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需要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建设阶段,要尽可能的保护土地资源,并结合施工地区的发展情况,合理搭配资源采购与资源就地采集的关系,避免因为公路施工建设而过度破坏当地土地资源,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资源,所有工地废弃物要经处理后排放,并与水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因为工业废料而导致水资源污染。
1.2常见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1.2.1积极推广公众参与对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而言,公众参与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求公众参与,通过监督本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始终处于社会监管状态下。例如,施工单位可以邀请周围居民监督本次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若发现本次工程中存在严重破坏环境的情况,要及时的与施工方管理人员取得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保证整体环境质量。②发挥公众的主管能动性,尽可能的优化施工地环境。例如,针对已经出现破坏的现象,施工单位可以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取一批植被,并通过施工方与周围居民的共同努力,恢复施工地区植被,降低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1.2.2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重视应用新技术也是强化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施工单位可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3S技术,通过3S技术中的GIS技术,建立了基于施工场地的环境模拟结构图。在该结构图中,可以清晰显示工程项目开展之前的环境信息,并与当前环境结构资料图进行比对,技术人员就可以很快的发现哪些地区遭到破坏、哪些地区的破坏现象严重等,为开展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奠定基础。1.2.3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该体系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管理、施工管理等诸多内容。例如,在施工原材料管理过程中,施工方要重视原材料管理,严格规划原材料储存位置,避免因为原材料随意摆放而破坏原有地表结构,事先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各级管理人员为骨干的环境保护体系。在该体系,项目经理负责整个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条例,实现对本次工程环境管理的指导;而各级管理人员负责传递项目经理所制定的条例,并与一线员工进行协调。在该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实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控制,有助于总揽环境管理工作,保证各项环境管理条例快速实施。本文认为,公路工程项目在开展环境管理中,可以借助日本的成功经验,对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优化。日本对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若工程在施工中破坏了原有植被,则需要施工地区周围补偿1.1~1.2倍的植被(指施工结束后)。这种处理方法能显著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值得我国相关单位借鉴与学习。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实例分析
2.1工程案例简介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周围山地众多,地表岩质松散,整体施工条件十分恶劣。该项目规划里程为188.3km,岩土穿越国道3次,河流6次,工设有隧道31处、桥梁121座,还包括服务区、停车区等诸多附属设施。
2.2主体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设计期的环境保护对策:①拟建的公路在线路选择上,坚持“少占地、少拆迁”的原则,尽量绕开居民集中区、耕地集中区等,并且避开了当地一处重要的天然保护林,最终确定了整个公路施工线路。②在道路平、纵剖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顺应道路地形,避免因为施工而过度开挖地层。③在道路绿化选择中,重要隔离带均设置了高度为1.2~1.5m的常绿灌木树种,这些树种不仅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有效控制了夜间行车眩晕现象的发生。④在公路边坡衬砌施工中,施工单位考虑项目后期的绿化要求,在边坡上预留了大量的绿化种植带面积,不仅减少了总项目支出,还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保证了绿化处理效果。(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由于该项目所经过的区域多为山地地区,因此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该项目在施工前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教育,明确国家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法规,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该项目某路段是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的迁徙地区,该项目管理人员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尊重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在相应路段设置了严禁鸣笛的警示牌,全面保护地区的野生动物。②施工前,对全面工作人员开展生态教育,并根据当地植被信息,向施工人员发放有关动植物保护的图片,保证施工人员能正确辨认国家保护植物,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在发现国家保护植物后,要立即向上反映,保证能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③针对工程区域内有肥力的土壤,在施工前按照旱田滩涂剥离25cm,林地剥离20cm的要求进行剥离,并运送到附近的取土场、弃渣场集中堆放,以备工程后期取土场及其他临时工程用地土地整治覆土之用。④重视对施工废弃物的利用,对工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规格较小的统一利用,将其制作成临时表土堆,并在编织袋的约束下形成临时挡墙,避免水土流失;对于规模较大的垃圾统一处理,及时拉出施工场地并交予相应部门处理。⑤在施工期间,对于土石料场开采、路基坑开挖等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采取临时性排水、护坡措施,并对施工地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至2005年全国等级公路里程193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显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挽回路域生态损失,这些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署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
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考虑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最小。
三、公路的环境问题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四、公路的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第一,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第二,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第三,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第四,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第五,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六,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五、公路环保的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我国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一)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2、噪声防治。(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大气污染防护。(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水污染防治。(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二)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
1、交通噪声防治。(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水污染防治。(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六、结论
我国目前的公路环境保护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的养护工作也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规范化,而公路养护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应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因公路养护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如:下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流失、噪声污染等,对此相关的养护单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力度,以环境保护促进公路养护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公路养护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公路养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和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
1、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公路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变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其破坏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的平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达到两者共存和谐发展的目地。公路养护和环境保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绿化保护将直接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如果没有进行绿化保护,道路的使用年限也将大大缩短。公路的周围环境是公路安全的根本保障,尤其是沙漠和冬季满长的地区,如果不注意周围的环境因素,公路就无法保障行驶车辆的安全,同时也不能保证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说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公路养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
公路养护应以大修、小修、改建、保养为主,其技术难度和施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确保公路使用和设施完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能力,从实际的养护情况来看,虽然公路得到了养护,同时也给养护沿线的周围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1 水土流失严重
在公路改建中因交通量和载重车辆的需要,部分公路改建项目改变了以往的路形和路基,新铺筑的公路路面扩宽,极大的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同时因路面加宽施工中经常会因占用土地、弃置土方、设备用地而砍伐路边的树木,这改变了周围环境的天然排水系统、水域面积、地下河等,严重的破坏引发了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环境会越来越恶劣,如果遇到雨季会发生泥石流或水毁现象。
2.2 随处开采石料问题
公路养护工程中需要很多的石料做为施工用料,为了节省投资成本,施工单位有时会就近取石,这不但节省了施工用料,同时也节省了运输费用,但养护人员从来没有考虑到随处开采石料对周围景观的破坏。开采过程中的炸石对山体和绿化都存在着一定的破坏,加之在路边作业,导致周围自然景观与公路养护的不协调。
2.3 加热沥青对环境的污染
公路养护中会使用大量的加热沥青,其热度和散发的气体对周围环境都会产生破坏,尤其是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最为严重。公路养护中为了使路面更为平整,更为耐用,养护中对破损或改建的路面会采用热沥青进行施工,其气体会散发到空中,对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自然环境来说是极大危害,同时对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粉尘对环境的影响
粉尘主要是在公路养护土方施工中所生的,首先是在砂石路面施工中产生粉尘,砂石路面施工中路面会存有大量的小沙颗,在经过汽车碾压后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经周围行车和风的带动,粉尘就混入了空气中,同时飘散在各处,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居民;其次是在汽车运送沙石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主要原因是在运输过程中汽车没有对沙石做好遮盖,行车产生震动引发沙石和粉尘的掉落。特别是公路两侧区域的土建工程施工,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
3.1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
公路养护机制中缺乏环境保护制度,这制约了公路养护的良性发展,同时也给公路的养护环境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公路养护项目应与公路的日常管理相结合,设立公路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规范,通过制度完善来带动公路养护方可改变公路的周围环境,促使公路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提高了公路的养护效果。在公路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上,应从公路养护的特点出发,从公路的总体功能入手,通过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交通流量、季节变化来制度养护环境的管理目标,并改变养护作业方式,强化环保设施维护,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2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是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路水环境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湿地、渗滤系统进行水环境的改善。公路养护中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防治过程可以通过简单又经济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排水与农田用水结合、生活污处及时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等,对于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3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田园.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J].防护林科技,2007,4.
一、引言
公路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等级的公路建设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伴随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是依法治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之试图从分析江西省的环境特点、遵循预防为主方针,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二、环境状况和评价
(一)自然环境状况
l、地形、地貌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又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地处东经113º35′至118º29′,北纬24º29′至30º50′之间。面积166947km2,南北长约650km,东西宽约500km。
江西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峰峦重迭,山势峻拔,其中东南边的武夷山脉中的黄岗山高2157米,是江西最高峰。中南部间有丘陵、盆地;北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河湖交织。全省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宛如盆地。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18400km,汇流于鄱阳湖然后注人长江。全省中山占总面积13.73%、中低山占13.49%、低山占8.84%、丘陵占42.14%、岗地占13.14%、平原(含水域)占8.66%。
2、地质
江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3、地震
江西东邻西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属华南地震区的一部分,自公元304年开始,已有1600多年的地震记录史,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有19次,震级在6级以下,1987年8月2日发生在寻乌县的M3=5.5级地震,是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4、气候特征
江西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96.9~114.5千卡/平方厘米。
日照:日照时数为1473~2078小时。
气温:年平均气温16.2℃~19.7℃,北部极限最低气温-12.4℃,中部最高气温40℃,最高记录达44.9℃。
风力:全年平均风速为1.0~3.8m/s,鄱阳湖边星子县最大风速34m/s,大部分地区风向为偏北风。
雨量:一般为1400~1900mm,周边山地为高值区,其中心区可达2000mm,中部盆地及湖滨为1400mm左右。最大降雨期为4~6月,最大24小时降雨多年平均值在赣东北高值区在100~140mm间,庐山155.2mm为最大。
5、水文特征:江西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全省不属鄱阳湖水系流域仅占全省面积的6%。地表水约为25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8.8亿立方米。河流及城市地表水质量基本在Ⅲ级标准内。
鄱阳湖水位受五大河系和长江水交互影响,汛期时间较长,一般为4~8月间,洪水均由暴雨径流形成。
(二)生态环境现状
1、植被概况
江西森本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复绿阔叶林、竹林、暖性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顶矮林7个基本类型,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主要树种有:樟、楠、檫、檀、柏、杉、马尾松、毛竹、油菜、油桐等。草地占土地总面积26.6%。
2、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精油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马尾松、深山含笑、樟树等13种,油脂植物达400余种,淀粉植物有6个属,63种;纤维植物有数百种之多;药材植物1500种左右;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全省分布有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0余种(含部分引种栽培的)如桫楞(Alsophilaspinulosa(Wall.exHook.)Tryon、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kaempfzevihindlGord、银杏GinkgobilobaL.等。
3、野生动物资源
有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69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45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鱼类1种。动物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
4、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江西以红壤(64.8%)、水稻土(14.8%)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并且有开发经营的多宜性,全省土地面积为25000万亩,其中耕地16%,园地1%、林地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交通用地约2.5%、水域10%、未利用土地21%。水田约占耕地的69%,以种水稻为主,旱地占21%,作物为小麦、薯类、棉花、花生、芝麻、黄红麻、甘蔗等为主,城郊旱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由于江西雨水多,暴雨时强度大,造成土壤溅蚀、冲蚀、加上四季温差大的影响,秋季干旱少雨日照,易使植被枯萎,表土,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5、自然保护区
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井岗山、官山、武夷山、九连山、桃红岭和庐山六个省级名山,1983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林业部批准建立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和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之后还建立了一批保护自然地带及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山地水源的保护区。
(三)社会环境现状
1、人口及分布
江西现有人口约4000万人,万人以上居民地114处,平均人口密度239人/平方公里,最密区人口密度超过600人/平方公里。劳动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小部分在城市。城镇居民地232个有231个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域。农村居民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村庄,其分布形式多为分散式。
2、经济结构及人民生活质量
农业是江西的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近年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产值比例约为1:3,人民生活有显著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条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3、主要基础设施
近年电力、邮电通信、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36867公里,有等级路24589公里,并进入了以构筑“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分级构网覆盖全省,1895个乡(镇)100%通公路、全省20815个村已有19523个通公路,占总村庄数的93.8%,尚有1292个村未通公路,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周边山区。
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现状
1996年以来,江西公路建设年投资在30~40亿人民币元间,1998年新增公路1633公里,说明政府对公路建设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发展政策,公路建设区域沿线的民众对建设公路的热情十分高涨,形成了公建民助的建设局面,公路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在高速发展公路建设过程,环境保护得到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成效:
(一)环保成效
1、高等级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1990年以来,已建成的南昌至九江(138km)、南昌至樟树(70km),南昌昌北乐化新机场公路(4km)、温家圳至厚田(38km)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的九江至景德镇(134km)、胡家坊至昌傅(35km)高速公路项目和南城至瑞金(224km)一级公路建设项目,认真执行了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项目业主委托具备资格的环境研究或咨询机构编制各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使各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二级以下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江西
二、
三、四级公路建设以改建扩建、提高局部线型和路面等级为主。当前,主要二级公路的环保重点是做好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沿线水环境保护,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过程落实,严格控制红线范围砍伐森林植被,努力完善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土建和绿化工程,公路绿化里程由1990年3925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8400公里,主要
二、三级公路基本建成绿化通道。
(二)公路建设环保制约因素
制约公路建设环保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公路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态环境等,对其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环保措施,某些因素变化的危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难以抗力,直接制约环保成效,甚至造成灾害。社会因素涉及面更广,主要有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深度与普及,重视程度,部门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管理措施,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其中经济实力是关键因素之一,江西经济尚不发达,公路建设往往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制约必要的与环保相关的大型防护工程的设置,二级以下公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较为突出。
四、环保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环保法规教育与研究
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列人国家的根本大法,截止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母法,各种单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和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法规使环境保护可依法管理,同时,公民、法人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有法律保障,造成环境损害者必将承担赔偿等法律责任。这说明公路建设依法搞好环保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设行为之一,是应尽的义务。因此,公路建设从业单位骨干人员需认真研究相关法规和环保措施,一般人员也需知法守法,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明了公路建设环保工作程序
按已有法规、公路建设环保工作主要程序和要点如下表。
(三)江西公路建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1、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跨越水系时桥梁地震设防不小于6级,桥两端高填方路基宜在洪水位标高线以上设边坡砌石防护工程,怀玉山、武夷山、九岭山、罗霄山降雨量高值区应充分考虑最大24小时暴雨时水系畅通的过水面设计余量,路堑、路基防护工程应考虑安全因素。汇水面大而集中的涵洞宜作硬化涵底设计。
——高等级公路路面及二级公路弯道内侧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江西降雨量大,公路施工扰动土壤地段均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2、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
——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
——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3、工程验收阶段
——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
——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
五、结语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水平有限,本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一、引言
公路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等级的公路建设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伴随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是依法治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之试图从分析江西省的环境特点、遵循预防为主方针,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二、环境状况和评价
(一)自然环境状况
l、地形、地貌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又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地处东经113º35′至118º29′,北纬24º29′至30º50′之间。面积166947km2,南北长约650km,东西宽约500 km。
江西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峰峦重迭,山势峻拔,其中东南边的武夷山脉中的黄岗山高2157米,是江西最高峰。中南部间有丘陵、盆地;北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河湖交织。全省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宛如盆地。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18400km,汇流于鄱阳湖然后注人长江。全省中山占总面积13.73%、中低山占13.49%、低山占8.84%、丘陵占42.14%、岗地占13.14%、平原(含水域)占8.66%。
2、地质
江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3、地震
江西东邻西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属华南地震区的一部分,自公元304年开始,已有1600多年的地震记录史,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有19次,震级在6级以下,1987年8月2日发生在寻乌县的M3=5.5级地震,是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4、气候特征
江西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96.9~114.5千卡/平方厘米。
日照:日照时数为1473~2078小时。
气温:年平均气温16.2℃~19.7℃,北部极限最低气温-12.4℃,中部最高气温40℃,最高记录达44.9℃。
风力:全年平均风速为1.0~3.8m/s,鄱阳湖边星子县最大风速34m/s,大部分地区风向为偏北风。
雨量:一般为1400~1900mm,周边山地为高值区,其中心区可达2000mm,中部盆地及湖滨为1400mm左右。最大降雨期为4~6月,最大24小时降雨多年平均值在赣东北高值区在100~140mm间,庐山 155.2mm为最大。
5、水文特征:江西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全省不属鄱阳湖水系流域仅占全省面积的6%。地表水约为25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8.8亿立方米。河流及城市地表水质量基本在Ⅲ级标准内。
鄱阳湖水位受五大河系和长江水交互影响,汛期时间较长,一般为4~8月间,洪水均由暴雨径流形成。
(二)生态环境现状
1、植被概况
江西森本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复绿阔叶林、竹林、暖性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顶矮林7个基本类型,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主要树种有:樟、楠、檫、檀、柏、杉、马尾松、毛竹、油菜、油桐等。草地占土地总面积26.6%。
2、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精油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马尾松、深山含笑、樟树等13种,油脂植物达400余种,淀粉植物有6个属,63种;纤维植物有数百种之多;药材植物1500种左右;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全省分布有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0余种(含部分引种栽培的)如桫楞(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kaempfzevi hindl Gord、银杏Ginkgo biloba L.等。
3、野生动物资源
有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69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45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鱼类1种。动物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
4、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江西以红壤(64.8%)、水稻土(14.8%)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并且有开发经营的多宜性,全省土地面积为25000万亩,其中耕地16%,园地1%、林地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交通用地约2.5%、水域10%、未利用土地21%。水田约占耕地的69%,以种水稻为主,旱地占21%,作物为小麦、薯类、棉花、花生、芝麻、黄红麻、甘蔗等为主,城郊旱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由于江西雨水多,暴雨时强度大,造成土壤溅蚀、冲蚀、加上四季温差大的影响,秋季干旱少雨日照,易使植被枯萎,表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5、自然保护区
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井岗山、官山、武夷山、九连山、桃红岭和庐山六个省级名山,1983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林业部批准建立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和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之后还建立了一批保护自然地带及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山地水源的保护区。
(三)社会环境现状
1、人口及分布
江西现有人口约 4000万人,万人以上居民地114处,平均人口密度239人/平方公里,最密区人口密度超过600人/平方公里。劳动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小部分在城市。城镇居民地232个有231个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域。农村居民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村庄,其分布形式多为分散式。
2、经济结构及人民生活质量
农业是江西的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近年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产值比例约为1:3,人民生活有显著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条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3、主要基础设施
近年电力、邮电通信、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36867公里,有等级路24589公里,并进入了以构筑“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分级构网覆盖全省,1895个乡(镇)100%通公路、全省20815个村已有19523个通公路,占总村庄数的93.8%,尚有1292个村未通公路,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周边山区。
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现状
1996年以来,江西公路建设年投资在30~40亿人民币元间,1998年新增公路1633公里,说明政府对公路建设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发展政策,公路建设区域沿线的民众对建设公路的热情十分高涨,形成了公建民助的建设局面,公路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在高速发展公路建设过程,环境保护得到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成效:
(一)环保成效
1、高等级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1990年以来,已建成的南昌至九江(138km)、南昌至樟树(70km),南昌昌北乐化新机场公路(4km)、温家圳至厚田(38km)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的九江至景德镇(134km)、胡家坊至昌傅(35km)高速公路项目和南城至瑞金(224km)一级公路建设项目,认真执行了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项目业主委托具备资格的环境研究或咨询机构编制各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使各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二级以下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江西二、三、四级公路建设以改建扩建、提高局部线型和路面等级为主。当前,主要二级公路的环保重点是做好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沿线水环境保护,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过程落实,严格控制红线范围砍伐森林植被,努力完善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土建和绿化工程,公路绿化里程由1990年3925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8400公里,主要二、三级公路基本建成绿化通道。
(二)公路建设环保制约因素
制约公路建设环保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公路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态环境等,对其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环保措施,某些因素变化的危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难以抗力,直接制约环保成效,甚至造成灾害。社会因素涉及面更广,主要有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深度与普及,重视程度,部门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管理措施,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其中经济实力是关键因素之一,江西经济尚不发达,公路建设往往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制约必要的与环保相关的大型防护工程的设置,二级以下公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较为突出。
四、环保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环保法规教育与研究
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列人国家的根本大法,截止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母法,各种单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和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法规使环境保护可依法管理,同时,公民、法人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有法律保障,造成环境损害者必将承担赔偿等法律责任。这说明公路建设依法搞好环保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设行为之一,是应尽的义务。因此,公路建设从业单位骨干人员需认真研究相关法规和环保措施,一般人员也需知法守法,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明了公路建设环保工作程序
按已有法规、公路建设环保工作主要程序和要点如下表。
(三)江西公路建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1、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跨越水系时桥梁地震设防不小于6级,桥两端高填方路基宜在洪水位标高线以上设边坡砌石防护工程,怀玉山、武夷山、九岭山、罗霄山降雨量高值区应充分考虑最大24小时暴雨时水系畅通的过水面设计余量,路堑、路基防护工程应考虑安全因素。汇水面大而集中的涵洞宜作硬化涵底设计。
——高等级公路路面及二级公路弯道内侧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江西降雨量大,公路施工扰动土壤地段均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2、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
——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
——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3、工程验收阶段
——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
——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
五、结 语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水平有限,本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部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J/T006-98)
1 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1.1 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1.2 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3 采取的措施
3.1 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 自然 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 经济 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3.2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废弃土石方要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就地乱堆乱放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最好的做法就是选择农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弃土场,把废弃的土运往填土场堆放,用压路机分层碾压达到一定压实度,然后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3.3 公路运营阶段环保措施。对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1.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1.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
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2.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2.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2.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0 引言
环境保护,是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要必须实现我国这一项基本国策,就需要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道路设计新概念,也成为了道路设计工程在从事道路设计时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对环境的影响大,为了减轻对环境负面影响,公路设计工程在外业勘测、内业设计阶段应妥善处理好主体设计工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从路线方案,指标运用上合理,不过多依赖环境保护措施来弥补。下面就有针对性做出分析:
过多依赖环境保护措施来弥补。下面就做出几点分析:
1 公路线形设计:若要在公路选线时考虑到环保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考察当前土地利用情况,着重考虑土壤对有害物质的产生、面积占用、地下水沉降及分割等的灵敏度。
1.2 考察由于道路用地、取土弃土等对敏感性动植物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交流关系的影响。
1.3 在比选方案中应着重考虑减少填挖方数量、减少植被破坏和少占高产耕地等因素以确保环境得到保护。
1.4 在线性设计中社会环境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路线应尽量避绕城镇,尽量少拆学校、医疗保健点、大型居民区、文化设施等。这样公路既可配合沿线城镇社会经侪平稳而迅速发展,又可充分吸引交通量。
1.5 在线性设计中,对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等的保护级别、分布情况、保护价值等充分考虑。
2 路基路面设计
2.1 高填深挖设计由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线形的标准越来越高,到此在设计中常常不可避免地遇到大量占用林地及高填深挖等情况出现,这些都会对植被造成砍伐及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量,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设计,这时可在此选方案中选择替代方案,如线形的避绕,改填为桥等。
2.2 取土坑、弃土堆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路基用土,必须有适当的取土和弃土的位置及数量,因此也可能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取土坑及弃土堆设计时,定量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取土坑及弃土堆设计时,就不能简单地只给出可取、弃土的位置
和数量,而应以尽量小的借土,弃土为原则。但确需取、弃土时,应首先减少占地面积,其次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2.3 纵坡坡度与路面设计在环境保护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环境空气质量及环境噪声影响。在公路附近地区上空,往往形成一浓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排放污染物区域,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同时亦将对动植物和水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噪声中,公路营运期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的而且是较严重的。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如何在考虑上述环保问题的前提下优化设计路线坡度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坡度以小为原则,这是因为在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量中,与坡度值成正比。②确定坡值时应考虑地区影响,如对空气质量问题,沿海地区空气扩散比内地平原地区好。③在一些复杂地形确定坡度时,除要考虑坡度值外还要考虑坡面问题,因为污染物的浓度值与风向有很大关系。在了解基本风向的前提下,对废气较难散开的地形,如公路依傍峭壁处,应尽量减少汽车由于爬坡而造成的大量废气排放。④路面等级应为高级。因为高等级路面平整,汽车驶过时可以避免较大灰尘。⑤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时设置的搅拌站对环境影响较严重,应设在距空气敏感点300m 以外的区域。但沥青混凝土路面对交通噪声修正量(L 路面)为0dB,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为1~2dB。⑥设计时可设计低噪声路面,国外近年来提出一种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降低车辆的轮胎噪声2~8dB。
3 排水工程设计
在进行排水设计时应照顾到这样几个的环保问题: ①当排水设计与水域相接时,必须符台相应的水质标准,不符台时要进行水质处理。②有些排水工程兼有农田灌溉功能,此地应符合农田灌溉相应的水质要求。③在经过应用水源地时,应优化选择桥址及排水,注意对水环境的保护。④在桥梁的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出渣需采取措施,不能直接排放水体,以防污染。⑤高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应对生产废水、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治理。
4 绿化设计
公路都有绿化设计考虑,如坡面种草,路基两侧种树,中央分隔带种植物等等,这些绿化设计也可以兼顾环境保护的问题。①绿化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防护、美观、净化空气,如果考虑到环保问题就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绿化树种,绿化结构和层次,提高绿化防治措施。②道
路两侧的树木除引导视线,美化环境外还可以起到对交通噪声的衰减作用。当预测总的视线被树林遮挡看不见公路,且树木高度为4gm 以上时:当树林深度为30m,噪声衰减量为5dB;当树林深度为60m,噪声衰减量为10dB。③坡度栽植主要为了防止边坡侵蚀,加快恢复自然的效果,通常栽植树苗,植被类或种草。④为保护公路占地内和相邻地带原来保存的植被,通常在四周栽植,即所指“篱笆围墙式栽植”。⑤栽植设计时,要在考虑现在和未来沿线建筑物种类,户数和按环境标准确定的地区划分用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栽植形式和规模。
5 施工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A
1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本身特有的性质和一些其它因素,对在建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自身实际,制定有关施工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加以改进,以保证尽可能的缓解和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2 公路施工中对环境的污染
2.1 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施工过程中便道建设、清理现场、取土场和弃土场及路基修筑而必须占用土地,可能影响到沿线的自然、文物和景观。山区丘陵地区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导致附近水体的沉积物淤积和水混浊,改变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泥石流一类的地质灾害。平原水网地带筑路不仅有路基永久占用农田问题,而且存在取土挖毁耕地和需要进行土地恢复利用问题。
2.2 空气污染
公路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路基开挖、土地平整及路基填筑等施工过程。水泥、白灰、粉煤灰等建筑材料。灰土拌和、混凝土拌和加工会产生扬尘和粉尘。建设期沥青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沥青烟尘对公路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污染,营运期汽车尾气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污染。
2.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公路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进场前清场废物:主要是施工场地内杂草、灌木等植物残体等。路基开挖弃土:路基挖方,除一部分利用外,其余部分应用车辆运输至统一的弃土场,而不得随意放处置。否则将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旧路改建中的拆旧混凝土和砌体以及旧油面。
2.4 水污染
公路施工对水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混凝土的养护废水混凝土的养护废水主要是pH值高,一般达9~l2。混凝土的养护用水量少、蒸发吸收快,一般不会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进入地表水体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和施工车辆冲洗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和施工车辆冲洗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悬浮物,应防止含油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活污水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是集中施工现场、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其水质和城市生活废水一样。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
3 公路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设计阶段的环保对策
公路的建设施工,因为其施工的特点,如果说绝对环保,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首先是在设计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保控制,在此阶段,要实地踏勘,认真分析研究,充分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可能保护沿线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污染及破坏。道路立项和可研究阶段,注意道路的延伸尽量或者严禁占用价值较高的农业用地、森林用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目的是减少对森林、植被、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沿途的生态环境。多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最优化的比选,在经济化分析的同时,还要进行环境保护的评估,应进一步优化路线线形,降低边坡高度。沿途所需构筑物设施力求天然,和谐,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建设项目的最佳意境。
3.2 生态保护措施
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前,施工单位除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掌握关于环保的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组织有关人员沿着项目的走向调查收集沿线资料,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计划,同时需要建设管理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保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和环保咨询工作,并由监理人员,指导监督施工企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文件、环保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沿线环境,预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3 防治大气污染措施
按照设计规定,合理设置拌合站位置,选用配有沥青烟气消除装置的沥青拌合设备;水泥、砂和石灰等易洒散物料,在装卸、使用、运输、转移等过程中,以加强管理,采取防风遮盖措施,以减少扬尘,其混料时,采取集中拌合;对建材堆放场,以合理选址,尽量远离环境空气敏感点和地表水体。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在粉状物料堆场四周,设置挡风墙(网),合理安排堆垛位置,必要时,在堆垛表面掺和外加剂或喷洒剂,使其稳定,尽量减少起尘量,并采取加盖蓬布等措施;若利用粉煤灰建筑公路,应当采用袋装、罐装或湿装湿运,避免粉煤灰扬尘对沿线环境空气造成的严重污染影响;施工便道、进出堆场的道路、路基路堑的开挖面,需适时洒水,抑制扬尘;在高产良田和果园路段,合理安排施工场地位置,尽量将扬尘污染的施工场地远离布设。此外,路段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水稻扬花和水果植果期进行,以免扬尘的污染。
3.4 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工程弃渣和其它建筑废料应尽量利用,多余部分集中弃置,清渣结束后,根据要求加以绿化恢复;工程弃渣中可利用的片石、碎石,用作排水防护工程的浆砌片石原料;施工中拆除建筑物产生的废料和工程弃渣等,可填筑路基低洼处,用于挤淤;换填软土产生的塘泥等淤泥,应集中收集,因其有机质丰富,可作为植草边坡培植土加以利用;条件许可时,也可将弃渣弃置于汇水量小的荒沟,在其中筑坝,变荒沟为良田,补偿占用的耕地;桥梁施工中挖出的淤泥、渣土等,不得抛入河流、沟渠,需征得地方有关部门的许可,可在不影响泄洪功能,不影响沿线、沿岸景观的指定地点,设置围堰,在围堰内充填,工程结束后如不作它用,则必须对堆放点进行绿化、美化处理;施工营地生活垃圾和多余废弃建材,集中收集,加强管理,定期交于环卫部门处置。
3.5 水污染防治措施
水上生产区的防治措施:钻孔桩施工所产生的钻渣和废弃泥浆,应运至河道之外集中处理;施工材料如沥青、水泥、膨润土等的堆放地点,应在河床之外,并应备有帆布遮挡,并妥善保管,防止被暴雨冲刷进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桥梁施工机械含油污水,应采用油水分离器处理,达标后排放;临时路段的施工场地,要修建临时性沉淀池,以沉淀地表径流,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引起河流水体的污染。
结束语
环境保护已经被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问题点多面广,我们一定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充分认识在建工程对所在地区环境造成的危害,尽量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共建美好和谐新家园。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highway engineering,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 impact; evalu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50%以上。
1 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
1.4 公路环保功能。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1.5 公路环保措施。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5.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 生态环保。a.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b.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c.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d.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e.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f.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 噪声防治。a.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b.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c.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 大气污染防护。a.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b.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c.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 水污染防治。a.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b.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c.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1.5.2.1 交通噪声防治。a.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b.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c.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1.5.2.2 大气污染防治。a.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b.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1.5.2.3 水污染防治。a.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b.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1.5.2.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a.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b.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c.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2.2.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2.2 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3 结语
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2).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一、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 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社会、经济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增长期,高速公路建设也处于高发展期。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公路建设对沿线各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范围与公路建设规模、线路经过的区域密切相关。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生影响。
2.2 高速公路建设期的噪声影响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使用施工机械,如大型挖掘机、压路机、拌和机、摊铺机等,同时由于运输工具频繁行驶,产生工程施工噪声。工程施工噪声影响虽是短期的,但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特别是施工机械的声功率比较大,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新旧程度不一,使其噪声值不同,需对通常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噪声测量。测量方法按GB12524-90进行。通过分析不同施工阶段施工机械噪声衰减特性及影响范围,从而确定对居民是否会带来影响。
2.3废气污染
汽车以内燃机作为动力源,采用不同标号的汽油作为燃料,由于燃料燃烧时排放出废气而成废气影响。废气对环境影响的指标是在各种类型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量基础上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所形成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2.4地质、水文方面地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中深挖路堑、高填路堤和处理水文地质不良路段,可能会引起塌方、滑坡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质量和地质条件的不稳定。为了分析公路建设对工程水文地质带来的影响程度,需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工程对水质、土壤质量及地质环境的影响。
2.5水质的环境影响
高速公路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公路施工期土地面积,增加水土的冲刷量,造成河流浊度增加及排水系统的沉积。同时由于公路修建截断了丘陵和山地地区的浅水层,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2.6 土壤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对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大气的迁移与扩散,水迁移及机械迁移,这些迁移变化引起土壤质量下降。
三、生态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施工期间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非污染性破坏,因施工机械的使用及大量的开挖取土破坏了土体原有的自然结构和水的循环路径,相应地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生长、活动的规律,阻碍生态系统蔓延。二是公路运营 后,路体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而且,由于汽车废汽、噪声、有害物质的产生,会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逐渐恶化,引起生物发育不良,繁殖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特别是珍特物种),有时可能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
四、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也不可能限制高速建设,停止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本文通过对高速的环境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实现高速公路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刘书套.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