(严重的差错事故苗头)的问题,应及时制止,对当事人个别谈话,组织讨论,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护士长要遵循这一信条:不要轻易将护士分为“好的”与“坏的”,要确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鼓励优点,克服缺点。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护士的自尊心,即使有了差错,也应避免当众训斥、责备。

3.2.4 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工作上必须“严”字当头,去掉“怕”字,才有生机,才能造就人才,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为了取得护士的好感不大胆开展批评的心态和行为并不减少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生活上尽全力为护士排忧解难,了解她们的需要,对她们如同慈母,似至亲姐妹,使她们在科室工作中感到温暖,从而倾其全部忠诚和热忱来工作。

3.2.5 恰当运用动力原理:护士长必须恰当运用动力原理,才能使护理管理持续进行下去。如:物质动力有工资、奖金等;精神动力是要创造条件,不断鼓励每位护士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善于发现先进思想和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3.2.6 以科室管理公开化,角色转换来谋求决策的科学合理:护士长尽可能让护士知道你的想法和打算,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要让护士参与讨论与她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增加透明度,调动参与意识。例如:开展有奖排班,护士长先将计划好的各项操作和事项,人员列出来,让大家根据平时的工作情况来安排班型和各班职责。然后讨论,选出最佳方案,临床实践后定型。这样变安排护士被动去做和护士自己安排自己去做,达到的效果不一样,也使班型的决策更科学合理。同时,决策之前最好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我是护士,将会怎样做?希望护士长怎样做?假如我是护士长,将会怎样做?希望护士长怎样做?从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决策更具有影响力。

3.2.7 不陷于琐碎事务:一个劳动三百天的护士长,可以当选劳模,但却是不合格的。而能调动起护士积极性、主动性者才是合格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大家去努力完成,作为一个护士长不可能、也不应该亲自去参加所有的具体工作,应该起参谋长和统帅作用。

4 小结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医院和民营医院粉墨登场,虽然管理机制有所不同,但护士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依然是做好护理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且护士长的基本素质应在科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在业务管理方面做到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计划;在行政管理方面做到作风民主,宽宏待人,增加凝聚力;树立公平和公正;注意批评方式,以正面教育为主;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恰当运用动力原理;以科室管理公开化,角色转换来谋求决策的科学合理;不陷于琐碎事务。如此护士长的基本素质会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得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篇(4)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95-02

引言

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企业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也属必然趋势。利用价值链理论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分析企业的成本活动,发掘企业控制成本的潜力,寻找施工企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价值链及成本控制理论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的。波特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期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互不相同但有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应是增值的,这些增值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5种基本活动和4种辅助活动,他根据这些基本和辅助价值活动建立了企业内部价值链。

(二)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的联系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企业外部和内部价值链的分析,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寻找成本驱动因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可以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活动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的成本。将一系列的活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再单独地看待企业的某一个活动。基于价值链的思想,将企业中产品成本的范围提前,企业的成本不再局限于生产阶段,而是从研究与开发开始,到生产和营销,最终到提供顾客服务的一系列连续过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的目标,首先是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价值链,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与外部的联系,通过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确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定位,然后基于价值链,明确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产品成本分析首先从战略角度出发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投入,再从战术角度出发确定价值活动的成本耗费。根据价值链成本理念,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主要是提供企业制定低成本领先战略和成本控制的相应财务信息,包括企业价值活动的投入和成本,以及企业产品的成本驱动因素等等,从而满足企业价值链成本定位以及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需要。

二、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问题

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方面来说,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与未来发展战略结合到一起,准确地说,企业目前更多地将成本控制作为可以承揽项目的一个因素,是为了承揽项目而被迫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不是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最初的经营来积极考虑成本问题。这就导致企业从经营开始,成本控制工作就相对被动,实施中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组织管理问题

在建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虽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降低成本,但是组织管理中仍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二是只注重项目的成本控制,而对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注重不够;三是成本控制工作相对片面,缺乏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四是对分承包商监管不严,共赢意识差。

(三)项目标后预算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标后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标后预算是企业对中标项目以后的活印⑸产经营等活动的成本进行的一种测算。目前,施工企业间接费用的测算、材料价格和设备租赁价格的调查、施工方案的设计比选及各类临时工程方案、数量等的确定,往往由计划人员凭经验去估算,这对标后预算的最后结果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效果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成本控制目标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对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无法形成科学的指导,同时也无法形成科学的企业标后预算和成本考核,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太大的价值。

三、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加强与供应商合作。通过集中采购供应方式,强化供应商合作,促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交货期方面做出积极的响应,从而做到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削弱市场波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可以减少材料库存量,降低企业管理储存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改善与业主关系。国家对基础设施目前的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质量方面,因此,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上,努力开发新的施工技术,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偷工减料的问题出现。此外,要加深业主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合作的机会,为保持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3.强化分包商管理。企业要对重点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牢牢把握主动权;要严格执行分承包商准入、清退制度,坚持择优选用、合理配用,坚决杜绝不合格分包商进场;要按照“先签合同后进场”原则,谨慎签订施工协议,防范合同风险,签订合同时要加强劳务队伍资质审查。从而将企业的内部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减少了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企业自身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变革组织结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上要注意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物资资源尽量集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管理层次的减少还可以增加信息流动的速度,从而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一般较大,这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第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环境比较差,企业可以考虑基本薪酬加奖金的激励考核办法,如设置相关奖项来激励员工在新技术新方案等方面的创新。三是强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近几年关于ERP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施工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在ERP的理论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设计单位、业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共享的平台,建筑参与单位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协调性。

2.项目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直接影响施工的实施以及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施工方案比选政策,比选中可以采用价值工程的理念,价值量与成本比值最大的作为入选方案。二是强化合同管理。在合同的审核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从工程的质量要求、进度要求、造价要求、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工程风险等各方面认真审核,这样在施工中双方的职责范围清晰,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因不可预见因素而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利益。三是规范分包制度。为了降低分包单位对施工单位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规范工程的分包制度,并签订严格的分包合同,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企业本身的利益。四是加强现场管理。施工企业要把握投入和建设期的关系,整合资源,提高项目现场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处理,注重项目的质量问题,尽量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

3.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如何有效的处理建材、设备既保证建材设备的充足供应又不造成材料的大规模堆积浪费。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部门对供应商的供货过程采取动态控制原则,对供货的全过程实时监督以保证质量和供货数量。同时,需要联合造价部门对工程量进行准确预算,防止不必要建材库存,降低建材的存贮成本和资金不必要的占用。此外,采购部门还需要实时对市场动态和项目进展状况进行监控,根据项目的进展及时调整物资采购计划,既要保证物资的充分供给,又要尽量降低采购的成本,降低物资的库存。

4.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资源配置和协调部门关系、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只有企业拥有体系健全、责任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出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优化资源结构,有效控制开支,确保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Y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投资主体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领先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和成本控制理论的知识,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施工企业要完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获得成本竞争方面的优势。

篇(6)

但不管怎么样,笔者以为,无论是白酒业的新生势力,还是旧有的传统势力,都不能离开以品牌为中心的市场运作,都不能离开资本和营销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都不能离开与联盟伙伴的诚信、共生和共赢的三项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决定白酒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此因素是一直以来共同支撑白酒新旧势力不可或却的重要资源。

一、 一个中心:以品牌运作为中心

产品是支撑品牌运作的载体,品牌是市场运作的中心。一个产品如果最终形不成一个品牌的运作,那么这个产品是注定要失败的。品牌是产品向消费大众传递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浓缩的表现,无论是旧有的传统白酒,还是新生的白酒势力群体,都是围绕着品牌的运作以及如何去演绎品牌的内涵等一系列所涉及到的工作核心来开展他们的营销活动。我们也能发现,凡是没有注重品牌运作的白酒产品在市场上存活 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没有把品牌运作视为自己的战略要点,也是导致产品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们常感叹的白酒产品“一年喝倒一个牌子”主要症结之一。

所以,品牌的运作成为了新老白酒势力发展的尤为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茅五剑”也好,还是“金六福”、“水井坊”、“国窖1573”,其发展的过程都无不证明了品牌的力量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二、 两个基本点:以资本和营销创新为两个基本点

品牌的运作,除了产品外,还需要不同的资源去支撑,其中,资本 和营销创新是其发展的最为主要的两个 载体。近些年来,业外资本在白酒行业所演绎的许多故事,催生了一个不容行业忽视的新生白酒势力。他们的许多不同于传统白酒的运作模式,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营销规则。金六福依附于这两个重要的市场运作资源,创造了金六福品牌发展的传奇,就是一个证明。

这些年来,资本的力量释放出了无限的潜能,而正是这些能量,白酒业的发展过程才充满了更多不可以预知的竞争局面。虽然有很多业外资本没有取得理想的业绩,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为后来者的白酒经营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竞争平台。

传统的白酒势力在最近几年内也在积极的寻求突变,也在考虑运用资本和营销创新这两个因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新老白酒势力从运作的很多方面,都是在相互交叉的状态下进行的,新势力的出现不仅是带来了这两个资源的优势,同时也为传统白酒的发展探询了一条可持续性的出路。

三、 三项基本原则:以共信为原则、以共生为原则、以共赢为原则

五粮液集团针对白酒业的混乱无序的状况,开始担负起净化市场的领导角色,引领着众多的白酒品牌和经销商共同去遵循诚信经营的规范性秩序。但诚信机制的建立,却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利益的因素不太好形成互动的局面。所以单方的诚信经营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相应的响应,而流于形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两方达到良性的互动格局,还是需要把诚信的涵义更加深化一下,把诚信的机制从最初就围绕着互动与共识来进行运行。这就是,对诚信的一种更为全面的延伸,也是行业良性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以共信为原则,集中体现了越来越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消费环境的基本要求。新老白酒势力的共信机制不仅要在内部建立,而且也要在双方之间同步的建立起来。

篇(7)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教材,对于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就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如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采用国家统一的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书本知识的更新总是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速度,而且教材中缺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鲜活内容,理论知识过于“学院化”,给学生是“远距离”、“高层次”的“瞭望”感觉。广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著,广东省也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有许多典型的数据和实例学生都比较了解,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环境和材料,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这门课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将本地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事实编入校本教材中对于指导学生求职就业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扎根于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培养出合格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适应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受社会欢迎。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具有生命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但是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更为重要。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地论述,“职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开发具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教学中,国家统编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掌握经济知识、提高认识经济现象的能力不可或缺。而校本教材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研究与开发,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出发,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本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深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特色

(一)校本教材内容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融进了体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内容,选取广州“老字号”南方大厦的倒闭材料,说明优胜劣汰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无情法则。由于学生或其家人大都有过到广州“老字号”购物的经历,对这些事情非常熟悉,比起一般的“情景”材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第二单元“企业生产与经营”中,以广州市江南西路被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例,说明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同时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即“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贡献社会”。使学生明白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规范化管理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自私、狭隘、缺乏公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职员绝对不会受到企业的器重,一个缺乏自主、合作精神的人在企业中也不会有发展前途。

在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内容,教材编入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资料,说明合资企业的经营方式。像目前大亚湾核电站70%的电量供应香港,30%供应广东这种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教材编入“第100届广交会”的有关数据和美国“耐克”落户广东河源龙川的事实,说明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互通有无。特别是近几年我校每年都派出百名学生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服务,通过选取广交会的材料,不仅说明“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喜悦与自豪。

(二)校本教材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上要求体现中职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探究的教材观。因此,在每一单元教学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实践活动”的内容,重点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怎样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例如,从调查我校毕业的学生入手,设计“广州市中职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基本情况”及“我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基本情况”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理财意识。设计“我的人生我做主”创业模拟活动探究,要求学生就创办怎样的公司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自己创业需要什么职业素质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的教育。设计广东的“民工荒”调查,让学生调查“民工荒”背后所反映的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就职择业中就会有用武之地。设计“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展望”活动探究,让学生调查近三年广州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广州市汽车维修市场基本情况、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学生不仅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市支柱性产业——家用小轿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更使学生看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汽车维修业的大好就业前景,从而促使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意味着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会求得知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以及建构知识,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不仅考虑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考虑学生“怎么学”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职业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难免脱离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校本教材的开发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统领,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准线,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文字生动易懂,每页内容控制在350个字左右,插图一至二幅,使学生能读得下去、学得进去。校本教材在育人的标准上不降低要求,在理论的层面上不拔高要求,在学生能力的水平上不放松要求。在职业教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用好用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校生就业和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8)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校本课程在我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及其意义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求的意思。即通过调查、探讨等方法获取事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活动。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探究,无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个体的成长史,都是在探究和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开发课程。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及随后编制的“种族关系”的课程方案,其实质就是倡导一种教师成为探究者的校本课程开发,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探究性的历史的必然性。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和我国东周时期,苏格拉底和孔子就以学校为场所,透过教育现场中的师生互动设计课程。

其次,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来看,它不是以理论上的建树为主要任务,而是以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为目的,它的特点是应用性与情景性。不是为了寻求与国家课程的一致性,而是充分考虑一个学校独特的课程环境。校本课程三种以实践为宗旨的特性决定了探究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它要求课程开发者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所处的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收集必要的事实材料,研究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第三,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无论那一个领域的探究都要经历以下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正好体现了这些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塞勒等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遵循以下过程:感知问题,即学校人员要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即发现问题后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立目标,即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寻找解决途径,即寻求可能的解决对策——找到解决对策——采用或改变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发新课程)——开始使用,即经过试用后推行新课程——评价——继续采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选择和整合,对重组后的课程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经验,这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对于教学的探究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做过生动的阐述,例如,孔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思、习、行的过程,“思”和“行”就具有探究的性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实质上也是强调学习的探究性,美国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杜威的“做中学”就是要求教师应创设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

综上所述,可见探究性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本性,她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探究,也包含了学生学习探究。今天我们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活动自身本性的反映。

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探究性实现的机制

在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创设条件和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层次性、有效性。

1.创设适宜探究的课程开发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氛围给予支持。现实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许多学校,大多表现为教师个人行为,层次水平较低,或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这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关,因此我们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去开发新的课程。为了让教师们有效开发利用校本课程,首先就要从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人手。

第一,学校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相关人员组建民主化、制度化的团队和管理机制,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的事业,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理解、支持与交流,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应打破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为主的教研活动,实行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组织观摩、评议、经验交流、案例研究等活动,开展优质课评比、提供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风采的舞台,并形成制度化。

第二,鼓励教师求索与创新。一方面,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到教学研究中,积极广泛地开展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边研究边反思,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逐步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另一方面,对教师选用、改编、新编的又能形成序列的校本课程教材、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以及教学反思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程开发是一种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正是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校要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如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校本培训,支持他们外出学习,培养课程开发并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教师平常的工作繁忙,授课负担重,因此,学校应对参与教师的工作进行调整,保证教师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物质条件等。

2.创生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课程的概念窄化为课程表上的教学科目,认为课程就是教材,甚至认为课程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课程的实施就成了讲授书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就成了“填 鸭式”的灌输;另外,课程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如果我们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考察,那么就会促进教师积极探究新的课程类型,引导学生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由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需要一定的课程载体的。对于那些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严谨的课程,学生采用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可能更合适,对于一些活动类、实践类的课程,就应采取以自主探究和发现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新型的课程形态的开发能够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开发着眼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程,如校本德育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或主题实践活动课等,这些课程的核心领域就是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它有四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二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发掘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四是自主性。即活动的自主性。从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开展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遇到困难需自己去克服,在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中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培养。活动的成果往往也是创造的结果,是学生开动脑筋、创新的成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最好途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发利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而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有人曾对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进行了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越来越差,这与我们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分科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氛围。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首先就要有安全的心理环境。新课程非常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与老师在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能力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探究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的观察,从而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能力就是把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案、范围、注意事项等具体化,完成一个调查任务的过程。通过适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与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获得能力的发展。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综合实践能力是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获得信息,解答问题中的问题,综合能力无一例外地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教师在坚持组织实践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作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第一位。第五,持之以恒,深化探究效果。对陌生知识、未知领域的自主学习,从不懂到懂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当这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要不怕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吃苦、独立的精神,克服胆怯,增强自信心。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不断发现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为解决这些问题去观察、对比、综合分析、判断,创造性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篇(9)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校本课程在我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及其意义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求的意思。即通过调查、探讨等方法获取事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活动。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探究,无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个体的成长史,都是在探究和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开发课程。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及随后编制的“种族关系”的课程方案,其实质就是倡导一种教师成为探究者的校本课程开发,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探究性的历史的必然性。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和我国东周时期,苏格拉底和孔子就以学校为场所,透过教育现场中的师生互动设计课程。

其次,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来看,它不是以理论上的建树为主要任务,而是以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为目的,它的特点是应用性与情景性。不是为了寻求与国家课程的一致性,而是充分考虑一个学校独特的课程环境。校本课程三种以实践为宗旨的特性决定了探究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它要求课程开发者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所处的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收集必要的事实材料,研究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第三,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无论那一个领域的探究都要经历以下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正好体现了这些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塞勒等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遵循以下过程:感知问题,即学校人员要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即发现问题后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立目标,即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寻找解决途径,即寻求可能的解决对策——找到解决对策——采用或改变现成的课程或新编(开发新课程)——开始使用,即经过试用后推行新课程——评价——继续采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选择和整合,对重组后的课程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经验,这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对于教学的探究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做过生动的阐述,例如,孔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思、习、行的过程,“思”和“行”就具有探究的性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实质上也是强调学习的探究性,美国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杜威的“做中学”就是要求教师应创设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

综上所述,可见探究性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本性,她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探究,也包含了学生学习探究。今天我们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探究本性,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活动自身本性的反映。

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探究性实现的机制

在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创设条件和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层次性、有效性。

1.创设适宜探究的课程开发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氛围给予支持。现实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许多学校,大多表现为教师个人行为,层次水平较低,或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这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关,因此我们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去开发新的课程。为了让教师们有效开发利用校本课程,首先就要从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人手。

第一,学校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相关人员组建民主化、制度化的团队和管理机制,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的事业,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理解、支持与交流,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应打破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为主的教研活动,实行跨年级、跨学科的教研活动,组织观摩、评议、经验交流、案例研究等活动,开展优质课评比、提供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风采的舞台,并形成制度化。

第二,鼓励教师求索与创新。一方面,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到教学研究中,积极广泛地开展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边研究边反思,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逐步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另一方面,对教师选用、改编、新编的又能形成序列的校本课程教材、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以及教学反思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程开发是一种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正是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校要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如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校本培训,支持他们外出学习,培养课程开发并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教师平常的工作繁忙,授课负担重,因此,学校应对参与教师的工作进行调整,保证教师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物质条件等。

2.创生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课程的概念窄化为课程表上的教学科目,认为课程就是教材,甚至认为课程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课程的实施就成了讲授书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就成了“填 鸭式”的灌输;另外,课程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如果我们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考察,那么就会促进教师积极探究新的课程类型,引导学生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由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需要一定的课程载体的。对于那些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严谨的课程,学生采用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可能更合适,对于一些活动类、实践类的课程,就应采取以自主探究和发现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新型的课程形态的开发能够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开发着眼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程,如校本德育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或主题实践活动课等,这些课程的核心领域就是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它有四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二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发掘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四是自主性。即活动的自主性。从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开展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遇到困难需自己去克服,在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中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培养。活动的成果往往也是创造的结果,是学生开动脑筋、创新的成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最好途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发利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而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有人曾对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进行了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越来越差,这与我们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分科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氛围。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首先就要有安全的心理环境。新课程非常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与老师在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能力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探究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的观察,从而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能力就是把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案、范围、注意事项等具体化,完成一个调查任务的过程。通过适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与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获得能力的发展。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综合实践能力是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获得信息,解答问题中的问题,综合能力无一例外地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教师在坚持组织实践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作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第一位。第五,持之以恒,深化探究效果。对陌生知识、未知领域的自主学习,从不懂到懂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当这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要不怕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吃苦、独立的精神,克服胆怯,增强自信心。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不断发现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为解决这些问题去观察、对比、综合分析、判断,创造性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篇(10)

    一、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长期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大学主导型”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师在职进修开始由强调脱产进入高校学习向在任教学校就地培训转变。这种做法在此后逐渐扩展到教师职前培训领域并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并表现出如下2个特点。

    1.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

    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是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主体。该课程由学科研究、专业课程和实践体验3部分构成。学科研究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即教育史、课堂管理等教育理论科目的学习,实践体验是指在伙伴学校中承担班级教学任务或参与学校其他活动。实践体验是PGCE课程安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36周学习时间中占到25周。

    2.中小学与大学间的伙伴关系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是中小学与大学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英国教育学者弗朗将这种关系分为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互补型的伙伴关系、合作型的伙伴关系3类。

    在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中,师资培养的目标、计划、内容都由大学制订,中小学校则是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需要配合大学的要求去达成目标;在互补型的伙伴关系中,大学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中小学校和大学在教师培训中承担独立且相互补充的责任;在合作型的伙伴关系中,中小学校教师和大学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融合性课程,使学校教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培育模式和课程内容设置一直都是英国历届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2010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联合执政以来的首份教育白皮书以“教学的重要性”为题,就足见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白皮书多次肯定了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对提升英国教育水平的帮助,但同时指出“即便如此,许多新教师也不断反映对自身所具备的必需的关键技能感到相当不自信”。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白皮书对校本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扩大覆盖范围、调整课程设置等改革和发展要求。

    1.扩大覆盖范围

    白皮书提出,英国政府将从多种渠道扩充师资来源,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除了实行多年、效果显著的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英国政府将大幅扩充效仿美国“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而成立的“教学为先”(Teach First)师资培训课程。此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招募来自牛津、剑桥等罗素大学集团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6周密集的暑期培训后到英格兰环境最为艰苦的学校任教至少2年。英国政府还将增设两个新的师资培训项目——“接下来教学”(Teach Next)和“从军队到教师”(Troops to Teachers),旨在招募学业优秀且具备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职业者和退伍军人进入学校教学。

    2.调整课程设置

    英国官方列出了具体数据:仅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经常会有其他人员听取自己的课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多达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培训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仅仅是坐在座位上听取别人的讲授,自己却未真正参与其中。据此,白皮书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实践体验在校本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分量,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课堂交流所必需的人际沟通技巧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学科知识、学术水平以及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

    白皮书在强调校本教师培养模式要积极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提出要加强“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即中小学在政府直接资助下独立承担培养师资任务,开发并管理教师培训计划。大学等机构则根据中小学的设计和安排开展相应的辅助工作。教师培训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说明,英国政府将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其目的是改变教师培养中理论化内容过多而专业实践不足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4.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

    大学与中小学校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特点,而英国政府将校本发展确立为“以学校为中心”就意味着大学在教师培育方面影响力的削弱。为避免各中小学校局限于自己内部的教师培训,白皮书特别强调“学校—学校”的伙伴关系。白皮书指出,一个开放的教室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拥有更多机会和其他优秀同行沟通、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反思。为此,英国政府计划把已有的培训学校和师范学校整合,建立全国师范学校网络,加强学校间的联系。在该计划中,优质中小学校将成为师范学校网络的领导者,承担本地区教师职前及在职培训和校长培训工作,并为本地区学校提供诸如怎样提升学生表现等方面的专业协助。此外,政府还计划在师范学校举办一个名为“卓越教育领导者”的项目,为中小学中层领导(年级主任、学科组长)提供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三、评述与思考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教育的实践性。自推行以来,这项措施有效促进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迎合了英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起源地,英国的相关举措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透过这 份白皮书,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将紧密围绕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展开,其标志就是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让教师和未来的教育从业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在我国,自我反思能力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校本教学研究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但事实上,许多一线教师只是对“自我反思”这一概念具备模糊认识而并未真正掌握具体的自我反思策略。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结合实践对教师具体反思策略的指导,如心理测试法、自我提问法、案例反思、对比评课等,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2.推广联校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师资的作用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就是要通过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联校教研全面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同一地区的同级学校在科研力量、资金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价值,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联校教研就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校际合作、优势互补为策略,联合区域内各校力量解决共性问题或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教研。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全国师范学校网络”的经验,打破校际壁垒,建立联校教研的长期有效机制,加强同级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充分发挥地方优质学校、优质师资的影响力,使在职进修教师在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潜在的“卓越教育领导者”提供发展平台。

    3.稳定“学校—大学”伙伴关系,在理论和实践间取得平衡

篇(11)

【引言】:近年来,随着垂直绿化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衍生出许多新型的绿化概念,植物壁画便是其中的一种。植物壁画由于其艺术性和实用性,在室内装饰艺术中逐渐成为新宠,受到人们的喜爱。

1、植物壁画的含义

植物壁画可以视为一个缩小版的迷你植物墙,它是以壁面为载体,植物为主要材料,加之各种栽培基质和滴灌系统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花园。在其中,植物自发的3D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每棵植物都能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使人能近距离的触摸自然,感受自然。

2、植物壁画的优势

首先,在装饰艺术中,相比于其他类别的传统壁画,植物壁画更具有立体感,突破了二维世界的条条框框,用3D立体效果装饰室内环境,使室内装饰形式愈加的丰富多彩。

再次,植物壁画具有传统壁画所缺乏的时空美,和一旦落笔就恒久不变的壁画相比,植物壁画更加灵活多变。其配置的植物大小,高低,形状各不相同,组成不同的风景画面,具有空间的韵律美。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植物也不例外,植物颜色会随着季节不断的交替而不断丰富发展,可能夏日处处青翠,到了秋日便是一派火红了,其所呈现的变化形成了节奏感,带来了其特有的时间美感。

最后,植物壁画作为新型绿化的一种,不仅具有一般绿化消除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更具有强大的艺术性与观赏效果,兼具了传统壁画与垂直绿化两者突出的优点。

3、植物壁画的组成要素

一幅基础的植物壁画需要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外框,栽培基质,植物和浇灌系统。

3.1外框选择

传统壁画的外框多使用木质材料,有些复杂的款式还需要贴花或雕花,其优点在于装饰感强,能够与画作相得益彰。但考虑到植物壁画的特殊性,以及后期养护等需求,在外框的选择上要求比传统壁画更加的严格。植物壁画由于其自身重量大,加之给水排水方面的要求,在选择外框材料时,注重防水,防锈,坚硬等要求,这时一般可以选用不锈钢材质,或者是可降解塑料材质。

3.2基质选择

植物壁画的栽培基质有泥炭藓或水苔,海绵等,一般以泥炭藓为主。泥炭藓是一种常见的藓类植物,柔软而疏松,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它的茎秆呈直立生长,叶片较小,色泽灰白。泥炭藓不仅保水保肥和排水疏水能力一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能够快速自我更新的物质,其开采和提取也不会影响自然环境,是一种十足的绿色环保产品。只要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泥炭藓不会变质,也不会下陷,这也能够保证植物的根系固定良好,不会造成脱落的情况发生,是栽培基质的不二选择。

3.3植物选择

植物的选择配置是植物壁画的重点所在,植物的色,香,形,季相各不相同,如何选择搭配,才能成为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同时具备美学价值的植物壁画,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和管理,选择生长习性相似的植物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室内环境中,植物对光照,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十分敏感,推荐以耐荫,耐寒或耐旱的植物为主,它们生命力强盛,易于培植生长。

再次,在室然肪持邪诜胖参锉诨,除了一定的装饰性,其强劲的绿化功能不可小觑。早在1950年,植物的净化作用已被NSNA证实,加上近年来由于使用大量的清洁用品和建筑材料,室内的污染程度有时远远高于室外,选用可以起到消除污染,净化空气的绿植装饰成为了主流。在室内植物中,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净化功能,例如蝴蝶兰可以吸收一氧化碳,波士顿蕨可以吸收每小时20微克的甲醛,白鹤芋又对苯和三氯乙烯有效,可以根据不同的绿化需求选择相应的植物。

最后,在植物壁画中,植物主角与配角的选择搭配也不容忽视。叶片或深或浅,花形或繁或简,怎样搭配才能营造出植物的意境美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杜牧在《寒夜》中提到“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古人又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如此看来,植物意境美的营造不过是一种情感体验,不同的花叶形态不同,但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品格,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正确选材和配置,发挥出植物本身形体,线条和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展现其意境美。

综合以上特性,我们可以考虑一些藤蔓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宿根花卉、或常用作地被、低矮绿篱的植物。

3.4浇灌系统选择

植物壁画的浇灌宜选择滴灌为佳,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的方式。滴灌有利于节水节肥,不仅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还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是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5、植物壁画的发展前景

植物壁画目前在欧美和日本的大城市内应用的比较广泛,国内起步则比较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现在虽然发展的不够完善和系统,但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植物壁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人类对美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欧坚泉.《植物壁画创意设计与植物配置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35-40

[2]孙小娇.《浅谈室内垂直绿化》[J].山西建筑,2012,37(14):187-188

[3]徐婧舒.《法国馆立体绿化的再思考》[J].园林,2010(12):30-31

[4]王慧楠,杨永才.《现代室内植物幕墙布置艺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4(6)

[5]刘曙光.《浅析新型植物壁画艺术的表现特征》[J].艺术理论,2009(3):58-59

[6]郑明美.《把植物种到墙上去:新型垂直绿化探讨》[J].中外建筑,2008(4):118-121

[7]高亚利.《城市立体绿化形式与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6):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