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风险控制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设项目价款结算管理不严格,价款结算不及时,项目资金不落实、使用管理混乱,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资金损失等风险。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履约保证金的支付。目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业主大多要求现金支付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这部分资金一段时间内不能解冻,给施工企业营运资金造成一定压力。
(2)垫资风险。当前建筑市场中,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垫资,尤其是BT项目或BOT项目,需要全部垫资,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提出了极大挑战。由于工程项目资金占用量大、施工期限长、超过资金能力允许范围,导致施工企业营运资金枯竭,又不能及时补充资金,日常生产经营难以维持,最终出现资金链断裂。
(3)融资风险。施工企业大多自有营运资金不足,为弥补资金缺口,大量运用财务杠杆效应,融资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负债,短债长投、到期不能按时还款引发资金链断裂。
(4)关联方产生的连带风险。关联企业开展相互担保融资过程中,因某一被担保企业出现问题而被追债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担保企业受到牵连并遭到重大损失,从而引发的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
2、成本控制风险
高效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施工企业实现经营效益的有利保障,决定着一个企业生产成败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为了完成企业产值指标以低价竞标,而为了工程项目能顺利完工,甚至采取一些违规手段降低成本,以此给施工企业带来了诸多成本风险。再由于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个别项目部存在粗放管理的现象,致使人工费用开支加大,材料浪费严重,施工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项目严重亏损,加大了经营风险。
3、项目结算风险
工程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结算,但由于业主和设计的原因,致使有的单项工程的变更和调整预算不能及时批复,有的工程项目结算拖期几年,造成了项目财务结算的滞后;另外在施工的后期阶段,业主资金往往不足,加大了施工企业收回工程尾款的难度,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
二、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防范体系是施工企业识别、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施工企业利用全面风险管理防范体系,对各项经营和管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种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各种风险,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对施工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2、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盘活资金、充分利用内部资金的沉淀量。资金结算中心一般是选择一家银行,把各分公司和各项目的资金集中在一个银行,设立一个结算中心,各分公司和各项目采购或支付款项时,由结算中心统一支付。这种结算制度可以动员各分公司和项目的资金沉淀量,调剂各分公司和项目的资金余缺,提高结算效率,减少支付风险。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降低成本
施工企业要降低成本,就要从源头抓起,在施工过程中以预算为基础进行控制,把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用于指导以后的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预算部门负责以施工图为基本数据,编制每个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作为项目招投标的依据,既有利于在竞争中取胜,又避免了以过低价格中标,为企业取得合理盈利奠定了基础。预算成本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成本控制的关键依据。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标
1.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管理靠决策、决策靠信息,准确、及时的信息是决策成败的关键。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实现保障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客观真实以及反映企业内部经营信息。
2.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公司资产资金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要保证企业资产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监督和制衡。
3.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业务流程创新,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程序和要求,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4.规避风险。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化解、弱化或转嫁风险。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要建立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内部控制环境,由单一的执行制度转变为体系的整体运转与企业文化引导。
2.建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
3.建立控制活动及控制文档。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对控制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内容要留下实施控制的痕迹,形成控制文档,由以往的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控。实施控制活动和控制文档制度,建立内控工作底稿,是实现企业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以及战略转型的新形势,只有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控和加强财务内控建设,才能切实保证企业经营高效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内控文化,树立风险意识。第一,培养财务内控文化,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企业管理层应树立现代财务内控思想,倡导一种正直道德风气,宣传企业管理宗旨、经营方式等一些政策,使职员自觉管理其活动和履行他们的责任,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制度确保全体员工明确自己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让财务内控思想在企业各个层面贯穿上下。第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风险,首先,所有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其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风险管理。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2.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内控政策与程序。建立一套内涵与外延统一、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结合财务信息化,通过梳理流程、诊断问题,完善统一的内控规范,明晰组织责任边界,规范财务内控体系的政策与程序。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定期信息披露机制,不断改善信息披露范围和质量。按照季度披露关键运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信息披露范围和披露频率,提高企业透明度,使广大股东及时、全面地了解所有信息。二是全面提升统计职能和规范财务预警指标。三是建立重大事项报备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各子公司今后凡遇重大、重要财务事项必须事先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虚报、谎报或事后再报。四是全面加强财务监督检查监控工作。五是推进财务内控与其他相关接口部门的合作、沟通与规范。上市公司着重通过财务与业务循环的有机融合,主要业务循环政策与程序的严格规范,保证内控规范的有效执行。
3.财务内部控制实施的保障体系。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组织保障为财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环境。为保证内控体系建设顺利进行,要成立公司内控项目组织机构,并成立强有力的内控项目工作组,为实施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组织实施财务内控提供基础。
有效的风险识别是做好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应有强烈的财务风险危机意识,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能够及时的识别出来,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目前,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安全性,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定性识别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定性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调查法、财务风险结构形式识别矩阵以及四阶段症状法。专家调查法就是利用系统程序,拟好调查的提纲,为专家调查提供背景资料,不断征求不同专家的预测建议,最后将专家预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一份简易的预测结果报告;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主要是根据某项具体的财务风险在企业运营中发生的可能性,结合其对企业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判断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将其分为高等级风险、显著风险、中等风险以及低等风险。以此类推,将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矩阵进行表示;四阶段症状法主要研究的是企业财务危机,根据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危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表现的不同,判定企业财务危机的严重性,对症下药,提出风险管理的意见。
二、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方法
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的研究开始于国外,定量识别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终形成财务预警模型,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一,单变量预警模型。主要是对单个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对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对单向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识别预测能力。但是单变量预警模型在企业综合财务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预测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选择因素的影响。第二,多变量预警模型。就是利用多个财务比率指标,通过加权汇总,形成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再通过相应的计算,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这种多变量预警模型也经过了不断完善,成为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识别中关键的技术。第三,Logistic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中,采用多个衡量指标对企业经营效益进行衡量评估,对风险识别具有较大的效果,符合自变量正太分布的假设。Logistic预警模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投资者以及银行等方面,设定一个风险警戒线。第四,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这种定量识别方式,是在传统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中神经网络模型就是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根据对人体神经网络系统的模拟,重复训练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高了预警模型的纠错能力,也提升了预测模型的智能化水平。第五,非财务指标财务预警模型。由于根据财务指标制定的预警模型中,受财务信息准确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警系统无法实现事前预警效果。因此,建立非财务指标的预警模型,能提升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以及抗干扰性。其中,会计师信息以及公司治理因素都可以作为非财务指标的变量因素。定性识别方法主要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同时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等;而定量识别,主要是根据各项具体的指标,设定风险范围,成立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了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是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服务的,为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需要做好相应的措施。第一,不断培养企业风险意识,重视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树立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中。第二,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增强战略目标的灵活性。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监督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另外,建立企业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按周、月、季度、半年、年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等进行审核。第四,企业领导层需要提高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重视程度,综合利用多元化的风险识别方法,保证风险能够准确预测,及时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第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财务进行动态化监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安全性。第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提升其业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核算、审核等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方式,不仅有定性的,还有定量的,但是无论采用那种风险识别方式,都必须保证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建立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规避风险,并将企业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企业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朝阳 单位:福建东野家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 房地产开发及其基本特征
1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又被称作不动产,其包括房产和地产两种财产形式,广义上来讲,它指的是土地、土地上的永久性建筑物、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以及由之衍生得到的和土地所有权相关的所有权利或权益,而狭义上的房地产即土地、土地上的永久性建筑物及由之衍生得到的各种物权,通常意义上的房地产即狭义的房地产,即房屋建筑物、土地、财产权属。由此而得房地产开发,即促使土地和房屋不断处于开发、改造和再开发状态的活动,换言之,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对土地开发和房屋建设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活动,以人力改造城市土地,并对各项工程建设进展及相应的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施以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房地产开发常见为房屋开发和土地开发两种类型,房屋开发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建造房屋的过程,土地开发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手段把自然状态的土地加工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
2 房地产开发的特征
长期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的最明显特征。从投入资本至资本回收,从破土动工至形成产品,任何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应经历多个阶段,特别在建筑施工阶段,其更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过程的资金到位状况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重大。一般而言,一个普通的开发项目完成时间少则两三年,规模较长、成片开发的项目则需要更长时间去完成。
综合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的最本质特征。从内在要求分析,现代化房地产开发企业须对建筑地块和房屋建筑施以有目的的建设,并要对开发地区一些必要的公用设施及公用建筑予以统一规划。再从开发过程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相关项目的过程中,要与规划、设计、供电、供水、电讯、施工、交通、教育、环境、消防、园林等多个部门合作,同时还极可能要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等多个工作环节。开发项目不同,所涉及到土地条件、建筑设计、融资方式、施工技术、市场竞争等各个方面情况均不相同,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应对其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寻找最佳方案。
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地域性。房地产开发实则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由开发实务角度来讲,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某个开发项目时,必须受到政府土地、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行政管理审批手续的影响,实施某个开发项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应制定周密的计划,以协调各方关系,缩短周期、降低风险;地域性则体现在开发项目多受地段、区位的影响,比如交通、购物、环境、升值潜力等多个因素都对开发项目的选址影响甚大。
二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及其财务风险
1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
经营即企业有预测、有目的、有决策的经济活动,管理即企业出于实现某一经营目标的目的,计划、指挥、协调、检查、监督经营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则经营管理即企业以最小风险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活动始终井成为主要内容。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其经营管理内容指的足以市场行为,获取土地使用权,并通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房屋租售等方式,以最小风险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过程,则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预及成本控制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可行性预测,一项完整、准确的预须能在其日后开发经营活动中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其过程,预可分为明确预测目标、收集资料、选取预测方法、预测并得出初步结果、分析预结果并修正调整、撰写预报告、追踪反馈等七个步骤。然后是成本控制,成本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商品开发、生产、经营等各个过程中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如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费与开发间接费等,不同的开发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成本控制措施。
2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风险
财务本质上是资本价值的经营,风险简言之是结果差异造成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财务风险则表现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分配风险等不同形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以现金流量为参照,现金在不同阶段流人流出的不确定性即表现出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其中主要有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前者是以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出无法实现预期资本价值的可能性,后者是以现金流出的角度反映出到期无法履行资本清偿义务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筹资风险的根源,筹资风险体现出经营风险的后果。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风险所受影响因素主要有选址、出租需求的变动情况、经营成本的变动情况、调整租金的能力、欠租损失和租户违约的可能性、系统风险等,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房地产开发中的经营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筹资风险是一种结果性风险,其不仅可能因经营不善间接导致,还可能因自身行为带来风险,这意味着筹资行为只要存在便具有风险,无论是债务筹资或权益筹资,无论是长期筹资或短期筹资,而其风险表现则是筹资结构的失衡,即筹资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及其相互联结关系的失衡。
三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及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措施
在选立项阶段,应做好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测算。项目可行性经济指标包括内部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核心指标,以及总投资回报率、获利指数、销售毛利率、资金峰值比例、启动资金获利倍数,地价支付贴现比等参考指标;在成本估算方面,应根据会计分类,尽可能将其细化,使之在日后成本控制环节可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现金流安排,好的资金链条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在设计阶段,应降低建筑安装成本,做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度,加强技术沟通并实行限额设计、大力开展价值工程方法的应用、强化设计出图前的审核。
在基建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即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开工顺序并提高交用标准等;搞好三通一平建设和土方平衡,即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兼顾近期开工及中期、后期开工的工程,严格控制三通设施数量、提高设施利用率、防止重复拆搭、缩减费用支出等。实施招投标制度,即在承发包方面实施招投标,以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全面的造价管理;抓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成本控制,即合理控制工程变更、严格审核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认真完成材料设备的加工订货等,强化竣工阶段的审核,即依据设计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程,配备竣工验收单,如有用项则须在验收单中加以注明,结算中给予扣除。
2 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53-02
1 当前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中采购是指同一企业内部或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采购管理集中化,即通过对同一类材料进行集中化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采用集中采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效避免复制性采购、发挥数量优势、集中采购形成规模运输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单位的竞争和冲突、形成供应基地等。但是当前从航空企业集中采购的现状来看,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航空企业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受当前我国航空企业加快改革转型影响,较多航空企业存在严重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没有成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专门集中采购风险监督管理部门,集中采购风险监管职能缺失,由此导致了负责集中采购的部门、岗位、人员在对其本质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上的不清晰性、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性问题的出现。由于航空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将该部分职能挂靠在财务部门,且没有建立一支专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集中采购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就难以确定风险主体,容易造成部门、岗位、人员之间责任的互相推诿,约束机制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一些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依然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美国COSO认为风险评估能使企业充分考虑到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因素,是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我国,很多航空企业实施集中采购中,对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除此之外,很多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尚未建立健全规范与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这也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尽管一些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但是建立的风险评估机制要么照搬一些国外航空企业的模式,要么不适合企业发展实际、且可操作性较差。
三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风险管理执行力较差,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风险管理及内控环境。即使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内部控制中对风险管理比较重视、即使航空企业对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如果企业执行力不到位、对集中采购风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流于形式,或者是航空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执行实施的健康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解决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问题的方法
一是航空企业在实施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放置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强化风险管理在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我国航空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域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建设加快推进,逐步走向健全,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航空企业一定要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工作流程有效约束企业集中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与具体执行者,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有效降低风险。对集中采购业务实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在这里需要指出和强调的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避免风险、消除风险,更重要的是要有风险意识、能够有效识别风险,事先预知潜在风险的气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有效衡量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影响。
二是航空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实施集中采购的科学、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对集中采购实施高效管理。对于航空企业来讲,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科学规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对于提升内部控制效果、有效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航空企业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采购组织体系。可以尝试建立集中采购专门负责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明确集中采购业务负责部门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其管理职能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集中采购能够在下属成员企业内顺利推行,此时集中采购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际积极实施采购部门的改制改革,更多的将集中采购部门的职能定位于服务,充分体现了“管采分离”的思想,有效避免了腐败的滋生。
三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加大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利用风险评估机制将集中采购的风险予以合理、有效控制。美国COSO在谈及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时,认为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机构,强化机构职责、明确机构职能、配备专业风险管理人员,有专门风险管理机制集中采购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重点发现和分析集中采购在内外部环境中发生变化,对发生的变化要及时形成报告,向企业管理层作出及时汇报,企业管理层根据风险分析报告、结合企业实际要全面分析可能为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四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加大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必须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方法。对企业集中采购潜在的风险能够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全面管理;要从航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对风险管理的自我评估制度。航空企业建立自我评估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中时刻提醒自己加强风险预防、风险掌控和风险处理。企业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在完全发挥企业建立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部门作用的同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企业经集中采购全过程存在的风险、已经发生过的风险进行自查自纠、总结反思。对企业建立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制度进行集体性评估,评估结果要及时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理顺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目前集中采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采购单位对集中采购的认识理解问题,其中关键又在于各采购单位主管领导的重视与否。个别成员企业的领导没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采购管理体系文件的实质内容,在一些问题上人云亦云,对集中采购工作进行不切实际的指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集团的集中采购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针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现实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有效约束行为、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同时,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制度杠杆权衡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航空企业而言,集中采购意味着对成员企业资金的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集中采购这样的流程对于集团各成员单位而言其资金使用的限度和自由度受到很大影响,对一些成员单位自身利益产生一定约束和限定。在这样的现实矛盾中,集团更要注重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协调好集团整体利益与成员具备利益之间的矛盾。成员单位要以身作则、与集团实施采购计划步调高度一致,坚决避免成员单位在实施集中采购中不支持、不配合、出难题。尤其要坚决避免一些成员单位过分突出采购物品的特殊性和独立性、采购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为由,规避集团集中采购。个别单位局部利益的过分放大必然导致集团整体利益的失衡受损。集团在推进集中采购的过程中,需要各成员企业有全局意识,力争实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有机结合。航空企业实施集中采购,要加大制度宣传力度,扩大集中采购制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宣传集中采购在现代化航空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和必要性。航空集团要从整体入手,加大集中采购在成员单位运作程序的规范化和深入化,实现集团集中采购部门与成员单位采购利益对口无缝化。
3 结 语
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航空企业管理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往往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伴随着我国航空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航空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规范、完善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且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航空企业集中采购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大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力度,在实施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放置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不断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的科学、规范化组织体系,对集中采购实施高效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常雪梅.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层央行集中采购业务案件防范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西部金融,2010,(6).
[2] 陈红泉,赵萌.国有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基于某大型国有集团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11).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依据本法规定执行”、“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过程、全口径预算首次从法律层面上予以确立,让不同性质的资金在各个预算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监督管理。
(二)节俭和透明将全面推进财务预算公开
新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单位应贯彻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控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同时,明确将“预算公开”入法,形成了刚性的法律约束。新预算法的实施必将加速预算公开,使社会公众获得预算单位充分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改变传统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新预算法提出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并非替代年度预算制度,而是强化年度预算的约束力。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意味着预算计划做出的是超过一年的预算收支安排,预先为部门提供各个年度支出预算必须遵守的预算限额,通过严格执行预算计划,从而改变传统的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四)新增的绩效评价内容将成为财务预算管理的常态
新预算法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单元中单列出要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且要作为决算重点审查内容,必将使绩效管理成为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常态工作。
二、新预算法的修订对人民银行财务工作的影响
(一)收入与支出管理更加精细化
一直以来,人民银行基层行虽然也有预算,但预算仅仅只是一个资金总计划,实际开支并未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预算与执行不匹配、预算与决算不统一的矛盾比较突出,由此造成造成支出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分类,保证了预算与执行同步;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杜绝了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的存在。
(二)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
新预算法对项目管理引入了投资评审及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投资评审是每个项目开展前对实际投资额进行评估,避免虚列项目,而绩效评价则是对项目完工后实际投入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这两项考核机制的引入,从源头上确保项目资金使用高效、合法。这对人民银行项目资金尤其是货币发行费、安全防卫费、反洗钱经费等行政事业类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预算绩效管理作用逐步显现
新预算法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为预算绩效管理向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流程覆盖提供了有力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提出有利于人民银行逐步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围绕预算支出项目、部门预算支出和预算支出综合绩效等层次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同时,逐渐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当前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不足
(一)预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人民银行预算管理中执行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是1998年颁布的,另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是2000年颁布的,这两个制度执行多年一直没有进行修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经历了重大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原有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的同时,新的职能也不断增加,同时,人民银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也由原来的独立预算变为部门预算。这些变化,使得原有预算管理制度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民银行新形势下履行相关职能的需要。在此期间,虽然总行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对原有的预算科目和账户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核算范围、内容重新进行了界定,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很多方面不能和人民银行履职相适应,亟需完善。
(二)现行的财务收支科目不能满足人民银行履职需要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承担着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诸多职能,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而在现有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对人民银行只是作为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其实行独立财务预算制度的法律规定没有得到完全体现,部分业务费用仍然不能在独立的财务收支科目中单独核算,例如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履行调整统计职能等特殊职能而产生的费用,没有合理的列支渠道。财务收支科目不能满足人民银行履行特殊金融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需要,也不能真实反映履职的实际成本。履职特殊性和独立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财务支持,也因此削弱了履职的有效性。
(三)预算编报时间较短
原则上说,预算编制要收集、汇总、分析数据后做出测算,要对各业务部门的预算需求进行审核、协调、平衡和调整,要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形成结果后,再经党委会审批,最终确定上报。但是实际工作中,经过层层下达后,留给基层预算单位的编制时间只有几天,因此编制过程能省则省,预算编制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产生的预算数据不够科学和准确,质量不高。
(四)预算编制数据不能反映实际需求
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预算编制应该采用零基预算法,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定额体系,且零基预算工作量很大,不能适应预算编报时间上的要求,目前编制预算事实上还是采用传统预算法,即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人民银行总行对各项费用预算的增长设定了上限,不能超过本年度已核批指标的某个范围,超过的部分基本不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预算单位一般都不是根据实际需求编制,而是依据增长比例上限填报。
(五)预算编制与分配相脱节
在预算分配方面,因为预算数据不够科学、可靠,预算分配时也未能完全按照预算编制进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预算单位拿到的预算批复与报送的预算数据相差较大,预算编制不能成为预算分配的依据,使得预算缺乏对实际财务收支的约束力,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预算执行效率低下。
(六)预算考核制度尚未建立
预算考核是对预算单位管理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考核。目前,人民银行的预算考核仅仅停留在会计财务部门上级对下级的专业考核,一般只涉及会计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行内其他部门和人员不进行绩效考核,导致了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其他部门不能充分配合和参与的情况,也不能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另外,还存在为了达到上级对预算执行的考核要求,变通处理费用的情况,使考核失去了意义,导致了财务信息失真,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四、新预算法背景下完善人民银行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路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以新预算法为蓝本,在充分考虑人民银行履职的实际需要和业务的特殊性,参照国际上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通行做法,对《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等制度做出相应修订完善。从预算编制操作流程、预算收支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等各个层面上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人民银行实际履职需要的预算管理体系,为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继续探索建立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我国自2000年开始逐步推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使用“零基预算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银行预算编制仍没有脱离“基数法”,关键原因是没有建立合理的定额标准。所谓定额标准就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在不影响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编制和测定的费用支出限额标准,预算定额标准是预算编制、预算分配和考核的基础。
国外央行在预算编制中都将一些特殊业务作为特殊预算科目单独设立,有利于特殊业务定额标准的制定以及费用预算的控制,因此,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对于行政事业类支出,在预算科目的设置上要将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履行调整统计职能、等特殊职能的费用单设,探索建立与人民银行履职、业务相关的科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满足履职的特殊性。
(三)拉长预算编制周期
预算单位自下而上编制预算的时间较短,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将大打折扣。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大幅度提前预算编制的启动时间,拉长预算编制周期。以美国为例,从开始准备到编制完成开始执行往往要24个月,其中大量的工作和时间都用在进行宏观形势的预测、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以及业务管理部门和财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反复充分的磋商。这样下来,预算编制可以得到有关各方面的充分研究分析和酝酿,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实际需求和财政支持的结合。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摘 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风险是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且必须要应对的问题。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核心。财务风险控制控是由国外传入的,故而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相对完善。在传入过程中,海外的财务风险控制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深远的影响,极大推动了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控;国外;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5-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湖北利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风控。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是在对企业基本活动安全职能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变现为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避免或减少企业活动中风险。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风险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被格外重视。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是主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国外的财务风控政策给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国内的财务风控要根据国内经济现状而定,不可盲目借鉴。
一、国外企业财务风控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风险控制中的重点项目。财务风控是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风险进行预测,以降低和避免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国外企业的财务风控理论提出的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量化测度财务风险的一系列研究方式与计算方式。如早期的CAPM 模型及后来的期权定价模型等方式,都推动了风控的发展。同时在财务风险预警上也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模型、财务风险量化测度的具体方法,如一元判别法、多元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模型等,这些方式都得到了综合、有效地运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防范上进行的,无论是集团财务风控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控,都会在各个环节尽量避免财务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活动时对于预算也做到了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财务风控的制度也相对的完善,使得企业能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这也是海外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控现状
财务是企业信息与资金的集散地,其他的风险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财务风险,故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融入到其它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经济情况与海外有着极大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经济情况所呈现出的财务风险也有不同。就经济现状而言,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导致资金流动大、不稳定,以致造成更大、更多的财务风险。就财务风控制度而言,国内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风控制度如此不够完善,就会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困难,使企业难以应对当前经济现状出现的风险。就财务风控重视程度而言,国内对财务风控不够重视,难以有效地发展财务风控制度和抵御风险。国内财务风控行业尽管在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企业的真实运作当中,这一环节显得相当的随意,并且没有进行应有的风险控制。
三、国外财务风控对中国财务风控的影响
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在较早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强,人才可观。而国内在财务风险上由于当前经济情况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对财务风控进行发展,但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却可以给当前国内财务风控一定推动作用。在外国经济体系与财务风控的影响下,国内也应该针对自身财务风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财务风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改进。大致上也是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大环境下的经济要求。其一是增强企业财务风控意识。为改善国内财务风控长期不利的局面,加强风控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在财务上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其二是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系统,且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控策略。其三是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是频繁的,也是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筹资活动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债务风险控制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其四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状态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同时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财务风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当前国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多的企业却没有正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与一个企业重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财务风控在企业中的制度也千奇百怪,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策略,致使国内企业对于财务风控能力不强。故而通过对国外企业财务风控的了解,推动自身财务风控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通常,资本结构中的产权比率应接近1.2、流动比率应接近2。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产权比率往往超过2.5,甚至更多,流动比率又大幅低于2,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0%以上。这将加重企业财务管理的负债负担,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将会产生极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旨在督促各项资金合理使用,以期节约成本,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混合在一起,未能有效区分企业成本和费用,未能对财务资金的投资和回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我国企业的部分财务人员由于水平有限,其内部控制观念淡薄,不能达到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部分管理者也片面认为,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引发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实,夸大业绩,回避隐患,在财务指标分析上计算口径不一致、利用会计处理方法上粉饰财务状况等财务信息的失真状况,将会导致企业无法正确预估财务风险程度,从而无法提出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案,同时也会导致在商业合作伙伴、市场客户、社会形象面前失去诚信,这将极大地有损企业商誉,从而带来无法预估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4、收益分配不规范。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分配政策会不同。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分析判断,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资金来源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另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在缺乏科学的利润分配依据和制度时如企业年终分利时留存收益比例较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结构,造成间接的财务风险形成。
(二)外部原因
1、利率浮动的影响。
近年来,利率不断上浮,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我国的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可获得的授信资金越来越少,企业面临众多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长,而人民币又不断升值,利率不断上升增加企业资金支出,对中小企业更是致命的打击。
2、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来适应当前形势,产业政策的变更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重要影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将会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能够保证良好的流通性,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而属于限制或淘汰的产业,则缺乏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成本显著上升,财务隐患也不断增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企业制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识辨系统,以便能够提前自动预警财务风险,防患于未然。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主要是指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建立敏感性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监控企业运营,做到提前识辨企业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实现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预估,不仅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进行量化评级,而且有助于准确把握风险变化的信号与缘由,从而实现企业及时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
(二)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事前预估、事中控制、事后完善几个阶段。财务风险的事前预估,需要企业管理层做好系统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性分析,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和管理措施,制定出防御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案。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的事前控制方法包括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合理筹划时间安排、准确安排资金用途、建立项目风险基金等。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不断观察、精确计算、审查监督各项财务指标。倘若财务风险与事前预估的可控范围有所偏差,就需要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方案,并制定出适合当前环境的新的财务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项目的可控范围之内。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不仅控制各项财务指标还应当对各部门财务状况进行控制。财务风险的事后完善也叫财务风险反馈控制,是企业在发生财务风险以后,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及时总结和系统分析,并制定或调整以后财务管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计划,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未来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预估与防范,确定今后风险管理方向和措施,以免再次发生同类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
企业中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在管理人员的主观要求下完成的,要在制度上建立起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培养并强化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的意识和理念。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判断,对财务活动中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减少财务风险。
(四)加强资金运营风险控制。
资金的正常营运是企业生命力旺盛的直接表现,必须加强资金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在资金流动过程中的影响。从企业内部而言,需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出最佳的资本结构。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的综合环境,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本阶段的资本结构。从企业外部而言,需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外汇的风险控制。外汇的变动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需要财务决策者能够预测趋势,从而为企业制定出外汇风险的控制方案,尽可能地在融资和投资的过程中,做出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安排,以达到化险为夷的效果。
(五)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技术。
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出发,努力控制风险。
1、风险分散法。
控制财务风险的分散法,又称为分配法,即通过企业之间的联营、多种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将财务风险进行分散处理的方法。
2、风险回避法。
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各项理财方案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因此,在保证同样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风险相对较小的理财方案,从而达到回避风险的效果。财务风险的回避策略,主要是在风险前和风险中的两个阶段进行具体操作的。
3、风险转移法。
财务风险的转移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把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承担的方法。现代企业的风险转移,应积极采用现代市场的操作工具,通过资本风险转移和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通过保险法和合同法来进行转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以备在融资时能够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现代金融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
企业的成立、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属于财务风险的内容之一,而且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多种,例如:融资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因此,现代金融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风险的多种可能性。根据笔者自己的认知,浅谈一下金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第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管系统不能适应多变性的宏观环境。
第二,明确客观原因,产生财务活动就存在财务风险,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过分的注重收益,进而忽略了收益与风险的相对应原则。
第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在财务决策上缺乏科学性,容易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第四,在资金管理上,分配关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资金利用率较低,流失严重。
第五,由于金融企业经营多变性的发展,内外部的环境缺乏确定性以及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应对能力。
二、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首先,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指导性原则较强,操作性不足,既缺乏完整性,也削弱了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对新技术、新问题的研究调查不充分,使得金融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应对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金融企业的关注焦点已经由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传统的控制方式已经被淘汰了,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企业注重后期监督,对前期和中期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够;二是工作差错的纠正被风险控制制度取代,很多企业没有及时的适应关注中心的转移,缺乏对风险控制运行情况的了解,以及没有设置相对应的等级考核标准;三是监督手段落后,其中表现最明显就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对监督手段、监督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尽管现代金融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相对应的控制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会发生一些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增加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违规行事的人要采取强而有力的处罚政策,处理问题时奖惩并用,才会遏制有些人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时增加紧迫感,避免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基本规范制度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首先,应当科学的规范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其次,基本规范制度能够适时的结合世界的主体经济,增强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企业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并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为基本条件,建设完善的风险控制框架。因此,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我国的现代金融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对影响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因认识不到位
影响控制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如金融企业内在风险的原因、外在风险的原因、企业本身存在的原因等。目前,我国现代金融企业对影响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金融企业侧重于企业的版图而忽略了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质量的财务风险控制;甚至,还有一些信托公司对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标准定位不准确,使得企业没有长远的打算,进而没有为企业策划一个有利于长久发展的方案,对企业的资本所涉及到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不强
在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条款,明确地指出,控制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如果控制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等都会对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度不全面,相比于国外的财务风险控制人员,我国的风险控制人员的确是缺少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警戒心也不够强。
(三)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地指出较控制内部信息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对财物风险控制的信息掌控不到位。因此,还存在了一定问题,其中最明显就是机制不健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就算企业拥有再多的设备和先进技术,都没有办法纠正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而无法对财务风险控制起到有效地作用。此外,在我国的所有金融企业当中,有许多金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些金融产品衍生出来产品不够明显,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融企业的机制不完善。
(四)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金融企业在财务上的开支很混乱,并有严重浪费的现象;名目多,如印刷费、汽油费、水电费等开支存在较大漏洞;人员多,效益不高;这些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对我国金融企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缺乏统一性,对操作性很强的岗位操作程序,不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有些金融企业的会计师核算制度差异较大,信息的可比性较少,误导决策者,造成重大损失。
五、进一步改进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完善企业分析按控制体系
当今时代,是计算机系统化信息时代,许多金融企业都在跟随潮流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全面的提高金融企业的信息技术。金融企业应当经常组织活动,让员工参加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意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此来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管理模式,进而会促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此外还应当建立防止系统产生错误的管理控制方案,从而形成严密的控制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首先,有许多金融企业在建立会计系统上面,并没有做到位,然而,金融企业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还要不断地完善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交接工作。其次,金融企业还应当适时的建立奖惩制度,这是用于刺激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兴趣。
(三)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不确定性的预测水准
我国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外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基本规范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来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水准,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并利用各种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对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合理的检验和评估,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此方法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条件,也是关键步骤。
(四)建设信息控制制度,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我国应当尽快完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把基本规范的标准也纳入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中,用财务信息质量作为奖励,会促使各个部门的探讨和交流。此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进而产生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
六、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环境、文化的改变,让金融企业难以依赖会计控制,为了应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金融企业的会计控制必须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也要互相沟通和协调,以便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跟完善的评估价值。
笔者在本文中,对金融财务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以此来提高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水平,供相关的企业和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凡.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欲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外资,2011(10).
[2]黄珊珊.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3]吴纯刚.构建现代金融内部控制体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期.
[4]王斌.企业集团组建于运行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一、引言
财务风险控制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的普遍重视和关注,首先是因为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财务风险是上市公司理财环境殊而重要的因素。上市公司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业务活动以财务运作为核心,而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上市公司无法避免和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必要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因而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就成为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必然内容。其次,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及时的风险预警,促使上市公司针对潜在的风险类别做好处理的准备工作,提高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保证了财务稳定,而财务稳定则是上市公司一切理财活动的基础。再次,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管理工作,是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结合体,其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财务体系的科学化。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共识,各公司也建立了不同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但从众多上市公司财务案件发生来看,其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隐含着多个环节的漏洞。
(一)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制度的完善和组织结构的科学为先导,制度保障了财务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组织结构保障了财务风险控制活动层层的有序开展。而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这两个方面都未能实现健全。从制度建设来讲,上市公司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但制度内容多是空泛的理论说明,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指引,有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流程规定的不严格,容易引发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无序状况。从组织结构来讲,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责任权利界定还不够清晰,一些下设分支公司的上市集团公司往往对分支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力较弱,风险控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指导,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使风险控制工作没有切实按照相关的制度流程进行,对风险因素警惕性差,处理措施不及时不得当,控制效果不理想。
(二)财务风险分析与识别不足
财务风险控制的前提是上市公司能够全面的识别理财活动中的凤险因素,而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决策。而很多上市公司一是财务风险的分析不全面,相关人员往往只注重了显露在外的一些风险因素,而未能深入挖掘潜在的风险影响,相关信息的搜集、辨别不充分,对风险的汇总与分类不谨慎,未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发展趋势预测,使得一些财务风险未被识别出来,或者错误的识别了某些风险,导致意料之外的损失。二是财务风险计量不够准确,一些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大小的判断或基于经验数据,或采用简单的概率统计,没有根据各种风险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最有效的计量方式,因此精确度不高,给后续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带来难度。
(三)财务风险事中监控和预警不到位
在财务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基础上,上市公司要做的是建立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预警,这是决定上市公司能否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初阶段及时处理的关键,而这个环节往往成为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薄弱点。首先,要实施财务风险监测就要有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上市公司在有关风险监测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过于依赖定量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实际上影响重大的定性指标,这些非财务的指标虽然有时难以把握,但一旦出现则产生的影响甚至会比财务指标的恶化影响大些;二是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的可控范围把握不到位,缺乏灵活的监测指标合理的值域范围,给监控带来困难。其次,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强,增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不重视财务风险自动预警机制的建设,缺乏灵活的风险预警技术支持,将风险监测的责任过多的集中在人员身上,使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受到极大的人为因素制约。另一方面,财务风险有效预警效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缺乏重点,未能够针对公司财务风险的轻重确立控制的关键点开展重点监控,而是全面撒网,往往会因小失大。
(四)缺乏灵活的财务风险控制和处理实力
财务风险处理的及时和有效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效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降低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首先,在财务风险预防措施的准备上做得不充分。主要是有些上市公司前瞻性不足,对于各种财务风险虽然上市公司可能都加以了有效识别,但却未针对风险发生明确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或方案,因而在实际风险发生时,现讨论处理措施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风险损失面会有所扩大,而且相关人员可能对措施缺乏充分的理解,执行中出现一些偏差。其次,在财务风险应对举措上做得不全面,有些上市公司没有快速的风险应对构架,比如未预先设置风险应急处理小组,人员配置未事先明确,决策程序也不清晰等等,这些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迟钝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意见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基础
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将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提供良好的指引,稳固财务风险控制的开展基础,因而上市公司要始终把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架构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首位。要与时俱进,根据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时梳理风险控制制度,更新有关规范,填补不足的漏洞,要借鉴财务风险控制实务的经验,不断修正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在制度中予以体现。加强组织管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的独立机构,配备相应素质的人员,要健全分层控制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上下各级部门及总分公司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强化财务总监的职责。
(二)重视财务风险分析,全方位识别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全面风险识别机制,首先要从全方位的信息搜集着手,充分分析公司财务内外部环境表层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汇总归类,形成条理清晰的风险分析框架。其次,保持前瞻性的态度,开展财务风险趋势分析,把握各财务风险的预期发展走势,以便确定财务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三是做好财务风险计量,在风险控制经验数据基础上,结合对财务风险趋势预测,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风险的大小,注意非财务风险的计量要采用相应的估计方式,尽量保证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机制
财务风险的实时控制需要严密的监控和敏感的预警机制保障。上市公司一方面要建立严密的日常监测机制,完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指标体系,根据风险计量的结果适当调整,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合理的阈值范围,分类建立风险档案。另一方面要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风险自动检测与预警机制,及时报告财务风险指标变动状态。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和计量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委派专门人员密切监控重点风险的波动,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率。
(四)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的良好准备
为避免突发财务风险时紧张的局面,防止出现手足无措,上市公司必须对如何应付风险状况作出事先的安排。一是要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体系,结合财务风险自身特点制定多个风险预防措施和可选方案,并传达给各风险的监控人员,使其充分掌握风险发生时该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扩大。二是要完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事先配备一支财务风险紧急应对临时小组,由财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控制部门及管理层人员组成,保证风险意外发生时可以随时组织应急处理人员,并有明确的风险应急决策程序,以此提高公司风险应对的灵活性和抵御能力。三是在选择风险处理措施时要有综合考评的机制,公司内部要有专人对应急小组的处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衡量,从中选择出最大化减少风险损失的方案,必要时可借助外部风险处理专家,以便获得最理想的控制结果。
参考文献:
[1]祁爱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7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