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1过于依赖教参
几乎所有历史教师的教案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如大多数教案的教学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来设置,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似乎就忘记了教案的存在,一味的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更是鲜有顾及。更有甚者,教学基本环节都与课前准备的教案出入很大,教师的教学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
1.1.2对教材内容缺乏研究与挖掘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教教材”的历史老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多重视如何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而忽视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教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己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的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是“满堂灌”唱主角。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待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的话,它属于“未发生的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从“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是作为一个服从者、聆听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出现,偶尔的回答问题或者练习,都是为了完成教师的特定活动而展开,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生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
1.3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加入了讨论、辩论、历史剧、课堂问题探究等新的教学形式。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正如演员演电影,事先也要对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进行很好的揣摩,对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加深了解是帮助演员把握所演角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陆毅等人是否能演好三国人物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他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太不熟悉,无法把握好人物性格特征。演员如此,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在学生刚刚触及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马上就会安排来一个讨论、辩论或历史剧表演或者来一个探究。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样的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流于形式难道不是情理之中么?
1.4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正如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所指出:我们“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功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是啊,我们有张衡的地动仪、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有《本草纲目》,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仪并不在中国,最先进的医学也不在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在中国,甚至,中国还没有获得哪怕是一项诺贝尔奖!科技史教学没有使学生从我国古代优秀的发明家身上吸取科学创新的精神,没有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意识,光知道躺在昔日荣光上沾沾自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缺了一些灵魂?
1.5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课堂是落实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机智等,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习历史知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探究欲望,对历史信息的敏感度,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我们现在很多的学生活动,外动内不动,身动脑不动。看似热闹,看似学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然而没有对具体史实的了解和把握,体验和感悟又是多么的肤浅!在一次随机的访谈中,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历史?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其中有一条让我既觉得意外又觉得情理之中:历史太“容易”学了,考试前做几套练习,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打个不太低的分数了!对于太容易的东西,学生是没有太多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的。这不正反映了历史课堂上历史教育本质出现的偏离吗?
2、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现状的对策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2.1.1采用文明史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计上,与以往的历史教材也不同,不是一般性地讲授历史的演进,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史阶段的主要标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1.2采取“厚今薄古”的历史内容结构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对历史知识进行选择时,也重在择取那些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社会的知识内容。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指出的:“历史教学的伦理价值是根据将过去的事情用做理解现在的工具能达到何种程度来衡量的——在何种程度上能对构成今天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的东西提供洞察力。”据此,《历史与社会》在课程设计时,尽管还应保留必要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有一个总的原则,即“越是现代的历史越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则以对当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
2.1.3关注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
以往的历史教育内容,过多地注意那些重大事件与人物,普通民众的文化与生活却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没有战争、动荡和政权更替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内容,普通的民众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不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不能说了解了历史。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今天的普通人及其生活,才能理解今天这普通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意义所在。
2.1.4历史与现实的整合
传统的历史课程,由于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造成历史教育的内容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弊端,从而削弱了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社会功能。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则可以有效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整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2.1.5历史与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整合
历史的根本属性是时间,地理的根本属性是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演进的两个维度,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时空而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了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了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传统的历史或地理课程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界限始终难以达到有机的融合。而综合课程的设置,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十分注重史地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照应。
2.2简化教学结构
历史教学“为何而教”?大家普遍认为是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而教,是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教,不是为课堂热闹、把教材上简单明了的知识内容用若干手段和方法重复一遍而教。既然如此,带有幼稚化、庸俗化倾向的众多教学环节我认为可以省略,精简教学环节,还原历史课堂的平实、自然。具体做法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精简为“激发学生动机、明确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2.2.1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柏拉图曾说:“强迫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强迫的学习不会在心灵中长久保存。”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如果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对容易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动机?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被激励起来,是其感到欲认识世界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进行自我定向。”“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失衡出现在使他们感到面临了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教学要求时,也出现在他们有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有趣问题想弄清楚时。”遵循这个原则,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教师要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或者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识失衡,从而激发学生动机。但是此时的学习动机还只是表层的东西,要获深层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鼓励,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成就动机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愿望和内驱力,并努力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成就动机低或者高度恐惧失败会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2.2.2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正确是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教学、低效教学乃至负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学生的满意度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2.2.3师生共同探究
探究是一个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保持对知识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场所。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启发、鼓励、点拨。只有在课堂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配合与合作,教学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要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和时间,并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探究既要求相对充分的自由,又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还必须围绕教师所设定的主题,不能天马行空。在这个环节,可以有自由的讨论,可以有思想的碰撞与交锋的辩论。
2.2.4得出结论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了在中考中取的好成绩。因此,在中考成绩中比重不大的历史课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以史为鉴,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加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可以得到训练,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
(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倾听教师所叙述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通过倾听这一种感官刺激来学习历史知识。从思维方面来讲,学生的思路也只能跟着老师走,无法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得到他们应当得到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也得到训练。
(三)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考成绩中历史成绩的比重较轻。所以历史这门课程在家长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历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识,认识人类发展史,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把历史的重要性传达给家长,让家长重视历史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也能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互相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并且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参加了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上历史课。
(二)历史知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古代真实景象的文字再现。所以如果为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教材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器材。通过这一条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真实而优美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介绍四大发明的短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而通过对这些图片,音乐和视频的观看和倾听,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能让自己的艺术素养,想象力进行提高。
(三)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在课后自我学习的时间。而自我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十分重要。对历史教师来讲,可以在家长会时为家长讲解历史的重要性,请家长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可以在周末时陪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实际的观看来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事实,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们讨论,交流历史学习的心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四)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中考的历史成绩,而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问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将自己目前的生活与历史课程相结合的环境,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积极性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时,可以将我国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与现在强大的祖国相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到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让国家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三、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更加容易的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通过在课堂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来讲,一定要做到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思维范围,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习到知识。
(二)通过课外的参观,阅读等方式学习历史确实可以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向家长说明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在参观后要注意将课堂知识和参观内容结合起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历史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怎样激发学生对你是产生极大的兴趣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对于历史有兴趣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让家长也加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也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达到让学生对历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界,2012,(20):48.
[2]吴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2-12.
我国的基础教育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教育规律不断地蓬勃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着改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与时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2001年开展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撰了相关的试验的教材。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实验区进行了为期接近4年的新课程的试验研究工作后。在2005年秋季开始,新课程的标准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初中开始实施。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所出现的普遍问题,对于未来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历史教学上重点把握不足。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课本一改之前只注重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表格、数据的单调的编排形式,在正文中或旁边加上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等辅图像,并且颇有创意的添加了如活动与探究、动脑筋漫画和注释等设计。这些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正文,并且对正文起着很好的说明作用,可算是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但是,当这些内容与文字混在一起时,学生在接受有效信息上便很可能出现偏差,他们很难分辨哪些是主导性信息,哪些是辅信息。如果要求学生达到面面俱到的学习所有的内容,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培养出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热爱。同时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难取舍的尴尬,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去掌握哪些知识,也没有一个明显的标准与尺度。
2、历史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落实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历史课本中每一小节后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板块,目的是为了激发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是如果一个问题设计的过深。过大,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为什么会失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解的历史史实并不多,探究这样的问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引导起来也很费劲。这样的问题太大,不如改成“宣布取消科举考试,全国会有什么直接反映?”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的经验,打个比喻,假如大学停止招生,那么高中学生的出路怎么解决?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使之很快理解到位,可以由此认识失败原因的一个侧面。而“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接近其边缘,探究的核心问题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认识出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要求探究的问题抽象思维的特点太强,就无法实施。
3、新课程评价标准的误差。为了区别出跟老版教材的在教学目的与理念的不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显规定出:历史新课程要实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功能。但是,虽然在功能的阐述上十分明确与科学,也给新的历史教育目标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但是,“新课标”倡导教学新理念时缺乏辩证精神,矢之偏颇。于是,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教师与学生曲解了新课程评价的现象。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等庸俗化现象频频发生。例如,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老师为了刻意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把课题营造的看似很热闹,但是本来应该井井有条的课题也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二、未来教学改革方向
1、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为选择适合学生差异性的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有条件的初中学校,都应该为教师与学生配备例如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设备。这在极大程度上为选择适合的各个学校、班级、乃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把现代的教育技术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相融合,在提升课堂的容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本身课题资源。新的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学的第一要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更需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学生早已经不是学习过程中被动填鸭式的角色,他们应该是历史信息的自主加工者。因此,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独特性去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以最合适的形式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在挖掘学生自身个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很多指标,例如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情”,把学生身上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含金量高的资源,选取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内容。
3、把握好教材、教参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意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完全拘泥于教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历史教科书为重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参内容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在操作过程可依据课标,大胆对教材进行设计,引领学生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超越。
三、总结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质,强化《历史课程标准》的规范效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就能够顺利完成新旧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转轨,全面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新新课改革的主阵地
一个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个就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有声有色,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生龙活虎,争先恐后,对教师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而有的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设计,他的课堂便是死水一滩,毫无生气。所以,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畅所欲言的提升能力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积极和谐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但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反感陈述式教学,即教师把知识机械陈述一遍,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不论教师讲得再清晰明白,重难点突出,学生还是感觉枯燥无味,听得昏昏欲睡。为克服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终我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模式,即把“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引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详细来说,就是学生自学后整理归类问题,将会的和不会的分开,然后集体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最后师生一起梳理提升,总结知识。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大胆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一课时,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概念,如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等,这些概念是空洞的,学生不好理解。如果沿用陈述式教学必定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我采用四步教学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些概念,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概念的含义,当解决了基本概念后,我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解答问题,然后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历史人物辨论会、历史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高台博物馆、考查骆驼城遗址等,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中,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风云,体验历史情感。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将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上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育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近两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在初中年级尝试进行了学生历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小组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
4.反馈。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网上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历史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绩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或某学生第一单元测验成绩是优,第二单元测验成绩是良,他的绝对成绩下降了,但如果他这次测验的成绩仍是班级前茅,那么他的相对评价成绩还是优。
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教学与受教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教师教学的方式大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将学习重点整理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次,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维意识,机械的接受教师或课本的知识。长此以往,使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停滞不前,无法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素质人才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学校及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将历史课的课时安排得比较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默认语数外学科随意挤占历史教学时间,甚至有的学校就将历史、地理等学科按照比例安排给语数外学科教师兼任,到了期中、期末复习时期,教学工作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也存在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的现象,据笔者调查发现,初中所有学科当中学生最为重视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物理、化学;最后是:政治、地理、生物、历史、体育。学生平时的课余学习时间花在历史学科上的也是少之又少。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有的历史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讲个不停,甚至从头讲到尾,将教学过程变成了自己丰富历史知识的个人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观众,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局外人。
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接受教师传授或书本上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靠死记硬背,将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记忆在脑海里,以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记忆力虽然较强,但这种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虽然能应付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记忆力减退,必将返还给教师或书本。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观念,学校及老师应该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2、构建适应于历史教学的新模式,(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3、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接受学习,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应用到求知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也须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挥出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不在枯燥无味,学生的智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不再机械的接受教育,不再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
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怎么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认识需要全面重视;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符合新课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创设各种条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其次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优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初中历史教学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成功改革,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J].山西青年.2013(20)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科学新理念提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更加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各科知识结合得更加紧密,物理新课程注重了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以及最新科技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a。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新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学习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过程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现象。不仅对新课程教学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
教师未能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横向交流,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
教师目前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要求滞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的能力发展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在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
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呢?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开展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01-4
为深入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 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了解到,本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物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 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的核心理念。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实践,这些理念已经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教育部2007年在全国实验区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87.2%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基本理念,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66.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完全能够实现或经过努力能较好的实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们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学生评价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特别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普遍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理念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讨和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理念已成为教师工作的“航标灯”,引领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实践中焕发出勃然生机。
1.2 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筑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这些对原教学大纲的突破,深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赞同。2007年教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针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有51.7%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0.9%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6.9%:对“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有44.1%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4.6%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9.4%;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有41.8%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2.0%的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14.5%。
调查、访谈和文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谈到,三维目标是物理课程中体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实地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课堂特别注重适当地展现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物理问题情境中获得概念、发现规律、深化理解,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发展探索的兴趣、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充分体会物理课程的价值。三维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3 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很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强调了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突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新课程理念相关的五点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77.6%)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不少教师(64.1%)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从实地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到,教师们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师动手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了各种简单而有创新的教具,设计了新颖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
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探究、创新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十年来,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究式教学逐步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探究目标的确定、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过程的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有效的探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如“问题串”教学法、基于前概念的探究策略、物理双主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等等。在实践中教师们还积累了大量探究教学成功案例。物理标准组每年都在全国各地组织召开系列科学探究教学课题研讨会和现场教学观摩,并通过建设网站、开展网络论坛、远程研修,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成功地帮助了教师解决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探究教学本土化的实施,提升了广大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水平。
1.4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调查表明,多数教师(59.7%)认为,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可行或比较可行的,他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开阔了自身的课程视野。访谈中,很多教师谈到,学校普遍重视抓好校园网、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在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一线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自制教具,同时还鼓励、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利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废旧、废弃的物品,制作物理课中需要的教具。在学生中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自制教具的创造活动,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解决了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1.5 教师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要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价建议能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67.7%),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7.6%),使教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2.7%)。访谈中发现,物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不断发展,评价更加注重激励、诊断与发展,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法。老师们认为,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够对学生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他们还谈到,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他们还提出成长记录袋使用要明确使用的目的.应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状况。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1.6 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视野和能力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围绕“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组织由高校教师、省市物理教研员、中学物理骨干教师组成三结合的专业指导团队,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用专题报告、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重视在岗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专题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现场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网络论坛等活动形式,进一步交流、反思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物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物理课程改革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科学探究
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不同的学生如何确定探究活动的水平?怎样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如何认识科学探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关系?如何实施探究教学的评价?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们在使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实践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动手多了,但动脑思考少了,讨论、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追求生活化,但有时出现“穿靴戴帽”的情况,生活化情境与内容缺乏本质联系。
2.2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导向性建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的评价方式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2.2.1 评价建议需要增强可操作性
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多种探究能力评价的把握上有困难。教师们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建议增加实验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等测试。但有教师认为.评价这些项目对于个体来说是有效的做法,但面对太多的学生就难以操作。目前教师普遍工作量偏大,且班级人数多,操作若过于繁琐,实施难度大。
2.2.2 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无论
是中考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仍然以考知识与技能为主,主要采用的形式还是纸笔测验,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2.3 评价的反馈应及时有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2.3 关于课程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部分的科学内容,多数教师认为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教师对科学内容标准是认同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对某些能力要求不太一致。例如在计算能力的要求方面,数学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而物理学科却不允许用;物理教学中的文字式运算与数学不要求文字式运算脱节,初中物理的计算题要求带单位参与运算与化学、数学学科的要求脱节。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做出改进,不断完善。
Value junior high school new course reform bottom of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Peng Li
【Abstract】Along with new course reform of implement, trad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have already can't satisfy new the lesson change of request, the teacher is face opportunity of also face challenge in the meantime.In this kind of case, the teacher only comprehend education teaching of new principle, control Protestantism to learn technical ability, then can start to carry to promote with maintenance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of heavy responsibility.Along with our country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overall push forward with thorough open an exhibition,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position and special function be more and more subjected to academic circles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of height value.Particularly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is be placed in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strengthen it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seem to be is importance.
【Key words】New course reform;Junior high school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Character request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