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动物的科学常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2 10:12: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动物的科学常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动物的科学常识

篇(1)

[作者简介]王尔勃,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86-03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展十年的教改项目“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文学作品演示会,而其中屡演不衰的一个节目形式是“人物画廊”。学生们扮演的一组文学形象鱼贯登场,风采各异,轮流独白,寥寥数语,形神兼备。观众们全神贯注,边欣赏边分辨各是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最终诸多形象定格,随着主持人上场提问,观众应答,“画廊”的“人物”一一揭晓。这个历届演示会的保留节目犹如盛宴上一碟有滋有味的什锦小菜,往往是整场演出中互动性最强的一个环节。“人物画廊”不仅成了每年演示会必备节目,而且推广开来,各种班会、联欢会、各年级的朗诵比赛或知识大赛上总出现这种节目形式,甚至大学生们教学实习时也在课堂上下,带领他们的学生搞“人物画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尝试普及的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

为什么“人物画廊”在演出中独受青睐?为什么又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持久普及?当然首先是由于它形式简便灵活,每个角色只需要三五句台词、两三个动作,编创排练相对容易。其次是它形象各异,交织相应;人物生动,又凸显典型性,所以演示效果好。不过,笔者从数年实践经验中感受到,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其实更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文学教学的内在机理与特质――创造/体验性与双向激活性。

一般来说,戏剧表演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而“人物画廊”的“二度创作”却更为丰富,因为它的表演者也是“剧本”编创者:(1)先要对原著“浓缩精取”。因为人物独自只能限于半分钟到一分钟之内,所以要刻画生动形象,就要善于压缩情节,选取最体现人物命运的典型情境和典型话语。(2)要“揣摩想象”。因为所表现的作品并不都是可直接截取片段的戏剧或小说,很可能是诗歌、散文或者某类情节淡化的小说。这就要表演者认真读原著,反复揣摩、展开想象,体验并构想出情境冲突,设计一串戏剧动作,甚至有时要重新创作人物的台词。这种“二度创作”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求指导者善于调动和控制。指导者必须帮助学生分析原著,掌握主旨并沉浸于作品的艺术世界中,提炼出最具典型性的动作和情境,加以发挥创造。同时又要控制学生不要走向随意编造的“戏说”歧途。毫无疑问,这种创造又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而这正指向文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即在理性把握的同时更要恢复对文学的体验。

所谓双向激活性,是指作品与表演者(即阅读者)之间以及表演者与指导教师之间相互激发的良性互动关系。“人物画廊”中每个人物表现虽然极为短暂,但却要求表演者自选自创,自导自演。因而表演者必须调动全部才能潜心创作与表演。如果原作品内容广阔,则给予他充分选择的空间;如果原作品内容凝炼、表现朦胧或是非叙事性题材,那么就要求他必须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这种编创表演一体的方式,比起有现成剧本的表演来,要更具挑战性。学生为这短暂瞬间的表演要付出相当大的劳动和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促使表演者深刻、主动地把握并开掘作品内涵,重新阐发并建构式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且又促使表演者发现并开掘自我潜质,激发起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和创造信心,这种(主体)人格一(作品)人物的双向激活恰恰体现出文学艺术审美的根本目的。

另一方面,表演者和教师之间也要形成一种激活的良性互动关系。由于表演者众多,指导教师不可能代替每个表演者进行选择、设计,更不可能手把手地让表演者进行模仿(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的教师是非专职的导演)。那么如何让表演到位?如何正确体现作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把创作的空间和自由交给学生,而自己必须负起进一步阐释作品、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把握人物行动的根据、评价表演者的表演是否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等工作的责任来,这其实又是指导教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的备课。学生表演所呈现的问题与误读都需要指导教师自己进一步钻研作品才能解决,而学生表演的成功又会为教师提供一系列重新阐发作品的范例。教与学相长、“演”与“讲”互动,表演者(学生)和指导着(教师)之间的确可以出现一种新的、更有意味的相互激发活化关系,而这正是文学教学的主要旨归之一。

从对“人物画廊”演示活动特质的理解可以导出一系列组织指导原则。

在掌握这些原则之前,指导教师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畏难心理。固然,一个不会演也不会导的老师带着一群从未欣赏过正式戏剧的学生做这样一件事的确很难,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又并非不可能。因为作品和人物都是现成的,学生做观众也都大致了解作品,“像不像,三分样”,只要表演基本成形,作为观众的学生们都会自我认可,况且大家的兴趣在于猜测哪部作品哪个人物,而不太在乎表演者的水准。更重要的是,自编、自演、自观会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极大兴趣,而这种兴趣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巨大的人格精神能量――这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即便演得不好,指导教师也恰恰可以因势利导,让观众同演员一起来分析人物,共同重新深入把握作品。必须看到,“人物画廊”这种形式十分灵活,大剧场、小教室、室内户外几乎所有场所都可以进行演示。既可“浓妆”亦可“淡抹”,甚至无服装无道具无舞台,单凭形体和语言站在原地也可以进行演示。指导教师应本着“兵无定法”的精神放手让学生去大力地读、大胆地想、大方地演。只要学生动起来,第二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然,几年来搞“人物画廊”的经验也给我们开展这种演示性教学活动,提供了若干值得借鉴、遵循的组织指导原则:

(一)角色应力求多样化。“画廊”总要有一系列形象构成,“错综”才显得丰富,“相映”方能够成趣。限于节目整体时间(一般5~8分钟),人物一般以6~8人为宜,性别、年龄、身份也宜多不宜单。最好根据文学教学特定主题形成系列,也不要过于分散。如“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可以有阿Q、觉新、虎妞、老通宝、陈白露、方鸿渐、曹七巧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人物画廊”可以有于连、葛朗台、包法利夫人、卡门、奥利弗・退斯特、娜拉、简・

爱、聂赫留朵夫等,类似的也可以编排“鲁迅作品人物画廊”、“史记人物画廊”、“唐宋诗词形象画廊”、“中外神话人物画廊”、“中西文学女性形象画廊”等等。

(二)性格要凸显“关节点”。文学形象的生命在人物性格,而“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所以凸显人物性格就要准确把握性格在矛盾冲突中转折、爆发的关节点。编创时最要紧的是要抓住人物最具思想意义和艺术震撼力的冲突爆发点,例如表现阿Q,可以选其被枪毙前示众的场景(糊里糊涂地“画圆圈”,战战兢兢地被示众,自我麻痹地大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在众人“狼的眼睛”中瘫倒),而绝不要为追求“噱头”去搞什么向吴妈求爱之类的东西。

篇(2)

要倡导任务型的合作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空间,营造氛围

在实施过程中,强化课堂合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场”的氛围中开展的,这个“合作场”的质量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合作氛围,使学生和老师能在课堂上“自由呼吸”。

在合作练习中,要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必须要用激励的语言、专注的行为不断去感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保持,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逐步得到发展。例如:在上《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时,教师在揭题前准备好话筒、钢尺、橡皮筋等材料,通过与学生合作:学生把耳朵紧贴桌面,教师在另一端敲击;学生用手把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边,教师或学生拨动尺的另一端;教师变着花样拨动橡皮筋。提示:“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激动、好奇,并跃跃欲试说:“老师,我也来!我也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合力和氛围。

课堂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客观环境,它的座位排列、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最有利的空间形态,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性。例如:前后组成“蜂窝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围圈坐、学生自愿结合搭配坐等,使他们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让他们感知在学习中地位的平等,在学习中做到知识的互补,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合作中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成功。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自愿结合搭配坐,每三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一个学生拉弹簧秤,另一个读数,还有一个既是记录员,又是小组代言人。因为这个实验每个人都会做,还有这样创设空间,使学生没有距离感,所以班上最懒的学生实验劲头也很大,合作活动非常顺利。

二、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中互帮互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合作学习的要求。所以,我在平时的合作活动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要求是人人有事做,人人负责任。如我在教学酸雨的危害这块内容时,桌子上放着金属、大理石、树叶、滴管、盐酸、烧杯等。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研究酸雨的危害。要求是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4人为一组。学生们马上自己组队,然后讨论方案。一会儿,代言人把记录结果给我看:

然后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不用费多大的力,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事半功倍。

三、相互交流,集体实践

课堂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客观环境,在时间安排、选择内容、参与面等方面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1.学生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充裕的时间是达到“合作学习”预期目标的前提。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就要充分让学生交流思想、体会、见解、经验。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往往一带而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例如:探究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法时,大家知道一个小彩灯的电压只允许接几伏,而彩灯都是接在照明电路上,如果是串联,为什么一灯熄灭,其他灯仍不灭。这就需要我们课外或课前相互合作去观察、去研究、去探讨,去搜集信息和有关资料。

2.内容深度要恰当

合作学习内容深度是否适当,是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关键。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展开自己的思维,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认知水平。例如:在《天气图》一节中,能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看懂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测近日天气情况就行了。至于专业性研究,那肯定是不恰当的。

3.参与面要广

全体参与合作学习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基础。一堂课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合作学习给了更多的学生以思索、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课外让每个学生做实验,向垂挂着的两张纸条中间吹气、观察马路上当汽车飞驰过后,路边纸片飞的方向等,几种现象进行比较,分组讨论,总结经验,达成共识。

篇(3)

提倡“小题大作”,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的再深化。自20__年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以来,通过15年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心中,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存在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扎实、理解不深入、贯彻不得力的问题。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本质要求,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再深化。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提倡“小题大作”,从科学发展观的每一个理论要点和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读篇目学起,从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为了什么?等等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特别是结合丽江实际,进一步深化对丽江市、县、乡情的再认识和再把握本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扎实的工作来推动丽江发展,力争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几年发生一个大变化。

提倡“面面俱到”,高度重视存在问题的再梳理。在3阶段和11个环节中,找准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际效果、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自己找自己身上的问题,或者本单位(部门)职工找本单位(部门)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分析查找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提倡“面面俱到”,高度重视存在问题的再梳理,采取多个渠道“群众提”,走访座谈“当面问”,问卷调查“多方求”,总结正反经验“对比找”等方法,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丽江市的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夯实党建基础、增进民族团结、打造旅游胜地、构建和谐丽江”的要求,做到“三对照三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对照发展过程中需要下决心解决的突出问题,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在建立健全配套制度、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查找在党性党风党纪、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篇(4)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篇(5)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法,以威海市广场舞开展状况和威海各大学的广场舞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整个威海市的广场舞开展状况,联系威海大学生实际,为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进一步推动威海地区的广场舞进校园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威海广场舞;大学生;广场舞进校园

作者简介:李博:(1980—),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1研究对象及目的

广场舞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活动,近年来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充满动感和活力的广场舞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威海作为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依山傍海,是养老安居的好去处。研究者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威海大学生面临着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身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最朝气蓬勃的群体。联想到威海欣欣向荣的市民广场舞群体,便有了将广场舞引入校园,在大学开展广场舞的想法。如果能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引进广场舞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为同学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光添彩,而且如果引进成功,效果良好,更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性实验行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本次研究,以威海市广场舞开展状况和威海各大学的广场舞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整个威海市的广场舞开展状况,联系威海大学生实际,为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进一步推动威海地区的广场舞进校园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支持。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

我们首先展开的是文献研究,主要以广场舞现有论文和新闻报道为主。以威海市为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种媒体对于威海市的广场舞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报道,有广场舞开展的热闹场面,也有对于广场舞扰民的批评;有对广大市民锻炼身体的鼓励,也引用了大家认为广场舞格调不高的批评。当然,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包含着整个社会对于广场舞的巨大关注。

2.2观察法和访谈法

最先产生将广场舞与校园联系起来这种想法的,是体育老师这一群体。老师们希望这一充满活力的健身形式能够为大学校园带来活力,让同学们在运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对体育教学者的想法进行了询问和收集,在调查的教师中,90%的体育教师对于开展广场舞进校园活动十分赞同,并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学开设广场舞课程提供自己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热爱广场舞的非体育教学的教师,也表示了对广场舞进校园活动的赞同,并表示将会十分积极的组织和参与校园广场舞活动。这些教师大多热爱运动和交际,喜欢广场舞这种集健身和交流于一身的活动,他们告诉研究者,在广场舞运动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也愉悦了心情,扩大了交友范围。他们希望广场舞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2.3问卷调查法

与此同时,研究者以位于威海的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为调查对象,共抽取样本500人,样本容量为500,发放了旨在调查威海大学生对于开设广场舞课程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并对全部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的相对公正客观,我们在简单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控制,使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整体为500,赞成或者至少是不排斥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的同学为480人,占到96%,对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持反对或排斥态度的仅占到4%;在赞成或者至少是不排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广场舞课程的同学中,女同学占到90%,男同学占到10%。

3研究结果

(1)在威海,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广场舞课程是十分欢迎的,所以我们在威海推动广场舞进校园是存在巨大机遇和土壤的。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愿意接受或者尝试这种早已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大妈们’的娱乐形式的。大家明白,只要进行适合的调整和改革,广场舞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2)现有的广场舞很受市民的欢迎,但不太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和活动需要,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与时尚融合,以期更加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在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大学开展广场舞进校园的意见。对于那些对广场舞进校园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他们最大的顾虑就是广场舞这种活动形式,相对于健美操,并不很适合大学生这一“新新人类”群体,只有进行认真的改变和调整,才能够被同学们所接受。

4研究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威海,有着广场舞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肥沃土壤,这种环境,不仅包括威海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包括广大市民喜爱广场舞,大学生们愿意接受广场舞进入校园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威海的广场舞发展存在着场地有限,扰民等问题,广场舞进校园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和现有的广场舞形式老旧,不十分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活动需要的问题。对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威海市委市政府可以下拨专门资金,支持威海大学校园广场舞课程的开设。这批资金主要用于进行广场舞活动的场地的准备和有关设备的购买工作;作为有关教师或组织者的培训费用和他们的酬劳。

(2)学校方面,要对广场舞进校园活动充分重视,积极提供场地与人员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活动,并为广场舞课程的开设提供如多媒体教室,正式课程设置与学分设置和方便师生交流的渠道等支持。学分制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学分制的鼓励和督促下,同学们能够更高效、更系统地进行广场舞的学习。

篇(6)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高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与声乐课、钢琴课结合得非常紧密,这部分内容我们更希望学生可以根据对当前问题、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和技术体验,提出设想与方案、在完成既定的任务过程中,对技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逐步形成技术思维。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加工的主体。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

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技能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基于以上理论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对声乐、钢琴技艺的认知规律,我们实验了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为主要结构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即在呈现任务环节,由教师把任务细化,学生接受任务并制定计划;在明确任务环节,由教师创设好情境,学生进行任务的剖析,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教师进行指导;在完成任务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结果组装,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并适时指导;在评价任务环节,由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教师进行总结与点拨,完成集体的共同提高。

经过实验,该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高,实践性、可操控性强的特点。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操作例举

《蝴蝶蝴蝶真美丽》幼儿园小班孩子经常唱的一首儿歌,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规律整齐,歌词清晰易记。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回顾音程结构判断流程;分析《蝴蝶蝴蝶真美丽》的音程结构;评析音程扩大缩小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

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搜集《蝴蝶蝴蝶真美丽》的乐谱并进行识谱。

1.第一阶段:呈现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将课程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并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导入,引出课题。教师请学生通过一组音程习题来回顾音程的计算办法。布置小任务:每两人一组,为自己和对方各出一道音程计算的题目,并得出答案。教师随机抽取几组同学到黑板上完成该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形式完成该简单任务,回顾计算音程的流程。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黑板上学生的题目进行分析,总结并呈现本节课的主体任务:将进行两个音的音程计算扩大到进行n个音,也就是一首儿歌所有音符之间的音程结构计算。

2.第二阶段:明确任务

学生对完成任务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教师要引导其进行任务的进一步剖析,使之明确化和具体化,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方案。教师还应创设情境,提供与完成任务的相关学习资源、参考方法等,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

3.第三阶段:完成任务

例:学生开始进行《胡蝶蝴蝶真美丽》儿歌的音程结构分析。

活动中间,学生会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应进行巡视和观察,适当做分析和指导。在所有的学生完成此任务后,教师播放《胡蝶蝴蝶真美丽》的视频,请所有学生根据音程结构扩大或缩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进行欣赏。

4.第四阶段:任务评价

篇(7)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79

在常识性课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氛围,教师要保留科学常识味道,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探究,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科学知识,又要体现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凸显浓厚的语文韵味,提高常识性课文阅读教学实效,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一、品悟语言内涵,知趣兼得相生

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文中重点词句,采用交流环节、感情朗读、图片辅助、资料补充等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策略,引领学生穿行于常识性阅读文本的语言密林中,解读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解读与训练文本语言,深入解读文本常识性的内容,摒弃枯燥的概括内容方式,引导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教学《鲸》时,学生品读文中第一自然段,了解了鲸“大”的特点。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头大象和一头鲸,然后在图片一旁出示片段一: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时,教师适时提出:“课文介绍鲸,为什么先要写象呢?”经过小组合作探讨,学生1说:“作者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学生2说:“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说明鲸十分庞大。”教师继续在屏幕上出示片段二: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在学生朗读完片段二后,教师提出:“请大家从片段二中找出描写鲸的体重词语,思考片段中哪些语句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鲸大呢?”在阅读问题情境里,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学生1说:“‘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十几头大肥猪’这些数量词,看出鲸的确非常大、非常重。”学生2说:“课文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实在是太大了。”学生3说:“课文列举出我国捕获四万公斤重的鲸与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的比较,更进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学生4说:“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深信不疑鲸是个庞然大物。”学生通过文本内涵的解读,了解了鲸“大”的特点,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地球之最――蓝鲸》,再次通过动画形象地向学生剖析鲸庞大特点。学生品悟文本的语言,理解和掌握文中各种具体的说明方法,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盎然,让学生知与言兼得、理与趣相生,整节常识性阅读教学课堂活动充满语文味。

二、经历语文实践,发展言语能力

常识性文本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立足于文本的阅读特点和学生的原有生活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补充和再造文本的内容,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文本的内容、语言。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填补或演绎等语文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规范文本语言,创造和拓展文本语言,锤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教学《月球之谜》时,文中第一自然段语段是:“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里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语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美丽的月亮里有哪些东西?是不是跟人类居住的星球一样呢?”学生1说:“望着硕大金黄色的圆月,我想圆月里面有高大的宫殿,住着嫦娥和她的玉兔,到处是花香鸟语,景色十分迷人。”学生2说:“那笼罩在月球上一层薄薄的白纱,吴刚在大槐树下抡起大斧,奋力地砍着,额头、肩膀上豆大的汗滴犹如暴雨似的,整个月宫回响着斧声和粗重的喘气声。”学生3说:“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我乘着飞船登上了美丽的月球。此时,我耳边传来了潺潺流水声,到处花香鸟语,月亮人辛勤地劳作。”通过想象交流,学生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月亮的魅力。研读第2至第6自然段内容,这几个自然段都是列举月亮之谜,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提出理清不解之谜的思路,如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细菌全死了的事实。学生对此引发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探讨,学生从月球岩石与地球岩石年龄比较,提出了两个年龄大小的猜想,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接着,教师利用第7自然段的那个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要求学生寻找月亮其他神秘之谜,填补这一空白处。教师利用文本内容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时,有效掌握科学的常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拓展文本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篇(8)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常识性课文教学中,教师须努力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主动去学习。具体的形式有: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学;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要学……目的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青蛙的眼睛》时,先拿出一幅画,飞快地将画在空中一掠而过,然后请学生说说画上的内容,学生当然说不上了,这时教师再用语言描绘情境:“刚才,因为画动得太快,同学们看不清。是的,人的眼睛和一般动物的眼睛,看动的东西不容易看清,看静的东西则很容易。但有一些动物的眼睛则非常特殊,它是看静的东西很迟钝,看动的东西则很敏锐,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了青蛙图并板书课题,接着顺势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点科学知识,最后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段式说一段话(课件显示):我学了《青蛙的眼睛》,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这样,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又通过读书、说话等训练,一下把课文的整体思路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鸟瞰了全文的结构与重点,为深入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情境激思

情境教学的情境是整体的、连续的。情境须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来创设。连续恰当的情境创设后,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活动,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常识,进行说写训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待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学课文,思考:“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然后举行一次“新型玻璃展销会”,要求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自主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进行介绍,最后要求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写一份新型玻璃意见书,让厂家改进产品。这项说写训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把课室变成一个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类似的课文如《鲸》《太阳》《赵州桥》《航天飞机》《蝙蝠与雷达》等课文,教师都可采用这种改变人称复述课文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进行说写训练。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运用“竞赛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设置了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抢答题、论辩题,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思、议、辩中理解重点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的重点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牵涉的事物也较多,学生一下子不太容易搞清楚,这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包括电教媒体在内的一切直观教具、直观手段,让学生亲历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凭借情境激疑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常识性课文的结课阶段,教师要充分运用已创设的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可为学生展示更大的空间,使学生深感学海无涯,知识无限,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力量。

如教学《青蛙的眼睛》《蝙蝠和雷达》等介绍仿生学知识的文章后,可引导学生完成下面这几道永远也填不完的填空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篇(9)

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原因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如说明文《冬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写“冬眠不是睡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像。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是要冬眠的。因此,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时,一要让学生把握语言的用词准确、科学性,二要让学生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

《冬眠》教学片断:

思考:我们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

出示课件:一般地说,它(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

(1)这句话写了几个要点,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有三个要点,①“漫长的严冬”,说明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个季节是“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②为了度过这“漫长”的“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某些动物为了生存,所以要进入“减少体力消”的冬眠。③因此,“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过冬的“一种自然现象”。)

(2)理解“一般地说”中的“一般”。出示字典中的解释:①一样;同样。②一种。③普通;通常。讨论,应取哪种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应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为普通的,通常的。”也就是说,用上“一般地说”,说明既不是所有的动物,也不一定是在严寒的冬天。)

(3)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4)齐读第四自然段。研究 “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通过对文本中的“不是……而是……”、“一般地说”、“如果”、“因此”等词的准确性理解,感悟文本的严谨、科学,通过“如果”来例证“冬眠不是睡眠”,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组织逻辑,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动态解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积极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通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1.演一演

在教学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后,把学生分为“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等角色,通过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通过扮演各种事物把枯燥的文字用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加深理解。活动中,还可以自己对课外常识的了解,扮演自己所熟悉的角色。

又如教学第五册课文《新型玻璃》中,为了促使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组织学生“我是出色的推销员”的活动:新型玻璃已经研制出来了,公司想招聘几位优秀推销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你准备推销哪种玻璃呢?请你选择一种。推销同一种产品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设计好推销方案,然后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

2.说一说

如《自然之道》教学片断:

师:回顾全文,现在我们来文中的几个角色进行反思:“我”做对了?“侦查幼龟”有错吗?“嘲鸫”有何感言?请选择同一角色的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思考准备。

生按分组合作,讨论、组织语言。

师:看,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我们班级。(一学生扮演,拿着话筒采访。)下面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各位观众朋友,你们好,我是那只幼龟,是大部队中的侦查兵。刚才的事件中,我失去了许多亲朋好友,为此我感到十分的难过。对此,我要向那位“好心人”以及更多想帮助我的人说一声:“你们违反了我们的游戏规则,破坏了自然之道,好心办成了坏事。请你们谨记教训。”

……

3.展一展

再如学了《飞向蓝天的恐龙》后,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搜集的恐龙图片贴在纸上,再让学生为这种恐龙写个解说词,在班级教室布置一个小展览。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三、转换视角,悟出语文味

篇(10)

一、活动内容

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收集有关地震科普知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2)各班开展有关地震的主题班会、观看录像纪录片、出黑板报、制作电子小报、制作幻灯片、写学习心得体会。

(3)学习组织开展制作模型,做模拟避震小实验,开展防震演练。

(4)开展“科学避震、学会自救”的知识竞赛。

(5)了解地震自救、互救常识,在同学、家庭、社区中宣传科学避震、灾中自救的科普知识。

(6)活动总结:收获、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二、活动过程

1.了解地震常识

邀请地震局的专家介绍了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各种情况下的防护办法。分别介绍了地震时在家中、室外、工作岗位和公共场所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

2.做模拟实验,验证避险方法

(1)实验一:地震时在房间内(教室、家、办公室、商场)如何避险?

制作一个木制的模拟房间:用3块木板切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502胶水黏合在一起,呈相互垂直状,再用钻头在木板的相应位置钻几个洞,将3根筷子嵌进洞里形成房子的形状。

实验过程:把一些筷子放在屋顶上作为横梁,让房子震动。记录筷子跌落的地方,并记录哪些地方筷子跌落的概率最大,哪些地方筷子跌落的概率最小,从而得出地震时房子里相对安全的位置(如图1所示)。

(2)实验二:地震时在大街上(靠近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篮球架)如何避险?

制作一个纸制的模拟广告牌:把一个纸制的长条凳子和一个硬纸圆桶镶嵌在一起形成一个广告牌(如图2所示)。

实验过程:把广告牌树立在一个木板中间并使之震动,看它跌倒过程的特点,跌倒时压到的面积有多大,处于哪些范围的人容易被砸到。

(3)实验三:地震时为什么不能乘电梯?

制作模拟纸电梯:把两根竹筷子连着粘牢,并在上面安装3个小圆桶,再将3个大圆桶粘贴在小圆桶上面作为电梯井,大圆桶中间放上中型圆桶作为电梯(如图3所示)。

实验过程:当没有地震时,3个圆桶位置正常,小圆桶(电梯)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电梯里面的人可以自由出入电梯;地震时3个大圆桶错位,使中间的圆桶无法动弹,电梯里的人可能无法自由出入电梯,有被困于电梯内的危险。

3.系列活动

(1)观看电影剪辑片《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

(2)通过因特网学习、收集地震先兆小口诀。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正确了解这些先兆,有助于人们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下面是“中国地震网”结合震前自然变化编写的小口诀: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另外,地震前夕和地震时还会伴随地光和地声现象,它是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地震预兆。“临震前,地发声,又发光,见此情,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

(3)开展“科学避震、学会自救”主题班会,学习《地震知识100问》《地震来了怎么办?》,了解地震自救互救常识。

(4)回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后身边小动物的异常表现,以演讲报告的方式说明动物地震前的表现,分享地震知识。

(5)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同学们在掌握了地震时的应对方法后,学校制订了《星湖小学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了演练。

(6)开展“科学避震、学会自救”的知识竞赛;在同学、家庭、社区中宣传科学避震、灾中自救的科普知识,并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三、活动收获

篇(11)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先借鉴,才会出新。要想有效的仿写童话,也同样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如《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小马那么乐意地帮妈妈做事。那么有礼貌地请教牛伯伯,小松鼠又那么紧张地关心着小马的生命安危,一句句的话语读进孩子们的心坎里,如清泉甘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像这样的例子,在包罗万象的古今中外童话作品中,简直是枚不胜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童话教育故事的无形渲染、潜移默化,孩子们才会更小心地爱护身边的花草鸟鱼,才会更懂得关心,体谅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变化是微妙难以察觉的,但它的存在是非常可贵的。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地读、认真地读、入迷地读,力求做到:

1、向学生推荐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浓厚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为了寓教于乐,在给学生选择童话时要注意童话的形象性、趣味性,所选的童话要能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

2、教给学生阅读童话的方法。童话的情节生动有趣,情节的展开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沉浸在故事中不可自拨,影响了对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指导学生读童话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逐渐做到读出主体、读出线索、读出“形”、抓住语言。

3、组织多样化的童话阅读形式。像我们经常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小组阅读与个人阅读,亲子阅读与师生同读等。

二.读进童话故事中,学会复述童话情节

1、筒单性复述童话。这一步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复述,为创造性复述做好准备。在复述时力求能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也可以适当带上表情和动作有感情地进行复述。

2、创造性复述童话。创造性复述童话就是要求学生可以独具匠心地合理改编童话蓝本,而不是拘泥于原文,做到读进去、跳出来、编新意。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同一种体裁说出不同的中心、不同的情节,编写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任务。

三.巧妙引导编写童话,训练学生语言思维

1、仿写训练。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例如在指导学生编写《兔子的尾巴》时,我就精选了《熊的尾巴》读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情节中受到启发来编写《兔子的尾巴》。

2、观察动物写童话。儿童最喜欢小动物,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小动物都具有生命和性格。我在指导时要求学生:

(1)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学生根据动物的外表写出了许许多多富有个性、生动曲折、充满童趣的童话作文。如《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蚯蚓为什么没有脚》等,充满了童真童趣,整篇童话想象合理,叙述完整。

(2)根据动物之间的联系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的和睦相处,有的针锋相对,有的弱肉强食……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关系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猫狗为什么不和》《公鸡与毛毛虫赛跑》等。

(3)根据动物的习性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如《狗为什么会游泳》《鱼为什么在水里》《鸡为什么会孵蛋》等。

(4)根据动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如蚂蚁下雨前搬家等编写童话。

3、观察植物写童话。绿色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伙伴,它们用心装扮着我们的多彩生活,观察植物展开想象可以写出许多富有个性的童话作文。如《植物联欢会》等,学生选材不一,想象内容也各异。

4、根据科学常识写童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常识,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知识来自由创编科学童话。在指导学生编写科普童话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将科学知识弄明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写起来才会中心清晰明确,想象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