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言文学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接的,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接文种。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接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政府”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置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因此加强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创新,还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学生也要在原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进自身的知识理论,从而有效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1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把让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作为目标,把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作为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2改革的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围绕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围绕各门课程教学需要所进行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围绕教学计划所进行的作业、作文、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写作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生产劳动、军训等;围绕专业技能所进行的技能训练;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家访、家教、扶贫帮教等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构更合理的能充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一批优质课程;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师教育实践与社团、班级活动共筑“大实践工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师职业技能。
3改革的途径
3.1转变观念,将实践教学新思想突出
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在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主置的是学生,而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的是实践教师。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主体,而作为实践主导的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把工作做好。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也是较为传统的,并且向新观念转换的意愿也不强烈,不进行及时的教育理论的更新,并且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充实,所以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知识不断老化、教学节能也比较单一,所了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不是很多,现场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因此造成高校面临着严峻的实践教学的困境。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其思想较为活跃,具有丰富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其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够顺利的融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人事管理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很难走进实践教师的队伍当中。因此,不但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要对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品质。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改变思想认识,让任课教师认识到,汉语言专业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任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高专院校一定加强重视,将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渐的凸显,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德才兼备和责任心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现阶段各院校应该着重培养的,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够逐渐的上升,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实践。
3.2突出实践,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见习、试讲和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该课程所进行的调查和训练活动、毕业论文和师范技能训练、校园文化等的依据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能力的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要保证相同,还要进行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保证。还要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
4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实践教学能够培养费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不断地提高,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在逐渐的完善,所以说实践教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德纯,周立群.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刘之杰.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4]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程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06).
[6]郑献芹.对师专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7]张映晖,李玉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02).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悠久的历史一方面使得这门学科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长久地坚持这一教学模式也限制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坚持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扎实学习储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由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史实的连贯性而忽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品味,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整体意蕴的赏析了,这也恰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差的原因所在。所以,应针对提高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赏析和评论具体的文学作品,并把自己对文学作品鉴赏和评论的结果与教师交流,对于学生未能深入透彻理解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挖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并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体悟到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逐渐培养自己感悟时代和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身知识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以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水平。二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找准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文老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度量教学内容的一个标准。为了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后“充电”,逐渐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技术的基础上,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都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时展的脚步,需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课程调整,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一核心,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通过汉语言文学可以深入的了解到我国的精髓文化,由此可以说明,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的提升,而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展开有效的应用性教学,合理的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理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保障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1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其发展的前景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项目汉语言文学也在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这样才能够使得汉语言文学符合时展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人文学科之一,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针对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同时也讲解一些较为深邃的中国文化内涵,这样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开展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则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前景
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追求,而这份追求归根究底就是文学的追求,而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其所富含的知识也更加的丰富,文学中也演变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构件。文学在发展的进程中,其需要呈现出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发展观念,文学的追求就是一种自然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相较于文学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出现时间更早,就这点来说,汉语言文学的体制以及相关的要求,在发展的进程中,都比文学要更加的完整。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其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但是无论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依然是追求自然的属性,极力的在汉语言文学中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特性。
2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以及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属于一个独立性的专业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然而,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也无法有效的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缺乏实践性,就会使得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新思维,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实施应用性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
就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汉语言文学中以理论性知识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性教学,但是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的学科,因此,这一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岗位,而且由于其不注重实践教学,所以就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应用性教学,以期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明确的了解到社会反映的现象,这对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应用性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更加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大量需要实践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而开展应用性教学,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种应用性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取向以及就业的方向来进行教学的开展,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也得到改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新课改的重头戏,为切实落实新课改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一、改革思路
成人高等教学的专业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首先要把握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学习基础、教学经验的成年人,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员的能力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要进行整改,适当删除部分陈旧课程,增加适应新教学环境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等,教育技术和师范技能课程也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加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1]。
二、落实教学目标
(一)树立成人素质教育观念
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培训,也包含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理论的教学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重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高教性和师范性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改革人才教学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适应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培养具备先进教学思想、扎实教学技能、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学员。
(二)修改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明确划分,突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特色,扩大选修课比例。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核心专业课的教学效率。
(三)重订教学大纲
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成人教育特点,本着实用的原则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指导、理论依据,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作出明确规划。在制定过程中要从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色[2]。
三、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一)教材选择
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选择应也实用、适用为主,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作为主要教材,积极引进获奖教材、推荐教材。也可以根据学院情况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有侧重点,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学院具体教学情况设定教材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
(二)课程建设
课程结构建设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突出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强化核心课程建设,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具备扎实的基础教育和特点突出的专业教育。
(三)狠抓教学重点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重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比如毕业论文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检验,学院应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从开题报告开始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毕业论文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真正提高知识技能的全面应用能力[3]。
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上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观点辩论等形式,让课堂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以布置写作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研兴趣,设置相关课题,在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随时指导,提高学生的学术创作能力[4]。
五、教学管理改革实践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的落实离不开教学管理改革。构建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要符合成人高教学院特点,切实为教学改革服务。对岗位工作进行细化,规范岗位职责,合理调配资源,充实管理过程,建立管理评价制度,对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同时避免权力泛化、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六、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做到合理搭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吸收应届、往届毕业生,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重视老年、中年教育者的丰富教学经验,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有效落实。
结语:
成人高教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全面着手,让陈旧的教学体制焕发出新的教育光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蒋菲.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36-01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远离社会,就没有生命力。经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要能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能通过语言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因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目前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因此构建实践性课程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有如下的思考。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可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写作技能训练》、《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文秘技能综合》、《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对于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以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设置“应试“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公务员应试》、《申论》、《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拥有实际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 开发实践性课程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能得到协调发展。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笔杆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在写作课的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定制个性化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提高教学互动
教师的讲授,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讲练结合和实习实训各占三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讲述上课稿。即学生把某一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述. 这是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试讲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试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试讲,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四、 加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的实践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我们需要细化操作程序,增强实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有限的实习中获益更多。比如在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回顾和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实习讲座或者座谈会。通过这些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畅谈经验教训,对比各自的差距不足,中间还可以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五、 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有学车经验,在学车过程中,教练只讲要领,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己的上车操作实践。师生关系也应该像是驾驶员培训中的教练和学员的关系,教练讲要领,学生大胆实践。教练如果老是坐在驾驶座上告诉学员怎样开车,而没有学生自己的操作是学不会的。作为实践教学,我们的学习也该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某一种成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文学扎实的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实践性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如何更好地互动。
六、 加强语文基本功
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便是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比如开展“演讲比赛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散文,诗歌朗诵”。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向这方面倾斜,可以开设一些鉴赏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文基本功的培养。这些基本功的巩固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也是从一个方便体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希望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向来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之一。早在古代,贵族阶层便重视采用礼、乐、射、御、书、数,来对他们的后代进行审美教育。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审美教育一直没有被各级学校所重视。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所以审美教育也就自然而然被摆上了台面。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这个载体,启迪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懂得审美、有品味的人。
一、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作为素质培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也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子,常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头脑里流露出一些并不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也左右了他们的日常行为。比如一些学生把衣着暴露当成“美”,一些学生把怪异的发型当成“美”,一些学生把那些庸俗肤浅的歌曲当成“美”,等。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才能让他们有良好的审美品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2、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促使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能有效地熟悉汉语言,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语言基础学科知识[1]。许多高职学生有一个误区,就在于认为读高职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可以了。导致了他们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出现匮乏。有的学生甚至连古代的文学名家都答不上来。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焉有不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之理?通过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美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包罗万象的学科。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通过对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2]。我们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案有:1、图文并茂发掘课文中的美感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本质上是一种通感。文字是一种抽象化的记载。教师要把这种对美的发掘分享给学生,就要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语言文字中的美,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心灵能与画面产生共鸣。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首先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制作成PPT,并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面对着PPT感受课文中的美。甚至可以让学生放下课本,走上讲台来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PPT所播放的风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的描述,跟作者的描述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再引导他们思考:哪里是作者的写作亮点之所在?哪里是作者寄情于景的抒怀?2、引导学生不仅要发现自然界的美更要发现内心的美“美”这个词是多角度的,不仅仅是涵盖自然界的一切美景,同时还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一个内心里唯美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美,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情趣,才能在生活中处处让他人也能够感受到美,分享到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的美,而且还要启迪他们发现内心世界的“美”。比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发掘文中主人公的心灵美。让学生明白,正是母亲用自己内心的唯美一面打动了作者,才使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走出了身体残疾的阴影,获得了新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发地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三、结束语
在我国,一向有着重视和践行审美教育的传统。比如,古代的贵族阶层便重视采用礼、乐、射、御、书、数,来对他们的后代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中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去了解,去传承。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加强审美教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主动去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71-02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的微格实践教学,虽然几经改革,但在与时俱进方面,特别在卓越课堂下培养高品质的人才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这里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也说明现有的汉文微格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需要继续改进,作为毕业生就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亟待优化与加强。
一、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现有状态
在重庆文理学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汉文专业核心课程《中学汉文教学论》开展改革,尤其是把汉文微格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紧密联系,从2008级至2012级中,已经有755名学生参与了五期改革的微格实践教学训练,在此过程中,已经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初步形成重视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态势。尝试了教改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探索,包括注重教学过程细节,态势转化从静态动态等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突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多次在各级教学大赛中得到验证并获认可。
由于微格实践教学课堂属于虚拟课堂,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对微格教学进行了反馈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象选取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学生。2011级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回收率为94.2%;2012级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问卷137份,回收率为94.5%;2013级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6.6%,共统计有效问卷382份,占回收问卷的97.9%,占问卷总数的94.3%。
通过数据结果分析92%的学生认同,在卓越课堂背景下重庆文理学院汉文微格教学改革效果已取得了成效,并且一些做法走到了全国高校的前列,83.1%认为汉文微格教学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间构成一条纽带,但有22.4%的学生对现在微格教学的组员搭配认为不够合理,23.8%面对同学扮演的教学对象无所适从,36.7%的学生在每次微格教学训练后不观看自己和同学的视频并做出修改,15.7%学生认为现行微格教学的评价方法不够完善。由此可见汉文微格教学训练的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二、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做法
1.规范实训过程,打造共融互促式专业团队。实训前学生认真填写《语文微格报告书》,分小组进行实训。每次微格实践有4位指导教师同时在场,分管不同小组,不同模块内容,让教学经验丰富且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教师循环指导,既让学生从多个教师的指导中体悟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及和谐的人格魅力因素的教育,对其成长有很大影响,较好地完成了教法的融合,又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师资优势,加强了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这是在单一课堂上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注重随时积累研修资料,避免低层次重复,及时反思调整试讲方案与活动,提炼成果。同时每次微格教学中的录像也是不可少的,通过录像可以让同学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作为配套实训课程的汉文微格教学,是构成中学汉文教学论实践内容的核心要素,通过教学实践,能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教学的基本原理,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说课及教学评价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施教能力。语文微格教学以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学生对知识或理论的应用为主,采用任务驱动、情景体验、教学做合一、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教学实录等恰当的教学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其效果是与教学观摩、备课、说课、试讲及评课研讨、教学见习等实践环节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教学论课程中汉文微格教学实践以及反思占课程50%的考评。
因为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所用时间短,学生人数少。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理论元素导航,确立互动式教学思路。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内容时,以卓越课堂为目标,先把理论方案设计好,参悟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为汉文微格教学实践服务;要求剖析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寻找教学理论元素,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之后再实际操作,重点突出备课能力、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综合技能。在微格教学实践现场,把在基础教育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主线,帮助学生及时确立改进研究专题,运用教学论理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在帮助指导学生的同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了问题解决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发展,创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且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能较好地结合学生试教例进行系列研究,从而有序地提高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探索过程。
4.整合模块,凸显实施环节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中突出四多特点:多观摩、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1)组织教学观摩。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参悟理论,讲评与总结挂钩实践案例,寻找教学理论元素,渗透理论,改进方案积累沉淀内涵,达到素质培养,蓄势待发应用备战。(2)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参与设计过程的研讨,使学生阐明教学理念,在微格教学中体验反思,获取感性知识,最终还原运用到实践教学。(3)优化教学实践。微格教学实践主要是分上下期随内容配套进行,学年优化有八个教学模块。除完成八个教学模块项目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对应练习项目,完成汉文专业的专项训练,循序渐进,逐渐成熟。如即兴表达口语训练、作文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件制作等指导性实践项目。(4)督促教学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反思改进,利用好媒体,学习不同风格、流派教师的教学风格,体会感悟汉文教学鲜明的主体性以及教学艺术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大胆模仿尝试,模拟动态课堂,力求实景练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参加岗位竞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存在问题的措施
1.营造动态多变的客观教场。针对实践教学课堂空间不是真空场所的问题,强化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让竞争的学习机制共同融入师生的实践观念中。以基础教育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基础教育需求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基础教育需求的距离。
2.形成并完善过程性评价。针对考评量化结果不细的评价问题,利用《汉文微格报告书》的记录评价,作为学习者改进、提高教学技能的依据,使得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微格教学的评价,有自我分析、小组分析、指导教师分析三结合的定性分析评价,也有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制定的评价量表的定量分析,以量化的结果说明在哪些指标上还存在问题,以及技能整体所达到的程度。定量分析给出具体的量化结果,定性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因此,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被培训者改进和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3.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定期开展“三尺讲台 展我风采”活动,保持参与的积极性。让短暂的微格训练,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需要自身拥有扎实的知识积累,要能够解决学生可能会突然提出来的问题,还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知识通过讲课这种形式导出来,教给学生。而教学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的方式也不行,还要有特色,有自己的东西。讲课也要抓住重点、难点,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面解决掉这些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训的时效性突出动态体验式实践。课堂作为一个共同体,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它还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共同体。在实践小组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努力目标,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其核心问题;注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他人经验成果,广泛拓展学习资源,如在同课赛讲、同课异讲和异课异法中有利于构建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教学机制,确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关系,达到较快成长,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学习的团队和学会系统思考,使得课堂充满灵动。
四、结语
重庆文理学院的汉文微格教学改进了以往的师范生培训的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微格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严密而充实。较好体现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当然汉文微格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也必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发展,我们的探索道路仍旧很长。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4-02
一、制约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从宏观上可以将中国高校划分为:以985、211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地方院校(不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三个层面。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点高校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参照重点高校,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地方院校呈现就业难、就业率低的状况。于是,如何调整办学定位,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地方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大计。探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高校关注的焦点。吉林省现有高师院校6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是重点高师院校,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白城师范学院等是省属高师院校。这里所提及的吉林省高师院校,指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即通常所说的“地方”+“高师”。从吉林省高师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看,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学术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层次不高
作为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高师院校,师从于重点高校,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同为师范院校,但是与重点高师院校相比,二者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的。从师资配备看,重点高师院校该专业教师具有高职称、博士学位、硕博导师资格的比例,是吉林省高师院校所无法企及的。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为学术型毕业生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准的教学资源。从生源质量看,重点高师院校与地方高师院校的录取分数的差距不是十几分的问题,一面是尖子生,一面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生,在接受知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还要与重点高师院校相看齐,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技术技能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欠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师院校老牌优势专业,专业设置历史久、录取分数高、专业优势感强,这都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观因素。向高层次院校看齐,成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忽视了技能的提升。从办学目标看,高职类的技术技能型院校注重以主干技术的熟练掌握为主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高于地方院校。
基于上述,吉林省高师院校在学术型与研究型之间摇摆的精英式教育模式,以及同层次院校同质化办学模式倾向严重,使其既竞争不过研究型高校,与技术技能型的高职院校比竞争优势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学术型层次不高、技术技能型能力欠缺的瓶颈。如何针对自身条件,结合地区社会需求,打开瓶颈,构建适合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寻求再发展的契机。
二、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吉林省高师院校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的思想为指导,即吉林省高师院校应该对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这种自觉并不是盲目的悲观,而是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具有转型的自主能力和选择的自主地位。这里以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以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和2013年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十年来文学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构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是设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的逐步转变,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尤其是经由2009年培养方案和2013年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构建适合通师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调专业定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培养目标由单一教育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类别由教育行业,扩大到文化宣传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提升,为实现“多出口”就业提供了素质保证。
2.细化实践能力内涵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人才培养由“掌握基本技能”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2]。但是这种过于概述性的表述,从学生学到教师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而且还会存在因个体差异性所导致的理解的偏差、践行的偏差,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概念的过于笼统,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这样就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达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专业特点,强调并细化实践能力的同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人才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从而建立了“强化专业知识――践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位一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更多关注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会有新方法、新观点,并能以此进行创造革新的能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校竞争的不仅仅是学识水平、技术技能,更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能极大挖掘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预测毕业生未来工作潜能的重要标准,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项实践能力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实践者如果没有这些技能要素,问题是很难解决的”[3]。通师文学院坚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的总体情况,掌握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素质和能力因素。对历届调查归纳整理发现,学生的专项能力不强,即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偏弱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质量。于是,通师文学院根据课程性质,加强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训。
1.充分发挥实践性强的课程优势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实际能力培养。以写作课为例,以往教学虽然也注重学生动笔能力的培养,但是存在质量不高、积极性差的情况。对此,课程组根据课程性质,将原有教学计划规定的每学期3―4次大作文(教师要详批)调整为每周一文。在周初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本阶段学习内容确定写作内容,任务完成周期为一周,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完成大约15次写作任务。针对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课程组通过学生习作优秀案例分析、优秀习作展、优秀习作推送《通化师范学院校报》等形式消解学生写作惰性、提高写作质量,同时通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参加全国各类征文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写作积极性,实现由不愿写到乐于写。
2.挖掘实践性较差课程的实践潜能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差的课程,尽可能挖掘课程的实践潜能,多给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通过国学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知识掌握;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兴趣。在这些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临场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立项,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为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学生情境实践能力
所谓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3]。如果把专项实践能力看做是下军棋的话,那么情境实践能力就是实战,考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呈现素质水准的实战能力。实践能力要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实践过程的真实性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作用。通师文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数据整理发现:65%的用人单位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和与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突显毕业生情境实践能力不强。据此,通师文学院围绕课程性质,强调以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的情境实践能力培养。
1.发挥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专项实践是在情境和目标清晰的条件下,实践者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4]强调实践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真实的情境虽然具有种种不稳定因素,但是如果单看某一个点的话,还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情境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实习从我国创办师范专业开始就是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必须途径,是评估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师文学院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情境的可控制性,训练模式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利用教学实地观摩改进微格教学技能,在宽松氛围中训练创新思维,尝试“三段层递式”新模式。实现对学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的集中掌握,从而解决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对专项实践能力的要求。
2.关注反思性实践的创新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是在情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实践者以一种不确定性和艺术的方式努力探究的过程,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反思。[4]这就使反思具有更多的创新价值。为了使实践主体能力水平与环境条件相匹配,通师文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由8周调整为14周(2016年培养方案),为学生亲临教学一线提供时间保证。针对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登台次数受限的问题,通师文学院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以在岗教师的身份参与实习学校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反思 对话 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03.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