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矿产资源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生B效率的概念,1990年由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来。他们认为生态效率是增加的价值和增加的环境影响的比值。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生态效率则被定义为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关于生态效率的定义,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给出的,他们认为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将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最小化,价值最大化”。近年来,社会各方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有关生态效率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主要表现在:
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目前侧重于从微观视角研究生态效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德国大众推出生态效率型轿车Lupo,克罗地亚的Lura集团利用副产品创造价值,将投资回收期缩短到18个月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国内的重点放在为政府审批项目提供依据,多从区域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总结国内外有关生态效率的研究内容,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国外已从对生态效率的简单评价转向对生态效率驱动机制的探究。第二,在生态效率研究的应用层次上,重点还是在分析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生态效率,从而进一步将生态效率融合到产品的生态设计、关键问题辨识、系统开发等问题中;而我国从企业尺度方面对生态效率的研究甚少,主要是从行业、生态园区、城市及区域等大尺度的方面去评价生态效率。第三,国外开始从生态效率与全球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等)相结合的角度对生态效率问题进行研究;而我国侧重于从污染物分析的角度研究生态效率。第四,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很少从社会维度定量分析生态效率问题。
在研究方法方面,评价生态效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尹科(2012)认为评价方法有经济/环境单一比值法、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法。谭丽超(2010)认为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季丹(2013)用区域生态足迹核算模型评价区域生态效率,目前此方法广泛运用于区域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另外,姚飞(2011)使用了区域碳排放核算模型来测算生态效率。总之,国内大多数研究者更关注矿产资源中的经济效率,对于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较少,而现有的研究在方法和视角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地处华南成矿区的中心地带,江西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较集中,尤其是稀土矿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铜、铀、钽、铌主要在赣东,黑钨矿、稀土主要在赣南;煤、铁、高岭土主要在赣西,白钨矿、金、锑主要在赣北。但是,江西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相关研究工作薄弱,且存在矿产过量开采和过量出口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江西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问题,这也是推动江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框架与方法
(一)评价框架
本文采用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的生态效率框架进行研究。“产出和服务的价值”通常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总产出等指标来测量;“生态环境负荷”主要包含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李胜兰等,2014)。事实上,可以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出分为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合意产出主要是期望经济指标,如矿产资源产值、产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矿产品在江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采用工业总值来测量。非合意产出则是损害指标,本文采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废”指标来测量。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指标则采用工业产业从业人员数、工业用电、工业用水、工业投资额来测量。
(二)评价方法
对于“多投入、多产出”型的效率测量,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一种良好方法,而且该方法还可以测算出非合意产出的影响。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输出的SBM模型来测算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
三、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从平均数看,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最有效率,其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而效率值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从演变趋势看,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具体而言,近五年生态效率较为稳定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生态效率改善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唯一生态效率下降的行业。整体上来看,江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率在提高,见如表1。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矿产资源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关键是做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就是要求产业系统既要尽可能降低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又要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表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大多数行业并未达到高效率,其中有四个行业表现出效率稳定和效率下降的趋势,普遍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以上分析结论带来的政策启示有:
第一,V产资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业务流程重组,发挥规模经济、集约经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尽可能地最优化综合利用现有矿产资源,从而达到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矿产资源开采作业,研究推广绿色开采工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第二,采用多种手段改善江西矿产资源各行业的综合利用生态效率。可以考虑从产业规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优化四个角度,提出具体举措。如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加大科技投入,政府投入引导,构建风险投资体制;力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绿色矿业开发模式,构建有效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提倡循环经济等。
参考文献:
[1] 李胜兰,初善冰,申晨.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 世界经济,2014(04):88- 110.
[2] F?re R, Grosskopf S, Lovell C A K, et al. 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hen some outputs are undesirable: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90- 98.
一、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中构成产业市场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综合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而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集中度、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壁垒。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描述了产业内各企业的大致市场占有率状况,从而可知该产业的市场格局状态。在我国的矿产资源评介产业中,实力雄厚、技术相对领先的几家公司主要有:北京经纬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中宇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中商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对其中前四家和前八家的产值及资产总额进行计算后,两者的CR430%,CR8<40%,由此判定我国的矿产资源评介产业为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二)服务的差别化程度分析。所谓服务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服务,由于在质量、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服务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状况。随着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矿产资源评估产业提供的服务类型越来越丰富。(表1)
(三)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中与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并列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首先,矿产资源评估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矿产评估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其次,资源产业评估行业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兴行业,这一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是知识或者说是技术密集型的;第三,国家现在正在对矿产评估行业进行整顿,进入这个行业需要符合国家相关的制度规定。由此可见,企业进入该领域会遇到资金、技术、政策层面的壁垒,我国的矿产资源评介产业的进入壁垒较高。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矿产资源评介市场是一个企业数目多、竞争激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各个企业在提供服务中差别不大,由于行业的技术性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所以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
二、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主要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行动。下面主要从厂商的价格行为、广告策略和矿产评介企业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矿产资源评估行业的市场行为。
(一)价格行为。在市场结构中我们已经得出该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市场中竞争激烈。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此产业中,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主要是非合作的定价行为。在目前的矿产资源评介市场上主要是以前两种定价方法为主。当然,在此行业中,兼并成本太高,因此较大型的矿产资源评介企业有时可能会采用掠夺性定价的手段。
(二)广告策略。矿产评估企业采用广告策略的目的是提高自身服务的差异化、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在多夫曼-斯泰纳模型中,厂商的最优广告费用支出占总收益的比率等于广告的需求弹性与价格需求弹性之比的绝对值。如果保持其他情况不变,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随着广告销售弹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少。在达到市场均衡时,降低广告水平会增加社会福利,即市场提供了过多的广告,所以我们也要对企业广告策略予以适度关注。
(三)矿产评介企业发展状况。目前,该市场上现有的竞争者,主要是指市场评估企业、高校、社会科研单位、地质队等事业单位普查队等,它们的实力都很强。高校和社会科研单位拥有的是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地矿局、地质队拥有比较先进的大型设备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实力也很强大。但是,矿业权评估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委托机制不规范、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不健全、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责任风险意识不强、理论研究滞后于评估实践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由竞争的矿产资源评介市场中,企业采取了一定的价格行为和广告策略来提高服务的差别化,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三、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市场的运行效率,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收入、成本、利润、产品质量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同时市场绩效的状况及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本文将主要采用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程度来衡量市场绩效。
(一)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用来评价市场绩效的最基本指标。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市场配置效率和内部管理效率。
1、市场配置效率。狭义的资源配置效率仅仅指企业或产业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而广义的配置效率还应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根据西方价格理论的观点,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应是社会总效用或社会总剩余最大。矿产资源评介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市场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因此市场的配置效率较高。
2、内部管理效率。内部管理效率,通常又称“X效率”,如果企业管理能使厂商在每一产出水平下都达到低成本,就实现了X效率。在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产业,X效率均较低,即存在X非效率现象。我国的矿产评介行业就存在X效率低的情况,因为在该市场中的众多企业的机构设置小而全,单位产品管理费用高于大型企业;小而全、非专业化,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导致了管理费用上升;集中度较低,过度竞争现象突出,价格下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销售规模增长缓慢,但企业管理费用刚性,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等。
(二)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技术进步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所以也成为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矿产资源评介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技术扩散机制不健全等。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评介产业的SCP范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资源评介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进入壁垒都很高。目前,该产业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探矿权市场也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市场供不应求。但我国评估市场发展时间短,管理经验不足,监督制度和评估理论、方法的不完善,自律意识薄弱等。针对上述分析,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在促进矿产评介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建设。矿产资源评介行业是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力渠道。因此,加强对该行业的法律规范,能够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有序进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在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内,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10%以上的成就,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最为迫切、最为严峻的制约因素是矿产资源供给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深层次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矛盾。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第一大有色金属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在石油方面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2004年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比上年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7年共进口石油1.85亿吨,比2006年增加进口1648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总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2.8%增长到2007年的50.5%,石油对外依存度早就超过了3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旺盛。2007年铁矿石进口量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4.47倍。与进口量相对应的是矿石的对外依赖问题,2000年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66%,到2004年降到47%,目前中国的国产矿自给率基本保持在48%左右,仍有52%的铁矿石要依赖进口。中国自2004年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从2005—2008年,世界铁矿石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71.5%、19%、9.5%、65%。由于进口价格与进口量双双增长,中国铁矿石进口额出现连续的高速增长,2004年进口额增幅达到了161.77%,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幅达到了62.5%。上述数据分析显示,中国铁矿石无论是从净进口量、进口额还是从对外依存度角度分析,国内铁矿石产能供给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呈现出严重短缺的态势。
在有色金属方面,中国每年要大量进口铜、铅、锌等矿产资源,表1显示了2005—2008年中国精炼铜、精炼铅、精锌的各年缺口情况,三种有色金属中除锌缺口逐年减少外,其他两种有色金属缺口都在逐年扩大,2008年精炼铜缺口达到144.1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28%。而同年的精铜矿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1%,位居世界第二,精炼铅的缺口达到203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64%。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判断:中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国内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进口量和进口额不断上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呈现出短缺态势,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阶段性成因
矿产资源问题应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分析,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中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本文采用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类通用指标来分析,即:钱纳里的人均GDP标准、产业结构标准和就业人口比例标准。按照钱纳里人均GDP标准,中国自1997年人均GDP达到562美元(1970年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起点是人均GDP标准为560美元)。依据产业结构标准,中国农业产值比重在1993年降到19.7%,依据该标准,中国于此时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标准为农业比重由20%降到10%)。依据就业结构标准,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三次产业比例标准为43.6∶23.4∶33;与此标准最接近的是中国2007年的三次产业就业比例,该比例为40.8∶26.8∶32.4,考虑到中国二元化社会结构和农业人口比例基数偏大的因素,中国工业化依据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标准分析,中国工业化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完成,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正在进行之中。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在仍旧处于“工业化中期”。
回顾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不难发现,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这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经济高增长以矿产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以日本为例,利用人均GDP指标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工业化进程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矿产资源需求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规律,需要借助经济学上的弹性的概念。在此,引入矿产资源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必须的矿产资源消费增加的百分比。下面分别测算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有色金属需求弹性和铁矿石需求弹性。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外生变量,以能源需求量为内生变量,建立能源弹性系数模型,E=C1G?詛1或者lnE=lnC1+e1lnG。E表示能源需求量(万吨标准煤),C1表示常数,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el表示需求增长弹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自1990—2007年的能源需求与GDP数据,对GDP数据利用价格指数调整为不变价值,然后取对数代入模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lnE=6.577+0.536lnG。该模型的R2=0.926,说明可以通过模型整体检验,参数t值为17.41,系数t值为14.12,说明参数均可通过检验。模型显示,1990—2007年17年间,中国平均能源需求弹性为0.536,即经济增长10%需要能源消费增加5.36%。
采用同样的思路,分析有色金属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引入金属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需的有色金属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得到能够通过检验的模型:lnK=-6.867+1.347lnG。说明中国1990—2007年17年间有色金属的平均需求弹性为1.347,即经济增长10%需要有色金属消费增加13.47%。
对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如表2所示,铁矿石需求弹性自2001年起逐年上升,上升到2005年的峰值1.92后迅速下降,到2008年,铁矿石的需求弹性降为0.25,计算8年间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平均值为1.14,即经济增长10%,需要铁矿石消费增加11.4%。说明中国经济在此阶段对铁矿石的依赖程度由极强逐渐变弱,但是总体依赖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这一经济规律曾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同时,中国经济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规律的存在,进而揭示出当前矿产资源短缺的深层次原因。
三、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结构性成因
根据研究的需要,需要从产业结构角度界定高消耗产业,顾名思义,高消耗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矿产资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行业,可以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宏观层面上,以2007年能耗为例,工业能耗为190167万吨标准煤,占全年总能耗的71.6%,界定为高耗能产业无可非议。由于建筑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占GDP的比重在5.5%左右),故把建筑业放到中观层面进行分析。中观层面上,石化行业能耗占2007年总能耗的16.6%,黑色金属行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8.4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占全年总能耗的7.1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能耗占全年能耗的7.77%,建筑行业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等矿产资源,上述行业可以从中观角度划归为高消耗产业。
(一)工业平稳增长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基础性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系统调整,放慢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也呈下降态势,但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自1990—2007年,工业贡献率基本维持在45%到6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工业贡献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关系中(见图1)可以发现,工业贡献率曲线与经济增长率曲线走势几乎完全一致,当工业贡献率比较大时,经济增长迅速;当工业贡献率比较小时,经济增长缓慢;工业贡献率呈现较大波动时,经济增长也呈现较大波动。通过计算,工业贡献率和经济增长率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两者整体上具有正相关关系,工业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一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对经济增长起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尽管工业消耗矿产资源巨大,但我们想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保持工业增长的稳定性。
(二)中观层面上:经济对高消耗产业具有结构性依赖
从中观层面考虑,高消耗产业包括石化行业、黑色金属采矿与冶炼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和交通仓储邮政业。为了分析这些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情况,从《中国统计年鉴》上搜集2007年数据。石化行业、黑色金属采矿与冶炼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全行业增加值数据不易得到,行业数据使用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数据。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数据为全行业2007年增加值,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57305.6亿元。利用上述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后显示(见表3)这些行业增加值在当年GDP中所占份额平均在5%左右,合计份额为25.4%。说明高消耗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力在1/4以上;同时,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其他行业和人民生活直接、间接影响力强。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我国经济对高消耗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
四、矿产资源短缺的制度性成因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具有结构性依赖
建国初期,中国确立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战略对当时构建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要的工业产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所需要的物资非常必要。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轻、重工业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衡。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重达到43.1%和56.9%。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进行了调整,到1995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47.3∶52.7。但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开始由消费品加工主导型结构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到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因此,在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更是中国资源高消耗增长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二)国内矿产品价格偏低造成对矿产资源的过度需求
中国很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由国家控制,通过国家定价和垄断经营,矿产品价格被压低,造成上下游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降低了下游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一过程造成了矿产资源价格的长期扭曲。这是一种不完全的资源价格体系,既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也没有把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资源价格低廉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对矿产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使得本来已经短缺的矿产资源供给日益紧张。
(三)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促使地方政府短视开发
地方政府在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下,极力谋求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不需要站在国家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审视投资决策;也不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企业化,单纯追求短期局部利益,而且可以控制辖区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使之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或地方政府任期内“政绩”的最大化。对于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命脉的省(区)而言,很多地、市、县、乡甚至省一级政府,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的情况。
(四)矿产资源法规滞后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自1986年,中国颁布《矿产资源法》后,相继出台了《矿产资源税暂行条例》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1993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订)、《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1998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2年)。由此逐步形成中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解决了矿产资源管理有法可依的问题。
当前,中国在矿产资源立法和执法特别是在矿业权市场、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矿产资源能源管理实践中,矿业投资者的利益、矿山企业的利益与国家代表的公众利益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楚。另外,《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却明确规定“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这一带有传统计划经济色彩的规定将矿业权的二级市场划入,限制了市场机制在探矿权和采矿权流转过程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再有,矿产资源能源税费制度存有缺陷。现行资源税被界定为既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又调节资源级差的税收,要发挥税收与收益分配两种功能。这不仅与税收的基本原理相悖,而且混淆了税收与资源资产收益的界限,容易造成资源税费制度的混乱与重复,影响税费各自功能的发挥。从计税依据方面看,资源税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种计税方式使得资源税应税额的征收与矿产资源销售价格脱钩、征收税额多少与矿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也没有关系,直接造成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采富弃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资源短缺是相对需求而言的,造成矿产资源供需不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速度过快。诚如前文分析,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因素有——阶段性成因、结构性成因和制度性成因。要从根本上缓解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也要重点从需求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矿产资源的关注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矿产资源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又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中东石油问题引发的战争硝烟至今未息,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国家储备制度日臻完善,资源能源类跨国公司全球扩张,都显示出发达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与争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具有刚性需求,未来必然会在矿产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艰苦博弈,因此,对矿产资源的认知与关注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第二,要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摒弃“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但是,本文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对高消耗产业的依赖程度不但没有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高消耗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在增强,甚至消耗很高的电解铝、炼钢和水泥等产业的投资还在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而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他指出企业在享受由扩大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时,往往也会由于垄断的发展而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1933年琼・罗宾逊和张伯伦以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在梅森、克拉克、贝恩等哈佛学者对“有效竞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贝恩于1959年发表了《产业组织》,首次完整地提出了“SCP”范式,标志了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成熟。
2、SCP理论的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即SCP范式,它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影响市场绩效,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谋取垄断利润,但这样会阻碍技术进步;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的适度竞争。哈佛学派的理论强调经验性研究,缺少深厚而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分析,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主张政府对产业组织行为实施干预,反对垄断。
3、SCP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崛起,向传统的SCP范式提出挑战。他们不以经验实证为主,而是强调理论分析,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观点,反对政府干预。他们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称之为“后SCP时代”,它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化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他们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基于SCP范式对四川矿产资源产业的分析
1、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对产业组织内部竞争及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因素,通常指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高低。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我国是个矿业大国,但不是矿业强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2014年,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理论探索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84903家,其中四川矿产资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7392家,占全国矿产资源企业的20.5%,其资产总额占四川工业资产总额的25.8%,但四川矿产资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结构松散,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行业内各企业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性,它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第二大铁矿区,蕴藏着上百亿吨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然而其储量丰富却品位不高,开发利用率低,主要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竞争力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四川矿产资源企业的发展,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和退出壁垒是反映市场中潜在竞争强度的重要指标。四川虽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却大多以小矿种、贫矿和难选矿居多,支柱性矿种的储量偏低,开采的难度大、成本高,这是一般加工企业所不能比拟的。由于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的设立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及法规政策,这使得矿产资源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与此同时,当资源型企业退出生产领域时,因其设备具有高度的专用性,不能另作他途,从而提高了退出壁垒;资源型企业容易受国际资源市场及其替代品市场的影响,投资回收期延长,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决定了资矿产源型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有更大的投资风险。
2、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与其竞争者关系的基础上为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所采取的各种决策。市场行为通常包括企业的定价行为、兼并行为以及技术研发行为等。
(1)定价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矿产资源的价格能够直接反映市场供需的变化、调节双方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矿产资源产业行业除石油和天然气矿采选业外,其他行业上游的采选业和下游的冶炼业形成了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且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并没有显现出分层竞争的格局,而是处于混杂、无序的竞争状态。这使得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在产品定价上受限于市场结构特征,面对国际竞争时缺乏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兼并行为。企业兼并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除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外,金属矿产类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四川也是如此,矿产资源整体产业集中度不高,使得市场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资源浪费巨大。
(3)技术研发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大力支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正逐渐加大,到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采矿业R&D经费为292.6亿元,其投入强度为0.43%,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R&D经费为633.0亿元,投入强度为0.83%,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R&D经费为301.1亿元,其投入强度为0.64%。四川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68.9亿元;投入强度为0.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1.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0.6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6.1%。目前矿产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有了明显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3、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1)企业盈利状况。受到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矿产资源企业的近年来亏损严重。以钢铁行业为例,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个百分点。受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信贷规模影响,银行提高了钢铁行业贷款利率,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共计938.3亿元,同比增长20.6%,是企业实现利润的3倍多。部分银行对企业采取了大额抽贷、压贷,已有钢铁企业因此出现停产甚至破产情况。
(2)产品环境效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新常态下我国矿产品消费已进入峰值弧顶区,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矿产资源行业由原来的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依靠质量、差异化竞争转变。同时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使得矿产资源企业环保压力增大,因此必须加大环保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SCP范式研究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川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差异较小、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显不足,企业整体规模较低、行业整体利润偏低,安全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状况不容乐观。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我们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行业规划引导
通过颁布相关行业规范,进一步推动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引导我国矿产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强规范准入管理与金融、环保、能源等政策衔接,研究建立行业规范后续管理工作制度,强化已公告企业的动态监管。
2、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并购重组是提升市场集中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得企业优势互补,提升其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此提升矿产资源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
3、加大技术投入,增强产品差异化
矿产资源企业应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设备更新水平,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吸收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形成企业特有品牌,进而实现产品差异化。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沈洁、陈新国:基于SCP范式的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山西煤炭产业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3(4).
[3] 李忠民、孙耀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石油产业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1).
[4] 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矿产资源关系到国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探测矿产、开采矿产、保护矿产资源环境是每个矿产资源行业人士的责任。几十年来,水文地质勘察在矿产资源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可以缩小矿产资源的探测范围、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保护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粗放式开采带来的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因此,现阶段在矿产资源工作中展开水文地质勘察关键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意义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补径排类型等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与矿体影响类型等进行探勘,为矿产资源工作打好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专业人士能够利用遥感影像、计算机技术、电磁波以及各种设备对岩体内部十几里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工作而言,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着三方面的意义:
1.1减少投资成本,快速找到矿产资源
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发现水文地质的形成与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联。矿床形态、位置以及断裂情况都可以通过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水体中矿物质的含量分析得到。在我国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的矿产资源先后证明了水文地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因此,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减少矿产搜索范围,减少投资成本,尽快找到矿产资源。
1.2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风险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在矿产资源开采前完成的。在勘察过程中,勘探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钻孔、电磁波探测已经对岩体内部的岩层、褶皱、断裂等情况探索清楚。在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开采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进行不仅仅对开采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勘察,还会对相邻、数值异常的区域进行横纵拓宽,分析岩体内部相互作用力,排除喷泥和喷浆的情况。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承担的风险。
1.3降低开采矿产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粗放式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部分地区塌陷、沉降,改变了地区的自然生态结构,甚至部分地区的环境至今没有恢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矿产资源开采后产生的岩体内部受力变化、地表结构改变以及后期的废物处理等进行了评估。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改变地下水流向,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叉不能改变岩体的结构,不能改变地表大气、水资源等循环。一旦超过监测标准,矿产资源必须停止开采,并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可以分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和水文地质勘探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关键技术作支撑。接下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水文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
2.1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及投影法技术
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是一项最基本的勘察工作。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大面积山体影像资料能够从露出地表的部分水体,预测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分析地下水的脉络。由于测绘技术只能够对地表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地下河的判断则需要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内插合成。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实地测量,以便进一步完善预测工作。投影法的作用是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推测未知的内容,并按照矿产资源工作的需求,形成多个剖面图,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较为真实的资料。投影法利用野外测量数据和遥感影像,将导线方位、水平距离以及基线方位确定好。根据野外观察的情况,将不同属性的图层叠加在一起,使得岩层产状、地质形成、构造特点等全部集中展现出来,而后进行纵向切割,得到纵向剖面图。
2.2水文地质物探工作以及电法勘探技术
水文地质物探工作能够将岩体从类型、成分、结构以及湿度、温度等方面进行区分。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体不同,其电学性质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些差别成为判断水文条件、矿床走势以及断裂程度的关键。在多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矿体、能源矿体、普通岩石以及水体在仪表设备上的反应差别比较大。如果岩体内部结构简单,则仪表设备异常值较少;如果岩体内部较为复杂,则需要加密观测距离,分析各个区域的孔隙度、含水性。电法勘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技术。一般采用电阻率法。这种技术需要的设备不多,对水文地质物探的作用效果最好,能够对水体的倾角、宽度等发挥作用。当表面风化改变了原有地质结构时,电阻率法仍不受影响,找到岩溶裂隙水、探明300m以内的水体、冲洪积面、古河道,此外,其对热水资源也十分敏感。这些数据能够帮助矿产资源工作人员,弄清楚岩体内部的情况,对保障开采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
2.3水文地质钻探工作以及钻孔技术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是勘察阶段的最后一道工序。钻探工作主要是为了抽样调查和证实岩体内部的构造情况以及地下河的流动方。钻孔技术分为冲击钻进和回转转进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冲击钻进法使用钻头击穿岩石向下冲击,一般可以深入到地表以下300m的位置,根据钻孔取出的岩石样品,分析岩体的实际情况;回转钻进法通过使钻头变向,击穿周围的岩石,配合冲击钻进共同向地下深入。取得的岩石样品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直接参考,矿产资源工作也能够根据取出的岩石样品获得地下情况的一手资料,对整个矿产资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水文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是减少矿产资源工作成本、增强其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文希望矿产资源工作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断推进其关键技术的发展,为矿产资源工作的发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11-1
1固体矿产勘查的重要性
矿产资源是中国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进程中,矿产资源扮演着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的重要角色,世界各国都能通过贸易、投资等形式,实现矿产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但是全球矿产资源分布并不平衡,并且矿产资源对各国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竞争力度,矿产资源消费国受到供应国的外交、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达国家都加大了矿产资源保护力度以保护本国利益。这种情况造成固体矿产资源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固体矿产资源作为实现我国工业化进程必需的能源储备,准确、快速勘探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2固体矿产勘查的现状及问题
2.1固体矿产勘查体制落后
我国现有的地质勘查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在解放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家既是出资人和收益人,而且对矿产勘查行业管得过严、过死,这样就导致私人无论是在资产、人员、装备、机制、特别是独立融资的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匹配的条件差距甚远。私人投资矿产勘查行业变得举步维艰,但是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阻碍了矿产勘查的发展,不利于矿产勘查行业的扩大发展,以前的勘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2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更新、更好、更准确的地质勘查技术被发现。但是我国的勘查技术人员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勘查技术,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还不能熟练掌握,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勘查工作中,从一定程度上使矿产勘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这极大的阻碍新的矿产矿地的发现。
2.3固体矿产勘查人才稀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矿产地质勘探投入不足,勘探地质行业一度从解放时期的繁荣景象走向衰退,很多以前的技术人员放弃地质找矿,从事其他的行业,甚至是整个勘查团队转行,造成矿产勘查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一些开设地质学的科研院校也取消了此类专业。由于地质勘查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性、这导致了地质勘查行业出现了技术人才的断层现象。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探索,因此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无法胜任。
3固体矿产勘查的质量管理措施
3.1加深矿产勘查体制改革
解放时期的矿产勘查体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矿产勘查市场,以矿业法为标准,以矿权管理为导向,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的管理,全面实行对矿权市场行政监督作用,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使市场有序地进行。此外,还应根据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通过及时的信息和合理的政策,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采取适当的调控,确保矿产资源的供需保持相对平衡。还应加强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处理能力,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勘查开发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准确的信息指导。加快矿产勘查体制的改革,使其尽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断完善矿产勘查市场,从法规上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市场中探矿权和开采权的关系,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实现矿业监督活动全程化、制度化、公众化。让更多的投资方和受益方从政府转向市场,这样既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又增加市场的调控性。
3.2引进先进矿产勘查技术
先进的矿产勘查技术对整个勘查活动意义重大,引进先进的勘查技术,可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效率和准确度。目前地质矿产勘查的先进技术主要有以卫星和雷达为技术手段的卫星遥感技术、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采集为应用的物理探索技术、以化学为基础的地质分析和各种偏心提取技术、深部钻探技术、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这就要求地质勘查人员能够熟悉操作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因此必须加强对勘查技术人员的仪器操作技术培训。
3.3大力培养矿产勘查人才
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对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应该鼓励各个科研院校重点培养一批能吃苦耐劳、专业水平高的学生,来壮大矿产勘查队伍。不断加强学校和勘查企业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勘查活动,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使他们走出大学后,能尽量胜任交给他们的工作,为地质勘查贡献自身力量,同时还应改善勘查人员的福利待遇。地质勘查行业一向都是环境比较恶劣、艰苦,而且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风险。这是大部分从事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人员转行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勘查单位应该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管理,充分了解矿产勘查技术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难处,主动表示关心,解决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悦地投身到艰苦的矿产勘查工作。不断改善矿产勘查技术人员的待遇可以挽留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地质勘查技术骨干,这对地质矿产勘查的开展也是意义非凡的。
3.4保护现有的矿质资源,开发深部矿等资源
对于现有的一些露头矿资源,我们要采取保护措施,不能去开采也不能去破坏;对于一些耗费大量矿资源的企业,可以鼓励他们采取其他的资源来代替矿质资源进行工作;对于一些开采率比较低的机器要及时停止机器工作,防止造成矿质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深部矿,隐伏矿,低品位矿的开发一定要设立一种完善的开发计划,要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进行踩点。我们的开发一定要有目的,就是一定要按照特定的地方进行开采, 不能盲目的进行开采, 否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开发深部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毕竟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所以安全首先要得到保证。
4结束语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勘单位管理的各层次和各阶段,并且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整个地质勘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地勘单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所有勘查项目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矿产开发企业,是矿产开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开发企业是经营性的主体,矿产开发企业的最终目的则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获取,不断提升经营效益是矿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然后,由于我国多数矿产开发企业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重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导致矿产开发成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工作一份使命和责任,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持,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多数矿产开发企业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盲目的生产和开发,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连锁反应,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地质灾害的频发、土地沙漠化现象愈加严重,这些问题,多是由于漠视环境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矿产开发企业一手造成的。
矿产资源和谐开发技术的推动策略
1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首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矿产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矿产开发企业应该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降低资源盲目开采问题,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现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之前,首先应该做好综合勘察和评价工作,对矿产价值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充分开发和利用伴生矿,加强对贫矿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尾矿的回收和利用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
2加强资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开发工艺的研发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强资源结构调整,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我国矿产资源和谐开发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我国资源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使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压力不断增大。加强资源结构调整,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现状,降低矿产开发行业的生产压力。同时,要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工作,加大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强采、选、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既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加强企业结构调整,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自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钢铁、石油、铁矿石及其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企业亏损面达到了80%,整个矿产资源开采业产业利润大幅下降,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16年10月,矿产资源采掘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PPI下降比例占我国工业企业的78%左右,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与此同时,国际矿产资源资本市场一体化态势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已有一批采掘企业集团正在或即将准备“走出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前提都是采掘业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石油天然气开采》(CAS27),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会计核算进行了统一规范。但CAS27规范和协调的范围只针对油气行业,并不涉及煤炭及有色金属等固体矿产资源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当前国内由于各类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业会计主体核算没有统一的规范,同业不同公司间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严重影响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就更无从谈起,严重影响我国采矿企业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可见完善和规范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准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1.1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生产经营较其他行业具有特殊性
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主要产品是自然资源中的矿石,属于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开采性不强。其次,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受矿藏地理位置、矿藏品位、开采难度等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大。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作业流程不断增多,生产成本相应增加,而产量却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呈递减趋势。再者,与普通工业企业相比,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很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如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为此采掘企业要产生更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正因为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投资回收期等鲜明特点,致使该行业的会计核算从内容到模式都不能等同于其他行业。
1.2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处理具有特殊性
1.2.1矿产储量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具有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拥有与控制的资产,主要是通过外购或自建取得,资产价值的构成明确且可验证。但采掘企业最主要的资产是矿产储量,发现储量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可矿产储量价值的构成与发现该储量的支出间并不存在配比关系,储量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及减值确认等问题目前仍是当今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难题。其次,工业企业可按年限、工作量等方式进行资产折旧获得价值补偿,而储量资产价值的递耗与地下储量密切相关。当储量价值与矿藏数量的计量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储量资产的价值补偿也就有必要进入更深的研究。
1.2.2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矿产资源开采属于地下作业,风险很大,所以采掘企业在生产阶段需要提取多项风险储备资金,如安全储备资金、环境储备资金等。储备资金的提取标准、方式、方法和会计处理等问题目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尚存在较大争议。其次,当矿产资源开采完矿区被放弃时,井及相关设施的报废也不能直接按普通固定资产清理处理,需要涉及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环境会计问题。
1.2.3计信息披露的特殊性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供决策的会计信息”毋庸置疑这是采掘企业的会计目标,但因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较普通企业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安全责任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因此,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还应增加反映大量的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1.2.4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较之油气开采具有特殊性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CAS27)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会计核算进行了统一规范。但CAS27规范和协调的范围只针对油气行业,并不涉及煤炭、铁、铜等固体矿产资源的开采。尽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明确指出油气以外的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参照油气准则进行核算与披露,但固体矿在资产特征、开采方法、生态环境维护及安全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与石油天然气开采有着较大区别,故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会计核算与披露较之油气行业具有特殊性,完全按照CAS27执行并不合理。
2.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核算现状
2.1缺乏全面系统的指导
目前,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业一般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与其他企业相同的部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采掘企业的特殊业务,则根据计划经济时代相应主管部门的《规定》或《办法》来处理。原有《办法》没有规范的业务,如安全成本、矿业权成本、探矿权使用费等则参照财政部出台的单独规定。这些各自独立的准则、规定、办法由于过于零散,口径不一,增加了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实务的执行难度,最终导致行业间会计信息不可比。
2.2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2.2.1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与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承担更多的安全风险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会计核算上理应体现出风险储备资金和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的专项核算。但当前我国很多采矿企业并未设立风险储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会计科目,使得会计核算对象不全面,安全风险及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缺少会计核算基础。
2.2.2会计核算方法不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在一些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特殊业务的处理上,不同企业间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如对弃置费的核算,有的企业采用摊销的方式,有的采用预提方式,有的则直接采用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的方式。不一样的会计核算方式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直接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不可比。
2.3计量模式亟待突破
当前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普遍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矿产储量价值,可矿产储量的历史发现成本与所发现的矿产储量价值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故在历史成本计量法下提供的采掘企业会计信息有可能既不相关又不可靠,进而达不到财务报告的目的。所以说这种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在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资产计量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2.4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的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业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风险和非经营性信息披露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以笼统概括为主,信息可用性差,如在储量价值的披露中并不涉及储量分布、为探寻储量所产生的支出、储量变化等信息。其次在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特有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基本不予披露。
2.5与国际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核算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矿产资源会计研究起步较晚,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理论与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国际同业间会计信息不可比。如2009年,我国在香港上市的两家煤炭公司按国内现有会计准则算出的利润比按国际会计核算办法算出的利润要小很多,产生这种差异是因为两次计算依据的会计准则间存在差异。按我国核算办法,煤炭企业的股票定价不仅要比国外同类企业低而且还要在国际市场中折价发行,严重制约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
3.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几点建议
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生产经营分为上游和下游活动两部分,其中下游活动属于加工业,与其他行业没有明显区别,本文不做研究。而上游活动的生产特征则跟普通行业有着很大差异,跟同属采掘业的油气开采也有较大区别,本文将从如下方面提出建议:
3.1界定采掘业专有概念
由于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业的会计核算内容与其他行业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增加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会计准则制定时需要明确界定以下一些行业专有概念:明确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分别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矿业权、勘探、评价、开发及开采的含义。
3.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3.2.1增设会计科目
首先,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要能体现出该行业的社会责任。对采掘企业应承担的安全风险和环境修复支出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明确核算内容,将其纳入采矿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会计科目设置要遵循兼容并重原则。如设置‘‘矿产资源”科目代替现有的“油气资产”科目用于核算包含油气资产在内的矿产资源资产,再在“矿产资源”总分类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二、三级科目,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分类核算。最后,补充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科目,如增加矿业权取得应计入的会计科目;矿业权减值、勘探资产减值、开发资产减值的人账科目等。
3.2.2明确规范会计核算
对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矿区权益、勘探、开发、开采、弃置、资产折耗等环节的核算、折耗、减值等内容提供操作性更强的指引和规范。
3.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矿产储量是采掘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矿产资源的储量价值与其勘探耗费无关,将矿产探明储量认为是“企业自制的存货”并不合适,因为采掘企业支付的并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发现成本。这种矿产储量发现成本与储量价值相脱离的现象,使得矿产储量的公允价值c其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给采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CAS27已对油气资产储量和减值在报表附注中提出了现值披露的要求,CAS8也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在矿产资源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同时,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也日渐成熟,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复式计量模式将在矿产储量资产的计量中被逐步采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在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会计计量中的具体应用,提高会计信息报告质量。
3.4正确区分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
重点规范矿业权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弃置成本中哪些支出应该资本化,哪些支出应该费用化,以及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账务处理方式和途径。其次,对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企业上游活动中产生的各项管理支出和使用的设备与仪器折旧是否需要资本化,如果资本化将形成哪些资产,日后该如何计提折旧等问题也需要明确规范。
3.5完善会计信息披露
规范矿区权益资产、勘查与评价资产、开发资产等一些特殊项目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方式和披露途径;矿产储量价值信息、数量变动及原因,安全投入及成效、环境投入及成效等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方式。尤其是要加强采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考虑在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财务报表中增设社会责任项目,并在附注里阐明该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方式,以提高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财务信息报告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一、标准化与矿产资源管理
(一)标准化是矿产资源领域内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对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3S技术日趋完善,物化探和钻探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及时将勘查、规划、综合利用等领域内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推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奠定技术基础。
(二)标准化是指导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为引发的灾害呈增长趋势,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突显,矿产资源开发带来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及生态安全、工程设施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地质环境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地下水监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矿山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城市地质环境调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矿产资源面临的问题以及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标准加以规范和指导,保障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标准化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载体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全面提高,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等都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作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科技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载体,对于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成熟技术方法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地矿行业标准现状
我国矿产资源标准化工作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专用地勘设备、地质测绘、岩矿测试等方面较系统的标准和规程规范。迄今为止共完成近150项国家标准,400多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已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业和矿山企业,成为规范全国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工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具体实施,探矿权、采矿权(统称为矿业权) 市场的逐步形成,相关标准规范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技术标准落后,标准老化严重
据2009年标准清理评价结果显示,现行145项地矿国家标准中(已实施),有127项标准因标龄长、技术水平低等原因需要修订,占88%;在现行的405项行业标准中,有271项标准因标龄过长、技术方法需更新而急需进行修订,占总数的67%。依据《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般不超过5年进行一次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通过清理评价和复审,确认现行398项标准老化严重,技术指标不全或落后,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二)矿产资源管理、服务标准缺乏
标准与依法行政水平、资源配置合理性、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现行标准中,有近94%的标准是调查评价监测等业务方面的技术标准,涉及行政审批、执法监督、预算定额、质量监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较少。
(三)标准宣贯力度不够,标准实施监督缺失
标准的宣贯是标准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标准的实施效果。目前存在着标准“重制定”、“轻宣贯”、“缺监管”的现象,仅对部分标准进行了宣贯,加上宣贯模式较单一,宣贯渠道不畅,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没能很好地发挥。同时标准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规范在矿产资源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采标程度较低
地质勘查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仅占总数的6%,未采用的占94%,说明地质勘查领域采标力度不够,而且采标集中在2002年我部在储量套改相关的标准上。采标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以下两方面,一是地质勘查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地质勘查管理,不是产品标准,与国外相关领域对口难;二是地质勘查标准化领域对外学术交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够全面。
(五)科技成果转化不够,标准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得到应用,但是,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未能通过制定实施标准加以推广和普及,导致矿产资源标准总体水平落后于科技发展,并且这种状态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急需将高新技术纳入到矿产资源标准之中。
三、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标准化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1-0010-04
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但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存在开采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1-2]为改变中国资源高消耗、高浪费、低产出的现状,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税费主要由一税、五费、两价款及一个收益金组成,即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勘查登记费、开采登记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石油特别收益金。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对中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税定位不清、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过低、探采分离、遗漏环保相关税费等,因此,其不能完全起到保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高效开采矿产资源的目的。[3]
一、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改革原则
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是整个税制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要使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更加完善,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尊重矿产资源开发规律原则。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只有符合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律,才能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勘探开采。
二是协调统一原则。应该遵循国家、矿山企业和社会多方利益协调统一的原则,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既要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稳定财政收入,又要考虑矿山企业实际承受能力和矿产资源发展,还要考虑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需要。
三是公平、环保、效率原则。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改革既要体现内资和外资企业、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公平,又要能提高群众的环保观念,促进矿山企业保护环境并恢复矿区环境,还要促进改变中国现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避免资源的白白浪费,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4]
总之,中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重构的最终目标是既简化税制,又调节重要的利益关系;既保护环境、避免浪费,又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同时还要建立良性的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机制。
二、中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构成分析
(一)矿产资源税费种类构成
笔者在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构成分析中发现,国家有四重身份:矿产资源所有者、勘探投资出资者、矿区土地所有者、公共事务管理者。国家要从不同的身份出发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征收税费。
其一,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身份主要体现在权利金方面。权利金是国家向非矿产所有人因开采矿产资源而收取的税费,是对现行体系中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进行的合并。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本质上体现的都是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这就造成了税费性质不明、重复征收,而且矿区使用费对内外资企业规定不同,导致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负担不同。笔者建议将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合并在一起征收权利金,使内外资企业一致。同时,应区别不同的矿产资源,通过采取高低不同的权利金费率,来反映矿产资源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及其耗竭特性。
其二,勘探投资者身份主要体现在矿业权价款方面。国家向矿产勘探开采人征收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价款由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合并而来。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分离使探矿活动的投资者只承担巨大风险却无收益补偿,久而久之,探矿投资就只能由国家负担。而实行探采合一后,探矿活动本身的巨大风险将由采矿活动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进行弥补,这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一般经济规律,它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探矿活动。澳大利亚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探采合一具有可行性。[5]
其三,矿区土地所有者的身份主要体现在矿地使用费的征收方面。矿地使用费是企业由于占用矿区土地需缴纳的费用。矿地使用费反映矿业权利和矿区土地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在参与矿产资源的价值分配,它主要用于协调矿地所有权人和矿区土地所有权人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四,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征收资源特别收益金和资源耗竭补贴,目的是调节矿区企业不合理的超额利润和不同阶段的利润水平,避免产生社会不公和资源的浪费,调节不同时段的收益;二是征收环境资源税,促进开发主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6];三是征收勘查登记费、开采登记费并把其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
新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如图1所示。
(二)效果分析
新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构建借鉴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矿业税费经验,解决了中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完善了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重构,避免了现行体系中的重复和遗漏相关重要税费的问题。各税费之间既无重复也无遗漏,并且相互配合,弥补了现行体系的漏洞,完善了矿产资源税费体系。
第二,促进了中国矿产资源产业同国际接轨。重构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以权利金为核心,重点在于保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这和国际上普遍存在的权利金制度接轨,便于矿产资源税费根据国际惯例进行调整。
第三,促进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保护矿产资源的安全。重构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将探矿权和采矿权合二为一,统一征收矿业权价款,用采矿活动的高收益弥补探矿活动的高风险,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行矿产勘查活动,促进中国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保护矿业安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第四,调节矿业权人和矿区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重构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理清了矿业权使用费的定义,将其重新定义为调节矿业权人和矿区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矿地使用费,结构清晰,避免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第五,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构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将以前未重视的矿区环境问题纳入考虑范围。环境资源税的征收有利于促进矿区企业环保意识的形成,同时环境资源税形成的专项基金用于矿区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也有利于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调节了矿产资源产业阶段性的收益差别。重构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单独设立了收益调节基金,对矿产资源产业不合理的超额利润和阶段性的收益差别进行调节,并将矿山企业高收益阶段征收的资源特别收益金作为后期转产和继续开采的耗竭补贴的资金来源,避免了矿产资源开采末期对资源的无端浪费,也为矿产企业的转产和寻找替代资源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矿产资源税费要素相关问题
(一)权利金
1.权利金计征方法的选择
权利金的征收方法主要有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也有按利润的一定比例计征的。各种征收方法分析如下:(1)如果从量计征,当矿产资源价格上涨时,权利金却依然不变,不能很好地保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因此笔者不建议采用从量计征。(2)如果按利润的一定比例计征,国家需要对矿山企业的利润进行审计监督,必定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无形中会增加国家的管理成本,不符合职能精简的原则。另一方面,利润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关,矿产企业的利润很难确定而且充满着变数,权利金定性为国家基于所有权的收益,不应由国家承担矿山企业利润变动的风险。因此笔者也不建议采用按利润的一定比例计征。(3)如果从价计征,当资源价格上升时,征税增加,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下游企业的成本增加,促使下游企业节约资源,有利于资源保护及更有效利用;目前中国在新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已扩展到全国范围[7],接下来从价计征将会扩展至煤、铁、铜等其他矿产资源行业,这将为权利金的从价计征提供良好的经验。
2.确定权利金费率需考虑的因素
权利金的计征需要根据不同矿产资源产品的市场情况以及勘探或开发的技术水平,因地因矿区(种)地确定权利金费率。对那些具有战略地位的矿产资源(如稀土、某些有色金属资源)制定较高的权利金费率,既可以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也可以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保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对国内需求失衡的矿产资源,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不高,而中国的勘探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较高,则应该制定较高的权利金费率以鼓励从国外进口。对矿产资源制定的权利金费率必须体现矿产资源的天然差异(如赋存条件、资源品位、交通状况及开采条件等)。[8]高品位的矿产资源,按照较高的权利金费率征收权利金;品质低劣的矿产资源,按照较低的权利金费率征收权利金,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矿业权价款
矿业权价款是指国家以投资者的身份将其已进行过勘查投资形成的矿业权转让给他人时,收取的用于回收和补偿其初始投资的金额,数额由矿业投资和矿业投资的获利能力决定。
矿业权价款的确定不考虑国家具体投资矿山的资源禀赋和品位等问题,只考虑国家过去的勘查投入和行业的平均投资收益水平。由此,矿业权价款应包括地勘投资和地勘投资收益两部分。为体现地勘投资的现时值,通常用地勘投资复原重置成本做为地勘投资。矿业权价款计算公式为:
P=Td+B
式中,P为矿业权价款;Td为地勘投资复原重置成本;B为地勘投资收益。
其中,地勘投资复原重置成本主要是将过去历次国家出资勘查过程中用各种勘探手段所投入的全部实物工作量,按新的价格和费用标准进行重置,再扣除技术性贬值得到。地勘投资收益由地勘投资复原重置成本乘以同类矿种的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得到。用公式表示即为:
Td=∑Ni=1(UiTi)(1+α)(1-β)
B=Td×K
式中,Ui为各类勘探实物工作量;Ti为各类勘探实物工作量的现行单价;α为其他地质工作、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岩矿实验、工地建筑等费用分摊系数;β为技术贬值系数;N为勘探实物工作量项数;K为同类矿种的行业平均投资利润。
(三)矿地使用费
矿地使用费是占用矿区土地所支付的费用,因此应按占用矿区面积大小进行征收。矿地使用费金额的确定要考虑矿地的机会成本;矿地使用费的征收要考虑对矿地的影响,分勘探和开发阶段确定不同的标准。因为勘探阶段对矿地的影响较小,而开采阶段却可能对矿区土地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对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侵害也较大。所以,开采阶段的矿地使用费征收标准要高于勘探阶段的矿地使用费征收标准。
(四)环境资源税
环境资源税应从量定额征收,按生产和开采矿产资源的数量征收,以遏制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具体税额的确定要考虑不同资源勘探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而分别制定,同时还要区分不同矿产资源的战略意义和稀缺程度。对国家稀缺且对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的矿产资源要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来避免资源的无端浪费。
(五)收益调节基金
收益调节基金包括资源特别收益金和资源耗竭补贴两部分,部分资源特别收益金作为耗竭补贴的资金来源。
1.资源特别收益金
国家对矿产资源开采企业销售矿产资源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的收益金称为资源特别收益金,资源特别收益金由石油特别收益金扩大征收范围过渡而来。由于部分世界性资源商品的价格常常受垄断组织、国际形势、国际投机炒作的影响而异常,在开采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非正常超额利润,国家应该凭借其行政管理权对某些矿产资源征收资源特别收益金,以调节资源开采企业超额利润水平。
资源特别收益金征收数额的确定可参照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方法,确定起征点和累进费率,根据测算的开采成本、资源企业的社会负担及合理利润确定其他矿产资源的起征点和费率,并根据开采技术变化等引起的开采成本变化适时调整起征点和资源特别收益金费率。
2.资源耗竭补贴
资源耗竭补贴的资金来源于资源特别收益金。在矿区企业处于开采的末期,其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时予以耗竭补贴,以利于其寻找新矿体,缓解其转产的压力,平衡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收益,提高矿产资源的采出程序,达到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理论上讲,应在矿区企业的平均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时给予资源耗竭补贴,具体见以下公式:
资源耗竭补贴=销售收入×(社会平均收益率-矿山企业的平均收益率)。
[参考文献]
[1] 李静,王琳.我国石油税费体系改革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商业,2010(8):145-146.
[2] 陈星,樊轶侠.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J].中国财政,2013(1):45-47.
[3] 吴鉴.矿产资源有偿开采收费制度辨析[J].问题研究,2011(4):21-23.
[4] 胡德胜.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问题识别与改革建议[J].法学评论,2011(4):119-125.
[5] 郭鹏,栾海亮.澳大利亚超额利润税浅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0(7):79-81.
关键词:
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矿产资源评价等学科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对外依存度以及国际矿业开采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初步建立,国家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要求越来越高等,对从事矿业资源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须促使采矿工程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3,4]。因此,矿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由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管理型,“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有的纯采矿技术人才拓宽到以采矿技术为基础,具备国际视野并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估基本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矿产资源服务年限评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以及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等内容,各内容间密切联系成一整体。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是进行矿资源评估的基础。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在被开采利用之前,其规模、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开采技术指标和条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正确理解矿产资源的确切含义、基本特征和工业性质,是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是矿产资源评估中所运用的特定技术,是分析和判断矿产资源价值的手段和途径[5]。在确定矿产资源基本开采指标、开采条件和评估目的后,评估方法的选择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确指出,同一个矿床,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不同的矿业时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矿产资源评估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对象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条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矿产资源供需预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重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仍坚持通过出口资源来提高国内经济,并希望为其开发的矿产资源寻找新的市场。抓住全球矿产品供需形热变化及其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优化我国矿产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应当不断地丰富,增加矿产资源价格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探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行业运行变化,不断深入并突出体现矿产资源需求与国际矿业市场关系等内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一个综合指标,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虑资源储量规模,又要分析矿资源赋存的地域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影响矿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矿床的开采价值,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灰色理论分析法。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和采矿等一系列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评估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源评估准则,依据相关程序,对矿业权市场上合法流转的探矿权、采矿权等资产价值的评估。随着与资源大国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国际市场上的矿业权管理将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内容具体涉及矿业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与市场、矿业税收政策、矿山环境保护、矿业融资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个国内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6]。
四、课程教学实践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课程,其内容涉及地质学、矿床开采技术、矿床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紧密相关,构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1)知识结构系统性:从基础地质理论、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储量分类、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管理五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2)知识结构规范性:由相关标准构成资源地质勘查标准体系,由矿床开采技术规范建立矿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标准体系,由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指导矿业权的流转;(3)知识实用性:采用理论、方法、规范、实例与讨论步骤构成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老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参加讨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7,8]。
(一)加强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共40学时:教师教学30学时;素质拓展4学时,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的资料并做总结发言讨论;实验室教学2学时,学习各种采矿技术知识,包括三维地质模型、采矿方法模型等;课程设计4学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学习和帮扶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而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认真备课,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实例分析讲解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同时课后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能巩固和复习课堂所授知识;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资料并解答学生疑问。
(二)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也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测试中心。在讲解矿产资源分类、分布的实验教学中,以地质标本实验室为基础,设置认知矿石标本、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物形象结合。通过矿体三模型和采矿方法实物图,使学生了解不同赋存条件矿物的开采方法,在进行对比分析矿床开采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各种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与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虚拟矿床开采中心和数字矿山实验室开放日,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矿产资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以所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对整个课程阶段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的学习,要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来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进行工程训练、培养科研能力。课程设计是一次系统的综合训练,又是最能检测学时对知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学已致用的教学环节,还是进一步学习和查漏补缺的一个比较环节。通过矿产资源的开采设计,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开采的具体分类方法;通过虚拟矿业权的流权,使学生掌握了解了矿业权流转过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规,流转过程以及与国际矿业公司矿业合作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从管理者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强现代矿业法律与法规学习
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泛,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引来官司,少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甚至关闭矿山。国内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同时要重视国外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详细了解并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切忌习惯地执行不同国度的规范,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必须学习和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因此,加强学习矿产资源开采的相应法律课程,应列入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五)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非常紧缺,国外矿业投资渠道和案例逐渐增多,矿产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在全球资源配置环境下应当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吸取先进国际采矿专业课程的优点,也要结合我国采矿环境的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行业变化和国家经济需要,增加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成为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结合本课程,增设谈判模拟试验,虚拟矿业并购背景,使学生熟悉矿业并购流程和需注意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国内矿业环境与国际深入融入,我国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涉及国家和矿业类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与各级人员,包括国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交流,熟练运用当地语言特别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文除外,还应该鼓励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第二外语,如西班牙语、法语和俄语等小语种,如有可能,应采用双语教学或增设第二外语班[9]。
五、结语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发展进程和采矿技术不断提升,国际矿产资源已进行共同开发利用时期,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对矿业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要结合大的国际矿业环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外语基础,才能提高采矿专业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出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徐文彬 阎涛洁 王丽晔 卢烨陶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牛建英,赵连荣,王炜.全球资源配置下的“矿产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5.
[4]张磊,屠世浩,乔明,等.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80-82.
[6]张玉梅.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的思考[J].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2010,(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